初中化学教材《金属材料》教学反思

一颗咸鸭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一颗咸鸭蛋”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材《金属材料》教学反思(共1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初中化学教材空气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材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一节按教学参考上是安排二课时,我也是按二课时备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一课时足够了。因为本节的考点不多,主要是空气的成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主要用途、还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当然此教材与上教版不一样的地方是:改变了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实验,插入了氧气的工业制法和氧气的两种用途。而且对空气质量日报用的篇幅比较多。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是这样进行的:

引言:空气是大家熟悉的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生:混合物混合物中有哪些物质组成?各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这是本节课讲的内容。然后直接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成分的一个发展进程。得出空气中的各体积分数是怎样的。此时要强调的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而且要引导学生分析:VO2:VN2=1:4,VO2:V空气=1:5。

过渡:你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教师给学生介绍实验: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和教师一起完成实验。当然由于实验仪器的不足只能这样了,如果让每两四位同学一组进行实验是最好的。这个实验的现象不明显,铜丝反应后黑色不明显。我在分析是:铜丝表面没有打磨,加热的时间不够长;冷却后体积注射器回位也不明显,可能是注射器不够滑,如果用手推到理想的刻度是可以的`,这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好的结果。但这个地方还是把书上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反应前是30毫升反应后是24毫升。消耗了6毫升。所以VO2:V空气=1:5。

课后我觉得:还可以给学生补充此实验是否只能用铜还可不可以用其它的?教师再介绍:用红磷也可以,只要生成的物质不是气体,反应易于控制即可。

过渡:其实我们只是在科学家的创造中做了一次验证性实验,是法国化学家拉锡最早做的这个实验,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多识一点”。

教材的第二部分,我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让学生看书上工业制氧气的图,然后请学生读书上的叙述,我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工业上制氧气的过程。只是要强调一点是:工业上制氧气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对氧气用途:重点介绍两种:供呼吸和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平常的呼吸和平常的燃烧只需在空气中的氧气就够了,不必用纯氧。

对于氮气的用途:一定要说明氮气不供呼吸不支持燃烧,其用途是:可生产氮肥(化学性质)可作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性),可作致冷剂(物理性质)。

稀有气体,主要介绍些相关的用途。可作保护气(稳定性)可充灯泡可充入灯泡作电光源。

教材第三部分,主要是空气的污染防污染,对本节的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阅读一个活动天地(能让学生分组在课后进行最好)这理我只是简单对操作方法进行一个介绍。对空气的质量报告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进行总结。

然后进行相关的练习。结束本节内容。

篇2:初中化学教材《金属材料》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材料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以致用,让化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世界,只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基础理论的高度,教学中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如家庭厨房中常用到的食盐、纯碱、食醋、鸡蛋等物质,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环保问题,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结合如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产能过剩等等相关热门话题上网查阅资料,增加知识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情感。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点感悟:

在具体授课时,要让学生全面动起来,在不同的环节动脑、动手、动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很注重让学生在书本上、笔记本上做记录,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点点,就像画画一样丰富多彩。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偷懒”的智慧,该学生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该小组讨论的,学生讨论不出结果的绝不草草收兵;该学生质疑补充的,教师绝不早做定论,以“兵帮兵”、“兵教兵”的形式主宰课堂。比如在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环节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我从不先发表看法,都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他们的见解,最后让学生总结,学生实在无法统一的问题才予以适当引导点拨。

篇3:初中化学教材《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材《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我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篇4:初中化学金属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认识同类物质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3.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4.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有关的化学问题。

5.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6.认识合金及其特性,知道几种常见的重要合金。

7.感受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金属及合金的物理性质;

2.金属的化学性质。

3.金属活动性顺序。

4.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

1.金属化学性质的初步探究。

2.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解释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用具

试管;铝、铁、铜、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

3.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

1.金属化学性质的初步探究。

2.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解释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用具

试管;铝、铁、铜、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金属的用途,不仅与物理性质有关,还与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关。为什么金银首饰总是光彩夺目,而铁器却容易生锈?这些都要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来解释。

[板 书]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探究活动]问题 金属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

假设 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你已经知道,在一定条件下,镁条、铁丝、铜片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据此假设,许多其他金属也可能跟氧气反应。此外,金属跟酸或跟某些化合物的溶液也有可能发生反应。

实验与事实

【实验6-1】分别用经过砂纸打磨光亮的铝、铁、铜的金属片或金属丝进行一下实验。

1.金属跟氧气反应

a.常温下铝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在纯氧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铝。

b.常温下铁可被氧化,在纯氧中点燃,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物。

c.铜跟氧气在加热时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2.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铝、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思考 为什么铝和铁能跟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却不能呢?

解释 这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有关。能跟酸反应并产生氢气的金属,是较活泼的金属。

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铝、铁分别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板 书]1.金属跟氧气反应

许多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思考 为什么铝和铁都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而铜却不能与硫酸铝或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呢?

解释 这也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有关。人们常把能将其他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金属,相对地称为较活泼的金属。

[板 书]金属活动性顺序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酸里的氢。

③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④K、Ca、Na的活动性太活泼,不能与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讨论交流]完成P.157 讨论与交流1. 2.

[阅 读]P.157 长话短说

[课堂练习]P.157 检查站

P.161/ 2. 4.

[小 结]1.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跟氧气反应

(2)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3.置换反应

篇5:初中化学教材《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材《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反思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反思成功之举、反思“败笔”之处、反思教学机智、反思学生见解、反思再教设计。下面就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如何帮助、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判断,从外在显形的判断转向隐形本质的判断,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构的基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归纳知识网络,但图1-5、图1-8的直观教学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归纳的结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课堂气氛活跃,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总结缺乏主次、有序性(逻辑性)与完整性。如:

1.得电子,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失电子,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2.得电子(偏向)→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氧化性。

失电子(偏离)→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氧化产物→还原剂→具还原性。

3.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氧化性→被还原→还原过程→还原产物。

还原剂→化合价升高→还原性→被氧化→氧化过程→氧化产物。

4.得氧→被氧化→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具还原性。

失氧→被还原→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剂→具氧化性。

随后,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的知识网络: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反应物)(性质)(实质)(特征)(变化)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很明显学生对8个概念找不到主次,不能形成有序、清晰的知识结构,造成概念的模糊、杂乱无章。既不方便于对概念的记忆,在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准确无误地提取相关概念,相应的技能也没有形成。从学习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就是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未能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但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把他们的结论和合理的结论做了简单的比较,未能深入讨论、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

在接下来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总结中,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同学们能利用课前查资料积累的知识准确的回答出:“升、失、氧、还;降、得、还、氧”的规律。于是,我及时设置练习进行巩固,结果学生只是停留在对概念的简单记忆上,未能真正理解规律的`内涵。此时,我启发学生让他们重新认识4组概念,并让他们对比总结出的规律,这样程度好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判断运用,但还不够熟练。我让他们把刚才的规律变成“升、失、氧、还(剂);降、得、还、氧(剂)”,然后让他们谈新的认识,很快,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与前面的区别。接着,我引导学生仿照上述方法分析规律中蕴涵的其它意义,有些同学能够找出一些,但不全面。我启发学生“还原剂→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对比“升、失、氧、还(剂)”,不难发现规律中的第三个字“氧”包含有三种含义即“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这样学生便认清了规律,并能理解、掌握、运用于解题中。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完成教育教学(此文来自 )任务,但未能将新课程教材体现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注重方法、能力培养的目标很好的贯穿于教学中。同时说明我对新教材还没有吃透,教学目标还不够清晰,对课程标准也没有认真地去学习、钻研。

经过反思,我受益非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篇6:初中化学教材《燃烧和灭火》的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材《燃烧和灭火》的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讲完《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有: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篇7:初中化学教材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材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在生物等其他学科中也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因为现在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到二氧化碳的制取,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就没有按照书中教材的顺序,而是把后面的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和用途挪到前面来,这样在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上就出现了一些偏差。课后认真思考,也觉得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上用的时间多了一些,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好象还是放不开手,有点能放的开而收不回来的感觉。在学生做蜡烛阶梯实验时,我指导的不够,致使现象不是很明显,但是好在学生确实是真正动手做了,使他们已经能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去我觉得很重要。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课后听了科组的指点和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

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

篇8:《金属》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两个考点:

1、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2、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这两个考点运用的知识都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及课后的思考,获得反思如下:

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1、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过程,即掌握和巩固了考点的知识,又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通过先练习考题再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学生从点到面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整合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通过自己思考、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更加透彻。反馈在学生作业[课后提升]中,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思路清晰,答案准确率高。

4、课堂上请学生讲解思路、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次数比较多。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由于长期的积累,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都较好。

5、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活动汇报成果时,没有采用学习小组长汇报成果,而是采用点名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面更广,避免有学生没有有效参与到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这对教学中的全体性很有必要。

二、不足之处

1、进行堂上练习,这对及时反馈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非常有必要,而本节课的堂上练习较少,大部分在[课后提升]中完成。这是本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和课堂设计中应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化学的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把知识运用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课在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的学习中有进行有关生活、生产中问题解决的教育教学。但本课总体与生活的联系较少,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总体上,本人认为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实效复习课。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引入,也没有流连忘返的结尾,但课堂气氛融洽,师生的情感交流真挚;虽然不足之处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但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成长,收获了过程,也收获了结果!

篇9:《金属》 教学反思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研究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在高一化学的教材中,先是向学生们介绍了氯溴碘等活泼非金属元素,然后就进入了金属元素知识的学习,这一节课内容不难理解,主要是记忆,增强活泼金属还原性的理解,对金属镁和金属铝的学习打下铺垫。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①知识与技能:认识钠的物理性质,了解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在自然界里的存在、保存方法和主要用途。②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到培养学生能自己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重点内容是通过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的观察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从而达到能力的提升。

本节内容的教学,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基础,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轻松,课后反馈良好。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第一,演示实验钠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应该是看到黄色火焰,但是学生看到钠燃烧的同时在冒黑烟,这实际是因为钠表面的煤油没吸干净(或者切割的小刀上残留着煤油),产物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很多学生没有眼见为实。第二,钠和水的反应,学生在之前的实验课中先做过了,所以印象比较深刻,但是对这个反应的实质没有理解深刻,在推测钠与盐酸反应时思维受限,他们认为是钠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再和酸中和,这是不对的。第三,对于钠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因为时间关系,所以讲课中讲的不够透彻,给学生的感觉是把课文读了一下,在下节课中应该再补充一些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给学生更切实的感受,理解活泼金属钠的性质,体会化学的美妙世界。第四,在课堂上,跟学生的互动是有的,但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点相对比较薄弱,要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要使自身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仅以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为标准衡量,而关键是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感知知识、获取知识。通过教学反思,我想,有思必有得,有得才有进步,我会想优秀的老师们看齐。

篇10:《金属》 教学反思

钠”是《金属及化合物》这一章的第一堂课内容,也是高中化学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节,处理好此课的内容,对整个《元素及化合物》的教学有着深远影响。

过去我对这节课的处理都是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学到学教的转变。我在这节课中做出了以下尝试:

1、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手法,用化学小魔术、对以往新闻报道的分析和实验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处于带有悬念和疑问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以科学探究为手段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预习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去搜集和整理资料,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更直接的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一) 本课的成功之处:

新颖的情境创设,深入其中的探究过程,贴近生活的资料示例。都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引导、鼓舞的理念。

在这种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氛围中,本节课能很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由于金属钠是一种非常活泼且带有危险性的金属,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采用的演示实验而非学生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实验,无疑会造成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实验,不能锻炼学生实验能力,不能获得实验乐趣的遗憾。这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遗憾。

由于新闻报道中反映的化学问题往往是负面作用居多,在教学中要经过处理后加以引用,才能有效合理的配合我们进行教学。

由于授课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的时间控制还不够,导致后半节内容仓促,导致本节课不能尽善尽美。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升级教育思想,成为一名新课改形式下的合格教师。

篇11:《金属》 教学反思

在区教育局的组织下,听了xx老师执教的《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节公开课,在这节复习课中,以小强的一天为主线,紧密联系生活,过渡自然,水到渠成,通过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对实验进行探究、分析、交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整个教学思路清晰,层层进入,学生在方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归纳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听了这节课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感受之一:新课微课为切入点,以翻转课堂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一堂不一样的复习课。课前,方老师首先录制了制作新颖的微课视频,供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后提出各自的问题,老师加以归纳整理,在课堂上,方老师课前首先划分小组;然后,由学生针对各组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最后,方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和解题思路方法进行解释,问题的解决得益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包括对各种未知问题的预案准备。另外,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的地位。

感受之二: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运用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对知识的回顾,复习课不但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实现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机械地对知识点简单回忆,兼顾复习课的特点,又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的运行。

感受之三: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老师在巡视中引导纠错,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感受之四:上初三复习课的老师,对教材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跳出了题海复习大筐,从总体出发,没有只扣住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而是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得以掌握。只要你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

感受之五:以小强的一天为主线,小强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合理的创设了情境,让知识易于展开。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离学生近的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对我帮助很大,教学理念得到提升,教学观念得到发展,同时也看到我和执教老师的差距,我将以这次听课学习作为新的起点,不断向他们学习,使自己得到提高与进步!

篇12:《金属》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了解铁制品生锈的条件,知道生活中怎样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防止铁制品生锈。通过介绍我国资源存在的情况,让学生认识到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和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必要性,同时树立起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课题的知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用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感知熟悉学习的对象,让学生用科学家的身份来研究铁为什么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易生锈、如何防止铁生锈等,从而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主体的作用,自从实验、自体探究,无疑使学生自信心更强,学习兴趣更浓。

篇13:《金属》教学反思

在这节活动与探究课上,从教学设计上,能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本课以实验为主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

1、本课学生动脑又动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多、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浓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学习运用了对比法进行实验探究,为下一步学习酸碱盐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2、本节课学生活动多,为了让学生充分思考、动手、动口,课堂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因此,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并做好检查,给每组的学生分配好任务,让其在实验活动中体现出很好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

3、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大胆质疑:如铁粉为什么是黑色的?不同浓度的酸,金属反应的现象有啥不同、铝片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不明显等。

4、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某些细节的处理上做得不到位。如酸的浓度的配置使铁钉的反应现象不明显。

5、学生有些操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基本的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篇14:《金属》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习惯。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上,本节内容以金属知识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讨论和概括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比较归纳等,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同时,实验探究在本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在广泛参与并积极探求中一步步揭开金属有关性质的面纱。不仅使重点变为学生主动探求的知识得以落实,并把难点通过实验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做到了深入浅出。

总之,对几种金属采用横向比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第一次尝试,从实践来看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编排方案。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篇15:《金属》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习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随后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体验合金优良的性能,加深对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差异的认识。非常自然的将学生引向了本节课的重点:合金和金属性质差异的原因?多识一点的内容更加使学生使学生感受化学之神奇、应用之广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篇16:《金属》教学反思

第一次使用新教材,对于多年采用旧的教学方法的我还有些不适应。通过参加上级部门的培训、自学、实践,渐渐地喜欢上新教材了。新颖的图片、最新的科技动态、有趣的化学与生产生活、探究实验,使师生耳目一新。教与学处于平等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善。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

①测密度。

②测导电性。

③用牙咬(硬度)。

④测导电性。

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

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问号的悬念由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后完成。

学习使用新教材,教师必需有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能仍用老的一套教学方法,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学中要尽量设计问题情景,学生在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扩展知识占有量,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课改3年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跑图书室、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3年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关专题 金属材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