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knotplzmezz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knotplzmezz”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歌》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共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牧歌》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牧歌》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一直以为音乐是我的挚爱,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和我一样也如痴如醉地迷上音乐课,所以对学生的内心情感,我一直不太关注,可是本周在音乐欣赏课上发生的事情却让我改变了许多。

《牧歌》是五年级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二课的欣赏曲。是一首无伴奏的内蒙合唱民歌。我在初一年级二班上课时先让同学们弄清了什么是无伴奏合唱,又请他们了解了内蒙古牧民的生活环境,再请他们欣赏《牧歌》。听完后我按惯例提问:“同学们,谁来说说这首无伴奏的歌曲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我的话音未落,突然冒出一名男孩的声音“像哀乐一样,就像谁家死了人一样”,话音一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还有几名同学随声附和“对,对,对,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就像死了人似的,一点儿也不美,很悲伤,真跟哀乐似的……”哈哈哈,全班又是一阵哄笑。面对乱哄哄的教室,我当时真的感到既生气又意外,想不到他们会这样回答。我请他们安静,可学生竟然莫名其妙地骚动起来。有的男孩甚至笑嘻嘻地问我:“老师,我们听这首歌就像哀乐,不对吗 ”在告诫自己冷静后,看着乱哄哄的课堂,我没有呵斥他们,而是平静地说“请大家安静”,然后就不再说话静静地看着他们。这时,有的同学说:“你们别笑了,听老师讲。”我没有马上讲,待到大家都安静后,我说,同学们,我个人认为这首由著名的诗人海默填词,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民

歌很美。它不仅描写了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的自然美景,而且歌颂了勤劳的牧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乐曲的速度缓慢,悠扬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音乐在每个人听起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听音乐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听这首歌曲像哀乐,我不能说你不对,但你们认为哀乐就不美吗我说不同的音乐含义也不一样,哀乐包含了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思与怀念敬仰之情,你们说对吗 “此刻,全班静极了,同学们齐声说:”对!“我不失时机地说:”音乐是用心来听的,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拿出发给你们的欣赏带,多听几遍,也许你会发现,每一遍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不信,试试看好吗 ?“

通过这节欣赏课,我感到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正确聆听音乐,更应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情感;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正如一位音乐大师所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就像茁壮成长的小树,需要阳光与雨露,我们应给学生一些生活的阳光,适宜的土壤,把他们培养成参天大树!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允许学生不拘泥于乐曲本身的文本含义,可以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从传统教育的圈子中走出来摒弃自私与狭隘,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勇敢地

退出来,适时地走进去“。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审美为核心。让我们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在浩瀚的天际中展翅飞翔吧!

篇2: 《牧歌》教学反思

一节音乐课,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中的孩子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发挥个人专长,增添课堂色彩。我擅长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国蒙古族音乐,我加入舞蹈进行本堂课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篇3: 《牧歌》教学反思

一直以为音乐是我的挚爱,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和我一样也如痴如醉地迷上音乐课,所以对学生的内心情感,我一直不太关注,可是本周在音乐欣赏课上发生的事情却让我改变了许多。

《牧歌》是五年级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二课的欣赏曲。是一首无伴奏的内蒙合唱民歌。我在初一年级二班上课时先让同学们弄清了什么是无伴奏合唱,又请他们了解了内蒙古牧民的生活环境,再请他们欣赏《牧歌》。听完后我按惯例提问:”同学们,谁来说说这首无伴奏的歌曲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我的话音未落,突然冒出一名男孩的声音”像哀乐一样,就像谁家死了人一样“,话音一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还有几名同学随声附和”对,对,对,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就像死了人似的,一点儿也不美,很悲伤,真跟哀乐似的……“哈哈哈,全班又是一阵哄笑。面对乱哄哄的教室,我当时真的感到既生气又意外,想不到他们会这样回答。我请他们安静,可学生竟然莫名其妙地骚动起来。有的男孩甚至笑嘻嘻地问我:”老师,我们听这首歌就像哀乐,不对吗 “在告诫自己冷静后,看着乱哄哄的课堂,我没有呵斥他们,而是平静地说”请大家安静“,然后就不再说话静静地看着他们。这时,有的同学说:”你们别笑了,听老师讲。“我没有马上讲,待到大家都安静后,我说,同学们,我个人认为这首由著名的诗人海默填词,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民

歌很美。它不仅描写了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的自然美景,而且歌颂了勤劳的牧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乐曲的速度缓慢,悠扬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音乐在每个人听起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听音乐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听这首歌曲像哀乐,我不能说你不对,但你们认为哀乐就不美吗我说不同的音乐含义也不一样,哀乐包含了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思与怀念敬仰之情,你们说对吗 ”此刻,全班静极了,同学们齐声说:“对!”我不失时机地说:“音乐是用心来听的,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拿出发给你们的欣赏带,多听几遍,也许你会发现,每一遍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不信,试试看好吗 ?”

通过这节欣赏课,我感到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正确聆听音乐,更应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情感;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正如一位音乐大师所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就像茁壮成长的小树,需要阳光与雨露,我们应给学生一些生活的阳光,适宜的土壤,把他们培养成参天大树!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允许学生不拘泥于乐曲本身的文本含义,可以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从传统教育的圈子中走出来摒弃自私与狭隘,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勇敢地

退出来,适时地走进去”。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审美为核心。让我们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在浩瀚的天际中展翅飞翔吧!

篇4: 《牧歌》教学反思

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篇5:《牧歌》教学反思

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年级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发挥个人专长,增添课堂色彩。我擅长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国蒙古族音乐,我加入舞蹈进行本堂课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篇6:《牧歌》教学反思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乐曲根据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乐曲主题悠扬飘逸、低回婉转,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且对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也是难以想象情景的。所以本课的导入就从布仁巴雅仁演唱的《牧歌》入手,歌曲是用蒙古语和中文演唱分别演唱的,配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将孩子们带入到蓝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创设情境,将孩子们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中后,开始欣赏小提琴曲《牧歌》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的聆听,采用多种音乐实践的形式多次聆听:哼唱主旋律,用丝巾表现音乐,手画旋律线等等,特别是用丝巾表现音乐环节比较出彩。第一次用丝巾表现时,让学生自由表现,有些学生是盲目地无规则挥舞,有些旋律跟不上,但是表现出了慢速的特点,还有些乐感好的能跟着旋律在舞动,并能表现出上下乐句的不同,可以说第一次处在探索感受的阶段。经过旋律出示演唱后,再次挥动丝巾,大多数能够做到跟着旋律分乐句进行,表现出符合牧歌的特点。用丝巾来表现音乐,是运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的.教育理念。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体会小提琴这个乐器的音色特点,揉弦长弓是小提琴表现《牧歌》主要手段,通过观看小提琴家盛中国的表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然后再出示实物小提琴,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请会演奏的学生演一演,相信学生会把小提琴这个乐器的特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小提琴的音色动人,似人声,有娓娓道来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绎的《牧歌》令人动容,每每旋律出现,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感动、让人恋恋不舍,随之拓展聆听蒙古族演唱家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加深了学生对草原对蒙古族无限向往之情。

本课的设计具有以情导入,以声感人的特点,课堂中学生全情投入,沉浸在草原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意境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7:《牧歌》教学反思

《牧歌》是根据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歌歌词“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白云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乐曲根据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前奏由钢琴奏出平静舒缓的伴奏音型,引出悠长优美的第一部分音乐主题,这是典型的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使人沉醉在蓝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接着主题旋律在高音区重复一次,给人一种在草原上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感觉……乐曲抒发了人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在学习《牧歌》一曲之前,学生还学唱过内蒙古歌曲《草原上》,于是在导入部分我将《草原上》引出,让孩子们用歌声感受内蒙古歌曲的悠长与宽广。同时,将PPT轮播内蒙古草原风光,让孩子们在视觉上有直接的感受。通过演唱内蒙古民歌、观赏内蒙古风光,完成教学铺垫。内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悠长宽广,《牧歌》就是典型的内蒙古长调歌曲,为使孩子对牧歌的旋律印象更深刻,我让孩子们欣赏了民歌版本的《牧歌》,并出示歌词,同时我也进行了范唱。孩子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民歌的优美,然后我再将旋律单独出示,让孩子们也跟着钢琴轻声哼唱主题旋律,对旋律有更深的印象之后,完整聆听小提琴版本的《牧歌》,这时候孩子们在聆听的时候就对曲子有了熟悉感。主题旋律共出现三次,在聆听的过程中,我对孩子们提出了聆听的要求,听主题旋律共出现几次,孩子们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达到了聆听音乐的目的。

小提琴的音色动人,似人声,有娓娓道来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绎的《牧歌》令人动容,每每旋律出现,我都会随着音乐无限遐想,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感动、让人恋恋不舍……

篇8:《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整堂课的教学音乐性体现较强,氛围浓,效果好。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篇9: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篇一: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篇二: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根据新音乐课标要求,六年级学生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知道常见的中华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聆听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能以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参与表演。

本节课内容:欣赏两首草原歌曲《草原牧歌》和《天堂》。

本节课教材位于十一册第一课同一首歌之后的第二课,就知识体系来说,有着呈上启下的.作用,对第一课的内容有着延伸、深化、更细致,更民族,更具指向性,从《我的祖国》的氛围中进入民族特色更具体的草原风情当中,让学生更加真实具体的了解草原文化,草原歌曲音调特点,更加准确的学习长调音乐,从而更准确、细微的表现这一音乐要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才具魅力。尤其蒙古族可以说就是一个音乐的民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作为小学最高年级我觉得学习蒙古族的音乐内容很有必要!

学情分析

1.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对于音乐欣赏、分析能力相对强一些,他们能够分析较长、相对大些的音乐作品。

2.学生整体对音乐知识、旋律模唱、音准、节奏、情感表现等音乐要素掌握较好,能够结合音乐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生可能会对歌曲较高音准的把握,()较复杂的节奏掌握,歌曲情感体验等有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两首草原歌曲,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喜欢草原歌曲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等方法,感受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方法。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篇10: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鼓励创造,弘场民族音乐,提倡学科综合。”的教育理念,以音乐为主线,将舞蹈、形体与音乐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演唱、律动、舞蹈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感悟音乐用心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一、案例实录

1、问好,组织教学(结合节奏律动)

师:同学你好(拍手)

生:老师你好(拍手)

师:请你们跟我跳一跳……

生:我就跟你跳一跳……

学生模仿教师有节奏的做跳一跳、飞一飞、坐坐好等形体动作

(学生表现:注意力集中,认真积极,在愉快的形体动作中比较自然的进入了音乐学习状态)

2、认识春天

(1)复习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出美丽的春天。

(2)美丽的春天会有些啥?

(3)节奏练习(结合律动表演)

(师)我们一起来骑马(生)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师)我们一起来放风筝(生)嗖O嗖O

(学生表现:积极主动,乐于表演,在愉快的形体律动中完成了双声部的节奏练习)

3、春天的舞蹈(学跳蒙古舞蹈,感受蒙古舞蹈特色)

(1)学习舞蹈分解动作。

师:适当示范歌舞。

生:学习体验蒙舞蹈的动作。

(学生表现:注意集中,积极主动,都学习的特别认真,很多学生都举手上来表演他的学生舞蹈动作,课堂气氛活跃)

(2)教师舞蹈表演。

(学生表现:有的跃跃欲试,有的拍拍手欣赏,的有干脆就在下面学教师做,学习兴趣很大)

(3)师生共同舞蹈表演。

(学生表现:积极热情,兴趣极大,乐于学习表演,并有学生通过学习的动作编出了新的表演动作,同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简单的舞,培养学生对歌舞的体验感受,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及继续学生的兴趣)

(4)由舞蹈引入歌曲,教师范唱歌曲。

4、歌唱春天

(1)熟悉歌词

(2)学唱歌曲教师用舞板伴奏范唱。

(3)指导学生演唱。

5、创编表演《春天来了》(创编舞蹈表演)

(1)师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表演。

(学生表现: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还会连说带表演,很有主见)

(2)学生自编表演。

(学生表现:都能认真愉快的跟着音乐创编表演,有的学生用刚教师教的动作组织创编表演,有的学生还能自创动作进行创编表演。)

(3)学生表演。

(学生表现:兴高采烈,个个都想上来露一手,有的记的跳忘了唱,有的能边唱边跳,上面学生在表演,下面的学生有的会帮忙唱歌,有的会情不自禁的跟着上面学生又唱又跳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愉快的舞蹈歌唱表演中提高了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

篇11: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人教版每一册的第一页赫然列着《国歌》一曲,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该熟悉、肃然起敬的第一歌。

在教授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国歌得由来,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以及歌词的介绍。接着对学生进行歌曲中难点节奏的训练,通过视听、哼唱让学生谈内心感受,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国歌,采用什么样的情感进行演唱,使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每当听到我们的《国歌》奏响时,态度要庄严、肃穆。

接着引出了《国歌》,对其中节奏不稳的部分进行弹唱指导。接下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识记歌词,掌握歌曲雄壮、有力的情绪,并去理解、体会、表现,最后进行师生共唱、小组竞赛。在歌曲演唱的过程忠,我通过示范各种不同情绪的演唱,进而启发学生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通过一堂音乐课,学生们不仅受到音乐的熏陶,而且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国歌》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歌曲,基本都会唱。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并准确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纵观本节课,本人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有效设计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从“歌词”和“旋律”入手,引导学生体验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能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用想像和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歌曲节奏,掌握了“重音”、“渐强”等记号,从而帮助学生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效果也很好。

篇12: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古筝独奏《渔舟唱晚》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下、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民族乐器古筝,并激发他们的聆听兴趣,我首先请学古筝的同学结合古筝的图片,向同学们介绍古筝的结构及演奏手法,接着聆听乐曲,让会弹奏古筝的同学,继续担任小老师,上台跟着音乐,徒手模仿弹奏乐曲,接下来让他们分别视唱两个主题旋律,请其他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图形谱。接着集体跟着音乐模仿弹奏乐曲,当听到第二个乐段出现时,让他们边模仿弹奏,边一起哼唱主题曲调,进一步感受乐曲优美、舒缓、宁静、悠长的音乐风格及古筝特有的音色。

为了让孩子们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聆听此曲后,又让他们聆听了《高山流水》、《浏阳河》、《战台风》等古筝曲片段,听后小组讨论谈感受,并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民族乐器,它们的模样、音色有什么不同。通过此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做个民族音乐传承的小使者!

篇13: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典型的“花儿”体裁的民歌。在欣赏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花儿”基本音列的特点和演唱自由(如延长音、滑音)的特点,可补充欣赏具有“花儿”特点的歌曲,加深对“花儿”体裁的感知。

“花儿”是回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之一,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其特点是高亢、奔放。相对于以前的课而言,学生对这节课相对来说兴趣就少了很多,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对这个体裁的歌曲不喜欢,其实根本是在于我引导的不够。其实这首歌曲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歌曲,可以说是西北民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功之处:在欣赏之前,我首先给他们介绍了这首歌曲,然后就让他们进行听赏,听完以后并能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这首歌曲的特点是什么,多说学生还是能体会到奔放这一点的。

不足之处: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注意听,他们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也和学生的性格有关系,有些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活动就来就相对积极一些,有一些同学性格比较内向,活动起来就比较被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想出一些办法来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够达到最大化。

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和我一起置身于音乐当中,这样课堂气氛肯定会更活跃。

篇14:音乐《牧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电子琴、口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10分钟)

1、提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接学生进入教室。

2、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3、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 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新疆的《 塔里木河》、 西藏的《青藏高原 》)

4、 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5、 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P47)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P46)

(展示马头琴图片)介绍马头琴。(P45)

二、新课学习(30分钟)

1、欣赏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 演唱 (P48)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用55 50 |55 50|55 55|55 50|的节奏来肯定回答问题的同学,

意思是:真不错,真不错,你的回答真不错!)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5、全班合唱《牧歌》

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 “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介绍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

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

7、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

说说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给人的不同感受。(充分发挥人声特点,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拓展学习(4分钟)

1、欣赏器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45)

歌词表达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画卷,描绘了牧民安宁、舒畅、如意的生活美景。音乐以当民歌为素材,用柔和、安详但又蕴含着饱满激情的旋律,抒发草原牧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妇女在草原上眺望,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教师现场口琴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音乐的热情和对美丽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结(半分钟)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着重学习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

五、布置作业(半分钟)

请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学会有感情地演唱。

篇15:音乐《牧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l、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

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欣赏

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

1、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

2、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

3、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

4、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

5、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

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祖国,同时也赞美了家乡,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草原人民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情怀。

三、学唱歌曲《牧歌》

1、听录音感受歌曲,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听后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意境、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什么图画?

2、教师小节: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宽广、曲调优美、节奏自由,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曲谱。

4、教师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

5、引导学生划分乐句,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短调。长调比较自由,舒缓;短调比较热情、欢快,结构清晰。这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奏无伴奏合唱等

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录音。提问:无伴奏合唱与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欣赏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导学生总结蒙古舞的特点,教师小结:

l、蒙古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动作粗犷强悍、女子端庄典雅十分优美。蒙古舞的动作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各种马步就来源于牧民骑在马上的动作。舞蹈中的鹰式位加硬腕组合就是根据雄鹰展翅飞翔动作的升华,这些都成为蒙古舞特有的艺术表现。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动作。通过肩部及各种马步动作使舞蹈风格浓郁,别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动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动作。

2、学几个简单的动作。

六、创编

跟随《牧歌》音乐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挑选几个同学展示。

七、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民歌,从宽广优美的歌声中,从优美舒展的舞蹈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歌舞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篇16:五年级音乐的教学反思

五年级音乐的教学反思

五年级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足迹》,整个单元所表现的是纪念革命先辈的主题,我结合红军长征七十周年来进行了教学,欣赏了电影《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红星闪闪》以及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吸引了学生的耳朵,而其中演唱歌曲电视剧《红红的雨花石》主题曲《雨花石》更是深首同学们喜欢。

通过之前的听赏活动,同学们能更好的理解歌曲借用雨花石表达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颂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过在教唱歌曲方面还是有不足之处,有些同学在教学中对八分休止符的重复使用与变化手法很难掌握,通过反思,我发现通过情感处理来帮助处理八分休止符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说唱此歌曲时因为感动而哽咽,所以用八分休止符来表示处理情感,或者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在此处加上八分休止,都是很好的办法。

通过模仿录音范唱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此曲的水平,用情感处理方法,让学生不但理解八分休止符的重复使用与变化手法,更能把此曲唱出感情。

篇17:小学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看大戏》是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学戏曲》中的第四课。这首歌曲是一首创作歌曲,歌曲的曲调吸收了流传于河南地区的主要戏种——豫剧的唱腔风格而创作。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以复习竖笛演奏导入,以京剧欣赏切入,以不同戏曲的对比感悟为主,辅以教师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欣赏《看大戏》的基础上,了解豫剧的唱腔风格及有关知识。在各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利用竖笛演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音乐的愉悦。最近,五年级学生用竖笛演奏了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虽然吹奏技巧不够成熟,但学生的吹奏兴趣特别浓厚,并且曲子是他们在我的指导下逐步自己的吹完,学生很有成就感。我就利用这一点儿,把吹奏竖笛作为导入,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兴趣未了之际,乘胜追击,进一步巩固技能技巧;二是以曲子欢迎各位领导老师的光临,既是对听课老师的礼貌,又让自己很有成就感。兴趣上来了,学生学习的精神也集中起来了。

2、注意挖掘学生资源,进行引导,引发兴趣。豫剧是河南的地方戏曲。豫剧的唱腔风格与河南话有很大的关系。我不会说河南话,但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让全班学生模仿着说,既体验了不同方言与戏曲的关系,又练习了念白部分。

3、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对于不是科班出身的老师,要想讲清讲好豫剧的有关内容很不容易。在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之后,我又查找选取了三个不同剧种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对比中了解了豫剧的唱腔特点。

同时,自我反思,这节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问题的设置应放在欣赏歌曲之前,让学生又针对性地听,才不至于没有思考的时间。

2、上课讲话要精练,不要有不相干的口语出现。

总之,为了中国戏曲的发扬光大,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为戏曲艺术进入课堂,为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尽一份力!

篇18:小学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外婆的澎湖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参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在80年代台湾泄气的校园民谣中,成为深受大家喜欢的歌曲之一,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怀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是我充分感受到了课前深挖教材,巧妙构思,课前互动,灵活多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一是将节奏贯穿整个教学,用节奏为课前准备,从易到难,并学习新节奏,为歌曲中的难点节[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奏做铺垫;二是抓住歌曲的学习,让学生理清歌曲节奏,分段学习,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演唱要求来找出歌曲中的难点地方,仔细,逐个解决。

本课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我首先通过欣赏澎湖湾的美景引入教学,让学生通过情境欣赏提高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通过初听,再听熟悉歌曲的旋律,学习第一段歌曲的时候,采用了按照节奏念歌词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读节奏,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去,学生学习的兴趣较为浓厚。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准确的,有感情的演唱完整首歌曲,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课堂教学气氛也较活跃,充满激情的演唱也感动着我,学生们在本课的学习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虽然本堂课教学环节基本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还是有颇多不足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精炼丰富,语言过多难免有些累赘,与学生的互动还是欠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男生,G大调的歌曲音似乎高了一点,教学前没有及时意识到,应该可以再降一个调演唱。在演唱过程过,只注意到了节奏要把握,情感要把握,却没有把握住学生的歌唱气息,学生后来气息不够也没有及时给与纠正。

总之,本课教学环节较流畅,目标明确,但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并加以改正,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上的“调味师”和“魔法师”给学生们带来教学上更大的快乐。

篇19:小学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1.人物鲜明的个性只有放置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才能让读者有最清晰和深切的认识。

玛利亚生活在按部就班、充满了清规戒律的修道院,真率活泼的个性与年轻奔放的活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这是作品的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加对比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和感受。而玛利亚形象在那个特定年代有难能可贵意义,可惜这一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难于理解的了。

2.艺术作品的价值必须是能对现实生活产生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文主人公那种鲜明的个性不仅存活在剧本中,更活跃在现实生活里。如何理解和对待这样的人、这样的个性,是生活的一个现实问题。语文教学应该由学习语文走向学会生活,后者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关专题 牧歌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