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非本人发言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非本人发言”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四上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共12篇),欢迎阅读借鉴。

篇1:四上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四上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今天第一天上新课,又是面对新的教材,教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前的备课感觉内容不难,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几个加减法的关系式(抽象出几个关系式)需要深度思考才可以,特别是互相的转化。课堂学习效果看,学生都学得比较轻松,就连平时思维不太活跃的学生也能有所发现。我想离不开应用题的现实情境,直接给出具体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分析,同时加上我的语言艺术、提问方式、沟通方式有关。如果没有实景(题目算式)也是难以得到这种的效果,但是我上完后思考了一下,在引导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关系,推出求加数、求被减数与减数的关系式时,虽然感觉学生理解,但是那互相之间的`联系觉得还是有问题,有一题练习时出现有6-8个学生做错,也感觉再让学生说的时候没有花多一点时间聆听(可能一上课,花了5分钟讲其它事情,而不够(不够放)时间有关。估计明天上课再阐述一下才行,不但让学生会做,还要让学生会说,同时也要再讲一下加减法验算的方法、书写(虽然书本没有竖式的样式,我虽然提过了并板书了,但也要在强调才行),那么这一节课就比较完美了。

总体还是可以的,起码效果感觉还行,最开心的基本没有学生开小差、有95%的学生都举手都想发言。

篇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二)会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篇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判断求减数或求被减数用哪个关系式。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卡片口算。

求加法中的未知数x。(要求说出关系式和口算过程。)

x+35=80 40+x=85 150+x=350 x+18=30

2.填空。

( )-10=15 85-( )=80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例4。

(1)出示课本中的第一幅线段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一条绳子有30米,用去18米,还剩多少米?)

②怎样求还剩多少米?如何列算式?

③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④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也可以写作:差=被减数-减数。

(2)出示课本中的第二幅线段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一条绳子有30米,用去一些,还剩12米,用去多少米?)

②怎样求用去多少米?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0-12=18(米)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什么数?

③怎样求减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减数=被减数-差

(3)出示课本中第三幅线段图。

提问:

①这幅图什么意思?

(一条绳子,用去18米,还剩12米,这条绳子长多少米?)

②怎样求这条绳子的总长,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8+12=30(米)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被减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减数=减数+差

再引导学生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是不相同的。结合例4加以说明:

被减数30米是总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去的,另一部分剩下的。从总数中去掉用去的,就是剩下的;去掉剩下的,就是用去的。也就是说,被减数包括两部分,去掉减数就是差,去掉差就是减数。所以求减数要用减法。

求被减数,就是把减去的数与差这两部分数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练一练

课本练习八第2题:填空。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应用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叙述:过去我们学过减法验算,例如,432-78=354。怎样验算得数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减数与差相加,如果等于被减数,说明计算正确。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被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今天我们又总结了求减数的方法,能不能利用求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

应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减法。

如果用减数和差相加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就是减法做对了。

练一练

课本练习八第1题的第(1)题:计算8024-4728,用两种方法验算。

4.教学例5:求未知数x。

(1) x-48=35

提问:

①x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被减数?

板书:

提问:

①书写格式上要注意什么?

②怎样检验是否正确?

(2)135-x=98

提问:

①x在减法算式里是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减数?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求未知数x,并检验是否正确。

练一练

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

(1)350-x=170

(2)x-120=370

全体学生在本子上做,指名两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以便反馈订正。

5.引导学生小结。

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怎样求被减数?怎样求减数?

(3)验算减法有哪两种方法?

(4) 求减法中的未知数首先要注意什么?

6.课后作业 :

练习八第1(第2小题),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基础上,概括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三幅线段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求被减数与求减数的关系式,并利用整体与部分关系,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方法的不同。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个关系式的含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来验算减法,帮助学生掌握用两种方法验算减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能加深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第三层次,利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减法中未知数x。由于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不同,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首先要观察x在减法中是被减数还是减数,用什么方法求出,再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的最后,仍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篇4: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未知数 .(要求说出关系式)

2、填空

80-( )=49 ( )-32=27

二、讲授新课

教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5:《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情景问题的分析解决,进一步提升加减法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与能力趋于完善,初步形成和提高计算和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简单整数加减法,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与问题,探索认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及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思维与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分析概括认知加、减法意义、关系,经历探索过程,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解;

教学难点是:加、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

五.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与多媒体技术创设展示教学情景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2. 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问题,引导观察比较,丰富感知,促进意义构建与新知生长;

3.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恰当设问引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案例,合作交流、比较分析、质疑解惑、归纳概括,实现新旧知识、能力的转化迁移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六个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件创设呈现引入现实情景与示例1(1),通过读题语言描述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西宁至拉萨包含西宁到格尔木与格尔木到拉萨两段路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激发学生兴趣动力。

(二)引导实践探索认知加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路线线段图和列式:814+1142=?并独自计算解决问题;

2.教师可设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两个加数分别叫什么?”等,引导小结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把两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三)减法意义与各部分名称的探索认知

1.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展示或阅读例1(2),结合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已知什么与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 .学生自主探索,独自完成例1(3)

3.设问引导,对比观察思考讨论:“与例1(1)相比,例1(2)、例1(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数?要求什么数?、怎样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引导学生认知:例1(1)题是已知西宁至拉萨的两段铁路:西宁到格尔木、格尔木到拉萨的长,求全长,用加法;例1(2)、例1(3)题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铁路长,求另一段铁路长,都用减法计算。)

归纳概括小结: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结果数叫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或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四)加、减法各部分关系探索认知

通过引导观察、比较例1(1)、例1(2)、例1(3)题算式数量关系,思考:“如何求和?”、“怎样求加数?”、“怎样求差、减数、被减数?”等问题,归纳概括,深化提升认知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实现由案例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理解认知构建新知识,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五)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做一做”、“算一算”、“连一连”、“说一说”、“判断正误”(具体案例)等分层变式,拓展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深化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篇6:《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篇7:《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情景问题的分析解决,进一步提升加减法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与能力趋于完善,初步形成和提高计算和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简单整数加减法,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与问题,探索认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及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思维与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分析概括认知加、减法意义、关系,经历探索过程,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解;

教学难点是:加、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

五.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与多媒体技术创设展示教学情景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2. 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问题,引导观察比较,丰富感知,促进意义构建与新知生长;

3.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恰当设问引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案例,合作交流、比较分析、质疑解惑、归纳概括,实现新旧知识、能力的转化迁移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六个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件创设呈现引入现实情景与示例1(1),通过读题语言描述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西宁至拉萨包含西宁到格尔木与格尔木到拉萨两段路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激发学生兴趣动力。

(二)引导实践探索认知加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路线线段图和列式:814+1142=?并独自计算解决问题;

2.教师可设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两个加数分别叫什么?”等,引导小结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把两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三)减法意义与各部分名称的探索认知

1.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展示或阅读例1(2),结合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已知什么与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 .学生自主探索,独自完成例1(3)

3.设问引导,对比观察思考讨论:“与例1(1)相比,例1(2)、例1(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数?要求什么数?、怎样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引导学生认知:例1(1)题是已知西宁至拉萨的两段铁路:西宁到格尔木、格尔木到拉萨的长,求全长,用加法;例1(2)、例1(3)题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铁路长,求另一段铁路长,都用减法计算。)

归纳概括小结: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结果数叫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或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四)加、减法各部分关系探索认知

通过引导观察、比较例1(1)、例1(2)、例1(3)题算式数量关系,思考:“如何求和?”、“怎样求加数?”、“怎样求差、减数、被减数?”等问题,归纳概括,深化提升认知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实现由案例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理解认知构建新知识,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五)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做一做”、“算一算”、“连一连”、“说一说”、“判断正误”(具体案例)等分层变式,拓展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深化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篇8:数学教案-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2.会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篇9: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 + 加数 =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3 -1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2 0 7 9 2 0 7 9

+ 8 4 5 8 4 5 1 2 3 4

2 0 7 9 1 2 3 4 8 4 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 2 4 7 1 2 3 4

9 8 7 + 9 8 72 4 7

2 4 7 1 2 3 4 9 8 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还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篇10: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 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P3 例1(2)(3)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 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 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篇11: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 逐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明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知识,将相关知识点链接出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引导作用。

二、新知探究

1.出示P2页例题,提问:“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仔细思考,并小组讨论解答,说出自己的思路。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件显示主要的分析思路,以及详细的解题过程。

提示:人教新改版后,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列为重点,请教师在讲解时参照课件里面的详细过程。

3.P3页两道例题及详细解答过程,重点阐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将减法中各部分名称着重强调,以及和加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提示:在减法中,已知两数的和叫做

被减数,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4.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详见课件。

5.P3“做一做”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批改。

三、巩固应用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熟练应用。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篇1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这两种运算的意义(即: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及互逆关系

3.可以熟练对一个算式各部分进行转换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关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数(必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内容:

一、预习、新课呈现

1.举例:班上有30个女生,12个男生,则班上共有多少个同学?(算式为30+12=42),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叫加法?加法的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的的数叫做和。

2.举例:班上总共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有12个,那么有女生多少个?(算式为42-12=30),提问让同学们思考什么叫减法?减法的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要求的加数叫做差。

思考:如果已知的是班级总人数和女生人数,那么算式应该怎么列,各部分的名称又是什么?

3.根据上面给的两个例子,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二、课堂练习

1. 根据3468+475=39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943-3468= 3943-475=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例:28+19=47 47-19=28 47-28=19

(1)247+435=682

(2)643-175=468

(3)569-346=223

3、猜猜我是几?

(1)我减去56得120 (2)483加上我得数是792 4、下面各题应该用什么办法计算,为什么?

(1)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2)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共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三、课堂总结

串讲知识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相关专题 减法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