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的反思及构建策略

ldgp8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dgp88”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的反思及构建策略(共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的反思及构建策略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讨论式教学运用恰当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形成,有助于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在近一年的教学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我发现,要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的讨论学习成为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它被语文老师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在处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创设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使沉闷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设计问题没考虑学生实际,一味追求形式,缺乏适当的引导和调控,课堂往往出现雷声大,雨点小,表面沸沸扬扬,实际一无所获、问题不了了之或教师取而代之的情况。我曾在我校听了几堂初一、初二年新老师汇报课,四位教师均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法,讨论时间大约在10分钟左右,次数多者四五次,少则两次。形式有小组代表发言,也有小组辩论等。课堂十分热闹,讨论确实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讨论问题设计不合理。为了使讨论收到成效,设计的问题应中心明确、难易适度,要有启发性、针对性,最好是选择教材中的重、难点,或者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说有所得。但有的教师提出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看似热闹,但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例如七年级一位老师在上语文版《第一千个一球》时,问学生“贝利在哪一件事上与父亲发生矛盾?父亲怎样处理这件事的?大家来讨论一下”,笔者认为此问题在文中容易找到答案,缺乏讨论的必要,长此以往,学生对讨论的意义会失去兴趣。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复杂,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望而生畏,三缄其口,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或教师一手包办。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同样以上述教师为例,他让学生讨论另外一个问题是“文中两个小标题《第一千个球》与《慈父与恩师》有联系吗?作者写作的艺术手法有何高明这处?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让七年级的学生谈艺术手法,其结果可想而知。

2、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控。新课改突出强调的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思想,但决不是听之任之。在合作学习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是“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的角色,可有些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东张西望看学生讨论,就是在教室内踱着方步,或者干脆坐着旁听。教师置身于讨论之外,无疑会淡化教师作为课堂环境要素的功能,破坏和谐课堂文化的建构。

3、学生学习个体化。小组合作讨论中,所有学生应当积极参与、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讨论的成果应该是合作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一些学习小组游离于合作讨论之外,他们有的做学科作业,有的坐得毕恭毕敬,心不在焉,更有的浑水摸鱼,谈笑风生。汇报合作成果时,学生往往是一家之言,小组合作成为优秀学生发言的专利。

4、小组讨论学习形式化。为了应付公开课,有的教师把教学设计中的合作学习结果呈现给参与的小组,汇报成果时,合作小组成了“教师的代言人”。这样师生脸上有光彩,却让合作学习形式化。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讨论学习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成了优生表现的舞台,学困生少有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讨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小组合作优化,展现学生特长

小组的编排十分重要。它可以由前后左右同学为单位组成一个小组,每组一般按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比例配编。小组编排可按两种方式进行:

教师分配式:教师把具有不同观点和不同经历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既可以把不同性别和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也可以让每小组中有不同风格的学生。

自由选择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平时能相处融洽的伙伴。因为他们互相了解,彼此信任,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不过教师应适当把关。

两种组合方式,教师可依据具体情况而自由变化,建立相对稳定的讨论小组。

2、选好讨论内容,提高合作意义

语文课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是一个关系到合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课前选准合作讨论的内容。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它往往值得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的印象。难点因理论性较强,或因距离学生认知水平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对此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进行讨论、各抒已见,然后教师加以点拨,加深理解、化难为易。例如《第一千个球》中:可设计贝利能踢进一千个球,得益于哪些因素?贝利的父亲用怎样的方法劝贝利戒烟?为什么那么奏效?这些重点问题值得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对学生很好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而且为理解文章前后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这个难点问题作了铺垫。

教学中学生感兴趣、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做人。例如《第一千个球》中:可设计贝利的成功给我们有什么启发?联系我国足球队在亚洲杯赛的表现,讨论获得亚军的原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心。

3、创设合作氛围,教师适当调控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获得尊重与快乐,在自主思考、真诚交流的基础上充分享受合作成果。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来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自觉、高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感,是小组合作讨论的关键。因此在小组活动之前,我们要学生具备以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一员、都很重要、都能为小组出力、都有责任保障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只有所有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才算完成任务。激励小组成员的集体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评价的重心放在激励小组集体上,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展示其集体的观点和集体的成果,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小组成果,使每个小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认可,体会合作的快乐,提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有意外问题发生,如果得不到教师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教师必须对小组的合作学习现场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介入,适当的给学生释疑解惑,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对一些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缺席小组讨论的同学,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对一些浑水摸鱼,爱开小差的同学,应及时纠正并耐心教育,以保证讨论顺利进行。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中我们应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我们应适当运用,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实际效果。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索,逐步完善,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篇2:对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交流的质疑和反思

对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交流的质疑和反思

对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交流的质疑和反思

张 讯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开始出现。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优势互补,使学生健康发展。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新课堂模式中的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一些因素值得反思。

一、小组合作交流是“形式”还是“途径”

许多教师认为,小组合作交流是新型语文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了这样的环节,似乎就没有改变旧的语文课堂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就没有得到彰显。但是,小组合作交流只是教师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模式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全部。小组合作交流并不适用一切课型,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慎重选择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

在教授第四单元“江山多娇”时,《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阿里山纪行》三篇文章,我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而《美丽的西双版纳》作为自读篇目,没有采用小组合作。

作文教学也是这样。同样的讲评作文课,我让学生仿写朱自清的《背影》,就没有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作文的得失,因为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从哪个角度去描述细节,只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通过文字表现。这样的一篇习作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是学生独特的世界的表述,是个性化的、是有差异的。这节作文课我主要是采用了展示优秀习作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在静静的聆听中获得了感悟。

另外一节作文讲评课《最好的奖赏》,我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因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呈现了立意平庸,或是千人一面,或是浮光掠影缺乏深度等问题,所以本节课我着重指导学生探究怎样在审题中确立好自己文章的独特立意。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笔者通过问题给以引导。你怎样理解作文题目中的“奖赏”一词?你觉得什么样的奖赏可以称得上是“最好”的?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特体会,也有组员之间的共同认识,学生学会了由实物到精神境界的提升,文章立意变得深刻、独特。

二、小组合作交流是“必须”还是“选择”

不同的课型对小组合作交流有一定的选择和区分,就一节课而言,小组合作交流并不能适用所有的课堂环节,使用小组合作交流的课堂形式要针对有必要的环节,要让小组合作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笔者在教授《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时,让学生对“人的高贵”谈认识。这个问题是个性化的问题,所以没有必要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文本探究之后,我又一次提出问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人的高贵灵魂的认识”。这个问题看似和前面的问题相同,实际上,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来谈论认识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不能再凭初步的认识来回答问题。学生要抓住文本材料来体会高贵灵魂的含义。所以我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不再天马行空地回答问题,而是紧紧扣住文本,抓住作者的感受。

在许多语文课上,都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动不动就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把许多有个性的表达都抹杀掉了,也制造出很多懒惰的学生。

三、小组合作交流是“获取唯一答案”还是“思维火花碰撞”

面对着小组交流带来的轰轰烈烈的场面,笔者并没有欣喜而是担忧: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到底交流什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交流的必要?如何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主导体现,而不是在组内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上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选出你最欣赏的语句或段落,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欣赏的原因。学生刚要进入自我阅渎,教师却发出小组合作交流的'命令。笔者观察到学生从很兴奋的状态一下子沉人到懒散的状态。这样一种有个性的阅读方式,却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就仿佛是在众多的美味上统一撒上了孜然粉,味道立刻改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个性的、自我的享受过程,是个体对文本的体验和收获。这样的个性精神世界,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只会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失去自我的解读和鉴赏,小组交流就成了统一答案的流水线。小组合作交流不应该是获取唯一答案,而应该是思维火花的碰撞。笔者在教授《活板》一文,就“活”体现在哪些方面组织了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发现了很多“活”的痕迹。

小组交流合作要达到高效和预期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值得或者需要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必须考虑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参与性和深度性;必须考虑优异学生的主导性对落后学生的影响,要杜绝优异学生的全盘掌控,从而使小组其他成员的被动,甚至是长期形成依赖性。教师不要把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演变为学生获取唯一答案的捷径。

四、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的自主空间”也是“师生互动的平台”

小组合作交流使语文课堂从单向思维变为多向思维,使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应该说,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合作分享学习的好办法。但是,笔者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扮演怎样的角色?学生在互动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儿乎是被隔离的状态。那么语文课堂倡导的教师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又该怎样落实呢?

笔者在教授《孔乙己》的一文时曾经抛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的死是谁造成的?该由准负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非常兴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要说的话。但是我觉得仅仅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是不能抓住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的。于是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们在争论中找到共鸣。

虽然这节课,我感到很成功,学生们也很有收获,但是,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时,我的巡视成为了一种参与的表象,我偶尔的参与讨论或聆听也是零碎的随机的,完全不能和学生们激烈的讨论融为一体,这也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遗憾。教师在课堂上无端地成了局外人,这是反常的,让人不可思议的。教师的主导性被取消,并不代表教师没有了话语权,没有了参与权,更不应该被隔离于思维火花的碰撞之外。怎样变生生互动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思考。教师的参´与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参与到怎样的程度,参与什么养的问题讨论,这些都是在教学实际中要涉及到的,但是对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文章,教师就要灵活处理。

笔者就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提出质疑和反思,有很多深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也没有形成很深刻的思想或理念,但是笔者想利用本文中提及的一些问题和一线的广大教师进行商榷和探讨,让我们在摸索中看到语文教学的曙光和未来。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因为智慧而闪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226100)

篇3: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在这一周的课改中,我和我的学生只合作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课前我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并及时发放给学生。因为第一次引发导学案,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去做,甚至几个别学生没做。由此看,我应该每课都设计引发导学案,让学生熟悉使用。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只合作交流了预习案。这个进度很是我深思。为何课堂容量这么少,课堂中不衔接,学生汇报拖沓,是我课堂掌控驾驭能力还不够,对于这种合作交流我还没有给于学生一定的方法。

课堂中最使我纠结的是,在我给予学生探究问题之后,学生只是能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无法深入下去,合作学习不能达到品词,读句,更谈不上情感体会。这使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上很急躁。深深纠缠我的这个困惑,在于教研员的谈话中,我找到了一些头绪。他告诉我,不要责怪孩子不会讨论、交流。是因为孩子无从下手。你教孩子进行批注了吗?你教孩子抓重点词句进行朗读品悟了吗?你教孩子关注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感悟了吗?你教孩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了吗?他一连串的疑问,让我先是深思良久。我终于感悟到,在我们抛给学生探究的问题同时,应该在问题上给于提示,学生在这些提示中探讨。长此以往,才会走出一条路来。

于是,下周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重点,我应该放在导学案探究问题的精心设计和一些词句问题提示上。课堂中我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找句子,抓词语,品情感。

篇4: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之反思

任何一种形式、方法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需根据班级规模与教室空间大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同质"或"异质"的学习小组,原本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形式也随之变成"长方形"、"半圆形"等,以增加生生之间的目光交流,便于言语交流,这为更好地进行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对于"合作学习"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座位编排形式的改变,它更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果仍沿用以前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一套教学程序,而不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创造条件,那形式再变也是徒劳。

可以说,构建科学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首先,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并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第二,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之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也可适当引进组际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第三,大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教师要作出妥善的处理,切不可凭个人感觉"决定一切",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与讨论与探索。

篇5:小组合作学习的语文教学反思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语文教学反思

想飞也需要翅膀,课改需要理论指导,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儿童教育时曾提出过“六个解放”: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些空闲消化学问,并且学一些他们自己渴望学习的学问,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他道出了教育的本旨。

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恰巧符合上述理论,关键词是“解放”不仅仅是解放老师更重要是解放学生。使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说、能获取、能消化(自主、互助、交流、提升)。具体到课堂上就是“构建”“生成”,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不是单纯获取知识、不是加剧两极分化、不是单向传输、不是被动接受、不是呆滞、木然。而是把书本的'间接经验重新“构建”“生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传统的课堂注重知识的被动传输,自主合作的课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是在探求解决知识的技巧。以语文教学为例:在被动传输的课堂模式下,学生一遇到阅读题和作文题就无从下口,老师在课堂上援疑质理百般解释学生依然迷茫,即使老师告诉了他们答题的一些技巧也如过往烟云。什么让他们失去了思考?

我在反思!如果学生是在自主、互助、交流、提升过程中自我生成答案,在课堂上充分“解放”,哪怕最初的答案并不完整,至少他们体验到了过程。这时的教师就像126策略中提到的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一方面要适时穿插必要的点拨、补充或作必要的强调和提醒,包括流程控制,如停下来,让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即时巩固、内化。另一方面,要随即板书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知识要点。

篇6:九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目前,孙祖中学正在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九年级的语文教师,从小组合作学习推行之初到实践到收获微笑,期间,我彷徨过、犹豫过,但在实践中,我收获了微笑。

彷徨:

九年级了,再实行课改会不会晚了,因为学生在校时间仅剩下3个多月,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学生都得有一个适应过程,等到适应过来,学生不就毕业了么?一项新的改革,学生的成绩短期会不会下降。带着这些疑问,我徘徊在小组合作学习的门口。

实践:

看着同事们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有点坐不住了,我想看看到底是什么魔力让同事们个个异常忙碌,课间谈论的话题除了课改,还是课改。终于有一天,在课堂上,我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一试,我就感觉到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力四射,以前唯一的答案变得丰富多彩。慢慢的我发现,不学习的学生少了,参与讨论的学生多了。趁着这股热情,我立即召开了小组长会:告诉他们如何让全组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在上黑板展示时,要注意难易题目合理分配;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跨组交流,请外援等。同时,我及时对个别组的人员进行了调配,使小组成员之间更加和谐。

微笑:

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我问学生,这种授课方式好吗?大家知识都掌握了吗?我们再回到以前的授课方式可以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这种方式好、都掌握了、绝不回到以前的`课堂”,随后大家都笑了。从大家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以前从没看到的那种笑脸,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一种对这种授课方式的认可。此时,我也坚定了一直走下去的决心。

篇7: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组合作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反思

伴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组织形式异彩纷呈,小组合作教学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得到了很多老师的青睐,在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中,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小组成员分配,务必均衡。

小组成员的分配是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出现“活跃小组”、“沉默小组”甚至是“睡觉小组”的根本原因在于小组分配的不合理。我认为,要想改变上述现象,在划分小组时应考虑到成绩、性别、性格的搭配,我们班共48名学生,其中男生23人,女生25人,共划分8个小组。每组依据成绩编1―6号,不同组的同号为成绩相近的学生。基本上每组男、女各三人,并且考虑到了内向与外向的性格搭配。这样,不同智力水平、性别、性格特征的学生实行“互补”,共同提高。

二、合理安排小组讨论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好坏与讨论问题的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我们教师很容易忽略时间的合理分配。由于缺乏足够的讨论时间,个别表现积极的同学的意见便成为整个小组的意见,小组内大部分同学的意见在尚未酝酿好时,便已宣告“难产”。根据学生实际和问题的难易层度去安排时间,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课文《哪座房子最漂亮》时,给每个小组设置了三个问题:

1、哪座房子最漂亮?

2、为什么漂亮?

3、如果你是一名小小的建筑设计师,那么怎样可以把房子设计的更漂亮一点?

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3分钟时间足够解决;第二个问题稍有难度,但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给学生5分钟足可;第三个问题最难,且无法在课本中直接找到,需要学生的平时的观察和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及教师的引导,要完成这个问题,至少应给学生安排10分钟合作讨论时间。

三、根据学情布置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因此,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去设计难易层度不等的问题,让小组的.每一个同学都有施展自己的空间。如在讲到课外《四季》时,老师根据小组成员学习层度的参差不齐,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

1、四季是指哪四季?

2、四季的特点各是什么?

3、你喜欢哪一季,原因是什么?

这样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层次,成绩差的可以去思考第一个问题,成绩中等的可以去思考第二个问题,成绩好的可以去思考第三个问题。

总之,小组合作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它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积极实践。只有在理论与现实的不断磨合中,它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达到一种“人人求发展、人人在进步、人人获成功”的美好境界。

篇8:注重小组合作,转变课堂角度语文教学反思

注重小组合作,转变课堂角度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语文教师日常的工作话语中。现在更多的中学教师认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尊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学会做人的过程,个人认为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变得更爱学习,学习内容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学过程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地学习,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向教师提问,尊重学生的意见、进行民主管理是重要的,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的转变。

相对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与认同,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发生变化。那种“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强调诵读领悟的多了;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的少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解读的多了。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随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为学生所熟悉和掌握。

二、语文考试评价的改革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试评价对教学实践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很多人都把考试称为“指挥棒”。改革语文考试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发挥考试评价的教学反馈和教学改进的功能,积极促进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语文考试评价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语文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试卷从测试材料的选择上,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热点、地方文化特色、传统文化内容、学校校园生活都成为创设测试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情境因素,体现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测试的内容上看,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基本价值追求。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成为考察的内容。更加关注对学生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恰当运用语言;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文本信息并联系个人经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重视学生多角度地理解问题,侧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的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重视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等,都成为考试内容的重点。从测试题型上看,零碎繁琐、死记硬背的题目越来越少,题目的综合性、开放性明显增加。刻板的命题作文越来越少,通过话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的则越来越多。简单唯一的评分标准越来越少,依据学生不同的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以及思维水平、采用分级赋分的评分标准越来越多。

三、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语文课程的活力都在逐渐增强。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间,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少实验区的教师和学校领导做了大量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意识逐渐增强。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许多教师课程开发的重点。。随着各实验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语文课程基础性及其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语文课程的活力也明显增强。

篇9:复习课使小组合作更有学效语文教学反思

复习课使小组合作更有学效语文教学反思

课改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或独自不能完成的学习内容的一种有效方法。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效呢?

在课改的路上,我将跟队生努力编入每一个组,越能干的组长,跟队生就配得差些。一堂课上下来,课堂气氛很好,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效果很好,可是在作业中,那些后进生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因为我看到的是大部分的同学,而跟队生则分步在教室的各个角落。

在进行了复习课的尝试之后,发现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以《触摸春天》复习课为例,来看一下学生的表现:

一、直接入题,学生根据题目质疑。

根据这一单元课文的实际,每一课都可以根据课题提炼出统领全文的问题。学生质疑如下:

安静是盲童,她用什么来触摸春天呢?为什么要触摸春天呢?

由这个问题,直入中心,引导学生自己用心读书。

二、读书。

1、自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2、小组内合作读,正音。

3、展示读,集体正音,。

4、用心读文,根据统领全文的问题,进行批注准备。

5、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在谈“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用力”时,学生发现,课文其实是从两方面来写的,“生活的权利”和“多姿多彩”。进而再进行全文内容的梳理。(我想,这正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优等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自己能力得到提升的最有力的证明。)

6、小组内总结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7、交流。

三、整理复习笔记。

1、按汇报顺序,按:生字偏旁、形近字、多音字、四字词、词组、句子的内容划分,将十个小组分为两部分,进行板演。(总结相同内容的小组,内容可以进行互补)。其作同学整理在复习本上。

2、组长上台订正。师巡视,保证组长订正的正确。

其他同学,根据板演内容,改正整理自己的。完成之后,放声朗读。

3、组长带领、强调。

这一环节,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后面的小组交叉出题检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四、根据能力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背诵三段。

2、背诵一段。

课堂上,带着学生重新走向知识,巩固、总结已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通过多种方法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的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同时,尊重孩子们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堂课下来,程序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提高和收获:“优等生”在课堂上锻炼更多的是总结能力,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实质,相当于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中等生”在前面学生的带领下,也提升了一个高度,并逐渐主动去发现,去质疑;“跟队生”有自己的收获,最好的证明就是关于基础知识的交叉出题中,出错的很少。这样的课堂,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孩子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篇10:九年级语文小组合作上课模式《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小组合作上课模式《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

随着“小组合作”上课模式在全国的推广,近些时日,我们海口九中也引进“小组合作”模式,并努力探寻适合九中本土的“小组合作”模式。这一节《皇帝的新装》是有关“小组合作”模式的初探课,里边融入了众多老师的想法与经验,课堂结束后,总体感觉学生比较活跃,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小组合作”模式在这堂课中的运用,使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往课堂教师是主角,而这堂课中教师把舞台给了学生,教师的讲解不多,更多的.是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的展示。较之于古代“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平台”,这堂课则是“学生自学的展示台”。比如:安徒生相关作品的介绍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生只有大量地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环节的内容

二、传统与现代的衔接

这堂课的内容包括了传统上课模式所需要教授的内容,较有利于学生应对考试,同时它又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有自己想法的内容。比如,“你觉得皇帝回宫后会发生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自己想象的空间。

三、学生的合作天堂

“小组合作”模式需要建立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就需要在课堂上要有给学生合作的时间,从而渐渐地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这堂课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环节,发挥了学生的集体力量,这样,成绩好些的同学可以通过说加深自己的理解,成绩弱些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听而留下些许印象。

总体感觉,“小组合作”模式是一种学习氛围的营造模式,人生活在大环境中,再怎么另类的人都会在大环境中被改造,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了,想必学生也不会走得太远。

相关专题 语文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