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金字塔》教学反思

xgd00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xgd001”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生态金字塔》教学反思(共2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生态金字塔》公开课教学反思

《生态金字塔》公开课教学反思

《生态金字塔》教学反思《生态金字塔》是一篇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内容新颖,笔调流畅,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向学生介绍了生物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醒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课文运用了“列举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生态金字塔的组成河构造,告诉人们大自然的负载能力是有限,过度的超载,人类必将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会口,手,脑并用,画出课文中介绍生物界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相关知识的重点词句,认真揣摩,体会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体会作用,抓住段落的阅读,讨论第1、2、4、5自然段在结构上的黄花菜特点。每自然段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感悟作者在布局谋取篇上的独特之处。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设计生态金字塔示意图,激发学生探索动物的`兴趣,增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认为我做得成功的一点是,在学完文章后,补充了《鹿和狼的故事》,然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们纷纷回答:“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法则,否则人类将自己遭受大自然的惩罚。”是呀,再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来想想,它还折射出什么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学习以及他们的行为习惯设计了这个问题,其目的是告诉学生,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考虑,不要违背事物的法则,否则一样要受到惩罚。这样很自然的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懂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都能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篇2:《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

《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3、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2、理解生态金字塔的构成以及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有关生态金字塔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播放有关生态环境的短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2、教师相机激情导入:

在非洲广漠的原野上,羚羊在奔跑,狮子在游弋,苍鹰在盘旋……尽管它们的生存方式不同,但几千年过去了它们却都能在这片大草原中生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在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找到答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质疑自学

1、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是怎么样构成的?

2、带着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4、学生说分段情况

三、研读赏析,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1、2自然段,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还要哪些内容自己不理解,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2、反馈交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有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有趣的生物现象

1)第1自然段的后两句就向大家介绍了生物世界的一般规律。(“不被”或者“少被”这些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

2)指导学生读好这两句,在读熟的基础上,通过板书或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其意思。

3、生物世界真的是这样吗?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举例说明的。

4、交流反馈,读文画示意图,加深理解

1)第2自然段的.前4句列举事例来说明各个等级生物的数量的多少

杂草的数量大于并养活——食植物性动物

食植物性动物数量大于并养活——食肉性动物

2)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在读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辨别

“一只甲虫,地下1平方米的采食空间便可以满足它的能量和营养的需要,而鹰则需要在几十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觅食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

这句把“甲虫”和“鹰”的采食空间和活动范围做比较,用“1平方米”和“几十平方千米”这些准确的数据加以说明,因此这句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食植物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的不同。

3)画图理解

山雀

蜘 蛛

甲  虫

青   草

4)领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课堂练习

朗读课文

篇3:《金字塔》教学反思

运用想象。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时“当时没有车辆,又没有机器,人们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学生的这种想象衬托了眼前事实,使文章读起来波澜起伏,妙不可言,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空前的释放。价值问题引领,引人深思。

在重点介绍埃及金字塔的`特点以及建造方法时,使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基于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介绍胡夫金字塔外观和构造的第3自然段,对于介绍金字塔的作用、结构及其名字的第2自然段,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学生自由朗读,然后交流,从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金字塔的知识。设计时我曾想,学生到时候一定会捧着书本一字一句的把他们找到的读出来,可没想到,有的学生用一句话就概括全了。体会“作比较”的好处。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

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思想情感的激发,对今后的阅读帮助很大。

篇4:《金字塔》教学反思

埃及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文章主要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扬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第一段(1):交代埃及金字塔的概貌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第二段(2-3):写了金字塔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外观和结构特点。第三段(4-5):这样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式如何建造起来的。第四段(6):金字塔式埃及象征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首先利用网络条件,让学生观看人类发现金字塔的过程,并利用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埃及、开罗、尼罗河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对金字塔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又重点放在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上,当学到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利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如,前文提到“一座座”,这里具体地写“70多座”;前文提到“角锥形”,这里的解释是“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前面写了“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里具体写了“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另外,上一段所说的“举世闻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是它的工程浩大,二是它的结构精巧。对此,课文不仅列举了较为精确的数字,还把这些数字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建造金字塔的确是一项浩大工程。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如概括事物特征,可运用举例、列数字、作比较、语言描述等方法把事物的特征写具体。

篇5:《金字塔》教学反思

间的互相联系和存在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人类自身。课文围绕中心来选材,以各自然段层层递进的形式,以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等说白本文通过对事物链而构建的神态金字塔的叙述,使我们了解了其内部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相互联系,说明了只有掌握事物之明方法,以围绕中心句阐述的叙述方法,把“生态金字塔”这一主题讲得清楚,明了。

教学过程中,要求学会口,手,脑并用,画出课文中介绍生物界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相关知识的重点词句,认真揣摩,体会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体会作用,抓住

段落的阅读,讨论第1、2、4、5自然段在结构上的黄花菜特点。每自然段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感悟作者在布局谋取篇上的独特之处。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设计生态金字塔示意图,激发学生探索动物的兴趣,增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意识。

篇6:《金字塔》教学反思

《金字塔前的遐想》在导入环节,一出示金字塔的图片,就有学生喊出来是金字塔。于是我顺着这几个学生问金字塔是哪个国家的,继而引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上来。当问到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时,部分同学直接说是印度、埃及、巴比伦和中国,有的同学说是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在确定答案之后,问为什么必须加上古代两个字。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但是有些回答的还在点上。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加以总结,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开始看书,以及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找出为什么这几个国家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文明古国。塔门的地理位置,古文明的发源地,环境以及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有哪些。画了张表格,让学生对比填表。

关于这三大文明古国,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备了两个课时,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过多的讲述,而是出示了大量的资料,图片,视频等等,让学生们在大量的资料中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并且打破了课与课之间的界限,三个国家对比着来讲。三个国家所在的位置,分别所处的地理环境,发源地的相同之处。都是河流。古代中国:长江黄河。古代埃及:尼罗河,古代印度:印度河。古代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问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都是在大河附近呢?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生存必不可少,河流冲击的泥沙土地肥沃,可以种植多种作物和养殖动物,食物充足等等。古代文明古国的辉煌成就:分别从建筑,、农业、文化等方面来比较。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对四大文明古国做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在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讲解总结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比以前老师讲学生听,效果要好的多。

篇7:《金字塔》教学反思

在《金字塔夕照》中,作者一方面运用浓重笔墨描述厚重文化遗产,歌颂了人类伟大创造的同时,体味文章意境之美。意境美是得益于其对音乐、美术、摄影等的借鉴上。作者十分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局部性的特色,并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例如:“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淡,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的。”这些文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又因循着语言固有的诉诸想象的功能,是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交融渗透的产物。这些极具色彩的景色描写,使得文章信息含量巨大,加上光与影的刻画更细致入微,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篇8: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第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来体会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并最终转向对写作方法的体会。首先,请学生分别找出能让他们感受到金字塔宏伟和精巧的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到底是哪些地方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感受呢?在此引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接着,一起来体会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对于难以想像的数据,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呢?此处体会“作比较”的好处。最后,作者在这么多座金字塔中单选胡夫金字塔来体现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这就是应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整个过程环环相扣,通过数字体会写作方法,通过数学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语言教学中渗透着写作教学,用写作教学强化语言教学,并深化情感教学,彼此互为相长,学生也较容易理解与接受。另外,读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多读能熟记,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理解,因此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此处安排读的次数也比较多,讲解前后各齐读一次,中间自由默读一次,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整个教学过程结合得较为紧密,一张一弛,节奏紧凑,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整节课下来,依然存在着需改进的问题:如:板书不够及时。及时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有效地梳理,还能加深印象。但在本节课的讲解过程中,由于自己的疏忽和急于进入下一环节,有时竟忘了板书,而后想起来了才补上去,这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加注意,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篇9: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着重介绍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在重点介绍埃及金字塔的特点以及建造方法时,使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

基于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介绍胡夫金字塔外观和构造的第3自然段,对于介绍金字塔的作用、结构及其名字的第2自然段,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学生自由朗读,然后交流,从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金字塔的知识。设计时我曾想,学生到时候一定会捧着书本一字一句的把他们找到的读出来,可没想到,有的学生用一句话就概括全了。这让我突然发现,我的学生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了,而之前,由于我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以至于一直不敢放手,使学生不知不觉养成了依赖我的习惯。这个结果令我有些惊喜,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在以往的教学中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并且未能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

篇10: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言,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扬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结合学校的市级规划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研究》,我以“对话”为基点,设计出了《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的教学。

一、构建对话的平台

我借助了一段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再配以展现埃及民族风情的图片作为新课的导入环节,一下子就为学生创设出了学习的情境,将学生领入了埃及那金黄色的沙漠中,矗立在眼前的是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接下来为学生构建好对话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介绍埃及的金字塔,可用上课文中的句子,也可用上自己的语言,还可用上收集的图片,在对话中展开教学。

二、激发对话的兴趣

激发对话的兴趣对于许多一线老师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如何维持对话的兴趣或许就不那么易如反掌了。为了激发并维持学生对话的兴趣,我们在备课时做了大胆的设想,打乱了文本原有的结构脉络,以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但效果并不如预期的那么理想,看来教学真非一日之功。

三、提高对话的质量

课题研究的范畴是对话策略,但其根本是为提高对话质量服务的。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我们在给学生构建对话平台、提供对话机会的同时,更要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通过精心的设计使整个课堂显现出层次性、针对性,对话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展开。

四、丰富对话的形式

以往,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形式,多数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显得凤毛麟角。在这节观摩课上,我在传统的对话形式上进行了尝试性的突破,丰富了对话的形式。四人小组式的生生对话早已司空见惯,而学生以“专家”的身份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具体描述胡夫金字塔外观之宏伟,学生以“专家”的身份运用生活中的玩具情景再现金字塔建造工程之浩大,这样的环节令人眼前一亮。

当然,这堂观摩课虽然较好体现出了对话教学的特色,但课堂中还有些许的遗憾,期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篇11: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文章四、五小节用较多的笔墨描述了古埃及人民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搬运石头,垒石块。然而,金字塔又是古埃及人民的一部血泪史,然而,第三小节仅仅用“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多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三十年时间。”为了让学生对这段辛酸史有更深刻地认识,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奴隶们含辛茹苦的干活场景,通过再现情景,让学生感受在法老的残酷统治下,在烈日炎炎的炙烤下,在食不果腹、饥不择食、衣不遮体的恶劣生存条件下,在与亲人生死相依的境况下,在生产工具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奴隶们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激发学生对具有无穷智慧的古埃及人民崇敬的同时,生发对古埃及人民悲惨境遇的深深同情之情,以及对奴隶主(法老)草菅人命的仇恨与愤怒之情。

在学习第3自然段中“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一句时,我让学生和学校前面一幢教学楼的高度比较,让他们仰视大概有多少高度。随后,由学生来读,我分别用平视、稍仰等角度评价,学生从老师诙谐的评价中明白了读这句的语调应该激昂有力。

篇12: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昨天,我上了一节组内研讨课。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第二课时。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我该“教什么”。我先是把课文读了两遍,以希望内心里能涌现出一些构思的激情。可是好几天里,我一直是停留在以“导游的身份”去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层面,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存有兴趣去读这篇文字。然而我始终没有设计好中间的程序,因为我遇到了一个难题:那样一来,我的训练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转换句式上,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而不可能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进行引导了,这样是有点偏离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了。再说,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究竟不只是告诉他们一些知识,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对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去思考和探究这些事物或现象。当然,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如果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位在对语言的复述训练上,也是可以的。

我执教的班级学生,是属于基础不太好的那类,对学习的兴趣尤其不够,一般的常规模式的教学,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致。课堂学习中,常常会有很多学生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情。针对这样一篇不是很生动的说明文,我应该怎么定位呢?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这是我困惑最多的。

这一课是一篇说明文,应该有一些新知识点,比如:说明文的一些说明方法,是必须要让学生要知晓的,并要尝试一些说明的方法;课后的问题:借助具体的文字描写,让学生弄清楚“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是本篇课文学习的重点;想象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办法和艰辛过程,这是基于文字表达上的头脑再现,需要指导学生有效达成。可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好像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致。该怎么实施教学才能完成以上的几个目标呢?

我又读了这篇课文,而且反复查阅资料,期求再寻找到新的视点。我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我是一位导游,带着一群游客到金字塔参观游览。导游针对金字塔的特点和建造分别进行介绍。如果能转换好句式,效果应该也是很好的。但是我打算突破这种常规思维,因为在前,我就这样执教过这一课。

终于在上课的上午,我找到并编辑了一份文字资料,大致的内容是: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世界文明的一块丰碑;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建造的;金字塔有一种神秘的能量。我想把这份资料放在上课开始让学生拓展读,应该会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兴趣,也能较好地补充一些课文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就这样,我安心的走进了课堂。

整节课,我好像并没有讲多少话,都是围绕指导学生学而进行设计:第一个环节:1、2节课文是由学生默读完成的,我只出示了一个课文填空让学生完成:“金字塔坐落在 ,它的形状是 。金字塔是用来 。因为 ,所以称为金字塔。”第二个环节:引读第三节课文,围绕“宏伟”“精巧”找读有关句子,重点把用列数字、作比较、语言描述等说明金字塔的语句拿出来进行品读,以此体会到金字塔确实是宏伟而精巧的。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找出写建造金字塔方法的语句,在课文语言叙述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画图来理解古埃及人科学的建造方法,并由衷体会到古埃及人是勤劳而智慧的;接着,我也出示了在课前收集到的比较清晰地绘图模型,学生更是惊叹不已。

这样的三个环节过后,我无需再赘言什么了,只是又出示了沙漠之中的金字塔,让学生看着这沧桑而古老的金字塔,感情充沛的读了最后一段文字,那种言犹未尽、心向往之的情绪油然而生。下课了,很多学生走到我身边说:“老师,长大了,我一定要去埃及,亲眼去看一看金字塔!”

这是我期望达到的目标,我的新思路是成功的。更主要的是,这节课,我好像真的没有讲多少话,几乎都是学生在读、在思考、在做,而且学生一直都是兴趣盎然的,这样的课堂效果,在我的班级里,也是极少出现的。

教学,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最大的事。每天都要走进课堂的我们,一定要存有一点创新的理念,让自己在自我突破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不断激发出自己最潜在的魅力元素。

篇13: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十分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课本知识,学生既可以上网查资料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研究书本上没有的但自己很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不仅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制作的网站既内容丰富但又恰到好处,能很好地协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具体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对有帮助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能力,部分学生还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想法,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在延伸学习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自由轻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之后,从疑问开始,从实际学习中解答,继而又产生出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有目的指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延伸学习的内涵。

篇14: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本文《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在重点介绍埃及金字塔的特点以及建造方法时,使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在课程目标(阶段目标5~6年级)中明确地指出:对于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据上述,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尝试练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课堂上,我努力去达成教学目标。文章的第三小节,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向我们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如果仅仅体会到这一点,我认为还是不够的,还应该透过文本,读出埃及人民的勤劳,读出奴隶制度的残酷,在情感上深深地震撼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才是真正地读懂了文本。所以,我紧扣“平整”一词,进行引导,让学生联系前文,想象奴隶的艰辛,感受工程的浩大,再读最后一句时,学生的情感就自然流露出来。

课上完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下只是我感触最深的几点。

1.读的深度不够,教者对读的指导不得法、不得力。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时机,指导的方式方法不得当,读的方式单一。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握不住契机,引导缺少方法。

2.课堂的评价缺乏。教者不知怎样评价学生的阅读表现,把握不住评价的时机。

3.没有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鼓励学生主动阅读,边读边想,还做得很不够。

4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教师的文学素养贫乏,朗读水平不高。教者在课堂上大声范读课文较少。

总之,我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我希望,在本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取得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的研究,把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篇15: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着重介绍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外形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聪明和超人的才干。

整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但是埃及金字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对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一定的障碍,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知识的链接,缺乏与文本的共鸣,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的情绪。

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时的初步了解,到课堂上进一步感知中获得切身体验,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坚固、奇特,感受古埃及人民勤劳智慧,同时激起继续探究金字塔的愿望。

我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回忆所掌握的知识经验,配以声像资料,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近金字塔。扣住课题,既解题又审题,激发内在的学习诱因,调动学生自读自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开始我就播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走近埃及,然后播放一段视频,并配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作为导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中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伏笔。

除此之外,本单元还需要学生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抓句中关键词语等方法理解有关句子。在体会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时,我抓住数据和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数据的运用最能体现出金字塔的宏伟,我学用书上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数据,让这些数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在教学“最大的一块重160吨”时,学生对吨几乎没有概念,我把学生平时经常能看到的卡车进行打比方,由于是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就能体会出金字塔的宏伟。在体会金字塔的精巧时,抓住关键词句“很平整、很紧密、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方便学生去理解。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三分文章七分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而朗读与感悟紧密结合,读是为了感悟,感悟是为了更好地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多次与文本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理解了宏伟、精巧,再融入感情去读,使学生真正懂得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对埃及人民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埃及金字塔的兴趣。重点引导学生阅读了第三自然段,感受了胡夫金字塔外形的宏伟、结构的精巧,并学习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在解决金字塔如何建造这个问题时,学生从文中描述了解了古埃及人民运石头、垒石头的方法后,有效运用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多媒体视频,让学生在直觉感受中,轻松地了解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体会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聪明。

在教学中,老师经常担任拓展的重责,而今天我让学生担任这一角色,带着他的伙伴去了解金字塔。在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关于金字塔的资料,收上来后挑选不同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将他们的资料整理到媒体当中。在课堂上,让他们自主拓展,自主交流,为激发他们课后探索埃及金字塔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篇16: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用联系上下文、注释等方法理解词语。我觉得一般单调的理解词语往往会让孩子觉得枯燥,所以我继续在课堂中安排几种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词语“法老、角锥形、巍然屹立、据说”。例如:利用课后注释理解词语“法老”;利用图片结合课文语句理解“角锥形”;用合并词义、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巍然屹立”等。

除此之外,本单元还需要学生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抓句中关键词语等方法理解有关句子。在体会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时,我抓住数据和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数据的运用最能体现出金字塔的宏伟,我学用书上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数据,让这些数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在教学“最大的一块重160吨”时,学生对吨几乎没有概念,我把学生平时经常能看到的集卡拿出来进行打比方,由于是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就能体会出金字塔的宏伟。在体会金字塔的精巧时,抓住关键词句“很平整、很紧密、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方便学生去理解。

篇17: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仔细品读此则教学设计,教着做到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真实的课堂。这课的数字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更别说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因此,怎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是教学难点。针对此难点,教着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凭借,让学生以学校教学楼为基点,去想象胡夫金字塔相当于十座教学楼的高度,绕行金字塔一周相当于绕行校园七周,金字塔的高与占地面积在学生面前便可知可感了。

2、巧用资料,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文第三自然段讲的是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联系本课内容特点,它还负载着体现古埃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任务。教着巧妙地将资源进行整合,把一串数字与“温馨提示”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整合信息、处理信息,思维发生冲突,从而感悟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3、句子对比,既凸显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方法十分明显。教学时,教者并没有以“谈谈说明方法的效果”的形式让学生来体会,而是巧妙地把说明方法好处的体悟融入了句子对比之中。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更为体会“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学科整合,不仅调节了课堂氛围,更为突破难点奠定了基础。

“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虽然课文采用了列具体数字的说明方法,但面对这天文数字,学生头脑中仍会感到茫然。教者采用了“算一算”的办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算一算。当学生手捧自己算来的数字时,那种读自己算出的数字的感受与读书中的数字的感受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心中自然会升腾起对古埃及人民的崇敬与赞叹。这样做,不仅调节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突破了难点。

篇18:《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着重介绍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外形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聪明和超人的才干。

整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但是埃及金字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对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一定的障碍,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知识的链接,缺乏与文本的共鸣,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的情绪。

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时的初步了解,到课堂上进一步感知中获得切身体验,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坚固、奇特,感受古埃及人民勤劳智慧,同时激起继续探究金字塔的愿望。

我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回忆所掌握的知识经验,配以声像资料,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近金字塔。扣住课题,既解题又审题,激发内在的学习诱因,调动学生自读自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开始我就播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走近埃及,然后播放一段视频,并配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作为导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中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伏笔。

除此之外,本单元还需要学生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抓句中关键词语等方法理解有关句子。在体会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时,我抓住数据和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数据的运用最能体现出金字塔的宏伟,我学用书上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数据,让这些数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在教学“最大的一块重160吨”时,学生对吨几乎没有概念,我把学生平时经常能看到的卡车进行打比方,由于是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就能体会出金字塔的宏伟。在体会金字塔的精巧时,抓住关键词句“很平整、很紧密、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方便学生去理解。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三分文章七分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而朗读与感悟紧密结合,读是为了感悟,感悟是为了更好地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多次与文本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理解了宏伟、精巧,再融入感情去读,使学生真正懂得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对埃及人民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埃及金字塔的'兴趣。重点引导学生阅读了第三自然段,感受了胡夫金字塔外形的宏伟、结构的精巧,并学习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在解决金字塔如何建造这个问题时,学生从文中描述了解了古埃及人民运石头、垒石头的方法后,有效运用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多媒体视频,让学生在直觉感受中,轻松地了解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体会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聪明。

在教学中,老师经常担任拓展的重责,而今天我让学生担任这一角色,带着他的伙伴去了解金字塔。在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关于金字塔的资料,收上来后挑选不同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将他们的资料整理到媒体当中。在课堂上,让他们自主拓展,自主交流,为激发他们课后探索埃及金字塔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篇19: 《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着重介绍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在重点介绍埃及金字塔的特点以及建造方法时,使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

基于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介绍胡夫金字塔外观和构造的第3自然段,对于介绍金字塔的作用、结构及其名字的第2自然段,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学生自由朗读,然后交流,从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金字塔的知识。设计时我曾想,学生到时候一定会捧着书本一字一句的把他们找到的读出来,可没想到,有的学生用一句话就概括全了。这让我突然发现,我的学生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了,而之前,由于我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以至于一直不敢放手,使学生不知不觉养成了依赖我的习惯。这个结果令我有些惊喜,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在以往的教学中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并且未能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

第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来体会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并最终转向对写作方法的体会。首先,请学生分别找出能让他们感受到金字塔宏伟和精巧的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到底是哪些地方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感受呢?在此引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接着,一起来体会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对于难以想像的数据,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呢?此处体会“作比较”的好处。最后,作者在这么多座金字塔中单选胡夫金字塔来体现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这就是应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整个过程环环相扣,通过数字体会写作方法,通过数学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语言教学中渗透着写作教学,用写作教学强化语言教学,并深化情感教学,彼此互为相长,学生也较容易理解与接受。

另外,读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多读能熟记,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理解,因此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此处安排读的次数也比较多,讲解前后各齐读一次,中间自由默读一次,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篇20:《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

昨天,我上了一节组内研讨课。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第二课时。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我该“教什么”。我先是把课文读了两遍,以希望内心里能涌现出一些构思的激情。可是好几天里,我一直是停留在以“导游的身份”去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层面,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存有兴趣去读这篇文字。然而我始终没有设计好中间的程序,因为我遇到了一个难题:那样一来,我的训练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转换句式上,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而不可能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进行引导了,这样是有点偏离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了。再说,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究竟不只是告诉他们一些知识,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对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去思考和探究这些事物或现象。当然,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如果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位在对语言的复述训练上,也是可以的。

我执教的班级学生,是属于基础不太好的那类,对学习的兴趣尤其不够,一般的常规模式的教学,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致。课堂学习中,常常会有很多学生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情。针对这样一篇不是很生动的'说明文,我应该怎么定位呢?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这是我困惑最多的。

这一课是一篇说明文,应该有一些新知识点,比如:说明文的一些说明方法,是必须要让学生要知晓的,并要尝试一些说明的方法;课后的问题:借助具体的文字描写,让学生弄清楚“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是本篇课文学习的重点;想象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办法和艰辛过程,这是基于文字表达上的头脑再现,需要指导学生有效达成。可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好像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致。该怎么实施教学才能完成以上的几个目标呢?

我又读了这篇课文,而且反复查阅资料,期求再寻找到新的视点。我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我是一位导游,带着一群游客到金字塔参观游览。导游针对金字塔的特点和建造分别进行介绍。如果能转换好句式,效果应该也是很好的。但是我打算突破这种常规思维,因为在10年前,我就这样执教过这一课。

终于在上课的上午,我找到并编辑了一份文字资料,大致的内容是: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世界文明的一块丰碑;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建造的;金字塔有一种神秘的能量。我想把这份资料放在上课开始让学生拓展读,应该会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兴趣,也能较好地补充一些课文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就这样,我安心的走进了课堂。

整节课,我好像并没有讲多少话,都是围绕指导学生学而进行设计:第一个环节:1、2节课文是由学生默读完成的,我只出示了一个课文填空让学生完成:“金字塔坐落在 ,它的形状是 。金字塔是用来 。因为 ,所以称为金字塔。”第二个环节:引读第三节课文,围绕“宏伟”“精巧”找读有关句子,重点把用列数字、作比较、语言描述等说明金字塔的语句拿出来进行品读,以此体会到金字塔确实是宏伟而精巧的。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找出写建造金字塔方法的语句,在课文语言叙述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画图来理解古埃及人科学的建造方法,并由衷体会到古埃及人是勤劳而智慧的;接着,我也出示了在课前收集到的比较清晰地绘图模型,学生更是惊叹不已。

这样的三个环节过后,我无需再赘言什么了,只是又出示了沙漠之中的金字塔,让学生看着这沧桑而古老的金字塔,感情充沛的读了最后一段文字,那种言犹未尽、心向往之的情绪油然而生。下课了,很多学生走到我身边说:“老师,长大了,我一定要去埃及,亲眼去看一看金字塔!”

这是我期望达到的目标,我的新思路是成功的。更主要的是,这节课,我好像真的没有讲多少话,几乎都是学生在读、在思考、在做,而且学生一直都是兴趣盎然的,这样的课堂效果,在我的班级里,也是极少出现的。

教学,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最大的事。每天都要走进课堂的我们,一定要存有一点创新的理念,让自己在自我突破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不断激发出自己最潜在的魅力元素。

相关专题 金字塔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