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铜像》的教学反思

beinqlz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einqlz”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座铜像》的教学反思(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一座铜像》教学反思(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学了《一座铜像》一课后,我做了一个课后延伸:让学生收集英雄故事,召开一个个向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祖国”的演讲会。学生各个情绪激昂,我很得意,自以为上了成功的一课。

谁知,当天就有人向我告状:一些同学放学不照路回家,在火车路上东奔西跑,折树枝,踩麦苗……我惊愕了。

这还行?我找到了那些闹事的孩子,想问个究竟。谁知,他们毫不惧怕地讲述起来,他们怎么学习小英雄,怎样与“鬼子”周旋……这简直是胡闹!原以为是成功的一课,竟是教育的失败。

这失败,迫使我给学生补课。我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给学生讲了爱祖国要从家乡做起,爱家乡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做起……

后来,我发现班里的“小管事”多了起来:管树的、护苗的、护路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除了榜样领路,还应伴之教师联系实际的正确引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2: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座铜像》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铜、塑、侵、药、迸、库、屹、览、瞻”。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照样子写句子。能照样子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学习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并会使用“凡是……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于连所面临的情况的危急。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24、一座铜像

3、集体读题。

4、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预设答案:一座铜像是谁的像?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

(1)听录音

(2)完成填空

(3)交流,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4)集体读

2、学习生字、词语。

(1)开小火车读生字

注意:“塑”读准平舌音,“迸”、“侵”不要读错。“瞻”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下“言”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

(3)理解词语

迸跳:(联系上下文)本文指火星边向外便溅出,便向前跳跃。

干涸(联系上下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急中生智(联系课文内容):危急的时候,猛然想出了办法。

瞻仰(查字典):指恭敬地看。瞻:往前或往上看。仰:脸向上。

3、集体读词语。

课后小结

三、巩固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是小于连用他的聪明才智保住了整个城市。

2、复习生字新词。

3、分四组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今天,跟孩子一起学习课文《一座铜像》,很开心也很感动。作为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表现真的让我感动和兴奋。

这一课在培养孩子自主提问方面我引导得非常:

当我出示课题《一座铜像》后,我就引导孩子自主提问,孩子们,看到这个题目,从铜像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好吗?孩子们纷纷举手:

为什么会有一座铜像?这是谁的铜像?这座铜像在哪儿?这座铜像是什么样子的?

我就说,孩子们你们真棒,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在孩子阅读课文以后,我进行了朗读指导。

朗读第一段后,我引导孩子提问:在比利时是写的铜像的什么?该怎样提问?孩子提问:铜像的位置在哪儿?“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等内容是写的小男孩的什么?孩子提问:小男孩的样子怎样?读完“这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后,我问看见“小英雄于连”你有什么疑问?孩子提问“为什么称他是小英雄?

当我在黑板上出示于连的名字,我向引导孩子提问:于连发现了什么问题?生自读解决问题,指名回答,师板书:燃烧的导火索,板书后,我引导孩子提问,如果于连是你,当你发现导火索燃烧时,你们心里有哪些问题呢?孩子纷纷提出: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问题环环相扣,精彩不断呈现。

篇3:《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学习评价人物。

二、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

2、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质疑激趣。

1、出示画有铜像的挂图。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

2、质疑。他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指导学习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指导学习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与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怎么做?有更好的办法吗?

3、指导学习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1、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

2、全班交流。

3、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篇4:一座铜像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6个,理解:“迸跳  干涸  急中生智  瞻仰”等词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于连塑像的原因。

3、照样子写词句,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小英雄,颂扬他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介绍一个看到过的塑像或讲一个小英雄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塑像由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示题、读题。

质疑

二、整体了解。

1、自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解疑:

※  是怎样的塑像?

(1)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2)  用自己的话介绍塑像。

※ 为什么建塑像?

(1) 交流。

(2) 出示: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              ,他                ,如今,他的塑像屹立在           ,接受人们瞻仰。我觉得于连                      。

(3) 理解词语:屹立  急中生智  瞻仰

三、学习课文。

1、从什么地方看出于连急中生智?

自读课文,用“             ”划出。

2、交流:

(1) 夺目的火星迸跳着

理解:迸跳;夺目迸跳说明燃烧快、情况紧急。

(2)又长又粗   干涸

理解:干涸

(3) 火线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

(有可能毁了整个城市)

3、这可怎么办呢?……来不及了

(情况危急)

4、指名朗读有关句子。

智:用小便浇灭了导火线上的火花。

四、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

2、完成词句活动室。

3、齐读全文。

4、说说小英雄的故事。

[一座铜像 教案教学设计]

篇5:课文《一座铜像》的简单课后反思

课文《一座铜像》的简单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总之,课堂中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篇6:《一座铜像》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弊匝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备惺苄∮诹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毖习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质疑激趣

1背鍪净有铜像的挂图。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

2敝室伞K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苯姨猓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弊远量挝模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彼娜诵∽楹献餮习。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敝该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痹俣量挝模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敝傅佳习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敝傅佳习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与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怎么做?有更好的办法吗?

3敝傅佳习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1 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

2 全班交流。

3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7:《一座铜像》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3、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利时人民为什么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

2、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座铜像、也许是说明文)

2、课题有什么特点?(数+量+名),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

3、预习前接触这个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铜像?什么样?在哪里?)

4、利用书上插图看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1)解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小孩子尿尿,外国小孩子。)

(2)再疑:这可是不雅的行为,违背了“七不准”呀。为什么比利时人还特别喜欢这座铜像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辨别词语。(小黑板)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1、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从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中自选一种。

2、指名板书显示,解说,教师小结。

四、自读感悟,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理解“这座铜像的奇特。把“身高半米”与“全身赤裸”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男女生分读两个故事。(大同小异。第二种传说流传更为广泛,这里介绍得也比较详细。)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对他产生敬佩)

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完成课后题1和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默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和体会。(“有……有……还有”说明捐赠的人广泛,衣服各异;对襟衣服是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送对襟衣服表达了中国人对比利时人的友好,对小英雄的喜爱。)朗读指导并引导练读。

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自古英雄出少年。

五、总结全文、学会了什么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一座铜像

奇特的雕像--爱国故事--捐赠衣服

?------!----……

咦------噢----啊

(独立精神的象征)

反思:备课时曾经以为可以一课时将初读与细读环节全部解决,实际教学中却只解决了初读与理清文章脉络的教学目标。在交流词语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却也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初读中学生默读多次,缺少书声朗朗的氛围。(好在第二课时得到了弥补)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出现的遗憾。

从课堂效果的反馈来看,解题环节学生思维拓展较好,质疑有针对性,直指学习重点,可见开学以来的培养小有成效。只是,在列举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环节时,学生汇报的人不多。课外阅读量还是不够。

在初次接触小标题、标点注释、一字概括理清文章脉络的学法培养上,虽然是难点,却很好的得到了突破。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方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学生在细读中有的放矢,对字词句的感悟更具深度。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8:《一座铜像》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课选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象征的原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学习方法,受到教育。

二、教学要求及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下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体会小英雄于廉的机智、勇敢与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面对险情、不依靠他人,自主处理事情,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独立精神,文章主人公小于廉的行为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学习小英雄于廉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四、教学策略: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揭示课题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在大屏幕中出示些词语(近义词),让学生辨别词语,看那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出现过,来记忆词语,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为了让个性化的表达,提供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由学生自选项一种学习方式,(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从期待某个的答案中走出来,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爱,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立表达。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自读感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引导调控放在第二位。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大屏幕)课文后练习题1和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名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评价同学生读书情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五)课外引申,加深印象

1、美丽的布鲁塞尔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请你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铜像的来历。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如果你作为游客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你会给小于廉带去什么礼物呢?(交流)

(六)总结全文,揭示规律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从内容、感情、学习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受到启发、感想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阅读《注音自读课本》中的《孙中山的故事》。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9:《一座铜像》教学谈(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一座铜像》是小学新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座铜像的来历:比利时小英雄于连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拯救了整座城市。围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的主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通过《一座铜像》的学习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有以下两点设想: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的语言教学原则,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教学中,通过以读代讲,以读带悟,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我设计了多种的朗读方式。学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感悟文字,体验情感。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凭借,因此“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这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文本为载体,紧扣语言文字,设计了几个语言实践的项目。如,在学会生字的基础上理解新词并通过说句加以运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相同的情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运用习得的方法再去学习同类型的课外文章,真正落实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公开教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考量: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的预设是否有效。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默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的预设是否有效。

“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填空,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来描述人物的姿态。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习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3 、预设中的遗憾。

应该说从整体效果来看,我的教学预设基本达成了,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引”体现得多了些,学生自发的、充满激情的“学”少了些。细细思量,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跟我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体现自己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的设计欠巧妙,没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学习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总之,“备课---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公开教学---反思---再反思”这样过程是痛苦的,可是这样的过程也是最能历练人的。我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美好境界。而达到这一美好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钻研教材,不唯教材。

[《一座铜像》教学谈(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0: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现代诗,它的节奏和韵律都很美,诗歌的内涵十分丰富,通过以深圳的缩影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我在教学时,抓住了以下几点,教学效果很不错。

第一,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开课,在优美的歌声中欣赏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使学生对深圳的繁荣景象及现代文明有了最初的感知了解,同时,以“你们喜欢这首歌吗?想了解它什么信息?”一问,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了解了深圳特区改革的时代背景,在润物细无声地揭示课题的同时,为理解诗歌最后一节“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这样内涵丰富的句子,积累了信息,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第二,紧紧抓住读的教学,用引读、诵读,仍至于每词、每句的体会反复读,读出小村庄的贫穷与困扰,读出大都市的繁荣与富饶,读出自豪与骄傲,从而感悟到了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可喜变化。

第三,结合家乡实际,拓展家乡的实际,让学生体验。我在教学完诗歌之后,让学生看录相,用家乡正在修铁路的昌明镇和刚被命名为“中华布依第一寨”的音寨村的巨变作为资源,引入课堂,结合课文,进行比较,然后,再铺开全国发展中的地方还有好多好多。

这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在变化、深圳在变化、国家在变化,越变越繁荣,越变越富强,这都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从而真正达到了此课教学的目的。

篇11: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现代诗,它的节奏和韵律都很美,诗歌的内涵十分丰富,通过以深圳的缩影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我在教学时,抓住了以下几点,教学效果很不错。

第一,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开课,在优美的歌声中欣赏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使学生对深圳的繁荣景象及现代文明有了最初的感知了解,同时,以“你们喜欢这首歌吗?想了解它什么信息?”一问,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了解了深圳特区改革的时代背景,在润物细无声地揭示课题的同时,为理解诗歌最后一节“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这样内涵丰富的句子,积累了信息,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第二,紧紧抓住读的教学,用引读、诵读,仍至于每词、每句的体会反复读,读出小村庄的贫穷与困扰,读出大都市的繁荣与富饶,读出自豪与骄傲,从而感悟到了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可喜变化。

第三,结合家乡实际,拓展家乡的实际,让学生体验。我在教学完诗歌之后,让学生看录相,用家乡正在修铁路的昌明镇和刚被命名为“中华布依第一寨”的音寨村的巨变作为资源,引入课堂,结合课文,进行比较,然后,再铺开全国发展中的地方还有好多好多。

这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在变化、深圳在变化、国家在变化,越变越繁荣,越变越富强,这都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从而真正达到了此课教学的目的。

篇12: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变化”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一样一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这首诗丰富内涵,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它节奏美、韵律美,朗读时要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这篇课文的对比写法是个非常成功的描写变化的例子。针对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时,我从词入手就让学生感受“对比”二字,然后让学生带词学文,感情朗读,因为太注重对比,我的教学仅局限于过去现在而没有时间给学生畅言未来。

相关专题 铜像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