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hnsharo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nsharon”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共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学生进行表演体,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了一篇三字经,内容如下: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习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轻松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篇2: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二册第二十课《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

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在设计本课时,我努力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演”中悟。还结合本单元的“读读背背”,设计了“四季成语猜猜看”等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走下课堂,我有以下几点颇深的感受:

一、朗读是感悟文本的最佳途径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如指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读出蚂蚁那种劳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指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读出蝈蝈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读出对蝈蝈贪图舒适的鞭挞感情。根据课文内容,我还设计了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不同的读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了动作的表演读,同学们都以逼真的动作和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二、即兴幽默的评价语言对课堂氛围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前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我总是单纯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在执教这节课时,我即兴地加入了幽默“因子”。如在学生朗读“夏天真热”这句话时,我在一旁自言自语地插话:“真热啊,可以吃冰淇淋了!好热呀,要扇电风扇了!更热了,快开空调吧!”没想到几句很简单的话,不仅引发了孩子们的欢笑声,还意外地促使他们饱怀激情地投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去体验和感悟。幽默、风趣的语言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激活了学生的兴趣,点燃了他们的激情。

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课文中没有具体描写蚂蚁和蝈蝈是怎样搬运粮食的,描写蚂蚁时只用了“背”、“拉”两个词,写蝈蝈自由自在的样子时也只用了“唱歌”、“睡觉”两个词,事实上,图中所画或它们实际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如果你是蝈蝈,你会怎么样笑话蚂蚁?还要求学生用“有的。有的。”句式和本课中的重点词句来描述蚂蚁和蝈蝈的话语和行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我还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蝈蝈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用延续情节来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四、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成为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重要保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么炎热的天,小蚂蚁为什么还要背粮食?”时,有的学生说:“从中可看出小蚂蚁的勤劳、可爱》”有一个孩子却说:“我觉得蚂蚁真可怜!”他的“独树一帜”的回答立刻惹得全班孩子哄堂大笑。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不免有些意外,但我没有批评、责怪这个学生,而是引导他再读前文,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蚂蚁非但不可怜,而是非常的勇敢、勤劳。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了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而且尊重了学生的认识差异,保证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畅所欲言,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保障了学生个性的多元发展。

篇3:关于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子。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 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篇4:关于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的故事。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使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课堂上本人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采用随文识字教学常模的四组织教学,将词语的教学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课堂上,本人注意用多种形式引出段落和词语,如“夏天”是通过看夏日图引出,“冬天”是看图听北风的声音引出,“个个”是通过评价学生的朗读引出,“自由自在、幸福、痛苦”是通过总结性谈话引出。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通过谈话引出,第三小节通过看图引出。同时本人注意将理解词语分析字形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如“汗”和“粮”的字形记忆就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

由于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接受,因而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画面十分感兴趣,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朗读声情并茂。

三、注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整合。

为了防止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过于零散,本人采用以一个词为线索,组织教学。本人围绕“傻瓜”一词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围绕“傻瓜”从释义到谁是说谁是傻瓜,蝈蝈为什么说蚂蚁是傻瓜?蝈蝈认为怎样做才不是傻瓜?到底谁才是傻瓜?认识到错误并打算改正还是傻瓜吗?展开讨论,一以贯之,从而实现了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四、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谜语的导入,自然地引出蝈蝈和勤劳的蚂蚁,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本篇课文的主角,起到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同时蚂蚁的谜语激发了学生对蚂蚁的喜爱,为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做了一定的铺垫。

五、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语言训练,陶冶情操,体会感情,积淀语感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机会,采用范读,品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各种朗读形式,通过反复诵读,细心品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词句理解,感受了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蝈蝈的悠闲自得,再把理解到的意思和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

六、挖掘教材资源,适度拓展,想象说话。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课文中“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只是一语带过,没有具体描述,我启发学生通过想象,适度拓展,说说蚂蚁们有的( ),有的( )。并加上动作。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又大大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七、前后衔接,注重积累。

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几处强调,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堂上,本人注重成语的积累。在看夏天图时,我补充了“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学习完童话故事,总结时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轻松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八、重新解读文本,实现人文关怀,教书育人。

本课篇幅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蚂蚁的勤劳,同时注意创设情境实现人文关怀,改变了以往将蝈蝈当成反面典型的教学模式,将蝈蝈当成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引导学生明白,犯了错误没关系,只要认识到错误,并决心改正,就是好孩子。这样不仅教了书还育了人。

总之,在教学中本人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谜语激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重视朗读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使学生喜欢阅读,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看过关于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1.教师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大全

2.语文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5: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细细品读课文,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中,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上直观的图片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是编者的意图,初读文章,我就很明白的把握了这点。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设计时,我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训练,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教学中,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为说话训练搭建平台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想象小蚂蚁们还会怎样搬粮食?推、拉、抱、扛等词都学生都说了出来,我顺势出示“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让学生练说。在说话练习之后,让孩子们亲自表演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

在后面理解蝈蝈们在炎热的夏天休息时也是一样。在说话训练中让孩子们充分明白蝈蝈自由自在、懒惰的本性。

接着,我还结合孩子日常的活动,让他们练习“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和“大扫除时,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的说话。就这样,在观察、练说、表演、朗读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为语言积累创造环境

在本单元的读读背背中,让孩子积累的是“有备无患防范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恰好是对本课中蚂蚁勤劳身影的真实写照。在学生的读、思、议、说之后,我适时地出示以上及“未雨绸缪得过且过”等词语,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积累、丰富语言,这样的积累,他们很容易在具体生活中调动积累。其实,不止这一课,在《三个小伙伴》中积累“人心齐、泰山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谚语。

三、为想象力插上翅膀

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训练,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处: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补充文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到了第二年夏天,蝈蝈又见到蚂蚁在搬粮食……在孩子们的想象中,有不思悔改,终于没能熬过第二年冬天的蝈蝈;有知错就改,也开始储存粮食的蝈蝈;还有没有储存粮食,但和蚂蚁成了好朋友,与朋友一起温暖过冬的蝈蝈……

我很欣赏: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平台。我一直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搭建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篇6: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资料。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课的开头我设置了两则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蚂蚁和蝈蝈,揭示了本文的课题,并请他们发现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首先对谜语很感兴趣,猜完再观察这几个字都有虫字旁,说明都是昆虫,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的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到了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我主要是透过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熟知课文资料。首先我让学生先看课文配套的光盘,既听了一遍课文,又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在他们被光盘上的动画吸引了时,再去读课文就会很主动的了,不会很被动的、机械的去读。读完课文,我首先采用的是指名分段朗读,把课文先疏通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就是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并把它读好,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这样读书就不会太单一,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取自己想读的段落。而且在别人读的时候,其他人也不会没事做,想着怎样评价,同时也是在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潜力。在这其中,我渗透着指导学生朗读,帮忙学生读好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把课文读好了,才是学课文的前提条件。

精读课文我主要是让学生透过朗读表演和充分想象来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的。比如第一段:我先是出示夏天火热的骄阳,让学生感受到热,之后读好“夏天真热”。由“这么热的天,一群蚂蚁在干什么呢?”这个问题切入到第一段的教学中去。指导学生看图,明白蚂蚁在背粮食,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之后让学生来做做勤劳的小蚂蚁,也来背背粮食,也就是朗读并表演。因为表演使情景更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透过自己主体体验,感受到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粮食的辛苦哭,加深读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感染,对勤劳的蚂蚁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表演能够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在读到“个个满头大汗”的时候,老师适时教学“满头大汗”这个词。能够问什么状况下会满头大汗?透过学生自己举例,既理解了这个词,又做了说话练习。第二段我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低年级的教学不适合用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下来,那样会太烦琐,而且会减少学生读的时间。所以,一年级的课文都十分的简单,直接能够从读中去理解,去感悟。这一段我主要是让学生读和想象“蝈蝈可能会小蚂蚁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力。这个问题为学生带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边看图边做动作,配合着想象。学生说得很好,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在读到“自由自在”的时候,重点讲一下这个词。问学生是否明白“自由自在”的意思,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蝈蝈想乘凉就乘凉;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真是“自由自在”。引导学生把这一段又记忆的一遍,加深印象,明白蝈蝈过得很舒服。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比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潜力。

本课的教学中也有遗憾:

(1)教学中,我虽然注重了朗读的指导,留出了超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他们去观察、去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上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我教的是“粮”和“呼”两个字,在阅读到写字的环节中没有很好的过渡,感觉有点突兀。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有不断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资料。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本课透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简单。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潜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潜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潜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透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到达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貌。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透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十分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潜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主角。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必须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那里带给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明白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比较,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

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潜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资料自编了一篇三字经,资料如下: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习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搞笑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简单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如果平时的教学注重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说话、写作都是有帮忙的。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透过师生交往,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对本文的教学中我仍采用了读写的方式去进行,因为任何的一篇文章都是先要去阅读才能对资料有所了解所以根据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给出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根据目标与要求自学读书,透过自读自找,学会划出文中的重要词句去理解,在大家的互帮的学习下达成共识,并转为自己所用,比如文中出现: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子,我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在旁边也来写一写,这也是培养孩子学习积累的方式,还有就是到了结尾,我还做了一个小改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冬天的蝈蝈是这样的结果,那么蚂蚁又是怎样过冬呢?大家讨论说一说,再把它写在课文中。

有读有说有写这样更好的去理解故事的寓意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对于课堂教学是十分有用的。真正高效的教学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讨论、再实践。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的故事。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课堂上本人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采用随文识字教学常模的四组织教学,将词语的教学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课堂上,本人注意用多种形式引出段落和词语,如“夏天”是透过看夏日图引出,“冬天”是看图听北风的声音引出,“个个”是透过评价学生的朗读引出,“自由自在、幸福、痛苦”是透过总结性谈话引出。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透过谈话引出,第三小节透过看图引出。同时本人注意将理解词语分析字形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如“汗”和“粮”的字形记忆就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

由于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因而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画面十分感兴趣,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朗读声情并茂。

三、注意教学资料、教学过程的整合。

为了防止教学资料,教学过程过于零散,本人采用以一个词为线索,组织教学。本人围绕“傻瓜”一词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围绕“傻瓜”从释义到谁是说谁是傻瓜,蝈蝈为什么说蚂蚁是傻瓜?蝈蝈认为怎样做才不是傻瓜?到底谁才是傻瓜?认识到错误并打算改正还是傻瓜吗?展开讨论,一以贯之,从而实现了对教学资料、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四、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谜语的导入,自然地引出蝈蝈和勤劳的蚂蚁,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本篇课文的主角,起到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同时蚂蚁的谜语激发了学生对蚂蚁的喜爱,为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做了必须的`铺垫。

五、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语言训练,陶冶情操,体会感情,积淀语感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机会,采用范读,品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各种朗读形式,透过反复诵读,细心品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词句理解,感受了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蝈蝈的悠闲自得,再把理解到的意思和体会到的情感,透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持续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

六、挖掘教材资源,适度拓展,想象说话。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课文中“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只是一语带过,没有具体描述,我启发学生透过想象,适度拓展,说说蚂蚁们有的,有的()。并加上动作。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和想象潜力,又大大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七、前后衔接,注重积累。

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几处强调,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堂上,本人注重成语的积累。在看夏天图时,我补充了“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学习完童话故事,总结时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简单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八、重新解读文本,实现人文关怀,教书育人。

本课篇幅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透过朗读体会蚂蚁的勤劳,同时注意创设情境实现人文关怀,改变了以往将蝈蝈当成反面典型的教学模式,将蝈蝈当成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引导学生明白,犯了错误没关系,只要认识到错误,并决心改正,就是好孩子。这样不仅仅教了书还育了人。

总之,在教学中本人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谜语激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透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重视朗读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使学生喜欢阅读,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二十课。我在成贤街小学分校实习期间上的汇报课,就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蚂蚁、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文章不仅仅说明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拥有幸福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且还昭示了蚂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远见,赞扬了蚂蚁的聪明才智,极富教育好处。这篇童话故事贴合一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力求在充满童真、童趣、浓浓童话味儿的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领悟一些文字背后的道理,真正学到点什么,明白点什么。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结合课标要求,本课透过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形象,评价优劣。同时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悟读、演读文本。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读出两只昆虫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除此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部分,适时进行拓展,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潜力,想象力,发展了孩子的思维潜力。由于课前在指导老师徐琴老师的帮忙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孩子们的用心配合,整堂课得以有序、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对这节课还是很满意的,对帮忙我的老师,配合我的孩子们充满感激。

这节课我上的很平常,很普通,可这节课却让我充满感动,充满感激。

课前、课后的种种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单薄,体会到群众力量的重要,体会到他人给予的温暖,体会到很多很多。我没在小学实习过,能够说这是我正儿八经上的第一节课,也是像模像样的第一节课,也是至今上得最顺的一节课,这节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尝到了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平凡,甚至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这些都是收获。我的收获,不是靠我的个人奋斗而得,而应归功于身边很多让我感动、感谢的人。学校为我们解决不便,个人困难,给我们带给了实习的机会,带给提高,成长的平台。我能进步,首先得感谢学校。

徐老师最让我感动,能够说,我上课,她付出的比我更多,她比我更紧张。课前她精心指导我准备,为我出谋划策。上课前一个晚上,她陪着我磨课,不停地指导我修改,直到我上通上顺,很晚才回家。而且还不断的鼓励我,为我打气,让我别紧张。我上课时,她坐在后面,仍不忘适时给我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忙,让我感动,用谢谢来表示我对她的感激已经苍白无力了,但我还是要借此对她说声“谢谢你,徐老师!”还有我们班那群可爱的小孩,整节课,特乖,特配合,真是一群好孩子,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教研李老师深邃的眼力,精辟的点评,句句切中要害,句句拨正我们的步伐,少走弯路,句句饱含对我们的期望,让我由衷的佩服、感谢,受益匪浅……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老师的鼓励……总而言之,收获颇丰。

课上的顺,可毛病也很多,有:

1、解读文本功力不够。

2、ppt制作未能有的放失,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

3、教学设计不够严密,有些地方欠合理。

4、课上得不够灵动,余味不足……初出茅庐,功力还很浅,还嫩的很。相信在这样一个宽广的平台,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再加上我自己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必须能改掉毛病,不断的积累经验,从而逐步提高!

篇7: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以“我要争夺聪明花”这一激励手段为切入点而设计的这节识字课,充分体现。

⑴“教师,放心地放手吧!”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甘于寂寞,学会等待,懂得赏识。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质疑、理解、感悟、探究还给孩子们。

⑵“孩子们,看你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课堂是孩子们的。他们不再是被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人。只要有机会让他们自主选择、自读自悟,他们就能自主地获取知识,创造性的发现问题,体悟情感。

⑶“课堂,越发开放了!”课堂的开放除了在师生观念上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开放。社会是大课堂。在识字这一小课堂上,凭借一双“慧眼”。把识字与生活之间 “契合点”挖掘出来,将识字与“链连”起来,使孩子们的学习进入更加开阔的天地。如:当生字宝宝学会了,让孩子们到课外书中,到社会中去寻寻他们的踪影,跟他们聚聚旧情。孩子们在“寻”的过程中获得比教材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⑷“激励,你真神!”“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以“争夺聪明花”为线索贯穿整堂识字课,充分利用低年级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营造了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孩子主动积极参与到识字活动中去,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培养竞争意识,感受成功的快乐。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优美自然的体态语,来一个满意的微笑,赞美的眼神,默许的点头,温柔的抚摸,使孩子们感到器重、关切、爱护、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充满赏识,充满爱的识字课堂里,孩子们的识字热情怎能不高涨呢?

篇8: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一、情境创设不明显

在设计中我抓住了中要语句要学生感悟,体验,但在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不够理想,例如在刚开始的时候“夏天真热。”这个句子的教学,我是先出示课文插图,并讲述:“瞧,夏天到了,(语文 课 堂 网)太阳公公火辣辣的照着大地,一丝风都没有,树上的知了一个劲的叫着,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是说出热了,可总感觉我所创设的这个情境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图上的太阳光很柔和,也许应该加上知了的叫声点缀一下,和同学在课前去晒一晒火辣辣的太阳感受一下,或许学生在这时就会有更好的体验。

二、动作有些乱

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最后让学生拿起书本齐读本节,并要求读出蝈蝈的懒和神气,舒服的不得了,要读出三种语气要求过多了,其实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读出来就可以了,也能够体会到蝈蝈的品质了。

四、评价不够

教师总说好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是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的局面。这一点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有待与进一步的提高。

篇9: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资料。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课的开头我设置了两则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蚂蚁和蝈蝈,揭示了本文的课题,并请他们发现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首先对谜语很感兴趣,猜完再观察这几个字都有虫字旁,说明都是昆虫,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的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到了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我主要是透过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熟知课文资料。首先我让学生先看课文配套的光盘,既听了一遍课文,又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在他们被光盘上的动画吸引了时,再去读课文就会很主动的了,不会很被动的、机械的去读。读完课文,我首先采用的是指名分段朗读,把课文先疏通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就是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并把它读好,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这样读书就不会太单一,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取自己想读的段落。而且在别人读的时候,其他人也不会没事做,想着怎样评价,同时也是在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潜力。在这其中,我渗透着指导学生朗读,帮忙学生读好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把课文读好了,才是学课文的前提条件。

精读课文我主要是让学生透过朗读表演和充分想象来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的。比如第一段:我先是出示夏天火热的骄阳,让学生感受到热,之后读好“夏天真热”。由“这么热的天,一群蚂蚁在干什么呢?”这个问题切入到第一段的教学中去。指导学生看图,明白蚂蚁在背粮食,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之后让学生来做做勤劳的小蚂蚁,也来背背粮食,也就是朗读并表演。因为表演使情景更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透过自己主体体验,感受到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粮食的辛苦哭,加深读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感染,对勤劳的蚂蚁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表演能够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在读到“个个满头大汗”的时候,老师适时教学“满头大汗”这个词。能够问什么状况下会满头大汗?透过学生自己举例,既理解了这个词,又做了说话练习。第二段我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低年级的教学不适合用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下来,那样会太烦琐,而且会减少学生读的时间。所以,一年级的课文都十分的简单,直接能够从读中去理解,去感悟。这一段我主要是让学生读和想象“蝈蝈可能会小蚂蚁什么?”让学生充分

发挥想象。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力。这个问题为学生带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边看图边做动作,配合着想象。学生说得很好,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在读到“自由自在”的时候,重点讲一下这个词。问学生是否明白“自由自在”的意思,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蝈蝈想乘凉就乘凉;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真是“自由自在”。引导学生把这一段又记忆的一遍,加深印象,明白蝈蝈过得很舒服。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比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潜力。

本课的教学中也有遗憾:

(1)、教学中,我虽然注重了朗读的指导,留出了超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他们去观察、去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上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我教的是“粮”和“呼”两个字,在阅读到写字的环节中没有很好的过渡,感觉有点突兀。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有不断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篇10: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资料。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本课透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简单。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潜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潜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潜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透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到达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貌。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透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十分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潜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主角。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必须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那里带给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明白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比较,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

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潜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篇11: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习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搞笑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简单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如果平时的教学注重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说话、写作都是有帮忙的。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透过师生交往,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篇12: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苏教版《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对本文的教学中我仍采用了读写的方式去进行,因为任何的一篇文章都是先要去阅读才能对资料有所了解所以根据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给出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根据目标与要求自学读书,透过自读自找,学会划出文中的重要词句去理解,在大家的互帮的学习下达成共识,并转为自己所用,比如文中出现: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子,我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在旁边也来写一写,这也是培养孩子学习积累的方式,还有就是到了结尾,我还做了一个小改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冬天的蝈蝈是这样的结果,那么蚂蚁又是怎样过冬呢?大家讨论说一说,再把它写在课文中。

有读有说有写这样更好的去理解故事的寓意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对于课堂教学是十分有用的。真正高效的教学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讨论、再实践。

篇13: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的故事。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课堂上本人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采用随文识字教学常模的四组织教学,将词语的教学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课堂上,本人注意用多种形式引出段落和词语,如“夏天”是透过看夏日图引出,“冬天”是看图听北风的声音引出,“个个”是透过评价学生的朗读引出,“自由自在、幸福、痛苦”是透过总结性谈话引出。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透过谈话引出,第三小节透过看图引出。同时本人注意将理解词语分析字形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如“汗”和“粮”的字形记忆就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

由于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因而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画面十分感兴趣,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朗读声情并茂。

三、注意教学资料、教学过程的整合。

为了防止教学资料,教学过程过于零散,本人采用以一个词为线索,组织教学。本人围绕“傻瓜”一词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围绕“傻瓜”从释义到谁是说谁是傻瓜,蝈蝈为什么说蚂蚁是傻瓜?蝈蝈认为怎样做才不是傻瓜?到底谁才是傻瓜?认识到错误并打算改正还是傻瓜吗?展开讨论,一以贯之,从而实现了对教学资料、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四、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谜语的导入,自然地引出蝈蝈和勤劳的蚂蚁,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本篇课文的主角,起到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同时蚂蚁的谜语激发了学生对蚂蚁的喜爱,为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做了必须的铺垫。

五、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语言训练,陶冶情操,体会感情,积淀语感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机会,采用范读,品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各种朗读形式,透过反复诵读,细心品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词句理解,感受了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蝈蝈的悠闲自得,再把理解到的意思和体会到的情感,透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持续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

六、挖掘教材资源,适度拓展,想象说话。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课文中“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只是一语带过,没有具体描述,我启发学生透过想象,适度拓展,说说蚂蚁们有的,有的()。并加上动作。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和想象潜力,又大大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七、前后衔接,注重积累。

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几处强调,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堂上,本人注重成语的积累。在看夏天图时,我补充了“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学习完童话故事,总结时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简单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八、重新解读文本,实现人文关怀,教书育人。

本课篇幅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透过朗读体会蚂蚁的勤劳,同时注意创设情境实现人文关怀,改变了以往将蝈蝈当成反面典型的教学模式,将蝈蝈当成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引导学生明白,犯了错误没关系,只要认识到错误,并决心改正,就是好孩子。这样不仅仅教了书还育了人。

总之,在教学中本人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谜语激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透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重视朗读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使学生喜欢阅读,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4: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二十课。我在成贤街小学分校实习期间上的汇报课,就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蚂蚁、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文章不仅仅说明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拥有幸福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且还昭示了蚂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远见,赞扬了蚂蚁的聪明才智,极富教育好处。这篇童话故事贴合一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力求在充满童真、童趣、浓浓童话味儿的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领悟一些文字背后的道理,真正学到点什么,明白点什么。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结合课标要求,本课透过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形象,评价优劣。同时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悟读、演读文本。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读出两只昆虫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除此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部分,适时进行拓展,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潜力,想象力,发展了孩子的思维潜力。由于课前在指导老师徐琴老师的帮忙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孩子们的用心配合,整堂课得以有序、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对这节课还是很满意的,对帮忙我的老师,配合我的孩子们充满感激。

这节课我上的很平常,很普通,可这节课却让我充满感动,充满感激。

课前、课后的种种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单薄,体会到群众力量的重要,体会到他人给予的温暖,体会到很多很多。我没在小学实习过,能够说这是我正儿八经上的第一节课,也是像模像样的第一节课,也是至今上得最顺的一节课,这节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尝到了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平凡,甚至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这些都是收获。我的收获,不是靠我的个人奋斗而得,而应归功于身边很多让我感动、感谢的人。学校为我们解决不便,个人困难,给我们带给了实习的机会,带给提高,成长的平台。我能进步,首先得感谢学校。

徐老师最让我感动,能够说,我上课,她付出的比我更多,她比我更紧张。课前她精心指导我准备,为我出谋划策。上课前一个晚上,她陪着我磨课,不停地指导我修改,直到我上通上顺,很晚才回家。而且还不断的鼓励我,为我打气,让我别紧张。我上课时,她坐在后面,仍不忘适时给我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忙,让我感动,用谢谢来表示我对她的感激已经苍白无力了,但我还是要借此对她说声“谢谢你,徐老师!”还有我们班那群可爱的小孩,整节课,特乖,特配合,真是一群好孩子,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教研李老师深邃的眼力,精辟的点评,句句切中要害,句句拨正我们的步伐,少走弯路,句句饱含对我们的期望,让我由衷的佩服、感谢,受益匪浅……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老师的鼓励,……总而言之,收获颇丰。

课上的顺,可毛病也很多。有:1、解读文本功力不够。2、ppt制作未能有的放失,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3、教学设计不够严密,有些地方欠合理。4、课上得不够灵动,余味不足……初出茅庐,功力还很浅,还嫩的很。相信在这样一个宽广的平台,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再加上我自己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必须能改掉毛病,不断的积累经验,从而逐步提高!

篇15:《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前几天,书记来听我的课,我选择了《蚂蚁和蝈蝈》,全文一共三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炎热的夏天,蚂蚁不辞劳苦地搬粮食;第二小节讲述了蝈蝈自己贪图享乐,还嘲笑蚂蚁;第三小节介绍了冬天里蚂蚁和蝈蝈截然不同的结局。文章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十分适合低年级小朋友阅读。

该如何教好这一课呢?当时我的想法是:除了要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之外,要适当加强说话的训练——在文章的一、二两小节,都用到了“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于是,在学生解决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并指导他们细读了一、二两个自然段之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小节有什么共同点,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这个句式。就这个句式,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说话训练:先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一群蚂蚁在搬粮食,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一群蝈蝈躲在大树下乘凉,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接着用前面《识字2》中学习到的体育项目说一说“运动会上,运动员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再说一说“下课了,同学们在院子里活动,有的……有的……还有的……”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说话训练,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结合实际学会了灵活运用这一句式。

第二课时教学文章第三自然段,我仍然紧紧抓住这个句式,先让学生用口头填空的方式回忆了一、二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再让学生对第三自然段进行扩充:“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堆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蝈蝈(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当这四组句子一起放在学生面前时,给学生的震憾是强烈的,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也不言自明。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紧紧抓住“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这个句式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说,再以说来促进学生的朗读与理解,起到了“牵一发以动全身”的效果,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在这里和盘托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相关专题 蝈蝈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