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图形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

Ac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Ace”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数图形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共17篇),欢迎阅读借鉴。

篇1:《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实施时,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因此在四年级下册安排“数图形中的学问”这一学习内容,是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最好体现。数图形的内容非常丰富,这节课所接触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我把重点放在教给学生数的方法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力求给学生以“经验”、附课堂以“思想”。下面是我教学后的反思,具体分析如下。

一、还数学以生活原型,适当补充生活素材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有趣。作为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补充到教材中去,让教材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学得高兴,生活得更精彩。因此,课的伊始我引导学生从欣赏一组美丽的图案和现象开始,从图中找出多次出现的图形――角,然后教师从这些应用于生活的设计中截取其中一部分:从1个点引出4条射线,以此充分激发学生数角、探究规律的主动性,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准确把握认知起点,效果事半功倍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关于如何数角、数线段、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但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因此,我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规律的探寻。整节课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注意方法和规律的结合,由简单到复杂,逐步体验数角的`变化过程。而且,让学生自己表述数角的过程,在交流中提出质疑,如:为什么不往回数? 为什么由4条边增加到5条边就增加4个角?等等问题,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和顺序,实际上是让学生总结归纳的过程。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数角过程中的顺序、角个数的变化体会得比较深入,还能够提醒同学:“按照自己这种方法数,要注意什么。”学生这一语道出了本节课的关键。

三、凸显数形结合思想,对比、迁移活运用

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图形计数是研究一个图形中包含基本图形个数的问题。怎样数图形的个数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教学中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化抽象为具体,我充分借助课件的演示,直观地呈现了学生数角的过程和方法,同时给数过的角标上序号,使学生在探究规律后能直接得出算式。并且引导学生将算式与图形一一对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样从无序到有序真实反映了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听到的是学生自我“拔节”的声音。

在数角后,引导将方法对比、迁移:数角的方法也能用来数什么图形?适时利用课件演示:在原来数角的图形中加上一条线段,学生的讨论、分析马上得到形象性的说明。紧接着图形一旋转即成三角形,“我们还能用同样的方法数三角形吗?”学生早已跃跃欲试,很快得出正确结果,还能将算式和图形紧密结合起来,归纳出数图形的方法。

有了这样的数形结合为基础,对比、迁移为桥梁,学生不但很轻松地掌握数线段、数角、数三角形的方法和规律,还能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数长方形中。在数两行四列的长方形的个数时,利用规律得到:先数单一行的个数是“4+3+2+1”,有这样2行;而两行合着数,也同样是“4+3+2+1”,所以进一步简化成“(4+3+2+1)×3 = 30”,从学生的解答不难看出方法、思想已深入学生心中,甚至解题技巧再次得到提升。

回顾整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发现、研究、探索问题的全过程,进而发现有序数图形的方法,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与规律去数,学生亲自体验到“有序”数学思想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篇2:《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二本节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36页的内容。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会找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特征,有序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我们班学生课外知识比较丰富,有的学生早已会套用公式来计算图形个数,但对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不是很清楚,而且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用数的方法来计算。因此教学中我利用班班通资源,制作课件,让学生充分体会数的过程及方法,自主参与找规律的过程,最终达到能列式计算出答案为目的。讲完后回到办公室,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课堂引入生活化:

关于如何数角、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但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规律的探寻。我以4人打电话作为导入,先是出现问题,导致无法统计打电话的次数,出现矛盾,再让孩子开始想办法有顺序的打电话。

二、注重知识迁移:

在数线段和角时,我是由打电话迁移到数线段数角。整节课我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教方法和教规律,我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由单项训练到多项训练,尤其是对数角的设计尤为突出,先借助数的方法数4条射线组成的角,再数6条射线组成的角,教学中紧紧围绕规律,逐层深化,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了个规律,同时数角的知识得到了深化。

三、凸现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本节课我在教学的时,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了数角、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数平行四边形的规律,并且在数的过程中注重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能将算式与图形一一对应从无序到有序,是一种思维的渐进过程。这节课上,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发现、研究、探索问题的全过程,进而发现有序数图形的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有序数学思想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一次次思维火花的碰撞之后,学生们想出各种办法数出图形中的个数,不仅增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在有情境图插入图形中时要注意引导题意的要求。

在小结时,我并不是让学生总结出数角的公式,而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整个学习和实践数角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发现,让学生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和顺序,实际上是让学生总结归纳的过程。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数角过程中的顺序,角个数的变化体会得比较深入。收效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篇3:《数图形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加强与改善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在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转换等内容中,经常遇到一个复合图形中有多个单一图形的问题,而这就需要用到“数图形”,在执教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时,一看到课题便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决心从第一个教学环节——备课入手。为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上课一开始先向学生说明在从前我们在做与之类似的题目时,同学们极易出现错误,这节课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讲,并引用毛主席关于“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的名言,阐述了认真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一定要体会有序思考,按一定顺序数的必要性,课堂上我滔滔不绝的按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讲解,比平时上课多说了一些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因受老师情绪的影响表现良好,满以为这堂课我讲的还行,感觉学生听得也很认真,相信收效肯定会不错,在离下课还有不到十分钟时,要求学生完成同步作业中的练习题,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结果把我惊得目瞪口呆,全班41个同学竟有18个同学出现了错误。看完作业,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急躁、痛苦,甚至气愤,恨不得对做错题的同学揍一顿。待情绪稳定以后我进入沉思之中,忽又想起一句名言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看来问题就出现在我自己的身上,一定要从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入手查找根源,堵塞漏洞。

下课后,我来到主控室,打开网络查看我曾经收藏的一些优秀论文。阅读时,文中有一段文字使我茅塞顿开,我明白了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就教学方式而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合作学习的机会导致了我这堂课走向失败。

知错就改,深思熟虑后,我打算给11班上这节课时严格按新课标、新思路、新方法去上课:首先创设“谁才是最公正的法官”这一情境,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并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展开比赛,看谁数得又快又准确;三是我借用多媒体设计了移动圆盘的数学游戏,教师只说明游戏规则,其他的都是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许多步骤,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这堂课我要求学生预习是改变了原来学生预习后老师向他们提问的做法,变成他们预习后必须书面向老师提出至少一个“为什么”请老师回答,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够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提出了最有价值的问题,才有可能对自然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这一改果然比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好使得多,原因是这样做创出了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与研究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出击,学生预习后交上来的问题,我都仔细进行了归类整理,并严肃认真地作了回答,学生对我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感到很满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离下课还有5分钟,我又把同步作业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很快就交上了作业,下课时,学生全部把作业交齐了。课后回到办公室,我马上批改作业,全班41个同学只有2个同学出现了错误,其它全部答对,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是一个具有7年教龄的教师,上课时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以为自己不去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课堂变成简单机械的“填鸭式”,这样做只能是好心做坏事,只能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

从前后两节课由于授课方式不同而得到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使我清醒地认识到从被动接受学习到自主发现式学习,从个体独立式学习到小组合作式学习,从传承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改变是多么重要!

让我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达到课程改革目标而共同努力!

篇4:《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条理,并具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因此在四年级下册安排“数图形中的学问”这一学习内容,是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最好体现。

图形计数是研究一个图形中包含基本图形个数的问题。数出某种图形的个数是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怎样数图形的个数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通过让学生亲自数一数的活动,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图形计数方法的探究,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与规律去数,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有序思考的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在经历多次数较简单的图形地过程中发现规律并总结归纳出方法,得出公式,然后运用所得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深感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演示,较好地呈现了学生数角的过程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归纳、总结数角的方法,使学生的抽象能力得到发展。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中,我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作为数学老师都知道,数图形的内容非常丰富,变化莫测,这节课所接触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我把重点放在教给学生数的方法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篇5:《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新课程加强与改善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在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转换等内容中,经常遇到一个复合图形中有多个单一图形的问题,而这就需要用到“数图形”,在执教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时,一看到课题便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决心从第一个教学环节——备课入手。为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上课一开始先向学生说明在从前我们在做与之类似的题目时,同学们极易出现错误,这节课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讲,并引用毛主席关于“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的名言,阐述了认真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一定要体会有序思考,按一定顺序数的必要性,课堂上我滔滔不绝的按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讲解,比平时上课多说了一些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因受老师情绪的影响表现良好,满以为这堂课我讲的还行,感觉学生听得也很认真,相信收效肯定会不错,在离下课还有不到十分钟时,要求学生完成同步作业中的练习题,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结果把我惊得目瞪口呆,全班41个同学竟有18个同学出现了错误。看完作业,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急躁、痛苦,甚至气愤,恨不得对做错题的同学揍一顿。待情绪稳定以后我进入沉思之中,忽又想起一句名言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看来问题就出现在我自己的身上,一定要从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入手查找根源,堵塞漏洞。

知错就改,深思熟虑后,我打算给11班上这节课时严格按新课标、新思路、新方法去上课:首先创设“谁才是最公正的法官”这一情境,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并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展开比赛,看谁数得又快又准确;三是我借用多媒体设计了移动圆盘的数学游戏,教师只说明游戏规则,其他的都是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许多步骤,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这堂课我要求学生预习是改变了原来学生预习后老师向他们提问的做法,变成他们预习后必须书面向老师提出至少一个“为什么”请老师回答,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够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提出了最有价值的.问题,才有可能对自然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这一改果然比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好使得多,原因是这样做创出了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与研究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出击,学生预习后交上来的问题,我都仔细进行了归类整理,并严肃认真地作了回答,学生对我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感到很满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离下课还有5分钟,我又把同步作业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很快就交上了作业,下课时,学生全部把作业交齐了。课后回到办公室,我马上批改作业,全班41个同学只有2个同学出现了错误,其它全部答对,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是一个具有7年教龄的教师,上课时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以为自己不去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课堂变成简单机械的“填鸭式”,这样做只能是好心做坏事,只能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

从前后两节课由于授课方式不同而得到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使我清醒地认识到从被动接受学习到自主发现式学习,从个体独立式学习到小组合作式学习,从传承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改变是多么重要!

让我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达到课程改革目标而共同努力!

篇6: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会找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特征,有序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我们班学生课外知识比较丰富,有的学生早已会套用公式来计算图形个数,但对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不是很清楚,而且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用数的方法来计算。因此教学中我利用班班通资源,制作课件,让学生充分体会数的过程及方法,自主参与找规律的过程,最终达到能列式计算出答案为目的。讲完后回到办公室,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课堂引入生活化:

关于如何数角、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但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规律的探寻。我以4人打电话作为导入,先是出现问题,导致无法统计打电话的次数,出现矛盾,再让孩子开始想办法有顺序的打电话。

二、注重知识迁移:

在数线段和角时,我是由打电话迁移到数线段数角。整节课我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教方法和教规律,我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由单项训练到多项训练,尤其是对数角的设计尤为突出,先借助数的方法数4条射线组成的角,再数6条射线组成的角,教学中紧紧围绕规律,逐层深化,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了个规律,同时数角的知识得到了深化。

三、凸现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本节课我在教学的时,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了数角、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数平行四边形的规律,并且在数的过程中注重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能将算式与图形一一对应从无序到有序,是一种思维的渐进过程。这节课上,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发现、研究、探索问题的全过程,进而发现有序数图形的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有序数学思想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一次次思维火花的碰撞之后,学生们想出各种办法数出图形中的个数,不仅增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在有情境图插入图形中时要注意引导题意的要求。

在小结时,我并不是让学生总结出数角的公式,而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整个学习和实践数角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发现,让学生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和顺序,实际上是让学生总结归纳的过程。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数角过程中的顺序,角个数的变化体会得比较深入。收效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篇7:四年级《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新课程加强与改善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在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转换等内容中,经常遇到一个复合图形中有多个单一图形的问题,而这就需要用到数图形,在执教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时,一看到课题便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决心从第一个教学环节备课入手。为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上课一开始先向学生说明在从前我们在做与之类似的题目时,同学们极易出现错误,这节课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讲,并引用毛主席关于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的名言,阐述了认真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一定要体会有序思考,按一定顺序数的必要性,课堂上我滔滔不绝的按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讲解,比平时上课多说了一些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因受老师情绪的影响表现良好,满以为这堂课我讲的还行,感觉学生听得也很认真,相信收效肯定会不错,在离下课还有不到十分钟时,要求学生完成同步作业中的练习题,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结果把我惊得目瞪口呆,全班41个同学竟有18个同学出现了错误。看完作业,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急躁、痛苦,甚至气愤,恨不得对做错题的同学揍一顿。待情绪稳定以后我进入沉思之中,忽又想起一句名言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看来问题就出现在我自己的身上,一定要从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入手查找根源,堵塞漏洞。

知错就改,深思熟虑后,我打算给11班上这节课时严格按新课标、新思路、新方法去上课:首先创设谁才是最公正的法官这一情境,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并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展开比赛,看谁数得又快又准确;三是我借用多媒体设计了移动圆盘的数学游戏,教师只说明游戏规则,其他的都是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许多步骤,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这堂课我要求学生预习是改变了原来学生预习后老师向他们提问的做法,变成他们预习后必须书面向老师提出至少一个为什么请老师回答,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够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提出了最有价值的问题,才有可能对自然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这一改果然比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好使得多,原因是这样做创出了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与研究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出击,学生预习后交上来的问题,我都仔细进行了归类整理,并严肃认真地作了回答,学生对我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感到很满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离下课还有5分钟,我又把同步作业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很快就交上了作业,下课时,学生全部把作业交齐了。课后回到办公室,我马上批改作业,全班41个同学只有2个同学出现了错误,其它全部答对,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是一个具有7年教龄的教师,上课时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以为自己不去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课堂变成简单机械的填鸭式,这样做只能是好心做坏事,只能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

从前后两节课由于授课方式不同而得到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使我清醒地认识到从被动接受学习到自主发现式学习,从个体独立式学习到小组合作式学习,从传承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改变是多么重要!

让我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达到课程改革目标而共同努力!

篇8: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36页的内容。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会找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特征,有序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学情分析:我班学生课外知识比较丰富,有的学生早已会套用公式来计算图形个数,但对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不是很清楚,而且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用数的方法来计算。因此教学中我利用我校电教设施齐全的优势,制作课件,让学生充分体会数的过程及方法,自主参与找规律的过程,最终达到能列式计算出答案为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找规律的过程。

2、通过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认真观察、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点目标是教给学生有序观察、寻找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条理,并具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因此在四年级下册安排“数图形中的学问”这一学习内容,是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最好体现。

图形计数是研究一个图形中包含基本图形个数的问题。数出某种图形的个数是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怎样数图形的个数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通过让学生亲自数一数的活动,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图形计数方法的探究,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与规律去数,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有序思考的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在经历多次数较简单的图形地过程中发现规律并总结归纳出方法,得出公式,然后运用所得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深感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演示,较好地呈现了学生数角的过程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归纳、总结数角的方法,使学生的抽象能力得到发展。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中,我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作为数学老师都知道,数图形的内容非常丰富,变化莫测,这节课所接触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我把重点放在教给学生数的方法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程序: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2、检查旧知,初步练习;3、探索方法,寻找规律;4、运用发现,总结归纳;5、拓展延伸,体验快乐;6、回顾过程,全课总结。

篇9:《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记得前些年,外出学习时,总能听到一些年长的同事说,公开课不过就是秀课,没有什么意思,我们平时的课怎么可能这样去上,哪有时间这样去精心准备;还有人说反复地磨课,对被磨班级的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平,被磨课的学生为什么就应该接受不成熟的课而占用他们的时间呢?这些话乍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我也在想,时装秀上的服装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不会穿到,但是,这些风格和元素将会引领着人们的穿衣打扮。所以,我觉得公开课还是有它非同寻常的价值的。

学校的公开课,每人每学年都会上一节,大家也都会去认真的准备,但是,没有新的思维进来,就将是原地踏步。所幸的是我校王伟民校长很有远见,让我们参加了深圳市田国生名师工作室。在工作室这样一个平台的影响与引领下,我们得到了新的血液的注入,工作室赠送给我们的每一期教育杂志,发给我们阅读的教育专著,让我们首先在“知”的层面打下基础。开学不久,田老师布置我和蔡妙秀老师上一节工作室及全校的公开课。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有压力同时也觉得很幸运。没有想到工作室的工作会开展得这么接地气,直指教学与教师成长的核心问题。带着幸运与感激的心情开始着手准备课。这一路走来,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一、集众家之长,理念先行——“备课”所思

首先,选择课题之思:是上计算课、概念课,还是上一节综合实践课?是上一节自己听过的专家上过的课,还是挑战一节自已没有听过、也没有上过的课?上课的价值是什么呢?一是要展示出水平,但同时也是给自己新的挑战。最后,经过综合考虑,我选择了没有教过的四年级数学好玩中的《数图形的学问》一课。

引发的思考:我们小学阶段到底有哪些课型?每一种课型的上法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哪种课型或是哪些课是适合公开课的?这本身难道不是很好的课题吗?

第二,纵横理念之建构。从教以来,由于没有教过三四年级,又没有熟读过课程标准,所以,对于这一节课的纵向与横向的知识结构得先了解。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我开始发现版《课程标准》这本书不再那么无味了,它成为我备课之旅的一个“指南针”,同时,让我在上这一节课时犯知识性错误的机率降到最低。

引发的思考:平时的课,为什么不可以让《课标》与课本同行,进行单元备课,或是学段备课呢?这样做不是反而提高效率,降低了课堂上犯知识性错误的机率吗?为了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功,作为数学教师应苦练哪些基本功呢?

第三,独立设计方案。结合课标并调动自己大脑中存储的理念尝试独立设计,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把课本中的情景换成了乘地铁的路线问题,形成了一个初稿。

发现问题:如何让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有趣且有探究的必要性?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让学生觉得有必要学习呢?当然,学生觉得有趣,有必要学习,也就是要刺激其大脑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第四,博采众家之长。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上网查找有关这一节课的资料,收集有关这一节课的视频,还有与这一节课有关的论文或是教学实录,发现:有以握手为问题情景的,也有与原课不变的两课时教学的实录。我还发现,《数图形的学问》这类课型,它适合学生独立思考加汇报交流,但以往上课教师都是采取一问一答式,没有很多的生生互动。不管怎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逐层将孩子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思维的难点处缓一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发现与概括,最后引导学生回过头来梳理整节课的研究过程,并引导学生将数学的思想出方法迁移。

引发思考:是不是一问一答式就是传统课堂?而小组合作的形式适合这节课吗?小组合作中,会不会出现“替代思维“的现象,反应敏捷的学生会不会在小组讨论中就成了这个组的大树,出现树大好乘凉,最后,让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后轮为班级的“长期观众”呢?小组合作的弊端如何避免又将是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课题。

第五,名师指引,督促“知行合一”。一开始,没有强列的磨课意识,但田老师告诉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叶伟生老师将会给予我们指导。接着叶老师电话来了,他要我们(包括蔡老师)先传教学设计,准备好后进行磨课,希望把试教的视频发给他。没有想到叶老师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给了我很宝贵的意见,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很多的修改,包括标点符号与格式,还在教案的后面附了建议,从课的结构,课的理念,课的重难点等提了详细的建议与指导。

以下是叶老师长长的留言:

下面有几点思考:

1.情境设计很好,与生活直接联系。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一下出现30个站点对他们来说提出了学习的挑战也可能带来了学习上的压力,甚至产生畏惧和焦虑的心态。当然后面提出了“知难而退,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能起到一种数学方法的学习也不失其价值;另一种方式是减少站点数,从离学校最近的站点作为起点来引入,只有4个站点。掌握规律后,然后再增加站点数。到底用哪种方式,请王老师斟酌。

2.课前交流是“如何计算连续自然数相加”,这不能说是课前交流,只能说是知识的铺垫,这个可以在上一节课处理。何不换成关于“有序思考”的`游戏。

3.关于找出多少个站点,设计中做到让学生自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然后按照“文字表示、图形表示、字母表示和列式表示”,这是这节课的精彩所在,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思考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呈现这些不同的方法?王老师采用“学生上台来汇报自己的方法。台下同学作评委,给台上的同学提问,或是提出建议和补充。”这种处理方法很好。但要注意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要兼顾,比如列式“1+2+3+4”,“1、2、3和4”在图形和字母表示方法中指的是什么?

4.练习题目在教案中要体现出来。因为你只上30分钟,练习题估计时间比较紧张。建议:第3题调为第2题,原第2题设计成“小组合作制作动车票”。第2,4,5和6题类同,可以在一个情境的基础上扩展,比如在第2题的基础上扩展“往返”,删掉第4,5,6题。

5.这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的吗?它的前备知识应该是三年级上学习的“搭配的学问”,那节课涉及有序搭配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和“搭配的学问”一节课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以上想法,仅供参考。

叶老师用语委婉,但建议中处处可见其尊重与智慧。最后一条就是在引导我去看课标与教师用书,要明白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二、知学生认识之短,磨课同行——“备生”所思

第一次试教,带着很好的心情开始,结果是带着一头的雾水出教室。自己想要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由于我们学校四年级只有四个班,学校还要安排参赛录相课的试教,后来就选了五年级试教,结果,学生对这个话题并不感兴趣。晚上,又电话叶老师,叶老师在百忙中还抽出一个多小时给我指导,分析原因。正如叶老师在后来的《对思维教学一些思考》一文中说到的:数学教师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一是专家的思维活动,通常以演绎的形式将繁杂的思维过程处理成凝炼的思维结果,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在课本上;二是教师的思维活动,以教案、板书、语言等为载体呈现在课堂上面;三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以答问、作业等形式反映出来。而我第一次的试教,完全只有教师的思维,以思维的输出为主,只想着怎样在20分钟内把课上完,完全是走流程(因为,想将公开课压缩成区里举行的20分钟的录像课来上)。后来反复几次试教,虽然每次都有新的困惑,但经过调整后又产生新的动力。最后,田老师还是要求上一节完整的课,时间上充足了,就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和改变。

磨课中的发现:同一个课题,在不同年级上效果是不一样的。在磨课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认知上的盲区和兴趣所在,以便做好充分的预设;面对不同的学情要“投其所好”,知道这个年段学生的喜好;磨课要请同事来听课,不同学科的不同学段的教师会给自己不同角度的建议。

三、课上知已所长所短——“备己”所思

在前面的磨课中,学校主任和同事们也听了课,指出,(我)缺少激情,没有进入状态;爱重复学生的话,语言不简洁;评价学生也不兴奋。这些问题的确需要改掉,心理暗暗表示:课上尽量不重复学生的话,让自己的语言更简洁一些。正式上课后,发现自己改了一些,但还没有能做到想改就改的地步,看来还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地去改正。

引起的思考:如果自己对所教的内容都不热爱,表现不出兴奋或者是好奇的情绪,学生又怎么能受到感染呢?如果以一种过于“淡定”的状态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就会缺少节奏感与趣味性。

四、课后观课之评课——“提升”所思

课后,各位名师与同伴们对我这一节课给了不少肯定,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1.让学生边画边讲,结合课件动态呈现思维的详细过程。在思维的生长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2.从形到数,再从数到形,在这一相互的过程中充分地辨析。

3.教师在呈现思维过程时把握住思维的层次性和递进关系,把握住先形象后抽象的原则。

4.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来升华课堂。例如,课上生成的精彩回答,或是教师期待的精彩问题出现时,要及时鼓励学生把他的想法仔细说一说,引发其他孩子的共鸣,让学生的思维层次达到另一个高度。

5.引导自主探究还不够到位。整节课的小问题比较多,如果能以一个大问题进行教学,以“数图形有些什么学问?”这样一个大问题为构架,大问题呈现的思维的大空间,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此基础出提出的相关小问题。

6.最后的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找不同的三角形“难道相同的就不找吗?如果找正方形呢?是不是可以拓展一下,让学生接触一些变式练习。

活动结束后,工作室QQ群、工作室博客上发表了9篇工作室老师们的评课专文,每一位导师与同伴的观课评析文章,有理论,有具体方法,有肯定,也有好的建议,让我再次得到修正与提升的机会。

读了蔡妙秀老师的精彩反思之后,我很受启发,觉得自己也要好好写一写反思,把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及时记录下来,正如巫小明校长(工作室第一期成员)所说,有所思所悟时,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不然很快就消失。而写反思的过程也是一次练笔与提高自己的概括与梳理能力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收获同伴与导师们影响的过程。

这次的公开课,让我发现听讲座或是看名师上课,与自己上公开课的成长效果差别是很大的,前者只是给了你一个认知的框架,或是“知”的层面,只有理念,没有执行力,最终不过是纸上谈兵;而不听不看,只是自己操作,那是缺乏理念指导的“行”,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行,只有实现“知行”合一才能体现出公开课的价值所在。

这次的公开课让我看到,这种五段式:备课——磨课——上课——评课——反思的教研形式,可谓之“实”,之“新”与“活”。能源源不断地激活执教者以及观课者的思维,不断地开启新的认知窗口。看到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学员的思维之窗,没有年龄界线,只有新的学习起点。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教研学习的共同体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本次公开课,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这么系统地备课、磨课、上课,到后来学校同事、工作室的导师、工作室伙伴们一起来参与观课评课再到反思的系列过程,带给我的是触类旁通,是成长的快乐。在这一路上,因为有你们同行,让我倍感幸福!

篇10:《数图形中的学问》听课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听课反思

在湖北小学数学教师群里每周都会进行网络教研,在周二听了来自合肥的刘亚东老师的一节课《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节课让自己受益匪浅,也让自己对这节课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是一节四年级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刘老师将自己的课与课前交流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孩子们介绍自己时便有意识的与孩子们握手,一开课很自然的就引出了“如果老师要和每一个同学握手,一共需要握几次?”进而引出“如果每两个人之间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当孩子们脱口而出20次时,老师并没有着急纠正,而是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接下来就是探索的过程,刘老师非常注重从学生中找课堂生成点,也非常乐意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毫不吝啬对孩子们的`夸奖,但是整节课下来还是显得非常沉闷,学生不愿意或者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比如老师经常会问“你还有不同的数法吗?”、“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我理解这些问题的背后老师希望孩子们能从中体会到“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能将“数”与“形”结合起来,但学生似乎不太明白老师到底想干什么,这从最后的小结中体现的更清晰,孩子们最后的总结都在谈怎样解决“握手”的问题。

我在想,如果是我来上这节课,我将怎样来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呢?在第一次交流“3个人之间两两握手,需要握几次”时就已经有孩子提出了算式:“2+1=3(次)”,我们是不是可以就此请写算式的孩子讲一讲算式是怎么来的呢?后面再探究4个人,5个人的时候不强调必须用线段的方式,孩子们是不是还会出现列算式的方式呢?最后归纳总结方法时或许孩子们就能想到算式及其中蕴含的道理了。第二个我比较困惑的是这节课的重点只是找出列式的方法吗?如果不考虑计算的方法,当人数较多或者节点较多时这样的计算还有意义吗?算式与算式之间可以建立怎样的联系或许也需要考虑?

篇11:有关课文数图形中的学问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数简单图形个数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在数图形的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2、通过讨论两种不同的数法,体会有条理数法的多样性,并能运用有序的数法数出给定图形的个数。

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情感与态度:

1、在数图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逐步深化的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弄清图意。

师:淘气、笑笑等四个同学正在数桌面上的图形,淘气数的是5个,笑笑数的是6个,丁丁数的是7个,丽丽数的是8个,谁的答案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帮他们数一数,看看究竟有多少个锐角?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数图形中的学问(板书)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数角的个数。

(出示课件)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锐角?

(1)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练习纸上的第1题,自己来数一数。

(2)请学生介绍各自数的方法,并说说自己这样数的道理。

生1:数出了7个。(请这个学生到讲台上数给大家看)

生2:数出了10个。(请这个学生到讲台上数给大家看,并用彩色笔表示出数的过程来)

师:数得有点乱,谁能数得更清楚,让大家一看就能看明白的。

生3:(这个学生也到讲台上数,数了10个,但也是比较乱。)

师:也数乱了,说明数图形还得讲究方法。

生4:我不是直接数的,我是用算式加的,这里有4个锐角,那我们就从4开始加,用4+3+2+1来计算。

师:为什么这样加呢?谁能解释一下。

生5:(结合第二个同学的数法,解释4个、3个、2个和1个是怎样来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数的过程。

再请生3解释第二种数法是怎样数的,边听学生解说,边结合课件演示数的过程。

(3)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不同的数法,并归纳出有序地数的基本方法。

(出示课件)小组讨论:

a、这两种数角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b、怎样数才能保证数的个数不重复、不遗漏?

师:这两种数角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生1:我喜欢第二种方法,第二种方法不乱。

生2:第二种方法是有条理的数,它是从第一条射线开始,分别和第二、三、四、五条射线组成不同的角。接着从第二条射线开始,分别和第三、四、五条射线组成不同的角。

生3:第一种很容易漏,第二种不容易漏。

生4: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是一个一个的数,只要你看清楚了,也不会遗漏,不会重复。

师:怎么看清楚呢?

生4:从看最小的角有多少个开始看,一共有4个,然后看由两个角组成的有3个。

生4:而第二种方法是从第一个角开始数,另外有几条射线,就可以组成几个角。如果少画了线就会遗漏。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有的说第一种乱,也有的说第二种乱,怎么样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呢?

生5:第一种方法是按从小到大,有顺序来数的。

生6:也可以看图形中有几个空,就从几开始加,一直加到1。

生7:可以从基本角开始数起,基本角有4个,两个基本角组成的有3个,三个基本角组成的有2个,四个基本角组成的有1个。

师: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各自不同的方法,说明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最关键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数,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板书并让全体学生齐读)

(4)练一练:图中有几个锐角?

师:你数的个数是多少个?(6个)你是怎样数的?

请两个学生到前面把数的过程展示给大家看。

2、数三角形的个数。

师:老师不给你数角,而是给你三角形,你们会数吗?

师:给你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一共有多少三角形?(3个)

师:给你三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一共有多少三角形?(6个)

指名到前面看着课件介绍数的方法。

师:给你四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一共有多少三角形?(10个)

3、数长方形的个数。

师:如果老师给你的是长方形,一共有多少个长方形?(10个)你是怎样数的?

边听学生解说,边结合课件演示数的过程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师: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要按照一定顺序、有条理数的问题,谁能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呢?

生1:一列火车从我这里到另一个同学那里,中途要停靠2个站,每个站都可以停下来,要为这趟列车准备多少种不同的火车票?

师:这道题实际上需要设置多少种火车票的问题。请你们数一数需要多少种不同的火车票?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数的?(指名到讲台上介绍自己的方法。)

生2:用A、B、C、D四个字母分别表示四个站点,设置的车票分别是:AB、AC、AD、BC、BD、CD,一共有6种。

生3:还要考虑返回的情况,所以应该再乘以2,一共有12种。

生4:我们也可以把这四个站点连成一条直线,这样就可以按照数线段的方法来数。

师:同学们真聪明!思考问题方法很多,很巧妙!还有其他的生活中例子也和今天学习的数图形的学问有关吗?

生5:有5个足球队,每两个足球队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师:听懂题目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算一算。

生5:用五个圆圈表示五个足球队,并给它们标上编号,两个队比赛一次,就用一条线连起来,一共要比赛十场。

师: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为时间关系,课后同学们可以互相说一说。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图形中的学问)

怎样数才能保证数的个数不重复、不遗漏?(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数)

教学设想:

《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教学内容。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情和学法,我力图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以下目标:①通过数简单图形个数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在数图形的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②通过讨论两种不同的数法,体会有条理数法的多样性,并能运用有序的数法数出给定图形的个数;③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④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安排三个环节,首先是创设了四个小朋友数角的个数不统一的问题情境,开门见山的引出课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中来;第二个环节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数角的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实录个数,再组织学生讨论:①这两种数角的方法有什么不同?②怎样数才能保证数的个数不重复、不遗漏?给足学生探索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暴露学生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取新知,经历从无序到有序;随后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数角、数三角形、数长方形等指定图形的个数中,逐步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数,才能保证数的个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第三个环节是实践应用,拓展提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编一些相关的数学题,并解答出来,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后反思:

一、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经历从无序到有序。

《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的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数简单图形个数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在数图形的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这节课的重点是数的学问,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数,而不是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个数的规律,把教学的重点花在总结规律上,如果这样学生就按照规律来计算,不会有序的去数。为此,我把例题中由四条射线组成的角改为由五条射线组成的角,加大了思维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学生数角时很容易数错,让学生经历从无序的数到有顺序、有条理地数,更能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迫使学生想出一种更好的方法来保证数的个数是正确的,于是老师抛出一组讨论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比较交流中达成共识,归纳出有序地数的基本方法。

二、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图形中的学问》这节课在学生掌握了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数图形的个数后,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了两道相关的数学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己编题目,自己解答,这种练习形式,让学生对所编题目的内容很亲切、很熟悉,很容易理解题意,解答起来轻松有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特别是第一个同学编的两个大城市之间的一趟火车,中途要停靠2个站,要为这趟火车准备多少种不同的火车票?的问题,是一道很综合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解答时,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同的数学符号语言,采取不同的策略,帮助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要考虑往返,应该用62=12(种),巧妙地加强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训练。

篇12:《数图形中的学问》数学教学设计

《数图形中的学问》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2、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在数图形的过程中发现一定规律并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淘气很喜欢画卡通人物,他几乎每天都要画几个。可他今天画的画却十分的特别,他还说这叫数学卡通。你一定觉得很奇怪吧,那就一起去看看吧!

二、数学卡通

1、课件展示图片(见教材P37上图),你觉得特别吗?请你说一说。

2、第一幅图中(小猫图)有多少个三角形呢?

(1)学生单独数一数。

(2)交流结果,并说说数图形的方法。

(3)教师归结,课件展示结果。

为了避免数错,可以按一定的顺序去数。

可以从上往下,也可以从小到大。

3、在第二幅图中(人像图)你能数出多少个正方形?

(1)学生独立去数一数。

(2)班内交流结果。

教师引导:结果不太一致,而且差别较大。这里面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

(3)小组合作数正方形,教师随机指导。

(4)班内交流数的'方法和结果。

图形复杂时,为了避免多数或遗漏,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数。

(5)课件展示结果。

4、刚才的人像中,你能数出多少个长方形?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设计(1)学生独立去数长方形。

(2)班内交流数的方法和结果。

(3)课件展示结果。

三、你知道吗?

这里还有两幅淘气画的图,我们再去看看吧!(课件展示图片,见教材P38)

1、你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说一说)

2、第一幅图(教材P38第1题)

(1)请你数一数,再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

有( )个三角形

有( )个平行四边形

有( )个梯形

(2)课件显示结果。

3、第二幅图(教材P38第2题)

(1)数一数,这里面有多少个三角形?(学生独立完成)

(2)课件显示结果。

四、考考你

1、图中有多少个带 的平行四边形?(教材P38第3题)

(1)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2)学生独立去数平行四边形。

(3)课件显示结果。

2、下列各图中分别有多少个三角形?与同学交流,并完成下表。

(1)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材P38第4题表格)。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说一说,课件出示结果)

(3)你能接着往下数吗?

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课件出示结果。

五、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篇13:数学小课题:12月份-《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王金龙

《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个专题。本节课我主要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根据题意画示意图,然后让学生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验有序的数法,引导学生感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在课的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小动画――鼹鼠钻洞,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师的身上,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鼹鼠钻洞的几种路径表示出来,在交流过程中大部分同学的能想到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课的重点――画示意图。这个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并有序数出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在实际数一数的过程中,只有部分学生能全部数出来,因此,在汇报交流时强调有序的数:可根据起点的'不同来数,也可以根据线段的长短来数。

第二个环节是菜地旅行(5个站),求一共有多少种单程票,学生已经有画示意图的经验,本环节让学生独立经历根据题意画图,并有序数出有几条路径的过程,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第三个环节是增加一个站(6个站),求一共有多少种单程票。学生已经有两次画图和数的经验,因此本环节要求学生可利用画示意图或者根据发现的规律来求。部分学生还是完整画示意图(6个站)来解决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在5个站的基础上再画1个站,发现这里增加了1个站,就增加了5种车票,最后还有部分孩子直接列出算式:5+4+3+2+1。在汇报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5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在说一说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最后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列算式解决7个站、8个站有多少种单程票的问题。

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到的什么,进行总结交流。

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能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把直观问题利用画示意图抽象化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但本节课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对时间安排比较不合理,在鼹鼠钻洞这一环节话语较重复,时间话费过多,导致后面几个环节的时间比较少。

2.对学生的评价较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鼹鼠钻洞这一环节学生画图列算式(3+2+1)之后应引导学生体会4个洞口,但为什么是从3开始加,说一说3表示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篇14: 数图形的学问知识点的教后反思

数图形的学问知识点的教后反思

上课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小动画――鼹鼠钻洞,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师的身上,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最后让学生用最简洁的画图方法把所看到的鼹鼠钻洞的几种路径表示出来,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课的'重点――画图。此环节恰当的处理了直观与抽象的关系,把一个抽象问题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又充分让学生经历了把直观问题抽象化的过程。新课标一直强调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讲授新知环节,给足了学生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并且发现规律;整个过程非常注重让学生说,当学生在汇报时,我借助多媒体又形象的把过程展示一遍,并且把解题的思路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还重视培养学生做题时需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例如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时,我让学生上台把数的过程画出来,前面几个学生没按一定的顺序去画,导致最后思路混乱,还有一个学生没按顺序但是已经把所有的角都画出来了,我还是不忘要给学生一个正面的教育,于是又请了一名同学上台,最后这位同学呈现的就是有顺序的画角,紧接着我就让学生比较了这几个同学画角的方法,从而又一次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按一定顺序做题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在这节课中,我把基本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且发扬了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与实践。

篇15: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5月29日我参加了我校数学学科的赛课。我讲授的是数学广角的《搭配中的学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经历了两种不同事物的搭配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符号化思想,发展学生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前我录制了微视频,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课上通过学生自学汇报,再发现总结方法并渗透数学思想,最后是练习巩固。从课堂学生的表现看,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对搭配的方法掌握也较好。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我们初次尝试课前微视频的学习,学生的参与度高,回顾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我觉得,应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微视频的录制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布置还需具体明确。例如:在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应布置想一想怎样写算式呢?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时,应在小组内先交流,然后再指名汇报。通过学生的交流,更加了解搭配的方法,为搭配方法的总结奠定基础。

3、练习题的设计还需多样化,拓展的练习处理有些匆忙。

4、学生语言的表达还需加强。

我觉得数学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考的'方法,学到了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的逆行学生此方面的培养。

篇16: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这次我们二马路小学和向荣巷小学共同完成解读“应用意识”这一核心词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向大家诠释这一核心词,我们两所学校选择了课例与理论相结合的这一形式。我先进行《搭配中的学问》的课例展示,稍后向荣巷小学的陈老师进行理论的解读。

在《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的环节设计上,先由搭配服装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提出数学问题,“一顶帽子搭配一条裤子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学生探索、发现并掌握了有序搭配的方法后,逐渐上升到用符号表示,接下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食物搭配,路线搭配这两个生活中数学问题。这样的环节设计,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能从这些数学信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从哪里来的问题。随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又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知道了去脉,解决了到哪里去的问题。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可以用本科所学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的内容,这就需要在学习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尽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本课以“小丑”的口吻,结合情境提出一组问题,这样不但使课堂更加富有趣味性,也使问题更加具体,易于理解。比如在课堂开始,小丑提出“今天要表演节目,不知道怎样穿戴才好”,学生列举出各种各样的搭配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搭配的含义。紧接着小丑从学生的各种搭配出发,要求学生找出所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带着小丑的问题摆一摆,配一配,体会到了“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接下来小丑提出:“能不能把所有的搭配方法用简洁的方法记录下来,这样我表演节目时就可以轻松选择服装了。”这样一个在具体情境中的问题,使问题本身更加具体,更加明确,学生也更易理解与操作。

在“服装搭配”后的巩固练习,“午餐搭配”中,我选择学生喜欢的“肯德基”这一形式,学生兴趣盎然。整堂课学生跟随小丑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学习。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我在各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等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操作、方法多样,且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现自己。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有层次地呈现不同的搭配方法记录方法,是让学生看到方法进化的过程,明白自己的方法在一系列方法中的位置,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方法的选择与优化;学生分析、讨论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个体的经验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充实、也有助于个体经验的改造、丰富和提炼。这个过程,实现了数学活动经验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生长和发展。

最后,数学应用意识就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问题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思维反应。因属于“意识”范畴,处于“隐性”状态。这就决定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具有长期性,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17:《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我紧紧围绕“盒饭中心”开业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

成功之处: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在这一课中围绕“开心盒饭中心”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三天的配菜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D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D迁移应用”。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更多搭配中的学问,我还设计了“搭配服装”“搭配路线”两个活动,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开心盒饭中心”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情境的创设上体现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关注的情境出发,允许不同学生有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不强求统一,只要方法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足之处:

上完这节课后,感想颇多。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时,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新的数学教学课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组织学生搭配星期三的菜时,我引导学生用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组长用连线的方法把配菜的方法记录下来。可在巡视学生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拿着学具卡片兴冲冲地对组长说:“我喜欢牛排和豆腐。”然后就让组长记录。可能是由于老师前面的问题“你想买什么菜?” 的影响。她忽略了“星期三一共有多少种配菜方法?”这个问题。

可见,她并没有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只是找了一种或两种方法。我当时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回应,而是让组长用连线的`方法汇报搭配的方法。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如果此时能让学生利用投影展示一下搭配的方法或者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大的学具卡片展示搭配的方法,会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在配菜活动中,学生们已经总结出了用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如果能在后面的搭配衣服、搭配路线等活动中,用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提升,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最后,我又新设计了一个猜电话号码后四位的游戏。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太难了。如果变成三位数就好了。

4、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这节课堂教学,虽然我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呀!”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指正和帮助。

相关专题 学问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