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反思

wanglisong198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wanglisong1988”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反思(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反思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优秀长篇诗歌,同时,此诗对于音乐的描写在诗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树的。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而在于理解和体会,对职校生来说不会太深奥难懂,对有开设声乐课的幼教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两节课。第一节课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串讲课文等工作。第二节课通过赏析琵琶女的三次弹奏,品味诗歌意境,感悟音乐的魅力。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学习如何用文字描写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汲取古代诗歌精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听一首音乐,试模仿本文的表现手法,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说出你听后的感受。

在上课预备铃敲响时,请同学们欣赏视频《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语》背景音乐营造了氛围。紧接着的导语设计,让学生们感觉到似乎来到了浔阳江畔,一起感受了这个凄美的故事。这些做法都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品读经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切入口,不断感悟音乐的魅力,当然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这个环节对老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较高,因为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无法使学生更好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很难产生共鸣。我发挥自己在朗读方面的特长,富有激情地进行朗读,进行讲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学生。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我对提问同学的诵读表现评价不到位,这是我这堂课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听音乐,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说出内心的感受,目的是学以致用。我选择的音乐是《苗岭的早晨》,此曲利于学生开展联想、想象,利于表达,更重要的是能让多数同学言之有物。在作业的布置上,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针对性。

这堂课气氛活跃,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受到了欢迎。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了美、欣赏了美,同时更感受到了古诗词传统文学的无穷魅力。

篇2: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知识点

关于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知识点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直译为: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解释为:元和十年,公元8。元和,唐宪宗年号。予:我。左迁:贬官、降职。古代尊崇右,以右为比较尊贵的地位,而将贬官、降职多称为“左迁”。九江郡:本为隋代郡名,唐代暂改为浔阳郡。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司马:州刺史的佐官,实际为闲职。

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及诗人的贬官身份。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直译为:我离开京城调到外地做官已经两年,心境平静,安于现状,却被这个歌女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

解释为:出官:京官外调。此处有被贬谪的'意思。恬然:安然的样子。斯人:指琵琶女。迁谪:贬谪放逐。

琵琶女的话触动了诗人的情绪,“情动于中必发之于外”,诗人因此有了创作的冲动。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直译为:我和主人一同下了马然后上船,举起酒杯想畅饮却没有音乐相伴助兴。

解释为:“主人下马客在船”此句为互文手法,意为,我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为管乐。琴、瑟、琵琶之类为弦乐。

诗人写临别饮酒无音乐的遗憾,由此引出琵琶女的出场。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直译为:那声音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似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解释为:间关:鸟声婉转。花底:花下,花里。滑:流畅。幽咽:形容遇塞不畅的水流声。

诗人把难以捉摸,难以用语言表现的音乐给形象化、具体化了。

5、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直译为:一曲弹罢曾让琵琶师们佩服,梳妆好了常被同行歌伎嫉妒。

解释为:善才:又作“善财”。唐代段安节《琵琶录》记载,唐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人用“善才”称技艺高明的琵琶师。服:佩服。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这里用作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

诗人在这里表现了琵琶女年轻时候的色艺双全,与后面的琵琶女悲惨的命运进行对照,更能引发人们的同情。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直译为:同样是沦落天涯遭遇不幸的人,今天既然相逢在一起,何必要曾经互相认识呢!

解释为:天涯:天边,这里泛指各地。

琵琶女凄悲的音乐和悲惨的身世强烈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那根寂寞、伤感的神经,同情琵琶女的同时也自伤身世并与其有了心灵的共鸣。

7、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直译为:在座的谁的眼泪流得最多?我这个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湿透了。

篇3: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1.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2.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二.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三.思考题1:(幻灯片3:“思考题一”)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些是不是描写音乐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写琵琶女弹奏的姿态;“初为《霓裳》后《六幺》”写弹奏的内容;“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写听者的感受,这些是不是为写音乐服务的呢?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表面看是写景,我们能不能把它也归入描写音乐的句子呢?

请同学们齐读正面描写音乐的这一段。思考一个问题:

打出幻灯片:作者是怎样实现对音乐的描写的?用到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

四.(幻灯片:思考题二)这些比喻句本体都是音乐,喻体分别是什么?通过比喻它们分别描摹出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1.(幻灯片:答案):

比喻 特征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盘 连续、重音与轻音交错、清脆

鸟语花底 音调宛转、流畅、轻快

泉流冰下 音调尖细、阴塞、压抑、

冰泉冷涩 音停顿、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2.小结(点击):九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急雨的声音,私语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什么呢?都是声音。那么,琵琶弹奏的是不是也是声音呢?

所以,这些比喻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声喻声,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3.朗读(幻灯片:朗读片断):看录像剪辑。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诵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五.扩展(幻灯片):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如何把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最普遍采用的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于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音乐的文字吗?

在我们这个单元课后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凭箜篌引》,就有关于音乐的描写。《明湖居听书》一文中,也有关于黑妞和白妞两个艺人唱腔的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读一读。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段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描写:

1.欣赏:(幻灯片)点击播放音乐同时打出文字

开始,寂静无声的短暂的空白。像洁白的稿纸开头的几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开之际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开临湖画窗之时的一瞬,静静的,静静的……

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几声叮咚,几声鸣啭,随之,一个悠长徐缓的声音出现了,像舒卷的轻纱,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

2.比较:(幻灯片)同时列出两段文字描写

请同学发言,谈谈这两段音乐描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两段描写音乐的片断,《琵琶行》中的音乐片断描写写出了弹者和听者的感情。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听者和弹者中存在着某种共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引导学生答出: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六.思考题三:

(幻灯片)诗人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遭遇有怎么样的相似之处呢?(研读诗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幻灯片)两人有相同点:

琵琶女 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来自京城

名属教坊第一部 才能横溢大诗人 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沦落

商妇京口守空船 嫡居卧病浔阳城

七.归纳

本诗有两个独特之处,千百年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一.是诗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使人们产生了心灵的震颤。琵琶女的身世就仿佛是作者感情渲泻的一个突破口。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篇章都会用到这一种抒情模式。

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片断。

花本是没有生命的,可是黛玉为什么会想到要埋葬它呢?因为黛玉觉得自己和花会有相似的遭遇。所以对花产生了同情。

二.是对音乐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势入江潮雪涌。本来声音稍纵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写到位,白居易却能以生花妙笔,调动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们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八.作业:

结合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音乐以及今天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听后感。

字数:三百字左右。

篇4:《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

2.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 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四、比较阅读

1.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 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 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 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如下: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先来看正面描绘:

一、开场不凡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 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 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 众。

二、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语” “幽咽泉流”之后,便“声 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 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 则是:声音不甚大。越唱越高, 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 →于极高处陡然一落→渐低渐细 →无声→忽又扬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 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 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决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既显示了演奏说唱 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入之处 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 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 程更具体,更复杂。

三、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 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 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 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 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就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在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 “涩” 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 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 “幽 咽”之声,悲抑哽塞。在短暂的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 “银瓶 乍破” “铁骑突出”,形象地写 出声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来喻声音。

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慰斗贸过, 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 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 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 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 “恍如 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仍,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 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 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 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 以想像出声音如“花鸣春晓” “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 花缭乱,耳不暇接。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干变万 化的音乐形象,已使我们不能不 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作者在 正面绘声之余,还用了侧面烘托 的手法。

首先,两个主人公都是技艺 高超之人,因此在写声音前,作者首先要写入(当然是略写)。两人的出场都是千呼万唤才出现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处:“琵 琶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王小玉是“半低着头”,两人欲露还藏的姿态更引人注目,让人更急于知道其技艺如何。

板书设计

琵 琶 行(并序)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篇5:《<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安徽省怀远县常坟中学 程超

【教学目标】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设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交待鉴赏重点,明确学习任务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我们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据此,我们本课的鉴赏目标有以下三个:(投影显示)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三、整体感知

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分析课文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一)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具体分析

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投影显示)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要注意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简洁的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目标。)

五、小结课文

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教师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呼应课堂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首尾呼应。)

六、课外延伸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在课堂上分发《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材料,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

七、布置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育思想。)

附:板书设计

琵 琶 行

白居易

三 奏

三 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

【设计说明】

《琵琶行》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已经具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真正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讲台不再是讲坛,而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追求。

作者邮箱: cfzxchengchao@163.com

篇6:高二上《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 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

1、注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

1、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 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 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6、小结: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六、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 D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三、欣赏诵读表演录像,进一步品味感情,后有感情齐读第二节

四、分组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五、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师: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较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六、课后作业:

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然后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歌。

篇7: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篇8: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1、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首诗歌已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 多媒体 主要学法与教法 诵读法、讲授法、研讨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五、初读课文。

1、字词正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上书,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六、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平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作业: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B)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 (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

(4)年长色衰(姿色) (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

(6)使快弹数曲(畅快) (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 (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篇9: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五、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六、整体感知,疏通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

2、播放朗读视频(PPT),初略感悟,正音。

湓浦pénpǔ 铮铮然zhēng 商贾gǔ 悯然mǐn 憔悴qiáo cuì 转徙xǐ

恬然tián 谪zhé 浔阳xún 荻花dí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六幺yāo 迸bèng 裂帛bó 虾蟆hámá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阑干lán 呕哑ōuyā 嘲哳zhāo zhā

3、齐读课文

七、解读序言

要求通读序言,利用课文注解,翻译文句,并说说此“序言”的作用。

掌握序言中重点文言字词:

1、左迁:降职(补充:右迁,升职)2、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命酒: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4、因为:因此创作,为动词,写作,创作

5、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

6、歌以赠之,歌: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 7、命曰:命,名词作动词,命名,题名

序言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

八、课后作业

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梳理文句意思,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2课时

走进诗文 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

一、齐读诗文,熟悉课文。

二、利用课文注解,梳通文意,思考问题:

问题(1)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①月夜江头送客

②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③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④ 同病相怜伤迁谪

⑤ 重闻琵琶青衫湿?

问题(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问题(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问题(4)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用原诗文概括回答)

思路点拨: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京倡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商妇?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官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谪官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恨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诗人与琵琶女比较: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题(5)“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板书: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 白居易

怨 恨

京倡 琵琶声 谪官

问题(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问题(7)联系全文,请说说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历尽繁华,却美人迟暮,被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损害、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诗人是一个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被贬江城、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才华难以施展,孤独苦闷,饱受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三、课后作业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总结重点文言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3课时

品读诗文 鉴赏领悟 提升能力

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仔细阅读课文,探讨如下问题:

问题探讨(1)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①第一段开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②第一段结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朦胧,水渺茫。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③第二段的最后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读之令人为之陶醉,曲罢,此时的月亮不再“茫茫”,它是那样的“白”,白得清澈,白得爽朗,白得多情。乐曲声停,但又似乎没停,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④第三段“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孤舟却又被寒冷的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让人如何受得了?“清冷的月色”寒冷的江水”既点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摹出了琵琶女那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

⑤第四段“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几句写诗人谪居之环境:低洼潮湿,黄芦苦竹丛生,杜鹃悲啼不绝,猿声哀怨不断,何等艰苦恶劣,何等苍凉悲凄。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苍凉,点染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

问题探讨(2)找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思考下列问题:

①勾画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里的动词,想一想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明确: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动词有:寻 问 移 邀 添 回 呼 唤等,表现了当时诗人急切、欣喜的心情。

②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明确:因为琵琶女当时心里很矛盾矛盾,也很含羞。也表现了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问题探讨(3)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

明确:共三次演奏。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深深被吸引,侧面烘托琴技。(一闻琵琶邀相见 )

第二次:“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意,正面描写琴技之高,点明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闻琵琶诉沦落 )

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诗人感伤而“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高超,琴声悲凄感人。(三闻琵琶青衫湿 )

问题探讨(4)阅读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部分,探讨品味: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曲调旋律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旋律特点)?能从这种变化过程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吗?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旋律都有所不同。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缓。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

三、课后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查找抄写一些名家描写 音乐和声音的诗文。

篇10: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案与教学反思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3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重难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学生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对琵琶的了解不多,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且想象和联想能力不强。

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诗是唐诗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尤其是对琵琶声的音乐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意境,特别是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箭双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以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解到诗歌中一共描写了三次音乐的演奏,你发现哪一次的音乐写得最为精彩的吗?

明确:是第2自然段

二、朗读感知

1、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2、教师正音,朗读指导

3、个别学生朗读

三、具体研读

1、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边提问边板书)

音乐 特征 情感

转轴拨弦 和缓低沉 (序曲) 先有情

低眉信手 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 (过渡) 无限事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珠玉落盘 清脆圆润

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冰泉冷涩 阻塞压抑 幽愁暗恨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高潮)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四、拓展训练

听蜀僧睿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要求:学生先在课堂上用练习本,独立自主完成,再给时间让学生交换答案,互相讨论和交流,教师提问和总结放最后。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明确:“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明确: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小结

全班再读课文精彩部分第二自然段收束全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高超,体会人物以曲传情的情怀。对诗中运用的比喻句很形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想象力。在拓展训练中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11: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把握二人成为知音的基础——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今天我准备再给大家讲一个“知音”的故事。故事就是我们今天准备学习的课文《琵琶行》。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诵读鉴赏:

(一)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叙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的人生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一个歌女。白居易我们比较熟悉,他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白居易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诗中的歌女,善弹琵琶,故称琵琶女。

按常理,两人分别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白居易属官宦阶层,而琵琶女居于社会底层,两人并没有深入交往的社会基础,他们何以成为“知音”呢?

明确: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同是天涯沦落人”。

三、“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他们是如何相识的呢?

(1)他们在哪里认识的?

明确:浔阳,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

(2)他们都是浔阳人吗?他们从哪里来的?

明确:不是。他们都来自长安。

(3)他们在长安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又是如何来到了浔阳?

A、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板书:京倡 商妇 怨

B、读课文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板书:京官 谪官 恨

四、“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 ,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 ,勾)留江上别离情。

五、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

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重点鉴赏诗歌的音乐描写的部分,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教学过程:

一、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一)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二)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

——“银瓶乍破水浆迸”写的音乐感特别强,在刚才读的时候,这两句的力度就特别重,琵琶女在抒发他情怀的时候,拨弦就有很强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诗人白居易与他同病相怜、同感而发,诗写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篇12:《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

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

4.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听录音,思考两个问题:

(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5.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

(1)抽学生朗读第二段,插入朗读指导和评价(学生互评与师评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

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①琵琶女演奏之前,作者先描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来可以说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二来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②理清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和高潮所在。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的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的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声终止时的特点。急速的收尾,让人一时还不能走出乐曲,仍然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

(3)归纳总结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6.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篇13:语文《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

新人教版语文《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然( ) 荻花( )

恬然( ) 湓浦( )

铮铮然( ) 贾人( )

钿头( ) 呕哑( )

嘲哳(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

(2)因为长句( )

(3)弦弦掩抑声声思( )

(4)低眉信手续续弹( )

(5)秋月春风等闲度( )

(6)去来江口守空船( )

(7)梦啼妆泪红阑干( )

(8)如听仙乐耳暂明( )

(9)凄凄不似向前声( )

3.文学常识填空。

(1)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现实主义诗人,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种体裁一般在音节、格律方面________,形式上采用________言、________言和________言,富于变化。

4.名句填空。

(1)(辽宁高考,10)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2)《琵琶行并序》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发“同病相怜”的感触。

(3)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_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_____________”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_____________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

(5)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1.mǐn dí tián pén zhēnɡ gǔ diàn ōu yā zhāo zhā

2.(1)第二年 (2)于是创作 (3)悲,伤 (4)随手 (5)随随便便 (6)走了以后 (7)纵横错乱的样子 (8)忽然,一下子 (9)以前

3.(1)乐天 香山居士 唐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长恨歌》 《琵琶行》 (2)比较自由 五 七 杂

4.(1)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4)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冰泉冷涩弦凝绝 (5)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6)别有幽愁暗恨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③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6.“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7.选文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它们分别是哪些句子?

8.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加以分析。

答案:5.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人物(主人和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和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6.“无管弦”三字为后面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7.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侧面描写。

8.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者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娴熟。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挑……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C.商人重利轻别离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酒”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摆酒;D项中的“歌”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作歌。A项无活用现象;B项中的“夜”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项中的“重”和“轻”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2.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答案:D 解析:例句与A、B、C三项均为互文,D项为比喻。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大嫁作商人妇

B.说尽心中无限事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暮去朝来颜色故

答案:B 解析:A项,“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C项,“突出”,古义:向外冲,出来(两个词);今义:超出一般,鼓出来(一个词)。D项,“颜色”,古义:容貌;今义:色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B项,“信”,两者均为副词,随意,随便。A项,“泣”,前者为动词,哭泣;后者为名词,眼泪。C项,“转”,前者为副词,更、越;后者为动词,使滚动。D项,“却”,前者为动词,退回;后者为动词,回头。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感斯人言

B.江州司马青衫湿

C.转徙于江湖间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答案:C 解析:C项为状语后置句;A、B、D三项为被动句。

二、阅读鉴赏

(一)〔2009上海高考,(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8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6.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

7.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8.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6.香山居士

7.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分析概括能力。颔联写的不是清晨的兴旺之景,而是早起的意思,所以B项错。

8.“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描写音乐的诗,完成9~12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9.“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____________,借以衬托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写出了弹琴者怎样的特点?

11.用自己的话,分别解释“客心洗流水”和“余响入霜钟”的意思。

12.试分析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表达效果。

9.参考答案:名贵的琴 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可结合题干中提示的相关信息和诗作主旨进行判断。

10.参考答案:弹琴时只是“一挥手”,简单平常,弹奏效果却是“如听万壑松”,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弹琴者的从容自如和技艺卓绝。

解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诗句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所给诗句是一种形象的描写,根据这一形象的描写,再结合作品的主旨,总结弹琴者的特点就较为容易了。

11.参考答案:“客心洗流水”是说诗人听着美妙的琴声,感觉就像有清澈的泉水从心田缓缓流过,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余响入霜钟”是说音乐终止了,但余音袅袅,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久久不绝。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应遵照“句不离篇”的原则紧扣作品内容和意旨,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12.参考答案:暮色渐起,秋云转暗,琴声已经终止,而听者浑然不觉。作者用景色变化表现时间的推移,形象地突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可抓住这一点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4题。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3.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14.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13.参考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解析:作答第一问,只要围绕“海棠特点”在诗句中提取信息,就能准确作答。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苏诗中“睡去”与“红妆”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

14.参考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此题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古诗的鉴赏。要比较苏诗与白诗所抒发感情的不同,首先要找到他们的抒情对象的.不同,前者是尚为“红妆”的海棠,即盛开着的海棠,后者是“衰红”的牡丹,即即将凋零的牡丹。在这两种不同状貌的“红”前,二人的感情虽然同为爱花,但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多了一些伤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秦中吟买花注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篱笆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注:全诗通过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风气的描写,深刻揭露出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残酷现实,主题十分鲜明,发人深省。

15.请以“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为例,分析第一部分(前十四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16.请以最后六句为例,分析表现手法及意义。

15.参考答案:第一部分运用了铺陈和渲染的手法,“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是高价买花和精心移花两个细节,作者似乎在有意渲染这种表面上的祥和气象,给人留下了非太平盛世不能如此的感慨。

解析:第一部分作者极力描写了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的风气,运用了铺陈和渲染的手法。铺陈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也就是详细地叙述。恰到好处地运用铺陈,能够淋漓尽致地描绘事物,酣畅尽兴地抒发丰富的情感。渲染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就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16.参考答案:最后六句,用白描手法,只写一“田舍翁”看人买花时的慨叹,粗略勾勒,以少胜多,诗歌以“田舍翁”冷静的目光,看到了一幅乐生忘死、穷奢极欲的市井奢靡图,深刻地揭露出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现实。

解析:写作时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了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这就是白描的手法。最后六句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三、语言表达

17.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下面这首诗的前两句已经被描绘成一幅画,请依据后两句诗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可感的画面。要求:①想象合理,②描绘要有诗意,③不超过50字。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画面一: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苍苍。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地吟唱。

画面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独自一人出门走向村外的田野,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重点,辨明情境;其次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本题的重点就是景色描写,特定的情境是一个人夜晚散步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在想象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时应尽量运用修辞手法。

18.“欢乐中国行”节目组来到了“江州”,假如其中有一个节目是琵琶曲演奏,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报幕词。

参考答案: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一曲琵琶,演绎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如今的浔阳江依旧江水悠悠,秋风瑟瑟,月光皎白,荻花飘飞,那么,下面一首琵琶曲能否让您相隔千年触摸到诗人白居易的幽凄情怀呢?

解析:此类题目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对白居易诗歌的熟练掌握程度。答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各种修辞的适当运用,一方面要注意内容上与《琵琶行并序》靠近。

类文欣赏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赏析:全诗可分为两大段。

前十句为第一大段,描写颖师弹奏出的优美琴声。

开始的时候,琴声显得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婉转,好像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似的。可是正当人们听得出神的时候,音调陡然一变,琴声变得激昂高亢,好像勇士们慷慨赴敌,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战场,这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中去。一会儿,声音又转成了舒缓、悠扬,好像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像那柳絮随风癫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正当人们悠游四方的时候,琴声变成了百鸟喧闹,猛然间似乎有一只高贵的凤凰引颈长鸣,鸣声谐和、清亮。继而,琴声又变高了,而且越弹越高,如同一个登山的健儿,在悬崖峭壁上一层一层地往陡险的高峰攀登,在接近最高峰顶的时候,再上一分一寸都不可能了。正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忽然,又音调低伏,好像那个在高峰上艰难攀登的健儿,一失手,直落下万丈深渊。

这一大段,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了颖师弹奏出的琴声变幻莫测,把琴声的阴阳刚柔、高低起伏、腾挪转折,充分地以形象化的语言摹拟出来,使人完全沉醉在丰富优美的琴声中。

后八句为第二大段,这一大段既说明了诗人感受之深,同时也衬托出了颖师弹奏的高明。

轻松练笔

下面是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请比较这首诗和《琵琶行并序》有什么异同。

夜闻歌者注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这首诗是白居易元和十年秋谪赴浔阳途中夜宿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所作。

写作提示: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作对比。比较思想内容时可结合注释,注意二者的联系,两诗均为被贬后所作;比较表现手法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从篇幅、语言等方面入手,抓住重点,简单阐述即可。

答案示例:这两首诗都作于诗人贬官之后,描写的对象都是境遇孤独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对她们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两首诗都用秋江月夜的环境描写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夜闻歌者》的体裁是五言古诗,篇幅短小,描写没有《琵琶行并序》那样细致生动,歌者的形象也不如琵琶女那样完整丰满,基本采用白描手法。而《琵琶行并序》的体裁是歌行体七言古诗,表现手法富于变化,有正面描述,也有侧面描述,叙述、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因而语言表现力很强。不过,《夜闻歌者》以如此短小的篇幅,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妇形象,诗的结尾也非常含蓄,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所以也不失为一首好诗。

篇14:《琵琶行并序》语文教案素材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比喻琵琶声

明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细轻委婉

强音收束

暗喻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轻脆圆润

宛转流利

阻塞不畅

低沉停滞

突然爆发

激越雄壮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平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篇15:语文课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

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一千多年前,一个天涯歌女为白居易弹奏了一曲琵琶,成为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白居易因此而作的《琵琶行》更是成为了描写音乐的典范。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来了解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第1课时

课文内容预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与名师对话》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白居易,学习琵琶行的课文内容

预习检查:

白居易,( )时期的( )( )。

简介白居易生平

2、关于“行”“序”

3、基础梳理:(字音检查)

铮铮然,商贾,恬然,贬谪,霓裳,六幺,荻花,乍破,慢捻,幽咽,迸裂,嘈嘈,

间关,虾蟆,名属,教坊,红绡,钿头,银篦,呕哑嘲哳

第2课时

问题一:《琵琶行》这首叙事抒情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首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复述故事来理清本诗的思路。

明确: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小序,理解故事的梗概。

1、本诗开篇有一段小序,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为全诗定下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学生默读序文和全诗,请找出序文和诗正文两相对应的地方。

明确: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3、思考:请学生以诗歌的语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浔阳江头夜送客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小结: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 并为她作了一首诗。

问题二:琵琶曲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诗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描写美妙的 琵琶曲的?

设计意图:本诗音乐描写是全诗最精彩的,让学生理解诗中音乐的特点及弹凑者的心境。

师生活动:从诗中找出琵琶女的三次演奏,重点赏析诗人描写的第二次演奏。

1、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听到琵琶女的演奏的?这样的情景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在江边送别友人时写的。第一段开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2、诗人在诗中一共写了琵琶女的几次弹奏?分别是那几次?诗人有何感受?

明确:共三次演奏: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闻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3、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琵琶女的第一次和第三次演奏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来写,诗人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来写音乐的美妙。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听到琵琶声,主人忘了回去,客人忘了出发,满座客人都掩面而泣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4、诗人是怎样描写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的?

明确:“转轴拨弦、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从正面描摹琵琶女弹奏的动作来写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和诗人良好的音乐修养;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听众的沉醉和环境的寂静来从侧面烘托乐曲的艺术魅力,突出琵琶女技艺高超。

5、诗人运用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请学生找出本段中的比喻句,并分析这些比喻句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明确:如急雨——粗重急促; 如私语——轻微细柔 ; 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如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如银瓶乍破——激越雄壮;如铁骑突出——高亢激昂;如裂帛——短促急迫。

特点: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形象的比喻,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婉转,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补充:除比喻手法外;还有摹声手法;通感,以及直接描写

(这首诗歌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一个故事:有人将一副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演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一样。可见他在本诗中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6、思考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的旋律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她的生平有没有关系?并指出高潮所在?

明确:低沉抑郁——轻快舒缓——低沉暂停——激越高亢——戛然而止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问题三:音乐能将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师生活动:分析琵琶女与诗人的遭遇,找出遭遇的共同点,解读诗人之泪。

明确:琵琶女: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青春年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心境:饱受冷落的孤寂

诗人 :

相关专题 高二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