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 教学反思

寂寞的秋风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寂寞的秋风”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同课异构 教学反思(共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以《物质的量》为例

本学期在校领导及科研处的安排部署下,我校在教研活动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在高一、高二年级各学科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即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同年级的化学教师除了同备一节课、同讲一节课外,还增加了同说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环节。这个活动给老师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展示和深入思考的平台,通过参加“同课异构”的活动,我可以向其他老师学习、交流彼此的经验,也让我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学到了其他同事的优点,它对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更是一条捷径,也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可以说“同课异构”使我受益匪浅。

一、我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成功之处

我们高一年级化学组选取的课题为必修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的是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微粒个数与物质的量间的转化关系。本节课的几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也很容易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这块知识常常成为高中化学的第一个拦路虎,甚至会打击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对概念的理解。如:1.在新课引入时,我先展示一杯纯净水,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①如何用所学知识知道这杯水的质量?②如何知道这杯水的体积?③如何知道这杯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通过前两个简单问题的回答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的时候,提出第三个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起学生求知新知的欲望,顺利引入新概念。2.在讲解新概念时,我把它与长度,质量等熟悉的物理量作对比,让学生不至于有陌生感;在对概念分析时,我以一包香烟,一打啤酒,一双手套,一个班级等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解释集合体的意义,并强调所举例子是宏观能看见物质的集合体,而物质的量是微观看不见粒子的集合体,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比较具体清晰的理解,从而消除概念的神秘感。

二、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两点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感觉比较成功,也符合高一学生思维认知过程的环节。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也是评课后的收获。

1.在引入“物质的量”概念时,只是一味强调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可增减文字,它是一个新的物理量,其实完全可以举例像长度,质量一样是不能分开读的,也不能随意增减文字。

2.在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后,应该及时举例明确他们间的关系,如:以1l、2l、0.5l表示物质的量的大小,跟1g、2g表示质量的大小做类比,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并运用。

3.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前半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强练习,及时巩固。如果要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用常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很难做到,根据以往经验这节课的练习时间往往很紧张,在本次活动中,有一位老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中,对ppt的制作做了改进,设置的问题循循善诱,内容更加的直观,易于学生接受,这样明显会增加课堂容量,节省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练习,从而加强了对难点的训练,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以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4.还有一位老师的做法也是可以借鉴的,在讲物质的量及概念时,为了加深印象,避免出现错误,可以让同桌间、前后左右的同学间相互提问这两个概念及它们间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5.这是我认为收获最大的一点,因为在以往听课当中没有人专门提出来这样的问题,也是我以前没有重视的地方,那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我一直模糊的认为它是一个不确定的值,直到这节课我才搞清楚阿伏伽德罗常数与6.02×1023之间的关系,事实上NA它是一个确定的值,而在它用于具体数字的计算中时,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大约的数字6.02×1023。这也是学生在练习时容易混淆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以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一直有很强烈的畏难情绪,大多数时候是将这部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通过本次活动,从精心备课,听课,评课等环节使我对这节内容有了清晰的、系统的认识,瞬间也感觉轻松很多。本次活动的收获将是我教师生涯中非常宝贵的财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自己的业务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2: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10月26日,我们三年级组的三位语文老师有幸参加了教研室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参与 这次同课异构的交流活动,感到既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所谓同课异构就是三所学校的一位执教同一门学科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上同一节课。因此,这既是一个三所学校的教学交流,又是展示各自学校风采的平台。

通过参加这次“同课异构” 交流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教研团队的强大!经过备课,摩课,上课让我们参与这次活动的三位教师在多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

本次“同课异构” 交流活动,我对“预设”与“生成”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我们把学生能想到的回答都想了出来,针对学生不同的回答,我们设计出不同方案,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以后,上课教师能很流畅的应付,充分的“预设”能是老师自然的教育课堂。其实每堂课的“生成”是一个亮点,但是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机智,而且遇到学生出人意料的问题或答案,老师自己不能慌,因为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有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评价性语言在课堂中能够有效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的孩子还是比较幼稚,单纯的,还是很喜欢听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肯定的!但是评价性的语言不能过于单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回答,去追加评价。例如这次 “同课异构”开元小学的老师这方面让我很佩服,老师的评价并不是课前设计好的,而是信手拈来的,很适合学生的回答,与实践相符。我想这样的习惯性评价不是短时间就能掌握的,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慢慢的练习。

我觉得老师的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学生通过教学语言能探知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的快乐。教师课堂上多讲,学生不一定多得,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把学生给讲糊涂了。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少而精”,要言而不繁,恰到好处。学生在语言精炼的课堂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历练,每次都有很大的收获。总之,通过本次教学研讨活动让我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为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把这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有更高的提升。初一英语课教学反思音乐课教学反思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篇3: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学校在5月份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接到通知我就开始研究教材,备课,和同组老师商量各个上课的细节,在每一个教学情景中会出现的状况给予解决的方案,课堂设计上另辟蹊径,努力寻找适合学生掌握口语交际规律的课堂教学结构,调整教学策略。执教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从中感悟课堂所学的内容要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以获得学习体验。可是在听完其他老师的授课后,我的不足是那样的明显,为什么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会有如此不同的教学效果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角色不同。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所以把自己看作“教”者、“问”者、“师”者,一切从自己的意志出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而如果老师也把自己当作“学”者、“思”者、“听”者、“参与”者,以学生为本,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策略的选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教学是激发还是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是激活还是禁锢学生思维;是促进还是限制学生发展;是保护还是损害学生自尊心。后者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营造适宜学生的创造发展空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创造、实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不仅如此,还把课堂从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使之知识、技能、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二是教学方式不同。如果教师主要以单纯接受性学习为主,致力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因而教学中讲究知识体系的严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流畅。于是,教师遵循教材,拘泥教参,亦步亦趋,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过程,不出一点差错。学生犹如一只风筝,任凭你飞得再高,所系的线都会被你牵回到既定的教学套路中来。而其他老师采用了多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致力于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学习的过程,并从中体验探究、发展、创造的乐趣,关注的是人终生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是相当重要的,不断的反思、学习,不断的对教材进行深挖,把握课堂细节的处理,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孩子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篇4: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以及能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抓住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组模型。教学难点是在探究过程中分析题意,由相等关系正确地建立方程组,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入手,(购物估算的问题、去公园买门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初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建模思想。

在我休息了一个长假回来之后,原来的课堂模式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已经都变成新课模式。刚一开始十分不适应这种新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小组不会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与实践,现在已经初见成效。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为此,我们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需要,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组同学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用自己的大脑去亲自探索,用自己的心灵亲自去体验、去感悟。

从整节课来看,学生的情绪比较饱满,思维比较活跃。我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还有一些有待探索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不到位, 如果长期下去,每个小组还能有现在这样的热情与积极性吗?我在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握上还可以,但是在点拨升华部分做的还不够深入,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还是对等量关系的分析,我在带领学生分析等量关系方面做的还不够。今后,我在这方面要多加努力。

从这次同课异构中,我觉的以后还需要更深入的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并增强时间观念,把握好课堂,争取更好的向课堂45分要效率。

篇5: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上周学校组织了二年级数学的同课异构活动,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听完艳萍和小林的两节课后,我静心回味,有很多收获,也有一些思考。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计算到十位上时,应该算几减几,也就是要在被减数的十位上退一再减。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懂得十位上为什么要退一再减(个位上的数相减不够减),在计算中熟练掌握十位上要退一再减。为了突破难点,两位老师均以北京申奥成功的内容作为背景,让学生置身于预设的情境中,感到学数学的乐趣无处不在。当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现 5 6 ――18 个位 不够减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揭示了退一作十的算理,使学生明白了个位p十位分别应该怎样减,掌握了写竖式的过程。

艳萍的课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探究 56 ――18 退位减法之前,从众多算式中找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减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与 56 ――18 , 22 ――18 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学生能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引导,而当探究的问题有相当的深度,学生通过努力仍难以解决时,表明学生正处于 “ 愤 ” 、“ 悱 ” 状态,教师就应及时引导,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当学生用竖式计算遇到个位不够减,摆小棒又无从下手时,小林抓住时机,从容地用课件演示了怎样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减法,使学生很快便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一点思考:要重视说练结合,巩固方法。在练习题中要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思考过程说出来,培养学生连贯地说算理的能力。我想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模式:个位上几减几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个十,用十几减几,十位上是几(减一个后的数)减几,差就是几十几。这样一边练一边说对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将会有良好的效果。

篇6:《母鸡》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邵原镇花园中心小学秦素芳XY73

九月二十五日一早,我匆匆赶到了济渎路学校参加乡村青年教师培训,来之前知道还有同课异构,也就是说自己有可能也要上台讲课,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无非是一次更大的挑战。正式开始之时,会议室里的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人心惶惶,这让我想起了今年特岗考试面试时的情形,甚至说更难,因为这里是真实的课堂,面对着真实的学生,必然会有着很多不一样的挑战。

同课异构是《母鸡》这一课,由张小娟老师先讲。张老师是一位资深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对于此次讲课有着得心应手感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1、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是否成功在于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并且还需要养成一个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上课之前,张老师就对课堂的纪律有了一个明确的要求,并且在课堂上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作为老师都应该给予最好的鼓励和表扬。

2、布局把握能力强,整体把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张老师非常善于规划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于教材和教学设计都理解的非常到位。如果让我来讲,我可能会对同是老舍文章的《猫》一带而过,紧接着步入主题《母鸡》。但是张老师抓住课前提示,在导入部分就对《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复习总结,并且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又一次拿出《猫》这篇课文进行深度对比,辨明异同。这种纵观全局整体把握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两篇课文都有了更好地了解,也对老舍先生精妙的语言,平实的文风有了更好地学习。驾轻就熟地布局力掌控力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这往往是新手教师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却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吃透教材,有所思考,积累经验,学会谋篇布局。

3、对于我个人而言,最不擅长的就是这种整体布局能力,即使在课前做足了充足的准备,对教材烂熟于心,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还是需要按部就班,虽然知道这是一种不好的教学习惯,但是对于目前的我来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4、在这节课中还需要我们学习的是在课堂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张小娟老师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讲母鸡令人讨厌的地方表现在哪些语句时,有位女生读了第八自然段描写母鸡叫声的话语。显然,这事意料之外的.回答。但是张老师很淡定从容地进行了解释,让学生明白了母鸡无病呻吟的叫声和成为母亲后保护鸡雏的叫声的区别,从而理清了文章脉络,在文章的框架结构上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5、注重培养了学生思维探究能力,扩展延伸。在课堂的最后,张老师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一个标点符号的问题。“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究竟是句号好还是感叹号好?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足以见证张老师的用心之处。处处留心皆学问,细微之处见真知。用不同的标点体现不同的感情。感叹号表现作者的震撼,对母爱的敬畏。句号则表现了作者感情波澜之后的云淡风轻。各有千秋。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的兴趣。相信学生们也体会到了小标点的大学问。延伸部分的另一点是怎样读名家文章。一般情况下,我会对学生推荐几本书。张老师推荐的是怎样读,具体到方法的使用,可见是经过真正思考的。

同课异构的第二节是青年教师史若兰老师的课。很佩服史老师的临危不乱。短短二十分钟的备课就已经很精彩。史老师并没有慌乱,没有紧张,气定神闲,有条不紊地讲完了整节课。当然,我也从史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她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对整个教学设计做了整体的规划,对于字词的理解,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灌输恰到好处,并且最后升华到了感情的体验,非常棒。

回到学校,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整理。我着重分析作者讨厌母鸡的理由,又在最后分析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理由,剩下的由小组活动来完成,我进行引导,并对中间的字音字义进行点播指正,完成了预期目标,唤起了情感共鸣。但是课堂上仍然出现了很多意外,诸如不愿举手,不敢表达,或者表达完整性的欠缺,气氛的不活跃,不愿分享。现在看来,这次培训真的不是一次寻常的培训了,就像老师说的:动真格的。

篇7:《长城》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长城》是第五单元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文章配有精美的实景图片,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女儿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还抒发了作者的名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我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魄雄伟。2、感情朗读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力量。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根据学习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围绕中心展开学习。

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列出小标题:远看长城(长龙)──近看长城(高大坚固)──联想(血汗智慧)──赞美(奇迹)。于是我以课文的中心段为契机,探究问题,自主学习,交流点拨(图文对照,逐段学习,品读感悟,学习写法),最后回归到中心段解决问题。教学环节条理清晰,前后照应。

二、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一)学习远看长城。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我设计:从858农场到虎林有70里,算一算13000里有多少个70里?请口算出来。我发现学生口算不出来的时候,我又说:“那么就用笔算一算吧。”这时学生还是算不出来,结果我把大约数字直接说了出来。由于备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点,造成了既耽误了时间又失去了学习效果。

(二)学习习近平看长城。为了让学生体会长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我设计:生生对读体会结构和作用。因怕时间不够,结果这一细节没有实施,

(三)学习作者在长城上的联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我设计:从练习册中的题,做中感悟。从学生的.反馈答题中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反而降低了学习的激情。

为了让学生分清文中那事作者看到或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事物,哪是作者有实实在在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我这样设计:师引读(1-2)句,生合第(3)句。这一细节被遗忘。

学完课文朗读全文这一细节是随时加进去的,看来是没有必要的,既浪费了时间,又没达到朗读的效果。

(四)仿照课文写一写《美丽的学子桥》,也可片段写,并且给出了四段的几点提示。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在下一节课去写了,使整节课不是很完整。

综上述,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这节课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教师对备课的细节不熟息,因此就造成了几处细节被遗忘,再加上老师没有应变能力,随意插入没有效果的内容,同样浪费了时间。备课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问题学生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要熟悉每一环节,更好的驾驭课堂,课上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也不能因为怕浪费时间而丢掉了读书。

篇8:“同课异构”活动教学反思

参加以许昌市魏都中学小学部为主办方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后,收获颇多!“三角形的面积”、“认识几分之一”、“百分数”优质课让我有很多收获。这次教学活动为老师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用情境去吸引学生,用激情去感染学生。其中,顾志能老师使我印象深刻,幽默的语言不仅让学生融进课堂,也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走进课堂。

第二、同学们动手摆、用眼看、动脑想、用口说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第三、抓实效,不走形式。重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领会方法,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讲一个花费很长时间却不知道与本节课内容有何关系的故事不如不讲,抛掉学生年龄以及个性特点再去设计所谓吸引学生眼球的情境不如不要。

每堂课都有很多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我会把他们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也是我参加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最大的收获。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授课能力,多听其他任教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设计出最大限度高效的课堂,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好成绩。

篇9:“同课异构”活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所讲解的是第五单元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最后一节展示课。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决定从本单元所学发出邀请、接受邀请和拒绝邀请入手,让同学们完成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表示拒绝邀请的回答,然后过渡到学案上老师所总结的对于别人的邀请你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和理由表示谢绝,要求同学们足一翻译每一个理由,然后根据这些原因和理由两人一组或几人一组自编对话,然后进行展示。本环节我采用的是一组接一组的汇报形式,一组同学展示,其他同学在下面认真听并且给展示的同学挑错,为了能让下面的同学认真听我采取了加分的方法来调动下面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全班同学都被调动了起来,而且大部分同学表现很好。

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3a的朗诵比赛,不仅纠正了同学们的语音、语调,培养了同学们的朗诵能力,而且还复习了电子邮件的写作方式及怎样委婉的拒绝他人的邀请并说出合理的理由,为下一环节的写作做了较好的铺垫。

最后一环节是写作练习,此环节是本课的难点。要求同学们根据3a给朋友些一封表示拒绝邀请的 e-mail, 而且要求全员到黑板上去写,并且写完之后要求同学们互批,因此,本环节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告诉他们实在是不会写的可以照着书写。

本课的亮点我认为同学们参与面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学习兴趣较浓,与老师配合较好。

不足之处:由于这几天感冒,天天晚上咳嗽,身体不太舒服,在备课方面考虑的不是很周到,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也是有所欠缺的,尤其是最后写作练习上留得时间稍短一点,如果同学们互批之后,老师再能点评一下就会更好了。总之,此次活动有些不尽人意,希望在下次的活动中积极进取、精心准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篇10:一面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听了李**老师和聂**老师关于课文《一面》的不同讲授,我收获颇多,课前我也对此课进行了认真的备课,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由于第五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学生都没有学习,所以《一面》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李**老师采取的是带领学生简要的学习了本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让学生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的人对鲁迅有着不同的认识,为《一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聂**老师则是直接导入,让学生对鲁迅的初步认识从《一面》开始。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李冬梅老师主要是让学生重点学习描写鲁迅外貌的语言,并学会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这样的描写方法;而聂玉珍老师则是根据学习提示,明确了三个教学目标,一个个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可看出备课的.时候的确下了少的功夫。两个老师的课都是各有千秋,听完两节课后,我也深深感觉到《一面》这样的课文确实不好讲,而能把这样难啃的骨头拿下来的老师,才是真的有真水平。

曾试想,如果我来讲这节课,我该如何讲?当我来到陌生的班级,了解到学生压根对鲁迅和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我会采取放弃让学生深入分析和挖掘鲁迅品质这个教学目标,而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锁定在学习描写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上,这样就可以暂时避开学生对鲁迅和时代背景不了解的这个盲点。毕竟这是一节公开课,如何给学生呈现一节完整的、有所收获的课堂,我认为才是重要的。不能在了解时代背景的环节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导致下课铃敲响的时候,这节课匆忙结束。从公开课的角度上看,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毕竟我们只能给这班的学生上一节课,这节课过后再无弥补的机会。不像我们在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班级,这节课没讲完,我下节课还可以接着讲。在导入设计上,我和李冬梅老师有着相似之处,我也会让学生先对我有一个轮廓性的描述,写在纸上,一句话即可。之后学文,重点学习对鲁迅外貌描写的语言(反复读),让学生体会到鲁迅的“瘦”,并从书中找到鲁迅为什么这么“瘦”?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最后我会把阿累后来成为湖南大学的校长这个背景讲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阿累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在未来的日子里给阿累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去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在课堂的最后我会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再对我进行一个细致的描写,和刚开始的一句话进行对比,然后全班交流,交流后再修改,最终让大多数学生掌握由远及近、由粗到细、有整体到局部这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这个环节将是我教学的重点。

以上是我自己在备课时和听课后的一些零碎想法,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篇11:雪孩子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含设计意图)

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学生根据挂图提示,找到与之相应的段落;

2、根据教师提示和课文内容,归纳每幅图的内容

(①、下了好大一场雪;

②、兔妈妈和小白兔堆了一个雪孩子;

③、雪孩子和小白兔玩得很开心;

④、小白兔回家往火里加了一些柴;

⑤、小白兔睡觉时,火把旁边的柴堆着火了;

⑥、雪孩子看见小白兔家着火了,飞快地跑过去救火;

⑦、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

⑧、雪孩子升到空中,变成一朵很美丽的白云。)

3、思考:雪孩子还会回来吗?(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会回来的.,因为雪化成水,再蒸发到空气中形成云,云还会慢慢形成雨或雪)

4、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预设:喜欢,它勇敢、善良、舍己为人……)

本节课成功或不足之处

成功:

1、教学目标明确,课前准备充分恰当,有效联系课堂教学;

2、结构合理,环节完整、衔接自然;

3、以学生作为主,充分调动积极性学生参与度较高;

4、写话、续编故事既锻炼了能力,又较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预设目标;

不足:

1、生字涉及较少;

2、时间过于紧凑;

3、呈现内容的种类单一。

篇12:音乐课《樱花》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音乐课《樱花》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这两节同课异构的音乐课的展示让我感触很深。两位老师的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黄友昌老师的沉稳老练,周以晴老师的个人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收获特别多。

我对这两节课最突出的感受是:

1、在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构思上两节课都非常严谨,一环节紧扣一环节,层层递进,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时代感。如:周老师的导入以无声的日本舞蹈律动配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绪能够很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比较注意渗透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注意纠正学生唱歌时的坐姿,引导学生把握歌唱的力度与控制气息运用等都有所注意。

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花里花哨、热闹非凡的音乐课曾经充斥课堂,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在这次活动中,感觉到两位老师的课都上得比较真实、扎实,却又不缺乏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愿意去接受,去参与。而不是一味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问题:

1、提出问题的都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学生自我评价这一方面也体现得不够。听了两节课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觉以往我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

2、教师往往一味按照课的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对课的灵活性把握不够,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过于忽略,没有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探讨;在教师提问设计上有一些值得斟酌,在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应不佳的情况下,教师如果将问题换一个问法或适时进行引导都是必要和必须的,这一点值得教师在以后的课中注意;再有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但课堂上还是需要必要的语言激励的。

总之,通过本次音乐研讨活动,我从执教老师和大家的共同研讨中学到很多,我将把其中的精华运用在自身的音乐教学中,结合自身的特点,更好的掌握课堂,展现自身的风采。

篇13:《一面》同课异构自我教学反思

下冶二小聂玉珍

本月的培训中,我很荣幸和李冬梅老师同课异构《一面》一课。我原本是这样设计的:

(一)在教学中我努力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预习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作用,让他们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是,真正在课堂上的时候,我却手足无措,将这节课上的很糟糕。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那么几个,其他学生都比较沉默。我想是因为他们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较少,谈体会时不知从何处谈起。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但是我忽视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课前了解的很少,所以课堂上学生没有做到积极参与。

其次虽然是体会到了本文的写法,也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拓展练习,缺乏了实践性。知道与运用还有一定距离,今后设计时我会要安排学与练的时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自我原因

1上课紧张,沉不下心来,把这次上课,当做大事情,没能把他当做平常课对待。容易出错。

2课件做的不仔细,上面有个别错别字。

3上课总想着教案,想着下步该怎么上,所以没关注到学生。

4引导语,过渡语,问题的设计都不够具体仔细。

5与学生的交流都是“命令式”的语气,“你来说,你来说。”不够温柔,评价缺失,基本没有评价语,或者评价语很少,评价语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6教学内容重点没突出,有“头重脚轻”,重点难点不分。

我充分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学习了各位名师给我提出的建议和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谢谢大家的指导!

.10.27

篇14:《俄罗斯》复习课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2016年4月6日广东省肖金花名师工作室联合东莞市段爱琼名师工作室送课到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在东莞市南城中学举行,本人与袁崇焕中学陈嘉敏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俄罗斯》复习研讨课。上完这一节课,真正体会到上好一节公开课,备课、上课的不易,正如我与同事们开玩笑地说,“要让一个人知道当老师的不容易,就让他在公众面前上一节公开课!”,也由衷地敬佩那些长年为东莞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与发展做贡献的老师们。同时,通过上这种类型的教研活动,本人收获很大。陈嘉敏老师年轻而又富活力,听她的课让我不由想起刚开始工作时的我,大有自愧不如之感,那种从容镇定,很像是一个任教很多年的老教师。肖金花老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整体思路的设计》专题讲座,切中了当前地理教师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为我们教学整体思路的设计指点迷津,收获很大。

下面就我个人对自己上的这一节课进行梳理与教学反思,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1、确定研讨课题

3月下旬的一个上午,我接到段爱琼老师的电话,说我与陈老师承担一节同课异构的研讨课,课题定为《俄罗斯》,时间定在4月6日。接到任务后,一开始感觉很突然,二来感觉到压力较大。一接到任务,陈老师就与我交流如何顺利完成工作室交给的任务,先是确定上一节《俄罗斯》的新授课还是上一节复习课。我们一致认为如果是上新课,意味着一节课没有办法完成整个《俄罗斯》这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没办法把较为完整的教学意图清晰展示出来,并且由于我们俩都带的是初二级学生,如果上新课,意味着要找班试课,也会麻烦其他老师。所以最后我们在3月26日周六上午电话确定就上一节《俄罗斯》同课异构复习研讨课。

现在想来,工作室的肖老师、段老师给我们的任务确定为《俄罗斯》这一节作为同课异构的课题,是自有道理在的。俄罗斯为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因为俄罗斯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环境有自特殊性,对学生来讲学好本节内容对学好其他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知识内容在地理思维方法上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由于这一节在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综合思维方面意义很大,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选这一节作为同课异构的原因吧。

2、确定上课思路

备课的过程是苦闷的,也是最要花心思的。首先,要把上课的思路弄好,在一个思维的框架下,进行有针对性地准备所要的素材。一开始,我把教材再一次细看了一遍,这一节课第一部分是讲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情况,第二部分讲的是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与重工业,第三部分讲的是俄罗斯的交通。如果只是把这一节的内容再过一遍,就会像“炒现饭”,达不到把知识升华的目标,起不到复习课应有的作用。采用什么教学形式既可以把重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达到复习零散知识点的目的,又可以展示一种地理思维,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在地理学习中要重视知识内在关联性思维的培养?这是当时摆在面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我想到了当前俄罗斯面临的困境,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但俄罗斯仍然不屈服美欧的施压,引出一个话题:“我们(俄罗斯)不惧怕经济制裁”,我想通过这一话题,把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串联起来。但自然环境这一块如何引出来进行复习呢?想到俄罗斯自然环境里最大的一个特征——严寒。我联想到俄罗斯历史上的两次重要战争,基于“历史上两次战争,拿破仑、希特勒都兵败俄罗斯”,可以设问“是什么两次拯救了俄罗斯,为什么?”,引出对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学习与思考,

这样的话,通过两个情境问题的设置,就把整个俄罗斯的零散知识串联起来,这是我最初的思路。在准备课件PPT的.时候,因为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面面俱到,恐有讲新课之嫌,如不照顾零散知识点,又会显得空洞无物,所以起初阶段越发感觉课堂组织方面有些杂乱,思维不大清晰。工作室的肖金花老师,在思路整理,课堂组织教学等一些细节上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说到这,我不由地感慨,要想进步,多与成功人士“混”一起。这也是我完成这次任务后,收获与体会特别深的一方面。

3、试课与修改

在去南城中学送课之前,我在自己学校试上了一节,我们学校的地理老师也来听了,也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试课后的感觉如下:(1)思维还不够清晰,导致学生与听课的老师不能完全理会上课者的目标与意图。(2)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方面还是有不足之处,如果不加以处理,可能课堂会较闷。(3)课堂组织安排方面,要考虑与安排好课堂时间与课堂容量的关系。(4)课堂的练习要有针对性,要精选涵盖性广,与当前热点相关的题目。由于试课后就到清明节放假了,基本没有机会进行再试课,所以必须在4月5号前完成最后的修定工作,以便在送课前的4月5日找个班再试上一次。我把我试课后存在的问题一一向肖老师做了汇报,其中最让我担心的是前面两点,如何让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师可以轻松的牵引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紧紧地扣牢在一起;再一个就是如何在公开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掌握方法。

肖老师对我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回应与解答,最后确定把其作为区域地理的复习课,以《俄罗斯》为样本指导学生如何去复习区域地理,指导学生在平常复习与学习中应如何去运用地理思维,去思考与解答身边发生的事及看到的地理现象。

4、上课的收获

很感谢南城中学地理科组的老师们精心的组织与安排,学生一来课室,就让人感觉一个个很守规矩,学生们个个坐姿端正,很用心,很专心的样子,但此情此景,心底还是多了一丝紧张感,心底在盘算到时如何引导学生配合老师一起思考,一起完成上课任务。

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担心是多余的,只要我们引导得当,注意提问的针对性,启发性,学生还是能跟着老师一起达成我们的目标的。上完课后,听了部分老师反馈,及我个人的课后体会,发现了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这些也是今后要去努力改进的地方:

(1)随性有余,沉稳不足。总体来看这节课上得有点急,缺一种娓娓道来之感。为了保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把预期好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当时就想一定要在课结束之前要点下题,预期必须讲完后,给学生板书地理学习的几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们再一次强化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因为有这种心理包袱在,在心态上已经没法做到收放自如。所以在今后教学里面,课堂时间把控方面也要学会加强。

(2)激情与朝气要加强。教师授课,如能更有激情些,可能更能感染你的学生,更能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与教师同思考共进退。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还是平淡了一些,声调该扬的地方扬得不够。教态虽显自如,但笨重与臃肿并行,看样子,加强运动,给学生一个轻松简练的形象,对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想多少也是有用的。

(3)相信我们的学生,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在我这节课里,不少地方本应可以让学生来回答的,老师却迫不急待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想要的结果过早地说出来了,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同时也让学生又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4)在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活跃课堂气氛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这里涉及到课堂组织安排,涉及到老师的设问、互动环节设计等等,也是今后需要去多学习与总结的地方。以上是自我发现的不足,一节课上完,一定有很多的不足是我们自己发现不了的,也真诚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指正。

总之,通过这一次活动,我认识了新同仁,新朋友,收获了新经验,启发了新思考。同时也非常感恩在这过程中给过我无私帮助的朋友、同事,谢谢你们!

相关专题 异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