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总结

再也不熬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再也不熬夜”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总结(共14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1、思维可视化教学法

思维可视化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如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等),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 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推进语文的思考深度,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起科学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从语言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规律,提升了语言文字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2.读书指导法

这种方法是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及课外读物,使学生获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方法。它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形式。读书指导法是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3.朗读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语文朗读,主要是指将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表达书面语言,可以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开展朗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并实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探究。

4. 培养学生思维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与价值的判断。 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学校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

5. 贯彻落实情感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教学是我们今天不可忽略的,不能让学生只有智商而没有情商。那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贯彻落实情感教学呢?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备”出情来。“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存在,不是人们附加进去的,也不是随意割裂得到的。 但是这些“情”有时并不都是露天的珠宝,一下子就可以看得清,摸得着。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进入角色,从而正确地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地。还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读出情来。 这里所说的读,不仅包括教师的范读,而且包括学生的诵读、默读。富有魅力的朗读是搞好情感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可以把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立体化、形象化地传达出来,使学生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深思,一起激动,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

篇2:浅谈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浅谈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 者:陈洪军  作者单位:贵州省湄潭县职业高级中学,贵州湄潭,5641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3.3 关键词:职中语文   教学方法   探究  

篇3: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问题的探讨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张翠柏

探讨语文教学方法问题,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语文教学方法的使用原则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应是:

第一,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 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

第二,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所决定的,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顾及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

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二。语文教学的方法

1.讲授法。 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 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

翻译式串讲的特点与古文今译相近,但又有所区别。首先,古文今译是把古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译成现代汉语,不能有遗漏,翻译式串讲则是有选择的今译,只把那些较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译成现代语言,而那些只需解释个别语词就能读懂的句子则不必翻译,因此在形式上比古文今译要灵活一些。

概括式串讲,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来,而不用语词对译的方式 。当句子的含义比较丰富、深刻,用翻译式串讲无法充分表达时,就需要用概括式串讲。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3.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4 .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5 .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

(作者通联:444300湖北省巴东县民族职业高中)

篇4:中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中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伴随近些年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我国的教学理念和内容也因此发生了一些改变。中学语文作为中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其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将会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意义;应用

一、引言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不仅理论落后,而且方法十分的单一,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且,单一的语文教学方式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得中学语文的教育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施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应用多元化教学的意义

语文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项教学科目,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世界进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工具性内容和人文性内容的统一。新课标的提出和内容的施行,使得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也由原来的满足应试教育要求转变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把握当代语文教学特点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相关内容。此外,从教育教学本身来看,其各项教学内容的施行,都需要依靠教学活动的辅助,中学语文也不例外,所以,为了能够保证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使得教学任务和目标能够被顺利的完成,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即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三、多元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1、以分解问题培养语言基本功

对于中学生来讲,其语言基本功扎实与否,不仅会对其学习语文知识的质量和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间接影响其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就语文本身来讲,其基本功指的是学生对语文文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而要想提高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一些较为困难的语文问题进行有效的分解,即,将“篇”分成“段”、将“段”分成“句”、将“句”分成“词”、将“词”分成“字”[1]。然后,再多角度的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为学生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语言功底,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开展主题式的教学方法

目前中学语文主要是以课时限制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其遵守的是传统章节或者是单元式的教学模式。而所谓主题式的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课时限制,结合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以该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作为主题,通过专题讨论分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涵,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主题,从而掌握细致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2]。此外,当课堂教学主题确定之后,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讨论小组,并且需要保证每一个小组综合性,即平均水平的一致性;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展开讨论,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带有指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主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还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学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中学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课本中选择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说是精品,其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涵养和道德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发挥出这些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可以按照文章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课文来寻找文章中每个人物在不同时期和阶段的情感,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其表现出来[3]。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教学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创新,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为了最大化的发挥出该方法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作用,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层次的制定多个教学方案,施行“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班辉娟.中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07):660-661.

[2]高秀兰.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工教育,,12(06):156.

[3]蒙仁艾.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分析[J].品牌,2014,09(09):138.

篇5: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方法

作文历来似乎就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令无数语文教师感到痛心或者遗憾的是,作文教学的探索、争论、改革、尝试经过了这么多年,结果仍然让人激动不起来。我们不禁要问,作文教学的出路究竟在何方?恐怕没有人站出来理直气壮地说:“我会给你一条光明的大道!”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几乎所有学校,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不遗余力殚精竭虑地尝试、探索新的作文教学路子,包括在全国中语会的带动指引下,很多有志于作文改革的语文教师都积极参与探讨创新。虽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比如“快速作文”,“作文教学六步法”等等。但从长远来看,从大范围来看,类似的写作教学仍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主题先行。就是在每次写作文之前,我们的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一些概念化的程式化的主题来要求,这样势必束缚学生写作的思维和想象自由。什么开门见山,前后照应,点名主旨,立意要高远,构思要新颖,等等。其次就是知识先导。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辅导作文在前,都要教给学生很多写作知识甚至所谓的技巧。诸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每次都用这些来指导学生写作,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的作文走向模式化的死胡同。第三,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越来越高。殊不知,任何事物的发展演变都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长期的过程。作文当然更不例外。我们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第四是限制太死。每次的作文题目下面必然会列出写作要求1.2.3.4,甚至更多的条条框框。我们成人面对如此繁多的要求往往会叫苦不迭,或感到反感,更何况学生呢?第五,对学生的作文评价过于苛刻。因为我们的教师总是以成年人的思维、思想、理智、眼光衡量学生的作文,因此在评价中经常出现一些低温度语言,什么结构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语言不流畅,内容太空洞,选材太陈旧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哪会有兴趣?哪会有积极性可言呢?相反,取而代之的恐怕唯有恐惧和反感了。

上述几种现象,恐怕是每位语文教师都曾经或者正在采用的作文教学法。

时代与现状都在呼唤我们加紧作文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我们的语文教师决不能再闭门造车,闭关自守了。作文教学必须要改革,要创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更新指导思想,树立创新新理念。作文改革的出路首先在于更新语文教师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彻底摆脱传统写作条条框框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有独到的表现形式,发扬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化的表现。

二、制定长远的教学目标。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和语文教师看到别的学校有了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而且效果不错。于是乎,一哄而上,都起来借鉴或者模仿。坚持不了多久,发现学生的表现距离想象还很远,于是又重新选择新的模式,这样三番五次,五次三番,模仿了不少,但成绩却一点也没有。最严重的后果是,长期的借鉴与模仿,导致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非常有限,基本上已经封锁甚至窒息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因此,我们想要在写作上有较大突破,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长远的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不管这样的目标和计划能不能达到,我们都要严格地坚定不移地去实施。

三、为“创新写作”创造有利的空间和环境。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仅考作文课上的功夫,反过来说,如果单凭借作文课堂来提高作文水平,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为作文教学创造有利的环境和空间。

(一)淡化理论指导,重视写作实践,使学生找回创新的方向。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写真情感的文章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合理性虚构,实际上,创造性想象就是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的。 “我手写我写心”“我手写我情”,即是重视学生实践创作的典型范例。

(二)结合课堂内外,克服学生为文而文的写作倾向。作文应是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不受任何限制,并体现出表现自我的创造性。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把学生作文的空间和思路引到平时的写作当中,随时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在作文课上进行加工提炼,这也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过程。如框定在作文课上会使大部分学生缺乏兴趣,走上为写作文的歧途,甚至套用模仿抄袭的文章应运而生。尤其是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每个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相当数量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一般,但他们的随笔、日记却相当不错。这正是因为随笔、日记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鲜活的思想,他们有真实的体验的经历,真正经过自己的思考,所表达的内容是个性化的生活。而大作文一般表现的共性化的生活,势必对一些无生活积累的或者生活积累较少的学生造成负担。

(三)拓宽写作渠道,挖掘写作资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我们现行的写作教学模式应该说比较僵化,一般都是老师布置──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五大环节,这样始终是“教师中心论”起作用,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在拓宽渠道,挖掘资源这方面,我考虑过以下几点是否也算是一种尝试。

1.图画描述法:就是给出一幅画,让学生依照画面的内容展开想象,然后用口头语言描述出来,师生进行评价。

2.词语连缀表达法:给学生一组表面毫无联系的词语,让他们进行想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羊肉、菜汤、考试。

3.实验报告法:做完每项试验后,鼓励学生写出整个实验的过程,包括试验的成功或失败给自己的启发等。

4.手工制作法:利用平时的活动课,布置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工艺品,然后写出制作过程。

5.开辟板报栏目,说说心里话,发表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6.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或电视,指导学生写一些简单的评论、随笔。

(四)更新评价观念,完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流行的作文评价模式是写评语,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学生看到每次的评语后都高兴不起来,或者喜忧参半。我的做法是采用“虽然……但……”“尽管……但是……”的评语形式,先鼓励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也罢,再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可以想象得出,我们如果每次都以成人的眼光指责学生的不足,对于一个10多岁的初中生,意志再坚强,信念再坚定,能经得起如此三番五次的打击吗?因此我们应该在作文评价上思考思考。以下几种作法不知可否尝试:

评语激励:评语应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尽力调动学生作文兴趣和积极性。只要不是抄袭,就应该认为是创作。

分数激励:每次作文教师大可不必全批全改,学生非常注重文章的分数。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而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评分规则。目的即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评讲激励:作文讲评课上,教师按照作文的实际等级分为“优秀”“进步”“希望”三大类,在指出各自的优点的同时,着重强调每一位学生的不足之处,以便他们在下次作文中注意。

成果激励:充分发挥墙报或黑板报的作用,将学生作品中的优秀佳作展现出来。也可以利用学校广播室,课外活动时播放其中的一些作品。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本着热爱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写作的基本职责或者情感,结合大环境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机遇,不断更新观念,坚持科学育人,积极进行科研教改,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去粗取精,继承有益的积淀,开拓创新。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作文教学会彻底走出目前的低谷,甚至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篇6: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由于职业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要让职业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率,让学生能够充分把握语文知识点,并能够很好地运用,就必须对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利用教材培养语文基础能力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应用文、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而教材编写的侧重点在于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传统的课堂向实践课堂转变。教材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示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其范本的作用,并结合教材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要安排好训练时间,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时间,将三十分钟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听、读、说。听课文的朗读、时政要闻、带情景的诗词、节目的介绍、名人名言等范文。读前一环节的内容。对所听和所读的内容进行复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主题,如季节、节日等。像圣诞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素材和资料,让学生介绍圣诞节的来历等,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热情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才是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和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正确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充实自身,有效地避免反复的练习与分析。学生不能被动地成为教材的灌输对象,而要成为教材的探索者。也就是说,语文课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一个拥有语文实践的课堂。教师是语文课堂以及实践活动的组织、引导以及合作者。教师就如同导演,戏还是要演员出演。学生就像演员,在导演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协助,绝对不可本末倒置。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上开展演讲、表演、诗朗诵等活动或比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能力。如讲解《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课程变成一场朗诵比赛或是鉴赏课。再如讲授《雷雨》时,可以将课堂变成一堂话剧表演课。学生通过对剧本的深入了解,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的心理,从而对文章的主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为学生创造课后实践机会

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实践能力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课外。”课前、课上、课后无论哪个环节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都非常重要,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为学生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是每个中职院校语文教师应该做的。如根据课文的内容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作品。每学期开学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课外阅读目录,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几本阅读。阅读期间,可以每周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动力。语文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也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故事会、辩论会等,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四、让课前、课上、课后有效衔接

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较低,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是中职院校教师要不断进行的工作。让课前准备、课上实践、课后巩固形成一条有力的教学战线。课前,教师引导学生熟悉、理解吸收教材;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做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实践活动。课后,教师要将精力转移到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与运用上。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的目标任务以及方法有更高的认识,让语文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做到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让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和谐、平等的氛围。这样,也能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如讲解《故都的秋》一文时,课前,教师带领学生熟悉教材,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课文,课后学生模仿《故都的秋》写一篇秋的独特的场景或印象特深的景象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家乡秋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中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尽早步入社会、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学生,由于学生对文化课热情程度较低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中职院校语文教师更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增设有趣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前准备,课上实践和课后巩固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机整体,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中职院校学生发挥作用。

篇7: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我国汉语的精髓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教学提问的意义和提问策略两方面来阐述,希望能有效提高教学提问的质量。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我们来看看下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提问方法至关重要。教学提问既可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及时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较为艺术地提问和引导学生,势必会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针对教学提问的意义,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首先,提问可以让学生将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其次,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最后,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攻克难点并强化记忆。初中语文教学提问可以促进教学相长,寓教于问,寓学于问,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自主合作能力

应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来实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新变革,课堂上老师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让其勇于探索,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同时要改变传统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改变课堂教学中单一的“讲”与“听”的僵硬关系,使得课堂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老师则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充当知识引导的作用,创造一个新的属于学生的学习环境。

二、引导学生有目标地预习

简单的、标注解、读课文,属于传统模式下的语文预习。这样的预习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课文内容,使老师授课时学生对课文并没有真正熟悉,导致很多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感到吃力。这是传统模式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因此,新课标主要倡导教师课前对学案的设置,比如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问题,如概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找出文章的语法好在哪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等等。在文言文阅读中,学生在课前将比较难懂的地方标注下来,根据学生上交的导学案,老师可以更好地抓住重点。

三、给学生一个足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将枯燥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生活化、合理化,引起学生更多的课堂参与热情,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是我们目前首先要做到的。首先要建立新的教学情境模式创设,在进行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培养同学们敢想、敢质疑的精神,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鲜活而又个性化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仍有进一步探索问题答案的耐心,在不自觉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拓展思想性阅读

阅读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而课内阅读又包括朗读、理解与背诵。一定要让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看法,尽管学生的理解有时也许不会很深刻、不会很全面,但是必须给学生一个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这样才能突破原先的思维定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课外阅读往往是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部分,因教学任务中没有明确要求等等原因放弃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不负责任的。课外阅读又包括与课内阅读相关的拓展性阅读、名著阅读与美文赏析。应该在各个班级设立图书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这里笔者所说的表达,是指学生的口语交际。现代语文培养出的学生应是如新课标要求的那样,“能就适当的话题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有的同学可能性格较内向,很少在班级、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在语文课上每天都要求一名同学站在台前讲一个故事,或者介绍一个成语的来历、说一说新闻,并要求带上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可以消除一些同学的“开口恐惧症。”

六、结束语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错误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在教学中只是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对实际的教学效果毫无益处。如果在学生没有充分思考、阅读的基础上就组织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不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成果就会是肤浅的、不全面的,整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不会太理想。这样的合作有时可能只为个别学习较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有的老师甚至把合作学习模式当作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每堂必用,动辄就分小组讨论,力图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在听过很多这样的课之后,我认为这种课堂形式大于内容,表面上看课堂很是热闹,学生似乎很兴奋,喜欢这种十分热闹的课堂,但有时候这样的形式教学效果并不好。甚至有的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动辄安排几名同学分成小组合作讨论,有时候甚至一节课让学生讨论到底。以上种种合作学习状况形成的真正原因还是教师没有真正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没有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

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自学、自我感悟,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其次,要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展开积极交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探究、相互启发、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合作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协作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最后,要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8:中学语文探索式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中学语文探索式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变得开放和多样。现在的学生不再满足于过去的“老师讲我来听”的机械授予式教学,而是敢于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见解。这种现象,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种新型的探索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但未能形成一个规范化的理论,所以,进一步研究探索式教学方法,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以探索“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之死”为例谈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索式教学。祥林嫂是《祝福》的核心人物,祥林嫂死因的探索,对于理解课本内容,探究文章主旨很重要,是这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祝福》是鲁迅小说探索吃人问题的延续,那么,究竟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可能学生对于小说描写的时代,没有那种直接体验,不能引发情感共鸣。那么用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是关键。现在的学生都喜欢看侦探小说,情迷柯南、福尔摩斯等。那我们不妨把祥林嫂的故事当成一个侦探小说和破案的故事来讲,要求学生从中找出凶手。在课文学习之始,我们就可顺势向学生自然而然地抛出一个问题:祥林嫂到底因为什么死的,她的“被逼迫”究竟源于谁。请你走进课本,研读课文,探究文本,从中找出真正的凶手。这样设置就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本成了学生渴望探索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用适当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学生纷纷深入文本找寻“真凶”,探究答案。这样,探索式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教学环节:课本是根,教师是干,学生是叶

以课本为本,将课文内容作为探索的对象,不要偏离方向,所有的补充拓展都是为深化课文内容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串联的.角色,要掌控好整堂课。学生想到的方面要逐层深挖,学生想不到的方面要给予启发和提示,同时要在学生想与思之后给予归纳总结。学生的任务则在于知识的丰富,大胆探索课本知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三、课后总结:身临其境,合理想象

祥林嫂究竟是谁害死的?嫌疑对象:吃人的社会制度、自己、鲁四老爷、柳妈、文中的“我”。多数教师会告诉学生是制度害死了祥林嫂,中学阶段的学生不一定能深刻懂得一切人的问题说到底还是社会的问题,社会造就了人。可是体会到这一层要有一定的阅历。我们教给学生的并不是一个打钩的答案,而是思维的成长。所以在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学生有自己的答案,可能它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偏差,在多年以后他体味到人间冷暖,得出和以前不同的答案,而这就叫成长。《祝福》中出现的人物近二十个,男女老少,贫贱富贵,人物形形色色,俨然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这些人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人文环境,祥林嫂的喜怒哀乐与这些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正是通过鲁镇这个典型环境,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谁杀害了祥林嫂?是鲁镇的人们,又好像不是。因为祥林嫂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那时,人们深受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毒害,他们迫害祥林嫂的行为都是在封建思想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的。如果说祥林嫂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那么柳妈、鲁四老爷等也是。正如许寿棠评祥林嫂的悲剧:“不惨在狼吃了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鲁迅先生自己也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祥林嫂身上熔铸了鲁迅的审美理想、爱憎情感。由这些次要人物构成的鲁镇冷漠的人文环境与祥林嫂发生了一次次精神冲突,使祥林嫂的悲剧性格在一次次的冲突中得以呈现。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语文教学工作应不断适应现实的情况而做出调整。

篇9: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问题的探讨

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 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 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探讨语文教学方法问题,必需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中学语文 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 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 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 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具有相对性。任何 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正 如巴班斯基所说的: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 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都妨碍达到另一 些目的。其二,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 ,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设备的多样化、现代化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其 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 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其四,具有多样性。正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目的呈 现出多样性,所以,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 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语文教 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 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应是:

第一,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 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 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 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 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 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第二,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 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所决定的,对教学方法的选 择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顾及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教学方法的优 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 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

[1] [2] [3]

篇10: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马华磊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 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 、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 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丰富广阔性,尤其对语文教学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十几年来 ,各地同仁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效果这一主题,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了许多教绩斐然 的教改名家。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宁鸿彬、上海的钱梦龙和于漪、湖南的杨初春等,他们在教学方法的选 择和运用上体现着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然而,我们 发现:在学习这些经验的同时,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现象,而且有时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指令 划一,这种现象是令人忧虑的。笔者拟就此略抒浅见,以请教于同仁及方家。

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不同的见解。我国著名的 教育家叶圣陶、吕淑湘先生对此都有论述。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到:“教亦多术矣, 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 情况选择应用,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吕淑湘先生也曾说 :“教学法允许不同,可以是教法不同而效果都好。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见《语文教学问题》 305 页)效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优劣得失的唯一标准。两位大师都强调了“教无定法”,强调 了根据个人实际和教学实际去选择适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 、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 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 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 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不考虑教学目的、教材 内容、教师自身素质与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识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等实际情况,盲目崇拜某种教学 方法,亦步亦趋,其结果必定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满意呢?所以我们必须在考察分析各 种因素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齐划一,不能机械仿效,更不 能无目的随心所欲。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去选择适宜我们自己并能达到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教师自身出发,反复检查省悟,做到“知己”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 ,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把握教材,选择教法,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 教师的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个性爱好、习惯兴趣等各个方面都不甚了了,怎么能选择出一套真正适合于自己的 教学方法呢?又怎能使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指点获得最大的收益呢?

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受过的训练不同,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以及教师自身的个性素养及风格的不同,都 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即使对同一个教材,不同的教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有 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和一个刚刚出道的年青教师,一个性格开朗的教师和一个性格内向的教师,一个男教师和 一个女教师,他们在对教学环境的理解,对学生的研究掌握,对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对各种事情的处理办 法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很大差异。正象是对待一年四季,人们的感觉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节的同一天 ,人们的感受亦不一样。如夏天,在文学家的眼里是一个炎热奔腾的季节,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而在另一些 人眼中则是可诅咒的“炼狱”。对待鲜花亦是如此,有人从它的馨香中感觉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从它的 绚烂中感到了鲜艳夺目的惊异;更有人从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绰约如处子”般的韵致。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人 们在感知上的区别和个性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在执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 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性质及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深层和广阔的思考 选择。倘若我们凭主观臆想办事,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对自己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 仿某种教学方法的框架,“东施效颦”,那势必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别人的成 功经验不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只要是遵循教学原则、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 量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认为是好的,应该借鉴之,并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去消化,借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学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当成个性和风格。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准备阶 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确选择。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找出特点,做到“知彼”

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因此,学生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便是教学中的“彼”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 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 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 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 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性爱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 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 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 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因为不 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 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 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 方法做好准备。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在教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作示范课时,虽然他们 对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在上课时,开始总要对学生进行些适当的调查了解,然后再 开始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是在为我们树立榜样。只有了解了学生情况,才能适宜地选择教学突破口 ,灵活运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大家们如魏书生、宁鸿彬、钱梦龙等人的个性教学特色 的成功经验实际上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生,研究学生,依靠学生因情而动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教育 教学的一个客观规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取得满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 选择恰切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此而动,又使学生 的知识学习得到了应得的训练和强化。那么,怎样去了解学生呢?首先是课下了解。经常保持和同学们的接触 ,通过闲谈、聊天、讨论等形式,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本人个性习惯、学习基础 、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各种方面,这样就对他们有了比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寻找出其共性的特点。其次是 课上了解,这是课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们特殊情况的最好环境,也是籍以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和学生学习同步和谐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同学们的神情举止,讨论发言,迅速判断他们的心理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的注意力与自己的教学同调,这就使共性和个性有了结合的'机会 ,也就使教师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再次,课后了解。每一节课结束后,找几个同学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教学的反 应及听课要求。这既是一节课的总结,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了借鉴。这些活动的持续进行,可以使自己的 教学具有针对性,又能调动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决定和体现着语文教师的 教学方法的生命力!

三、语文教材对教学方法的制约也是不能忽视的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对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尤其是语文教材容量大、任务重、变动多 ,这就使语文教材促使着语文教师随教材而动,时时修正选择教学方法。吕淑湘先生历来认为,教法应根据教 材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我们不顾及教材实际,只是千篇 一律,一成不变地固守陈规,不对教法进行适 当的选择,恐怕不只是使教学失去生动性、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主动性,甚 至会导致整个教学的失败,与教学目的的距越来越远。

语文教材,它的知识含量和能力要求含量是极为丰富的。整个语文教材从内容上讲,有语文知识、写作知 识和古今文体篇录,而且每一类里边又包含许多小类。如果我们都采用某一种的教学方法不加区别地去进行教 学,那肯定是不行的。另外,从语文教材的要求上来讲,语文教学不但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要求我们联系课文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 道德观念,同时还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也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 求,因此,面对这些要求我们自然不能在同一教学模式中抑或是自思自悟的感知中去实现,而是要针对不同内 容、不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甚至需要几种方法的融合。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对于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单元要求,综合起来进行单元目标教学 法的实施,也可以进行单篇目标教学的尝试;可以是两篇课文并起来,进行相似点、不同点的比较教学,也可 以是单篇课文的质疑讨论或讲读式的教学,或是学生在老师指点下的自学,如此等等。当然,要达到这一点, 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要对教材烂熟于心。这样,教师的一双眼睛才能从教案和课本中解脱出来,始 终专注地高效率地扫瞄讲台下那一双双眼睛,这时,你的注意力不仅是集中考虑授课,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思 维。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学习,哪个学生遇到什么困难等等,从学生的神态中看出各种反映,随之机智地调整 讲话速度和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与学双方思维活动达到有机的统一,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实现教 学的最优化。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认真地研究教材同研究学生一样重要,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和前提,是不能忽 视的。

四、环境影响也是对选择教学方法起着重要制约作用的因素

教学环境包括大环境(即社会环境),也包括小环境(即校园环境),这多方面的因素,对教学方法的选 择,都起着大小不等的制约作用。

大环境包括社会发展趋势及对教育的要求,社会氛围及社会风气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等等,既有正面影响, 又有负面影响。

从社会发展趋势及对教育的要求讲,整个世界,整个国际社会已进入一个知识竞争、科技竞争、能力竞争 的时代,这个时代就需要教育来加以支持。从整个世界看,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共同趋势,表现在:(1) 在教学观念上,语文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2)培养方向上,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兼容并包;(3)教 材编写上,分科、综合并存,有向综合发展的迹象;(4)训练体系上, 主体依然是阅读中心与写作中心;( 5)阅读教学上,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6)写作教学上,文体训练与能力训练互相补充。(以上见 1990年7 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倪文锦文)不难看出,能力和运用成为各国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与之相适 应,国际上出现了教学理论研究的新局面,新的理论体系、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以控制论为依据的程 序教学法;以系统论为指导的范例教学法;以无意识心理倾向和超级记忆研究为基础的暗示教学法;以布鲁纳 的认识结构理论为根据的发现教学法;以赞可夫的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新教学体系。此外,还有苏霍姆林斯基和 巴班斯基的教学理论等,这些都对我国产生影响。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的深化,对人才 素质需求的提高,也对教育教学提出新课题和新要求。所有这些都在促使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科学化。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负诱导作用。如中招考试对初中语文教学,高招 考试对高中语文教学,都有直接影响。对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贯彻教学原则,不管这些情况多么不利, 仍然能够使它朝着对教学有利的方向转移。只有能够做到这一条,才算是把教学法讲活了”(摘自吕淑湘《语 文近著》)。

社会环境影响着教学,校园环境更直接地影响着教学,这主要是指学校领导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先进与陈旧 ,整个学校对于应试教育和素质

[1] [2] 下一页

教育的态度看法,这些都直接地制约着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所以,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不可能不顾及到教育环境这个因素的,我们需要的是:克服不利因素,利 用有利因素,选择与我们适用的、顺应形势需要的语文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管哪一位语文教师,不管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而且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 出发认真研究,认真思考,认真备教。对教学法的选择,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 陈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仅凭一时的热情冲动,而应该经深思熟虑、反复摸索之后,慎重选择出既符合 学生实际,又体现自己教学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管怎样,教学效果,是任何教学方法所永远孜孜 以求的永恒的目标。

上一页  [1] [2]

篇11: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马华磊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 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 、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 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丰富广阔性,尤其对语文教学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十几年来 ,各地同仁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效果这一主题,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了许多教绩斐然 的教改名家。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宁鸿彬、上海的钱梦龙和于漪、湖南的杨初春等,他们在教学方法的选 择和运用上体现着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然而,我们 发现:在学习这些经验的同时,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现象,而且有时是由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行政部门指令 划一,这种现象是令人忧虑的。笔者拟就此略抒浅见,以请教于同仁及方家。

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不同的见解。我国著名的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叶圣陶、吕淑湘先生对此都有论述。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到:“教亦多术矣, 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 情况选择应用,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吕淑湘先生也曾说 :“教学法允许不同,可以是教法不同而效果都好。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见《语文教学问题》 305 页)效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优劣得失的唯一标准。两位大师都强调了“教无定法”,强调 了根据个人实际和教学实际去选择适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 、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 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 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 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不考虑教学目的、教材 内容、教师自身素质与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识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等实际情况,盲目崇拜某种教学 方法,亦步亦趋,其结果必定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满意呢?所以我们必须在考察分析各 种因素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齐划一,不能机械仿效,更不 能无目的随心所欲。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去选择适宜我们自己并能达到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教师自身出发,反复检查省悟,做到“知己”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 ,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把握教材,选择教法,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 教师的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个性爱好、习惯兴趣等各个方面都不甚了了,怎么能选择出一套真正适合于自己的 教学方法呢?又怎能使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指点获得最大的收益呢?

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受过的训练不同,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以及教师自身的个性素养及风格的不同,都 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即使对同一个教材,不同的教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有 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和一个刚刚出道的年青教师,一

[1] [2] [3]

篇12: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语文课上那些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近些年,各种理念、方法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在我看来,那些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际上上是最有实效的。

01

手把手教写汉字

研究写字教学好几年了,目前,还没有找到比“手把手教”,更为有效的方法。如果有老师的字写得不好,或者说她舍不得下功夫,没有弯下腰去,手把手地教孩子。基本可以断定,班级中的孩子,书写一定不怎么好,至少不会又快又好。“放松”这种细微的技巧,以及正确的书写姿势,真的不是教师讲解,学生就可以掌握的。每节课,都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书写。教师今天教几个,明天教几个,一个星期,来一个轮回。当然,个别比你写得还好的,就不要去教了。一个学期,近20个轮回,绝大多数的孩子,书写都会大有进步。

02

一句句教读课文

不要老是让学生自由读、齐读、赛读、合作读……你有没有发现,出彩的永远都是那几个语言天赋比较好的孩子。剩余的大多数,原地踏步,不断重复,二没有提升;少数几个,到了小学毕业,六年时间,还不敢张嘴大声读书,别说正确流利有感情了。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带读课文,一句一句、甚至半句半句地教。当然,如果你班的孩子懒惰,不肯出声音,可以让全班站起来,谁的声音响亮,可以先坐下。教师一边教,一遍拍那些读得好的同学的肩膀,示意他们坐下。你会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在读,都在大声朗读,他们会模仿你的声调、你的气息、你的韵味、你的感觉……天长日久,他们就有了你朗读的状态,逐渐超越了你。坚持一年半载,我敢肯定,你们班的孩子,个个都是朗读的高手。

03

背诵优美段落

不要把课堂肢解为无数细小的碎片,头绪繁多,做不出成绩。不要把背诵的任务全部放在课外。课堂上,要留出大块的时间,让孩子背诵。背诵一段话,真的不是三五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还是希望教师可以一句一句地教,教顺了,带着孩子们理清线索,列一张思维导图,按图索骥,学生就能很快背诵下来。记忆力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记忆力,是需要打磨的。长时间不训练,就像刀生锈了,也就报废了。当然,最好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挑战老师,学生会更有兴趣。

04

经常听写生字词

生字词的听写,至少每天2次,家里一次,学校一次。当然,每次听写的数量,可以适当少一点,八个、十个都可以,复习的时候,可以更多一点。最好能有所选择,挑选学生容易出错的字词,反复听写。要经常抽错别字多的孩子,到黑板上书写,对他们是一种激励。听写后,立即改错,哪怕接下来进行课文内容教学。改正错别字,比其它事情重要得多。会就是会,不会就多写几遍,甚至造个句。一个经常写错别字的孩子,学习成绩能好么?

……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被冠名为“灌输”的教学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必须动起来。这些方法,所训练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功。基本功的训练,是不需要过多的新理念、新方法,需要扎实的训练和持久的耐力。没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你让的书读得再多,再能言善辩,哪怕是胸藏万卷、口吐莲花,也不过是绣花枕头而已。你会发现,到了关键时刻,孩子们所学习到的那点方法、技巧,统统拿不出手。

曾有人评价我——你是把少得可怜的知识,运用到极致的人!我赞同。当然,我不以知识少为荣。但是,能把知识充分运用,确实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的!不然,你所学的知识,永远都仅仅是知识。

实施“六结合”语文教学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为了深化课程改革,践行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创建语文高效课堂已成为教育界最响亮的呼声之一。“自主合作探究,引导促进激励”高效课堂“六结合”语文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前者是学生学习方法,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后者是教师教学方法,是语文高效课堂的促进,二者辩证统一,互相渗透。实施“六结合”语文教学法,就能打造出语文高效课堂,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角、主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语文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意志,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主体意识,鼓舞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我们认为,这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课堂。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建高效课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引导促进激励”高效课堂“六结合”语文教学法。下面我就谈几点疏浅的认识和做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法

1

自主性学习

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充分体现语文的个性化学习。

2

合作性学习

美国威廉·格拉塞又称之为小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认知、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语文学习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语文学习任务共同承担,学习中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3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

“引导促进激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法

1

引导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给予引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方法就是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2

促进

在引导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效果采取的一种情感唤醒法。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以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深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3

激励

在促进的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方法。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

“引导促进激励”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学情实际,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竞争精神和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六结合”语文教学法辩证统一,互相渗透

1

“六结合”语文教学法是辩证统一的

“自主合作探究,引导促进激励”高效课堂的“六结合”语文教学法,前者是前提、基础,为后者的实施起决定性作用。没有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就不会有教师进一步的“引导促进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不到感兴趣的探究问题,教师的引导促进激励就失去了意义。而后者又是前者的促进和发展,是语文学习效果、情感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价值的进一步体现。也可以说,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果,过程决定结果;后者是目的,前者是原因,有因必有果。

2

“六结合”语文教学法是互相渗透的

高效课堂“六结合”语文教学法,六个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灵活机动、有机融合的方法。我们不能机械地套搬,不能把这六个步骤单一化,应该做到相互渗透,因课制宜,因人制宜。

高效课堂“六结合”语文学习法,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参与到学习小组之中去,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实施引导促进激励法,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意志,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主体意识,鼓舞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学生之间也可以在合作探究时,取长补短,帮助和引导同伴的思维获得发展,促进同伴认识的提高,激励同伴学习兴趣的提升。因此,高效课堂“六结合”语文教学法,是践行新课程,培养好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建立师生情谊,促进语文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好方法。

“六结合”语文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程序与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指导自主求知的方法。除常规方法指导外,着重交给学生语文学习策略,让学生知道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中,选择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会自我意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提高自学能力。这是自主学习成功的核心要素。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

2

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志

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恰当的语文学习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语文问题的氛围中,产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语文学习的探索动机。

3

控制好你的情绪

在班级授课制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佳的语文合作学习形式。如果语文问题属于聚合思维的内容,以竞争性团体气氛为宜;如果语文问题属于发散思维的内容,以小组内部协作为宜。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组际交流、集体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总之,在教学中实施了“自主合作探究,引导促进激励”的“六结合”语文教学法,对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践行新课程改革,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篇13: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初探的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初探的教育论文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把课堂所讲知识按照预期目的传授给学生。本篇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即将语文教学与史地知识、考题考点、写作方法、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方可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 “有效教学” 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把课堂所讲知识按照预期目的传授给学生?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语文教学的经验积累,现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写于笔下,仅与同仁商榷。

一、将语文教学与历史、地理知识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人常说:“文、史、地”不分家。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拥有熟练地专业知识外,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既能丰富课堂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登飞来峰》这首诗时,先利用历史知识向学生讲清楚“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即:由于1069年开始的新法触动了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使的变法最终走向失败,面对现实的打击与排斥,王安石才发出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叹,通过这种讲解,学生才能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

再例如:讲《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时,我运用地理知识导课,即:通过用《中国行政区划》、《云南省地图》、《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三幅地图的展示,学生比较直观的看到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而激发学生游览西双版纳的兴趣,这样就能吸引学生急于去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探索课文中的有关知识。

二、将语文教学与考题考点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现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语文教师感觉到摸不着考题考点,不知道怎样去教语文。其实不然,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许多考题考点其实都隐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在上课时恰到好处的启发、引申、提问、练习,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例如:我在讲《甜甜的泥土》一文时,当我们得知小亮是一位因父母离异而受到继母打骂的孩子时,我问学生“你们是如何看待父母离异这种现象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赞同者认为结婚、离婚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也就是说都是合法的,属于正常的'社会现象;反对者则认为父母离异给孩子在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总之,不管那一种观点都言之有理。

再比如说,我讲《美丽的西双版纳》时,将学生分成五组,让其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我再适当点拨,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获取的有效信息用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目睹并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从而更加激起学生游西双版纳的欲望,我便提出缺少导游,这样就可以顺水推舟切入考题考点,找一位同学做导游,并要说一段导游词。其实这个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符合考题考点——综合实践试题。

三、将语文教学与写作方法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写作小到标点符号、字、词、句的运用,大到材料的选取,层次结构的安排,中心思想的确立,这些无不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笔者认为一个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的标准,因此,我在分析课文时,很注重将所讲知识融汇到写作方法中去,教会学生如何写作。

例如:我在讲《最后一课》时,给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我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文章中有关的描写语句,然后再给学生适当的点拨,通过探讨、分析,师生共同得出:课文是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人时,一般情况下应从这几个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这就将课堂教学与写作方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凡事都要从实际出发,一切理论联系实际。不错,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因此,在上课时要尽量做到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文章的内涵。

例如:在讲完《父母的心》一文后,我问学生“父母的心是怎样的?”学生回答“父母的心是一片爱子女的心。”我又问“父母爱子女,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呢?”学生有回答理解父母、爱父母的,有回答帮父母干家务活的,有回答父母下班回家后给父母端水泡茶的等等。最后我再点评,我们不但要爱父母,更要感恩于父母,这样就很好的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有效的情感教育。

当然,教无定法,只有常法。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经验之谈,借此拙笔,仅供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14: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本文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

作 者:庞益民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新华中学,重庆,409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20 关键词:语言阅读   文体特点   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