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同伐异成语解释

南极小企鹅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南极小企鹅”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党同伐异成语解释(共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党同伐异成语解释

党:原同“傥”;指偏袒;现在也指结伙;伐:攻击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攻击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泛指社会上成帮结派相互斗争。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成语繁体:黨同伐異

成语简拼:DTFY

成语注音:ㄉㄤˇ ㄊㄨㄥˊ ㄈㄚˊ 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党同伐异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结私营党、诛除异己、朋比为奸

反义词:无偏无坦、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成语例子:读者幸勿比例惴测,谓此事为某人写照,此名为某人化身,致生种种党同伐异意见。(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绪言》)

英语翻译:side with copartners against those who disagree

俄语翻译:поéрживать своих и напаáть на чужих

其他翻译:<法>favoriser ses partisans et combattre les opposants

成语谜语:一党

成语故事:

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他当政的第二年就下一道诏书,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诸侯、郡守推贤良文学之士。诏书下达后不久,各地送来了一百多个有才学的读书人。武帝命他们每人写一篇怎样治理国家的`文章,其有有个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写得不错,武帝亲自召见他两次,问了他不少话。董仲舒回话后,又呈上两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满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论述天和人关系的,所以合称为《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对策》。其中宣扬的理论,叫做“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谁反对皇帝,谁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

为了贯彻这套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当作邪说,予以禁上,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制,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设立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三是网罗天下人才,使他们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服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非常合乎武帝一统天下的心思。他亲政后,就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向五十名弟子讲述《诗》《书》《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这些弟子每年考试一次,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好的可当大官。后来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加,最多时达三千人。

到汉宣帝刘询当政的时候,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下统思想,儒家学说更是盛行,刘询自己也让五经名儒萧望之来教授太子。但由于当时儒生对五经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讨论。

公元前51年,由萧望之主持,在皇家藏书楼兼讲经处的石渠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样的人作为同党,互相纠合起来;而对观点不一样的人,则进行攻击。为此,《后汉书》的作者在评述这一现象时,把它称为“党同伐异”,也就是纠合同党攻击异已。

篇2:党同伐异是什么意思

党同伐异是什么意思

【拼音】:dǎng tóng fá yì

【解释】:党:结党,偏向;同:同伙;伐:讨伐,攻击。异:异己。指结帮分派,跟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为一伙,打击、排斥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出自】:《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示例】: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读者幸勿比例惴测,谓此事为某人写照,此名为某人化身,致生种种~意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褒贬】:贬义词

【英语】:defend those who belong to one's own faction and attack those who don't;be narrowly partisan;

党同伐异的近义词

结党营私 排除异己 朋比为奸 引绳排根 诛锄异己 官官相护

党同伐异的反义词

不偏不倚 无偏无袒 一视同仁 公正无私 不偏不党 等量齐观

党同伐异造句

如果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就不应该党同伐异,而要多方兼容并蓄。

党员干部要一切为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考虑,不能党同伐异,结党营私。

想要夺得这次球赛的冠军,我们必须相互团结,不能党同伐异。

荡然无存是什么意思

【拼音】:dàng rán wú cún

【解释】:荡然:消失干净的样子。形容东西全部消失或完全毁坏,一点没有留下。

【出自】:南朝·梁·任昉《为梁武帝集坟籍令》:“近灾起柏梁,遂延渠阁,青编素简,一同煨尽,湘囊綖帙,荡然无存。”

【示例】: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使民国政制,~,澔澔新邦,悬为虚器。”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指消失

【褒贬】:贬义词

【英语】:all gone;nothing left ;

荡然无存的近义词

一干二净 烟消云散 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 无影无踪 灰飞烟灭 一无所有 销声匿迹 涣然冰释

类似的成语还有《形容消失的成语》

荡然无存的反义词

依然故我 完好无损 原封不动 比比皆是 依然如故 安然无恙 举目皆是 巍然独存

荡然无存造句

敌人整天轰炸,这里的车站、桥梁甚至房屋均已荡然无存了。

十年没有回老家,原本一座座雅致的农家院,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

在自然灾害的摧残下,这些古迹已经荡然无存了。

当今社会尚功利,重物质,昔日淳朴之风已荡然无存。

篇3:党同伐异成语故事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枣强县旧县村)人。(大体在晋代,广川划归枣强专治。)明代嘉靖《枣强县志》曾记载,古汉之广川为今之枣强,董仲舒为枣强旧县村人。《春秋公羊传》。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篇4:党同伐异成语故事

【注音】dǎng tóng fá yì

【出处】《后汉书·党锢列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解释】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结党营私、诛除异己、朋比为奸

【反义词】无偏无坦、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年代】古代

【例句】~,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篇5:党同伐异造句参考

党同伐异造句参考范例

1、党同伐异和自我修养是很遗憾在日本很普遍。

2、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应当容许不同的见解存在,而不能党同伐异,排斥不同学派。

3、从导致巴基斯坦党同伐异和暴力的错综复杂的因素中,至少可以找出四个主要原因。

4、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量幕后非正式政治论战中,恶意中伤和党同伐异非常严重。

5、正人君子应该讲求公理正义,不可党同伐异。

6、这场党同伐异热潮的导火索是八月末即将举行的加泰罗尼亚议会选举的竞选活动。

7、政党虽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但若是人人党同伐异,不问是非,反而是开民主倒车。

8、明朝士人党同伐异,互相斗争,无心国计民生,终于导致国家走上衰亡之途。

9、可到头来,他的政府却玩起了党同伐异,而不是树立共识。

10、如果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就不应该党同伐异,而要多方兼容并蓄。

11、眼下各种意见相左的经济问题评论文章和网上博客呈泛滥之势,这让人们更加认为,经济学家更像是党同伐异的政治人物,而不是在充分掌握证据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共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

12、上周瑞典的民族统一部长erikullenhag指控他们党同伐异且具有伊斯兰恐惧情节,即便如此,其支持率依然高居不下。

相关专题 党同伐异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