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学习四个不为心得

dainb19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dainb19”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党课学习四个不为心得(共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党课学习四个不为心得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方针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一个地方的干部,想不想干事,能不能干部,会不会干事,不仅事关干部队伍整形象,反映当地政风民风,更关乎地区的长远发展。“干部尽责,事业兴旺”。当前,湖南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功坚期,既有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验、外部环境考验,又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该如何带领全省人民阔步前行,率先实现“中部崛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作为“中流砥柱”,更需要全省各级干部身先士卒,躬行实践,奋发有为。徐守盛书记的“四个不为”,不仅是对全省干部的殷殷期待和深情嘱托,更是各级干部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

“四个不为”体现宗旨意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从建立新中国到“两个百年”目标的提出,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得就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图得是人民幸福、安康。我党自成立之日,就决定了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继承党的光荣传统,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理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这不仅是党章要求,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

“四个不为”践行群众观念。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法宝,是我们获取动力的源泉。实践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力量,才能汇聚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当前,有的干部漠视民意,无视民情,不管民生,对群众的诉求不理不顾,对群众的困难不闻不问,更有甚者,不牺损害群众利益,做违法乱纪的勾当。“四个不为”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警示我们,“群众利益无小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赞扬,我们的工作也才能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群众基础。

“四个不为”彰显党性觉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角色。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人民公仆。共产党员的称号决定了我们时时处处、一言一行都要严格遵守党章规定,时刻不忘党的宗旨,切实履行党员义务。人民公仆的称谓更要求我们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随时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一切。能不能在思想上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在生活中自重、自警、自省、自励,不仅考验着个人的为人为官品德,更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觉悟。坚持“四个不为”,设定纪律“红线”,做到不越雷池半步,以实际作动作出表率,党员的形象才会高大,为官从政也才会真正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

篇2:党课学习四个不为心得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让全面小康图景化为现实,就得有奋发进取的状态,就得有务实重干的作风。

今年在全市开展懒政怠政“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不作为”专项治理活动,旨在解决一些干部存在的作风不严不实问题,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和政治生态。

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近些年,我市深入开展“三治三提”作风建设专项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办事效率得到提升,机关作风持续改善。但也有部分干部存在在其位不谋其政,思想滑坡消极懈怠、本领恐慌能力不足、责任缺失不敢担当、纪律松弛作风涣散,“庸庸碌碌守摊子、平平安安占位子、浑浑噩噩混日子”等“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不作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四个不为”问题,是作风建设路上的 “拦路虎”、阻碍改革发展的“绊脚石”,必须予以清除。

坚决整治“四个不为”,是推动改革发展的需要。在许多地方和部门,改革之所以有序推进,事业发展之所以风生水起,得益于领导干部殚精竭虑地谋划、各级干部“白加黑”“五加二”地工作。而在有的地方,改革发展之所以“涛声依旧”、“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正在于有令不行、有责不担,“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不作为”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开放招商、项目建设、中心城区发展,每向前一步,都会碰到复杂难题、触及一些矛盾,没有好的作风工作如何顺利推进?

坚决整治“四个不为”,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干活做事,是我们党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也是各级干部应当践行的基本准则。如果门难进、脸难看的“机关病”不治,群众就不会高兴;如果踢皮球、打太极、事难办、事不办等情况存在,群众就不会满意;如果党员干部刁难敷衍、不在状态、庸懒散,群众就会有怨言。

坚决整治“四个不为”,是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的需要。古人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除“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不作为”不良作风,就难以树立全新气象、崭新面貌、优良政风。整治“四个不为”,就是在讲认真上下功夫,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在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上下功夫,确保作风建设力度不减、温度不降、常抓不懈,进而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把群众期盼的良好作风变成常态。

作风决定作为,状态决定形象。在这个干事创业的时代,全市上下都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开展懒政怠政“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不作为”专项治理活动,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住成效,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风清气正,带出整个城市的精气神。

篇3:四个不为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以来,随着反腐败“零容忍”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腐败现象和“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在从严治党成为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一些干部对此不适应,滋生“为官不易”的思想,担心工作失误,触碰红线和法纪,不愿冒险,不敢担责,工作热情消退,甚至出现了能不做事就不做事、能少做事就少做事的“为官不为”现象。这种现象,于公于私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必须坚决纠正。

一、强化教育引导,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提出:“为官一任,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要从干部不作为的思想深处入手,加强对干部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强化担当意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官不为”的形成原因多元复杂,无论哪种“为官不为”,归根结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要坚持“严”字当头,把解决好“三观”问题放在首位,通过补足精神之“钙”,培育“为官有为”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让不作为的干部树立“要为”意识。要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干部教育培训核心内容,筑牢“为官有为”的思想根基。二要加强宗旨意识教育。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为党工作、为民办事是干部的天职。要加强干部宗旨意识教育,使干部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是公职,职责是公务,牢固树立“当官须为民、为官须有为”、“不干事也是腐败”的理念,以干事创业为荣,以为官避事为耻,引导干部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三要强化干部担当意识。“干部的价值就在于担当”,提倡“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目的是为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不是为了干净而不干事,而是提醒干部正确对待权力、秉公行使权力。因此,要引导干部准确理解守纪律、讲规矩与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辩证关系,在遵纪守法基础上主动作为,使干部消除思想上误解,一如既往地干事创业。

二、强化考核监督,推动干部担当务实。治理“为官不为”,从严考核监督是根本,要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对不作为问题的约束。一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按照“考准、考实、差别化”的要求,扎实做好领导班子和干部绩效考核工作。要健全完善干部实绩考核办法,根据干部岗位职责和分工,结合实绩登记、实绩公示、所在单位和组织部门鉴定等方式,考准干部实绩。注重综合分析,将工作努力、但因客观原因实绩不明显的“勤官”,同工作不努力、无所作为的“懒官”区别开来;将业绩平平、得票却很高的“老好人”同业绩明显、但因工作得罪人,得票较低的“实干家”区别开来,力求客观公正、考准考实。

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通过褒奖先进、鞭策后进,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的内生动力。二是健全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多种监督力量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对“不作为”、“慢作为”、“中梗阻”等现象进行开放式、立体式、全方位监督。建立第三方综合评价机制,通过民调中心、干部监督联席会议通报、群众来信来访反映、“12380”网站举报等途径广泛收集梳理干部群众反应的不敢担当、推诿扯皮、纪律涣散等“为官不为”线索信息,建立整改台账和问责清单,设立“曝光台”,倒逼干部担当作为。三是落实提醒、函询和诫勉制度。组织人事部门依照干部管理权限,在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年度考核、巡视等工作中,对领导干部的“为官四不为”及“庸懒散浮”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提醒;对信访、举报及其他途径反映领导干部政治思想、履行职责、工作作风、廉政勤政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函询;对工作中存在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等不当行为,虽不构成违纪但造成不良影响的及时进行诫勉,充分发挥提醒、函询和诫勉的警示教育作用,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促进干部健康成长、积极作为。

三、强化问责处理,有效治理“为官不为”。强调:“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要加大处理力度,用好问责“利剑”,形成治理“为官不为”高压态势。一是开展专项整治,强化问责追究。结合“三严三实”,针对干部“为官不为”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要深入查摆问题,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走访群众、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认真听取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工作对象、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查找“为官不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切实整改到位。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梳理汇总,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建立整改台账,解决一个销号一个。

要加强制度建设,依法依规建立完善有效管用的工作制度,把专项整治的成果转化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守纪律、讲规矩、勇作为、争一流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不胜任、不称职干部退出机制。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相关规定,加强对干部的日常了解,定期分析研判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情况,对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不吃不占就是不干”、“庸懒散拖”,干部群众意见较大以及不能有效履行职责、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单位工作或者分管工作处于落后状态,或者出现较大失误的干部,经组织提醒、教育或者函询、诫勉没有改正的,及时通过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等方式予以调整,一年内不得提拔;对违纪违法应当免职的,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予以免职,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三是建立干部“召回”制度。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依据干部监督管理、年度考核和民主评议、调查核实及平时掌握情况提出“召回”建议,把“为官不为”、懒政惰政、群众不满意的干部作为“召回”对象,对于被“召回”的干部“回炉淬火”,通过专题培训、警示教育、实践锻炼等方式进行教育培训,对认识深刻、表现良好的,返回原单位继续任职;对认识不深刻、整改不到位的,予以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或降职处理,通过干部“召回”,倒逼干部积极作为、敢于担当,促进作风转变。

四、强化保护关爱,激励干部“为官作为”。干部是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要通过建立关爱机制,保护好敢于担当、勤政廉政的干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一是树立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导向。牢牢把握“20”字好干部标准、“四有”、“四种人”和“三严三实”,树立鲜明的“有为才有位”用人导向,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大力选用纪律挺在前、担当实干走在前的干部,进一步端正选人用人风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以“重实绩、凭实绩”的用人“风向标”,引导和激励干部“想作为、敢作为、会作为、善作为”,真正实现“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激励干部勇挑重担、争创一流。

二是建立干部保护机制。积极建立由纪检监察、组织部以及相关部门参与的干部免责(减责)综合分析评价机制,对在职权范围内主动作为,积极全面履行职责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干部,不进行问责;对在改革探索中出现失误、遭遇挫折的干部,只要一心为公,个人没有出现违法违纪等原则性错误,就要旗帜鲜明地撑腰鼓劲;仔细甄别处置各种上访、举报,维护干部的正当权益,保护好干部干事创业和改革创新的热情,不让实干者受屈,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创新者灰心,努力营造鼓励改革创新,宽容失误失错的干事创业氛围。三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进一步宣传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优秀干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调动和激励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对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给予坚决制止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责任;对因诬告、错告受到伤害的干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影响,帮助干部恢复名誉,为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

篇4:学习四个不为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多地开始逐步探索并实施“无为问责”制,一些官员因“无为”受到问责,或通报,或责令辞职,或免职。如此,才能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

以来,中国的经济与政治态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经济态势走向了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开放的新常态,另一方面政治态势走向了反腐败、讲规矩、履责任、重法治的新格局,为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塑造了新型动力机制,开创了新型活力源,赢得了国内民众的高度赞誉和国际社会的广泛瞩目。

与此同时,在官场,诸如“不贪不占,啥也不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出事就行”“占着位置不干事,拿着工资不出力”等“懒政”“庸政”“怠政”之类的“官员不作为”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媒体在报道此现象时,简单地将反腐败与“官员不作为”现象联系在一起,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经济发展迟滞的板子打到整体官员队伍身上。故,分层分类地认清“官员不作为”现象的实质,厘清造成认识混乱、“药方”乱开现象的根源,对症下药,是寻求治本之策的有效路径。

认清“官员不作为”的成因及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服务型政府理念逐渐落到实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公共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对公务员基本角色与责任缺乏有效的定位,对政府与市场边界缺乏有效的划分,对高度集中统一的权力体制缺乏有效的分权与监督,对官员政绩考核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导致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既造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又引发了一些不规范的权力运作、畸形的政商关系以及“人心不足”的官场心态等现象。

官员不作为的成因和表现是多样的,需要分层分类区别对待。据我观察,主要有四种“官员不作为”现象。

1、官员角色定位不明或错位而引发的“官员不作为”现象

在当代中国的权力结构体系中,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和以政府为核心的政权体系,由于所处的地位和方位不同,其承担的角色与功能自然不一。

如,在地方层级,地方党委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决策与执行的关系,地方政府又是其组成部门的决策机关。而基层各党组织承担执行角色,不再具有决策功能。从纵向层面看,地方党委与地方政府既是各自上一级组织体系的执行体系,又是下一级组织体系的决策体系,分别兼具执行与决策之角色与功能。在党组织体系中,各级会承担着决策的角色与功能;在政府组织体系中,作为行政首长的政府负责人承担着最终的决策角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肩负着决策的角色与功能,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承担着执行的角色与功能。

因此,分析“官员不作为”现象,一定要分清楚主要承担决策与主要承担执行的组织与官员在角色与功能上的差别,分清楚因履行职责程度好坏而引发的责任程度的轻重差别,防止因角色定位不明与错位而“乱打板子”,或者在追责时找不到责任主体等现象的发生。

2、程序、流程与规则不透明而引发的“官员不作为”现象

现代政府的运作形态有行政服务、运作项目与管制政策三大类。无论是行政服务、运作项目,还是行政审批、管制政策,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管理程序和运作流程,实行相应的时效性与透明性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程序、流程与规则不透明,缺乏刚性约束,而且因为资源有限,那些选择性强、运作空间大、自由裁量权高的项目,容易导致“吃拿卡要”式“乱作为”等消极腐败现象的经常性发生。如今因“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高压式反腐做法,导致部分官员的“乱作为”行为有所收敛,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成为“官员不作为”的借口,更要防止用程序、流程与规则的不透明变相为“不作为”预设“挡箭牌”和“遮风板”。

3、工作饱和度测评与绩效评价失当而引发的“官员不作为”现象

长期以来,对于公务员的岗位职责,尽管强调要有科学的职能分解、职位说明、职责评价,并做好“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工作,但由于缺乏对工作饱和度的科学测评,以及缺乏标准化与流程化管理,导致很多官员整天看上去很忙碌,实际上却是在干“无用功”,甚至用忙碌的“无用功”去推卸应该履行的职责和该做的工作。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公务员的五项绩效考评标准——德、能、勤、绩、廉,在实践中要么用软性的评价标准“德”来概括,要么用硬性的评价标准“能”来“一俊遮百丑”;对于领导干部,则多是以片面的GDP增长率来作为主要考察和提拔标准,从而导致对工作岗位职责与绩效测评失当,无以发挥“真作为”的“指挥棒”引导与规约作用。甚至在实践中被一部分别有用心者利用,采取与上级领导“套近乎”的方式,以谋取个人最大的私利。

4、矫枉“乱作为”导致心理恐惧而引发的“官员不作为”现象

自从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高压式反腐做法以来,官场上各种“乱作为”现象得到极大的遏制,原本被扭曲的行政行为得到矫正,但对于如何有效地激励公务员正常作为、有效作为、积极作为的机制与制度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尤其是“对事不对人”的理性精神远未建构起来。

在一些单位和地区,对于明显与公共利益、公共道德相悖的行为,缺乏旗帜鲜明的批评和惩处,不敢碰硬;对于大公无私、敢作敢为,却可能因为处事风格、做事方法而存在各种“争议”的干部,不敢公开面对质疑,做出应有的澄清、褒扬和重用,以致“干好干坏一个样”“上面没有人,干死都不行”这样反常识反绩效反公平的观念充斥官场,其直接后果是公务员得到一种心理暗示,越多做事,就越有可能出错乃至出事,越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与其这样,还不如奉行明哲保身的做法,以不出事为最高原则。在各地逐渐加大对“官员不作为”问责的同时,对原有的基于特定情形而设定的诸如“维稳”等“一票否决制”的评价压力,如果缺乏与时俱进的有效清理,就可能让部分领导干部与公务员心有余悸,不敢“冒尖”,不敢“出头”,奉行“不出事逻辑”为上。

治理“官员不作为”现象的基本原则

确立对党和国家事业“第一忠诚”的根本原则。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党和国家事业无私勤奋地工作,保持对党和国家事业的“第一忠诚”地位,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必须树立的根本价值观。

坚持主要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关键的基本准则。领导干部行不行,公务员跟不跟,群众信不信,关键在作为“领头人”的“关键少数”主要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

重建普通公务员的职业化伦理规范。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在专业化机构里聘用专业化人员,在专业化管理领域里张扬专业主义精神,高质量满负荷规范化地工作,彻底重建普通公务员的日常职业化伦理规范。

推进公共管理体系、公共预算体系、公共评价体系“三位一体”建设工作。要取得官员“敢作为”“有效作为”的突破性进展,就必须改变仅局限于行政服务水平提升的公共评价体系建设,综合推进以民主法治为导向的公共管理体系、以廉洁惠民为导向的公共预算体系、以绩效公正为导向的公共评价体系“三位一体”建设工作。

推进用人、花钱、办事有机联动。改变用人与办事、花钱与办事、用人与花钱“两两脱节”问题,推动用人花钱办事的有机联动与一体化建设。

治理“官员不作为”现象的有效对策

针对“官员不作为”的不同成因和表现,需采取多种对策,对症下药,力求治本。

首先,以权力清单为基础,以责任制建构为导向,根据组织与官员承担的角色不同,推动决策权与执行权的适度分离,分别建构决策失误追究制和执行不力问责制。围绕“组织与官员该干什么”“如何干”“干不好怎么办”三大问题,在评估与清理“政府该做什么”的基础上,推动决策权与执行权的适度分离,把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建设有机统一;同时,加大对各类组织的问责力度,适时推动民主集中制向民主集中负责制的转型。

其次,制定明确、详细、透明与可执行的服务流程与项目运行绩效图。任何一项服务与项目,都必须有清晰的服务流程与完成期限、明确的目标及依据、足够的人手及资源、用以显示绩效的评估标准;各政府部门必须准确地确定需要完成的工作,测定工作饱和度,设定工作完成时限,并建立起工作质量标准,写进绩效工作说明书中;设计各类项目运行指南,推动项目信息公开,提供各类项目运行的规范要求和绩效评估标准。

再次,强化团队与领导人执行力建设,推动机关单位行政文化生态再造工作。对于适用委任制和聘任制的公务员,强调在日常公务活动中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削减自由裁量权空间,履行“服从”与“执行”义务,发挥专业主义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对于适用选任制的领导干部,除了强调主动变革与适时创新的战略引领与统筹规划作用外,可根据执行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开展在特定范围内允许提名与挑选党政搭档、主要副手以及重要规划与执行部门负责人的试点工作,并赋予对专业技术性强的部门负责人的特定提名与组阁权利。

与此同时,旗帜鲜明地对在民主法治框架下敢作为的干部予以积极评价和提拔重用,对于消极无为、混日子的干部依法依规予以处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公务员工资福利水平,为官员队伍创设“心有所系”“心有所安”的行政文化生态环境。

最后,加快政府项目运作与公共服务提供等领域的公私伙伴关系构建历程。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以结果为依据,鼓励各类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公民积极参与政府项目运作、公共服务的生产活动,建构公共服务提供的公私伙伴关系,全面推进政府职能、政府角色、政府治理方式与政府行政体制的深度转型。

篇5:学习四个不为心得体会

不良官风除了贪污腐败、假大空等问题外,官员乱作为和不作为都是严重的病态。乱作为与有责任心的履职会让人搞不太清楚。准确地说,是有人故意将两者混淆。不过,谁是想真干事、干实事,谁是利用自己的权力作为作福和谋取私利,明眼人是看得很清楚的。社会监督到位,也容易辨出真伪。或许基于这样的原因,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做了实事、重要的事反而让人起疑,有人为了明哲保身,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但也有另一种情况,有些官员原本平庸。在经济状况比较好和社会矛盾比较少时,他们做一个太平官没有什么。一旦遇到复杂问题,需要他们做决断、拿出解决方案时,他们就不知如何是好了。老航遇到过某些特别弱智的官员,不知是装的还是原本如此,反正对基本问题的判断糊里糊涂。给我的感觉是这种人原本只应当做一名普通人,可人家偏偏就是官了。

现在,不仅是民营企业,而且国有企业也感受到那些不作为官员给他们带来的麻烦。一件事就是要一个答复或盖一个章,政府部门就是拖着不办。有些原本说好的事,官员总是说再等等,看看情况再说。有一重大项目出现明显的问题,问题几天不解决,拖一天就造成直接损失上百万元。一名老共产党员实在看不下去,写了言辞恳切的报告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报告交到有关部门,十多位领导都签名表示自己看过了,但是否同意此报告,没人置一词。最后,报告转回到这名老共产党员手中,他除了失望想骂人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而私下里,个别领导又对他说:你是对的,但现在不是时候。

看起来,似乎在这两年反腐的高压态势下,有些领导干部变得胆子小了,不敢做事了。其实,这种现象一直存在。那为什么过去官员的办事效率比较高呢?对有些人(不是所有人)来说,过去可以大大咧咧通过做事得到某些好处,现在不然,不敢拿了,连吃个饭也怕曝光,无利不起早,积极性没了。还有些人就是未下台的贪官。有人组织上已经找他谈话了,也交待了部分问题。我还真见到这样的人,不知道最终组织上怎么处理,哪有什么心思工作呢?这也是我们体制上的缺陷造成的。有些人明显带病在岗,上面也摸清了一些情况,但处理决定却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做出。当然,还不排除有些人故意用懒政来对抗中央反腐。表面谁都拥护肃贪,实际心里有想法。那就在位不好好做事,一个“拖”字诀,便可以让别人干着急。人会受群体无意识所影响。类似这样的情况多了,那些真想做事的人也无可奈何。因为许多事要大家一起做。你想动,别人就是不动,那你又怎么样?

现在政府机构,官员特别多也是一大难题。一大堆副职,还有巡视员、调研员和其他什么员。人多了,一件事分解给多人来负责。说小事不说大事。你到税局开一个发票,人家有多个人来“为你服务”。一个人负责“咨询”,一个人负责发表格,一个人负责检查表格,一个人要负责签字(这很重要,通常是领导),一个人负责盖章,一个人负责计税,一个人负责复核,一个人负责开具发票。开一张发票,你得经过七八个窗口。遇到人家有什么事了,就得干等甚至明天再来。将事务过度肢解、过度细分化了,每个领导也都有事做,但这又是什么事啊?

整治官员不作为,确实也要提升到腐败高度来认识。不要以为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对尸位素餐的官员,应当立即勒令其离岗。现在官员太多,他们手中的事交给别人,别人照样扛得下。某些真缺人的岗位,社会公开招聘,自有合适的人可以担当。真下重招,你看那些不作为的官员还敢不敢继续混日子!

篇6:学习四个自信党课心得精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八个字之前讲了三段很深刻的话。一段话是,今天纪念我们党95周年的辉煌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薄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从历史中往前走,这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前提。这是从历史讲的。

第二段话是党的十八大已经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风险。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有了忧患意识,有了斗争精神,有了攻艰克难的决心和意志。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从现在出发的。这是从现实讲的。

最后,总书记说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这是从未来讲的。

这三段话从历史、现实、未来汇总起来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所以理解这八个字的时候首先要把这三段话读懂了。

怎么才能在历史性考试中不忘初心?一是要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建立党是为了什么?党奋斗了95年干了什么?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使国家富强起来,富裕人民的生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二是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突出出来,不忘初心就是不忘理想信念。

八个方面,第一个讲指导思想、第二个讲理想信念,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都属于不忘初心的两个基本点。不忘初心是为了保持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

第三个就是“四个自信”,这既是前面的汇总,又是后面的根本保证,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方面。

第四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五项重大的任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

第五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讲改革。三个“解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是我们当前最艰巨的任务。攻险滩、啃硬骨头的改革已经到来了,我们把这一仗打赢了,我们的事业就大发展了。

第六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把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怎么维护人民的权益,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是我们今天非常重要的任务。

第七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即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出来的,中国巍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同时绝不走强大后就称霸世界甚至要发动战争来称霸世界的道路。我们讲和平发展道路并不是软弱,我们讲和平发展道路正是我们自信和强大的表现。

最后一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一个关键问题、核心问题,那就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习总书记讲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这条一定要切记切记。

党领导革命时就把党的建设作为“三大法宝”之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依然是一个法宝。十八大以来,我们遵循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原来好多人对党担心,现在对党放心,因为我们党不隐瞒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老虎”、“苍蝇”一起打,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问题。在今天的条件下,党长期执政,受到权力的诱惑;党要发展市场经济,搞改革,一些党员干部又受到利益的诱惑;我们对外开放,受到来自国外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诱惑。这些诱惑都是对我们党严峻的考验,如果不正视它,不积极应对它,不找到有效的办法去经受考验,就会导致习总书记今天讲的“丧失手上的权力”。

党的政治生态的问题牵涉到党风问题,也牵涉到干部的家风问题、社会风气问题。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从高层抓起,从中央政治局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持之以恒地加强作风建设,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讲话中也很明确地把腐败提到“最大威胁”的程度上,是总结了我们党95年的历史,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得出的一个非常深刻的结论。

八方面要求,前两项更主要提的是“不忘初心”,后五项更重要体现在“继续前进”,中间第三项是承上启下的四个自信,既是不忘初心的根本,也是继续前进的根本。八个字很凝练,但内涵很丰富,思想很深刻,尤其体现了中央对人民负责的忧患意识,对人民尽责的责任意识,所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深刻领会。

篇7:学习四个自信党课心得精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下面就一齐来看看学习四个自信资料心得体会吧。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个人都有人生绽放的梦想。也许,许多的梦想都败给了细细碎碎的日常。但总有一些对梦想持有恒久自信的人终会到达自己孜孜追求的彼岸世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个人如是,一个民族亦如是。

有五千年历史,在人类封建社会成为世界梦想标杆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不幸地从汉唐盛世的辉煌中退下来,而且一退再退,令人扼腕。但是,一个有优秀基因传承的民族是不会就此沉沦的。95年前,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族复兴的梦想被点燃。95年后,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民族复兴的梦想被照进现实。我们对此持有自信,一种对自己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一种源于历史与现实、基于理性与科学的确信和把握。

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方向把握

梦想在千里之外,却始于足下。往哪个方向迈步道路的抉择是追逐梦想的关键。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哪条道路才能解决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被洪秀全葬送在红罗帐暖的温柔乡中。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官方自我改革随着光绪帝被囚中南海而百日夭折。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着孙中山去世也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憾。

19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最终选取。历史雄辩地证明:走上这条道路后的三十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站起来了;再一个三十年,社会主义制度和形态在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又一个三十年,站起来的中国人富起来了。当前,中国共产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路。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方向把握。

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肯定

19世纪中叶的中国,各种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未能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向哪里去的思想灯塔。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建党建国、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在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建立了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太成功了,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曾一度被脱离实际地神圣化。生产关系盲目求纯,经济建设盲目求成,阶级斗争为纲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自信严重束缚着中国的生产力。改革开放,历史性地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要改革,指导思想务必先行。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解放到哪里去要不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了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理论。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思想确信。

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方案确信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务必承认,我们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中国基尼系数为0.462,实现了“七连降”,但仍处于标志两极分化的高位。我们还有制度自信吗一切的自信都源于对问题的正视与解决。习近平强调: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

一些人常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制度为标准来评价我国的制度和体制。诚然,在一些具体体制上,西方的确存在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实际的制度,具有自我生发的生命力。它不但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状态,而且让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不带偏见,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同意这一点。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带给中国方案。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方案确信。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更深沉的自豪

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活化石”。以汉唐盛世为巅峰的古代中华文化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甚至是当时的人类社会进行了势不可挡的文化浸润和文化统领,成为人类礼貌的旗手。迄今为止从来没有断裂的中华文化让华夏子孙引以为豪。以前,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如此的自信。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有逐渐式微的危险。所幸,马克思主义来了,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新中国。就像毛泽东在1949年以前说的那样,从那时候起,近代历史上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就就应完结。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建国、立国、强国之后,中华文化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尽管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对来说是一块短板,对世界文化影响力和浸润力不够,但正如习近平所讲的: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潜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概念里,民族复兴理应有文化复兴的内在自豪感。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自豪。

梦想的实现需要不断继续前进。更好地继续前进需要不忘初心。铭记不忘初心,需要秉持对自己所选取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这就是“四个自信”成就“一个梦想”的亘古逻辑。

篇8:学习四个自信党课心得精选

“四进四信”学习心得:中国梦--我们的信仰

“四进四信”的主要内涵是“四进”为手段,“四进”为目标,即透过“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组织开展有形化,经常化的工作和活动,引导帮忙广大青年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已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这对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实现中国梦,促使中国繁荣富强起到用心的作用。

实现中国梦,是对“四进四信“精神的完美诠释,中国梦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无情的时光之轮碾平岁月的凹凸,却泯灭不了中国人心中自古至终憧憬的梦想。纵观历史长河,中国经历了太多,也落后了太多。现如今青年人已成为社会的主体和国家的期望,当时的国耻给了现代人满腔的热血,历史的启迪和时代的召唤让当代青年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肩负起强国职责,练好八字真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祖国实现强国梦,也为达成我们的信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进四信”的精神正是当代青年改造主观世界,强化理论武装的思想武器,我们要切实已“四进”增强“四信”,以“四信”促进“四进”。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在遭受挫折,吸取经验教训后,现如今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我们的信仰中将达成,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勤奋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脚踏实地的学习习总书记的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以致用,宏扬并努力实现中国梦。在浩瀚的知识海洋和快节奏的时代变化面前,我们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勤学就如同金刚利剑,助我们披荆斩棘,带领我们走向铺面鲜花的康庄大道。学习之余,我们还要用心参加社团等大型活动,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又丰富了我们的见闻,有助于身心的发展。平时还需要用好网络新媒体,提升网络议题设置潜力,精心创作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冲击力的新媒体文化产品。这样我们才做好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才能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华丽的铺垫,才能更好的用之于社会和国家。

习总书记的“四进四信”精神,语重心长,发人深省,明确地指出要实现中国梦,要想中国繁荣昌盛,青年人的担子重大。当今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期望,青年人应有怎样的价值观我们应当铭记于心,付诸于行,时刻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拼搏向上,笃实创新,共建我们雄伟壮丽的锦绣山河,让我们的信仰早日开出绚烂的中国花。

篇9:四个不为专项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要引以为戒,时刻提醒自己杜绝庸、懒、散行为。坚决杜绝得过且过;工作推进不力;创新能力不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业绩平庸;“谋人”不谋事;纪律涣散;贪图享受。

一是“庸政”“懒政”现象正成为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特别是今年以来,多个省区和城市相继掀起一场“治庸”“治懒”“治散”的官场整肃风暴,一些机关工作人员抱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越来越行不通了。

二是开展“治庸治懒治散”,重点要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在治庸方面,克服平庸作风,重点解决理想信念淡薄,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工作作风漂浮,被动应付;领导干部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机关管理混乱,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不完善,导致干部碌碌无为;干部业务素质差,不讲标准、不讲效率,对部门和岗位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敷衍塞责,工作质量达不到标准;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因循守旧等问题。在治懒方面,克服懒惰作风,重点解决没有工作激情,精神状态差;不积极履行职责,只讲待遇、不讲奉献,缺乏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服从组织分配,不认真履行职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工作敷衍塞责,效率低下;思想僵化,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等问题。在治散方面,克服散漫作风,重点解决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漠视规章制度,损害集体荣誉;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淡薄,作风粗暴,服务态度差,群众满意度低等问题。

三是治理慵懒散要提高工作执行力。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必须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坚决克服夸夸其谈、品头论足的毛病;必须具备较强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坚决克服无所用心、生搬硬套的问题。广大干部职工必须讲大事、谋大事、办实事,优化作风,务实高效,不断加强学习,针对慵懒散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完善自我。

我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我长期坚持不断的学习,克服自身缺点,严格要求自己,及时查找自身不足,认真整改,从思想上提高党员干部的,践行科学发展观,让自己从思想上自觉远离“慵懒散”的坏毛病。

篇10:四个不为专项学习心得体会

中央“八项规定”执行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行为的曝光和惩处力度,各级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所谓“隐性福利”、“灰色收入”明显减少,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问题,老百姓也有了更多新要求新期待,一些官员明显地感觉到“为官不易”、“官不好当”,甚至还有一些公务员产生退出江湖之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敬畏法律法规,自觉遵守规矩。“为官不易”,这是对为官当政者的素质要求和规范约束,是必须要强化的。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约束,一些官员干脆将慵懒散当作了家常便饭,认为反正没有了这样那样的好处、实惠,干多干少一个样,在思想上、工作上、精神状态上产生了懈怠,将“为官不易”异化为了“为官不为”,还有一些官员产生了“怕群众”的思想,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也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必须坚决予以克服。

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不能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要切实增强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树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长远发展”的认识,让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和决策部署在思想和头脑中牢牢扎根。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纪教育、群众观念教育,消除“消极对待”、“贪图利益”等不健康的心态,要有力有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四面镜子”、对思想之垢、作风之弊来一次大扫除、大检修,实现思想认识大提升、作风行为大转变。

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不能失。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敢于担当,是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干部,承担着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而发展的道路,向来不是平坦的,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激流和险滩,必须切实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具体指导,不当“甩手掌柜”,不游离于活动之外。既带头参加活动,为党员干部树标杆、作表率,又切实履行好引领者、组织者、推动者的责任。在助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民生等工作中,必须克服畏难情绪,将责任担当起来,并在解决复杂问题和攻坚克难中提升执行力和公信力。不负责、不担责、不尽责,就必须被严厉问责,从而倒逼干部履职尽责。

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不能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官员有没有作为,有多大作为,关键要看其有没有一颗为民之心。个别党员干部,心中装的不是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缺乏真感情,不能将人民群众当父母、亲人,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成天盘算的.是自己的小算盘、小九九,他们认为的“为官不易”是觉得在现在的高压反腐败、反“四风”的形势下,自己的日子不好过,面对群众的挑剔、监督,觉得官不好当,这样的干部不可能成为人民满意的好公仆。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将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行到底,才能成为人人敬仰和爱戴的人民公仆,也才能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不能少。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党员干部尤其需要精神饱满,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激情,不当太平官、混事官、懒散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公务人员、公职人员,缺乏主动向上的进取心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甚至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一种对工作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认真态度,办事拖拉、作风疲沓,遇事推诿扯皮、得过且过、明哲保身,有的还“占着茅坑不拉屎”,凡此种种,有这样精神状态的官员,不可能为党和人民做多大贡献。各级党政官员,要想当好官,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要有只争朝夕、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要把工作当事业来做,将事业当生命来爱惜。如此,才能对得起自己头上的那个“官帽”,也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

毋庸置疑,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有为才能有位。“为官不为”,也就没有资格再在为官的位置上“呆”了。

相关专题 党课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