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hsongming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songming”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共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20xx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颁布。如何将“新课标”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这是每一个一线教师最在意、最关注的事情。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述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的蓝图,决定着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认真研读新课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式,是每一个教师的当务之急。

对于20xx年英语新课程标准内容的一些变化,有以下几点心得:

1、在课程目标增加核心素养内涵。分为四个方面:语言方面(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心智特征)、学习能力(关键要素)。这要求教师们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以及各种策略,能够鉴赏优秀文化、理解中外文化,锻炼理解、分析、比较、批判、评价、创造等思维品质,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

2、在课程内容中新增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期中“人与自我”以“我”为视角,设置“生活与学习”和“做人与做事”等主题群;“人与社会”以“社会”为视角,设置“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和“科学与技术”等主题群;人与自然以“自然”为视角,设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和“宇宙探索”等主体群。内容要求非常丰富,结合前文所讲的文化知识内容的要求,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且很多是Nonfiction的科普内容,要求孩子有用英语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满足于能读懂故事。

3、在课程内容中新增语篇,引入语篇学习概念。除了传统的对话、访谈、记叙文、说明文、歌谣等,也包括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图示、网页、广告等。形式多变的语篇不但出现在日常教学方面,也体现在考试方面,进一步提升英语学习难度。

4、新增词汇要求。20xx年对于初中生词汇要求为:围绕相关主题接触并使用约1800个单词进行交流与表达,另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接触并学习相关主题范围内约200个单词,以及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这样的要求提升,无疑会拉大好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差距。

通过认真学习我发现,从“双减”再到“新课标”,咱们国内的英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简而言之,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求更高了,考试更难了!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将更加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全面来临。我们英语教育也应该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2: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在对xxxx二期课改中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一番学习后,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把现实社会生活作为设计标准的基点。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并不是不要学科的概念、知识和方法,而是运用这些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本课程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作为知识整合的基础,因为只有在这种互动中人们才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

其次,课标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减轻了学习负担,降低了课程难度。如: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这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而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工作总结工作报告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课程标准基本上改变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多、旧”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再次,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尊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本课程强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课程编排贴近学习主体,强调体验和探究过程,尽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出发切入主题,充分考虑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活动建议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为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启示。

最后,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多样性。提倡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注重个性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全面性评价,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总之心得体会,初中历史课程要在原有课程建设基础上,通过标准的研制和实施,革除现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真正落实义务教育的目标。

篇3: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最近教研组组织学习新课标学习,全组老师都认为,《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尝试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有时也会出现手捧语文书,不知怎么教的困惑。

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终身受用的学科。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无须置疑,就这一能力的张现,必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进而提高能力,增强人文素养。

首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体验与思考,获得人生感悟。关于这一点,老师不必硬性规定每周读几篇,可安排10-15分钟,在晚读时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获得读书的动力、积累经验等。

其次要提供广博生动的阅读平台,借此开始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一定的阅读目标。老师可采取各种方式集中古今优秀书目,让学生自由阅读。如:同学捐借,图书室借阅,教师捐借等。同时,还可以开展及时的阅读交流会,激发学生阅读。

第三,要开展精彩有效的阅读活动。例如:开展每周一次的“寻访名人足迹活动,“读书经验谈”活动,“名人风采谈”活动,“智慧大比拼”活动,进而期望学生多角度阅读。

第四,语文课堂要给学生以良好的人文熏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要精炼、连贯、生动突出语文的人文性,给学生以极佳的示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极力追求更高境界。因此,只有我们语文教师关注学生语文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注重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方能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进而增强语文综合能力。

关于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教材,提出第一个目标就是“读完本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围绕着这个目标,设计的问题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接触到每一篇新的课文时,要求在这课中要积累多少词语,以及要求学生掌握多少重点、难点的讲习班,然后在课堂上读一读,写一写,即时掌握这些词语。最后,在课堂作业设计中有意识穿插口语交际训练。例如,甲、乙两同学争论一个话题,即中学生充当“追星族”,对成长是否有好处,根据以上话题,你有什么看法?简要说出你的理由。在这个训练当中,要求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朗读是一门艺术,在初中语文的新课标中指出:初中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把它放在“阅读”的首要位置,可见它的重要性,也能看出现在初中生的朗读确实应该加强,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所传达的感情倾向也会不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多么有气势的诗句,如果再配以激情澎湃的背景音乐读者觉得自己内心受到了美的熏陶,嗅探者仿佛站在了黄河的浪头。

正确与流利,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做到。关键是要做到有感情,就不容易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先介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后,我会穿插一段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导语,而且,要用文章的感情来导入,使学生提前感受作者的感情,老师的范读随之开始。我认为,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效果要好,这并不是指教师的朗读水平,而是指对于学生的感受,他们对教师充满了敬意,这个特殊的身份给教师套上了一个光环,加之漂亮的朗读更让学生觉得这位教师不错。因此,在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做朗读训。不是说“师者,范也”吗?如我在教学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认真学会的朗读。在班上,读完本课,学生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在此之前,也曾用过录音范读,可从未收到如此的效果,教师的力量总是无穷的。亲自示范之后,学生们也想学学如此精彩的朗读,按照平时的朗读训练来说,停顿、重音、语速的训练和指导是必不可分的。我觉得这只做了一半,因为声情并茂,只做了前者,更重要的是情。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光未然《黄河颂》)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重音在“望”和“奔”上,语速要慢。这样不足以读出本句的意味。要想让别人体会你的感情。你自己必须先有感情,这样才能让你的感情洋溢,才能感染别人。设想自己现在就站在高山之巅,看到了波涛澎湃的黄河,梦中的黄河,终于相见,有多少话要对他说,我要赞美黄河,梦中的黄河,终于相见,有多少话要对他说,我要赞美黄河,就像演员所说的“入戏”,“情”之“声”更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做一位知识传授者,还要做一个演员。有时,教师还要充当别的角色,他还应该是一个博爱者,这里所说的“博爱”,是说教师的志趣应该广泛。记得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朗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就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我就觉得这位教师人打腰鼓,而且很喜欢。课后一问,便真是这样,教师教学很多文章,对什么都爱,有爱情。有情才能有精彩的朗读。这样教师又是一位艺术家,让自己置身在文章之中,自己就是作者,

自己就看着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从晚上一直打到天亮,充满激情,语气也随之变化,跌宕起伏,最后一声渺远的鸡啼,使一切戛然而止时,我们的朗读也就轻了下来,缓了下来,最后停了下来,后生们也都累了,该休息了,欣赏了,这样一场阳刚之美的腰鼓,读者也满足了。

语文,离不开“读”,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我每个星期给我们学生上一堂朗读专题课,找一些优秀的作品如《长江之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我想,只要学生读了,必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在共同的探讨中,心灵相通,让我们在不同的朗读中,各领风骚。

篇4: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作文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每次写作感觉无话可写,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学生的阅读量较低,词汇不丰富,因此写作时无从下笔,一下笔又会出现很多错误,那么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呢?在此,谈几点浅见:

一、增大阅读量,增加词汇储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要具有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学年阅读丙三部名著,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语数量,他人的写作技巧,与此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如在阅读过程中要积累好词佳句,总之学生有了丰富的阅读量,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笔。正所谓见多识广,亦如古人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写作。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写作是历史学家重要的,我认为这种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说,教师指名说,必要时作引导。如“人生是一杯酒,让人如痴如醉;人生是……”等进行造句。二是练,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口语,也能提高写作能力。

三、背诵范本。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通过背诵,学生可牢记词语,积累语文材料,还可模仿范本中的句子,写出更好的句子,同时可套用别人的语句。总之,背诵范本对写作是很有作用的。

四、勤于动笔。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要想写好作文,还需要多写,可采用写周记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就课文文章进行扩写、缩写和改写等来练习。在学习到关于写作目标时,老师们发现了其中一条目标难以实现:“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其实对于这个目标,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安排布置,一定可以实现。要想考试作文拿高分,就必须平时勤练笔。那么如何保持笔耕不辍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保证课内作文的计划性。要完成上述目标,就必须在学期初制定好本学年作文训练计划。可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本年级本学年训练目标,集体商订本学年作文训练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这样既保证课标任务的完成,又能分阶段有计划有目标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例如,为完成课标任务中提到的1.4万字,以每篇600字计算,那么一学年正常写作任务就应不少于24次,平均每学期要达到12次。可能有些老师觉得这会加大教师负担,其实八、九年级可以适当增加每篇作文字数,同时丰富批改作文形式,并且将各种正式写作纳入到这1.4万的任务中来,这个负担就不会那么重了。我个人觉得,关键问题是应有计划地确定各年级每学期的训练主题,就可以避免陷入为字数而训练作文的误区。

2.课外练笔应以鼓励为主。对于目前我校作文练笔现状来说,训练次数和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练笔也多为被迫式应付,真正主动练笔的学生仅为极少数。因此,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我个人建议能否丰富一下练笔形式,精心搜集一些练笔话题,适当举行一些小型笔会或比赛。

(1)练笔形式可以多式多样,比如每周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至两个与单元教学紧密相关的训练话题,然后鼓励学生每天写一到两百字的随笔,内容不限,字数不少于50字,对于长期能坚持主动写随笔的学生可以加重奖励。

(2)为了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可以走近学生,选择有意义的社会热点话题,比如:火箭队到底能连胜多少场?今年奥运中国能不能拿到金牌数第一?还可尽量选择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适当举行一些小型练笔会或比赛。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一次同主题的笔会或写作比赛,激发学生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感。

3.关于快速作文的一些想法。众所周知,考试作文就必须要求速度,可是平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我们缺乏快速作文的专门训练,因此每次考试总有个别学生会因作文影响最终得分。要扭转这种局面,我们每位老师在学期初制定计划时,就应明确规定每学期应有专门的快速作文训练课。

篇5: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英语阅读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在思想上给广大教师起了指引作用,,知道以后英语阅读教学的路该怎么走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我国的初中外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体系上的安排上,它和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根据各地实况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标准。

一、基本教学任务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把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三、课程目标的内容标准

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五个要素组成。

情感包括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和意志等,在语言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新英语课程标正确定了各个级别的情感发展目标。

目标描述关于读的要求:

一级 能看图识字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故事

二级 能认读所学词语 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短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三级 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

四级 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的.材料

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能理解图表信息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

五级 :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能理解段落之间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故事发展的可能结局

能读懂常见题裁的阅读材料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六级: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和观点

能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

能根据上下文线索推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能根据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

能根据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0万词以上

七级:能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并能摘录要点

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

能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简单文章中的信息

能利用上下文的线索帮助理解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

八级:能理解文章中不同的观点与态度

能分析与理解句子结构以及难句与长句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九级: 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一般英语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事物

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

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是英语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视“语言运用”(Language Use),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针对九个级别的读的能力要求,设法让不同学生达到不同级别。扩大词汇量,并不意味着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关键的问题是学生究竟用怎样的方式接受和使用词汇。 老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应用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授之以渔”使学生自如运用阅读策略,根据不同的文章题材,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目的都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捕捉主要信息。

篇6:《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工作之余,我又一次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研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将这次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研活动,构建和楷高效的语文课堂。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确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新”的原因:1、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每门学科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3、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4、特别突出了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5、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通过新课程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再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得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常常了解学生得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查,随时修正。3、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在是知识传授着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道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我会认真学习有关资料,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力求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引导”,获得新知。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新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显然,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异化。再以我们熟悉的考试升学率为例,它本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对其本质意义严重忽略,而经常将其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时甚至作为唯一标准)很不恰当地夸大和强化了。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必然使评价导向发生偏差。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素质教育很难落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篇7: 历史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任何课程的设计都体现着一定的指导思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题目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题目,加深对祖国的酷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聪明,养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一指导思想,首先阐明了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熟悉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惟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构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建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取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次揭露了为到达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守的原则必须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适应性的同

一、我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以后,有以下的心得和收获。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有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建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气力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进步学习效力N倍。乐学靠教师的“鼓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奇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进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特别应当特别重视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建立全面进步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当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进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建立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入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建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题目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进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进程,这个进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进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终究将甚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当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末,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固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要建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是主动、是否是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是思考,是否是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是能提出题目或是否是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是相互依托;是否是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是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构成。

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标》要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条件”。教材研读的进程也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进程,只有把教材掌控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换。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灵魂”,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2】、迁移处理重视教学创新,掌控准练习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构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

【3】、添加“佐料”在不偏离主题的条件下,为教材添加佐料;【4】、史学观点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5】、思惟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题目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及应用辩证和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论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间隔,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知道了甚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惟、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份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请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教材学生的最好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好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之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根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之外的,教师就可以够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补充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但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留意以下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爱好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触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惟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4、情境的设置。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起学生学习爱好的课堂情境。这就要请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亲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课的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类学习方式的构成。”因而可知,活动课设计要站在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学习主题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固然需要,却特别宜致于导。导者,多方想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甚么时候指导,甚么时候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甚么情势等,都应当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针对性,份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把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当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夸大进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情势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目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标准设计告知我们教学中应留意的题目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当是主体的“首席”,那末“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进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题目的探究,对进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进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其自然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显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题目,也应当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阔别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当是有益对课内题目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构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分歧适的。

总之,为了到达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公道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重视适应性,努力使三者构成协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创新型人才。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今年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所教的学段也发生了变化,由低段向中高段迈进。我字为重点目标,重点目标转化阅读和习作。三年级要求认识的字为300们教研组三人共同解读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的目标,体会如下:

一、识字写字方面不同

三年级不再以识字写字,会写的字为315个。与二年级不同的是除了鼓励学生用字典识字,还指出了利用词典识字,可以提倡学生准备。同时不再用铅笔写字,而采用钢笔。这就要求我们开学时要求学生准备,同时一定在学写之初强调学生写字要认真,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二、阅读方面不同:

1、二年级时只是学习默读,三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方面可以设在预习环节,鼓励学生预习时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词典弄明白意思。如果是针对文章内容可以在书上将问题标注出来,可等上课时提出解决。

2、三年级的一个重点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是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含义。二年级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就可以了。这学期一定要将这个目标落实到位。对于重点文章的重点段落上课时一定要上扎实,加强训练,教给学生理解词句和体会句子内涵的方法。

3、三年级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提出了初步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期初就不能忽视这方面的训练。二年级时没有此项要求。

4、在二年级的会用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的基础上,了解冒号和引号的一般用法。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也是一项新要求。在上新课时要注意落实。

6、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要求我们在平时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注意落实。

7、积累的量和阅读量比低段增加不少。在课时缩减,内容不减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习作方面不同

1、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写下见闻,还要求加上自己的感受和想像,要求选材具有真实性。

2、能用简短的书条进行书面交际。

3、尝试运用积累的词语。

4、学习修改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方面

三年级的口语交际是历年非书面抽测的重点。一定要把目标落实到每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中。

在二年级的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还要求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二年级只是要求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三年级要求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二年级讲述见闻时能简要讲述就可能了,三年级要求讲述要清楚明白。

二年级要求能较完整的讲述小故事,三年级是能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

也就是说,每一方面的要求都有提高。

五、综合性学习目标不同

1、不同之处在于要求学生有目的的搜集资料,观察生活,书面与口头想结合表达自己的所得。

2、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这是在语文知识运用方面提出的要求。

总之,通过解读学段目标,心中对第二学段的具体目标有了详细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落实好学段目标,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9: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近日,静下心来读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越来越觉得学生主体作用的强调,合作学习,综合性学习等理念要求在课堂上生根发芽已经成为今后教学的一个趋势和亮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更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通过阅读,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注重个体生命的发展,强调个体的不断成长,而不是仅仅强调个体服务于社会,从而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由此我想到了招教面试时我抽中的一道答辩题:在教学过程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记得当时拿到题目时无所适从,但在今天有了一定教学经验并度过课程标准后,便依稀觉得有点眉目了。在我看来,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械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出色的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要注重实践,让学生敢于主动体验,把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我在讲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这样故事情节生动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懂后进行角色表演,然后适时进行记者现场采访,让学生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通过转变观念、适时鼓励、注重实践、创设情景等途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勃勃,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最亮丽的风景。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通过参加学习了xx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的培训,让我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是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的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这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工作中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

下面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第一,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第二,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三,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第四,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我还会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宝贵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