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的真话”与“高尚”距离有多远

呼吸阳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呼吸阳光”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作文中的真话”与“高尚”距离有多远(共9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作文中的真话”与“高尚”距离有多远

有篇文章叫《最感人的理想》,写作者在外漂泊多年后回乡并探望年迈的启蒙老师,随手翻开老师案几上的作业本,看到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作文是这样写的:“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人员),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

作者说自己远离贫困的家乡多年了,在外也经历了各种世相人情,自觉已是刀枪不入,很难再有什么事轻易让他感动。然而,那一天,他被这个学生的“理想”震撼了,觉得鼻子酸酸的,并说,这是世上“最感人的理想”。

但他的教师没给这个学生任何评语,只画了一个大大的红“×”,批了“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学生看到大大的红“×”时的心情,但可以作个推想,这确实是“我的”理想啊!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呢?

是啊,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这不仅仅是这个刚学写作文的二年级学生的困惑。《杨子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杨雄认为言语、书画都是写心的。从言语和书画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

“言为心声”,这是常识,问题在于怎么才算好呢?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谈到作文的评价标准时说,一看是否“真实”;二是看是否“通达”;三是看是否“恳挚”,四是看是否“高尚”。

我们再回到《我的理想》一文看,孩子想变成一只狗显然是他“目前”最真实的想法,目的也很明确:保护妈妈和自己。

是否“通达”不适宜评价二年级的孩子,因为“作文,尤其初学,要求内容必有新意,必不失误,标准难免过高”。至于“高尚”,如果套用张先生假定的道德标准看,至少这孩子“事母”的孝心是不难窥见的。

无论是用国学大师张中行的评价标准看,还是依据“言为心声”的古语,这都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但那个大大的红“×”到底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未必清楚,而我们是一目了然:不够“高尚”。

什么才算高尚?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其抽象、模糊,而且有很大变数的东西。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角度想,难道为了要“高尚”就得说“漂亮的”假话吗?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养成说假话的习惯,那么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中国青年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言为心声,人格分裂自作文始》的文章,标题触目惊心。因为,怎么“教”作文,怎么写作文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了。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说假话的习惯是从小开始的,是在学校养成的,那么说假话会不会又成为一个“集体无意识”呢?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媒体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大众“实话实说”,许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敏锐的思想也直逼受访者的“软肋”。比如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采访世界花样滑冠军赵宏博,主持人问:“听说你当初想进国家队就是为了吃得好一点?”面对热爱他的观众,世界冠军坦然承认。我觉得这比“要为祖国争光”的豪言壮语更让人感动。因为那是他当时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也是最人性化的声音。

上一篇:全国中考作文试题特点及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展望 下一篇:甘肃中考满分作文:我是这样长大的 相关推荐 好想把你写成书作文_江南作文900字 书是一面镜子 在那花开的时节作文900字 河北中考作文满分作文点评——“反省”帖子ABC 满分作文:我美丽,因为我热爱自然 中考满分作文:母爱 沟通作文1000字 作文指导:描写法--让你的文章靓丽N倍 2012淮安中考满分作文:那条河 名师建议:中考前初三生要分类搜集作文素材 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一模作文:这也是一种美丽 2012哈尔滨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2:“真话”与“高尚”距离有多远

“真话”与“高尚”距离有多远

有篇文章叫《最感人的理想》,写作者在外漂泊多年后回乡并探望年迈的启蒙老师,随手翻开老师案几上的作业本,看到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作文是这样写的:“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人员),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   作者说自己远离贫困的家乡多年了,在外也经历了各种世相人情,自觉已是刀枪不入,很难再有什么事轻易让他感动。然而,那一天,他被这个学生的“理想”震撼了,觉得鼻子酸酸的,并说,这是世上“最感人的理想”。   但他的教师没给这个学生任何评语,只画了一个大大的红“×”,批了“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学生看到大大的红“×”时的心情,但可以作个推想,这确实是“我的”理想啊!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呢?   是啊,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这不仅仅是这个刚学写作文的二年级学生的困惑。《杨子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杨雄认为言语、书画都是写心的。从言语和书画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   “言为心声”,这是常识,问题在于怎么才算好呢?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谈到作文的评价标准时说,一看是否“真实”;二是看是否“通达”;三是看是否“恳挚”,四是看是否“高尚”。   我们再回到《我的理想》一文看,孩子想变成一只狗显然是他“目前”最真实的想法,目的也很明确:保护妈妈和自己。   是否“通达”不适宜评价二年级的孩子,因为“作文,尤其初学,要求内容必有新意,必不失误,标准难免过高”。至于“高尚”,如果套用张先生假定的道德标准看,至少这孩子“事母”的孝心是不难窥见的。   无论是用国学大师张中行的评价标准看,还是依据“言为心声”的古语,这都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但那个大大的红“×”到底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未必清楚,而我们是一目了然:不够“高尚”。   什么才算高尚?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其抽象、模糊,而且有很大变数的东西。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角度想,难道为了要“高尚”就得说“漂亮的”假话吗?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养成说假话的习惯,那么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中国青年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言为心声,人格分裂自作文始》的文章,标题触目惊心。因为,怎么“教”作文,怎么写作文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了。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说假话的习惯是从小开始的,是在学校养成的,那么说假话会不会又成为一个“集体无意识”呢?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媒体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大众“实话实说”,许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敏锐的思想也直逼受访者的“软肋”。比如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采访世界花样滑冠军赵宏博,主持人问:“听说你当初想进国家队就是为了吃得好一点?”面对热爱他的观众,世界冠军坦然承认。我觉得这比“要为祖国争光”的豪言壮语更让人感动。因为那是他当时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也是最人性化的声音。   《中国教育报》2月20日第5版

篇3:“真话”与“高尚”距离有多远

“真话”与“高尚”距离有多远

有篇文章叫《最感人的理想》,写作者在外漂泊多年后回乡并探望年迈的启蒙老师,随手翻开老师案几上的作业本,看到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作文是这样写的:“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人员),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

作者说自己远离贫困的家乡多年了,在外也经历了各种世相人情,自觉已是刀枪不入,很难再有什么事轻易让他感动。然而,那一天,他被这个学生的“理想”震撼了,觉得鼻子酸酸的,并说,这是世上“最感人的理想”。

但他的教师没给这个学生任何评语,只画了一个大大的红“×”,批了“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学生看到大大的红“×”时的心情,但可以作个推想,这确实是“我的”理想啊!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呢?

是啊,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这不仅仅是这个刚学写作文的二年级学生的困惑。《杨子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杨雄认为言语、书画都是写心的。从言语和书画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

“言为心声”,这是常识,问题在于怎么才算好呢?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谈到作文的评价标准时说,一看是否“真实”;二是看是否“通达”;三是看是否“恳挚”,四是看是否“高尚”。

我们再回到《我的理想》一文看,孩子想变成一只狗显然是他“目前”最真实的想法,目的也很明确:保护妈妈和自己。

是否“通达”不适宜评价二年级的孩子,因为“作文,尤其初学,要求内容必有新意,必不失误,标准难免过高”。至于“高尚”,如果套用张先生假定的道德标准看,至少这孩子“事母”的'孝心是不难窥见的。

无论是用国学大师张中行的评价标准看,还是依据“言为心声”的古语,这都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但那个大大的红“×”到底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未必清楚,而我们是一目了然:不够“高尚”。

什么才算高尚?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其抽象、模糊,而且有很大变数的东西。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角度想,难道为了要“高尚”就得说“漂亮的”假话吗?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养成说假话的习惯,那么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中国青年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言为心声,人格分裂自作文始》的文章,标题触目惊心。因为,怎么“教”作文,怎么写

[1] [2]

篇4:比较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比较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雅虎的`故事:当智慧遇见资本 “你在书本上读不到真正的硅谷,你可以走进硅谷的咖啡馆里吃个早餐,去听听那些风险投资家与创业家谈论如何能创立公司,你就能真正读到硅谷了”,斯坦福大学工程院院长肯尼斯先生如是说。创业者带着自己的创意在这里寻找着投资,而投资家们也在这里找寻着能为自己带来财源的创业者。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资源开发与市场 英文刊名: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年,卷(期): “”(3) 分类号:F27 关键词: 

篇5:老师,你与孩子的距离有多远?(德育论文)

老师,你与孩子的距离有多远?

翻开教科书,发现其中夹有学生写给我的字条:

“老师,我为什么一见到你就心慌?”

“老师,我们多想看看你灿烂的笑脸啊!”

“老师,其实我们不是老鼠,您也不愿意当一只猫吧?”……

看到这些无邪的话,我一时懵了。自认为严格中饱含着的浓浓的爱心,竟使他们对我避而远之。我不得不开始对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我所谓的爱,孩子们没有触到,也难怪他们不“亲其师,信其道”。

“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看来,爱学生,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们不仅要做到心中有爱,更要讲究爱的艺术,爱的方法,让学生触摸到你的爱。

◆充分了解孩子

充分了解每个孩子,这是爱的前提。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特的个体,我们应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长处、不足,要因时、因人、因事的不同而采用睿智的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用糖块“四奖”那个打人男孩的方式让我茅塞顿开,没有狂风暴雨般的批评,没有板着面孔的说教,也没有孩子的反抗和敌意。陶老先生在和风细雨中,既保护了孩子的闪光点,也因势利导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更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真诚尊重孩子

获得他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孩子虽小,但也有感情,有独立人格,有自尊心。可孩子的自尊又是极其脆弱的,很容易被伤害,而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于愈合,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爱学生,必须尊重学生,没有了尊重,如何能让学生触到你的爱?采用讽刺、挖苦、打骂的方式,虽然出于好心,恨铁不成钢,但并不能给学生带来激励,只能是创伤,愤怒和反抗。

曾经有一位叫小高的孩子,上课迟到、玩东西,课间打人、骂人、搞恶作剧,见到老师嬉皮笑脸。同学们见到他就远远的避开,其他老师都称他为“问题学生”,不愿意接受他。我接纳了他,我试着走进他,与他一起活动,蹲下来听他倾诉,和他聊天。后来,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了学生信任的劳动委员,老师心中的优秀干部。他常说:“班主任老师不讨厌我,愿和我一块儿玩、聊天,把我当做他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我。”有了老师的尊重,老师的爱心,这个从不把羞耻当回事儿的孩子,有了羞耻感,有了强烈的自尊心,促使他幡然改过。

尊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不管成人,还是孩子,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学习、工作、思想、人格。不论学生是白天鹅还是丑小鸭,作为教师都不应该依这些差异而厚此薄彼。他们之所以要来受教育,就是为了消灭这些差异。你真正尊重了学生,你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的爱,也就会活获得成功的教育。

◆适时宽容孩子

大多老师(也包括以前的我)都认为,爱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而负责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孩子的错误绝不姑息,须严惩不贷。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错误不但没有改,反而愈演愈烈,且我们与孩子的心也就会在无形中出现了隔阂。

其实,孩子是未成年人,犯错误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试问,有几个成年人儿时没犯过错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在克服错误中发展的。教师应以宽容之心面对每个孩子。这种宽容,不是放纵,更不是苛刻,而是允许错误,理解错误,给予机会改正错误,并帮助孩子改正。

适时宽容,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一种发现,一种激励,一种理解。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学会宽容。孩子会被我们的宽容所感染,从而努力克服自己的不是,努力去完善自己,并在被爱中学会宽容他人。

◆爱心浇灌孩子

教师的爱必须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才会触摸到。除了用口头语言来传递爱以外,我们还可用肢体语言来传递。对心灵的触摸和交流,肢体语言表现得更细腻,更深刻,正是“无声胜有声”。蹲下来用心倾听孩子的诉说;扶正坐姿不良的孩子,并抚摸一下他的头,表示对他善意的指正;用鼓励的眼神激励答问时语无伦次的孩子;竖起你的大拇指来表达你对孩子的嘉许;轻抚患病孩子的额头,轻拥沮丧孩子的身体,让你浓浓的爱意,浸润孩子的心田。

我们还应学会微笑。就教育而言,微笑是一种胸怀,也是一门艺术。当你找孩子谈话时,你那含笑的目光,会使他放弃戒备心理,营造和谐氛围;当孩子因紧张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你的笑容对他来说就是谅解、舒缓;当孩子成功时,你的微笑对他是一种好的奖赏;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你的笑容会使他增加信心,增加力量。微笑是照进别人心灵的一缕阳光,是滋润孩子心田的一泓甘泉。我们应该学会真诚的微笑,让浓浓的爱意驻满孩子的心田。

“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孩子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列尼托尔斯泰如是说。只要我们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教育每一个孩子,同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那么,我们与孩子间的情感距离就为零了。

[老师,你与孩子的距离有多远?(德育论文)]

篇6:人生如梦,梦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呢散文

人生如梦,梦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呢散文

打从走出校门,我就开始明白,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是难以跨越的。那里面虽然没有沟鸿,但是却有一道难以度量的距离。那种遥远,是心灵的沟渠,是沙石难以填补的空缺。

常常会站在人头涌动的街上,看着路边的小贩吆喝,想象他们那点微薄的收入慢慢积攒成厚重;也看那人人往往的顾客,想象他们平时工作的表情,还有他们挥霍后的心情;还看那些像我一样无目的的游人,想象他们心里的故事是否真的也乏味。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心情来到这条街上,充当不同的角色,或忙碌,或悠闲,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因为自己的某种情绪而移步到这街上。

在我的眼里,仿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带着真实的自己上街。而我呢?幻想红墙绿瓦里的奢华,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认知去描绘别人的世界。因为生活的无奈,从而那里的多姿多彩更让我垂涎,让我羡慕,让我在静夜里暗暗落泪。

蓦然回首,仿佛就在昨天。我对着高远的`蓝空许下诺言,我相信自己会有能力达到自己的目标。我努力地向着目标奋进,为了它废寝忘食,为了它不舍昼夜地拼搏。然而,当梦想触碰到现实的时候,才知道现实的菱角尖锐得恐怖,只要轻轻一触碰,梦里的世界就会像飘着空中的泡泡一样,一碰即破。那些小泡泡来之不易,去的时候却轻而易举,或者这就叫做残酷。

没错,现实就是残酷的。它常常将人弄得身心疲惫,总是先给人一段美丽的幻想,然后又毫不留情地将这些美丽的梦想打碎,连碎掉的影子也要没收。因为这样,所以很多朋友都失去的了信心,就像我站在街上一样,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去!

其实,回头看看那些吆喝的小贩,在我眼里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个真实的梦。他们可以为了这个梦喊破喉咙,他们清楚为了美丽的以后,此时忘我地付出是不要紧的事情。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的梦也如此,会不会有人笑我的卑微呢?其实,我是多想了,有梦的人就是伟大的人,在梦想面前没有卑微和尊贵之分,持之以恒的人终究会将小梦想变成大梦想。

也许,在茫然的时候,自己该记得,只有不停下前进脚步的人,终会到达成功的对岸。一颗不停止奔走的心,它总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总会到达自己的归宿。然而,原地踏步,隔山观望奋斗人群的人,会一直不知道将自己定位何方最合适。那些不切实际,不肯从低处出发的梦想,也许,就是虚无的空谈。

在梦想渐渐融入现实的时候,也许就有了那些顾客。他们可以抽出一些闲余的时间,走进享受的乐园,找寻除了梦想之外的天堂。这种已经完全融入现实的梦想,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可是,我却看到许多并不满足现状的人。不管身处何方,他们依然记得,自己为梦而来,因梦而去,不知道除了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心情之外,还能够有什么味道给自己品尝。

梦想与现实,就这这样的一个距离,看似很近,走近又很远;看似很困难,接触时又很简单;看似很美丽,却又有些美中不足……若要综合一个词语来说,我想,还是那句——人生如梦吧!

篇7:优秀作文:传统文学与科幻文学的距离有多远

优秀作文:传统文学与科幻文学的距离有多远

站在传统文学和科幻文学的边缘,像是面对世界地图上两块在蓝色海洋上漂移的板块,来自不同大陆的人群都在强调着彼此的差异,我看到的是,它们至少面对同一片天空,在生物学上,它们也属于同一物种。

是的,如果对两类文学的了解稍微深入一点,就会觉得彼此间的隔膜还是很深的。当然,也有评论家和主流杂志做出了接纳的姿态,但整体来说,认同度没有想象得那么高,发自内心的尊重也很稀薄。面对类型文学,传统文学多少会有些优越感,觉得自己占领了精神领域的制高点。科幻文学的回应则是逆反,觉得传统文学过于纠结在主观情感世界之中,总是难以摆脱自恋之嫌。

当初是因为我理工科的背景,受约为刘慈欣撰写评论,得以接触科幻文学。在了解了这一类型文学后,才发现了自己的制高点情结,以及因无知而产生的偏见。因为有过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加之对文学界的了解观察,我感觉这种偏见是较为普遍的。刘慈欣的很多作品同传统文学比较,是毫不逊色的。科幻文学中有许多传统文学值得借鉴之处,比如宏阔的想象力,新奇的叙事角度,更重要的是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发展造成了今天学科过分专业化的局面,哲学和文学关乎人类的世界观甚至宇宙观,如果仅仅将自身局限在社会科学范畴内,将自然科学摒弃在外,那本身就是在窄化自身的视野。科学技术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薄弱的一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学也一直因“文”而“弱”,迄今为止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如何弥补这种基因中的不足,是需要我们自省和自觉的。文学的丰富除了需要巩固自身的特性外,也需要不断增加异质性,以开放的视野和宽阔的胸怀接纳与吸收不同的特质。

传统文学如何向科幻文学借鉴?我发现,这不单是个理念问题,你读得懂么?得到的回答总是令人欣慰:读不懂。尽管如此,他还在继续读着《时间简史》,他用文学家优美的笔墨这么描述:“正如我喜爱文学的语言一样,我也喜爱科学的语言。科学的语言在我的眼里始终散发着鬼魅般的光芒,它的组合方式构成了我的巨大障碍,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的背后隐藏着求真的渴望,它的语法结构里有上帝模糊的背影。”

文章末尾他甚至说:“回避难度阅读的人,你很难指望,虽然难度阅读实在也不能给我们什么。”看了这篇文章后,我对毕飞宇的尊敬增加了。在我眼里,他比以前更有专业精神,不只满足和凭借才情,戏谑和不羁只是表面,骨子里是郑重的。

还有一位作家对科学不仅停留在阅读阶段,而是在作品中加以实践,这就是王安忆。她的描述功力了得,对人性、对世事的刻画深邃幽微。但她仍然没有止步。在新作《匿名》中她引入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的视角,描绘的笔力更加开阔深厚。她花了很多笔墨描绘“时间”这么虚无的事物,而且用的是科学的而不是文学的词汇,比如:“过去的时间,也就是记忆,是个锥形的空间。时间被遗忘压缩,压缩成锥尖,挤身过去,汇入整体性的时间,蜕下一张外壳,就是伤心……时间是高密度物质,尤其在回溯中,“仿佛这湖边是一处已经被废弃的深宫,这里所有的故事都很潮湿,摸上去都是沁骨的冰凉。天气渐凉,荷花已残了不少,残荷如尸骨一般遍布湖面。几朵没开败的站在水中,太过骄傲了,竟有了兵器的寒凉与冷傲。”

两种风格一比较,就会发现比喻也是有进阶的。它并不单纯是飙想象力,跟认知结构有很大关系。王安忆引入科学词汇后,描述更加精准了,文字增加了理性的力量,小说增加了异质性,质地更加坚实丰厚了,在智性领域的思想能力甚至超过了很多男作家。读完《匿名》,竟然让人产生了只有读刘慈欣科幻作品时才有的那种宇宙感,宏阔、辽远,无边无际。可以说,王安忆拓宽了文字的边界,也拓宽了小说的边界。

不知道王安忆是什么时候补充了理科知识的,这一定是个漫长的积淀过程,也一定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要知道王安忆求学阶段正遭遇“文革”,正规的`学历只是初中。虽然她说过,“请不要把我当成一个在大学门外完成教养的典范,事实上,倘若我能在学府中度过学习的日子,我会比现在做得更好”。但王安忆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她一直有意识地补充着自己的知识结构,现在可以称得上是学者型的作家。她在《匿名》中使用的科学知识并不超越常识范围,远没有那么高深。这一点类似于科幻作家,他们对科学的了解只是超过普通大众,并不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但对于作家来说,已经足够了。

前些天听科幻界的人这样说,文学界是最大的科盲群。这种说法令人无可奈何,还没有足够的理由反驳。接近科学没有想象得那么难,通过阅读就能完成,因为有很多普及性的、跨界的著作不断问世。有三本“简史”是公认的经典,不断有人提起。除了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还有两本是肯・威尔伯的《万物简史》和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毕飞宇说得对,每次读《时间简史》,我感觉都像是从未读过一样。读的时候经常感觉这不是理论物理问题,而是哲学问题。爱因斯坦当然是要被提到的,而且已成为一个形容词,如果谁在某个领域完成整合而成为集大成者,就会被誉为这个领域的“爱因斯坦”。肯・威尔伯就是如此,他是美国的超人本心理学家,他整合了多个领域。《万物简史》探讨的是宇宙从创世大爆炸开始的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大一统理论,肯・威尔伯称为宇宙的“大精神”。尤瓦尔・赫拉利是新锐历史学家,在《人类简史》中他应用了很多人类学、生物学、基因学的知识。我相信阅读这些著作后,你的世界观会发生位移。

在《时间简史》的结尾,霍金讥讽道,哲学跟不上科学的脚步,将自己的质疑范围缩小到如此程度,难怪哲学家自己都说“哲学余下的任务只是语言分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不想让文学余下的任务只是语言的排列组合,那还是不要让文学离科学太远。有句话这么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科学本身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对科学的了解增加了,世界的边界也就拓宽了。文学应该既能深入到幽微的人性,也能探知广阔的世界。在对宇宙的好奇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

篇8:考研之想像与现实间的距离有多远

考研之想像与现实间的距离有多远

小张是中国政法大学级的法律硕士研究生,他本科学习的专业是新闻学。

对于自己可以横跨人文社科类少有的两大热门专业,小张当初曾经有一个很夸张的想像:“如果考研成功,就算躺在宿舍的床上,钱都会自己往下掉。”当然,两年过后,他更多的是把当初的想像当作一个玩笑来讲,“因为现实与想像真的不一样”。

法务队伍:复合型人才最吃香

法务工作可以说是法律专业学生又一主要的对口职业选择,但是正如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直言不讳表白的那样:“现在单一技能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随时用,随时招,缺的就是复合型人才。”的确,“二合一”、“三合一”的人才能够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适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比如,医院或医疗鉴定委员会招法务人员,同样是法律专业,那些有医学背景或接受过相关教育的学生肯定更受欢迎;而企业、银行招人,那些有经济学背景的同学也就会更吃香。

目前在国内,具有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法学专业人才;熟悉国内法律事务的同时掌握国际通用法律,并精通外语的高层次涉外法律人才;能够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进行解释与处理,并给法庭提供相关证据的法务会计,都是非常紧缺或即将走俏的复合型人才代表。

法律教育界学者认为,了解外国法和国际法、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拥有国际法律服务经验,是当今高端法律业务从业者急需的基本素质,法律院校应培养多元化法律从业者以适应中国法律服务全球化的进程。

但是,国内现行的专业法学教育体制相对制约了对这种人才的培养。国内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是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对所使用的教科书、开设的课程都有严格的规定。

令人高兴的是,不少高校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并力求改进。“在‘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精神要求下,不单是政法系统产生对法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而且各行各业都存在对法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学校教育要跟上并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培养复合型人才”,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张智强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近年来,很多政法院校开辟了不少如经济管理、外语、金融等非传统专业,也有医学院校设立医事法律专业,或者综合院校开设相关的双学位课程。但和高校新开设的其他一些新专业一样,这些专业也面临着被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的尴尬局面。业内人士表示,这些高校同时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出特色,把法律与非法律专业优势结合起来,达到真正的强强联合,而不是既没能达到“复合型”又丢了法学之根本。

法律硕士:没有听上去那么美?

其实,当前解决法律复合型人才与跨学科问题的最热途径要算是法律硕士了。不久前,研究生报名现场确认工作结束后,媒体纷纷报道考研报名冷热不均,而法律硕士无疑在各地都属于依然烫手的热门专业。

据了解,全国报考北京151个硕士生招生单位的考生总数为20.8万人,其中报考法律硕士联考的人数最多,超过1万人;20全国招收法硕的院校也已达到39所。

一个专业的报考人数,能够连续几年每年都不断递增,这当然是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的真实反映。

相对于法学硕士着重培养面向法律教学、科研部门的学术型人才,以及法律本科教育不能满足市场高层次需求的“局限”,法律硕士则主要培养面向法律实务部门中级以上专业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似乎生来就是调和法学硕士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并弥补其不足的。

然而,正在求职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毕业生小王却有她自己的无奈。

据她说,因为法学硕士专门研究某一部门法,学有专长,也可以一直得到导师的辅导,在目前社会上比法律硕士更能得到承认,尤其是公检法部门、大学教学岗位大都会选择这些人。

法律硕士的目标虽然是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现在的学制只有两年,除去刚入校的适应阶段,毕业前的找工作阶段,再有杂七杂八的事情,真正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大家也只是了解法律的一点皮毛而已,有的人连起草合同也不会,甚至连正式合同也没看过。再加上如果像自己一样本科学的又是冷门专业,也就难怪在求职时才体会到,法律硕士并没有想像中得那么美好。

篇9:老师,你与学生的距离有多远(教师中心稿)

老师,你与学生的距离有多远(教师中心稿)

安徽省濉溪县南坪中学 杨源 235126

最近听说有位刚走上讲台的男教师,认了班中的一位女生作干女儿,并给其买了衣服和化妆品,还常邀请班里的一些到自己的宿舍里聊天、吃饭。师生关系可谓是“课上无师生距离半点,课下有友谊深情一片”,非常融洽。但该教师所带班级的各项工作却难以开展,班风与学风也很差。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勇敢的抛掉师道尊严,与学生拉近感情距离,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这无可非议。但上面的那位教师却不小心走入极端。师生之间还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零距离的交往,往往会潜伏很大的危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假如不是“遥看瀑布”,怎能有如此的胜景?假如日月星晨之间没有恰到好处的距离,大地怎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不也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人和动物都有对距离的优美舒适感,距离超过一定的限度,都可能导致彼此的反感或攻击。”大家熟知的关于豪猪的寓言故事也是说的这个道理。世上之人,身上都有些刺--独特的个性。如果距离太近,会有意无意的刺伤他人。

某报曾报道:一位刚分配到中学的年轻女教师,对学生关心体贴,俨然如一位大姐姐,不要说责骂学生,连大声批评学生都没有。班里学生无拘无束,放肆的称她为美丽的“小绵羊”,高兴起来甚至拉拉她的马尾辫。她自我感觉良好,可奇怪的是,每当有正经的事情要布置时,不少学生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更可悲的是,谣言又起,说她们与班里的一位男生有暧昧关系。此时这位女教师欲哭无泪,痛苦的问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样的结果就是没有把握好师生间的距离造成的。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前者要求学生尊敬师长,后者需要互相理解关心。教师要对学生体贴入微,更要严格要求,两者不可偏废。师生之间没有了距离感,教师就会失去应有的尊严与威信。只有双方保持恰当的美感距离,乐趣才会产生其中。瑞士人布洛曾说:面对大海汹涌的波涛,如果我们以超然的态度去观赏它,就会觉得很美,但如果你在波涛的威胁下,就怎么也不会觉得它的美了。教师和学生处于没有美感的距离上,又怎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呢?距离造就尊严!师生之间划上等号,这种做法是十分幼稚的。

当然,我并非提倡师生之间的距离越大越好,但在两者的距离问题上,还是应做到“亲而不纵,威而有格”。

相关专题 真话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