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态城市作文

jiariu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iariu”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我们的生态城市作文(共21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 我们的生态城市作文

我们的生态城市作文

“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爱地球,爱自己。”“环保你我他,垃圾分类靠大家。”……电视广告中,时常会播出这样的环保广告,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垃圾分类”。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垃圾陪在我们的身边。例如,随地可见的泡沫饭盒、饮料瓶、一次性筷子……家里厨房的剩饭剩菜、装菜的塑料袋……这,都是环境的破坏者之一

虽然垃圾是不可能一眨眼就能消失不见的,但我们却可以让垃圾变得不再的“垃圾”,欲知详情?请听我一一道来。

垃圾分类,我知道的不多,我只知道两个方面,这第一,则是减轻环卫工作人员的担子。环卫工作无疑是脏的、臭的'。但是,谁愿意呢?他们每天给一车车的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再进行处理。你想想,一个家庭、一个小区、一个城市,甚至是整个中国!一天的垃圾量会有多少啊!一车还没忙完,一车就又送了进来。那么,如果我们都把垃圾分好类,环卫叔叔、阿姨们的工作效率岂不是高了不少?再者说,将垃圾分一下类,既环保又不会浪费多少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这第二点,着实重要。有专家指出一粒纽扣般大小的电池,竟足足可以破坏一平方米的土地,那十枚、百枚、千枚、万枚呢!如果都将它们乱丢,我们还能有生活的余地吗?我们要吃饭、要睡觉……如果土地都被破坏了,我们还能继续生存吗?没有土地种植、没有土地饲养家畜、没有土地防灾,我们能干些什么吗?不能!能做的,就是慢慢等死!

由此可见,环保是有多重要,垃圾分类是有多重要。你以为,环保是能仅靠一段广告、一句口号就能做到的?不!它是靠我们的双手来决定的。只要今天有一个人将垃圾分类,那么明天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如果每个人都腾出一点时间将垃圾分类,那我们还愁没吃的、没住的吗?

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对环保支持的心,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那么,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证明世界,因环保而变得更加美丽!

篇2:城市生态诗歌

城市生态诗歌

那么多的书店

还没长高

叶子就枯萎了

根茎也腐烂了

迅速被杂草淹盖的空间

纷纷长出杂树

开始还有点儿杂货店的样子

虽然矮小

小孩子摇晃着头走过

偶尔也能从垃圾堆中

捡到点绿色的童趣

药店、酒家、商城、各种大厦

在十月的风中露出长长的毒牙

纷纷眨巴着

一只只狼的眼睛

冬季的风雨酸酸臭臭的

是一个沉重的问题

停留在另一个更沉重的问题

正在受伤的脑海里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加工转化

等不到情人

毒牙们躲进幽暗的光芒

痴呆狂乱挥舞时光的.碎片

人的世界只剩余食物

与切碎食物的牙齿

一群人木头般流过

食物的芽变

以及牙齿的变种

堆砌成无边无际的繁荣

是更多的变异

就如书上所写

褐色的杂树又多又乱

占据了整个城市

人已经灭亡

一个全新的物种

上帝的字典里叫做城市动物

它们百毒不侵

没有思想

生的样子

死亡的方式却是千奇百怪

篇3: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社 科 论 坛

醐 勰 一一一 一 一一~ 一鲜 绷一 一 删一 ~~ 黼联 一 镍氛

一一~一 一一滟 一一一 ~一一一 ~ 一一 一~

应” 。

出让的农 民提供 最低生活保 障, 低生活保障 最 的标准应根据 各地经 济发展 的程度 和地方政 府 的财政 承受能力而确定 。积极探索 以“ 社保 换土地” 的做法 ,将 征地款 与被征地村 民的社 会保 险和社会福 利挂钩, 确保农 民“ 非” 转 后最 低 的生活来源 。加强 农村合 作医疗 的建设, 健全村 民基本 医疗保险制度 b .建立针对进城 务工农 民的工伤保险制 度。 c .建立针对 进城农 民的医疗和 大病保障

制度 。 d .根据进城务 工农民 的不 同情 况将其纳

入有差别 的社会养 老保 险制度 。 e 严格规 范用工制度 。要求企 业在雇用 . 农 民工时必须 依法签订 劳动合 同。必须 按照 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 障基金。 4 、义务教育制度 a 建立流 动人 口子 女义务教育 经费预算 .

单列制度 。 按照 十七大报 告提 出的 “ 化预算制 度 深

改革 ,强化预算 管理和 监督 ”精神 ,为切 实 保障 流动人 口子女义务 教育经 费投 入 ,要 建 立 流动 人 口子 女义 务 教 育经 费预 算单 列 制 度。 首先 ,要建 立流动 人 口子女义 务教育 经 费预 算制度 。将 流动人 口子女义 务教育各 项 经费全面纳入预算 ,从 当年新增 财力中安排, 不 占用 教育经 费的正常 增量 ,防止 “ 出效 挤

其次 ,政府财政 预算 中将流动 人 口子 女 义务教育 经费预 算单列 。只要在教 育经 费中 将流动人 口子女 义务教 育经费独立 出来 ,就 能够形成 独立 的流动人 口子女义务 教育经 费 预算,避免 “ 经费真空 ” 。 b 建立流动 人 口子女 义务教育政府 间财 . 政责任分担制度 。 为确 保流 动 人 口子 女义 务 教 育 财 政 供 给 ,解决 因户籍 制度 造成 的流动人 口子女义 务教育经 费拨款 的固定性 与人 口流 动性 的矛 盾 ,需要 明确各 级政 府 的财 政责任 。为此 , 要构建流入 地与流 出地政府 之间 、流入地各 级政府之 间对流动人 口子 女义务教 育经费 的

b .放宽城 市对 农民户 口迁入 的管制 ,允 许具备 一定条 件的农 民 自由选择 进城市 就业 与生活 。凡在 市区有 固定住所 、购买成 套住 宅 、有 大专 以上学历 、稳定职业 或生活 来源 的人 员及其共 同居住 生活 的直系 亲属 ,均可 根据本 人意愿 申请办理 市区常住 户 口。对 有 技术 、资金 、专长 的各 类人 员

进 城发展 ,可 优先办 理城镇 户 口,建 立促进城 乡人 口合理 流动的有效机制 。 3 、社会保障制度 a .为进入 城镇落户 并将承包土地 一次性

具体而 言,第一 ,合理 划分流 入地各 级 政府之 间的财政责任 ,按照 “ 就近入学 ”的 原则 ,流 动人 口子女义 务教 育经费 由学生居 住所在地政 府解 决。第二 ,明确划 分流入地 和 流 出地政 府之 间的财政 责任,实 行流动人 口子女义 务教育经 费分担制 度,使 两地政府 所拥 有的财权与事权相对称 。 c 建立流 动人 口子 女 民办学校 “ . 政府财 政 资助制度 ” 。 流动人 口子女 民办学校 包含两种类 型 , 种是专 门接收流动 人 口子 女的学校 ,俗称 “ 工子 弟学校 ” 打 ;另一 种是 既招 收流 动儿 童 ,也招 收本地儿童 的 民办 学校 。在 公立学 校 无 法满 足 流 动 人 口子 女 义务 教 育 的情 况 下 ,流动人 口子女学校解决 了流动人 口子女 、 尤 其是低 收入流动人 口子女 上学难 的问题 , 在 过去 、现 在乃至将 来 的一 段时间 内,对现 行 教育体 制都能够起到 “ 补充 ”的作用 。 5 就 业 制 度 、a .建立 以促进就 业为 中心 的就业服务 制 度。 即建立政府 主导 的贴合 失业失地农 民特 殊 需求的 以就 业技能培 训为 重心的就业 促进

合 理 分担 机 制 。

1 董光器 , 城 市总体规划 》 《 ,南京 :东 南大学 出版社 ,20 09年 ) 2 高文杰 、刑天河 、王 海乾、龙丽 民、

王宁 、赵春梅 《 市规划学 》 城 、北京 :中国城

市 出版社 ,2 1 年 00

制度 。

篇4: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11 城 市规 划 概况 .

城市建设 不能再 重复单靠增 加资源投 入 来推动发 展的`老路 ,必须依靠科 技进步 ,以 生态环境 建设为重 点,建设 资源 节约型 、生 态型城 市,保持经济与资源 环境的协调发展 。 要进 一步 调整提高城 市建设节 约水 、能源 、 土地等 资源 和治污 、防灾减 灾的技术标准 , 纳入到工 程建设强制 性条文 中, 以法制 手段 保障和 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 1 . 2城市规划存在的 问题及措施 城市是人 类在几 千年的演变 过程 中改变 赖 以生存 的环境 ,创 造着 高度 的物质文 明的 集 中地 ,是一个 以人为 中心 的城市生命 有机 体与 自然 环境和社会 环境之 间的相互 作用、 制约和 依赖构成 的统一体 ,是一个庞 大复杂 的社会 、经济 复合 生态系 统。它包括 社会结 构 、人 工

结构 、资源结构 、生态环境 结构 四 个方面 的内容 。要 实现这 一多元 、多介质 、 多层 次的人工 复合生态系 统的可持续 发展是 个浩 大的系 统工程 。要 做好城市 规划就要 做到如 儿点 : ( )充 分 发 挥 市场 机 制 的作 用 ,推 进 节 1 约 用水和水污 染防治 。要认真落 实国务 院关 于 城 市 节 水 和 水 污 染 治 理 的 各 项 政 策 ,运 用 市 场规则 ,利 用价格杠 杆促进水 资源 的节约 和 优化配置 ,完善城市 各类用水 的区别水价 和 超额累进加 价收 费制 度 ,调整 污水处 理费 征收标准 。要加大节 水技术和设 施的普及推 广力囊 。 ( )加强城市 绿化建 设,大力改善人居 2 环 境。加强城 市绿化建 设 ,是城 市生态环境 建设的基础性 工作 。要 认真贯彻 落实 《 国务 院关于加强城 市绿化 建设 的通知 》 ,采取有 效措施 ,提 高城市绿化 水平。要制定城 市绿 地 系 统 规 划 , 严 格 划 定 绿 化 用 地 面 积 ,科 学 安排绿化布 局 ,加 强城市绿化 隔离带建 设, 形 成 乔 、灌 、花 、草 相 结 合 , 点 、线 、面 、 环相衔接 的绿地系 统。推进城 市绿化建 设,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从当地实际情况 出发 , 宜 树 则 树 , 宜 草 则 草 。 城 市绿 化 要 鼓 励 采 用 节水技 术和废水利 用,尽可 能减少绿 地养护 的水 消耗。要 结合城市产业 结构调整 和旧城 有机更新 , 增加城市 中心区 的绿地面积 。 ( )以供热收 费制度改革为重 点,积极 3 推进 城镇供热 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 和福利分 房 旧体制下形 成的福利供 热制度 , 已经不能 适 应市 场经 济体制 和住 房分 配 货 币化 新体 制 的需要 ,也 是造成采 暖能源浪 费严重的重 要经 济根源 。推进城镇 供热体制 改革的基本 思路 是 ,变暗 补为 明补 ,逐步停 j 由房屋产 J 二 权 单 位 或 职 工 所 在 单 位 统 包 的 传 统 用 热 制 度 ,改为 由居 民家庭 ( 用热户 )直 接 向供热 企业缴 费采暖 ,实行采 暖用热 商品化 ,采暖 补 贴货 币化 。采暖地 区的城镇新 建公共建筑 和居 民住宅 ,凡使用集 中供热设 施的 ,都 必 须设 计 安装 只 有 分户 计 量及 室温 调 控 功 能 的采暖系统 。现有 公共 建筑和腭 民住宅也要 按照分户 计量、室温可 控 的要求 逐步进行 改 造 。积 极推 行按用热 量分户计 量收费 办法 , 逐 步 取 消 按 面 积 计 收 热 费 , 更 好 地 保 证 消 费 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 城镇供 热体制改革 关系广大

城 镇居 民的切 身 利益 ,既要积极 ,又要稳妥 。 (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积 4 极创造 条件 ,加 快 旧城有机 更新,熏 点解 决

( )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 5 强科技创 新 。城镇 是人 口和经 济活动 的集聚 地 ,也 是 类污 染集中 的地 区 。建 设科技工 作必 须围绕人居 环境质量 的改善 ,研 究气象 环境 与规 划布局 、基础 设施 建设与 生态环境 之 间的相 互影 响和相互 关系,努力控 制城乡 建设 活动可能造 成的污 染。在污水 资源化 、 建筑节能 、化学建材 、建筑用钢 、智能交通 、 住宅 产业现代化 等影响 和制约人居 环境质量 进一步改善 的几个关键领域 ,加 强科研攻关 , 加 强技术集成 ,加大技 术推广应用 力度 。全 面启 动污水 回用 示范工 程。南水北 调东 、中 线 受水区城镇 ,要率先 实现 污水回 用与污水 处 理能力 的同步增长 ;新建城镇污 水处理厂 要 直接瞄准 回用 目标 ,积极采用先 进适用 的 技 术工艺 ,力 争实现跨 越式发展 。完善配套 技 术经济政 策,推动建 筑节能 由局 部试点转 向大规模推 广应 用。 2 城市生态规划 . 城 要 的命 成 21城 市 生 态 系 统 . 市 为 经 子的 城市生态 系统是 以 为 目 济系 有 态系统为基 础 ,人 的需 中标 生 、心 的 态 统机 生 产和经济 再生产相交 织 时 又 是 以 人 为 主 体 的 生 白 系社 态 统 和 环 境 子 系 统 共 同 构 自然 ; 然 再 统会 巨 予系

它 是 城 市 系 统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两 者 密 生生 同系 统 不可分 。城市 的各种活动都 受到生态环 境的 制约 ,相 反, 强度过大 的城 市活动 反过 来也 会对 生态系统造 成持续破坏 ,从而危及 整个 生态系统和人类 自身_。因此 ,城市生态规划 4 】 是促进 城市社会 、经济和环 境相协 调,实现 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途径 。 22城市生态规划 的内涵 . 联合 国人与生物 圈计划 ( MAB,1 8 94) 报 告 指 出 :“ 态 城 ( )规 划 就 是 要 从 自然 生 乡 生 态 和 社 会 心 理 两 方 面 去创 造 一 种 能充 分 融 合技术和 自然人类活动 的最佳环境 ,诱发人 创造 精神和生 产力 ,提 供高得物质 文化 生活 水平” 。具体来讲 ,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 时期内城市生 态环境建 设的对策 、目标和措 施所作 的规 划 ,其 目的在 于提高环境质量 , 维 持生态平衡 ,实现城 市的可持续 发展 。它 遵 循生态学与 城市规划 学有关理论 与方法

, 应 用系统科学 、环境科 学等多学科 的手段 , 辩 识、模拟 、设 计人 工复合生态系 统 内的各 种生态关 系,掌握城 币生态系统 的演变规律 及其影 响因素 ,通过对 城市生态 系统中各子 系统 的综 合布局与 安排 ,提 出切 实可行 的生 态规划方 案,调整城 市人类与城 市环境 的关 系 ,以维 护城市 生态 系统 的平衡 ,实现城 市 的和谐、高效、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 规划是 与可持续发展 概念相适 应 的 一 种 规 划 方 法 , 它 将 生 态 学 的 原 理 和 城 市总体规 划、环境规 划相结合 ,从 自然要素 的规律 出发,分析其 发展演变规律 ,在此基 础 上确 定人 类 如 何进 行 社会 经 济 生产 和 生 活 ,有效 地开发 、利 用 、保护这 些 自然 资源 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 】 因此 ,城市 生态 规划不 同于传统 的环 境 规划和 经济规划 ,它是联 系城市总体规划 和 环境规 划及社会 经济规划 的桥梁,其科 学内 涵 强调规划 的能动性 、协调 性、整体性和 层 次性 ,其 目标 是追求社会 的文明、经济 的高 效 ,生 态 环 境 的和 谐 _。 6 J 23可持续 的城 市生态环境规划 _ 要 实现城 市生态环境规 划的可持续 性 ,

为保 证城市生态 环境规 划的 可持续 性 , 应遵循 以下原则 : ( ) 阈 限物 质 法 则 I 任何 空间、资源规划均有 一个“ ,要考 度” 虑“ 最适” 阈限” 和“ 。在规划过程 巾,首先应该 树 立正确的城 市发展价值 观,保 证城 市对生 态系统 的索取 和废物 的排 放限制在 生态系统 的 承 载 力 范 围 以 内 ,使 城 市 的 发 展 强 度 与 城 市的发展能力 相适应 ,从而保障人 与 自然的 和谐关系。 ( 2)多 样性 共 生 原 则 任何一个 系统 中的子系统 间总存在着互 惠互利的共生关系。Ho g u h评论说 ,“ 如果健 康被描述 为抵抗力 的能力 ,那 么多样性 也意 味着健康” ] 。因此 ,在城 市生态规划过程 中, 要保持 生物 的多样性 ,将城市生态 系统置于 整个生物 圈范畴 内进 行规划 ,建立 市区和郊 区 的 复 合 生 态 系 统 , 保 护 城 区 及 周 边 的 符 种 生物。 ( )相生相克原则 3 在系统 中总存在着 子系统 问既共存又制 约 的关 系 , 一 种 组 成 要 素 的危 害 性 , 可 能在 另一生 态要素上 体现 出来 。在城 市的生态规 划过程 中一定要普遍 联系并识别 城市生态环 境 中各 组成要素 间密切的利害关 系

,找 出现 象 的本 质、根源 ,从而将这种 关系的负 面影 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 )资 源 的 回收 再 利 用 原 则 4 资源 的回收再利 用有两方 面的含义 :其 是 降 低 资 源 的 消 耗 率 ;其 二 是 推 行 清 洁 能 源 、材料加大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态规划 中, 要通 过 推 进 产 业 结 构 模 式 的演 变 , 尽 量 减 少 对 自然 资 源 的 消 耗 , 建 立 有 利 于 持 续 发 展 的 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 提高资源 的利用率 。 ( )预 防 和 保 护 齐 头 并 进 的原 则 5 对 于 已经 存 在 的 生 态 问题 , 我 们 一 定 要 采取合理 的措施 ,积极应 对;对于未 知还未 表 现 症 状 的 要 有所 预 见 。 目前 我 国 推 行 的 环 境影 响评价制度 ( I E A),从根本上讲就是可 持续性城市生 态规划的一 部分 。任何一 项工 程 实施前必须 经过环境影 响评 价 ,预见 其建 成后对社会 、经济、生态环 境的效益程 度, 从而 提 出一 些 合 理 化 的建 议 。 同时,在城 市生态环境规 划的过程 中 , 还应该建立高 水平的管理 队伍 ,制定切 实可 行、科学合理 的生态环境 综合整治规划 ,建 立高质量 的环 保系统 ;同时逐步完善 绿地生 态系统 ,提 高人 口素质 ,增强人们 的环保意

识。

参 考 文 献 [ ]《中国 2 1 1世 纪议 程 》

2 邹振扬.《 城市 生态与城市环境 》 重 庆 大 学 出版 社 2 5 2 8 2 - 2 3 刘贵利 .城 市生态规划编制 内容浅 析 规 划 师 论 坛 2 0 , 8 J. 0 1 6:1 4 黄肇义 ,杨东援 .未来城 市理论 比较 研 究 城 市 规 划 汇 刊 2 0 J. 0 1,() . 1 :4 阳志云,王如 松 .寻求 区域持续发 5欧 展 的途径 生态学和持续发展,l 9 3 9 建 国.城 市 设 计 生 态 理 念 初 探 规 6王 划 师论 坛 [ l20 _ 0 2。() ] 4:1 5

r ]o g . om d b au a rcs . 7 H u h M F r e Y N t r ]P o e s

A D f n to ft eGr e t .I . or o . e i ii n o h e nCiy n D G d n 1 9 ;l7 9 0

[ ] 样 荣 .城 市 生 态规 划 的概 念 、内涵 8王 与实证研 究 J .规划 师, 2 0 , () 02 4. 9邹德慈.《 市规 划导论 》 中国建筑 城 工 业 出版 社 2 0 02,1 6 8 ―1 0 1 [ ] 1 汤茂林 .城 市可持

续发 展 的生态原 0 则 城 市环境 与城市 生态 9 43 ― 1 J.1 9, , 4 9 8

3 6 v c . y l . r 商 品与质量 ? 0  ̄ ws z z o p z mn 学术刊

篇5: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杨 宇 飞

辽宁省阜新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 辽宁 阜新 130 00 2

摘 要t结合可持续发展 的内涵 ,通过分 析城 市生态环境现状 ,引出了城 市可持 续发展 的必要性;而后通过论述城市可持 续的生态系统,对城 市生态环境规划提 出了一些建 议。 关键词 :城 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 市生态环境 规划

环 境 与 发 展是 当今 人类 面 临 的两 大 主 题 。2 0世纪 6 0年 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 ,城 市化 进程推进 ,这一方 面加速 了社 会经济 的

商品与质量

2 1年 5月刊 01

35 0

社 科 论 坛

发 展 , 同 时 也 带 来 了 系 列 城 市 能 源 和 生 态 环境 问题 。 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中,存 在 着 只 顾 短 期 经 济 效 益 而 忽 视 长 期 环 境 效 益 的行 为 , 造 成 了 环 境 污 染 , 资 源 浪 费 和 生 态 破 坏 。 因 而 有 效 利

用 能 源 , 保 护 和 改 善 人 类 环 境 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 。自 18 97 年 世 界 环 境 与发 展 委 员 会 ( CE W D)在 《 们 我 共 同的未来》 报告 中提出“ 持续发 展” 可 这一概 念后 ,在世界各 国各地 区 ,可持续发展 已普 遍达成 共识 ,逐步被 引入 到社会经 济发展的 各个领 域 。加 强城市基础 设施配套 建设 ,完 善城 市功能 ,优化城市社 会、经济 、生态环 境 ,不断 改善 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 ,建设可 持续发展 的生态 城市足 全人类 在 2 世纪努力 1 追 求 的一 个 重 要 目标 。

城 市建成区特 别是 中心 区开发强度 过大、人 口 密 度 过 高 、公 共 设 施 短 缺 、交 通 拥 挤 、环 境脏乱等 问题 , 决关 停或迁移城 区 内污染 严重的项 目,清除违法 违章建筑 。要促进建 筑节能技术 的普及推广 ,改善城市 民用燃料 结构,减少和 控制城市 大气污染 。 以通达 、 低污染、低 能耗 为目标 ,实行 公共 交通优先 的城市 交通政 策,推进现代通 讯技术 在城 市 公共交通调度 管理 中的应用 ,积极 促进城 市 交通组织和 管理 的现代 化 。城 市环 境综合 治 理 ,与每 ~个家庭 、每 一个人 直接 相关 ,必 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 与,密切合作,共同促

进。

就必须 革新观念 ,运 用生态 学和 可持续 发展 的基 本 原 理 , 以环 境 容 量 、自然 资 源 承 载 能 力和 生态适宜度 为依据 ,缓解 城市生态 环境 方 面存在的 问题 ,协调城市 社会、经济 的发 展 与城市生态环 境之间 的矛盾 ,防 止生态环 境 的破 坏与污染 ,从而达到 人与 自然 的和谐

发展 。

篇6:浅析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浅析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当代城市的`竞争不仅仅在于城市规模、城市功能,而在于影响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特色和生态环境的城市生态景观.鉴于此,本文对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进行了探讨.

作 者:吴巍 葛琳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2) 分类号:X5 关键词:生态景观   城市   规划  

篇7:生态城市自强不息

生态城市自强不息

在城镇化、数字化、工业化的`综合推动之下,城市生机勃发、快速增长,城市病也如影随形,频频现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追求持续健康的发展,成为领导者的执政理念.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城乡建设 英文刊名: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浅论城市生态规划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篇9:浅谈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褚福君淮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引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通过论述城市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X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02(c)-0210-02

能源和生态环境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2城市生态规划

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2.1城市生态系统

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

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

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只顾短期经济效益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

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

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

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生态巨系统。

个人类的迫切任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

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密不可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

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

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

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

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

1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1资源保障压力不断加大2.2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我国不少城市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报告指出:

出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城市水资源供给“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

严重不足,全国约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

中,100多座严重缺水。我国土地资源有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

限,耕地缩减严重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并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

导致城市扩展空间的明显紧张。当前,我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

国城市对石油、天然气、优质煤等能源需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

求不断增大,能源结构性短缺问题越来越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

突出。在资源保障压力不断增大的同时,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

水、土地、能源浪费严重和利用效率低等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

问题也十分突出。与方法,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

1.2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市产业迅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掌握城币生态

速发展,但大多数城市仍沿用传统的以高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城

投入、高产出、低效率为特点的增长方式,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综合布局与安

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所占比重过排,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调整

高,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增长不协调,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维护城市

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

的水平;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持续发展。

劳动力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

平。各地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分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

工协作程度弱化。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

1.3生态环境破坏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

我国大多数城市水污染严重,淮河、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

海河、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污染状况仍比较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

突出。城市大气污染不容乐观。同时,我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

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剧了大气污染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

防治的难度。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水平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比较低,循环利用率不高。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

1.4城市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

目前,国家及城市政府在政策制定与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

实施过程中,条块分割、缺乏协调等问题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

还比较突出,城市政府的综合管理手段不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

足,城市发展定位和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及明、经济的高效,生态环境的和谐。

连续性还比较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2.3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参与能力比较弱,解决问题过分依赖政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

府,与国外许多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

210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1)阈限物质法则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2)多样性共生原则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3)相生相克原则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4)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5)预防和保护齐头并进的原则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应对;对于未知还未表现症状的要有所预见。同时,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立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同时逐步完善绿地生态系统,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参考文献[1]中国21世纪议程.[2]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重庆大学出版社.[3]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内容浅析.规划师论坛.[4]黄肇义,杨东援.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城市规划汇刊.

篇10:浅谈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浅谈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指出了生态城市是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分析了生态城市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生态城市建改的对策,以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作 者:孙龙伟  作者单位:舞阳县建设局,河南,舞阳,46240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34) 分类号:X24 G84 F3 关键词:生态城市   建设   对策  

篇11: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李韵然 00213031

.4

一、实习概况

1.  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                     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 .  实习路线及内容: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  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 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

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  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 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William Robinson)。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四、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植物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中的问题,这虽在前面有所讨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植物知识,显然还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海淀公园发现树少反而成为人们放风筝的好地方,所以不应该仅仅以树木的多少来衡量公园的好坏,还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园中的植物,当然最好应该沿用其原有的状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再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设计。而究竟具体应该怎样做,还待讨论。

五、资料来源及参考资料

① 《环境心理学》  俞国良 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         www.e-nong.com/znjc/duzhong/Webs/d0001.htm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 Brian Clouston   陈自新等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篇12:包头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包头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本文以包头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包头市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自1992年-十五年以来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评价.

作 者:宁小莉 NING Xiao-li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刊 名: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23(1) 分类号:Q147 关键词:包头市   城市生态环境   评价  

篇13:建设生态城市工作计划

建设生态城市工作计划

有一位著名学者曾这样解释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它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个是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另一个是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

一、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有人做过些一项调查,关于的宜居水平,九成以上受调查者认为发展得非常快,但交通、休闲娱乐设施、公用空地等方面,开放程度不够。说明市民对的宜居满意度不算很高。

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性行业水平低,服务业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才能从本质上改变这一城市的生活水平;道路建设跟不上,地处于西南山地,交通不便,要提高这一地区的宜居水平就要加强道路建设;公交设施投入不够,公共设施也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部分;群众文明程度不高,城市的文明是这个城市的软环境,群众的文明程度也是决定这个城市宜居程度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建设宜居

1的环境优势

县位于重庆市域中部,是重庆市城乡统筹试范县,县城15万人,总人口93万,属于三峡生态经济区,近年来,县的城市布局有了很大的发展,远远超过周边城市的发展。一系列大型生态居民区配套设施的竣工完成,使县的都市化进程步伐稳健。

作为重庆市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尤其自己的独特优势。交通便利,处于长寿、万州、涪陵等大中城市的结合部,是重庆东部近郊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是三峡旅游陆路环线上的一个重要结点。以及交通线路的完善都将大大促进了未来的发展。县有“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称号,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同时在民间文化中也是铜管乐之乡,重庆书画之乡之称。这些对宜居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厚重地民俗文化基础,是建设宜居城市的软环境。县资源丰富,素有“巴国粮仓”、“牡丹故里”等美称。人民利用牡丹的文化底蕴,以花为媒,大打“三花牌”(牡丹花、油菜花、白柚花),极大地提升了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引进外资项目、引进资金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宜居建设争取到了不可或缺的资金和人才。

2的城市定位

要发展宜居城市,要有一个设施、功能、结构基本齐全、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对于居住环境首先就是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对各类住房的需求。其次是供水、交通、通讯、生活、医疗、城市的建筑、广场等公共配套设施。第三就是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如: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人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保障;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人们在养老、失业、医疗、生育等基层设施能否得到满足;城市在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其他公共危机等方面是否有健全的应急机构,严谨的应急预案,科学的应急机制等。第四是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文、文化、生态及发展环境。市民的民风、政府的作风、城市精神的提炼与认同,是人们对城市人文环境的主要需求;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文化底蕴、文化氛围,是人们对城市文化环境的重要需求;城市的基础自然条件、环境治理能力、生态质量状况、可持续发展潜力,是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需求;城市的行业、就业、创业条件能否提供出良好的机遇,是人们对城市发展环境的主要需求。

纵观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从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看人民正不断提高着优质的生活品味。县人民日常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已坚定地预示着县的宜居城市发展事态良好、前景开阔。

从政府发面看在构建宜居城市的进程中,政府首先要把握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定位。根据重庆市提出的建设“绿色重庆,森林重庆”县政府已初步定义了发展的主要方向为“重点发展工业,巩固原有的企业并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电子产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培训机构,重点培训和提拔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这些方向的提出都对建设环境资源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要和谐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考虑城市建设任务时应确立一个“城市现代化、生态环保化”的目标定位。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定位。城市中人与人的关系无非也是三个方面:个体、群体、全社会。因此,在建设城市人文环境时要以“群众和谐,社会和谐”的目标定位。按照这个目标定位要求,1要以创建“平安”为目标,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公共应急体系、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建设。2要加快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不断健全县的社会保障体系。3协调现阶段社会存在突出矛盾。把公平,平等放到首要位置,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软环境平台。

三、加快构建宜居的步伐

1三个层面一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人的生存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宜居的最基本要求。二是软硬环境的建设。人们物质上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必然会上升至追求精神层面上的需要。各项公共服务措施是否完善,供求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是否健全成为构建宜居的主要标志。三是和谐的宜居条件。当人们的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后,在建设生活环境方面就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就会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城市和宜居环境是这三个层面的结合和载体,是构建和谐的重要方面。

2齐心协力同发展一是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和信心:二是构建宜居要与重庆的总体发展相适应;三是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必须充分认识目前的县情和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四是创新发展思路,将城市发展导入宜居城市和和谐社会的良性发展轨道中

3合理的城市管理。在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在建设中贯穿“宜居生态”。一是要在管理理念上,从破除“按部就班”到实现“改革创新”。让合理有效的城市管理规划贯穿于整体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并积极反馈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使公共产品的规划、建设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二是要在价值尺度上,从破除以“物”为重点到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兼顾以“人”为中心,突出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给群众更高的生活品质。三是要在施政理念上,破除重“管理”轻“服务”的毛病。四是要在服务方式上,破除“粗放”实现“精细”。五是要在民生和市容的关系上,从破除“只重市容”到同时“兼顾民生”的要求。

4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和谐的原则。二是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原则。三是坚持挖掘自身特色的原则。因此,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县自身的地域优势,根据的本土优势,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文化、土特产文化;根据千年古县的历史传承,大力开发丹乡文化、乡村文化;根据千年古县的民俗、民风,大力开发民乐文化、饮食文化等较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使县在建设宜居城市之路上更具吸引力和活力,成为重庆市建设宜居城市的鲜明旗帜。

5建立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一是县是山城,能过充分利用山水优势,构建丰富的城市绿化景观。能够利用山地特有的结构,种植不同的绿化植物,形成丰富的绿化带,发展立体绿化,构建生物的多样性。二要保护好空间形态,建设与自然共存的生态城市。利用河流,山体,森林,城市建筑等,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布局结构,提高总体视觉质量。三山城上的建筑属于错落有致型,有比其他城市更好的条件发展城市夜景,城市夜景观是城市形象的有力补充。目前,夜景灯饰应以丰富和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以美化夜景、丰富市民和游客夜间文化生活为手段,通过实施夜景灯饰亮化建设和改造,把中心城区精心打造成“点、线、带、面”相结合,独具特色夜景灯饰景观系统。这就必须解决夜景灯饰规划层面的问题,通过对夜景灯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走出一条独辟蹊径造特色、依靠特色聚人气的夜景经济发展之路,从而快速实现城市空间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张。四有“牡丹故里”之称,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造的“花海”景观。成功举办过第一届牡丹节,此后每年都会接待近25万游客,以牡丹为媒,搭配各种经济活动,促进全县的旅游,经贸,交通等的全面发展。从“牡丹节”去办至今为县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速度,都带来的难能可贵的机会。造“花海”可以更大程度上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县的名誉度。

四、加强软环境建设,提高城市形象

一座宜居城市,最大的表现在于能够吸引住人。我们打造宜居,就要注重和谐,要加强软环境建设,要提高市民素质,发扬城市精神。诚实守信是第一步,看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市民的诚信度,诚信是一种品牌,一种形象,一种软环境。还要有良好的风尚,包括工作礼仪,社交礼仪,个人形象等方面,对市民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意思,从源头上改掉市民的孽根性。可以开展一些评选活动,比如:优秀小区,优秀个人等。让市民参与其中,形成一定的竞争性,让人带动人,通过网络媒体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多向群众开放体育馆,少年宫,图书馆,公园等有益于加强市民素质的公共场所,在市民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多进行文化交流,丰富市民的生活,共同建造和谐,文明,友好的社会环境。

建设宜居城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今后的建设中要不断的提高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要使县的整体功能更加的合理化,把建设成为一座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宜居之城,休闲之城,魅力之城。

篇14: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在总结国内外对生态敏感性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因子评分方法和GIS技术对广州市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敏感性区划,将广州市划分为最敏感区、敏感区、弱敏感区和非敏感区4个等级,其中北部林区多属于最敏感区,大部分园地属于敏感区,和水源相邻的耕地属于弱敏感区,其他分散的林地和未利用土地则属于非敏感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为该市今后产业合理布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杨志峰 徐俏 何孟常 毛显强 鱼京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875 刊 名:中国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 22(4)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敏感性评价   保护对策  

篇15:城市生态公园及其评估

城市生态公园及其评估

综述了城市生态公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城市生态公园对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及满足市民渴望回归自然的重要性.在总结目前城市生态公园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城市生态公园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分析.首次提出了以生物多样性、生物量、乡土物种和景观为核心指标组成的城市生态公园评估指标体系,对中国正在兴起的城市生态公园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作 者:吴桂萍 孟伟庆 马春 张良 Wu Guiping Meng Weiqing Ma Chun Zhang Liang  作者单位:吴桂萍,Wu Guiping(深圳市南山公园管理处,广东,深圳,518067)

孟伟庆,马春,张良,Meng Weiqing,Ma Chun,Zhang Liang(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2(8)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   概念   自然保护   评估   指标  

篇16:浅谈城市生态化发展

浅谈城市生态化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既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化发展,既要遵守生态要素原则,又要遵循复合系统原则.走城市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走“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化发展之路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 者:哈斯巴特 白哈斯  作者单位:哈斯巴特(通辽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内蒙古,通辽,028000)

白哈斯(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9) 分类号:X3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  

篇17:城市生态承载力论文

城市生态承载力论文

每个地区都有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的限制,下面就来看看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城市生态承载力论文【1】

1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框架

1.1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首先应以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绝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资源承载力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指一定时间,特定区域范围内,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的各种自然资源的供给与维持能力。

资源型城市资源承载力主要关注的是各种自然资源量所能支持的经济发展规模、可持续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以及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工业企业数量。

一般可将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作为资源型城市资源承载力考量因素。

环境承载力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约束条件。

环境承载力,意指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值,即环境容量。

广义环境承载力是一定时期,特定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

根据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意义,在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不能把资源从生态系统中割裂开来,避免为了追求资源的最大获利而降低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资源承载力。

一般可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作为资源型城市环境承载力考量因素。

1.2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弹性力

生态系统弹性力是的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支持条件,它是表征生态环境对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系统支持能量的量化指标。

生态系统弹性力,意指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超过其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生态环境内部各分子间的互补作用使得生态环境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基本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能力。

生态弹性力是生态环境所固有的一种内存性因子,其只有在生态环境承受超过自身容量的外来压力时才显现出来。

生态弹性力可谓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系统。

生态环境的受外压能力、自我恢复能力以及自我发展途径丰富等均是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弹性力考量因素。

我国资源型城市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以采掘业为主的职能类型和以制造业为主的职能类型。

煤炭型、石油型、森林型城市以直接输出资源初级产品为主,大多数城市都具有比较突出的采掘业职能。

金属型城市的主导资源由于产地加工的程度比较高,所以大多数城市都表现出比较突出的制造业职能。

无论是生态环境的受压能力、自我恢复、调节能力,还是转型发展的出路等,资源型城市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转型之路注定并不平坦和顺利。

1.3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压力度

准则层是工业企业压力度和社区人口压力度,重点考核城市、企业及人口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压力度。

具体标构成如下:第一,水资源压力度:包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耗水率、生产过程中跑、漏水比例、生活用水定额、生活耗水率。

第二,土地资源压力度,即土地资源集约度。

第三,水环境压力度:包括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污水厂直排量。

第四,大气环境压力度:包括废气排放量,废气排放达标程度,废气处理率。

第五,土壤环境压力度:包括工业垃圾污染程度,生活垃圾污染程度。

2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实证分析

2.1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放大效应及其规律

资源环境承载力要求城市群体的发展要素,如人口规模、企业规模及其产业规模等要与自然资源总量及生态环境容量成正比例,否则,生态灾难及资源危机在所难免。

资源型城市依托自身资源环境优势量,无限放大资源环境容量与承纳度,迅速而大量集中资源型市场要素,盲目发展、过度开发,可能使资源型城市过早陷入了经济衰退和资源枯竭的泥潭。

以大庆为例,大庆油田探明石油储量约占全国47.4%,居全国第一位,也是世界特大油田之一。

天然气储量居全国第8位,已连续24年稳产在5000万吨以上,占全国石油年产量50%的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下30%,仅为7.45

亿吨,到年产量只能维持在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将在目前已经很高的基础上大大提高。

,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为4000万吨,并且综合含水率已达90%以上。

换句话说,从地下采出的每吨油水气混合物中,原油不到10%,90%以上都是水。

伊春市,号称“祖国林都,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林业资源型城市,森林面积395.4万公顷,16个林业局已有12个无木可采,

其余4个也处于严重过度采伐之中,活立木总储积量由开发初期4.28亿立方米减到2.47亿立方米,公顷蓄积量由167立方米减少到87立方米,可采的成熟森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资源型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上端,产品附加值和资本利润率都偏低。

故此,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利润型资本大量外流现象在所难免,这必然导致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承载力的持续恶化和下降。

自然资源的逐步耗竭使地区生产成本呈上升趋势,这又会加剧资源型城市环境承载力的持续弱化。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持续下降,将使资源型城市在区域战略中所处的地位分化降低,市场创新能力不断减弱,从而在市场发展进程中只能从事初

级资源产品的开发与加工,最终形成城市对自然资源的强烈依赖,造成产业结构不断低端化的恶性循环。

2.2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生命周期及其弹性力分析

由于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城市的兴衰受到资源型产业的牵制,资源型产业发展越快,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就越大,城市发展也越快,反之亦然。

由于资源型产业有其开发期到达产期、再走向成熟期直至衰退期的演进规律,单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经济也会沿着相似的轨迹

发展,呈出城市经济波动性生命周期轨迹,即兴起期→繁荣期→衰退期(城市经济尚未转型)或→新生期(城市经济成功转型)。

由于对资源环境的持续开发利用以及人为因素的生态破坏未能得到及时的休养生息,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弹性力极其脆弱,并不能起到资源预警及生态侵害隔离效果。

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环境的依存度高,生态自我恢复能力薄弱,自我拓展途径单一,固其自身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波动性大,持续生存力较差,惯性生态悲剧在所难免。

此类实例国内外并无例外。

根据中国矿业协会的`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390多座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其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

全国约有400多座矿山已经或者将要闭坑,约有50多座矿城资源处于衰减状态,面临着严重资源枯竭的威胁。

苏联巴库油田的开发始于19世纪下半叶,其累计原始探明储量为15亿吨。

20世纪初,成为了外高加索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苏的石油基地。

1940年,巴库油田的产量占了全苏的71.5%。

但是,巴库的在鼎盛时期仅仅建立了石油加工业,而不依赖石油资源的多元化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持续的开采,石油储量日益枯竭,产量迅速下降。

随着石油开采业的不断萎缩,完全依赖其石油资源的石油加工业也开始衰退,城市的发展弹性力大大减弱。

只是由于过去积累形成的包括炼油基础和百万人口的都市区在内的庞大经济基础,方便的水路运输和身为阿塞拜疆共和国首府的

政治地位,才保持住了占全苏10%左右的原油加工能力和仅次于乌法和古比雪夫的全苏第三大炼油中心地位。

巴库市处于“维持缓慢增长的停滞状态,其失败经验及其惨痛教训值得总结和避免。

2.3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开发的负效应及其承载压力度

资源环境开发的负效应,即资源枯竭及环境破坏后的外溢结果,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对象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造成过度压力的必然结果。

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会引起一系列资源环境承压过度问题,而工矿业的发展和森林的砍伐会破坏城市的自然景观,对空气、水资源、各类自然生物及人类本身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资源型城市生产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密集型商品,在直接或间接输出大量能源资源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据由英国政府资助的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国净出口产品排放的CO2约为11亿吨,约占总排放量的23%。

EA则估计,20中国国内出口商品生产蕴含的与能源有关的CO2排放量为16亿吨,占中国排放总量的34%。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采矿损毁土地累计达40万公顷。

因采空或超采引起地面沉降、塌陷、滑坡、裂缝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千余处。

全国每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中85%以上来自矿山开采,现有固体废矿渣积存量高达60亿~70亿吨,其中仅煤矸石就超过34亿吨,形成煤矸石山1500余座,占地5000公顷。

矿山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和废气,仅煤矿排放的废水每年即达26亿吨,废气达1700亿立方米,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可见,资源环境开发的负效应必然会降低其生态系统的承载压力度,使得资源型城市极易陷入发展亦快,收益返小的恶性循环当中。

3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推进模式

3.1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的减量、循环利用及其方法论

可以说,资源型城市的传统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资源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

于内部所能承受的资源容量与环境承载力,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特征。

资源环境承载力则要求系统内部要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能够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城市资源环境的减量化、循环利用成为了必然趋势。

减量应是对城市资源环境的循环开发与利用的量化结果,也是增强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的内动力。

资源型城市应根据产业链关联程度,合理规划、开发建设综合服务区、拆解加工区、精深加工区、污染处理区、仓储物流区、科

技研发区、生活服务区、居住社区等8大产业功能区,实现产业链条转化过程中再生资源的“零损耗以及在整个产业循环过程中再生资源在区内的“自消化。

废旧物资将在产业区内得到充分循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以高附加值产品方式通过区内交易中心走向市场,进入到整个社会的大循环系统之中。

号称“煤都的榆林推行煤向电力转化、煤向载能工业转化、煤向油品转化产生了积极效果,值得借鉴。

府谷县恒源煤焦电化公司实施的年产30万吨冶金型焦及其配套发电、水泥、甲醇、焦油深加工产业链循环项目,完全实现了“三

废零排放,其中废气、煤气净化后用于煤焦油深加工和甲醇生产,热电厂的粉煤灰通过凝石水泥车间变成了高质量的水泥,将上游废

料变为下游原料,每年节约原煤18万吨以上,降低电耗逾4000万千瓦时,减排废水44万立方米。

榆林初步形成了原煤—发电—粉煤灰—建材工业、原煤—兰炭—焦油—化工—煤气和焦粉回收

利用、原煤—甲醇—下游产品—建材—食用级二氧化碳、盐—烧碱—聚氯乙烯等多个循环经济链条。

应当说,资源型城市的减量化、循环利用战略可从自身实际出发,分步骤、举重点进行科学化、生态化进行。

3.2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评估及其运作机理

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内生性的物流系统,有其自身发展、演进及消化的生命周期规律。

要使理性认知并成功延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发展适合自身特质的新型清洁能源产业成为了必然趋势。

篇18:城市的生态觉醒

城市的生态觉醒

城市的加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生态环境负效应.生态失落是产生生态环境负效应,导致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生态觉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生态城市则是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所要追求的目标.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做为保障.

作 者:牛桂敏 陈柳钦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刊 名:中国城市经济 英文刊名:CHINA URBAN ECONOMY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9: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文章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首先确定选择评价指标的原则,然后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并根据评价指标的指数值计算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值,再根据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值确定城市生态环境的状态.

作 者:朴光玉 染天民 Piao Guangyu Liang Tianmin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4(6)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指标   综合指数法  

篇20:浅谈建设城市生态墙

浅谈建设城市生态墙

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城市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道路污染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如何防治这样严重的污染?除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无铅汽油、安装净化装置等,还可以在道路中央分隔带两侧建立生态墙,形成“绿色屏障”,利用植物吸尘,杀菌、吸收有毒气体,减少噪声,提高空气湿度和降低气温等功能来综合防治道路污染,从而改善市民生存环境.

作 者:段贺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农学院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2009 “”(15) 分类号:X21 关键词:城市   生态墙  

篇21:城市生态与园林绿化

城市生态与园林绿化

摘要:20世纪末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城市成为人类聚居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特殊生存环境,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极大挑战.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保护与提高,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园林植被(花、草、树)资源的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于是,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成为一项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作 者:皮昌道    牛敬生    王微  作者单位:皮昌道,王微(河北省水利技术试验推广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61)

牛敬生(河北省林业局森防站,河北,石家庄,050081)

期 刊:河北林业科技   Journal:THE JOURNAL OF HE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3) 分类号:X173 

相关专题 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