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

为重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为重”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

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

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

文/赵美玲

摘 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教师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手段,作文内容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引导学生掌握命题作文的特点、掌握文体知识、丰富作文素材,利用范文指导训练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作文;指导;文体知识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作文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从教师而言,存在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存在有些学生畏惧写作,有些学生想写但写不好等问题。面对现状,教师就要熟悉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有的放矢,力求做到教师讲授之后,学生有所收获。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谈谈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引导学生掌握命题作文的特点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同时我发现学生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大多数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是很熟悉,拿起笔来感到无话可说,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硬写,最后结果就是东扯西拉,凑满字数,敷衍了事。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这样教师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写作文的某种技巧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我们可指导学生写一篇《秋》或《冬》;学习了史铁生的《海棠树里的张望》,可指导学生写更多忆人记事的美文。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如果能把握命题作文的特点,就能写出像样的作文。同时,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提供给学生自由式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让学生可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作为写作内容,甚至把自己观察和积累到的自然现象等抒写成文。

二、引导学生掌握文体知识

很多学生写作文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如何写,原因之一是不明白、没有掌握文体知识。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们都有共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文体精心备课,进行比较教学,这样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指导学生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作文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设置中心句的方法等都可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套路,写作起来也就顺手了。

三、丰富作文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作文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其目的也是为写作奠定基础。教师还可布置学生通过电视、报刊等渠道,了解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事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如针对某一热点话题开展汇报交流、辩论活动等,让学生把自行感悟的大量信息素材汇集成丰富的写作素材。

四、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

题材相同,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也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这样,就可以从多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避免无内容可写。比如,在专题作文训练中,老师可以给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从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去思考,自由争论,自由确定写作角度,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在作文中就会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不仅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会分析社会的种种现象,写作机遇的把握,使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所以说,要想使学生立意想人之所未想,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高他们的辩证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必然会抓住要领,不至于泛泛而谈。

五、利用范文指导训练,提高技巧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指导大多数只限于提纲式的点拨活动,大体上提出一些条纲要求,对学生的具体操作性指导不佳,导致作文教学成效低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在作文指导中,教师要适当选取一些范文实例作为样本,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分析,提高写作技巧。首先,教师要对范文进行分析,重点在文章主题立意、布局谋篇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分析,要让学生从中汲取到经验。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分析范文的基础上进行模仿与创作。在这一环节,并不是要求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而是要求学生借鉴吸收范文的成功写法,并加以消化吸收,学习范文成功的写作方式从事相类似题材文章的写作活动。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中取材论述、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会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八十九中学)

篇2:指导学生写作文之我见

指导学生写作文之我见

指导学生写作文之我见

作文教学向来都是我们语文老师头疼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同时让学生乐于写作,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悟,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寻找生活素材,经常开展活动

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学习语文。例如我们在运动会后,我就要求学生写日记,举行班干竞选活动,要写演讲词,开故事会,自己自编自写自演,家长会后写心得等活动,还坚持每两周表扬作文优秀以及写作水平提高的学生,并展示作品。这些活动的展开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书写心中的 篇章。

二、多写生活实例,打好扎实基础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学生作文中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所以我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哪怕他写的只是简短的.片段,甚至只是几句话,也要鼓励他坚持写作,虽然只是片言只语,也是他的感受。这个时候不能批评学生,说他写得这么少,不符合要求,而是积极地及时的帮他分析,鼓励他写作。时间久了,学生不但练笔多乐,还积累了素材,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接近大自然,节假期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获取更多写作的素材。

三、拓展阅读层面,学习佳作美文

四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诗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还教给学生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这样一来,学生到写作文的时候信手拈来,厚积薄发,自然而然地在写作中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了。

最后,相信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一点一滴的进步,喜欢写作,把写作当成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

篇3: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作文

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作文

写作和阅读是语文的两大基石,而作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犹如一座不易攀登的高山。如何指导初中生写好作文,总结下来有以下几条:

第一,写作内容要贴近生活。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写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对于初中生来说,短短的十几年阅历经验还不够,所以许多学生写作文时都苦于无话可说。因此教师务必使写作内容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心理学家认为,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不会有完整的再现能力。观察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写作材料,便可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观察世界。

第三,追求个性创新,活用教学资源。教材是最有效的教学资源。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佳作是经过专家精心选出来的,内容极为丰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欣赏模仿名家的语言和写作技法。

第四,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多向思维这一重要方法。多向思维是学生对某一作文素材最大限度的`开拓思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多侧面思考,以便从中提炼出新意。这样,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对所写对象形成自己的看法,作文才会不落窠臼。

第五,激发写作兴趣。教师要确立以鼓励为主的作文评价原则,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给建议,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批阅要快,及时反馈意见;批改要具体,不空泛。不仅要指出字词上的问题,更要在习作的布局谋篇、选材、详略层次上批改,使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我们相信:用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去感染学生,就一定会改变学生写作难的问题,作文将真正成为他们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1.阅读经典(通读和精读)

2.按照经典作文模拟写(议论、记叙、说明三种文体)

3.到野外游玩回来写随笔,练笔;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周记

4.学生交流写作体会

5.老师和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然后分析讲解

反复这几个环节的训练

热门作文阅读排行推荐:

读你,我的年华不寂寞。

我依然爱你,家乡的山河

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

篇4:学习《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心得体会

我们都知道,作文教学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须的语文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作文教学对于每一位任课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开学初备课,韩校长进行了题为《怎样知道学生写作文》的辅导,自己感觉受益匪浅。

一、导入要形式多样,围绕“趣”字进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写作文时,使每位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是不再是负担。韩校长在辅导时举了一些导入的例子,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导入的方式、方法及其作用。

三、掌握几种常见作文类型的写法,在辅导中,韩校长对几种常见的作文类型都做了纤细的讲解。

四、作文教学(指导课)的教学模式。显然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倒是对于大多数作文课都可以这样来做,这样减轻了老师备作文指导课的负担。

韩校长的《怎样知道学生写作文》的辅导,解决了我感觉作文课无从入手的难题,为我的作文教学课的进步提供了一条捷径,为我今后的作文指导明确了方向。

篇5: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乐学”

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让他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种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这件衣服,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又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把一张中国地图发给学生,提问:你想到哪个地方去旅游,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吗?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道渠成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根据需要设计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手眼脑齐动,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虽然有“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简单意识,但对人民币各种票面认识不全,对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中的作用体会不够,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和学生每人都要准备各种票面的人民币先让学生认识各种票面,然后再进行简单计算。这样用真币来学习,一来不安全,给家长带来负担;二来不卫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用模拟人民币,但配套教具尚未出台。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多媒体课件先展示生活中的购物、乘车购票、存钱的场景图,同时配上画外音,引入新课,让学生很容易地体会了人民币的功能和在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大屏幕再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接着再让学生分类,用课件展示分类的过程和结果,最后进行简单换算。这样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思考得多了,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识。

三、展开适宜的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

篇6: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学指导

实施程序为“四环节”模式:即学前指导--自学答疑--合作交流--练习小结。

(一)学前指导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学习有了具体范围和要求,而且有了规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适度增加学习的紧张强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在自学时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长期坚持下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注意点〕

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四个明确: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和自学方法。(或范围)

②明确自学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自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

③明确自学要求。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④明确自学时间。即用多长时间。

(二)自学答疑

“自学”是指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的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

[注意点〕

①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学习。

②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进而产生兴趣。

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④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⑤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学生,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

⑥搜集位上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做好记录和归类,供评讲。

(三)合作交流

“展示”是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内汇报,对于不同的观点引发小组讨论,最后汇集最佳成果,达成小组共识。教师组织小组代表汇报成果。一般要找中差生做小组代表,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暴露出知识的错误点、混淆点、遗漏点,分析查找学习的误区以求改正。

“交流”是教师在展示的基础上或过程中,结合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注意点〕

学生展示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①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持不教。

②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一帮一”的学习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

③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性知识,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避免学生走弯路。

(四)练习小结

练习反馈就是指教师课堂上要留出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其目的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注意点〕

①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5 分钟。

②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要同教学内容匹配,有梯度。

③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④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以上就是“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具体到不同课程和不同课的类型,这一模式的结构和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始终遵循两条线:一条是学生的自学、展示和练习,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教师的适时的和必要的指导、鼓励和评价,这是暗线。

王旭凌

[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学指导]

篇7:“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我校自XX年X月正式启动《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项目,我组按学校课题领导组要求承担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法的研究”这一具体任务。xx年初至今我们教研组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相关文献理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目标,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相应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就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各科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不尽人意。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桎梏,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很好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严重脱节,重教法,轻学法,讲练不当,反馈矫正不当,教学目标指向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那么主要的原因在哪呢?通过观察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其一,教师缺乏目标意识,不知道如何去“激活”课堂。其二,错把教的方式的变化当作课程改革的唯一目标。其三,教师的课堂理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我们认为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取得好的效果,只有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在每一节课中实施“还学于生”,课堂效率才会提高,学生才会学会、乐学、会学。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xx教学中加强“有效指导学生学法的研究”的探索与研究。

二.解决问题的设想

我们在着手做这一课题的第一设想就是,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转变课堂观念,变“他主”为“自主”,促使课堂学习结果最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就必须实施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学生想学、爱学、善学、会学,并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外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从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从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主,从师与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型及辐射型交流,切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克服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偏智重分、围绕学校“升学率”指挥棒而转的现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然而,回顾我们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部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以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主要表现在:在教学内容上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重教师“教”,轻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重教法轻学法;在对学生的态度上重优秀生的培养,轻后进生的辅导,不能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致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不下来,教育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因而迫切需要我们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又能把素质教育落到教学工作中去。

三、研究思路

1、明确目标,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学生以“学会什么”、“该会做什么”。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每堂课教与学的方向,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分析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学会或获得什么,也就是必须先弄清楚目标问题。其一,要研究与上位目标的关系,准确定位课堂每一环节的具体目标。其二,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其三,要分析具体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其四,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

2、围绕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要能体现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凸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线,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这种服务包括在起始阶段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和组织起来,如通过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设置悬念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启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指导、点拨,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活动结束时与学生共同回顾、总结,评价学习过程、学习结果。

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启动和组织学习活动时,不仅仅是单纯的认知活动,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还有情感活动。因而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关注反映学习是否有效的学生外显行为特征,即: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独立思考,是否主动探索,是否自主选择,是否自由表达,是否富于想象,是否敢于否定,是否兴趣浓厚。教师要有关注和调控的意识,并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对学习任务进行修正。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在成功中进取,在获得中提高。

4、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

学生经过紧张的智力活动,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应当使学生本人和老师都知道。所以教师还必须考虑学生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包括答问、讨论、陈述、作业、答卷等。教师根据反馈的学习结果,确定是否要提供第二次学习机会。

5、进行补偿教学。

学生从明确学习任务到学习结果的呈现整个过程,教师必须始终予以关注。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怎样获取学生的各种信息?应当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如何根据学习结果的反馈,适时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6、形成自我教学模式。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实践、观摩、分析、总结,探求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有效的课堂管理实施办法,提炼出有效教学模式。

7、摒弃“题海战术”。

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内化所学知识,并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地发展。每位教师必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促进学生学会、乐学、会学,从而达到成功地学。

8、向教研要质量。

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的研究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并根据有效课堂教学的行为特征培训,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促进课题组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进一步转变,提高科研素质。

四、研究措施

在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做法,使学法指导研究逐步开展并走向深入:

(1)开设方法课

开设学法指导课,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一就如何搞好与初中的衔接,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段学习法”。高二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分段学习法”,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学习能力。高三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和自觉运用“分段学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普遍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科渗透

教师平日备课要注意四点:一是要备学法指导的内容,想一想学生应用什么方法学好这一堂课要讲的知识,做到“既讲知识又传方法”。二是想一想最近一个阶段讲了多少知识,怎样指导学生把知识巩固好,如何将新旧知识进行归类和对比,结合教学对相关方法加以贯彻。三是想一想这学期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形成什么样的习惯,建立什么样的动力定型,今后怎样完善和发展等。四是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哪些好品质,如何改进自己的学法指导等等。

(3)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一剖析:如“学生课前是否预习?能否抓住讲课的重点?遇到不懂的问题怎么办?作业、考试中的错误为何屡犯难改?学过的知识大部分忘了怎么办?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怎样记课堂笔记?不会做的练习怎么办?”等都是专题讲座的好题目。多年来,我们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和方法课教师在校内做专题报告百余次,收到了良好效果。

(4)学法咨询

学法咨询有个别咨询和集体对话两种形式。个别咨询,是解决个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心理、理论、技巧等方面的问题。集体对话,可通过“与学生对话”和“回答学生书面提问”两种方式实施学法指导。组织有一事实上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有教育机智能力的教师,通过现场对话解决问题,给学生以满意的答复。第二种方式要求科任教师做好发动工作,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主要矛盾,提出主要问题。教师先对学生书面提问加以分析和分类,备好课,然后加以解答。

(5)主题班会

班主任根据本班学习状况,确定主题班会的内容,可进行发动、介绍经验、讨论、表扬等方面的工作。主题班会上可请本班同学发言,也可请外班甚至外校同学发言,既可介绍经验,也可讨论问题,还可提出建议,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激励。

(6)经验交流

可组织本班、本年级、本校的经验交流。教师在培养典型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培养多种典型,包括优秀生、一般生、学习困难生、特色学生,对于学习困难生要给予足够的关心,以后进变先进的经验激励更多的人;二是介绍学习经验要重点突出,教师应帮助学生把发言稿准备好。还可通过广播、墙报等多种方式介绍学习经验。

(7)学法知识竞赛

用抢答、互相提问、问卷等形式进行学法知识竞赛,把娱乐与推广学法结合起来。活动前要请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出好竞赛题和参考答案。主持人应熟悉学法指导,还要有处理临场突发问题的高度教育机智能力。

(8)家长学校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学法的知识,了解学校贯彻学法的措施,使家长主动配合,相辅相成。我们要求家长在“抓预习”、建立“纠错薄”和抓复习三方面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五、研究启示

通过研究我们深切感到,学法指导与优化教法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努力确保学生在课堂 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教法时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法为基本点,即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方法、习惯研究制定教的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练习的设计、教学手 段的运用等都符合学生外语学习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法,并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使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达到优化和谐的结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实际的学法指导与研究中,我们认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应落实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情感上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一切学习活动都要让学生亲自实践,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使他们想学、会学,并积极创设适宜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诱发学习动力使想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沟通”、“美学激励”、“设疑刺激”等手段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想学、乐学。

实践表明,学生对某科教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影响着对该科的学习兴趣,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必要的。课堂教学不但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生则会充满情感的学;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感情,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设置疑问去刺激学生,能增加学习向心力。教师可利用“情境引入”、“成功激励”、“积极评价”、“民主愉悦”等手段来刺激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使之想学、爱学。

2.在内容上指导

内容即任务,什么时段学什么。一章或一节的知识有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并通过有效指导,使学生能迅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必要时还需将教材中的隐含知识显性化,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认知能力。减轻课业负担,增加自主时间的“内容”,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满堂灌”,课后留作业,由于科目多,作业量大,学生被困在作业堆里,只能疲于应付,无自主时间,很难有自主创造。要发展,必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增加自主时间。这并非是要取消作业,相反,必要的巩固训练并不可少,只是一方面可将一部分训练放在课内,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另一方面也可分类布置,实行统一与指导相结合,即将作业分成A、B、C等若干类,学生根据实力分类要求,学有余力的还可选作,这样既减轻了课业负担,而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大的自主时空,可自主发展。

3.在方法上指导。

学习方法既是一种学习技巧,又是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心理调节。通过指导要使学生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会进行自我检查、评定,不断进行自我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等。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法指导融于教学之中,例如,结合作业(或检测)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分析自己错误原因(是知识错误,方法错误,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失误?),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解题方法,据此对相关内容进行反思以加深理解,提高元认知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也是的一种较好指导方法,他们可从中互补长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法,去改进教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4.在训练中指导。

训练是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指导。对训练中的指导要把握好时机,导在关键,即在学生遇到疑难最需要指导之时才进行,并且不要一步到位,可以启发,必要时可增设问题台阶等。学生想学、会学,教师就要给予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时空。减少“讲”的时间,增加“练”的时间

自主学习即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解决一个个问题,这自然需给足学生思考时间,而相应地教师就要严格控制“讲”的时间,能少讲的尽量少讲,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就让其动手去做。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在一旁指导,这样减少了讲的时间,学生就有更多“练”的时间。通过自身的努力,学生一步步完成知识的探索过程,不仅有成就感,更有实践的体验,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

六.结语

反思我们这一年多来的工作,我们认为,研究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它要求所有教师都直接面对自己和学生所面临的问题,采用实践的逻辑,提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尽自己所能,把这一方案付诸现实。在实施学生学法的指导实验当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共识,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对这一课题研究我们将继续深入下去,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途径,与时俱进,力争真正做到教师有效去教,学生有效去学。

篇8: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作者/杨宏满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 ,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为了唤起学生美的体验,我设计了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教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会跳跃,比其他鱼多了两只青蛙似的脚。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其实,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万

事精通,被学生“问倒”之后,教师要表现出“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怕尊严受挫而训斥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虚心好学,积极探寻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下课,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这样,自主学习就落到了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416700湖南省永顺县大坝乡九年制学校)

篇9: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一、课前精心编拟自学提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文不同于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有故事情节,而数学课文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自学数学课文让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文的教学特点,积极创设让学生读书的境界,使学生对需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让他们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而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激发阅读的动机。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这具有定向的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编拟好提纲:1、观察P100例1的两个图形,它们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2、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3、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4、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什么异同?要求学生像阅读语文一样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圈点勾画,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去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多动手、动脑,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提高课堂质量。

二、重视阅读方法指导,课中巧妙设疑。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对教师有一种依赖,特别是数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这样就妨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为了提高读书效率,对课文中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阅读时钻不进去,又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点讲授和阅读结合起来,从旧有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巧妙地设疑,把难点分散,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揭示问题的本质,深化知识。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看书后,教师设疑:为什么要写上“在除法里”?“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怎样理解?“相同的倍数”什么意思?这样的质疑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性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再阅读课文的兴趣,解决了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三、巩固认知要实,课后整理归纳。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形成后,尚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课后整理归纳每学完的一小节或一单元,把主要知识分门、分类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形成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练习编排意图,紧密配合例题,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也可布置些课外阅读。如教学:“年、月、日”以后,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不仅可巩固已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不断攀登数学高峰的兴趣。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要以“本”为本,精心设计,重视学生阅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

篇10: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作者/石艳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行学法指导。所谓学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手段、方式和途径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高中英语教学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其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

单凭课堂的知识是不足以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所以,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可以利用在课堂上学来的方法进行终身学习。那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学习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激发主体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切实做好英语学法指导的前提。因为任何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都必须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去实践、去体验,才能将教师所教授的经验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合自己情况的有效学习方法。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爱好、兴趣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去学习方法,运用创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一些专家倡导的方法很值得借鉴,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张文府教授提出的八环节学习外语的方法,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听讲―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又如教育家魏书生所提出的记忆习惯、演讲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定计划的习惯、预习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出考试题的习惯、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等十二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的方法和习惯均有助于学生的总结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是学法指导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法指导经常化、具体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到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之中。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全过程,而不是一个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随意组合的复合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做导向,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为此目的,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按此结构,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渗透学法指导:1.备课要明学情、备学法,即了解学生学习的实情,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

2.预习设计要指点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本课预习法、单元预习法。3.教法的选择应有利于指导学法,为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提供借鉴和规范。4.教师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要示范学法和点拨学法。4.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自悟和总结学法。5.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科学法,学科迁移法。

三、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英语教学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和课本上的有限 篇章是不够的,所以可组织学生开展周末阅读。教师可以在周末安排一次集体阅读课,每次一课时,而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应内容丰富,体裁广泛,比如原版小说、简易读物、科普知识、视听杂志、音像资料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扩大知识面。在长期的指导和训练下,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常用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从而真正提高其自身的阅读能力。不要把课堂作为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而应该把整个世界作为我们学习英语的课堂。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如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视录像,读英语小说、英语刊物、英语报等。让学生给自己创建一个虚拟的英语世界。多问问自己熟悉的事物用英语怎么说,在这种场合下 “老外”会说些什么,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查资料,请教同学或者老师,多跟同学交流。有了这种意识,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学习英语,整个世界都是英语课堂。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点金术,它是开启学生智力的金钥匙。教师应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更好地学,并在学习中掌握、运用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教师变得多余。进入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类社会,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担负的责任。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是要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重 要的目标。教师要为学生将来发展着想,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经常性地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思维,发展能力,开发潜能,把教的最优化最终落实到学的最优化,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好,改变目前的“花时较多收效较低”的教学状态为“花时较少收效较高”的教学状态,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众所周知,好的习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同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作为一门外来语言的学习课程,没有和汉语一样的母语环境,其学科本身就是有难度的。学好一种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的是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途径,也是学生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通过教师的培养,我相信学生都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英语,都能以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学习英语,相信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学好英语,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品行和修养。

(作者单位:416700湖南省永顺县第一中学)

篇11: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化学

摘 要: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化学展开一些讨论,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化学教学课前阅读、课堂细读、课后精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课前阅读;课堂细读;课后精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伸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特别是借助多媒体已成为热门,公教课更不用说。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忽略和淡忘了,但我认为传统教学手段不可丢,其中阅读教学法在新课程在化学教学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学生如果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即使是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材上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到做练习时又不会做。

在强化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本人根据自己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就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化学课本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地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

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阅读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

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阅读的作用。

课前阅读首先要了解、记住章节标题和课文中的小标题。

标题是内容的概括,了解了标题,就知道章节中提出讨论的是哪些问题。

然后把预习的课文(包括插图、表格、实验装置)从头到尾的通读,边读边思考,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并在阅读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作为上课专心听讲的重点。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学习阅读前,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阅读提纲和要求,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阅读要跟思考问题相结合,这样阅读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二、课堂细读,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和关键

课堂阅读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一种要求。

指导阅读法主要有设疑、导读、讲析、归纳等几个要点。

对于浅显的内容,尽管学生通过阅读已有初步印象,但未必能概括、综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下,再用自己的话归纳要点,并分析其原因。

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最关键的字、词、句,归纳、综合、理解。

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

着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

(1)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

(2)概念之间的区别。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

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阅读概念时不能随便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或字。

阅读不宜过快,一带而过,阅读时需要细嚼慢咽。

有的甚至需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

甚至有的化学阅读需要写一写,把关键的字词写出来,这样可以加快或加强记忆。

通过学生的精读、细读,进行筛选,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操作占课文的很大篇幅,学生在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时往往只注意实验现象,而忽视实验操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的条件;(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a、化学实验的原理;b、实验结论;c、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

当然,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

特别是初三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把描述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验。

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三、课后粗读,培养学生注重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而阅读又是复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可采用回忆的方式,这种阅读是阅读所学过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加强记忆学会比较、归纳、总结。

若教师仅仅是指定阅读内容,学生阅读的效率不高,没有兴趣。

若老师把要阅读的内容设置成相关的练习。

四、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

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

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在加强记忆中,要充分运用心理学提示的遗忘速度先快后慢的规律,对某一记忆对象除及时复习外,还要合理安排继续重复阅读的次数多一些,间隔时间短一些,以后逐渐少复习的次数,拉长间隔的时间。

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节奏。

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

对易懂的内容、节奏应当明快,速度可适当加快。

对抽象费解的内容、节奏则应当重缓,速度可适当放慢。

3、阅读中注重思考。

篇12:地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反思

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结果进行审视判断,从而分析、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学习主体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它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及进行反省、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控学习和改善学习的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学习的体验、体会和收获,分析利弊得失,并及时概括、提高为新的体验与收获,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反思

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因此在学习某部分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包括对地理知识记忆的熟悉程度,对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各种表达形式掌握的程度。在经历一些学习活动后,要反思自己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如何联系的,反思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有无欠缺,若有,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何尽快补救。如学习“俄罗斯”这一节后,学生通过与“日本”所学内容的对比反思,得出俄罗斯工业分布与原料、燃料产地有关。而日本工业分布与优良港口、海运相关。这越完善,而且知识可迁移性越强。

二、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反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带入知识再发现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对问题做出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调查或实验方案;实施调查或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利用各种形式交流得出科学结论等,是探究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力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探究活动,开始是怎样想的,走过哪些弯路,碰到哪些钉子;为什么会走弯路,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自己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考究竟谁对谁错,哪种方案最优;自己在一些思考中能否做某些调节,为什么当时不能做出这些调节;自己在思考中有没有做出某种预测,这种预测对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自己在预测和估计方面有没有带普遍意义的东西可以归纳等,这样不仅使探究课题的方案、过程直接得到了改进,而且在评估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相关技能,为今后对类似课题方案的'优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要求学生对探究活动中相关的问题反思

若要避免“一知半解”式的学习,必须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开,在活动结束后我想应该。。”等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完“大洲和大洋”提出“关于地球名字我想应该。。”在学完“美国”提出“对于乳畜带在五大湖附近我以为。。”等拓展性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探究的欲望离开课堂,把对问题的研究延伸到课外,既延长学生思维的时间,扩大其思维的空间,同时也暗示创新没有止境,探究没有尽头。

四、要求学生对学习中的认识、观点反思

“知识只有触及人的精神领域时,才会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触及学生的态度与情操,发展智慧,提升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并非是虚无缥缈的,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过程来体验、培养。如学完“中国气候”后,有的学生总结说:“冬季风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可以形成寒潮。这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学习了“台风”后,有的学生说:“台风有时对人们有益,有时对人们有害,因此我认为对待一个问题或一个人,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要辩证地看问题,要善于从不利中找出有利的方面,还要从逆境中看到希望。”学生的语言虽然显得有些稚嫩,对道理的感悟略显生硬,但是它毕竟是有感而发,说明使学生的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相关专题 指导学生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