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范文

tiasc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tiasc”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数学说课稿范文(共19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指定有着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这里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练习,p34的做一做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0.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a:b=:()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篇2: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工程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小数应用题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问题基本相同,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题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由于计算的不是具体的数量,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 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基本技能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中引用家乡的汤山公园、杭州湾大桥建设等大量图片,渗透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 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三、说教法。

由于工程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尝试、发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发现自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养成主动发现新问题的习惯。这节课前我让学生做了三道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整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发现“为什么这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分别是120亩、20亩、1亩而用的工作时间相同呢?”进而引入分数工程问题,把前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去掉,还能不能解答?让学生尝试练习,进一步发现和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循序渐进,既缓减了教学的坡度和难度,又使学生能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便抽象思维为具体形象思维。

2、联系生活教学:在本课中围绕一条主线;即汤山公园绿化展开教学,汤山 公园为学生所熟知,在教学中通过对公园绿化的不同陈述,展示了不同工作情景下关于绿化的工程问题,通过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感悟了公园的美景,。在联系中明白 把一项工作、修路、运货等全部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也逐步把握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其数量关系。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几个程序进行:

1、复习铺垫:复习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的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做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然后引入分数工程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发现规律,进一步类推出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变抽象为具体。

3、练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深化练习。

4、全课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布置作业。

篇3: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解简易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述。

(3)?会对具体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4)?会独立地解答一、二步方程。

(5)?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解方程的两种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进新课

1?汇集问题,寻找出路

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

2?解决问题,形成方法(例1教学)

先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把学生推向主体位置:

①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能根据数学信息说出等量关系吗?

③请大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统一方法与答案。

① 解方程的格式(先提行,写下一个“解”字;为了美观,尽量使等号对齐,两边写式子。);

②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或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③自觉检验。

尝试练习:写出求解的过程和验算的过程,不会的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出示:20+x=30。

3?类比推广,深化探究。教学例2

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流,老师一一展示各组的解方程过程

方法一: 解3y-8=13 方法二:解 3y-8=13 方法三:解3y-8=13

3y=13+8 3y-8-8=13-8 3y-8+8=13+8

3y=21 3y=5 3y=21

y=21÷3 3y×3=5×3 3y÷3=21÷3

y=7 y=15 y=7

验算3×7-8=21 验算3×7-8=2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辨析渗透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三)练习巩固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检测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查缺补漏。

(六)布置作业

篇4:数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分数乘法》例5《小数乘分数》。这部分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用一课时进行教学。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部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以及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简便计算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教学中不仅涉及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整数与分数的互化,而且对如何判断一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等知识都会涉及。通过教学本例题要使学生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运用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开拓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教学例6、例7的分数混合计算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特别是刚学的分数成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对算理的分析探究过程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本课主要还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再教设计。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情感目标: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和讨论交流汇报法以及比较学习法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四、说学法

学法的指导要寓于教学的始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可能出现的困难,给学生的学习予以一定的指导,根据学生学情实际,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练习比较学习,利用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探究学习,在学习中形成多样性的解题思路。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按以下6个程序进行教学:复习旧知、情境引领、探究新知、归纳总结、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复习导入

这部分设计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算式题和小数与分数的互化,主要是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同时为新授课的教学做铺垫准备。

2、情境引领

出示形象生动的课件展示,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松鼠欢欢和松鼠乐乐的对话不仅使学生掌握一些科普知识,如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而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能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轻松的列出乘法算式2、1×和2、4×接着放学生开始探究算式的特点。

3、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指明学生黑板上板书过程。如果学生在计算过程出现困难及时给予指导。接着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计算的方法,分别说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不重复说,尽量抓紧时间。最后每组选出最优学生汇报结果,总结计算方法。

4、归纳总结对于小数成分数方法一:可以都化成小数进行计算;方法二:可以都化成分数进行计算;对于直接约分的方法可能只有提前预习的学生会做,可以让这些学生说说自己的做法,教师随之补充小结。

5、巩固练习

通过让学生完成做一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再教练习设计,课前准备了阶梯式的习题,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做弹性式处理。

6、课堂小结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呢?观察比较小数乘分数的三种计算方法有哪些特点?怎样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分数乘法计算呢?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的明了。

总之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多样性的数学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

小数乘分数

2、1× 2、4×

= =2、4× 能约分先约分,更简便

=(dm) =1、8(dm)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用时过长,课堂显得前松后紧节奏不协调。学生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准确度不高也影响了课堂的进度,如把2、1化成假分数,应该先理解小数意义2、1=2+0、1也就是表示2个一和一个十分之一的和,分数单位,写成假分数。对于个别学生对已学知识遗忘,及时回顾旧知的同时又会使课堂练习时间减少,因此预设的练习任务没有全部完成。

八、教学中的启示与思考

1、课前要注重及时唤起学生对新授课内容相联系的相关知识,课前安排对相关知识提前巩固练习,课堂能达到熟练应用。

2、要备好教学内容的同时,别忽视备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因材施教,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每位学生可以同步进行,但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因此这也是每位老师应下功夫思考的教学环节。

3、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在教学与反思中让自己进步是我在今后教学中的奋斗目标。

希望各位老师能对自己的教学环节中的不足给予指正,以利于自己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篇5:数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一节的内容包括8,9的认识,有关8,9的加减法以及8,9加减法的应用三部分,共5课时

"用数学"是第三课时,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同一情境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让学生学会看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三.让学生能看图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另外,咯市还通过结合"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来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条金,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算出结果.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寻找问号的数量时侧重通过计算的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所以本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指导学生找出求"一共有几个蘑菇"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有几只小象休息"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再通过加减法两个题目的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再让学生运用这个口诀,看图提数学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接受.

针对以上的教学设想,却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4能根据图画提出至少三个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一、创设情境,引新设疑

1(播放录音)

(出示电脑画面,有声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哈利,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快乐的森林玩一玩!,

提问:①你们知道哈利要带我们去哪里玩吗?(快乐的森林)

老师板书题目:快乐的森林

②你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有美丽的树木,可爱的小动物……)

老师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引导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动态蘑菇园,导入:哈利首先要带我们去快乐蘑菇园听小蘑菇们唱歌

问题①:通过观察,你看到现在在唱歌的是几个蘑菇呢?

(通过观察,现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师:你再听听,(有声音出:真好听,真好听,我们也想来一起唱.-------进入两朵小蘑菇)

问题②:谁来帮哈利算一算:现在一共有几朵蘑菇在唱歌了呢?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交流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边的6朵与右边的2朵加起来就是8朵

②引导理解:列式2+6=8对吗?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这里的蘑菇加起来就得出结果了,可以是左边加右边,也可以是右边加左边,所以2+6=86+2=8都对)

小节总结与评价;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又这么乐于助人,哈利为了感谢你们对他的帮助,特意邀请你们去看看森林里的节目表演-------小象跳舞

2,引导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的一共有9头象的字样.再3头小鹿跳舞的画面和音乐.再出示问题:有几头小象没有跳舞?

①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

②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

因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总共的9只小鹿减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为:9-3=6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再总结方法

(电脑出示蘑菇和小象图的比较图)

①提问:为什么求小蘑菇的题用加法解决,而求小象的题用减法解决

②引导学生明白小蘑菇的题目是求整体的数,即总数,求总数就用加法.小象的题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减法

③老师总结口诀:

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①出示课件一:(一共有8只小鸭子,水里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几只?)

让学生观察,把题意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8-3=5

②出示课件二;(左边有7只小狗,右边有2只小狗,求一共有几只小狗?)

2+7=9

③引导汇报,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进行订正

四、唱歌,休息

五、联系生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出示小鸟图:原来有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4只,)

引导学生提问:①原来有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是多少只?

5+4=94+5=9

②有一些小鸟在树上,后来又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是9只,求原来有几只?

9-4=5

③现在一共有9只小鸟,原来有5只小鸟,求后来飞来了几只?

9-5=4

④原来的小鸟比后来飞来的小鸟多几只?

5-4=1

⑤后来飞来的小鸟比原来的小鸟少几只?

5-4=1

六、活动练习,巩固旧知

发给20位小朋友每人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道数学题,让学生把得数是“8”的投入到“8”号信箱中,把得数是“9”的投入到“9”号信箱中,还有一些小朋友的卡片得数不是8也不是9,便找不到信箱,就请他们讲讲,自己没有把信送出去的原因。

七、总结收获,渗透联系

①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②回顾并记忆口诀:

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

篇6:数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序数对》。该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供天津用)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教材86页—88页)。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系和研究函数的运动变化奠定知识基础。虽是初始内容,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对”表示点或事物的位置的意识以很浓,只是谈到“有序”感到陌生。这些知识积淀,为完成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本节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是“数”向“形”的正式过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描述解决实际生活中事物、问题的重要工具,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方面: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能说出一对有序数对的实际含义。

2、根据一对有序数对在坐标平面内能确定一个点,根据一个点能写出一对有序数对与它对应,渗透一一对应关系。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研究实际生活中座位位置的确定方法的活动,让学生树立“数“与”“形”统一的数学思想。

2、通过研究有序数对的含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参于活动,同学间协商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知识的精神。

2、通过对有序数对的研究学习,进一步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树立刻苦学习品质。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品质。

结合以上目标,我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发展的宗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含义,熟练、科学的达到“数”与“形”的统一。

2、教学难点:“有序数对”中“有序”的含义。

为了更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座位、找路线等活动,探究有序数对的含义。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合理设疑、启发引导、解疑点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方面: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我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元素。教师的教是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教之下进行的。数学研究性活动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我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教法

我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注重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目标,针对我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教材插图合理设疑、巧妙点拨。适情设计梯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发现法:在活动中让学生观察所给图片,带着问题思考、探究知识,体悟有序数对的作用,感触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调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适当梯度,合理设疑法: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我结合目标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合理设疑、提问,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3、合作交流,协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我的引导下,采用学生个体探究、小组内交流的学习形式交叉进行,以逐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合作意识,树立学习信心。

4、练习巩固法:合理选配习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检测是否达标。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法

学生是否学会、会学成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在本节课中我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学习。因此我注重以下学法的指导:

1、观察分析法: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

2、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个体研究和小组交流协作进行探究归纳,真正体会有序数对的含义,从中领悟知识的产生,归纳规律。

3、练习巩固法:让学生树立数学重在应用的意识,检验学生掌握情况,找出差距,对症下药。

第四方面: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同学说出自己在班上的座位的位置,就一名同学说的例如:“3排4列”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它的不足,补充完善,即从左向右数,从前向后数等。再次描述自己的位置,从而体会到:①数对中数应有一定的顺序,是非常必要的。②在每一对数对中每一个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马上引出本节课题和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把课堂教学推进,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

第二环节:协作商讨,归纳总结,达成目标

结合教材中的插图,“电影院找座位”。我设置了问题是:①9排7号与7排9号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②在实际生活中,诸如表示座位的数对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呢?③这两个人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请帮助错的人找到正确的座位。通过问题,学生动脑去思考、探究、归纳,真正体会“有序数对”的含义及有序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出示有序数对(2,4)、(4,2)设问这两个数对中的数字相同,只是他们呈现的顺序不同,结合我班的座位说说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表示的是同一个座位吗?问题解决后我马上又写(3,3),这个数对中的“3”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有几个座位和他对应?

篇7: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资料,它不仅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并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资料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构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进取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一样,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必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逻辑思维本事也初步构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所以片面、不严谨.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本事和逆向思维的本事.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经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构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能够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进取性.故事资料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明白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立刻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构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构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之后问: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本事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教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那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我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对不对那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那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经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理解,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本事.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篇8:数学说课稿

本次说课我将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部分。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联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教材联系:

本单元的任务是学会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基础上,我们本节课的任务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材设计了图书馆这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和新课改活动的要求,配合教学大纲,结合课本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它们分别是:

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3、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与他人积极合作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以后,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而在这其中,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部分。在这次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以及采用介绍算理、强调法则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以上是我从这五个角度来对教材进行的分析,下面再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即教法分析部分。

二、教法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图片演示法来教学,这几种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快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三、学生情况:

本课面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年龄小、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加强理解。

四、学法指导:

本着以新课标的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本节课中我将指导学生采用如下两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它们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学会认知,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五、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对以上三个部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教学过程部分。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成5个环节包括: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知识探索、练习巩固、全课总结。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环节即复习旧知识。

一、(出示课件)口算以开火车的形式呈现,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这些题目可以帮助孩子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竖式计算找两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做,集体订正,帮助孩子回忆竖式计算所要注意的地方,为这节课打基础。

二、第二部分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创设情境法。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买新书啦,你们想不想看看都有哪些书呢?在学生融入课堂情境的时候,我将告诉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图书馆去看一看。(出示课件:图书馆)这时我板书课题(板书:图书馆)并提出问题,你能看图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有价值教师就给予鼓励,然后集体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就自然地引出有关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新知识探索

在新课引入过后,接下来就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新知识探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任务就是学习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第一步: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第二步: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第三步再全班同学交流算法。学生可能用直观模型操作:比如摆小棒、拨计数器,也可能口算,也可能列竖式等。不管汇报的是哪种算法,一定要让他们说出算理。如果说到列竖式这种算法,教师要板书列竖式的算法,并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这一系列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后,再让学生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中谁和谁比较接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这样做是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在新知识学习后,我就将带学生进行扩展应用,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练习分两部分:一是基础练习,包括集体解决前面提出的其他问题、圈小棒、竖式计算。二是开放性练习,排队问题。这样做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你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以上就是我从四个部分进行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图书馆》一课我以教研课的方式上了,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避重就轻等。我根据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对教案做了再一次的修改,形成了今天的说课稿。我知道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出,以便我继续提高。这里再次感谢各位数学组的老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9: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是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借助比体重的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分数除法运用问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在分数乘除法混合问题时,学生难以判断使用乘法还是除法,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题。

2、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线段图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

说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安排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帮助学生回忆解决方法,并且借助线段图帮助解决,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然后改变复习题的条件,让学生借助复习题,小组研究解决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是,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关系式,并且列出方程,解答后一定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然后归纳解题方法,举一反三,试着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里交流,使学生知道,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然后通过适当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学生基本掌握的比较好。

篇10: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字形与字体》是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四册第六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word的文本编辑的延伸,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练习之一。教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字形与字体的编辑设置,实现文档的美化。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让学生掌握字形与字体的设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字体的部分设置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初步掌握字形与字体的变化以及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

三、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打开前两节课写的作文,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完成对作文的再次编辑、排版。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四、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独立操练——思考讨论”。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实际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谈话引入,由学生所看过的涉及字形变化的报刊、杂志发问学生,这些特殊字形是怎样编辑的?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告诉学生这堂课探讨的问题就是使用word给我们提供的工具美化自己的作文。接下来布置任务,让学生翻开课本15页,自己先认识一下这些工具。然后再打开第三课写的作文,利用这此工具再次编辑作文。让学生独立操练,遇到困难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再利用广播教学规范操作,最后再由学生操作。利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继续认识字体设置,以及学会插入符号的两种方法,并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整堂课按“学生操作——教师个别指导——规范操作——学生练习”的顺序进行教授。

篇11: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

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学习例五时,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自己去发现、总结、归纳,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

⑴出示圆柱: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⑵出示圆锥: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教学例五

⑴引导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⑶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估计?

⑷分组验证;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操作验证。

⑸交流: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验证的,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⑹讨论:①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个圆锥的容积是这个圆柱容积的三分之一,那能不能说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应该怎么说才准确?②那怎么算出这个圆锥的容积呢?③推导出圆锥体积的公式(师板书)。④如果已知r和h圆锥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计算?如果已知d和h圆锥体积公式怎样计算?

⑺完成“试一试”。

3、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

4、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注意?

篇12: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这节课《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的第1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知的思维方法。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估算的策略以及它对计算的作用,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估计的方法以及它在计算中的作用,在计算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二说教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了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呈现的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课本的意图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编写意图,我就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推到出六的乘法口诀。

1、情景教学法: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简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学生在玩中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小组合作教学:找规律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结构的连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用原有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如:你发现了6的口诀里有什么秘密!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用编写6的乘法口诀表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探讨新知

1、估算

2、编写6的乘法口诀

3、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6的口诀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课堂练习

1、算一算,想一想

师: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

师:谁知道怎么填?(点名学生说一说)

师:你们会填吗?(生:会)

师:那么现在来填一填P73页。(检查播放课件)

2、对口令

师:智慧老人夸我们今天真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游戏:对口令(听好要求:女生说前面,男生对后面。)(出示课件)

师:看是男生棒,还是女生棒!(再交换进行一次)

3、找朋友

师:智慧老人对我们很满意,不过他还想考考我们,看看谁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朋友(出示课件)

师:打开书P73页第3题做在书上。(点名学生说一说)

4、想一想,算一算

师:智慧老人,夸你们今天真爱动脑筋,他还想考考你们,来看看是什么题目呢?(出示课件)

师:打开书P73页第4题

5、算一算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小方格。

师:智慧老人说,你们太棒了,还想考考你们。看看是什么题目!

师:提示:不仅要会算,而且要巧算。(移动方格的方法来算)。

6、解决问题

师:智慧老人,夸我们今天真了不起,他要奖给我们童话书,每本书6元钱,12本书多少钱?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乘法算式怎么列?12×6=?(元)

师:怎么算呢?(可把12拆成6和6、5和7、4和8……)

六:全课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6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篇13:数学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了活动探究新知学习拓展应用总结提高的教学流程。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为九年级(下)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第一节《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第一课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关系之一,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在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问题,通过研究图形之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用数量的形式表示出来,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

在学习中,同学们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比和比例、图形的相似、推理证明等,通过本节的学习,将为学习正弦、余弦等三角函数知识及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主要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引出第一个三角函数正切,正切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三角函数概念,如刻画物体的倾斜程度、山的坡度等都使用正切。本节的学习,为正弦和余弦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

① 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② 能够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理解其与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的关系,并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

① 经历观察、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② 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 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利用模拟实验,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实施教学,通过三个模拟实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总结正切函数的概念,并能较好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活动设计中,注意每个活动的目的要求,若学生在活动中未获得预期的结论,如学生在利用木棍进行梯子倾斜程度的模拟演示时,可能较难将所得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的比与梯子的倾斜程度联系起来,这时可让学生多测几组数据,分析数据之间关系共性从而得到结论。

2、学法:学生都渴望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可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团队的精神力量,增强集体意识,所以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活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的分析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正切函数,准备分四个步骤进行。

1、经历正切函数关系的探究过程

主要通过二个活动让学生了解正切函数的意义。第一个活动主要让学生感受梯子的倾斜程度与倾斜角、梯子的长度、梯子与墙角距离、梯子顶端与墙角距离有关;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当梯子固定(梯子长度不变、倾斜角一定)时,其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从而得出正切函数概念。

2、正切函数概念的学习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将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图形有机结合,把A的对边/A的邻边表示为:在Rt△ABC中,C=900,若A、B、C的对边分别用a、b、c表示,则tanA=a/b。

注意强调概念理解不到位的方面:① 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若用三个字母表示角则不能省略,如ABC的正切表示为tanABC② tan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③ tanA不表示tan乘以A。

通过给出直角三角形的任两边的长,让学生求A,B的正切及时强化学生对概念的

3、正切函数的应用理解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进一步了解梯子的倾斜程度、坡度与正切函数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正切的变式训练,让学生理解不管角的位置如何改变,只要角的大小不变则其正切值是不变的。练习的安插注意梯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4、最后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注意点

五、达标测试

具体思路:把几个问题分为四个等级,方便对学生的了解;通过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也做到心中有数。

六、板书设计

篇14: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基本要求: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教材的前后联系: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之后的又一种运算。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为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以及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归及分类讨论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三 )教学重点:会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及运用。

本节课我所选用的媒体资源是从网络上下载并经过自己的二次加工之后进行使用的。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一) 教法与手段:针对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 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我采用“情境——探究——概括——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营造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利用<蜗牛爬行>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

(二)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总结——自我提高。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互动,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与学互动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主要设计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通过<蜗牛爬行>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设置了4个问题,这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

2.归纳概括,解释应用:如果说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的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的问题。本环节共设置4个教学活动:

(1) 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去充分讨论研究,然后师生共同给出每个问题的算式及结果;(2)观察比较,符号表示。比较四个算式(+2)×(+3)=(+6) ①(-2)×(+3)=(-6) ②

(+2) ×(-3)=(-6) ③

(-2)×( -3)=(+6) ④

相乘的情况,发现两个因数相乘的积随因数符号的变化规律;(板书) 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培养个别学习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反意义的量。

(3)归纳特点,引出法则。提出0为因数的两种情况,板书出算式,并分类探究,观察上述等式1-6,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释疑。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设计意图是培养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感受归纳方法和化归思想。

(4)法则应用,指导运算。先指导学生严格应用法则计算课件上的两题,之后板书例1,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再进行合作交流,同时教师参与评价,强调运算时必须先“定号”,后“计算”. 设计意图是熟练运算技能,加深对乘法法则的印象。

3.课堂反思,知识拓展:适当的巩固应用新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本环节设置的计算练习稍有复杂,繁琐,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给出书上30页练习1,2题,并指出三个注意点: 1、两个有理数相乘时,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2、带分数相乘时要化成假分数。 3、分数与小数相乘时要统一成分数计算。

4.激荡思维,突破难点:此环节设置的前4道小题是在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后,进一步拓展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及字母取值的分类讨论,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和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倒数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拓展。然后给出例2,利用气温变化这样的实际问题来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接下来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课堂巡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加以强调和总结。

5.思考练习,巩固升华:此环节设置了两个数学小游戏,更好地展现了数学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升华,同时也为下一节学习多个有理数相乘做铺垫6、小结反思,发展潜能:1.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相互补充,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适当总结,这种有效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

2.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本节课所用的思想方法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新的感悟。最后在布置作业方面,加入一道拓展题,体现分层落实。

评价分析

1、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做到了合理选用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2、在引导问题的启发性上,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其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在数学思想的应用上,注重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在知识的拓展与创新上,对知识的迁移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使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篇15: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以整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第2节“分数除法”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知识,既是对分数以及除法的认识的深化,又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我确定了3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层面1是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及意义,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层面2是技能目标:通过对分数除法的研究,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层面3是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的同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认真好学、乐于交流、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新课标以及学生具体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关键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除法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分数除法”,能让学生对除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关于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更高效率地学到知识。

关于学法。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迁移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获取知识。

四、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5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第1阶段:情境导入。

我将使用多媒体播放“分生日蛋糕”的情境,提出“假设只剩下的生日蛋糕,但需要分给5个人,每个人能分得多少蛋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数除法的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尤为重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本节课开始由分蛋糕的场景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第2阶段:讲授新课。

我将使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试着折一折涂一涂。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折成5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学生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里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2=,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得到的算式是÷3=。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这一环节我将尽量放手,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观察思考、自由讨论、发现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第3阶段: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分数除以整数,我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材P32做一做的第1题第1小题和第2题前面3个小题。我将通过抽个别学生上黑板作答,巡视其他学生的草稿本作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点拨,以此让学生充分消化本课内容,并学会学以致用。

第4阶段:归纳总结。

我将让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获?同时,我将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评价与鼓励,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5阶段:布置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根据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将对作业进行分层设置,其中必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3—4题;选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11题。

这样既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课知识,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弥补了课堂缺陷,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3板块,黑板的正中央是我本节课的主题《分数除法》,左边引入情境,中间板块呈现教学重点与难点;右边是练习讲解。这样设计直观大方,很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六、教学反思。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整节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专家老师的耐心聆听!

篇16:数学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位《数花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课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教材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去认识数。

从学情分析,数数是学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经验和技能,所以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并非完全陌生,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数就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感到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数100以内的数。教学难点是理解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十。

【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识规律等特点,我在教法运用上努力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既提供丰富感性材料,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注重开展小组合作和集体交流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四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实物教学。

【说教学课程】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一部分拟分一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活动:即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拓展、全课小结。

第一个环节新课导入

首先,师生谈话;接着由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具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一个一个地数花生。

首先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塑料袋里装的花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数的。

这一层次旨在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数花生,认识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个层次换一种方法数花生

我为学生创设了数花生的情境(如用投演演示)

,我先两个两个地数,借此引导学生数花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等等

第三个层次组织交流

这一层次,我放手让学生介绍了数花生的多种方法,同时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反馈,巩固的目的。有效化解难点,也为第三个环节巩固拓展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环节巩固拓展

我说:在刚上课时,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数花生,现在老师说一个数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数花生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生一起玩个对口令的游戏。

通过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节

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并且有哪些新的收获?

【说板书设计】

数花生

一个一个地数

两个两个地数

简练的文字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使学生看到板书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17:数学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的第1课时。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设置了甲、乙两个水库的水位变化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列算式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使他们自己发现、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术,由有理数的乘法的练习中引出倒数的概念,进一步探索出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使同学们真正地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1)”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前几课的延伸与拓展,是有理数除法运算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经常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知识目标:会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即为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记忆乘法法则的基础上会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难点是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及有一个为零时积的情况。

三、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采取师生互动方式,并将分析、观察、验证相结合。通过学生主动性学习,教师的指导,练习的巩固层层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 学法:

事先让学生预习,有不懂的再在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弄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并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新学知识,能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分析:

1. 导入过程:

利用课本的问题的案例来导入,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小学已学过的乘法知识,为后面学习负有理数的乘法做铺垫。

2. 探索新知过程:

首先,我引用课本的议一议和猜一猜中的两组式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规律,猜出结果,并自己归纳出乘法法则。其中利用导入中所书写的式子,节省课堂时间。

对于例题的选取,我先了两个例题,例题共五个小题,我先示范做一个题,其余让学生尝试用刚学的知识自己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先示范做题的步骤和格式,再查看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其中还利用例1引入有理数中倒数的概念。在例题的选取中,我还有意挑选了不同的题型的乘法计算题:例1是两个数相乘的,(1)小题是一负一正相乘,(2)小题是两个负整数相乘,(3)小题是两个负分数相乘的;例2是三个数相乘的,(1)小题含一个负数,(2)小题含2个负数。这样做既可让学生了解不同题型,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准备。我还利用例2的第2小题添加“0”改变题目,让学生了解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0,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知识,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对于乘法中确定符号的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例题中式子的观察,以及对原有乘法知识的回顾,提示学生留意各个式子中负数的个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解决课本76页议一议中的积的符号的.确定问题。

3. 随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题的选取中,我也有意选择了多种题型加以巩固,并增加了一个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的题型,让学生再次了解要先计算小括号中的加法,明确此类题型的计算顺序。

4. 小结:

以提问的形式大致回顾本节所学的内容,主要问了三个问题:

(1)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些什么内容?

(2)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

(3) 什么样的数互为倒数?

5. 作业:

作业我同样选取不同题型的五个计算题,目的是想查看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是否对哪类题型还留有疑问。

6. 自我评价:

这堂课我觉得满意的,是能够利用短暂的45分钟把要学的知识穿插在学与练当中,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并且能让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对于课堂上学生做练习时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处理还没有能够处理得很好,我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再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另外对于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问题,我觉得自己归纳得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解决的办法是在以后的练习中再做些补充,让学生加深理解。从中我也得到一个教训,再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应该多学习教学方法,多思考如何归纳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帮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篇18: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内涵。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课前已经自学了相关内容,对图形按相同的比放缩有初步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分析、思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讨到讨论和交流活动中来,增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首先让学生思考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再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很小,看不清楚,放大就能看清楚;另一张很大,也看不清楚,缩小才能看清楚。

这一环节中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复习,再让学生从两张图片的放大和缩小中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感知把图形放大和缩小是有一定规律的,到底存在什么变化规律?既引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学习,探索发现

首先出示由一张图放大后得到的两张图,让学生体会相似,感知放大现象。再出示放大前后长方形长与宽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图片放大后与放大前相比,长和宽都是原来的2倍,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接着通过把长方形画按1:2的比缩小,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缩小。然后通过教学把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和缩小,让学生理解按几比几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说出放大或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原来的关系,各应该画多少格,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最后引导学生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进行比较,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按指定的比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比是不变的;放大前后或缩小前后的图形形状没有变,只是大小变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达标检测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九第2题,在画一画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过程,画完后再及时让学生说根据什么来画,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这样学生在思考后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让学生形成技能,养成勤于思考、关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五)总结评价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再整理图形放大和缩小后相关知识。

在学生有了实际画的经验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到图形放缩知识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进一步感受相似形的实际意义。在自由交流中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篇19: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讲的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问题审,设,列,解,答;经历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过程与方法)

学会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以及检验方程组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并正确作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确定解题策略,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

四、说教法

教法设计:回顾练习(5分钟),自主探究(5分钟),小组交流(5分钟),成果展示(10分钟),疑难点拨(10分钟),课堂运用(5分钟),小结发言(5分钟)。

教法设计意图

1.回顾练习

内容:

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组

(2)既是方程的解,又是方程的解是()

A.B.C.D.设计意图: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自主探究

出示问题:养牛场原有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约需用饲料675一周后又购进12只母牛和5只小牛,这时一天约需用饲料940kg.饲养员李大叔估计平均每只母牛1天约需用饲料18~20kg,每只小牛1天约需用饲料7~8kg.你能否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认真看P.105页的内容.

思考: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的方法有2种:

(1)先假设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再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来检验.

(2)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再来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

5分钟后谁能帮助李大叔解决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学得紧张高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交流

组内成员讨论各自的探究成果,对不足和错误进行补充与更正

最终提炼出最佳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4.成果展示

各组在黑板上展示解题的方法(也就是设,列的步骤),然后由发言人讲解详细的做法.

设计意图: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5.疑难点拨

(1)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列出方程组

(2)方法的多样——2种解法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打开思考路线,指导规范解题

6.课堂运用

实验中学组织爱心捐款支援灾区活动,九年级一班55名同学共捐款1180元,捐款情况见下表.表中捐款10元和20元的人数不小心被墨水污染已经看不清楚,请你帮助确定表中的数据.

捐款(元)

5

10

20

50

人数

6

7

设计意图: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7.小结发言

谈出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的小结,从审,设,列,解,答五步规范实际问题的解法.

五、说作业安排

作业安排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层次性分类定量的进行(我一般将学生分成三类:特优生,优秀生,待优生)

设计意图:从不同层次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关专题 数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