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说课设计

MengFS_Mei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engFS_MeiN”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说课设计(共9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⑴ 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⑵ 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⑴ 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⑵ 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3、情感目标:

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法】

1、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与同是写景记游的《赤壁赋》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文在内容与记游方式方面的不同。《赤壁赋》写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游;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诗人独自新赏寒山月夜的美景及“当待春中”一段悬想春景。《赤壁赋》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以时间为序;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信步游览所见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

2、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2、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本课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此外,文句的翻译复述、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二、解题

1、解题:

“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3、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三、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

1、读准生字:

北涉玄灞(bà)皋(ɡāo)沦涟(lián)多思曩昔(nǎng) 辋水(wǎng)舂(chōng)猥(wěi)轻鲦出水(tiáo) 步仄径(zè)

2、解释词语:过、猥、讫、村墟、舂、仄、曩昔、矫。

四、初步感知

1、大家平时也有给朋友写信,那一般会写什么内容呢?那本文是不是也写这样的内容?那是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你认为是哪个词?

提示:

⑴ “可过”

⑵ “相烦”

⑶ “深趣”

⑷ “相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文章内容,先听录音机朗读,然后学生齐读并体会:文中写了哪些景色?又有何特点?)

五、重点分析

1、文中用哪些段落来写景?那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明确:

二、三段写景。

第一段写游山的缘由及独游的经过。

(体会第一段,重点把握词语:下、景气、殊、过、猥、辄、憩、讫、去。)

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学生体会,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参考:

第二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第三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教师明确)板书:

第二段:

寒山月夜图:

明月映廓,山的轮廓,水的波影 〈寂静清幽〉

灯火明灭 (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犬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夜舂声,疏钟声 〈寂静清幽〉

深趣 (白描)

第三段:

山村春色图:

草木蔓发

鲦鱼出水 〈明丽欢快〉

白鸥矫翼 〈悬想美景,历历如见〉

露湿青皋 〈万物勃发,生机盎然〉

麦陇朝雊 〈清新朗秀,令人向往〉

3、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对朋友的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

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六、深入探讨

1、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

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远,倘能……山中人王维白。”都是散句。

例子2:“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和“当待山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都是骈句。

例子分析:

分析:蔓──蔓延。表现了春回大地,草木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讨论:

A、“轻鯈”又称白鲦,一种银色小鱼,游动轻捷。能否把“轻鯈”改成“白鯈”,为什么?

B、“矫”能否换为“举”或“展”,为什么?

七、课文小结

常见的古人书信,往往谈学论道,一本正经,读起来不免令人皱眉。裴迪是王维的好友,没有必要给他写信也刻意经营,从文章语气、结构看,王维此信该是随意挥洒,自然成趣的。不过作者毕竟是田园诗坛的妙手,寒山月夜的清景,在作者的笔下确实描写得栩栩如生:山的轮廓,水的波影,灯火的渺远明灭,以及犬声、夜舂声、疏钟声,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真不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外有音。写信的目的无非是要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顺便激发一下他的游兴。“当待春中”一段悬想美景,历历如见,寥寥数笔便涂抹出山野农田里的一片春意,纵不言请,读者也已心动欲往。

八、布置练习及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请你写一段描绘风景的文字,要求在这段文字中准确、自然地引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一两个写景句子。

4、完成练习题。

【(附)参考译文】

时近腊月底,景色天气温暖宜人,往日住过的那山特别值得造访。您正温习经书,(我)不敢随便搅扰,于是我就自己去了山里。在感配寺休息了一下,和山僧一同吃完饭就离开了。

向北趟过青青的灞水,清亮的月光正映照着那里的山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只见辋水泛着涟漪,映在水上的月轮随波上下;清旷的山野里几点远远的灯火,在林子外头明灭扑闪。深巷里传来森然犬吠,声音像豹吼一般震人耳鼓;村落夜晚的舂米声里,不时传来一两声寺院的钟声。此刻我独自坐着,书童仆役们都悄然无声,思想就常流连在往日和您携手同游,赋诗唱和,穿行小径,临立清流的情景里。

我想等春天来的时候,草木都抽枝发芽了,春天的山野会变得更值得观赏,轻捷活泼的鲦鱼跃出水面,洁白的鸥鸟扑扇着翅膀,露水湿遍青草丛生的山包,清晨的麦田里传出野雉的叫声。这一切都不远了,或许那时您就能和我一起游览了吧?不是您这样天性清高脱俗的人,哪能用这种无关紧要的事相邀呢?但这当中确实深有乐趣啊!别忘了。因为有驮黄檗出山的人去城里,就顺便捎信给您,不再一一细说了。山里人王维书。

篇2: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评析王维诗文“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感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鉴赏、比较“王孟”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描写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第二、第三段的学习和分析,自己构思文中的画面,然后明确两段所写的内容,与同是王维的作品《山居秋暝》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者在表现上“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以及两者在写景中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3、选取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进行对比,两者在选材、取景、抒情等方法上有何不同。。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诗文是高一学生相对陌生的知识体系,应放低要求,只求有所感受,不求完全正确和面面俱到,这是学习的重点;对比鉴赏不同诗人、诗作,更是学习的难点。

2、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本课字词虽难但文意甚白,不必纠缠于词句的串讲,而是要学会意会,或整体的把握即可。而且要求进行对比鉴赏的两首诗词系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作品,更无须在字词句上进行纠缠,而是领会、揣摩。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学过本文之后,大家还会发现,这个特点不仅在王维的诗歌里有,散文里也有!

1、黑板上画的两幅图,是我们的同学通过学习本文后,依文顺意画的,当然,这带有个性化,下面大家可以针对它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上台来用粉笔加添你自己的创意。

点评:虽然人们认可“一百万人看《红楼梦》,会产生一百万部的《红楼梦》”这句话,但是这两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还是有共性的,我们还是就文论画,看看那些画中的景物是吻合文意的。

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对照图画,说说图文是否对称,以及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学生体会,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参考:

第一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第二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是作者悬想的美景,是虚写。

(教师明确)板书:

第二段:

寒 明月映廓,山的轮廓,水的波影〈寂静清幽〉)

山 灯火明灭 (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月 犬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夜 夜舂声

图 疏钟声 〈寂静清幽〉

深趣(白描)

第三段:

山 草木蔓发 〈明丽欢快〉

村 鲦鱼出水

春 白鸥矫翼 〈悬想美景,历历如见〉

色 露湿青皋 〈万物勃发,生机盎然〉

图 麦陇朝雊 〈清新朗秀,令人向往〉

3、简要分析《山居秋暝》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地心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析、归结:

秋 空山、新雨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

色 清泉、岩石 有静有动

浣衣女 有声有色

赋 山居之人:渔家人 有景有人

情:清新幽静、温馨和谐

4、简要分析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地心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夏季农家图: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图。

情:朴实、亲切,平淡之中蕴涵深厚地情味。

5、王维诗文有何特点:

⑴ 选景的手法一致,“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⑵ 选景的情致一致,清新自然,空灵幽静。

⑶ 诗文的追求一致,归隐山林、放情山水的情怀。

6、讨论设置:王孟诗文的异同?(开放题,让学生自我感悟,有感而发,不求面面俱到。)

7、课外思考题:结合思考题三的三首诗,谈谈王维诗“空灵”的特点。

⑴ 王维简介:

王维(7~761年),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不久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 2年后九龄罢相,他倍感沮丧,有归隐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 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辋川集》 20首、《新晴野望》等。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

王维的其他题材如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等,历代传诵不衰。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题材,有对侠义精神的赞颂,有的揭露时弊,讽刺权贵。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其中前二首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维的五律和五、七言绝句造诣最高,其他各体也都擅长。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还精于绘画。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长于山水、青绿、水、墨兼擅,更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所作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对后世影响颇大。但今已无作品传世。

⑵ 王孟体诗歌的共同特点:

首先,王孟二人的诗歌充满了盛唐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孟浩然早年游洞庭湖时,就向当时为岳州刺史的张说赠《望洞庭湖上张丞相》一诗求荐。王维也是如此,他早年登第,入仕较早,也是想为大唐干一番事业的。他们在诗中,充分展现了祖国各地疆域的辽阔、山河的壮丽、林泉的秀美,田园的宁静及各地风土人情的淳厚。

其次,王、孟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清空”与“雅淡”。纪昀说:“王、孟诗大段相近,而微不同。王清而远,体格高浑。孟清而切,体格俊逸。”关于王、孟诗的“雅淡”,清人施补华认为,是他们学陶的结果:“陶公诗一往真气,自胸中流出,字字雅淡,字字沈痛……后来王、孟、韦、柳皆得陶公之雅淡,然其沈痛出,率不能至也。境遇使然。”(《岘傭说诗》)二八)所谓“清空”与“雅淡”,说得白一点,就是说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写景方面,意境清新,用语雅洁简淡,意象不堆垛,较为疏朗,给人留下较大的想象余地和空间;在情感方面,他们性情淡泊,优雅和缓,有绅士风度,情感表达上,较从容不迫,不像李杜诗那样昂扬激烈。这虽与他们的气质有关,但也是由于他们退避隐逸的生活方式和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所决定的: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宣。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孟浩然《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

孟浩然这首诗,写了远离朝市,垂钓北涧,听歌南轩,优游林野的隐居之乐。诗中对田园景色作了简略的描绘,具有陶诗的疏淡之风,而其心胸却平淡如山涧之水,宁静似田野里的晚风,体现出盛唐隐逸之士逍遥于林泉,寄情于田园的生活情趣和淡泊名利的情怀。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酬张少府》)

在天宝年间,唐王朝的朝政被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王维既不能像李白那样毅然辞京还山,与当政的权势决绝,也不敢得罪他们,于是便采取“万事不关心”的退避的态度。退朝之后,就隐入山林,过着亦官亦隐的“吏隐”生活。此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二句,以清雅淡疏之笔,创造了一个胸怀高雅、志趣澹泊的山林隐逸之高士形象。从思想上看,此诗“好静”是思想之“清”,“万事不关心”是心境之“空”。从情意上看来,“松风吹衣带”表现的是胸襟之“淡”,“山月照弹琴”吟咏的是风度之“雅”。

此二诗最能代表王、孟的“清空”“雅淡”之风。这是王、孟诗的主要倾向。

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在语言方面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主要体现在风格“自然”上。清人吴汝伦说:“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又真气贯注其间。”所谓“自然兴象”,即写景自然。所谓“真气贯注”,即诗中有一份真情贯注其中。“自然”与“真”,皆是老庄的美学观念。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说:“不真不诚,不能动人。”在道家看来,真情是出于自然的,所以二者是一致的。清人刘大勤说:“王孟假天籁为宫商,寄至味于平淡,格调谐畅,意兴自然,真有无迹可寻之妙。”所谓“假天籁为宫商”,即是说其诗的音律自然,不拗口,如天籁自吹,自然成音。所谓“寄至味于平淡”和“意兴自然”,是指其诗不雕琢,少刻画,笔简意淡,而味不少减。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诗成后无迹可寻。这正是老庄的“道法自然”在审美思想上的体现。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的诗歌不经过锤炼,没有下过煅研的功夫。相反,应是“白炼钢化为绕指柔”,正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的结果。在这一点上,王、孟是得陶渊明真传,即“豪华落尽见真淳”。返璞归真,是艺术的极致,这正是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境界。

王孟诗在意象方面的一个特点是,他们的诗都富有画意。苏东坡说王维“诗中有画”(《东坡题跋》),其实孟浩然诗也有这个特点。清人贺贻孙说: “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姿,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吾尝譬之:王如一轮秋月,碧天似洗;而孟则江月一色,荡漾空明。虽同此月,而孟所得者,特其光与影耳”(《诗筏》)。因山水田园诗对景色和风光多所描绘,因此,王、孟诗中有画,应是当然之理。不过王、孟于此略有差别,即孟浩然诗多是旅行记游之作,多是动态的画面,似山水长卷,即所谓“写生”是也。而王维的诗,多是静态的画面,无论是山水或是田园的风景,多如静穆的画家的田园山水小品。

从情景交汇的方面来看,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兴象”和“神韵”,显然比前代更高一筹。即是说,他们的山水诗已不是晋宋时对自然山水形貌的纯粹刻画,而是在形象中已引入兴寄之意,将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及审美的情趣寄于山水田园的描绘之中,情与景不再是两截,而是融为一体了。在这方面,他们继承了陶诗以象写意、情景一体“气象混沌”的特点。

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这种主要审美倾向,主要是由他们的五古和五律时体现的。历代诗家都盛赞王、孟诗最长于五言。

五言诗与七言诗不同。五言诗成熟得较早,在汉末以后就成了诗歌的主要诗体,在三曹、建安七子、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手中就已十分成熟。七言诗虽起源于汉魏,但到了初唐才初具规模,到了盛唐时代才蔚为大国。五言诗和七言诗,一句之中虽只两字之差,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力度却大不相同。七言较五言由于多了一个音节,就更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盛唐的七言诗尤其是七言古诗写得跌宕腾挪,气势开张,具有一种意气风发、豪迈潇洒的风格。较适于表现较为外向的大起大落大气磅礴的思想感情。而五言却不同,尤其是五律和五绝,它句子较短,篇幅较小,较适于表现较为内敛的舒缓含蓄超然冲淡的思想感情,适于描写自然风光和景色。王、孟的五古、五律和五绝,之所以写得好,也是因为这些诗体较为适于表现山水田园的恬静风格与隐逸萧散的思想感情。文学史上的王孟体,从内容题材上来说,主要是指山水田园诗,从诗体上说,主要指的就是五言诗体。

⑶ 王、孟诗的区别:

在诗的内容和题材上,孟浩然由于阅历所限,他本人终身隐逸,故其诗范围仅限于山水田园方面。而王维除了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还有应制、饯别,酬赠、咏史、边塞等方面的诗。其中边塞诗的成就也极为突出,像《少年行》、《老将行》、《从军行》、《陇西行》、《观猎》、《出使塞上》等,都是写边塞的名篇。

在艺术的综合素质上来讲,孟浩然也比不上王维。除诗歌外,王维还精于绘画、音乐,在唐代的绘画史上,王维诗南宗的开派大师。他是以画家的眼光来看山水和田园的。因此,“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归泛》),是用中国画高远的视角,散点透视来观察的。

而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使塞上》),

则是以画家的眼睛用横、竖、曲、圆的线条来构图描绘塞上风景的。在山水的.描写上,王诗有时则用画家的竣染手法,层层设色渲染,色彩对比鲜明:如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乍向红莲没,复出青蒲扬。”(《鸬鹚堰》)白石与红叶、红莲与青蒲,色彩对比,明朗而和谐。而在孟浩然的山水诗中,却常用的是白描手法,缺乏强烈的色彩对比。此外,王诗中是很善于表现声音的,尤其是自然界的声音。在“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吓”(《栾家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等诗中,你仿佛听到了秋雨的飒飒响、流水的跳溅声与春夜空山的鸟鸣声。诗中有音乐也是王维诗的一个特点。

孟浩然的山水诗,着重于一个旅游者的观感,因此多叙述和描写,随时的感受,没有经过过多的沉思,所见不深。而王维的山水诗,却更多的融入自己理性的思考。将人生的哲理与理趣禅思,融入诗中,而以意象出之。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等,直开宋代苏轼等人的理趣诗。

在描写山水景色方面,孟诗对景色并不着意刻画,而是景随情迁,只是点到而已,意象疏朗,胸怀澹然,有陶诗之风;而王诗却精雕细琢,有的诗写景浓笔重彩,色泽鲜明,具有大小谢诗的特点。孟浩然因是南人,又专程多次漫游荆楚吴越,故其诗多写南方的秀丽的山水景色;而王维因是北人,对关中、河东、中原及西北边塞的雄伟河山多所接触,故多写北方的雄浑壮丽的山河。他们一南一北,一秀丽、一壮美,一真朴、一高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中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尽收笔下。

但是,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潮、不同人的审美角度和个人喜爱的倾向都是不妥的,简单地定出个高下和甲乙来,并不一定就准确科学。但实实在在地指出他们诗歌的不同审美特色和各自的风格特点,及各自的是学渊源来,还是对他们诗歌的人是有一定帮助的。若从动态的观点来看其发展和变化,则更能看出他们诗歌发展的前进和走向。即从早年来看,他们都有过盛唐时代的雄抱负和宏伟的理想,他们的诗歌都从绚烂方面下过功夫,而到了中晚年,他们的心绪则化外向为内向,他们的诗风也逐渐地化绚烂为平淡,诗艺也一步步走向炉火纯青的地步。

篇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①读懂文句,理解文意。

②培养诵读能力,赏析景物描写。

③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过程和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那种深厚感情,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从中理解王维文章“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情况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封古代的书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课。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对课文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1、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山殊可过    过:过错

B.足下方温经    方:正

C.猥不敢相烦    猥:鄙,谦称

D.与山僧饭讫而去  饭:吃饭,名作动

答案:A(过:过访,游览)

2、翻译句子并解释加线的词: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译文:如果不是你这样天性清新脱俗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天机:天性。古今词义不同 ,与“天机不可泄漏”不同)

注:视学生翻译情况必要时讲解翻译的原则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文章,你已经读懂了什么。(注意:此环节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的感悟灵活引导)

附上学生可能读懂的内容:

1、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或文章的主要内容):描绘终南山的景色,邀请他的好友裴迪到山中跟他一起游玩。

2、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作者独往山中

第二段:冬夜赏景,想念朋友

第三段:盼望来年与朋友赏春景

3、句式是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抒情议论,多用散句。

三、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理解王维“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1、学生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些语句?请你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说出喜欢的理由,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此项同样要根据学生喜欢的内容和感悟的情况灵活处理,但应尽量引导学生鉴赏王维笔下的辋川冬夜美景图和辋川春日美景图,必要时还应作朗读指导和范读,学生描述时要求其他同学闭眼感受)

(一)冬景图: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1)朗读指导:读的时候要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做到入情入境,脑中有图,脑子里要想像这一幅辋川冬夜美景图,读出诗的节奏感)

(2)分析:

看到:月、水    山、火

听到:犬吠  舂米声、钟声

写法:以动衬静、明暗结合

景物特点:宁静、柔美

由此表达作者的感情:平静、闲适、孤寂

(3)赏析:蓝田山的冬夜图,融月色、水光、林火、村庄、犬吠、疏钟为一体,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宁静、柔美,在平静、闲适之中又透出一份孤寂,它就好像一幅活动着的山水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4)描述: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映照着城郭。月光下,轻风拂过,辋水微波荡漾,月光也随波荡漾。远望,山上的灯火,透过树林明灭可见。寂静中偶尔传来一两狗的叫声,吠声如豹,时断时续的舂米声与疏疏落落的寺庙钟声夹杂在一起,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

(二)春景图: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鏊,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g,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1)朗读指导:读出一种期待,一种盼望,一种喜悦,比冬景图轻快一些

(2)分析:

景的`特点:生机盎然、清新自然

作者感情:喜悦、悠闲

(3)赏析: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辋川春日美景图,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清新自然的春景图。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让我们感觉到满眼春色,春光无限。仿佛读着读着,春天就已经到来了。它同样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喜悦、悠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喜悦,这种悠闲。

(4)描述:春天的蓝田山,草木都吐出了嫩绿的新芽,芳草碧碧,山色青青,水中的鱼儿轻轻地跃出水面,白鸥展开双翅飞呀飞。早晨,珠露闪亮在草丛里,在麦苗上,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野鸡在麦田里欢快地啼叫着。好一派生机生勃勃的景象!

(三)学生再读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去体会)

教师引导语:

这么一幅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它就好像一幅活动着的彩色画面一样。

其实,王维写的这些景象都是很平常的东西,甚至是我们熟视无睹的,可是他却能描绘得那么美,可以说,在写景方面,王维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那么,在这些景物描写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感情会是怎么样的呢?(他在一种寻觅大自然宁静逸趣的状态下,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机而又不受干扰的境界中。表现出他的静寂,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写作背景:王维富于文学才华。可是他怀才不遇,一贬再贬,对时局感到失望,沮丧,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后来当他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后,更是唯以禅诵为事。据说他:“退朝之后”总是“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也就说,这时候作者无意于官场,所以他能做到心无杂念,心无他物,这时候他能做到的就是寄情山水,回归自然了。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王维的人生观,正确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王维的这种人生态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豁达的一面--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能从容面对一切苦难。但是,王维的这种寄情山水的做法是不是有点逃避现实的意味?不过我们读书如果也能有这种心无杂念的境界那就不错。一心只读我们的圣贤书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受外界的干扰,那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希望我们的同学也做到这样--专心学习,努力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四)引导学生从两段写景的文字中感受王维作品的风格--文中有诗,文中有画:写景的语言意境深远如诗,所绘的景色形象鲜明如画。

教师引导语:这两段文字不仅写得优美动人,我们还感受到了什么呀?(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是--文中有画,文中有诗)

教师再作引导:王维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大大的画家,所以他的诗文能够跟他的画结合起来,达到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苏轼就曾经说过--“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高一的时候我们读过他的--《山居秋瞑》就是一个例子。大家能不能把这首诗给我们朗诵出来?

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山居秋瞑》的诗中的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这首诗,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山居秋暝图,描绘出一幅山村秋天黄昏的图景。在这首诗里,作者用热闹的字面创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寓静于动,勾勒出一幅清新而宁静、生机盎然又祥和优美的山居秋暝图。--这就是诗中有画。

师:那么王维在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封信中的两处写景的文字,又是怎样表现这种特色的?(让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蓝田山的冬夜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就好像一幅山水画一样美;春景图,作者用欢快流畅的笔调,描绘出一幅色彩明快的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绘得如画如诗。让人看了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这些写景的语言意境深远如诗,所绘的景色形象鲜明如画。

所以我们说王维的这篇文章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充满了诗情画意。

四、质疑问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请提出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操作)

说明:下面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提出教师应提出来引导学生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的写景?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作者在信中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是为了:借景传情、借景寄意

(1)吸引朋友来看。

(2)表达对朋友的关心,体现深挚友情。

(3)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本人上这节课时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A:老师,我想知道,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可以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作为一封书信,作者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是为了什么呢?

生(齐声):吸引他的朋友。

师:对,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要邀请朋友来山中游玩,既然这样,他就得告诉他的朋友,这里多美,多好玩,不然这山中还有什么吸引力哦。

师:打个比方,假如某一天你想要邀请你有朋友一起去哪里玩,诸如来我们学校,那你会怎么说?你就一定得讲出我们学校吸引人的地方,对吧?那你会怎么说呢?

生B:我们学校非常大!

生C:我们学校很漂亮!

师:没错!我们学校是全揭阳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学校,我们这里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风景是绝对的优美,操场的一角就能容纳三万人看中华情(地震来的时候我们绝对不用担心呵)。

生D:听说我们学校有“普师八景”,我们这“八景”简直可以跟“潮州八景”相媲美!

师:哪八景呵?

生D:第一景叫“逍遥河”,就是通往教师食堂的那条小河;第二景是“逍遥河”上的那条小桥“剑桥”,所以,“逍遥河”也称“剑桥”,那桥,是用“诗”砌成的呵,据说,只要你打桥上经过,便会诗情大发如康桥之水一发不可收拾,你会恨不得做康河里边的一条水草啦。第三景便是逍遥河后面那条虽然很小,却也很可爱的无忧沟,“无忧沟”什么意思,不用我说大家可想而知……

师:呵,真的好美!难怪老师我在这里教了这么多年书,一直舍不得离开。看来你对我们学校很有感情呵,我希望其他同学也爱我们的学校。同学们,如果你是我们这位同学的朋友,听他这么说,你会来吗?

生(齐声):会!

师:所以,如果你要邀请你的朋友来,你就一定得告诉你的朋友说我们这里多好多好多好……

所以呢,作者写景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

生(齐声):吸引他的朋友来看。

生E:老师,我觉得作者写景的目的还是为了表达对朋友的关心,还体现了他们深挚的友情。

师:说得好!这封信既是用来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同时也是叙述朋友情谊。表达对朋友的关心,体现深挚友情。大家想想,如果不是感情比较好的,王维会想到他这一个伴来共享这一份美丽吗?同学们,平时,你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你最有感情的人,你的知己。

师: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生F:老师,我还觉得,作者是为了表现他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因为他这时候已经无意官场,所以他能放下心中的杂念,寄情山水。所以他就会把景物描绘得富有生活情趣。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齐声):借景传情、借景寄意。

师:太对了!这种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哦。

师:所以,作者在信中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是为了--请看投影--

……

五、师生探讨,深化延伸:

说明:下面这些问题如果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有提出来的可略去

1、找出本文的文眼:

教师引导语: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感情的,在文章中作者用一个词概括了这两段景物特点,可以说,这个词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这个词就是--深趣。

教师小结:这两个字包括王维笔下的终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的氛围和春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当然还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诚心。

像这样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眼就叫做文章的--文眼

“深趣”这两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2、如果你是裴迪,看了这封信你会应邀出游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会,会为他的情所打动,为他所描绘的景所吸引。

3、王维为何那么迫切地邀约裴迪同游,请略述“独享”与“与人分享”的差异。

下面摘录部分教师引导语:

作者是希望把他的快乐跟他的朋友共同分分享,从哪里看出来--“此时独坐……临清流也”、“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独乐乐不若与人乐,快乐是需要有人跟你分享的,痛苦也得有个人帮你分担。所以生活中,我们需要朋友,需要一个知已。海子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里面说: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让别人跟你共同分享你的快乐,你也会得到幸福,感受到快乐!那么同学们,希望你们也从明天起,不,从今天起,我们也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面朝朋友, 春暖花开

五、归纳总结:

1、回顾: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回答)

写什么:他独游终南山,通过对终南山景色的描绘,邀请他的好友裴迪明年春天同游。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

怎样写:通过对蓝田山冬景和春景的描绘来吸引裴迪,借景传情,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写景,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为什么要这样写:吸引他的朋友

2、用书信写作的好处。

这篇文章是用书信的形式写的,用书信形式写,因为是面对面,用第二人称,更容易写出真情感,更容易用情去打动读者。所以,我们写文章(包括考场作文)有时候也可以用书信的形式写。

六、齐读全文,查漏补缺: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七、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黄州快哉亭记》

附:板书设计见多媒体投影,板书框架如下:

一、默读课文,说说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二、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些语句?请你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说出喜欢的理由,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冬景图: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看到:月、水    山、火

听到:犬吠  舂米声、钟声

写法:以动衬静、明暗结合

景物特点:宁静、柔美

由此表达作者的感情:平静、闲适、孤寂

春景图: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鏊,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g,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景的特点:生机盎然、清新自然

作者感情:喜悦、悠闲

文中有画,文中有诗:写景的语言意境深远如诗,所绘的景色形象鲜明如画。

三、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请提出来。

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的写景?

借景传情、借景寄意 :

1、吸引朋友来看。

2、表达对朋友的关心,体现深挚友情。

3、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四、探讨:

1、文眼:“深趣”

2、如果你是裴迪,看了这封信你会应邀出游吗?为什么

3、王维为何那么迫切地邀约裴迪同游,请略述“独享”与“与人分享”的差异。

五、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篇4:《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想: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 注释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语: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们接触过其许多山水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鸟鸣涧》《鹿柴》,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出了诗人追求人生宁静,闲适的境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否也有同样的人生境界?

2.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

3.学生分段诵读,找出文中重点的实、虚词及文言现象。

第一段,概写游山的经历。

(1)正音 猥不敢相烦 与山僧饭迄而去

(2)实词

过 ① 走过,经过.②胜过 超 越 ③错误 过失④探望 拜访

去①离开 ②距离

第二段, 写冬夜游山迷人的景色。

⑴正音 夜登华子冈 村圩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⑵ 实词

间①空隙②间断③疏远

⑶名词作状语

① 北涉玄灞

② 夜登华子冈

第三段,拟写美妙春景 ,邀友人同游。

⑴正音 因驮黄檗人往 麦陇朝雊

⑵虚词

① 以 ,用 ② 因 ,凭借

4.学生齐读,背诵全文。

5.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⑴ 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复述。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圩夜舂,夫与疏钟相间。

②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⑵比较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提示:作者的身世,文章写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七二一)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七六一)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明确:表现出作者静寂,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在一种寻觅大自然宁静逸趣的状态下,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机而又不受干扰的境界中。

⑶归纳总结描写的方法。

明确:以动衬静 实写 虚写

6.检查背诵

篇5: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

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

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

1、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 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二人从美景中能够领悟到共同的深趣。)

⑵ 可能会有学生说不应邀,因为他要忙于考试啊,他对官场还寄予希望,两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来啊!

(教师不限定答案,鼓励更开放性地理解。)

(那么蓝田山一带有怎样的美景?紧承着过渡到景物描写的品味。)

四、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诗情画意的特点及语言的`简约淡雅

1、朗读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

⑴ 找出此段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发现景物前多用“清”“寒”“深”等词,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幽空灵的意境。

请学生挑选一些字来谈谈感悟,如“疏钟”可以想见钟声清润悠扬,疏疏落落,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显出静中之动,有种缥缈韵味。

⑵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表现的画面。总结作者在描写中运用的技法。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绘画,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的文也有此特色。此景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景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相应和,细致地表现了光色和音响变化,语言精美,音节舒缓,表现了山水的幽静和作者内心的静谧。

⑶ 这样的冬季月景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

可能许多学生不喜欢,因为太冷寂太凄清甚至有点寒意森森。也可能有人会说意境很优美,但让自己长居此地就不情愿了。

⑷ 为什么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冬夜在王维眼中却是优美动人的呢?

借此可适当介绍王维对佛教和禅学的极大崇拜,禅宗思想对其诗文感情格调的影响。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笔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许正是作者内心禅意的表现,也是作者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的折射。王维,字摩诘,名与字来源于佛经《维摩诘》。有人说王维心中有座“佛”,可见其晚年内心的平静和甘于寂寞。难怪有人称王维为“诗佛”。

2、朗读第三段中写景的句子:

⑴ 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色彩明丽,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请同学通过联想描绘文中所写景物,体会景物的意境。

⑵ 启发学生,从此段所写的事物(草、木、山、鱼、鸟等)联想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思考两段描写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毛泽东笔下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万山”“层林”意象阔大,“红遍”“碧透”绚丽多彩,豪迈乐观。而王维笔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图。意象并不壮阔,色彩明丽却并不绚烂,再让学生通过炼字来加深理解,比如轻鲦“出”水的“出”,有轻柔之感,少力度;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就显得刚劲有力的多。同样“露湿青皋”中用“湿”而不用“滴”和“坠”,声响更细小更轻微,甚至难以察觉。整幅画面生机盎然而又冲淡闲散。

⑶ “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学生谈谈感悟。

① 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

作者对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自然万物有相敬相和的亲密关系,因而对佳山丽水有极强的领悟能力,能更细微地去领略和感知自然界的净美与和谐。春景中自然万物均生动活泼,自由舒展着自我,那份闲适使作者极想与其融为一体。欣赏美景,观照心灵,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他希望能够物我相亲,与自然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相处。

② 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他归隐后乡居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从景物中领悟到返璞归真的真意。而王维在景物中何尝不是寄予了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呢?人本就应该生存在如此美景之中啊。

小结:虽是一封书信,作者却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的如同一首赞美风光和表述友情的赞美诗。我们还隐约看见王维的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独特超群的的感悟能力和对超凡脱俗人生的追求。其清寂雅净的胸襟与闲静从容的心地,带给人恬淡和宁静的心境,是诗文之中的极品。

五、比较阅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相同点:

1、声、色;动、静。

2、诗画结合;书画结合。

3、感情:闲居之乐,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不同点:

诗:秋景。

文:实写了冬景,拟写了春景。

篇6: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岚嵋

[学习目标导航]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掌握“书”“过”“步”“矫”“因”“以”等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文中描绘自然景色的语句。2、能力目标: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文中有画”的特点。3、情感目标: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那种深厚感情。 学习本课除对字词掌握以外,要拿出相当精力揣摩语言及其写景的方法,争取仿写一段文字,但要注意动静结合这一特点。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这篇散文是王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裴秀才迪,即裴迪,他是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早年曾与王维隐居终南山,互相唱和。后王维得辋川别墅,裴迪成为座上常客,“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宾主咏辋川二十景,各成绝句二十首,这就是著名的《辋川集》。秀才,随及唐初的取士科目名,后用对文人学士的敬称。二、作家作品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后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辋川集》20首、《过香积寺》等。王维的诗和散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历代传诵不衰。 解题这是一封约友人同游的短信,描绘了王维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拟写了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简约,文笔淡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识记要点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精通书画音乐,曾为大乐丞、右拾遗,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以写山水田园诗著称,苏东坡曾说:“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也很有特色。

[教材优化全析]

一、内容详解近腊月 下, 景 气 和 畅, 故 山 殊可 过。 腊月: 农历十将近腊月的下旬,景色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 二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景气:景色,气候。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殊:很。过:过访,游览。足下方温 经, 猥不敢相烦, 辄 便 往山中, 憩 感配寺,与山 僧 饭 讫您正在温习经书,我不敢打扰,于是就前往山中,在感配寺休息,和山里的僧人吃过而 去。 足下: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方:正在。猥:鄙贱,自谦之辞。饭就离开了。 相:指代性副词,可译为“您”。烦:打扰。辄:于是,就。憩:休息。讫:完。去:离开。 北 涉 玄 灞, 清 月 映 郭。 夜 登 华子冈, 往北走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清澈的月光映照在城墙。晚上我登上了华子冈,(俯 辋水 沦涟,与月上下 。 涉:渡过。玄:黑色。指瞰)辋川,河水泛着波纹,和月亮一起在水中上下波动。 水深绿而发黑。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华子冈: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处 寒 山远胜景。辋水:即辋川,在蓝田南。沦涟:水面的波纹。 山中有了寒意,(看)远 火, 明 灭 林外。深 巷寒犬, 吠声如豹。 村墟 夜处的灯火,在树林外忽明忽暗。深暗的街巷里有狗在叫,声音像豹子一样。村子里晚 舂,复与 疏 钟相间。 寒山:山到夜间,给人以寒冷的上用杵臼捣谷(的声音)又和稀疏的佛寺钟声交错。感觉,所以称寒山。寒犬:指狗的叫声凶恶,让人胆战心寒,这里主要指其叫声响亮,不一定让人心寒。 此 时 村墟:村庄。舂(chōng):用杵臼捣谷。间(jàin):夹杂,交错。 这个时候 独 坐, 僮仆 静默, 多思 曩昔 (我)独自坐着,僮仆已经入睡,(便)可以多想一些(我们)过去的事情,(我们)携 手 赋 诗, 步 仄 径, 临 清 流也。 静默:这里是拉着手一起创作诗篇,走在那狭长的小路上,来到那清澈的河水边。 指已入睡。曩:从前。步:这里是动词,走。仄径:狭窄的小路。临:来到。流:水流,河水。 当待春 中,草木蔓 发, 春 山可 望, 轻鲦 出 水,等到春天的时候,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可以观赏了,白鲦轻盈地游出水面,白鸥矫翼, 露 湿 青 皋,麦陇 朝 g。 斯之 不远, 白鸥展翅(飞翔),露水湿润着青草地,麦田里野鸡晨鸣,这种景色不远了,(那时) 倘能 从我 游 乎? 当待:等到。蔓发:蔓延生长。望:这里指观赏。轻鲦(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tiáo):白鲦,一种身体修长,游动轻捷的小鱼,故名“轻”。矫翼:张开翅膀。矫,举起。青皋:长有青草的水边高地。皋,水边高地。麦陇:麦田里。朝g(gòu):早晨野鸡的叫声。g,野鸡叫的声音。斯:指春天的景色。倘:倘或,表示商量 非 子 天机清妙者, 岂 能 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的语气。从:跟从。 不是您这样性情高远的人,怎么能够用这种闲事来邀请呢。然 是 中 有深趣矣!无 忽。 因驮黄蘖 人 往, 不 一只是这里面有妙趣啊,怎能忽视。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就不一一详 。山中人王维白。 天机:天性,性情。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不急之述了。山中人王维书。 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是中:这里,指游山玩水之中。无忽:不要忽略,不要轻视。因:凭借。黄檗(bò):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和茎内皮可入药。茎内皮为黄色,也可作染料。不一: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山中人:王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故自称。 结构网络第1段,告诉朋友,“山殊可过”。先点明自己游“故山”,即蓝田山的时间和环境:虽在腊月但又是一个温和舒畅的日子。接着点明:这山值得游览。遗憾的是你“方温经”,我“不敢相烦”,便自己“往山中”。我们从中感觉出,作者无挚友相伴终是一种遗憾。“故山殊可过”,为下文写景张本。第2段,写冬景。作者游山,是冬天一个有着皎洁月光的晚上。写到了深青色的灞水和清澈的月光。后面写景都是在这“清澈的月光”的映照下所呈现的景。你看:辋水泛起涟漪,与水中的月影或上或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在林外忽明忽暗;这时深巷中传来像豹子声的响亮的狗叫;村子里又传来了舂米声,又似与稀疏的钟声相应相和。这一段冬景的描写,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有声有色,把一个月下蓝田山写得清幽寂静、高旷淡远。最后一句不是写景,却是写感受:“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这是一个多么潇洒惬意的时刻!而如今朋友未到,这么好的美景也打了折扣。看来作者在赏美景的同时还未忘记朋友,表现他与裴迪间的温厚情谊。第3段,写春景。“当待”,即等到。这一词暗示了下面所写的景物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也叫拟写,就是凭想像而写。你看,等到了春天,那时的山景更可观赏,草木蔓延繁花似锦,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鸣唱。这里写到了草木,写到了游鱼,写到了白鸥,还写到了麦田和雉鸟。写草木、游鱼、白鸥、麦田都是视觉,写雉鸟却是写其听觉,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写草木、麦田是静景,写游鱼、白鸥却是动景,动静结合。接下来,作者有一问:“倘能从我游乎?”这和第1段“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第2段“多思曩昔”相照应,盛情邀请,共享同游之乐。

二、写作技巧 1、语言的音韵美。 这篇散文可读性很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在运用语言上的特色,尤其是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从四字短语本身的组成来看,就带有很强烈的音韵色彩,汉语的抑扬顿挫在四字短语中表现的最明显。在本课的`写冬景和春景的两段,几乎全用四字短句, 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冬末春初美妙的自然景色。我们看:“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这几句写冬景的语句除一个五字句“夜登华子冈”,其他全是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2、动静相间,充满诗情画意。这篇短文的景物描写很有特点。如第二段,作者将山水、月色、林火、村落、犬吠、钟鸣等景物融为一体,写出了冬日清幽寂静、高旷淡远的迷人景色,其中有静态描写,有动态刻画,动静相间,充满诗情画意。第三段,作者又将草木、游鱼、白鸥、麦田和雉鸟等景物融为一体,写出了春天的生意盎然,这里也有动景,也有静景,也是动静结合,仍然充满诗情画意。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篇散文也具有诗的韵律,画的美感。我们应体味作者称为“有深趣”的那种诗画意境。 技巧拾零如何品鉴和领悟散文的立意?(二)要注意考察以下三点,即:一要“高”,二要“深”,三要“新”。所谓“高”,主要是指作品立意的高远,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峰,俯瞰人生,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所谓“深”,就是指作者对生活,对事物有透辟的了解,从中开掘出生活的底蕴,引申出深刻的认识。所谓“新”,是指立意要有新鲜感,而不能人云亦云。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散文《秋声赋》,把秋天描写得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当代作家峻青则写了一篇《秋色赋》,反其意而用之,由赞扬秋天而转为赞颂社会主义时代,使文章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这一立意既深邃又高远,且不落窠臼,同时具有“深”和“新”的特点。

三、古汉语知识文言文特殊句式(二)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先看看下面的例句:(1)毋吾以也 (2)不吾知也仔细看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两个句子有共同特点,一般都有否定词,二是它们都有代词“吾”,且这个代词放在“以”“知”的前面,如用现代汉语表述可译为:(1)不要认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2)没有人了解我呀!这类句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再看例子:(1)大王来何操?(2)沛公安在?这两个句子也有共同特点,都是疑问句,且都有疑问代词“何”“安”,且在“操”“在”的前面。用现代汉语可译为:(1)大王来时带了什么?(2)沛公在哪里?我们可总结为: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是宾语前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之”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宋何罪之有?“有”为动词,作谓语,“何罪”作“有”的宾语,“之”为助词,不需要翻译,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呢?”。5、“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如:唯余马首是瞻。“瞻”是动词,作谓语,当作“看”讲,“余马首”则是“赡”的宾语,“是”为助词,放在宾语后面,使宾语提到动词之前,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可译为“只看我的马头(所向而行动)”。再如:现代汉语中的“惟利是图”“惟命是从”。以上是宾语前置中常见的几种形式,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美文赏析石涧记(节选) 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①,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②,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③。亘石为底④,达于两涯。若床若堂⑤,若陈筵席⑥,若限阃奥⑦。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⑧,响若操琴。揭跣而往⑨,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⑩,可罗胡床十八九⑾。居之,交络之流⑿,触激之音⒀,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⒁。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⒂!后之来者能追予之践履耶⒃!<注释>①既穷:已经完结。②阴:山的北面。 ③三之:三倍。④亘石:石头连片。亘,绵延不断。⑤床:坐床,坐卧之具。堂:高大的屋子。⑥筵(yán延)席:铺在地上的坐具。⑦阃(kǔn)奥:室内深隐的地方。阃,门槛。⑧织文:编织的纹缕。⑨揭跣(qìxiǎn)而往:挽起衣服、光着脚过去。揭,掀起衣服。跣,光脚。 ⑩排:除去。⑾罗:排列。胡床:也叫“交椅”、“交床”,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⑿交络:网络交叉的样子。⒀触激:水流冲击。⒁荫:掩覆,覆盖。⒂其:表推测。乎:于。⒃践履--践踏,谓足迹所到的地方。 <简析>本文为《永州八记》之一。涧以石名,景以石美,本文以层出叠见的比喻,直接描摹出涧石的情状,与小石潭底之石绝无雷同。还用水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侧面描写涧石的奇特。又边用两个反问句,抒发了罗床涧中,水流声响于其下,木石荫蔽于其上,此乐何极的情趣。

四、重点字词一词多义书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名词,书信)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名词,书籍)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动词,写作)过 故山殊可过(动词,过访,游览 )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这里活用为动词,犯错) 孔子过泰山侧(动词,经过) 还,不过三十日(动词,超过)步 步仄径,临清流也(动词,走过) 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名词,脚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名词,举足两次为一步)矫 白鸥矫翼,露湿青皋(动词,举起)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动词,假传(命令)> 矫枉过正(动词,把弯曲的东西弄直,这里引申为纠正。)因 因驮黄檗人往(介词,凭借)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副词,于是,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介词,通过,经由) 不如因善遇之(介词,趁机)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介词,因为,由于)以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介词,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由于)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动词,以为,认为)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介词,凭,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语气助词,表时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相当于“而”) 字词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故山殊可过。 过:越过B.足下方温经。 方:正在C.村墟夜舂,复与疏相间。间:疏远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矫:矫健解析:A“过”,过访,游览;C“间”,夹杂,交错;D“矫”,举起。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1)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B.(1)当待春中,草木蔓发 (2)是故草木之发,如蒸气C.(1)步仄径,临清流也 (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D.(1)因驮黄檗人往 (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解析:A两个“相”均为偏指一方的指代性副词,可译为“你”。B两个“发”均为“生长”义。C第一个“临”,走到;第二个“临”,面对。D两个“因”均为介词,凭借。答案:C

[教材实例解析] 思路点拨

1.写景状物最忌单调平板,故作者常以“动”、“静”对比笔法,使文字更具情致,下列句子哪个属于这种类型 () A.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B.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C.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D.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解析:AC均写的是静景,B写的是动景,D既有静景(深巷)又有动景(狗吠),动静结合。 答案:D2.熟读了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哪一选项化用了本文中的语句?A.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B.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净,犬吠声如豹。(王思任《剡溪》) C.众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闲雅,无刻露态。 (袁宏道《游桃源记》) D.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解析:B化用“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水远火,明灭村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答案:B 1、本题考查的是本文写景的主要特点:动静结合。目的是让同学们对此要能做具体分析。动静结合的写法,最常见的还是以动景衬静景,具体到本题是以声音来衬寂静。2、本题实际上是考查语言的。学习一篇课文,尤其是这样优秀的写景散文,对语言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善于引用或化用一些优美的文字,为己所用,就会慢慢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久而久之,也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因此,熟读甚至背诵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叫积累语言素材。

[研讨与练习释疑] 解题规律

一、这两段文字是:“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水远火,明灭村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山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g”。一段实写冬景,一段虚写春景。给我们的感受,可以谈景色给人的感受,这是从内容上的分析;也可以谈写作手法给你的启发,这是从艺术特色上分析。无论哪方面,要做到具体分析,言之有物。二、1、正好 2、完 3、从前 4、这里 5、写三、最重要的相通之点是:都有动静结合的特点。 《鸟鸣涧》以“桂花落”“月出”“时鸣”反衬山谷的寂静。《鹿柴》以“人语响”反衬山空、山幽。《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水是流动的,着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几首诗歌和课文都用少量的字句,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一、对课文语言的把握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我们一方面要体会写景文字的意境,另一方面要做到背诵,这一点需注意。 二、关键的实虚词要注意准确解释。三、本题形式上是比较阅读,重点是掌握本文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这种方法在我国写景诗中很普通,王维是其中的代表,像孟浩然等诗人的写景诗,也大多有这一特点,希同学们认真揣摩。

[知识应用自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第1至4题。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水远火,明灭村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山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g,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1.“故山殊可过”中“过”义与下列哪项相同?() A.颜回有不贰过之德 B.过故人庄 C.农夫、渔夫过而陋之 D.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B.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C.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3、下列哪句的季节与本文所写的季节相同()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C.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作者借短信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B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个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C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以下六句,作者运用诗的语言,采用动静互为烘托的艺术技巧,描摹出一幅山村春色图,可谓是文中有画。D 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真趣”为基础的。 重点文言虚词:于1.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3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5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6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汲黯字长儒,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急,复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故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净,择臣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不为礼。然黯见`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憨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己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人失火,屋比延烧 比:紧挨着B、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振:通“赈”,救济C、黯耻为令,病归故里 病:生病D、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 内:朝廷内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庄见惮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①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②荆柯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淤期C、①列于九卿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D、①公卿借为黯惧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7、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使黯往视之 称代前文的“东越相攻”B、上贤而释之 称代“汲黯”C、择臣史而任之 称代“择臣史”D、然黯见`未尝拜,常揖之 称代“田`”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汲黯处理问题灵活机动的一组是( )①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 ②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③治官理民,好清净,择臣史而任之 ④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⑤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⑥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⑥9、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为人正直敢言,“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尽管出任地方官,也仍然上书直陈皇帝的过错,招致皇上的大怒,“变色而罢朝”。B、就是要求他们匡正数过,尽管自己官职低微,并非公卿,但也不应因爱身而使朝廷受辱。 C、汲黯为谒者,经常代表皇帝出巡各地所到之处,都极力维护皇帝的尊严,宣示皇上的恩德,因而即使“矫制”,皇上也并不怪罪。 D、汲黯为地方官,遵奉黄老之说,崇尚无为而治,自己从不理事,事无大小,一切凭借手下人处理。由于方法得当,“岁余,东海大治”。10、将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8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10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于是」1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2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3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4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5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6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应用自测解析

1、B(A犯错,B造访,C经过,D错。)2、B(A“景气” 古:景色,气候;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B“足下” 古今意义相同,均是对别人的敬称,现不常用。C“静默” 古:指入睡;今:指不作声。D“天机” 古:天性;今:一般指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 3、A<A冬季(柳宗元《江雪》),B秋季(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C春季(范仲淹《醉翁亭记》)D冬季(欧阳修《醉翁亭记》)>4、A(写春景是虚写)5、【答案】C【解析】病:托病6、【答案】D【解析】①介词“替”;②连词“被”7、【答案】D【解析】称代“汲黯” 8、【答案】B 9、【答案】C【解析】A项“尽管出任地方官”不对,位在九卿之列;B项“尽管自己官职低微”错,“公卿”官职不低微;D项“自己从不理事”错,改为“亲自处理”10、【答案】⑴河内郡有一万多户穷人家遭受水、旱灾,穷得父母把孩子杀了吃。 ⑵您内心欲念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能效法到尧舜的伟大治绩呢?

作者邮箱: yqy741204@126.com

篇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优秀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写景的诗情画意特征。

2、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

3、指导学生背诵与理解文中的情意。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王维之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引出本文的书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荧屏中打开王维的诗:《鸟鸣涧》和《鹿柴》。然后让学生总结王维的诗歌创作的风格。接着引入本文所描写的画面。并在屏幕上呈现出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由王维之诗而引入其书

播放课件1王维之诗《鸟鸣涧》和《鹿柴》的配乐配画录像。然后关闭录像,又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1、要求学生思考:苏轼是如何评价王维的诗歌?然后让学生介绍王维及其作品。

2、让学生听本文的配乐录音。然又让学生朗读。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要求学生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写景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写景所体现作者的情感。

三、讨论研究,归纳写景的特征,及语言特点

1、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提示: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表情,或写景。这些都与对方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作者在这封信中有大部分内容是写景的,为什么整篇书信是以写景为止呢?

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琢磨,然后,再提示,最后,由教师归纳。

2、作为一篇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内容放在写景上?

提示:作者写景是为了让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怀。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劝说和邀请之意。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他们归纳出要点,然后,再集中起来,最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写景方法。以及给学生分析写景缘由。

3、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山中人?而在非子天机清妙算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天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

提示指导:指出诗人所在位置在山中,又说明自己的隐居生活,自己住在山中。而天机妙算,指的是性情之远,超尘脱俗。这也是对朋友的高度赞许。是因为他想提醒朋友春游的趣味。这将加重恳切相邀之情和诚挚相知之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由小组长集中起意见,又让同学来讨论,后由教师来解决难点。

四、品味语言特点,写作特点和书信中的意境

1、播放课件《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指导学生学会概括:

⑴ 学会概括书信中的语言特点。这篇古代书信:文字凝练,语言优美,在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而中间也有散行。其中写景部分,鲜明生动,声韵和谐。

⑵ 接着又引导学生结合荧屏中的诗的特点:诗画合一;情与景相融。接着又谈一谈两者的异同点。也许,一个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情古代名诗;另一个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古代著名山水游记散文。于是我们也由此说明王维的写作风格:不管写诗或写文都表现一种以画面为主的借景抒情的写作风格了。于是他就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了。

2、让学生完成课件2中的练习,便于消化和深化:

⑴ 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山转苍翠,一个转字,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B、秋水日潺湲,日就是天天,每日每时,令人感觉它始如一的'守恒。

C、墟里上孤烟,墟里指村里,一个上字,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

D、狂歌五柳前,五柳指的是作者所居住的辋川别墅前中的五棵柳树。

⑵ 选出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山中秋景。山是静的,水是流的,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B、颔联写出了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依伏临风,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适潇洒,与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形象十分相似。

C、颈联写落日,孤烟等富有时间特征的景物,与首联构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田园风景画,表现出诗人不愿意和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苏轼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特征,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古诗。

3、(播放课件3)让学生阅读书信中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题:

⑴ 这一段文字描绘了一幅 图。

⑵ 这段文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 , , ; ;又从听觉角度描写了 , , ;整幅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像一幅写意传神的水墨画,可谓文如诗,诗如画。

五、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概括全文的内容,找出文中的主旨句。

2、结构图解: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图解。

播放课件4(内容板书):

先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

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

山中与裴秀才迪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

3、让学生探究文中的情意,并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播放课件5:课外延伸练习)

1、学生先单独完成,然后,全体学生互相交流。

2、教师在屏幕上亮出答案。

3、指导学生在课堂背诵,然布置课后背诵。

篇8:《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翻译

预习提示

这是一封约友人同游的短信,描绘了王维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冬日的萧疏清静为实景,春天的万物勃发为虚景,语言质朴简约,文笔淡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这篇短文的景物描写很有特点。写冬景和春景的两段,几乎全用四字短句,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冬末和仲春美妙的自然景色。如第二段,作者将山水、月色、林火、村落、犬吠、钟鸣等景物融为一体,写出了冬夜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迷人景色,其中有静态描写,有动态刻画,动静相间,充满诗情画意。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篇散文也具有诗的韵律,画的美感。

学习这篇短文可注意两点:

1.这是一篇景物描写的珍品,有特色,有情韵,语言优美。整散结合。学习时要通过联想进而体会意境与诗画相结合的特点。善丹青的同学可根据诗文的画面意境,尝试给诗文配画。

2.王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山水田园诗人,在研读本文时要拓宽视野,学习他的`其他作品,特别是他的山水田园诗。

特色鉴赏

亦画亦诗,亦闲亦适。

本文是一篇书信。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其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都应与收信人有密切关联。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相处的往事,以二人共赏的风景和二人相同的志趣,来吸引、说服对方。在这封信中,虽然写景占有很大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像第1段记独游的孤寂,第2段对往昔的回忆,第3段向裴迪发出的热情邀请,总是在不断地向裴迪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作者为何在这短短篇幅中,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春天美景?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景物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用以表现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中间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其写景部分,形象鲜明、生动,声韵和谐。王维的书信可以说是书中有画,书亦如诗。作者的思想、性格、审美趣味已尽在其中了。

问题探究

本文文字浅显,明白如话,看似好懂,实际文内深意,颇费思量。例如作者在篇末说“是中有深趣”,这“深趣”指的是什么?又如作者明明知道友人裴迪正忙于“温经”,这是攸关仕途的切迫之事,不宜“相烦”,却偏偏又要以游山玩水这样的“不急之务”相邀,这是为什么?

你能就这两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探究思路:

探讨上述两个问题,必须对王维的身世有一定的了解。

王维早年在政治上得到张九龄赏识,擢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李林甫任中书令,朝政日非,王维曾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于是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因被迫任伪职而遭贬谪,后虽逐渐升迁,但已无心于政治。他信奉佛理,思想日趋消极,一味追求心灵的空净。辋川蓝田别业的生活恬静安逸,给他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安慰。所以,这里的“趣”即是远离险恶官场,寄居山野所拥有的生活安闲舒适和心灵的淡泊宁静。

裴迪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但裴迪也有过“致身青云”的念头,他在《青雀歌》中写道:“※※动息自适性,不曾妄与燕雀群。幸忝鹓鸾早相识,何时提携致青云。”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显然,王维通过这封信希望裴迪不要丧失“天机清妙”,放弃隐居生活,对裴迪迷恋仕途的思想婉转地提出批评。

明白这一点对理解课文很有好处,你看作者笔下冬夜的景色,“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朦胧、空灵、素净。作者笔下的春景呢?“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没有鲜花,没有灿烂,没有斑斓,同样是洁白素净。这些都是作者追求心灵空净的反映,同时也借以反衬官场的污浊昏暗。

篇9: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导入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导入

【导入1】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唐代,有享誉盛名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还有一位“诗佛”──王维。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他一生对禅宗极度崇拜,名字都与佛教有着关联,“摩诘”即来源于佛经《维摩诘》。他的山水田园诗很自然地融入“禅法”,常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营造自然、清幽、静谧、肃穆的诗境,正是由于诗人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意盎然,涤荡着读者的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令人读后满嘴余香,咀嚼不尽。

【导入2】

假如我们能钻进“时光隧道”回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世界第一大城市──长安,我们能看见什么呢?我们能看见巍巍的皇城,笔直的朱雀大街,万商云集的东市西市;我们能看见骑着大马招摇过市的达官贵人,也能看见生活富足的市井百姓。是啊,生逢盛世,享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城外时,便会经常看见一位衣着朴素、气宇温和的男子,携着仆人,出了城门,踏过灞桥,奔向远处林木葱茏的蓝田山,此人系谁?他就是当朝尚书右丞王维。是什么让他无视市井繁华和锦衣玉食而奔向白云深处,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呢?当我们欣赏毕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时,也许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听课前想一想:

1、王维笔下的.冬日景色包含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是否赞同王维所追求的那种“出世”的生活?

【导入3】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导入4】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学过本文之后,大家还会发现,这个特点不仅在王维的诗歌里有,散文里也有!

相关专题 山中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