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励志经典名言

无法无天陆依萍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无法无天陆依萍”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诸子百家励志经典名言(共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诸子百家励志经典名言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6、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0、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11、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1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1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4、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15、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1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1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2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22、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2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7、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1、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32、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33、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3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5、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36、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38、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9、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40、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41、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43、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4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4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4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7、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4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4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50、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51、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5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53、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54、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55、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5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5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59、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6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6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6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6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6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6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68、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69、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70、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篇2:诸子百家励志名言

诸子百家励志名言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6、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0、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11、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1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1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4、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15、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1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1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2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22、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2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7、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1、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32、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33、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3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5、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36、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38、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9、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40、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41、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43、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4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4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4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7、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4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4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50、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诸子百家励志名言

篇3:精选诸子百家励志名言

精选诸子百家励志名言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6、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0、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11、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1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1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4、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15、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1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1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2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22、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2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7、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1、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32、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33、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3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5、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36、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38、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9、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40、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古代名人励志名言

1、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国藩》

2、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曾国藩》

3、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纳兰容若》

4、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曾国藩》

5、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李时珍》

6、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7、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

8、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

9、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增广贤文》

10、读书不独是变人气质,且是能养人精神,盖是理义收摄。——《曾国藩》

11、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澜恬静的目光。——《洪应明》

1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佚名》

1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

14、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

15、势力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16、地生连理木,水出并头莲。——《王实甫》

17、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曾国藩》

1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19、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佚名》

20、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曹雪芹》

21、放债如施,收债如讨。——《增广贤文》

22、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曾国藩》

23、村夫硬似铁,光棍软如棉。——《增广贤文》

24、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曾国藩》

25、君臣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冯梦龙》

26、吾近于官场,颇厌其繁俗而无补于国计民生。惟势之所处,求退不能。——《曾国藩》

27、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28、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罗贯中》

29、春宵一刻天长久,人前怎解芙蓉扣。——《孔尚任》

3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佚名》

31、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孙子兵法》

32、轻烟薄雾斜阳下,曾泛扁舟小筑来。”西泠桥树色,真使人可念,桥亦自有古色。近闻且改筑,当无复旧观矣。对此怅然。——《张岱》

33、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增广贤文》

34、热力愈大,涨力愈大;吸力愈大,生物愈荣。——《康有为》

35、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36、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曾国藩》

37、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汤显祖》

篇4:诸子百家有关寓言故事

诸子百家有关寓言故事:画鬼最易

春秋时期有一个很高明的画家,这天被请来为齐王画像。画像过程中,齐王问画家:“比较起来,什么东西最难画呢?”

画家回答说:“活动的狗与马,都是最难画的,我也画得不怎么好。”

齐王又问道:“那什么东西最容易画呢?”

画家说:“画鬼最容易。”

“为什么呢?”

“因为狗与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要画错那怕一点点,都会被人发现而指出毛病,所以难画,特别是动态中的狗与马难画,因为既有形又不定形。至于鬼呢,谁也没见过,没有确定的形体,也没有明确的相貌,那就可以由我随便画,想怎样画就怎样画,画出来后,谁也不能证明它不像鬼,所以画鬼是很容易的,不费什么神。”

画家的高论证明:如果没有具体的客观标准,就会容易使人“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唯心论最省力,因为它不受客观实际检验,可以瞎说一气,而唯物论则要接受客观实际的检验,所以很费工夫。

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诸子百家有关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

以下是本网整理的《诸子百家寓言故事:玉器和瓦罐》,希望大家喜欢!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诸子百家有关寓言故事: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篇5:诸子百家造句

诸子百家造句

1、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甚至墨法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金庸小说中被有机地熔于一炉。

2、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及国家任用贤能而不是任用世袭贵族这一变化,又促使了士阶层的活跃,促使了诸子百家的争鸣和战国学术的繁荣,以及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

3、他的法律思想融合了诸子百家的观点而自成一体。

4、古希腊学者把从事学术活动作为一种谋生方式,他们通过办学收费和吸引权贵的捐款过日子,这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谋生方式是相同的。

5、企业管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政治上的动荡纷争进而导致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诸子百家蜂起立说,形成中国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

6、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的诸子百家争鸣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7、在思想史研究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在海内内外已成为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但这本位不仅表现在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对儒家伦理的认同,还深入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消费生活,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无所不包的文化,主导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8、我们认为诸子百家普遍称引黄帝的事迹,甚至托言黄帝以自重,这正是黄帝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反映,说明黄帝传说确有真实的历史核心。

9、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

10、一关于儒学何以会被汉代统治者接受而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原因,()学者们虽多有论及,亦多近理,但似乎尚未揭橥根本原由。

11、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12、名胜遗迹区中有插箭岭、铸箭炉、武灵殿、诸子百家殿、历代帝王宫、古代兵器陈列馆和成语典故园等。

13、痛恨宋儒疑经改经之悖谬,毛奇龄强调诠解经义必以实据为凭他严格地遵循以经证经的论学之方,而且还兼采诸子百家以及后儒之说以为旁证。

14、中国文化就是在这诸子百家的学派分合之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15、从这个角度说,先秦法律思想是秦汉律学得以的一个理论基础,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尤其是有关法律的学说,是后代律学家所继受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16、二两千年来的孔子诸种神话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政治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17、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18、在诸子百家中,道家对男女之道的研究是最令人看好的,这不是因为道家的学说比其它的学说更有道理,而是道家的男女之道最讲实用性,所以也就被社会广泛的接受。

19、我们的策略是:横向链接诸子百家,纵向连锁网点!

20、诸子百家的思想言论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这个问题。

21、这些特征主要有钱币、文字、官制和爵秩制度以及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等,基本涉及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

22、在讨论物权和债权两者的关系时,诸子百家,众说纷纭,但恐怕最能让人折服的还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为物权的重要性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前提。

23、他们认为,要明确中国思想学术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抛弃传统的道统观念,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诸子百家之学,只要是在学术史上确有创见的思想学术,都应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24、荀子生于古代的封建制度要被推翻,以将建立强权专制为目标的秦国为乱世打上休止符的时期,可谓是乱世之末的大儒家,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25、“四书”必修课教育如果成功,兴许以后能增开新的内容,将诸子百家都加上。

26、贾谊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悲剧的典型,他的思想颇得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沾溉,同时也润泽后人。

27、老子任周室守藏史的经历使得他得以全面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和古人的思想精华,也使他能够接触和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积累了知识,锤炼了思想。

28、马一浮不认同诸子百家出于王官之学的说法,他认为,由于学习六艺者各有所偏重,往熟悉的方面一路,于是都仅得六艺之一二,不及其余,因此形成各有得失的诸子百家。

29、公孙弘之阿谀取宠而缘饰以儒术,可谓儒学演变为儒术这一过程之终结,然考其开始与其过程,则可谓是儒学在当时世风之影响下,与诸子百家融合的过程,而开其端者,则即是荀子。

30、自道术为天下裂,诸子百家之书纷然并出,言天者主于虚无,言道者弃夫仁义,言俭者不知约之以礼,言刑者不知本之以德,为己者不知有人,为人者不知有己,道德之中,于斯失之。

篇6:《诸子百家》读后感

近日拜读《诸子百家》,感叹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所谓“乱世起,圣人出”,这一时期中国出现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学派,而其中一些广为流传的著名学派竟能影响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不禁为先人所折服。 书中着重讲解了诸子百家对当时治理国家的不同看法,通读后你会发现,虽然每一个学派的治国之术都不同,但都是各自的精妙之处。合上书后闭目冥想,竟然发现治国之术与现代管理有共通之处,且待我细细道来:

一、 儒家――“德治”

榜样的力量

儒家思想主张“德治”,所谓“德治”,意思是作为君王应该勤奋、敬业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此主张对现代管理学同样适用,而体现就在于作为一个领导应该怎么做,在一个项目中,我们对一线员工有很多要求,诸如礼仪礼貌、仪容仪表、对接标准等等,而在要求员工的同时,我们同样也应该先在每个早晨来到项目时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我们经常要求员工勤奋、努力工作,但是如果员工看见一个懒散的领导,又怎么能有勤奋努力的劲头呢?

因此,所谓“德治”,就是榜样的力量,做一个勤奋、敬业、高标准的管理者,有道是“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员工哪有不出众的道理?

二、 道家――“无为而治”

授权与放权

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意思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而这正是作为管理者的我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有的时候

我们太过亲力亲为,这既是对员工的不信任,又无法让员工快速的提升能力。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在你已经把控了大局的基础上,懂得授权与放权。曾经在一次公司培训中,老师说过一句话:“项目时刻离不开的管理者,是低级管理者;而在项目越来越没有存在感的管理者,才是越来越高级的管理者。”这句话其实并不是玩笑,当你能够熟练应用授权与放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员工会提升飞快。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之所以我现在好像并没做什么,是因为我把一切都做在了前面。

三、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体现了法律对一个国家的约束性。而作为一个公司,则可以解释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团下发的各专业标准手册,体系文件等等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员工建立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观,让公司能够长远发展。无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规矩”都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规矩”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让企业找到更适合的员工,只有认同我们的“规矩”,在工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四、 墨家――“兼爱、尚贤”

用真诚换忠诚

墨家主张“兼爱尚贤”,就是说博爱,尊重有才能的人。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做到对员工一视同仁的同时,去观察有才能的人,给予他适合的位置,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墨家的宗旨。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个员工都真诚对待,员工

感受到领导的真诚,他就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也会对公司更加的信赖,更加的忠诚。“用真诚换忠诚”,作为一个管理者,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

管理企业和治国一样,只有借鉴百家之言,取百家言论只所长,才能让企业良性的发展,实现企业与自身的价值。

篇7:关于读诸子百家心得

我国先秦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派别,被后人称作诸子百家。而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则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派别。其中墨家是一个较为奇特的学派。一方面墨家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了一个盛极一时的思想政治团体,它的学说与儒家的学说并称为当时的显学。战国中期的大儒孟轲曾这样描述过墨家的势力:“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而另一方面,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墨家沉寂了下来,以至于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它的学说几乎无人问津。这无疑引起了后人对它进行研究的兴趣,但同时也给对墨家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因为后世对先秦墨家学说的记载和评述太少,所以可供我们掌握和利用的资料也就相应的少了,这与对儒家,法家,道家的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正因如此,先秦时期记载墨家学说的《墨子》一书在我们对墨家的研究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墨学研究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即同儒,法,道家相比,学术界对墨家的研究很少,但是在这些不多的研究中,在许多问题上学者们的争议却很多,而学者们在对自己所持观点进行论证和对他人观点进行批驳时,又都是援引和利用同样的史料。于是在拜读了这些学者们的长篇大论后,更加感到了对这些原始史料深入和精确掌握的必要性,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墨家学说的实质。 《墨子》这部书综合和全面的反映了墨家学说有关各个方面的思想,包括“尚同”,“尚贤”,“非攻”的政治思 “尚同”是墨子政治主张的第一要义。《墨子》一书中的尚同篇首先阐述了确立“尚同”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论前提。墨子认为在没有刑政的社会初始状态下,“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于是“天下之乱,若禽兽然。”所以墨子认为要救世之乱,

就要建立政治,国家,刑罚制度,即立“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那么在这里人们就有一个问题,即“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否必然导致人们的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结果?因为许多人发现人们之间“义”的不同和冲突也可以由当事人自己通过彼此的妥协和让步来解决,没有必要去否定他人的“义”。而这样一来墨子所提倡的“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那么墨子的理论在这里出现问题了吗?不是。因为再进一步分析,虽然有上面的情况存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关于“义”的冲突都可以由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彻底地排除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情况的发生。那么就整体而言,这就是一种必然。它不是一对一的必然,不是说有一次“义”的不同就必然导致一次非他人之义,而是说在“义”的不同和冲突这样一个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会有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不了从而导致非他人之义及交相非的情况产生,所以说墨子的这个立论是成立的。那么我们明白了这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怎样去解决才能避免天下乱若禽兽然呢?墨子认为只有设立正长一同天下之义才能救世,于是有了他的一套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但是这里就又有问题了,即面对这样的乱世,救世是否只能用“一同天下之义”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有其他的方法,那么墨子所提出的这一方法是最好的吗?

以上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若两个答案都是否,那么墨子的政法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答案是否。因为我们知道不“一同天下之义”世界仍可以和平的发展,天下并没有乱若禽兽然,现实世界告诉了我们答案。其次,对于第二个问题,人们也不难回答,求同存异这样的外交政策带给我们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显然有更好的方法存在。问题好象解决了,但是问题真的那么简单吗?应该看到我们轻松的得到了上面的答案,是由于我们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而经过了漫长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的我们是没有理由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人物和他们的思想。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着不同的答案。在现代我们知道怎样最快的从北京到达上海是乘坐飞机,而这样的问题在两千年前正确的答案无疑是骑马。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在墨子生活的时代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那个阶段,我们所

知的更合理的,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吗?即使有,但它有可能能被提出来并被实施吗?所以就我理解而言,墨子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在当时不能说其全部内容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但就整体而言,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在墨子生活的时代,救世的唯一可行和正确的方法就是墨子所提出的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

《墨子》书中有关天鬼和宗教的内容在学术界争议很大。一部分学者依据这些内容认为墨子的学说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的法律思想具有神权法的特点。更有些学者指出墨子学说就是以“天”,“鬼”为为核心。而也有学者认为仅仅因为墨子主张“天志”“明鬼”就判定他是一个宗教家或认定墨子学说是一种唯心的学说,是不对的。他们指出在《墨子》书中有关天鬼的内容里也可以看到墨子不少关于对天鬼的疑辞,认为他不是彻头彻尾的宗教有神论者,同时指出墨子的天鬼实际只是他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一种工具。在读过《墨子》后,我感到从相关内容来看,应该说墨子的确是在努力的全面的阐述和论证他的天鬼思想,而这一思想无疑是属于宗教唯心主义。所以说墨子学说带有宗教色彩是正确的。并且在《墨子》书中不存在所谓的墨子对天鬼的疑辞。主张墨子对天鬼存有疑辞的学者指出《墨子》书中的两处来证明。“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福祸,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使我有病,何遽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有学者认为墨子在这里指出天鬼不能干预一切,对于他这样的圣人,鬼神亦无力保佑其不得病。从而认为者证明了墨子对天鬼的存疑。这是错误的。首先墨子的这翻话是针对跌鼻对于鬼神的一些怀疑而说的,目的是肯定鬼神。其次墨子是要通过说明鬼神的惩罚是一个人得病的充分原因而不是必要原因,来维护他的鬼神论,肯定鬼神的存在和作用,而不是去说明鬼神的无力的一面从而使人们产生对鬼神的怀疑。另外一处被学者引为证据的是:“今洁酒醴粢盛,以敬慎祭祀,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若使鬼神请亡,是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

得如具饮食之;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学者们发现墨子在这里提到的鬼神的存在竟只是一种假设,而且墨子还容许了相反的假设,即没有鬼神的存在。于是由此认为墨子对天,鬼存在的信仰并不坚决。在我理解不是这样。这段话的前文告诉我们墨子的这番话是用来反驳“今执无鬼者”的“意不(宗)亲之利,而害为孝子乎”这样的言论。墨子所做的假设是为了说服人们去敬天事鬼,也就是说在退一步而言的情况下,即使鬼神可能存在又可能不存在,人们也应该“洁酒醴粢盛,以敬慎祭祀”。所以墨子在这里把鬼神的存在作为一种假设,和容许鬼神不存在的假设的出现,只是墨子反驳他人时用的辩驳之术而已,不能简单的把这一段话单独地剥离出来,进而从中推出墨子对鬼神的不确信。但是我们从这一段史料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在这段论述中,墨子显然放弃了让人们确信鬼神一定存在的努力(但仅仅从这一点是不能表明或证明墨子本人对鬼神存在的不确信),但是却极力的向人们说明即使鬼神不存在,人们这种敬天事鬼的行为也是有合理性的,是有益的,即“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那么我们就发现此时在墨子这里,人们对于鬼神的信仰就不是他最为关注的了,他最想得到的,认为最至关重要的是人们所做的敬天事鬼的行为本身。人们可以对鬼神存有疑虑,或干脆认为鬼神不存在,但只要你的行为是符合鬼神存在状况下的人们行为的标准,那么对于墨子而言你就是可被接受的。那么如果以上分析成立的话,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墨子是一个宗教家和墨子学说是唯心主义学说的论断。因为一个真正的和纯粹的宗教家,是不可能去要求一个人行为上符合宗教形式要求而在思想上背离宗教的实质要求。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又有一个问题要考虑,那就是墨子为什么要将有关宗教和天鬼的内容加入到他的学说中?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和墨子的政法理论联系起来分析。前面已经提到墨子的政法理论是以“尚同”为核心的。那么怎样才能够实现尚同于一义呢?墨子在《法仪》一篇中有如下的一段论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然则溪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溪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溪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溪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

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墨子在这里否定了法父母、学者和国君,但是在《尚同》一篇中却要求天下人逐级的尚同于家君、乡长、卿与宰,诸侯,三公和天子。显然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前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说的是墨子理想中的社会。墨子首先论证在现在的社会状况下是不可以法父母、学者、国君的。但是墨子又认为必须要通过尚同才能救乱世,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矛盾以达到墨子理想的尚同社会呢?于是墨子提出了法天,尚同于天。并且墨子所积极宣传的天、鬼,已不是从前意义上的天、鬼。从前的神灵的形象是任性的、喜怒无常的、不可测度的;它随意的决定一切,无所谓正确、正义、公正和合理。而在墨子这里他明确的为天、鬼安上了一个确定的属性或赋予了一种明确的性格。而这时我们发现事实上天鬼之所欲,也就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等,例如:“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夫鬼神之所欲于人者多,欲人之处高爵禄则以让贤也,多财则以分贫也。”于是有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有意志、施赏罚的“天”的存在,墨子的尚同主张就有了合理性和强大的说服力。天鬼在这里成为了墨子推行自己主义的工具,正如他自己所言“有天治,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天治”就是用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的“法”和“仪”。同时,又是实行自己主义的保证:“使天下之人,皆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天下岂乱哉!”

恩格斯在论西欧中世纪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与宗教的关系时说:“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 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中国的战国时期与西欧的中世纪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群众的感情”之“受宗教影响”则有相同之处,墨子也因此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神道设教。于是可以看到墨子有关天鬼的论述是为了给他的学说设立宗教的制裁,让人们心中存有这样一种信仰,再利用人们的这种信仰来推行他的学说。而并不

是对任何超自然的实体感兴趣。

想;“兼爱”的伦理思想;“节用”,“节葬”,“非乐”的经济思想;“非命”,“天志”,“明鬼”的哲学思想还有教育思想。这些内容依照相互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体系共同构筑了《墨子》一书。在读过这本书后,对于墨家学说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从前思考过的问题也有了新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点。1,对于墨子政法理论设立前提的认识; 2,对于墨子学说中有关天、鬼内容和宗教内容的认识。

篇8:关于读诸子百家心得

孟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出,修身养性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才有可能成就大事。而诸子百家则恰恰是一门这样的学科。

孔子,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不仅仅在于他渊博的知识和孜孜不倦求学的精神,更在于他身系天下,为了理想而执着的精神。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孔子用他自身周游列国十几年的经历来验证它。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也。孔子的好学精神可见一斑。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要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孔子以自己的言行,给了我们一个做人的榜样,可以说孔圣人这个称谓他是当之无愧的。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这些大概就是真正的君子吧。孟子还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养性,增益其所不能。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个挑战,结果肯定会好很多。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无为而治。有点消极避世的感觉,不过在那种战乱、充满杀戮的时代,却未必不是一种好的做法。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时代,怎样保持内心的宁静,不随波逐流,老庄的思想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中国有句古话:无以规矩,不以成方圆。万物万事都有自己的道,

人与人之间当然也缺少不了法的约束。作为法家的代表,韩非子主张重赏、重农、重战、重罚四个政策。在当今,中国的法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健全的法律就尤为重要,而韩非子的思想也值得研究和学习。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一切战争。因为他认为春秋无义战,诸侯间的征伐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我认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战争还是必要的,因为和平不能用丧权辱国作为交换。

在这些诸多学派的大家中,我最敬佩两位:孔子和庄子。孔子的人格魅力、为理想而周游列国几十年的坚持不懈,令我十分感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向孔子那样,仁以为己任,那我们的社会会美好的多。

喜欢庄子,是被庄子的那种超然物外的飘逸潇洒所折服。在那个**年代,无数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时期,庄子无疑是一个异类。什么是真正的逍遥了,庄子在逍遥中这样说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逍遥吧。

经典之所以称得上经典,在于它能够带给人们以精神和灵魂的震撼。而诸子百家无疑是其中的一块最绚丽的瑰宝。

篇9:关于读诸子百家心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 [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性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性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性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证和谐的。礼,保证行为符合道德;乐,保证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受专业知识

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

主讲人要讲故事、善讲故事,是《百家讲坛》这档电视节目的性质决定的,不管是易中天,还是其他主讲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可以说,讲故事,是电视讲座维持收视率的关键。不必举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讲故事,堪称历史学科最大的优势,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历史的灵魂是讲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教科书的.枯燥、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本来非常精彩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史学变成这个样子,一半是因为体制的问题,另外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所以,“做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讲故事”,“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2]台湾张元教授《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堪称“深入”历史人物、课堂讲故事的成功探索。

为了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说明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打个比方,让学生加深理解,几乎是所有经验型教师的成功经验,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易中天教授在这方面更是老辣。比如,在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和春秋战国的不同境遇时,他说:“西周时期,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诸多邦国,众星捧月般地尊奉着周王国和周天子这个共主。春秋时期,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在天下,维持国家秩序的不再是天子,而是霸主。战国时期,星星变成月亮,月亮变成星星,既有天狗吃月亮(三家分晋),也有大鱼吃小鱼(诸侯兼并)。而且,拿掉了许多小耗子的大耗子,后来还要公开当猫。”在第六单元“继往开来”中,易教授说:“对先秦诸子,对百家争鸣,我有三个比方:足球场、铁匠铺、手指头。为什么是足球场?因为能活跃思维。为什么是铁匠铺?因为能锤炼思想。为什么是手指头?……因为能启迪智慧”。

把枯燥的事情生动化

课堂教学要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个学科都有很多学理性的内容比较枯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硬骨头”。而要把“硬骨头”变成“香饽饽”,关键就要看教师业务功底和语言功力。教师的语言如果老生常谈,味同嚼蜡,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更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教师的语言如果生动活泼,幽默诙谐,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演讲的风格有三个境界,一个是“正说”,一个是“趣说”,一个是“妙说”。而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既有趣说,也有妙说。他独辟蹊径,运用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把历史表现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在语言的运用上,易教授有四个基本方法:

第一,借用流行歌曲。例如:“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社会早已变化,原因和环境也不复存在。只有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还在困扰着我们。正所谓:月落乌啼,已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么请问:今天的你我,还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这枫桥之夜,我们是该用旧船票,还是该用新船票,或者干脆不上这艘客船呢?”;“孔子转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出路。这可真是: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韩非子认为,君临天下,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权力。有了最高权力,自然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家天下制)这样精细周密、严丝合缝的制度,怎么会面临崩溃呢?原因也很简单:都是月亮惹的祸!”

第二,借用时代化语言。例如:“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孔子办学)等于一个人又办北大又办清华。这还是在册的,此外还有编制外的。比如陈亢(音刚),我怀疑就是编外粉丝。孔子的学生和粉丝这样多,他招生的时候有选择、有条件吗?或者说,孔门之中,有准入制度或准入标准吗?”;“《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什么叫‘使门人为臣’?就是安排同学们组织治丧委员会”。

第三,借用生活化语言:“孔子没有找所有的学生,他找的是学生干部,也就是子路、子贡、颜回”;“这真是妙不可言!颜回和子贡,一个比一个会说话,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听,却一个比一个不着调,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比较靠谱的是子路”; “用得多的,据说是儒家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嘛!其实这是忽悠!”;“阴谋家装,叫韬晦;老百姓装,叫装蒜。但都是装孙子”。

第四,借用俏皮话。例如:“这样一来,人与天,人与神,人与命的关系就全变了,而且越来越不把村长当干部,不把豆包当干粮,也就是越来越不把天、神、命当回事”;“如果星星的实力变得比月亮还大,枪杆子也多,腰杆子也硬,会怎么样呢?那就会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

中学的历史课堂不是百家讲坛。我们的历史课堂,在讲课的对象、目标、性质等方面,都与百家讲坛存在着原则性差异。但是,隔行不隔理,何况百家讲坛的节目毕竟还是讲课。所以,易中天教授的讲课艺术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

篇10:关于读诸子百家心得

在孔子身上,我读到的是爱与和谐。孔子一生求仁,然而对仁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在我的理解中,仁就是仁爱。这种仁爱意味着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自己想得到的,也帮助别人得到,自己厌恶的,也不要让别人遭受。孔子想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了他的勤勉好学,他的坚持不懈。他被匡人围困时仍和弟子谈论哲学,在不被人理解依然执着前行。人们说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赞他有担当、有气魄。他既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又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没有在积极入世的态度中丧失自我。我最敬他心系天下,为实现仁的理想而执著。

在孟子那里,我读到的是正义。义是羞恶之心,是非之心。义本身就带有批判性,只要是不道德之事,孟子就批判,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而义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就是精神力量。他有了浩然之气后,他就有了势,所以孟子更富战斗性,他说话也是咄咄逼人,锋芒毕露,感情强烈,有讽刺力量。形容孟子,是一身正气平定天下。

墨子喜欢行侠仗义,大家都知道墨子救宋的故事,墨子和宋国没什么关系,何苦步行十天去楚国?可见墨子是单纯的行侠,而并非求利。还有一个原因,是墨子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墨子提倡兼爱,平等地爱所有人,不同与儒家分等级的爱。总之,用八个字来形容墨子: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墨子创办的墨家就充分发扬了他的品质:说话算话,讲信用,答应人家要办的事就必须办到,而且行动果断,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

韩非子是荀子的弟子,却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法家集大成者。作为法家的代表,韩非子主张重赏、重农、重战、重罚四个政策。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爱,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算计。所以韩非把这个人世间的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算计他都无情地给你揭露出来。他认为这个社会要建设得好,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刑法,一个是权术。值得称道的是,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对中国法治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讲生活辩证法,是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无为则无不为。老子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也最不可战胜的东西是水。水能攻坚,水能胜强,水滴石穿,大水漫过来,什么都没有了,谁能斗得过水啊,但水是最柔弱的,强难道是永远强吗?弱难道是永远弱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里面就蕴含着好事的因素,好事里面也蕴含着坏事的前兆,所以你成功了,不要得意;你处于弱势,你不要丧气啊,弱是可能变成强的啊。一个人要想成功,他的办法就是不争,不要去争。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老子的生活辩证法。

老子讲无为是假无为,他还是要有所为,庄子是真不为,他就是不做。他看透了人生,在庄子看来,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他的生命,而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为了这个自由,庄子宁肯什么都不做,宁肯自己没有名,宁肯自己没有利,宁肯自己没有用。这是一种艺术人生观,是一种诗意地看待自己的人生,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影响非常之大。而且它直接下承禅宗,就是一种自然的心态去看待社会,把人与社会全部看做自然,认为最自然的,最顺其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从荀子这里,我读到的是科学进取心。荀子讲天人关系,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认为自然界有它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的变化不会影响到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也不会影响人类社会。他所说的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就是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易传》里面,就形成了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名言: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

读先秦诸子的目的就是获得人生智慧。我们读诸子百家,无非是从中汲取精华,并把我们古代典籍先秦诸子当中那些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传播出去,以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篇11:关于读诸子百家心得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孙中原教授著《诸子百家趣谈》,趣谈诸子百家故事、人物、流派、典籍与学说,解读其真知睿智,领略其深湛义理,论述诸子百家总体元性质与当今研究趋势。

该书分十四讲,涉及道、儒、墨、法、名、兵、杂、纵横、阴阳、医、天文、农、小说等十三家,史料翔实,见解独到。该书分析诸子百家生成、分化、渗透和融合,有助于认知诸子百家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促进诸子百家学说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对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有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采用E考据与元研究方法,讲述诸子百家。E考据,即电子数字化考据。元研究,即超越总体研究。本书是从十一亿字《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电子版,全面检索,撷取资料,用现代科学观点,提要钩玄,精炼升华,是作者长期呕心沥血之作。

诸子百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国学的重镇,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轴心时代,涌现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知识精英和文化巨人。孔丘、孟轲、荀卿,老聃、庄周、墨翟、韩非等,是中华文明中最生动的记忆,他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滋养着亿万华夏儿女。

本书之论述,体现诸子百家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性质关系。诸子百家产生发展过程,贯穿生成分化和渗透融合两种趋势。两种趋势的对立统一,交互碰撞,是诸子百家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决定因素。

本书对诸子百家生成分化和渗透融合两种趋势,描述为两条交互作用的曲线。一条曲线,是诸子百家的不断生成分化,特化异化,各朝专深细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条曲线,是诸子百家渗透融合,趋近趋同,兼收并蓄,融聚众流,各朝吸纳综合的方向发展。

诸子百家接连不断,比肩接踵,争鸣辩论,为中华民族构筑瑰丽的精神家园,引领中国与世界文化潮流。本书遍举大量资料,分析与综合、个别与一般、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对诸子百家海量资料,兼融博取,取精用弘,钩玄提要,改制创新,把诸子百家文化,熔铸为中国传统学术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系统。

本书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足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作者用生动故事,趣味发挥、个性解读,赋文本以别样魅力,引导读者走近了解诸子百家,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认知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内涵,发展脉络。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丰富深邃,对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有不可替代的纽结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

当今学者承担时代使命,以极大热情,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发其深刻意涵,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全民族的中国梦,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与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学人的神圣使命与职责,不是在世界各族人民不同文化间,深挖鸿沟高筑墙,封闭保守自欣赏,而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在世界不同文明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放兼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现代性、普世性的世界先进文化,为全人类文明的和谐相处,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推力与助力。孙中原教授著《诸子百家趣谈》,以其开创性与趣味性,提供新颖宝贵的讲述方式,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读本。

读诸子百家心得

篇12:诸子百家同步测试题

诸子百家同步测试题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A.《诗》B.《书》C.《春秋》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学而时习之”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墨子B.韩非子C.孙武D.孙膑

6.法家创始人韩非提出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被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所采用?()

A.商纣王B.周文王C.秦始皇D.周幽王

7.材料解析

阅读材料: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回答:

①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道理?

②有人认为,在推行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今天,应该多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彻底抛弃孔子的教育思想民,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活动探究

8.请你就“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个问题,找四位同学扮演儒、墨、道、法、兵五家角色,进行陈述。

开阔视野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太上老君――对老子的'神化

作者:佚名自:中华五千年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道教则奉他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老子其人在民间被神化了,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也很多。《混元皇帝圣纪》中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在道教中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老子是“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种之帝君”。

长大以后的老子一副神仙异相,《抱扑子内篇杂应篇》描述老君的真形,“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封,以神龟为床,住金楼玉堂,白银为

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挺之剑,从黄黄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晃晃,此事出于仙泾也”。老子由神仙再到教主,长得奇形怪状,却也威风凛凛。

后汉边韶撰《老子铭》,曾说老子自从羲农以来,历代“为圣者作师”。到晋葛洪写《神仙传老子传》的时候,已有种种传说,或云老子在“伏羲时为郁毕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倾项时为赤精子,帝眷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户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等等。葛洪是信奉道教的学问家,对当时关于老子的种种传说进行辩驳,他用道教阵形、长生可学观点评价道:“若谓老子是得道者,则人必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但是当时学道的人们,把所有修炼度世的方法,都托之于老子:“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刑,消灾辟恶,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魁之法,几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记者也。自有目录?”

于是,民间传记中,在天上己列仙班的老子整天就忙着炼所谓的长生不老之丹。《西游记》中就有生动的描述。《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中大圣所偷之丹就是太上老君炼制的神丹。书中描述,大圣到了太上老君的兜率天宫之后,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当他闯进去之后,未发现老君。

原来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大圣直至丹房,丹灶旁边的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孙悟空知道,丹乃仙家之至宝,于是他就把葫芦里的丹郡倒出来像吃豆似的全都吃了。吃完以后他反应过来了,“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孙悟空为何如此惊慌?可见这丹珍贵得很,只有天上的神仙首领可以食用,旁人是碰不得的。

关于炼丹,其实我国先秦时期即有。老子炼丹虽无史载,但老子崇尚养生之道是确实有记载的。在《老子》第五十章里,老子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先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咒虎,入军不被甲兵。咒天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段话大意是:长寿的、短命的各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讲,善于养护自己

生命的人,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归根到底,老子是想告诉人们要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真自然。

老子对养生之道推崇有加,提倡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老子》第六十七章中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取为天下先“的记载。但是老子的养生之道,到了神话里,便是甘露、仙丹,所谓的修行一律变为炼丹,或是吸取采纳容天地之灵气的奇珍异宝,如踏桃、人参果等。《西游记》?”偷吃人参果“一回中,人参果被喧染得是那么不可思议,可以治病,可以长生,而这人参果的拥有者便是三清观的当家道长――个得道的道人。道教是对道家养生思想的继承还是变异就不言自明了。

仅以《西游记》一书为例,太上老君的炼丹就衍生出很多故事,大圣偷丹不算,还有太上老君将孙悟空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出了个火眼金睛的”人丹“。等到孙悟空一气之下踢倒了炼丹炉之后,便有了火焰山的干旱似火。就连兜率天宫太上老君平时乘的青牛,也因为整天闻着丹味,渐渐得道,来到人间兴

风作怪。看来这个太上老君,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炼的丹居然可以扭转乾坤。

太上老君真的被封建统治阶级捧到颠峰地位,应该是始于唐朝。唐帝室姓李,太宗李世民自认为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帝至毫州老君庙祭拜,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记下》)。高宗仪凤三年,诏《道德经》为上经。天宝元年,诏《史记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太上圣(《旧唐书礼仪志四》)。在唐代,老子和道教的盛行达到最高峰。到了南宋,据《太上老君金书内序》称,太上老君”从开辟至虞舜间,世为师不绝,经二百七十五万八千四百余。

1.C2.A3.D4.D5.C6.C7.①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习要经常性地复习和巩固。②不对。因为孔了的思想尽管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民,但是对我们今天来说,其教育思想的很多方面并没有过时,所以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中的有用成分,而不是将它完全抛弃。

篇13:诸子百家之鬼谷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横空出世,各领风骚。

在诸子百家中,最厉害的人,大约要算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这些了。

不过,如果要讲当世成就和后世影响的话,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他”是谁?我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一定了解,他就是鬼谷子。

不怪大家不了解,因为史书上对鬼谷子真的没怎么记载。

如果没有他的那四个能干的徒弟,我们压根儿就不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位“绝世高手”。

这是其一。

其二,鬼谷子也没留下什么著作。

世传有一本叫《鬼谷子》的书是鬼谷子写的。

但是这本书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现在就有个疑问了,毕竟隋唐在差不多千年之后,之前没有记载,为什么到隋唐突然就冒出这本书来?会不会是后人假托的?这样的事在历史上可是太多了。

鬼谷子的名字不为我们熟悉,还有最重要一点,就是历朝历代的正统思想都在对他进行打压。

为什么这样说呢?咱们先按下不表,一会儿再解释。

咱们先谈谈之前抛出的那个话题,不管是孔子老子,还是庄子墨子,论当时成就和后世影响,没人能比得上鬼谷子。

何以见得?

当时成就怎么讲,主要看他的学说在国家层面上造成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在当世有什么影响呢?影响很有限。

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三千学生,七十二贤徒。

他曾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仁政思想。

但是所有那些想争霸的诸侯们,似乎都对周公之礼不感兴趣,因为孔子说的这些事情并不能在短期内让他们的国家变得强大富裕。

所以,孔子几乎是处处碰壁,到处被人嘲笑。

孔子的门徒中,有几个出色一点的,比如子贡。

这个子贡不但会做生意,而且又有极好的口才,曾当两国宰相,舌辩五国,消弭一场战争。

但是,他运用的学问,似乎并不像是孔子教给他的,反倒有点像鬼谷子的学说。

而被孔子推崇备至的弟子颜回,除了有点艰苦朴素的精神外,其实是没什么作为的。

孔子还有一个徒子徒孙的韩非子,韩非子对秦国的崛起有着突出的贡献,但韩非子集大成的却是法家,就好像他不太喜欢他的祖师爷孔子的学说一样。

再说老子的影响。

严格地说,老子最大的影响就是庄子,在国家层面上,他的影响更有限。

因为老子提倡的是无为而治,是小国寡民,这完全是和诸侯们的想法背道而驰的啊,谁会去听他的!

墨子呢,墨子和诸侯们的想法也是相反的。

非攻,也就是劝诸侯们不要打仗。

墨子在当时能够劝动一些国家,是因为墨子本身就是打仗高手。

他和公输班的一场对话,最终劝服公输班,阻止他帮助楚国发动战争侵略宋国。

但严格地说,不是劝服的,是吓服。

他说你要是不听,那我们就来比划比划。

结果公输班就算有先进的云梯,他也比划不赢墨子,最后只好放弃了打仗的想法。

这不叫“非攻”,这叫“以攻止攻”!

真正在当世如鱼得水的是鬼谷子的学说。

鬼谷子几乎把战国中后期搅得天翻地覆,并直接决定着战国最后的走向。

鬼谷子的第一个弟子庞涓,学业未成,就急急忙忙地下山。

可就是这么一副半拉子水平,却已让魏国强势崛起,东讨西伐,俨然成霸主地位。

接着呢,鬼谷子的第二个弟子孙膑下山。

孙膑一下山就把魏国的火头给灭了,重新确立齐国在东边的霸主地位。

更意味深长的还不在于鬼谷子的`两位高徒帮助不同的国家实现称霸,还在于这两位同学相互之间的斗智斗勇。

如孙膑吃粪装死逃脱庞涓的控制,如孙膑帮助田忌赛马,如孙膑用在树皮上刻字的方式,引诱庞涓点火观看,并准确地把他射死。

可以说,孙膑真是用这种起伏跌宕的人生,让我们领略到了智慧有多么大的魅力!

除庞涓孙膑外,鬼谷子还有两个高徒:苏秦和张仪。

苏秦领六国相印,把东边六国联合在一起,对付强大的秦国,使强秦15年不敢出函谷关,让战国后期一边倒的局势得到暂时的稳定。

张仪呢,就像存心要和他的师兄苏秦作对似的,苏秦搞合众,他就搞连横,一个一个拆散六国的关系,让他们和秦国重新建交。

最后也正是张仪的功劳,秦国得以各个击破,最后统一六国。

通过这四个徒弟,鬼谷子向世人传授了他的什么思想?帝王称霸术,以及与帝王称霸术相关的兵法和谋略。

这些东西,在当世的诸侯间是极受欢迎的,其影响和辐射力,可以说诸子百家中真的没有一家可以与之匹敌!

再说后世影响。

不错,表面看来,中国的文化体系主要是儒、道两家的影响,以及后来半途杀进来的释家。

这三家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

但是,我们常常容易忽略的,恰好是鬼谷子思想的影响。

鬼谷子的思想是怎么影响中国人的呢?平常似乎还看不出来,但是一遇上国破家亡天下大乱的时候,鬼谷子的兵法谋略、帝王争霸术就大有作为了。

中国古代形成一种特有的“军师”文化。

得军师者得天下。

军师是什么,就是操鬼谷子思想那种人。

《三国演义》里,刘备有伏龙凤雏两大超级军师,所以刘备能白手起家,三国争霸。

在太平年代,鬼谷子的思想是不是就没用呢?恰恰相反。

我们现在都喜欢看斗戏,喜欢看朝堂上的大臣斗来斗去,后宫里的嫔妃争来争去,他们用的是什么东西?就是鬼谷子的思想。

太平年代不是没有用,是大大的有用。

但是,这种东西不能放到台面上来说,它必须是潜藏的。

就比如我们可以说我们喜欢看宫斗戏,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喜欢在单位上搞宫斗,这绝对是不行的。

尽管在单位上在官场里我们斗得你死我活,但是表面上,我们都必须保持一团和气,精诚团结,忍让宽善。

也就是说,鬼谷子的思想只能用在潜规则里,绝不能堂而皇之的大肆宣讲。

这也就回答了先前我提出的第三个问题:鬼谷子的思想大行其道,为什么鬼谷子默默无闻?因为正统思想不允许宣扬他!我们可以宣扬儒家的仁义礼智,宣扬道家的清静无为,但是绝对不能宣扬鬼谷子的“尔虞我诈”、“奇技淫巧”。

尽管我们没有一刻没用,朝堂、后宫,以及现在的商场、职场、官场。

但是,我们不敢说。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诸葛亮,这世界就要灭亡。

鬼谷子的“诡道”,那是一个潘多拉盒子,我们需要小心地把他收藏好…

相关专题 诸子百家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