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工商局发展民营经济情况汇报

买个泡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买个泡芙”参与投稿,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县工商局发展民营经济情况汇报(共1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县工商局发展民营经济情况汇报

县工商局发展民营经济情况汇报

县工商局发展民营经济情况汇报

搭建服务平台 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县工商局深入贯彻全市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搭建服务平台,对民营经济实施“催生、助长、扶强”,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搭建服务平台,畅通登记注册渠道。一是实施企业登记绿色通道工程,进一步加强一站式首办责任厅规范建设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本网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本网网更多资料本资料权属本网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本网网更多资料,坚持一个窗口对外,把企业、个体私营登记注册等集中在一个窗口办理,设立了绿色通道服务热线,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中实行预约办事制、跟踪服务制、联系制、企业联络员制,从而改进企业登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截止8月底,全县注册个体工商户3604户,从业人员6741人,注册资金11203万元;私营企业538户,从业人员8857人,注册资金70443万元;20上半年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684户、从业人员963人、注册资金1423万元;私营企业开业注册登记63户、从业人员585人、注册资金9612万元。

二是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截止8月底,共办理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500余户,实现再就业岗位1800余人,减免注册登记费、管理费90多万元。三是为方便企业年检,对87户企业实行上门年检,对13户企业进行预约服务,另外扩大了免审范围,对连续二年没有不良记录和设立不足半年的'38户企业实行免检,减轻了企业负担,节约了时间,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二)优化政策服务,引导健康发展。一方面落实宏观调控,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制,大力支持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认真做好企业组织改制的变更登记工作。

(三)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是积极引导个体和私营企业提升规模档次,改变家族式管理,建立现代企业本资料权属本网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本网网更多资料制度。二是认真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

(四)加大指导力度,推进企业诚信建设。一是继续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创建活动,引导企业诚实经营,促进社会良好信用观念的形成。二是积极开展“光彩之星”“青年文明号”评选活动,提高个体私营经济职业道德和文明经营水平。三是开展企业动产抵押登记工作,办理抵押合同12份,抵押物价值35290万元,主债权金额17710万元,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优质服务。

(五)结合全省工商系统开展的民营企业赴贫困山区投资开发活动,我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事务机构,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篇2: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在全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是我省民营经济适应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的必然选择。加快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全省民营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方向。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一是民营经济是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20xx年民营经济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3.2%,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9.2%;民营经济在一、二、三产中的占比分别达到56.6%、53.8%、51.5%,推动全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民营经济挑大梁。二是民营企业是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xx年底,全省私营企业53.6万户,占全省企业总量的89.0%;民营企业集聚了全省8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工程(技术)中心,推动全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当主力。三是民间投资是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20xx年,我省民间投资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8.2%、68.5%和26.7%,尤其是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民间投资占比均达到70%以上,推动全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民间投资走前列。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把握六个方面内涵。

一是产业层次要高。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布局大数据、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落地高质量项目,优化产业结构,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形成高质量的增长极。

二是创新能力要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关键“支点”和核心动力,围绕产业链加快布局创新链,补课工业2.0、3.0,追赶工业4.0,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科技含量,培育一大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

三是制造模式要转。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制造业为主战场,促进多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在增长动力上,从以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驱动为主转向以数据、知识、技术驱动为主;在信息化发展上,从以机械化、自动化为主转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从以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传统产业为主转向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

四是集群配套要优。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现代产业集群的理念,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基础,通过强链、延链、补链、建链,完善产业配套,壮大企业集群,以龙头带动产业上下游,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相互借力、共生共荣,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集群优势和全产业链配套能力。

五是产品品质要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打牢品牌根基、增加品牌数量、提升品牌档次、扩大品牌影响,推动贵州制造向贵州智造转变、贵州速度向贵州质量转变、贵州产品向贵州品牌转变。

六是企业架构要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摆脱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股改上市步伐,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转型为现代职业化治理模式下的公众企业。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构建全方位的支撑体系。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缺一不可,既需要民营企业自身发力加速转型升级,也需要政府构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全方位的政策支撑体系,引导民营企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焦“产业层次要高”,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深入推进“去产能”。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严格环保、耗能、质量、技术、安全等标准,倒逼钢铁、煤炭、水泥等重点行业民营企业过剩产能退出市场,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针对重点传统产业,制定差异化转型升级路径,促使其提高运营效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三是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省重点发展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税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民间投资。四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研究出台《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服务业新业态的若干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服务业新业态。五是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制定实施民营企业下乡投资相关服务与环境支持政策,引导民营企业拓宽经营领域,培育发展订单农业、共享农业、创意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业态。

聚焦“创新能力要强”,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设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实行科技支持经费与专利产出挂钩,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每年一次对技术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科研人员以及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进行奖励。二是优化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服务。组建区域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增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弥补信息、技术、市场、资金短板,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强化民营企业创新人才支撑。制定出台《贵州省民营企业引进创新型人才扶持办法》,全面强化对民营企业引才聚才的政策支撑。

聚焦“制造模式要转”,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实施《贵州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培育五年行动计划》。建立贵州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培育库,每年一次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对入库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推动民营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对来我省落户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三是支持传统制造业民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施技术改造普惠性事后奖补政策,对省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取得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证,且主营业务收入达到规定额度的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四是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带动全省民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快速发展。

聚焦“集群配套要优”,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企业。深入实施产业龙头计划,每年遴选一批发展前景较好、具有较强品牌效益及可推动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重点扶持。二是推动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引导中小企业主动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深化协作配套和专业化分工,与大企业互用产品、互为市场、抱团发展,提升产业协作配套水平。三是构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对新设立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经专项评估后运营成效明显的,按平台建设实际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开办补助。

聚焦“产品品质要好”,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实施标准引领计划。推动建立覆盖全省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支持具有专利技术的民营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二是实施质量提升计划。在民营企业中广泛推广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健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服务企业活动,深入企业开展质量诊断、咨询和分析,促进企业提档升级。三是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实施“民营品牌十百千创建工程”,力争用3-5年时间,重点扶持10家龙头企业争创世界名牌产品,100家民营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1000家民营企业争创贵州名牌产品。

聚焦“企业架构要新”,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实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领计划,力争用3-5年时间,推动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二是引导民营企业丰富产权形式内容。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完善法人产权制度。三是引导民营企业完善内部组织构架。推进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四是引导民营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加快建立适应市场要求及企业发展需求的岗位体系,明确岗位职责,畅通晋升通道,推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篇3:县工商局基层建设情况的汇报

县工商局关于基层建设情况的汇报

县工商局关于基层建设情况的汇报

近年来,我局在市局领导的关怀、帮助和指导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做好基层工商分局的建设工作,在基础设施、监管模式和队伍建设上取得了突出成绩,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硬件建设到位

为了适应综合监管的工作需要,推进现代化办公条件和设施建设,按国家局《基层建设纲要》提出的标准,我局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自身长处,克服困难,下大气力,全力抓好各基层单位的的硬件建设。

几年前,我局的基层建设形势不容乐观,当时的基层工商所,房屋破旧,装备落后,办公条件极差,基层的执法人员骑着摩托车办案收费,都是睛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个工商所唯一的车辆还全是报废车,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自身形象。当时想加大对基层建设的投入,却又因外债缠身等种种原因而力不从心。面对这种现状,局党组认真领会市局关于加大基层建设的指示精神,多次召开专门办公会议研究如何加强基层建设的问题,并实地调查了各基层单位的情况,针对当前的经济实力,确定了“量力而行,小步快跑,一步一台阶”的建设方针,逐步加大对基层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全局从节约电话费、水电费、招待费等环节入手,将省下的资金,用在基层建设这个“刀刃”上,前后共拿出40万元投入到基层工商所的基础建设之中,为各所装备了专用执法车辆,安装上了空调,配备了多台微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为办公条件差的分局整修了房屋和地面,逐步完善了基层分局“六机一车”的硬件设施建设,使基层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实现了“一步一步来,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目标。我们还借助工商所整合的良好时机,狠抓基层所的规范化建设,全面实现基层单位的人力、物力、办公、管理资源的优化组合。市南工商所合并为新的分局以后,我们加大建设力度,争建一流分局,先后拿出3万元资金投入开该分局的建设之中,为其配备了一辆桑塔纳,4台电脑及其他相关硬件设施,现在的该分局同原先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局领导在检查工作时也对该分局的办公条件、住宿环境赞不绝口。

通过加大对基层工作的支持,为基层创造了良好的办公条件,激发了全体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做好工作的自信心,增添了工作活力,近几年来,广大基层执法人员的心气足了,干劲高了,工作力度上去了,各项工作指标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强化完善监管模式,确保市场巡查到位

为充分适应新形势下工商监管的需求,我们根据上级机关有关会议精神,对基层工商所的监管模式和经济户口的建立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实行了经济户口管理制,对辖区各类经济组织,实行全面统一监管。

首先,建立了辖区“经济户口”,实行每户“一档”、“一帐”、“一机”的经济户口管理模式。“一档”是以电脑咨询单和开业申请表为主,为每户建立一份经济监督管理档案,按区域分类登记,充分反映业户的生产、奖惩等有关情况;“一帐”是给每户建立注册登记台帐,详细记录业户的登记状况;“一机”是将注册登记、日常监管、行政收费的有关情况录入微机,实行微机统一管理。在实际运行中,做到业户档案编号、注册登记台帐编号和微机编号完全一致,方便查询,初步形成了登记初审、行政收费和日常监管三权分离,建立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新体系。到去年末,我局各基层所共建立辖区“经济户口”26887户,大范围、多角度地反映了辖区的经济状况,不仅方便查询,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我们市场巡查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信息。

其次,采取了“一个制约机制”与“四种巡查方式”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完善市场巡查制。“一个制约机制”是采取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制约方式,通过聘请民主监督员、公开热线电话,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对工商执法工作的监督。“四种巡查方式”是指日常巡查、投诉举报巡查、专项集中执法巡查和重点行业巡查,这四种巡查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有效规范地辖区经济主体及其经营行为。巡查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基层执法人员,做到态度和蔼,与人为善,既执法严格,又强调服务,对于业户的轻微违法行为,采取发放预警通知书的方法,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利用日常巡查深入业户的机会,广泛进行普法宣传,帮助业户解决实际困难。去年,我局共巡查各类商户6000余次,帮助516家企业解决实际困难30余项。

第三,制定了市场巡查的“三个规范”。一是规范巡查登记。每次巡查必须如实填写巡查记录本,详细记录巡查情况,并由业主及巡查人员本人签字。二是规范执法行为。执法人员在巡查时必须按规定着装,出示执法证件,检查和办案时不说脏话,文明用语,举止端庄。三是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巡查时必须携带市场巡查包,内装必要的执法文书等,如在巡查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及时按照程序进行处理,有效避免了因发现突发违法事件而导致随意执法行为的发生,使巡查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新的监管模式,日趋完善的市场巡查制度,使我们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监管工作逐步到位,执法行为日趋规范。去年,全局查处违章违法案件226起,发放预警通知书5000余次,立案查处大要案26起在我们执法办案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起违纪违法案件,也没因为执法程序、定性错误等原因造成一起行政败诉案件的发生。

三、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展示形象到位

在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基层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作风,才能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职能,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个良好形象。为搞好基层工商机关的队伍建设,我们经过认真讨论,确立了 “加强学习、提高水平、团结一致、廉洁奉公”的工作方针,坚持以学习为主,做到文明执法,文明服务。并制定了让市委、市政府满意,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满意,让广大消费者满意的工作目标,把目标的完成化为基层干部职工的思想指导和自觉行动,主要做到三点:

首先,坚持狠抓建章立制,以制度促进工作。为了保证严格依法行政,我们对行政许可、行政收费和行政执法等行政行为建章立制,制定了各项工作规范以及工商分局值班、执法办案等各项规章制度共8大类120余项,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规范执法人员行为。我们还把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的学习作为一项工作制度加于实施,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微机学习,聘请专职教师对基层执法人员进行电脑培训,日常工作中,坚持以各分局为单位开展自学,使广大基层执法人员都能够熟练的掌握Word 、Excel等相关的电脑知识,充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其次,坚持狠抓廉政建设,促进行风转变。在廉政建设上,我们对全体基层执法人员坚持从教育入手,防微杜渐,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做出了“三个管住”的规定,即一要管住自己的嘴,不准吃请;二要管住自己的手,不准卡要;三要管住自己的腿,不准去禁止去的地方,使干部行为自律更加具体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坚持搞好政务公开,把收费、办案、办照的标准结果等诸多事项在各基层分局的公开栏上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提高了工作透明度,得到了上级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第三,坚持狠抓岗位练兵,提高队伍素质。今年我们按照省局的安排部署,以岗位大练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的法律学习。在原先学习的基础上,采取自行组织学习研讨为主,局集中学习培训为辅的方法,认真学习《工商法律汇编》和《工商法律问答》等相关业务书籍,学习过程中,我们广泛采用了“三个一”学习方式,即“一日一题一作业”、“一周一案一评析”、“一月一法一考试”的方法,由分局长负责组织实施,每位干部职工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坚持把培训练兵活动与实际执法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大家不仅要学法,更要学会用法,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的同时,能够自觉地把学到的法律知识恰当地运用到执法办案的实践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质和行政执法能力。通过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工商分局的整体形象,前来办事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纷纷说:“现在的工商分局,不仅办公现代化了,而且服务态度更热情,监管工作更规范,执法人员的形象更好了”。

实践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几年来基层建设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只有采取创新精神,既强调硬件投入,又要兼顾软件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把基层单位建设好,才能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工商的良好形象。同时,我们也感到在工作中还有许多差距和不足,尤其是在基层建设的投入上,我们的步子迈的还不够大,与先进县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将发扬团结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大力度,努力开创基层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

篇4:发展民营经济的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创业文化,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民营经济是百姓经济、富民经济,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有多高,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多快。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加大对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民营经济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县委提出的“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突破口之一。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信心,使政府职能部门增强为民营经济服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认真清理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质性障碍。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对民营企业开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投资建设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制定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紧紧抓住省委提出的“三创”的有利契机,立足本地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做好民营经济大发展这篇大文章。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越位的退出来,错位的`调过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加大软环境工作整治力度,规范政府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切实维护和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投资者、创业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税务代理、财务代理、商标代理以及法律咨询、质量认证、人才服务、投资策划、项目论证等中介组织,积极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民间商会的作用,强化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管理。 五、民营企业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一是科技创新,使产品上档次、质量上水平、开拓大市场;二是管理创新,淘汰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实现现代化管理;三是体制创新,以资产为纽带、逐步实现资本的社会化,走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道路,积极参与企业间联合、重组、兼并,走产权多元化道路;四是人才创新,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要把自己培养人才和引贤纳士相结合,引进人才激励机制和选拔机制;五是企业形象创新。构成民营企业形象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企业产品品牌、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信誉度、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等,是形成企业形象必不可少的内容。

篇5:发展民营经济 建设和谐社会

发展民营经济 建设和谐社会

发展民营经济    建设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向全党和全社会发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员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是和谐的基础所在。xxxxx县委、政府立足xxxxx实际情况,提出了“林牧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和壮大水电、冶金、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促进民族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如何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出新的贡献,是摆在县委、政府面前新的课题。为此,我们对全县民营企业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找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针对情况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建议。     一、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较好 目前,xxxxx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20户,其中:有电力企业5户,冶金企业5户(含林河集团冶金公司),化工企业4户(含林河集团磷化公司)、建材企业3户、食品企业2户、采矿企业2户。产品涉及发电,铁合金、电石、黄磷、工业硅、炸药、甲酸钠、活性碳、水泥、煤、道渣及农户土特产品等六大类18个品种。到底,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97747.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95046.5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693万元,创利税16102.2万元,实现利润8817.3万元,分别比同期增长61.8%;53.8%;53%;88.9%;166%;其中:电力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87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比20增长34.9%,冶金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781.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比年增长104.9%,化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338.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2.6%;比2003年增长33.1%,建材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55.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5%;比2003年增长0.8%,食品业完成1234万元,占全工业总产值的1.3%,比2003年增长71.9%。    ,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企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顺势而上,发展势头良好。1―2月全县民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08万元,增长26.1%;工业总产值9163万元,增长28.42;工业销售产值11251.7万元,增长60.2%;销售收入8855万元,增长25%;利税总额455万元,增长16%。 二、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电力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从全县目前电力情况看,电站装机已达到28.8万KW,但由于县内装机上省网2.98万KW的负荷、上乐电网8.2万KW的负荷、上金洋网3.5万KW的负荷等共14.6万KW负荷直接输送到县外消耗,因此,县内可用装机负荷仅有13.9万KW,根据近几年情况看:丰水期出力在80%左右,平水期出力在50%左右,枯水期出力在20%左右,综合丰、平、枯三段电站出力情况,县电网平均出力在50%左右,也就是说,全县全年可用装机负荷约为6.95万KW,而县内耗能企业负荷为12.4万KW,远不能满足县内耗能企业消耗,枯水期尤为严重。由于电力不足,预计每年将减少发电量4865万KWH,减少电力产值1010.3万元,减少电力工业增加值802.7万元。 2、工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目前全县民营企业结构来看:一是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二是资源型、能源型产业比重大,技术先进、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小。三是产品结构矛盾突出,一般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四是环境保护与现实生产之间不协调,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并进存在长远和全局观。 3、用地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县项目工程建设的最直接的、无法预期的制约因素。 由于国家继续巩固宏观调控成果,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定的货币政策和严格的土地政策,并受“资金、能源、交通运输、土地”四大生产要素的制约。可以说国家宏观调控对部份行业和领域的影响,今年较之于去年更加突出,而我县的投资领域基本都在调控影响的范围之内。因此,今年我县大部份投融资项目存在贷款、土地征用困难,严重影响了项目投资进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影响到投资任务的完成。20,我县列入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4项,其中省重点建设项目1项,分别是:黑竹沟竹笋、鲜辣酱深加工项目,同时并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玉林桥电站;金岩电站;巴溪电站。这些项目无一例外的由于用地的冻结而陷于停工状态,目前停工时间已近一年,已严重影响到项目的建设和工程的如期完成。 4、东能集团董事长问题已对我县四川大电的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并直接影响到我县电力事业的发展。四川大电是我县电力行业的龙头企业,长期以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作为我县这样的电冶结合工业发展格局的县,四川大电发展的好与不好,直接关乎县域经济发展大局,也是我县经济发展的“睛雨表”,但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其集团总公司东能集团董事长出了问题。东能金岩电站计划投资10000万元,因20东能集团账户被冻结,导致工程建设已全面停工,无力建设。如果这一问题在短期内得不到妥善处理,将在业主、施工单位和被占地农民之间造成新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带来更大的稳定隐患。 5、我县区域经济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制约,矛盾日益显现。我县区域位置、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决定着我县经济发展模式是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县域经济。电冶结合的工业经济模式是我县的经济发展特色。但是,由于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高载能的冶炼行业加大了产业发展的诸多限制,投资紧缩,土地使用受限,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下降,以致部分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原因,在企业技术改造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改步伐放缓,直接影响企业减负、扩容,生产能力上升难度增大,产品效益和产值受到影响。 三、建议措施     1、加强电力协调工作,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从去年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来看,电力供应紧张仍然是困绕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整顿和规范电力秩序迫在眉睫。一是要按照“电力法”规定的“一县一网一公司”,严格规范全县网络,减少电量流失,增大县内电量消耗,确保高载能企业平稳运行。二是加大高载能企业与电网公司的用电协调,在电力十分紧张的枯水期,通过电网公司争取大网支持,下载电量弥补县内电量不足。三是督促全县境内各主要发电企业加强机组检测与维修,缩短检修和技改的时间,在丰水期多发电、为高载能企业及早开炉提供充分的准备,确保全县能源供需协调发展。 2、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抓好项目建设。一是积极主动向省、市汇报,力争解决项目的用地问题,努力完成玉林桥、巴溪、金岩、幸福一级电站、峨美路等项目及农业产业化黑竹沟竹笋、鲜辣酱深加工项目近642448万元投资计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项目。林河黄磷技改、恒业工业硅项目完成4000万元投资。三是加强对在建重点工程项目的督促检查力度,及时了解项目建设实施进度和资金投放使入情况,做到项目建设阶段性有检查、有汇报。协调好银企、政企关系,切实搞好服务,加快在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 3、帮助支持企业备足原材料,防止生产脱节。督促冶炼企业加快原燃材料的准备和生产设施的检修和维护工作,为电力丰期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创造条件。针对个别原燃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扬的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快工作,争取多产出。同时,协助企业到境外争取货源弥补境内供应不足,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减少废品、次品,提高产品质量等级。 4、加大环保投入,合理安排技改升级项目。一方面坚决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凡是达不到国家环要求的企业一律停业整改直至关闭;另一方面积极督促企业使用已有环保设施,严厉查处环保设施形同虚设的问题,确保环境安全;与此同时,根据环保政策需要,督促企业新增环保设施;在新增技改项目建设的同时,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的要求一并实施,避免因政策因素导致企业停产和关闭。 5、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黑竹沟集团1万吨鲜辣酱和1.5万吨调味笋项目的建设为龙头,走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战略,促进农产品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形成以黑竹沟集团土特产品公司、五旺食品公司、刘氏粉丝食品公司、土香坊食品公司、天麻公司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壮大食品加工工业。

篇6: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实践

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实践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

一、引言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多数乡镇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仍存在一部分乡镇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的基本情况怎样,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调研。为了获取有关农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农户收入构成的影响,我们在11月初选取沙坨子、榆树林子、小寺沟、平房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沙坨子乡是我县食用菌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好的乡镇,被称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乡”,榆树林子镇是我县设施菜特色镇,小寺沟则是我县畜禽养殖特色镇,平房乡的畜禽养殖发展得也不错。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然后通过对不同产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把握农户收入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更好地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议。

1、相关概念界定

(1)农业及农业收入:这里的农业指农、林、牧、渔各业,是一个广义概念。农业收入亦即经营农业所获取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所获取的'收入总和,而从事非农业(包括外出打工、个体经营等)获取的收入则是非农业收入。

(2)农户类型:根据农户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及农户收入的构成的不同,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两种。纯农户,指家庭劳动力全部从事农业,家庭收入也全部是农业收入的农户。兼业农户,指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的农户,农户中可能有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或者劳动力在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则从事非农经营。

(3)总收入、纯收入与净收入: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基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原料成本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2、调查程序

1)、选取调查对象:4个乡镇(每个乡镇选2个村)。

2)、对所选择的乡镇、村组进行总体情况的调查。

3)、在了解乡镇、村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选取3―5户具有代表性的纯农户、兼业户,对其2003―2004年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3、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4个乡镇87个村的部分农户进行了调查。所选样本村数10个,样本农户数为22户。其中,在沙坨子乡22个村,选取了情况大庙村、庙后村和沙坨子村,共1260户、5043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区暨下岗职工再就业孵化基地;在榆树林子镇30个村,选取了郑杖子村和百岱营子村,共694户、2775人,特别调查了村民刘利峰、宋英山两户;在小寺沟镇19个村,选取了养殖专业村胡杖子村和养殖重点村单家店村、佟杖子村,共803户、3215人,特别调查了新建的雅图沟金泉养殖场和单家店6户群众合伙建设分户饲养的养牛场;在平房乡16个村,选取了东樱桃沟村和太平梁村,共744户、2976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太平梁李龙江养牛厂。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1、农户收入水平比较

农户收入水平比较(单位:元)乡镇GDP(2003年)(万元)总收入(2003年)农业人口(人)人均纯收入2003年增速(%)沙坨子乡20,30019,62029,6251,3651,56914.9榆树林子镇19,63419,63431,9161,8171,8582.3小寺沟镇17,85317,87824,6031,4451,61111.5平房乡5,4345,46916,9881,6001,62

篇7: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实践

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实践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   一、引言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多数乡镇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仍存在一部分乡镇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的基本情况怎样,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调研。为了获取有关农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农户收入构成的影响,我们在11月初选取沙坨子、榆树林子、小寺沟、平房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沙坨子乡是我县食用菌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好的乡镇,被称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乡”,榆树林子镇是我县设施菜特色镇,小寺沟则是我县畜禽养殖特色镇,平房乡的畜禽养殖发展得也不错。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然后通过对不同产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把握农户收入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更好地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议。 1、相关概念界定 (1)农业及农业收入:这里的农业指农、林、牧、渔各业,是一个广义概念。农业收入亦即经营农业所获取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所获取的收入总和,而从事非农业(包括外出打工、个体经营等)获取的收入则是非农业收入。 (2)农户类型:根据农户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及农户收入的构成的不同,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两种。纯农户,指家庭劳动力全部从事农业,家庭收入也全部是农业收入的农户。兼业农户,指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的农户,农户中可能有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或者劳动力在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则从事非农经营。 (3)总收入、纯收入与净收入: 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基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 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原料成本 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2、调查程序 1、选取调查对象:4个乡镇(每个乡镇选2个村)。 2、对所选择的乡镇、村组进行总体情况的调查。 3、在了解乡镇、村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选取3―5户具有代表性的纯农户、兼业户,对其―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3、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4个乡镇87个村的部分农户进行了调查。所选样本村数10个,样本农户数为22户。其中,在沙坨子乡22个村,选取了情况大庙村、庙后村和沙坨子村,共1260户、5043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区暨下岗职工再就业孵化基地;在榆树林子镇30个村,选取了郑杖子村和百岱营子村,共694户、2775人,特别调查了村民刘利峰、宋英山两户;在小寺沟镇19个村,选取了养殖专业村胡杖子村和养殖重点村单家店村、佟杖子村,共803户、3215人,特别调查了新建的雅图沟金泉养殖场和单家店6户群众合伙建设分户饲养的养牛场;在平房乡16个村,选取了东樱桃沟村和太平梁村,共744户、2976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太平梁李龙江养牛厂。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1、农户收入水平比较 农户收入水平比较(单位:元)                           乡镇  GDP (万元)  总收入 (20)  农业人口 (人)  人均纯收入     20  2003年  增速(%)   沙坨子乡  20,300  19,620  29,625  1,365  1,569  14.9   榆树林子镇  19,634  19,634  31,916  1,817  1,858  2.3   小寺沟镇  17,853  17,878  24,603  1,445  1,611  11.5  平房乡  5,434  5,469  16,988  1,600  1,620  1.25   全县  204,200  340,973  360,863  1,719  1,806  5.1   分析:4个乡镇中,沙坨子乡人均纯收入增速最快,达14.9%,高于全县水平9.8%,主要是食用菌发展迅速,从年的  万盘(袋)发展到2003年的920万盘(袋),户均增产 盘(袋);平房乡增速最慢,低于全县水平3.85%,一是退耕还林减产减收,二是食用菌发展缓慢;榆树林子镇增速仅为2.3%,低于全县水平2.8%,主要是退耕面积比较大,林果业受影响较大;小寺沟镇增速为11.5%,高于全县水平6.4%,主要是畜禽养殖发展较快,农民增收明显。 2、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2003年农户人均纯收入来源(单位:元) 乡镇  农业纯收入  非农收入  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合计   食用菌  设施菜  其他 种植业  畜牧养殖  林业及其他  小计     沙坨子乡  750  14  22  86  142  1014  460  95  1569   榆树林子镇  194  713  30  224  142  1303  460  95  1858   小寺沟镇  247  153  107  407  142  1056  460  95  1611  平房乡  170  ――  229  424  242  1065  460  95  1620   全县总计  560  165  120  264  142  1251  460  95  1806     2003年农户人均纯收入构成 乡镇  农业纯收入  非农收入  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食用菌  设施菜  其他 种植业  畜牧养殖  林业及其他  小计     沙坨子乡  48%  1%  1%  5%  9%  65%  29%  6%   榆树林子镇  10%  38%  2%  12%  8%  70%  25%  5%   小寺沟镇  15%  9%  7%  25%  9%  66%  28%  6%  平房乡  10%  ―  14%  26%  15%  66%  28%  6%   全县总计  31%  9%  7%  15%  8%  70%  25%  5%   分析:沙坨子乡食用菌纯收入2003年已达750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48%,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5%,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55%;榆树林子镇设施菜纯收入2003年已达713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8%,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70%,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0%;小寺沟镇畜禽养殖纯收入已达407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25%,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6%,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50%;平房乡畜禽养殖纯收入2003年已达424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26%,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6%,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也已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7%。全县农户食用菌纯收入2003年已达560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1%,设施菜纯收入2003年已达165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9%,畜禽养殖纯收入2003年已达264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15%,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70%,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55%。 3、农户收入状况与不同产业类型生产率的关系 农户收入状况与不同产业类型生产率的关系对比 产业类型  亩产  单价(元)  单位收入(元)  单位投入(元)  单位纯收入(元)  固定资产投入(元)   食用菌  6670 (盘/袋)  5  33,350  7,000  26,350  5,000/个   设施菜  西红柿  25,000斤  0.5  12,500  8,000  25,500  20,000   黄瓜  35,000斤  0.6  21,000   畜禽养殖  牛  ――  ――  ――  ――  1,000  ――   猪  ――  ――  ――  ――  300  ――   羊  ――  ――  ――  ――  50  ――   玉米  1000斤  0.5  500  166  334  ――   说明: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食用菌、设施菜、玉米全部按照单位亩产计算。 分析:三大特色产业中,食用菌增收最为明显,每亩纯收入为26,350元,不过前期有一定的固定投入,技术要求也比较高;设施菜增收也比较见效,每亩纯收入为25,500元,但前期投入太高,每个棚20,000元,而且投入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一年四季不能闲;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存在困难,不仅投入增加太大,而且人手不够。但相对于种玉米,每亩纯收入仅334元,三大特色产业的确诱人。 三、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农民本身素质因素。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主要发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区位因素:此次调查的4个乡镇中,沙坨子、小寺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农户收入受区位制约较少;榆树林子因靠近凌源,许多农副产品都可以拉到凌源销售,比较方便,但受农户自身交通工具限制;平房区位条件较为恶劣,因而农户增收缓慢。 (二)资源气候因素:沙坨子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铁选业的发展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榆树林子气候独特,所产的设施菜、花卉质高价低,已成为邻近市场的品牌产品。 (三)经济发展水平 1、产业化水平:沙坨子乡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水平较高,有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4个,保鲜库26个,菌袋厂1家,龙头企业18家,有资质的菌种生产户15家,占全县的60%,交易市场1个,农民经济人270人,食用菌协会6000人,因而全乡有6200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占全县总户数的75%,农户从食用菌上人均增收1000元。 2、市场交易水平:沙坨子乡有食用菌交易市场1处,农资交易市场1处,食用菌保鲜库26个,方便了菇农的产前原辅料购买和产后的产品销售,因而有75%的农户靠食用菌增收致富;榆树林子镇建有1处较大规模的果品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年交易额达4600万公斤,有力地促进了榆树林子设施菜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一些邻近市场的农户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采摘新鲜产品出售,既可卖个好价钱,又减少了许多成本。 (四)劳动力素质 1、观念因素:农民素来守业意识强,创业意识弱,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沙坨子乡虽然有75%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但剩下的农户除了邻近市场做点小买卖外,尚有一部分农户仍然固守旧业,抱着“宁可日子舒服过,也不冒风险”的想法。 2、学历与技术水平: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的劳动力学历水平要较其他乡镇高,全乡15722名劳动力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16人,高中及中专2038人,初中7451人;而平房乡的10041名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没有,高中1433人,初中6667人。农业产业化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特别是食用菌和设施菜,一是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虽然所调查的4个乡镇都成立了食用菌协会,都有专职的技术人员,但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的程度与效果却不尽一样,沙坨子乡有90%的菇农经过培训,食用菌协会会员发展到6000人,因而坏盘率比较低,为4.25%。另一方面,农户对技术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农户表示“目前所学的技术仍不够,只要有技术员来培训指导,他们一定肯花时间学习”。此处,对于养殖业,特别是羊的舍饲圈养规模,一般数量达到200只就很困难再扩大规模了。 3、专业化组织程度:农民专业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沙坨子乡成立了食用菌协会,有会员6000人,农民经纪人270人,保证全乡从事食用菌生产的6200农户家家都有一名会员,在技术培训、学习与指导上联系比较紧密,在资金扶持上也互相帮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乡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壮大。但由于协会成立时间较短、组织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以及产业链条较短的限制,还没有形成统一供应种子、原料和统一产品收购、包装、销售的局面,与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制和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方面的合作还远远不够,仅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而榆树林子、小寺沟和平房却还没有成立相应的蔬菜协会和畜禽养殖协会,依靠的仅仅是亲戚村邻的指导与互助,既缺乏信息来源,也不了解市场行情。 (五)地方政府执政能力 1、政策引导:指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市场建设,主要包括为促进产业发展制定的优惠政策、落实中央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政策引导是影响农户经营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对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到位,落实得力。如该乡的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内生产大户杨连叔,获得政府无偿资金1万元,国家贴息贷款5000元,自己投入6.8万元,年生产食用菌3万盘(袋),纯收入可达近10万元。4个乡镇的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款发放都比较到位,人均粮补7.35元基本到户。 2、基层干部带动能力:实践证明,村领导班子比较得力的村,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农户收入普遍提高。在沙坨子乡,60%的党员和80%的村干部首先带头搞起了食用菌生产,在学透了技术、摸透了市场,赚了钱、致了富后,又带领所在村农民搞食用菌。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县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71.4万亩算,人均只有1.8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一方面,粮食单产无法提高,粮食价格比较低;另一方面,增加农业收入也无法靠扩大规模来实现,进而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注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源泉。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一是当地的非农工作机会,二是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然而,由于我县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外地的就业信息也比较匮乏,加上大多数农民不愿意离土离乡,劳务经济所能产生的作用相应减弱。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已成为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但是,我县三大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制约因素:食用菌产业,存在菌种质量质量不过关、坏盘率比较高,原辅料来源受限或成本较高,部分农户技术不过关,部分农户没有足够资金,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营销渠道不畅通,市场价格不稳等等问题;设施菜产业,存在因所购买私人品种不过关导致减产滞销的问题;畜禽养殖业,存在羊的舍饲圈养技术不成熟。而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产业链条不够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组织程度不高,市场发育迟缓,交易信息闭塞,交易量上不去。 因此,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政策引导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按有关条件继续给予发展特色产业贴息贷款支持,管好用好小额信贷及扶贫贷款。农口部门都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谋划和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资金实行打捆使用,重点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小额信贷不仅仅限制在支持食用菌产业上,其他特色产业也要安排财政贴息贷款和扶贫贷款。 2、要主攻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只要能与生产基地有机结合,只要能带动农民进市场,只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就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按照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龙头企业的自身素质,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倡导农民自主自立的产业化组织。重点鼓励发展由政府支持、民间自办的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组织,如农民协会、农业(作物)研究会、农民合作社等,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联结的网络。最终形成农民自愿参加和自主运行,与政府机构脱钩的自立农业产业化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则应鼓励现有各种官办、社区或乡镇办和民办的各种农业服务推广组织,在不搞垄断、不厚此薄彼、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各显其能,共同发展,自愿走向联合。在发展中有意弱化官办意思,使之形成具有广阔前途和长久生命力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4、积极培育发展、搞活壮大一批专业市场和农产品“一条街”。可以采取政府出资搭台,农民经营得实惠的举措加快建设。由政府筹资食用菌交易市场周围的空铺面统一承租下来,建设一条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农民街”,县直各有关部门及乡镇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对农户经销农产品给予帮助,鼓励全县农村种养、加工大户和有一定经商头脑的农户来“农民街”经营,特别是对那些由于城市扩建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优先安排。实行政策倾斜,对到“农民街”经营的农户,两年内免铺租、免税收、免工商管理费。这样既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就业舞台,也可为平泉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打开一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大门,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5、增强乡镇执政能力。乡镇执政能力表现在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个方面。首先是谋划发展,各乡镇要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准一个主导产业,制定战略,合理规划,提出思路,重点扶持、重点推进;其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同时,要建立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6、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关系。目前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大都是松散的、不稳定的、低效益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产业化内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利益过多地倾斜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在产业化内部缺少科学的、系统化的管理,各个环节松散、脱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落到实处。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的地方搞的“订单农业”,订单兑现不了,这里除了法律意识淡薄、合同不尽规范等问题外,最严重的原因还是利益分配关系没有处理好,以至一些地方的产业化经营是松散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所以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通过大力整治经济秩序,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环境,加强宣传、培训以及指导帮助,改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以及各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组织的利益分配和联接机制,形成公平合理、利益互惠、平等合作、利润与风险共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原则。 7、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农业、信息、科技等相关部门以及全体农民的共同参与。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构建适合县情的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户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为保证实用的科技、市场、产品等信息能为当前条件下的农民和农业发展所用,需要建立一些专职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为农户提供高效、专业的信息服务,以保障农业信息体系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篇8: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年终工作总结

**市人民政府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就业,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促进了龙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至XX年年11月19日止,全市个体工商户户数比XX年增长3%,达到34698户,从业人数增长8%,即达到68794户,注册资金增长8%;达到106599万元;全市私营企业户数比XX年底增长12%,达到1170户,从业人数增长15%,达到 26364人,注册资金增长15%,即达到195630万元。XX年年,实现全市个体经济总产值增长8%,达到32402万元;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增长 8%,即达到23589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达到174211万元;全市私营企业总产值增长15%,达到62026万元;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增长15%,达到6548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达到54480万元。

**市发展民营经济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

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方案》。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推进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健全促进创业的体制机制,完善创业的支持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激活各类创业主体,开辟和拓宽创业领域,大力促进全市民营经济总量提升、经营者素质水平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长。

二、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发展

我市切实把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与促进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抓好。进一步开放个体私营经济进入的领域,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投资和对外资开放的领域,民营经济都可以进入。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金融服务业、社会事业、文化产业等。引导民营经济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自觉服从宏观调控,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推动和扶持民间投资向政府鼓励的产业领域集聚,推动和支持民营经济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支持民营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集体企业,支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

三、大胆放手民营经济发展

各县(区)人民政府鼓励、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亲自抓,组织和协调各职能部门配合抓、共同抓。破除一切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四、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各县(区)人民政府抓好对国家和自治区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落实。以监察部门牵头成立民营经济政策落实督查机构,强化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每一项政策的激励引导效应,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加以补充完善,不允许任何部门、单位打折扣,不允许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推诿扯皮。

五、开展宣传和表彰活动,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开展服务个体私营经济宣传活动。今年4月份,在全市范围开展主题为“抓服务、上水平、讲效能、促发展”的服务个体私营经济宣传月活动。印发各种宣传资料 43000 多份,出动人员共 370多人(次),出动车辆共67车次,设立服务咨询台16个,制作宣传板报22个,悬挂横幅30多条,现场接受群众来访咨询200多人次,张贴宣传图片 40多张,流动广播累计150多小时。

通过大力宣传中央和自治区发展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社会各界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统一到落区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上来,鼓励全民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表彰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XX年年2月,龙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龙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龙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龙州市消费者协会、龙州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者协会共同表彰XX年度贺州市101家“诚信经营户”。提高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六、提高行政效能,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营造良好政务环境

各县(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全区开展的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开展机关绩效考评,实现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认真整治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散漫、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现象,查处行政执法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营造良好政务环境。XX年年,龙州市个体、企业登记机关围绕机关效能建设,积极想办法、探索新举措,提出一切为了企业、方便企业、服务企业,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如:个体、企业登记机关按照自治区工商局的要求,放宽了企业登记审批权限,企业登记除部分特殊行业外,其余企业的设立、变更登记均实行“一审一核”或“审核合一”,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100%能做到当场办结,XX年年企业年度检验工作中,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个人独资企业及分支机构、合伙企业及分支机构、有限公司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分支机构100%做到当场办结。同时还建立了企业联系人登记机制,加强了与民营企业的联系。

七、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

各县(区)人民政府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市场准入的规定,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完善具体措施,确保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市场准入的规定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组织协调工商、公安、卫生、文化、商务、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质量技术监督、新闻出版、药品监督管理、烟草专卖、通信管理等多个部门,在条件成熟时,对不涉及国家社会和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自然资源开发、公共资源配置和不属于国家专营专控的行业实行“登记注册互联审批制”,即:按照“一家承办、抄告相关、互联审批、限时完成”的政务流程开展企业登记,帮助非公有制主体尽快进入市场。

篇9:县工商局大品牌建设总结汇报材料

县工商局大品牌建设总结汇报材料

近几年来,某县工商局紧紧围绕“大品牌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实施商标战略,把培育商标品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打造某县商标品牌优势。

1、通过服务,增强商标注册意识。今年以来,我局围绕培育大品牌建设,对全县所有企业进行了宣传指导。通过走访得知,我县相当一部分企业有产品,无注册商标。对此,县局把全县的支柱行业、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有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商标注册工作列为重点,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商标的注册步伐。为东佳粮油有限公司查询了106件商标,是我县查询最多的一个企业,给该企业节省了7000余元的查询费,最后在30类商品中申请注册了小米人(图型)、日万、瑞娃、卓佳4件商标。结合我县是“皇家鹿苑”“盛京围场”的发源地,帮助某县鹿业总公司、东丰药业有限公司申请了“皇家鹿苑”“盛京围场”注册商标。结合我县是全国的梅花鹿之乡,小四平又是梅花鹿的发源地,生产的金红苹果在全国都非常有名这一特点,帮助他们在31类商品上申请了“鹿乡”注册商标。按照食品包装的要求,近几年来指导大米生产加工企业申请注册商标。某县广源粮油物资经销处多年生产销售“沃源”牌大米,但是没有注册商标,通过我们宣传,在10月20日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结果在审查时驳回补正,原因是辽宁海城的一家企业在同一天申请“沃源”商标注册。经过大量的补正,最后在1月7日国家商标局经过核定下发了商标注册证。某县水泥厂因为改制等原因,造成原“东华”商标没有按时进行续展,影响了改制后的某县水泥厂继续使用该商标。为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县局多次与国家商标局联系,为该企业重新注册了“东华”商标,维护了企业的利益,企业非常满意。中志甜玉米有限公司是生产甜粘玉米的企业,在企业未生产前县局就帮助他们在30类商品上申请了“中志”注册商标。县局还帮助东丰药业咨询和查询注册商标58件,新注册商标3件,转让商标1件,为企业节省资金余元。几年来县局共为企业申请商标注册咨询700多次,查询商标200余件,申请注册商标22件,转让商标3件,使全县有效注册商标达到128件。截止到目前,我县共有企业770户,其中生产加工企业170户。有注册商标企业139户,无注册商标的企业31户。企业有注册商标78件。全县个体工商户5855户,有注册商标50件。

2、抓宣传引导,增强企业商标意识。针对某县一些企业商标品牌意识非常淡薄,商标品牌建设常识非常匮乏。县局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商标品牌的实施商标战略进行宣传,对企业商标的选择、使用、管理、保护给予指导,不断提高企业的商标品牌意识,普及型商标品牌建设常识,指导帮助企业提高其商标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利用《商标法》颁布20周年,3.15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要日期,采取上街设点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灵活多样地大力宣传保护注册商标战略、加强大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二是利用县委、县政府召开大型会议、下发重要文件之前征求县局意见的机会,献计献策,建议县委、县政府重视“大品牌建设”,将“大品牌建设”摆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三是深入企业,结合实际对注册、续展、变更、使用等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仅今年上半年县局先后5次派人到东丰药业等企业进行宣传指导。针对享誉中外的东丰农民画没有靠品牌参与市场竞争,打开市场,赢得更高经济效益的实际,今年以来省局、市局和县局先后多次到文体局与有关人员座谈,争取早日申办地理标志注册商标。

3、抓培育扶持,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县局加大对全县确定的重点品牌商标的培育扶持力度,培育扶持重点企业正确运用商标战略,依法实施商标品牌经营,努力培育某县在省内、国内、国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品牌。指导这些企业把商标运作和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主线,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广告宣传、产品开发、市场维护的全过程;指导这些企业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育发展企业商标;指导这些企业把培育一个成功的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认真做好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培育和推荐工作,做好知名商标认定工作。今年以来,在帮助东丰药业成功申办“强身”、“马记”两件全省著名商标的基础上,多次到省局咨询和探讨申报驰名商标方面的材料,递交可行性方案,帮助东丰药业申请“强身”商标为驰名商标。

4、抓商标执法,查处商标侵权行为。县局继续组织实施好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行动,特别是要强化对某县2个省著名商标和重点企业商标的依法保护工作,严肃查处商标侵权行为,为企业实施商标战略保驾护航,为某县实施“大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好工商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能作用。与此同时,大力查处境内商标侵权案件,以来,县局共立案查处商标侵权案件31件,收缴罚款11.3万元。典型案件有辽源市海润啤酒有限公司违法使用北京青岛啤酒有限公司的“五星”商标案件;某县三道泉饮料厂超范围使用“三通泉”商标案件;辽源市和平铁矿未按期办理商标继展案件;辽源市森宇饮品有限公司(东丰分公司)侵犯“茅台”注册商标权案件;东丰三合汇宝醇造厂制售仿冒“水塔牌”陈醋等案件,通过办案,不仅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而且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好评,树立了工商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实施“大品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年八月十日

篇10:县工商局行政指导工作总结汇报

县工商局行政指导工作总结汇报

县工商局行政指导工作总结汇报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全面推进行政指导工作的意见》和省、州局的工作要求,为积极推进我局工商职能转变,结合实际,以提高执法效能、服务经济发展为主线,把推行行政指导与规范监管行为、提高执法效能、构建和谐社会融合起来,把行政指导具体运用于工商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积极探索,稳步推进,行政指导工作已逐步融入各项业务中,现将行政指导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责任到位。

县局成立了推行行政指导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督工作,党组书记、局长负总责,分管副局长具体抓,办公室牵头,各业务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制定下发了行政指导工作实施方案,把行政指导工作作为全局重点工作,纳入全局工作日程和年终目标考核范围,层层落实责任制。

二、转变职能、注重实效

一是变“材料齐备我发照”为“提前介入超前报务”。为促进**微企的发展,开展了“发展微型企业、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活动,在县城路口大型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宣传内容,利用赶集日等人群密集的有利宣传时机,印制发放宣传册子5000余份,对来咨询,有愿望创办微企的'人员登记1200多人,记录下地址和电话以便下一步跟进服务。对132户有条件有能力转型和创办微企的经营户进行全面的、有针对的进行鼓励动员,并为其注册转型成为微企提供全面的服务和帮助。

二是变“一查就罚”为规范指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工商监管就是对管理对象的处罚,随着行政指导工作的开展,我局加强市场主体监管,多次走入市场,听取经营者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通过行政提醒、建议,督促行政相对人依法履行义务。对某一易发违法违规行为,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行政相对人宣传、解释法律法规规章,提前告知各项监管要求,提示、引导、督促其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尽可能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通过行政告诫,监督行政相对人改正违法行为。针对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的违法情节较轻、无严重后果、无主观故意并能及时纠正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发放行政告诫书予以警示,告知其涉嫌违反的法律、法规条款内容,督促其限期改正。

通过行政调解,解决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投诉纠纷,针对投诉,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使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协议,()从而合理地、彻底地解决有关争议纠纷矛盾,进一步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利,维护和谐稳定。

今年1-4月,我局行政提醒15人M次,行政建议3人M次,行政告诫58人M次,行政调解2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责任落实和监督机制,确保行政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探索工作途径,开拓工作思路。

行政指导是一种柔性管理方式,是一种事前引导,预防违法的监管手段,是传统刚性管理方式的重要补充,它对社会经济科学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11:入世与民营经济的发展

入世与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民营经济面临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目前非国有经济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在流通领域,国有商业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下降到20%左右,民营经济占了70%以上,显然各种非国有的民营经济已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因素。同时更应看到进入新的世纪,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政策更宽松、条件更成熟、前途更广阔,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面临着一次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认识这种机遇,把握发展机遇,对于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十分重要。(一)、新经济形态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新契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而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的更快发展,必须注重体制与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制约功能,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作用。这是因为凡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一是具有战略性,二是具有风险性。因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要靠市场风险资本的推动,靠民间投资基金的“孵化”。除了战略性高科技产业要由国有经济直接独资或控股经营外,其它一股竞争性的产业应在所有制方面彻底放开,尤其必须进一步重视民营经济的作用,努力实现竞争性高科技产业领域经济主体民营化。重视民营经济与个人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作用是由人力资本的规律性特点决定的。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呈个人化趋势,较之其它产权更具有天然的排它性,其智力资本的现实功能大小完全取决于产权主体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新技术产业尤其具有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五分实施民有、民治、民事的发展模式,就可充分激发广大知识分子把潜在的人力资本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二)、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配置的良好机遇。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有了极大的变化,如工业产值中国有企业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78%下降到的33%,非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由同期的22%上升到67%。但是对整个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只有1/3的国有经济,却占有2/3最稀缺的资本资源,这说明国有经济占有的资源与其产出的效率极不相称,必须在资源占有的所有制结构上进行重大调整。因此,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是在生产资源占有的结构上作文章,进一步减少国有经济在资源占有上的比重,让产出效率高的私营经济、混合经济及其它非国有经济占有更多的资源,以减少各种“公地的悲剧”的继续发生。随着国有经济在许多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随着国有经济在资源占有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就给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有经济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与国有企业改革往往是互相联系的过程,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入必然是单一的国有产权向混合的非国有产权多元产权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除了有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骨干外,大量的仍是中小企业。必须看到民营经济是相对官营经济的一个概念,它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集体经济、股份经济、外资经济和其它非国有国营的经济主体。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退出来的改革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会实行民营化,这就必然产生一大批国企改制衍生型民营企业,因此在“十五”期间,国企民营化的过程还会加快,这就为民营经济参与国企产权改革提供了机会与条件。(三)、实施西部大开发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开发大西部,加快中西部的发展是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这一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在西部大开发中,政府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改善,而竞争性制造业的投资,则主要由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进行。西部大开发必将促进西部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西部各省、市、区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都已着力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因而西部大开发,首先为西部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应当指出的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作用与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东中部地区,特别是大大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从19实施开发西部的战略以来,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与中部地区,这也说明新的机遇加快了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也为东部的民营企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机会,而且这种机会还会持续下去。这是因为,一方面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对来西部地区投资的东部与中部的民营企业与外商投资同等看待,把对外商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延伸到东、中部的民营经济上,从而为东、中部的民营经济进入西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另一方面是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各地政府大大加快了西部的基础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设施及整个市场环境就大大改善,这也有利于吸引一大批东、中部经营者进入西部发展。此外,西部地区的市场广阔、资源丰富,西部的开发过程是与城市化的过程连在一起的,从长远看,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在解决了西部缺水的问题以后,移民西部肯定会给民营经济西进带来更大的机遇。(四)、金融市场的发育及金融政策的调整为民营经济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居民的经济行为与经济能力、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居民个人的金融活动提供了机会与舞台。同时也说明中国民间积累了巨大的潜在资本,为居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市场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这种具有相当规模的民间资本的存在,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如果能将数万亿居民个人存款的一部分转化为民营经济的投资,则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还可进一步加快。此外中国居民个人以房产为主的不动产规模的扩大,也为资产抵押获得更多的投资贷款提供了机会。另外,近几年来随着启动市场与治理通货紧缩的不断深入,经济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一致认识到,光靠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投资需求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启动民间的投资需求和最终的消费需求。加之银行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与高效性相统一的机制使银行对效益高的民营企业也开始情有所钟,自年以来一些银行均开始实施对民营经济的贷款业务。总之,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说明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已为民营经济的第二次创业作了必要的准备。银行业对民营经济的业务介入与业务支持,可及时缓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激活和强化民营经济的“造血”功能。

二、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有研究显示,在过去的世纪,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企业老是长不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有共同的特点:经营决策不受行政部门干预,实行市场为导向、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发展模式,等等。但纵观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能真正成为明星的大企业、大集团并不多见,其余的多是中小企业,又或是流星般一闪而过的落马企业。面对新世纪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民营企业依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部分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具体表现在:一是与主管部门的关系理不清。企业初创之时,自找婆婆,虽主管部门或挂靠单位并无投入,但在企业发展

起来后却再现所有权归属之争。二是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管理股权和技术股权未作明确界定,形成隐患。三是初始投资主体不明确,如创业资本主要是借贷、科研经费等方式积累起来的。四是对优惠政策形成的“政府扶持基金”,其所有权归属的界定仍存在争议。五是民营企业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收购等形式壮大了规模,但国有资本的产权归属却没有界定。其次,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其自身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里包含两个方面因素:一是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二是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大部分属于个人或合伙创办,相当一部分企业沿袭一人所有、一人决策、一人承担风险的家庭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不仅严重窒息了企业活力,削弱了企业发展后劲,而且导致经营行为不规则给企业生存带来的风险。新成立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而发展很快又不容易使人感觉到这些问题,许多民企面临着“管理青春期”这一普遍性的问题。企业存在人才饥渴,换人又相当频繁,挖来的人因为管理滞后等原因迟迟难以纳入机制。有些人是国企过去的,有些问题是国企翻版,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做小企业的时候决策非常灵敏,但扩展到几百人、几千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中国应该提倡搞一大批健康活泼中小企业,而不是一味都争着把企业做大、做过五百强。一个企业如果在机制、体制上没有积累,应该非常反对超常规发展这个词。忽略自己的历史,认为可以人为通过投机、跨越中间地带的想法往往会在现实面前碰壁。必要的投机可以搞,但不应成为主体。再次,民企信用危机亟待解决。众多民企法人代表变更频繁,“新官不理旧帐”问题比较突出;不按规定办事,对于资产抵押,不愿出钱办理土地抵押、房屋过户等担保抵扣手续,往往造成扯皮:信用观念不强,重视抢贷款抢项目,轻还款轻付息,往往贷款到位后长期拖欠不还,有的甚至根本不打算还款,造成非国有经济中不良贷款较高。另外,对众多民企业进行评级的信息收集成本偏高,银行对贷款风险难以掌握,也是促成银行对民企惜贷的原因。最后,民营企业的家庭式管理是其发展壮大的最大羁绊。企业的成长,不可能只是企业家单方面的努力,而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工人这个共同体合力的结晶。许多民营企业老板没有善待其职员以劳动力形式出现的企业产权。其中,高级管理人员问题最突出,老板与高级经理之间是委托代理的关系,企业的部分责任由高级经理单独承担,有部分事情由其单独操作。如果仅将高级经理按一般工人的方式安排其报酬结构、激励机制是不够的。老板对其监督较困难,且高级经理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如得不到满足,将会以其他方式达到要求,比如带上合同和一批人马跳槽的现象,不少民企就栽在这里。

三、WTO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挑战

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风险。如果经营失败,原因在于管理。而二板市场显然在分散这种风险方面是无能为力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是缺乏一种与民营经济生产方式直接相适应的金融组织形式。掘国际金融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作为当前我国金融主渠道的国有银行在民营企业融资方面的实际作用很小,原因之一是国有银行与私企缺乏沟通的基础。因此,组建民营银行无疑成为满足民营经济金融需求的理想选择。中国加入WTO后,按照相关规定,对国内金融的保护期只有短短5年,这期间,对外资银行还需逐步放开。而外资银行进入后首当其冲的便是国有银行。然而,从专业银行蜕变而成的国有银行却因“船大难掉头”,以及由于长期处于一种缺乏竞争对手的环境中,习惯于垄断经营,总体上处于一种效率低下、机制老化、举步维艰的粘着状态,并且坏帐问题和经营风险还或隐或现地累积了下来。如果让国有银行仓促上阵应战,势必难以招架。要有效应对外资金融力量的挑战,除了整合现有中资金融力量,提高中资金融管理水平,保证金融运行质量等措施外,还应开放民间金融,为中资金融注入生机,增强后劲。通过建立民营银行,作为国有银行的臂膀,可发挥有效的牵制作用,最终取得在中外金融竞争的主动权。作为国内的一股新兴的金融势力,民营银行将以其灵活的经济机制,高起点运作,规范化运营。且不带任何历史包袱而轻装上阵。在给中资银行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将会强有力地辅助国有银行共同抵御国际资本的冲击,沉着应对外资银行在家门口的挑战。实践证明,民间金融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有资料表明,浙江民间一些信用社坏帐率仅有0.6%。从这一意义上看,新组建的民营银行,完全有能力担当助推中资金融发展,壮大中资金融力量的重任。任何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都是需要监管的,不监管等于不去发展。世界上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的,而它们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是它们被纳入政府(代表社会)对其进行监管的体系之中。实际上,民营银行要比自有银行更加好管,你可以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严厉的、有经济意义的惩罚,甚至把它关掉,而对国有银行,多数经济惩罚措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对官员的行政惩罚还有些意义),也很难对其实施破产性处理。金融业是个风险较大、容易出现“欺诈”行为的行业。过去我国已经出现的一些民间金融(这里首先是指一部门合法的股份制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等),之所以后来问题较多,不是因为这种经济形式本身有问题,而是政府(或社会性金融组织)没有对其进行应有的监管。所以正规的监管系统不仅是民营银行同时也是整个银行体系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篇12:谈加快民营经济之发展

谈加快民营经济之发展

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已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入世以后,民营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引导和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加快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应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在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的同时,还应注意完善民营企业内部自身的建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 者:白韬哲 谷宝华  作者单位:辽宁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6(2) 分类号:F279.26 关键词:民营经济   外部环境   内部因素   对策   发展  

篇13:×县强力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经验材料

中共ⅩⅩ县委 ⅩⅩ县人民政府

(2005年3月日)

ⅩⅩ县是一个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全县现辖27个乡镇,总面积2565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近年来,我们按照“主题是发展,主攻是工业,主体是民营”的经济发展思路,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本地实际,打好资源牌,唱响特色戏,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培育、扶持和壮大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大发展。目前,全县拥有民营企业1.9万家,其中年产销额过亿元的民营企业4家,过5000万元的9家,过1000万元的33家,过500万元以上的42家。2004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4.7亿元,增长32.8%,占全县GDP总值的64.6%;实现税收1.48亿元,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3.9%,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主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存量资源,促使民营经济活力大增强。我县的工业起步较早,曾有各类国有、集体企业186家,企业存量资源充足。从2002年开始,我们围绕这些存量资源,运用多种改革形式,大做整合文章,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换资本,以改制增活力。一是主攻重点,盘活国有工业企业存量资源。我们将县属国有企业和市里交办的潇湘集团作为改革重点,全力筹集改革成本,努力拓宽资产处置渠道,在加快改革进程的同时,积极拿出企业场地、设备、技术积极对外招商,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改制,催生了一批民营企业。到2004年底,14家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已全部完成,变现资产8130万元,财政垫资2200万元,滚动安置职工7500余人。通过盘活这些国有资产,催生和引进了16家上规模的民营工业企业,年产值4.5亿元。二是因企施策,整合集体企业存量资源。对长期瘫痪,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对不符合破产条件,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职工置换成股东,变公有为民有民营;对有利于做大做强本县支柱产业的企业,实行合理作价、协议出让或限制竞买范围拍卖,促其长远发展。如由29个股东出资1000万元整体购买原黎海微电机公司,组建了科力电机有限公司,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去年完成产值1.1亿元,利税1500万元,是改制前的3倍。三是用足政策,盘活土地存量资源。对属行政划拨的企业土地,由县政府收回,拍卖后作国有出让土地办理过户手续,处置土地出让收入95%用于安置职工,5%用作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资本金。去年国家土地政策紧缩后,我们严控制用地增量,将60%的用地指标集中发展工业,保证民营企业用地。目前,全县49家国有企业、137家集体企业全部实现民营化,盘活资产5.9亿元,置换职工身份3.6万余人,化解债务10.6亿元。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因改制而催生的民营企业优先安排原企业职工、新办企业优先安排下岗职工,近年来,共安排和帮助1.6万名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通过整合存量资源,改制后的民营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经济总量比改制前的总和提高了27.7%。2004年,全县冶炼、机电、水泥建材、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实现税金6200余万元,同比增长32.4%,开创了工业经济近十年少有的好局面。

二、开发优势资源,推动民营经济规模大扩张。ⅩⅩ资源丰富,特别是以有色金属、石灰石为主的矿产资源和以水能为主的生态资源最为著名,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有着发展资源型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依托这些资源,积极与沿海产业转移对接,优先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企业、大产业、大集团,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的发展之路。一是打造平台“聚”。为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载体,我们举全县之力,先后建起了ⅩⅩ黎家坪工业开发区和白水高新技术项目区,还确定了浯溪、黎家坪、白水、观音滩等6个镇为民营工业重点镇,将规模工业企业聚集到重点区域,全县95%以上的民营规模企业均在园区和重点镇落户,年总产值达50余亿元。产业的高度集中和企业的连片发展,使全县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322国道沿线的黎家坪、浯溪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建材工业走廊, 30余家水泥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初步构建了矿产资源工业的“旗舰”。2004年,我们还整合潇湘水泥集团资源,与香港港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一条日产4000吨以上的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协议。竣工后,全县水泥产业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0万吨。如白水高新技术项目区创建于2002年,目前已引进金丰橡胶、金藤生物科技、新世纪玫瑰油、绿海木业、湖南宝达等8家企业入园建设,已初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之势。二是重点项目“带”。我县的资源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主要是没有大项目带动。为此,我们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精心筛选、包装和开发了一批国有企业改造项目、水能资源项目、旅游资源项目、城镇建设项目,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进有远见卓识的大公司、大财团投资开发我县的优势资源。从2003年到2004年,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265个,到位资金9.2亿元,增长148.4%;到位外资2450万美元。先后有32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形成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态势。如浙江丽水阳光公司投资3.13亿元的晒北滩水库电站已全面动工,香港兆联公司投资8亿元的浯溪水电站即将开工建设,投资6亿元的堰塘铺水电站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这三大项目峻工后,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5万千瓦,水电业已迅速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2002年以来,引进资金9600万元,先后开动工建设了金洞漂流、大江漂流、大江三圣湖休闲度假中心三大项目,年营业收入达1.9亿元,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新亮点。三是优惠政策“扶”。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瘦肉型生猪基地县、水果生产重点县、畜牧生产百强县,是省内外有名的“油茶之乡”和“柑桔之乡”,为我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我们出台了《关于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关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在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改造提升一批、引资嫁接一批、扶持发展一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1218家,产值过100万元以上的企业85家,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1家,过亿元的3家。其中,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金浩植物油公司、银利来米业公司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为帮助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有扩容提质,我们积极向上级申报,争取农业银行的信贷资金4300万元,进行了6000吨茶籽色拉油生产线一期工程的扩建。2004年,我们还成功引进了绿海木业4万米环保型芯板生产线、湖南宝达2万吨果蔬罐头生产线项目,进一步壮大了农产品加工业。

三、挖掘特色资源,实现民营经济能量大释放。民营经济实质上就是区域经济、特色经济。我们坚持“经济以民营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方针,借助外力、启动内力、形成合力,激发民间投入的巨大潜力和能量,挖掘特色资源,拓宽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一是发挥能人作用。一方面,利用名人效应。ⅩⅩ陶铸中学是在原县属ⅩⅩ三中基础上建立的公办学校。为我们利用陶铸同志的影响,引进广东增城市松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收购陶铸中学,将其改制为我县第一所民办高中,为探索“公有民营”教育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目前一期工程8000万元的投资已全部完成。另一方面,发挥打工能人作用。ⅩⅩ每年劳务输出达20万人左右,是发展民营经济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通过春节走访、电话、信涵等多种方式,引导打工能人引进外资或回乡创办企业。2002年以来,打工能人共引进县外资金1.3亿元,创办了制鞋、毛纺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63家,解决劳动力就业1.9万人。如台商林启明新办的太平洋纺织品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第一期投入1080万元,年产值达3000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1500人。2004年,全县打工能人回乡创办企业1320个,其中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266个。二是激发部门潜能。为调动部门大办工业的积极性,2003年我们下发了县委1号文件,鼓励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发挥自身职能,积极兴办各类工业企业。去年全县各级各部门共引办、联办、创办工业企业63个,年销售产值达2.8亿元。县经贸委机关干部陶宗胜发挥所学专长,利用长丰集团的'人际资源,积极参与配套,投资4500万元创办了丰达机电公司,为国内各厂家生产汽车配件,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解决就业230多人。三是动员社会力量。我们通过宣传造势、舆论引导,将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民营经济上来,增强了民营经济特别是发展商贸物流业的力量。近两年城镇商贸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仅在县城就开办了步步高超市、百惠超市、友谊商业广场3个投资超过3000万元的大型商场、1600多个各类商店和休闲娱乐场所、99个社区服务公司,城市商务交易额及服务业收入比2002年前增加了2.7倍。既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又带来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四是提升传统产业。ⅩⅩ有500多年鞭炮生产历史,鞭炮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居全省第一。为使这一传统资源做大做强,我们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投入3560万元,对烟花鞭炮行业进行全盘整改,将原来的2000多个小作坊整改提升为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172个中小型民营企业,全面提升了烟花鞭炮产品质量。年产值由过去的2亿元增长到现在的7.3亿元,产品品种由36种发展到200多种,劳动生产率提高近2.6倍。

四、开拓公共资源,确保民营经济环境大改善。在发挥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政府调控、生产要素等公共资源的开发配置力度,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县政府主管和分管的领导为成员,确保了对民营企业的组织力量。为进一步加强大扶持力度,我们还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对75家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经常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矛盾纠纷随时调处,特别是对过亿元企业,实行“县级领导、部门领导、属地领导”三重扶持责任制,进行现场办公,明确“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同时,对全县6个工业重点镇,还增设了一名主管工业的副书记,确保民营工业有人专管、有人专抓。二是建立发展保障体系。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县财政出资18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且每年从工业税金中新增300万元,为企业担保融资提供担保和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项目补贴。去年,全县共为29个企业融资3500万元,增长31.2%。同时,我们还成立了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组织企业参展、代办手续、证照、代纳税费。目前,以此为基础,我们正在规划成立全县中小企业创业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强化激励机制。一方面,突出重点保护。对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牌保护制度和收费“绿卡”制度,任何执法部门进入挂牌企业检查或抽查,必须经过书记、县长或挂牌领导的批准。对两大园区内的重点企业,由县委派驻企业特派员,负责企业除生产经营以外的重大事务的协调和联系。另一方面,实行重点奖励。我们设立了民营企业突出贡献奖,对在发展民营企业、增加财政税收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优秀企业家和相关部门,由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予以重奖。去年县财政列支专项奖励资金130万元。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全面推行“多家事,一家办”的全程代理制,对新发展的民营企业,在登记立项、征地、贷款、水电供应、税费缴纳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服务。同时,从严治理“四乱”行为,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越的经营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

近年来,我们在发展民营企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各兄弟县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农村作出我们应尽的努力。

相关专题 工商局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