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视觉动词研究述评

szgyz2009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zgyz2009”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汉语视觉动词研究述评(共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现代汉语视觉动词研究述评

现代汉语视觉动词研究述评

在视觉词这一词群中,视觉动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视觉动词进行专项研究的文章并不多,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视觉动词研究的情况. 一、视觉动词的界定问题 视觉动词的`界定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在作者所查找和翻阅的众多论文和书籍中,几乎没有人对视觉动词的定义做出明确的说明.

作 者:张晓丽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10) 分类号:H1 关键词: 

篇2:现代汉语体词谓语句研究述评

现代汉语体词谓语句研究述评

体词谓语句的研究有三个阶段:一是纷争阶段,自<马氏文通>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与各家确立句型的标准有关;二是明确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三是论证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这三个阶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语研究的进展过程--从描写到解释的进步.

作 者:曹洪雷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哈尔滨,150025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7(1) 分类号: 关键词:体词   谓语   生成条件   适用范围   分类   功能  

篇3:现代汉语心理动词性质研究

摘 要:本文从语义特征、句法特征两个方面对心理动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认为心理动词最显著的性质首先在于其边缘性,其次在于其主观性。

关键词:心理动词 语义特征 句法特征 边缘性 主观性

一、引言

本文在对心理动词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认为研究的共识体现为对心理动词边缘性、主观性的肯定。

“边缘性”是指心理动词在动词中并不处于核心位置。

与动作动词相比,心理动词在语义、句法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主观性”是指心理动词在语义上表达的都是不可见的事物,这种语义特征也影响到其句法表现。

二、心理动词的边缘性

心理动词的边缘性是就心理动词在动词中的位置而言的。

动词的主体为动作动词,通常概括动词的特征时以动作动词为主,而心理动词、属性动词、趋向动词等是非主体类别,我们称其为边缘类动词。

与动作动词相比,边缘类动词在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上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我们称其为边缘性。

心理动词的边缘性主要体现为:在语义上,心理动词的语义经常游移于事物、性状、动作三者之间;在句法功能上,心理动词经常可以兼具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部分句法功能。

(一)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

对心理动词语义特征的描述大多是从命名和义素分析的角度入手的。

如“记内情所发”(马*忠,1898),“从语义上说,它是表示人的心理活动的,有语义特征使得它形成了特定的语法范畴、语法类……”(周友斌、邵敬敏,1993)。

李临定(1990:112)认为,“心理活动动词是指表示喜爱、怨恨、感觉、认知、遗忘等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动词。”这是对这一类动词的命名,也是对其语义特征的概括。

董秀芳(1991)认为,“心理动词是动词的一个次类,其语义特征表现为[+人][+大脑器官][+思维活动]。”陈昌来(2002:96)提出心理动词具有[+心理] [+述人]的语义特征,[+心理]

语义特征可以描述为:“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类情绪意志活动和认知活动的动词,而且是以这一语义性质为主的动词,这样[+心理]语义特征可以具体化为[+情绪/认知],如‘喜欢、爱、想念、思念’等是情绪类动词,‘知道、觉得、认为、以为’等是认知类动词;”

“另外,心理动词都是表示人类对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是人类对各类刺激物的不同层次的反应,所以心理动词都具有[+述人]的语义特征。”这种描述带有义素分析的方式。

总之,对心理动词语义特征的描述都是围绕“表示人类心理活动”这一中心进行的。

也就是说,“从意义出发界定心理动词”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心理动词就是表示心理的动词。

方梅(2005)讨论了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往称为心理动词的词语。

她认为,认证义动词虚化的起点是“去范畴化”,句法方面表现为谓宾动词句法特征的衰减,语义方面表现为由客观表达变为主观表达。

“认证义动词+小句宾语”既可以陈述事件,又可以表现主语的认识内容,这种双重性是虚化的基本条件。

如下面的例句中,从a到f是从典型动词到语用标记的轨迹:

a.我/她想/明白/看见/儿子了。

(主语指称对象的体验)

b.我/她想/明白/知道/觉得这是回家了。

(主语指称对象的认识)

c.我/她明白/知道/觉得这个问题没什么好商量的。

(主语指称对象的认识)

d.我/?她想这个问题没什么好商量的。

(说话人的认识)

e.这个问题,我/*她想,没什么好商量的。

(说话人对话题的态度)

f.这个问题没什么好商量的,我/*她想。

(说话人对整个命题的态度)

文章还指出,虚化的程度与认证义动词自身的控制度密切相关,控制度较强的动词虚化程度低,控制度较弱的动词虚化程度高。

其中表示评价意义的认证义动词控制度最弱,虚化为表达说话人视角和态度的语用标记。

如“觉得”。

文章同时指出虚化的句法环境,即“陈述事件”与“表现主语的认识内容”。

王红斌(1998、2001、2002)、杨云(1999)、丰竞(2003)、韩琴(2006)等也对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论述。

此外的相关论述多散见于研究动词的论著中。

另外,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的研究中,对心理动词的定义也离不开其语义基础,如吉永尚(1997)将“感情·知覚感覚·思考など心理作用を表す動詞(表示感情、知觉感觉、思考等心理作用的动词)”统一称为“心理動詞”。

又如山岡政紀(2002)定义的“感情動詞”:

感情動詞とは,人の心理的現象に言及することを語彙的意味とし,経験者格を必須項として取る動詞の総称である。

(译文:感情动词是表达人的心理现象并在句法上必须使用经验格的动词的总称。)

我们认为,要描写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首先要明确“心理”这一概念。

“心理动词”的“心理”不同于心理学上的“心理”。

后者的`涵盖面要大于前者。

心理学中对“心理”的定义如,《简明心理学辞典》(2007:57):①心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形态。

是在有机体演化的一定水平上出现的。

最初的心理现象是简单的感觉。

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随着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感觉逐渐分化和复杂化,并由此出现了知觉、记忆、思维的萌芽等。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在劳动和语言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与动物心理有着质的区别,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并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

过去事件表现为记忆经验,现在事件表现为全部映象、体验、智力活动等,未来事件表现为意图、目的、幻想等,既有意识性,也有无意识性。

可以有条件地区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感觉、知觉、表象、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等属于心理过程,是心理的动态方面;情绪过程中的激情状态和心境状态属于心理状态;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点则属于心理特征,是心理的比较稳定的方面。”《普通心理学》(2004:1~2):②“心理学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人的心理过程就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合。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以往对心理动词的研究中,一般是不将表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的动词包括进来的,如“看、听、闻”不被作为心理动词。

同时,语言中表示心理意义的(心理学的)词汇也有大量的形容词,如表性格的“内向、外向、活泼、调皮”,表情绪情感的“慌、忧伤、高兴、愉快”等。

因此不能将心理动词的“心理”与心理学定义的“心理”等同起来。

可以这样说,语言中表示心理的词汇是以心理学所讨论的“心理”为概念基础的,但心理动词只是语言词汇的一部分,其所表达的概念也只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

因此也可以说,心理动词所表示的“心理”,只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的一部分。

“心理”是如何成为事物、性状与动作的交界点的呢?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由于“心理”是一个大脑内部的过程,有时可以将其看作人体这个容器中的物质,这时心理就具有了一定的事物性;当忽略心理过程的时间进展,而更多地关注其横断面时,心理就具有一定的状态性,可以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下讨论其程度的高低;而当加入时间因素,将心理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时,其动作性就自然会有所凸显。

心理动词在语义上的这一特征也会在句法功能上得到印证。

(二)心理动词的句法特征

综观已有的对心理动词的论述,对其句法特征的描写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心理动词所带宾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及主谓短语(小句)。

不同的心理动词所带宾语也会有所不同。

关于这一点,陈昌来(2002b)有比较详尽的分析。

2.部分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

3.大多不能构成把字句、连动句,很少构成被动式。

一部分学者尝试给心理动词作形式上的界定,提出了一些界定的框架:

范晓、杜高印、陈光磊(1987:56):能进入“(很+__)+宾语”框架的一般是心理动词。

胡裕树、范晓(1995:245)提出功能框架:(很+__)+O[N/V];__+O[v]。

周友斌、邵敬敏(1993)提出以“主(人)+{很+动词}+宾语”为框架作为检验标准,凡能进入这一格式的是心理动词,反之则不然。

并根据能否转换成“主(人)+对+O+很+动词”,将心理动词划分为真心理动词和次心理动词,同时把能进入“主(人)+对+介宾+很+动”这一格式的动词看作准心理动词。

陈昌来(2002:146):情绪类动词可以进入如下句法框架:NP+{很+VP}+NP;认知类动词可以进入如下句法框架:NP+VP+O(VP/NP+VP)(O指宾语)。

王红斌(2002)提出测试格式:a.从潜意识里/在潜意识里/暗暗地/默不作声地/满心/潜意识地+V;b.N(人)+不/没V+和/跟/同+N+一起+其他;c.让/使/叫+人+V+(小句)宾语。

丰竞(2003)提出心理动词的鉴别式为:主(人)+在心里+(很)+心理动词+宾语,记作S:S(p)+IH+(L)+V(P)+O(N、V)。

特别指出,情感动词的鉴别式S可有转换式S1——NS+VM+S(P)+(IH)+L+V(P)和S2——S(P)+(IH)+TN+L+ V(P),又因为情感在程度上有可比性,S还可有转换式S3——S(P)+THN+M+V(P)+(O[N,V]),其中,NS=刺激物(stimulus),VM=使令动词,TN=“对”(to)引导的介宾结构,THN=表比较的介词(then)引导的介宾结构,M=更。

心理动词本身是一个意义类,从意义出发界定出来的类别,很难有整齐划一的形式特征。

即便是公认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相互之间也没有完全清晰的界线,各词类内部在形式上也只是有着家族相似性。

所以,以上归纳出来的任何一条句法特征或任何一个界定框架都存在反例也实属正常现象。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心理动词是一个在形式特征上呈现复杂状态的类别。

这种复杂性在量性特征上有着充分的体现,这也正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即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因此我们重点考察的也是与量有关的句法形式,至于其他的句法特征则暂不涉及。

关于量范畴的表达形式将在下一章详细论述。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心理动词是以语义为依据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下位类型。

同时借鉴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念,认为心理动词是非典型的动词(相对于动作动词),处于动词系统的边缘位置,与名词、形容词有部分相通的句法功能。

因此,心理动词在整个词类系统中的位置可以归纳为下图:

图1:心理动词在词类系统中的位置

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标示为下图:

图2: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

图2表示,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位于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功能交叉地带,具有大部分动词的功能,具有小部分形容词与名词的功能。

这是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边缘性”在句法功能方面的表现。

以上内容是针对“动词、形容词、名词”这三大词类来说的,心理动词在句法功能上具有“边缘性”,这可以说是一种“外部边缘性”。

在动词内部,心理动词也同样具有“边缘性”,可以称为“内部边缘性”,这主要表现在“状态动词”与“动作动词”“变化动词”等类别之间。

吉永尚(1997)讨论日语心理动词的语义时认为心理动词连接着状态动词、动作动词等,但又与这些动词所不同,并就此对日语的心理动词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分析:

本稿では心理動詞は状態動詞や動作動詞と連続していると考えるが、これらの動詞との相違点や境界上にあるものなどについて意味的側面やアスペクト性をもとに考察を加えた。

(译文:本文认为心理动词连接着状态动词和动作动词等,但主要考察了它们意义上的不同与分界以及这些动词的时体特征。) 在现代汉语中,心理动词也一样处于“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变化动词”的边缘地带,这与其“外部边缘性”有很强的一致性。

总的来说,无论是外部表现还是内部表现,都充分体现出边缘类动词与典型动作动词的不同之处。

因此,“边缘性”是心理动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点在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三、心理动词的主观性

“主观性”也是心理动词的基本特征之一,同其“边缘性”一样,贯穿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特征。

首先,在语义上,心理动词是用来描述人的心理的,无论状态也好,动作变化也好,都是不可见的,只是将内部的心理外化为可以表述的文字而已。

这对心理动词量性特征的影响表现为:心理动词的量都是非精确计量的。

其次,在句法上,由于心理动词的量是主观性的量,因此与心理动词同现的数量词语往往是非精确的③。

同时,心理动词的程度量往往需要程度词来彰显,程度词所表达的量往往都是主观评价性的,这也是一种主观性在句法上的体现。

四、结语

本文从句法、语义两方面考察了心理动词的研究成果,认为“边缘性”与“主观性”是对心理动词基本性质的共识,心理动词的句法语义表现都与之相关。

在对心理动词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心理动词其他方面的特征或表现。

相关专题 述评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