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其一)》杜牧唐诗鉴赏

吃饺子之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吃饺子之王”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润州(其一)》杜牧唐诗鉴赏(共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润州(其一)》杜牧唐诗鉴赏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

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

一笛闻吹出塞愁。

篇2:《润州(其一)》杜牧唐诗鉴赏

这是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

首句起势弘远。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恍惚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引,大有纷至沓来之势。

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凉。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颔联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

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倾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

诗人似乎长时间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传来一声愁笛,才把他从沉思中唤醒。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然而这一联的佳处,更在其意境的`深远。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曲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苍凉哀怨的气氛。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

诗忽而目前,忽而昔年,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杂糅今古;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于此可见一斑。

篇3:杜牧《润州》唐诗译文及鉴赏

杜牧《润州二首》唐诗译文及鉴赏

《润州二首》

唐代:杜牧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润州二首》译文

向吴亭东放眼望去千里清秋,我当年曾经在这里高歌畅游。

寺里结满青苔没有马的足迹,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

大体上南朝人物个个都旷达,可爱那东晋名士世上最风流。

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

谢眺诗中赞美此处是最好的美丽地方,夫差传记里说是他训练穿犀牛皮铠甲的水军的地方。

城高如铁桶横列劲弩硬弓,绿柳浓暗女子在红楼中做着巫山云雨的约会梦。

雕画的号角声顺着南风飘向江北,月下也常听有隐士在此唱着钓鱼歌。

扬州驾骑车马的人回头到镇江一试旅游,我将不吝啬千两黄金借给您。

《润州二首》注释

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

句吴:即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句:一作“向”。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

放歌:放声歌唱。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马:一作“鸟”。

旷达: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晋书·裴頠传》:“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

可怜:可爱,可羡慕。风流:洒脱放逸,风雅潇洒。《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桓伊:东晋将领、名士,早年月下遇王懿之为他吹笛。

一笛:指一支笛的声音。唐沈彬《金陵》诗之二:“一笛月明何处酒?满城秋色几家砧。”出塞:曲名,曲调哀愁。

谢朓:南朝齐文学家。

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水犀军:披水犀甲的水军。

铁瓮:润州城,孙权筑,号为铁瓮。

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后汉书·冯衍传下》:“伏朱楼而四望兮,采三秀之华英。”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

钓歌:渔歌。渔人所唱的歌。唐王勃《长柳》诗:“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扬州:今属江苏。尘土:指尘世;尘事。

千金:极言钱财多。

《润州二首》赏析

第一首诗首句起势弘远。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恍惚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引,大有纷至沓来之势。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凉。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颔联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倾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

诗人似乎长时间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传来一声愁笛,才把他从沉思中唤醒。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然而这一联的佳处,更在其意境的深远。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曲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苍凉哀怨的气氛。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诗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于此可见一斑。

第二首诗说明润州邻近对应着扬州,在长江畔城防更严密,更加适合旅游隐居,但也仍然多次成为亡国之地。

《润州二首》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杜牧游览江南再次到润州(今江苏镇江)时所写的。

《润州二首》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篇4:《泊秦淮》杜牧唐诗鉴赏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出秦淮河上烟水迷离、月照白沙的夜景。两个“笼”字把月夜江上冷凄景色摹写出来。“烟”火红灯,“寒水”一泓,繁华中隐透苍凉,烘托出悒郁暗淡的气氛。

“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出泊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环境。“夜”是对首句的承接和明确化,“近”字为听清下文“商女”演唱的具体内容埋下了伏笔,“酒家”暗示出秦淮河繁华和热闹,与诗人孤舟夜泊的冷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

篇5:杜牧《江南春绝句》唐诗鉴赏

杜牧《江南春绝句》唐诗鉴赏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诗鉴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先是写春到江南,莺啼婉转,燕语悠扬,红花绿叶,交相辉映,河水荡荡,山色佳丽,水村山郭,酒旗飘扬。这盎然生机的天然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在这尺幅“千里”的画卷中,不仅有春莺、春花、春草、春水、春山、春风等春天的景物,而且声、色、动、静兼备,听觉、视觉的景色并置。“水村”、“山郭”、“酒旗”、“风”等四对名词联缀使用,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因人而生机勃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面上取点式的绘景,又是讽谕朝政的议论。在细雨濛濛、烟霏云敛的江南,兀立着一座座雄伟壮丽的佛寺,庙中的古钟发出阵阵轰响,更给这江南春色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南朝”二字提领那一段历史,引发人透过历史的“烟雨”,联想到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财伤命,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盲的南朝政权,相反,昏聩荒唐的迷信活动却加速了其崩溃的.步伐。而今,留下来的南朝佛寺成为衰败历史的见证,在风雨的剥蚀下点缀着江南春光,聊供人们凭吊和游览。

《江南春绝句》短短四句,绘景明晰,聊聊几字就简练明确地展示了一幅壮阔无比的春光图。这种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艺术表现技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幅春色图。

诗的末两句写景如画,景中寓情,诗人虽一笔带过“南朝”和佛寺,却并无剑拔弩张的谴责之语,诗中只是在凭吊南朝覆灭时对“烟雨”中寺庙的来历稍加点拨,就使人能纵向想见这些佛寺建造的历史,同时也使人联想到唐王朝崇信佛教导致衰败现实,讽谕之辞含蓄地脱颖而出。

篇6:《秋夕》杜牧唐诗鉴赏

《秋夕》原文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篇7:《山行》杜牧唐诗鉴赏

《山行》杜牧唐诗鉴赏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描写了诗人“山行”的旅途风光。“远上”二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路遥勇于攀登和追求的努力。“寒”字点明“山行”的时令已是深秋,呈现秋风萧瑟、万木凋谢的景象。“斜”字描绘出前路山势之险峻、山路之陡峭。诗人描绘了一幅山岚经秋,林木萧条,一道蜿蜒曲折的石径不断向上伸延的动态画面。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诗人远眺之所见。“白云生处”极言山巅之高。“有人家”让人突见崇山峻岭中飘出人间烟火令人惊喜不已,使寂静幽深的'景色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停车坐爱枫林晚”绘出了诗人流连山景、停车歇息的情境。正是这一个“停”字,诗人舍“行”而“停”,显出山景之美,诗人“爱”景之情深。“枫林”正是诗人瞩目之处,赋予了“霜叶”的品性。一个“晚”字,韵味无穷。它透露出秋山红叶的最佳之景在迟不在早,又展示了一幅秋山夕照图,夕阳、晚霞、红叶,红成了一片,交相辉映“寒山”与红艳共色,色彩绚烂无比;怪不得诗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去,以致耽搁行程,及至夕阳西下,才猛悟到自己“停车”太久。

结句:“霜叶红于二月花”,重笔浓墨地刻画了秋山红叶,不仅点出了诗人“停车”的具体原因。也抒发了诗人对秋山红叶的热恋之情。诗人以“霜叶”同江南的二月花相比,一个“红”字准确地绘出了枫叶经秋时如丹似醉的娇艳,给“寒山”笼罩出一片热情的火焰,一扫历代咏秋诗中充斥的悲秋伤逝、萧瑟冷落之习气,别具一格。

在这首诗中,杜牧善于以情驭景,他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相关专题 唐诗杜牧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