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的诗词鉴赏

何德瑞何必在乎我是谁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何德瑞何必在乎我是谁”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刘方平的诗词鉴赏(共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刘方平的诗词鉴赏

刘方平的诗词鉴赏

生平简介

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天宝在世。一生隐居不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代春怨

刘方平

朝日残莺伴妾啼,

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

杨柳千条尽向西。

鉴赏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

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中须有人在”。这首诗句句写景, 却句句“有人在”,人与自然获得了奇妙的对应。“人”之所见所闻,既是情的触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动心驰,与物之声色势态融为一体,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两者浑然无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春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

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

偏在洛城中。

鉴赏

宋玉有一篇《风赋》写有风飒然而至,楚襄王披襟当之,问道:“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宋玉则对他说:“ 此独大王之风耳, 庶人安得而共之?”并铺陈形容了一番,说明庶人的境地与大王不同,所以不会有大王那种“快哉此风”的感觉。刘方平的《春雪》告诉我们的也是与《风赋》相同的道理,那就是天地无私,人各有异,同样的.风花雪月、阴晴寒热,不同境遇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感受,因而美感的反差也由此而生。要说的道理虽然相同,但在表现形式上《春雪》却采用了最短小的五绝。

那么,这二十个字如何完成这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呢?

“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景,也是“诗之媒”,不过为什么样的“情”作“媒”,还不清楚。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若只看承接上意,情之意向仍然不明,因为说雪似花、花似雪在古诗中乃是常见的,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等等。可见,要真正知道它所孕育的诗之情、“诗之胚”是什么,还得再看下一句—— “偏在洛城中”。

“洛城中”,一作“洛城东”,刘永济说:“洛城东皆豪贵第宅所在,春雪至此等处,非但不寒而且似花..”(《唐人绝句精华》)。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们会感受到飞雪似花吗?诗人没有说,但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看来,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但由于对比的一方,对比的产生,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等,全都留在了诗外,这就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绝句这种高度浓缩、凝炼的手法,显然不同于“赋”的铺张扬厉。

京兆眉

刘方平

新作蛾眉样,

谁将月里同?

有来凡几日,

相效满城中。

鉴赏

京兆,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划的名称,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置京兆郡,唐时为京兆府,治长安。这里指长安。京兆眉,汉代人张敞曾任京兆尹,敢直言,严赏罚。尝为其妻画眉,当时长安盛传“张京兆眉妩”之说。蛾眉,亦作“娥眉”,指女子长而美的眉毛。

诗的一、二句是说妇女们都竞相画眉,谁能描画得象月中嫦娥的眉毛一样呢?诗中没有答案,或许那答案就是诗题—— “京兆眉”吧。接下来,诗来了一个转折—— 由于世人都以“京兆眉”美得如同嫦娥之眉,所以争相效仿,不几天就满城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画眉,是女性美容的一种方式,问题是“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任何一种美,都应该是外在与内在的各方面的和谐统一,离开了整体性,就有可能走向美的反面。“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使当日逆料至此,即劝之捧心,知不屑矣”(《李笠翁曲话》)。东施的可笑不在其貌,而在于追求美的手段与目的、愿望与结果相背离。相背的原因则在于离了“个人”,盲目地模仿,以至于“整体”失调,而变得滑稽可笑。同样道理,世上既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绝对相同的脸,却人人脸上画着两道“京兆眉”,不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恐怕不光是滑稽可笑,简直叫人望而生厌了!

为什么有了“东施效颦”,还会出现“满城效眉”呢?“效”是创造的反面,它轻而易举,所以也最易成“风”,见“风”而动者也就决非一时一事,正如俞陛云说的:“堕马新妆,盘龙高髻,闺饰相效之风,汉、唐以来,历明、清而勿替”(《诗境浅说续编》)。

仿效是创造的大敌,一旦仿效成为时髦,人的创造活力将遭到破坏。这首小诗借好相效“京兆眉”的流俗,讽刺了流俗的浅薄,予人以思索和回味。

梅花落

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

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

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

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

来比后庭中。

鉴赏

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

开头两句,极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但是,“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俗话说:“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花也是一样,盛开的时间非常短暂,紧接着的便是凋零、败落。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这句既是赋,也是比,不仅是写一个少妇欣赏自己后院里的梅花,而是以花喻人。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这大概是我国古代佳人甚为普遍的心态,因此也就成了古典诗歌一再吟咏的题材,从刘希夷的《白头吟》到林黛玉的《葬花词》,莫不如此。但这首诗还不是一般地感叹岁月易逝,而是包含着不能与良人一起共度大好年华,共同领受生活美的恼恨。良人到哪里去了呢?“长城恨不穷”,从军去了,征战去了。这样,诗的触角又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赋予它新的意义。唐玄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开元、天宝年间不断对外用兵,造成了许多家庭骨肉分离。这两句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

沈德潜在评论这首诗时说:“ 似徐庾小诗,不落后人咏梅坑堑。”(《唐诗别裁》卷十一)它是咏物诗,又是闺情诗,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这就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显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篇2:刘方平的诗词鉴赏

刘方平的诗词鉴赏

生平简介

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天宝在世。一生隐居不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代春怨

刘方平

朝日残莺伴妾啼,

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

杨柳千条尽向西。

鉴赏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

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中须有人在”。这首诗句句写景, 却句句“有人在”,人与自然获得了奇妙的对应。“人”之所见所闻,既是情的触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动心驰,与物之声色势态融为一体,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两者浑然无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春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

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

偏在洛城中。

鉴赏

宋玉有一篇《风赋》写有风飒然而至,楚襄王披襟当之,问道:“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宋玉则对他说:“ 此独大王之风耳, 庶人安得而共之?”并铺陈形容了一番,说明庶人的境地与大王不同,所以不会有大王那种“快哉此风”的感觉。刘方平的《春雪》告诉我们的也是与《风赋》相同的道理,那就是天地无私,人各有异,同样的风花雪月、阴晴寒热,不同境遇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感受,因而美感的反差也由此而生。要说的道理虽然相同,但在表现形式上《春雪》却采用了最短小的五绝。

那么,这二十个字如何完成这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呢?

“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景,也是“诗之媒”,不过为什么样的“情”作“媒”,还不清楚。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若只看承接上意,情之意向仍然不明,因为说雪似花、花似雪在古诗中乃是常见的,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等等。可见,要真正知道它所孕育的诗之情、“诗之胚”是什么,还得再看下一句—— “偏在洛城中”。

“洛城中”,一作“洛城东”,刘永济说:“洛城东皆豪贵第宅所在,春雪至此等处,非但不寒而且似花..”(《唐人绝句精华》)。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们会感受到飞雪似花吗?诗人没有说,但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看来,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但由于对比的一方,对比的产生,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等,全都留在了诗外,这就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绝句这种高度浓缩、凝炼的手法,显然不同于“赋”的铺张扬厉。

京兆眉

刘方平

新作蛾眉样,

谁将月里同?

有来凡几日,

相效满城中。

鉴赏

京兆,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划的名称,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置京兆郡,唐时为京兆府,治长安。这里指长安。京兆眉,汉代人张敞曾任京兆尹,敢直言,严赏罚。尝为其妻画眉,当时长安盛传“张京兆眉妩”之说。蛾眉,亦作“娥眉”,指女子长而美的眉毛。

诗的一、二句是说妇女们都竞相画眉,谁能描画得象月中嫦娥的眉毛一样呢?诗中没有答案,或许那答案就是诗题—— “京兆眉”吧。接下来,诗来了一个转折—— 由于世人都以“京兆眉”美得如同嫦娥之眉,所以争相效仿,不几天就满城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画眉,是女性美容的一种方式,问题是“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任何一种美,都应该是外在与内在的各方面的和谐统一,离开了整体性,就有可能走向美的反面。“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使当日逆料至此,即劝之捧心,知不屑矣”(《李笠翁曲话》)。东施的可笑不在其貌,而在于追求美的手段与目的、愿望与结果相背离。相背的原因则在于离了“个人”,盲目地模仿,以至于“整体”失调,而变得滑稽可笑。同样道理,世上既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绝对相同的脸,却人人脸上画着两道“京兆眉”,不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恐怕不光是滑稽可笑,简直叫人望而生厌了!

为什么有了“东施效颦”,还会出现“满城效眉”呢?“效”是创造的反面,它轻而易举,所以也最易成“风”,见“风”而动者也就决非一时一事,正如俞陛云说的:“堕马新妆,盘龙高髻,闺饰相效之风,汉、唐以来,历明、清而勿替”(《诗境浅说续编》)。

仿效是创造的大敌,一旦仿效成为时髦,人的创造活力将遭到破坏。这首小诗借好相效“京兆眉”的流俗,讽刺了流俗的浅薄,予人以思索和回味。

梅花落

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

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

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

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

来比后庭中。

鉴赏

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

开头两句,极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但是,“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俗话说:“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花也是一样,盛开的时间非常短暂,紧接着的便是凋零、败落。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这句既是赋,也是比,不仅是写一个少妇欣赏自己后院里的梅花,而是以花喻人。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这大概是我国古代佳人甚为普遍的心态,因此也就成了古典诗歌一再吟咏的题材,从刘希夷的《白头吟》到林黛玉的《葬花词》,莫不如此。但这首诗还不是一般地感叹岁月易逝,而是包含着不能与良人一起共度大好年华,共同领受生活美的恼恨。良人到哪里去了呢?“长城恨不穷”,从军去了,征战去了。这样,诗的触角又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赋予它新的意义。唐玄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开元、天宝年间不断对外用兵,造成了许多家庭骨肉分离。这两句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

沈德潜在评论这首诗时说:“ 似徐庾小诗,不落后人咏梅坑堑。”(《唐诗别裁》卷十一)它是咏物诗,又是闺情诗,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这就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显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刘方平的其他作品

采莲曲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望夫

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

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

寄严八判官

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

出塞能全仲叔策,安亲更切老莱心。

汉家宫里风云晓,羌笛声中雨雪深。

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

乌栖曲二首

其一

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

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其二

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

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度潇湘。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秋夜泛舟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巫山高

楚国巫山秀,清猿日夜啼。

万重春树合,十二碧峰齐。

峡出朝云下,江来暮雨西。

阳台归路直,不畏向家迷。

巫山神女

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

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

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

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

铜雀妓

遗令奉君王,嚬蛾强一妆。

岁移陵树色,恩在舞衣香。

玉座生秋气,铜台下夕阳。

泪痕沾井干,舞袖为谁长。

秋夜思

旅梦何时尽,征途望每赊。

晚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

猿啸空山近,鸿飞极浦斜。

明朝南岸去,言折桂枝花。

折杨枝

官渡初杨柳,风来亦动摇。

武昌行路好,应为最长条。

叶映黄鹂夕,花繁白雪朝。

年年攀折意,流恨入纤腰。

班婕妤

夕殿别君王,宫深月似霜。

人幽在长信,萤出向昭阳。

露浥红兰湿,秋凋碧树伤。

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

新春

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

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

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

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寄陇右严判官

副相西征重,苍生属望晨。

还同周薄伐,不取汉和亲。

虏阵摧枯易,王师决胜频。

高旗临鼓角,太白静风尘。

赤狄争归化,青羌已请臣。

遥传阃外美,盛选幕中宾。

玉剑光初发,冰壶色自真。

忠贞期报主,章服岂荣身。

边草含风绿,征鸿过月新。

胡笳长出塞,陇水半归秦。

绝漠多来往,连年厌苦辛。

路经西汉雪,家掷后园春。

谁念烟云里,深居汝颍滨。

一丛黄菊地,九日白衣人。

松叶疏开岭,桃花密映津。

缣书若有寄,为访许由邻。

拟娼楼节怨

上苑离离莺度,昆明幂幂蒲生。

时光春华可惜,何须对镜含情。

长信宫

梦里君王近,宫中河汉高。

秋风能再热,团扇不辞劳。

送别

华亭霁色满今朝,云里樯竿去转遥。

莫怪山前深复浅,清淮一日两回潮。

春雨绵颂歌

华山春雨秋意绵,隔帘犹现少时年。

岁月听歌雨亦觉,今日华山春雨绵。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篇3:刘方平——《月夜》

【年代】:唐

【作者】:刘方平——《月夜》

【内容】: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阑干:纵横的意思。

【赏析】:

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这类诗是诗人对外界自然事物、气候加以精细体察而萌发于心的一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春意盎然,春夜之温馨。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

篇4:刘方平的月夜诗歌鉴赏

刘方平的月夜诗歌鉴赏

原文: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篇5:梅花落刘方平唐诗鉴赏

梅花落

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

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

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

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

来比后庭中。

篇6:梅花落刘方平唐诗鉴赏

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

开头两句,极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但是,“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俗话说:“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花也是一样,盛开的时间非常短暂,紧接着的便是凋零、败落。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这句既是赋,也是比,不仅是写一个少妇欣赏自己后院里的梅花,而是以花喻人。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这大概是我国古代佳人甚为普遍的心态,因此也就成了古典诗歌一再吟咏的题材,从刘希夷的《白头吟》到林黛玉的《葬花词》,莫不如此。但这首诗还不是一般地感叹岁月易逝,而是包含着不能与良人一起共度大好年华,共同领受生活美的恼恨。良人到哪里去了呢?“长城恨不穷”,从军去了,征战去了。这样,诗的触角又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赋予它新的.意义。唐玄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开元、天宝年间不断对外用兵,造成了许多家庭骨肉分离。这两句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

沈德潜在评论这首诗时说:“似徐庾小诗,不落后人咏梅坑堑。”(《唐诗别裁》卷十一)它是咏物诗,又是闺情诗,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这就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显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篇7:刘方平《梅花落》古诗鉴赏

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

开头两句,极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但是,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俗话说: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花也是一样,盛开的时间非常短暂,紧接着的便是凋零、败落。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这句既是赋,也是比,不仅是写一个少妇欣赏自己后院里的梅花,而是以花喻人。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这大概是我国古代佳人甚为普遍的心态,因此也就成了古典诗歌一再吟咏的题材,从刘希夷的《白头吟》到林黛玉的《葬花词》,莫不如此。但这首诗还不是一般地感叹岁月易逝,而是包含着不能与良人一起共度大好年华,共同领受生活美的恼恨。良人到哪里去了呢?长城恨不穷,从军去了,征战去了。这样,诗的触角又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赋予它新的意义。唐玄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开元、天宝年间不断对外用兵,造成了许多家庭骨肉分离。这两句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

沈德潜在评论这首诗时说: 似徐庾小诗,不落后人咏梅坑堑。(《唐诗别裁》卷十一)它是咏物诗,又是闺情诗,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这就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显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注释

小妇:妾;妻子自谦词。

辽海:辽东。泛指辽河以东沿海地区。

后庭:后院。犹后宫。

作者简介

刘方平,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年间在世。一生隐居不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人物生平

邢襄公政会之后,天宝时名士,却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诗风清新自然,常能以看似淡淡的几笔铺陈勾勒出情深意切的场景,手法甚是高妙。代表作有《采莲曲》、《望夫石》、《京兆眉》、《月夜》、《寄严八判官》、《代宛转歌二首》、《乌栖曲二首》、《春怨》、《梅花落》、《秋夜泛舟》等,其中以《采莲曲》、《月夜》和《春怨》为最著名。

《采莲曲》写一窈窕女子(“楚腰”代指“细腰苗条”之意,因古有“楚王好细腰”的典故)唱着荆歌,在“落日晴江里”采莲,问她何以如此熟练,答是“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原来是十五岁开始就乘潮采莲了),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清新活泼。

《望夫石》吟咏“佳人(望夫)成古石”的感人故事,写那石头上“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石上生长的春日红杏象是佳人施于面上的淡红“薄妆”),构思极为精巧,富有意趣。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二百五十一)。

传闻

刘方平是当时震惊一时的美男子,史书未曾详细记载其容貌,但野史与部分正史里稍有提及他的美貌。因此的一些动漫产业也常以刘方平为原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形象,真可谓是才华横溢,才貌双全。

野史曾记载过刘方平是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人,甚至和二儿子刘含发生过鱼水之欢。

又有野史记载刘方平曾逼良为娼,而被拐卖的少女正是他貌美如花的小侄女,《拟娼楼节怨》也正是当时所做。

家庭

其诗清新亮丽,风格鲜明,是因为他早期的生活十分幸福。他有一妻三子,长子刘眉,次子刘含,老幺刘霜,他们在文学上都颇有造诣。令人惋惜的他们的诗都已失传,以至后人无法瞻仰其才华。

其妻许氏,也是出生于书香门第,虽在当时女子里才华横溢,但是丑闻连连,刘方平离家四处游玩,不问家里情况。以至于许氏愈加放肆,最后在偷会情人时跌在雪地里死去了。(选自《古今野史杂谈》)

个人作品

采莲曲: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望夫石:

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

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

京兆眉:

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

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

寄严八判官:

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

出塞能全仲叔策,安亲更切老莱心。

汉家宫里风云晓,羌笛声中雨雪深。

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

代宛转歌二首:

星参差,明月二八灯五枝。

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

歌宛转,宛转恨无穷。

愿为潮与浪,俱起碧流中。

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

九华锦衾无复情,千金宝镜谁能引。

歌宛转,宛转伤别离。

愿作杨与柳,同向玉窗垂。

乌栖曲二首:

(1)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

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2)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

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度潇湘。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秋夜泛舟: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巫山高:

楚国巫山秀,清猿日夜啼。

万重春树合,十二碧峰齐。

峡出朝云下,江来暮雨西。

阳台归路直,不畏向家迷。

巫山神女:

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

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

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

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

铜雀妓:

遗令奉君王,嚬蛾强一妆。

岁移陵树色,恩在舞衣香。

玉座生秋气,铜台下夕阳。

泪痕沾井干,舞袖为谁长。

秋夜思(一作淮上秋夜)

旅梦何时尽,征途望每赊。

晚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

猿啸空山近,鸿飞极浦斜。

明朝南岸去,言折桂枝花。

折杨枝:

官渡初杨柳,风来亦动摇。

武昌行路好,应为最长条。

叶映黄鹂夕,花繁白雪朝。

年年攀折意,流恨入纤腰。

班婕妤(一作婕妤怨):

夕殿别君王,宫深月似霜。

人幽在长信,萤出向昭阳。

露浥红兰湿,秋凋碧树伤。

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

新春:

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

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

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

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寄陇右严判官::

副相西征重,苍生属望晨。

还同周薄伐,不取汉和亲。

虏阵摧枯易,王师决胜频。

高旗临鼓角,太白静风尘。

赤狄争归化,青羌已请臣。

遥传阃外美,盛选幕中宾。

玉剑光初发,冰壶色自真。

忠贞期报主,章服岂荣身。

边草含风绿,征鸿过月新。

胡笳长出塞,陇水半归秦。

绝漠多来往,连年厌苦辛。

路经西汉雪,家掷后园春。

谁念烟云里,深居汝颍滨。

一丛黄菊地,九日白衣人。

松叶疏开岭,桃花密映津。

缣书若有寄,为访许由邻。

拟娼楼节怨:

上苑离离莺度,昆明幂幂蒲生。

时光春华可惜,何须对镜含情。

长信宫:

梦里君王近,宫中河汉高。

秋风能再热,团扇不辞劳。

春雪:

飞雪带春风,裴**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送别:

华亭霁色满今朝,云里樯竿去转遥。

莫怪山前深复浅,清淮一日两回潮。

春雨绵颂歌:

华山春雨秋意绵,隔帘犹现少时年。

岁月听歌雨亦觉,今日华山春雨绵。

代春怨: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月》又名《月夜》。

篇8:刘方平唐诗《月夜》

刘方平唐诗《月夜》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前言】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注释】

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翻译】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此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更给人以清新右爱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从虫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如此描写月夜,诗人对季节、时间、空间感受非常敏锐,因此不落俗套,富于创新。由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句构思和艺术表现都见新巧,一感一听,生了一喜,颇具新意。全诗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篇9:刘方平——《春怨》

【年代】:唐

【作者】:刘方平——《春怨》

【内容】: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作者】:

刘方平,河南人,邢襄公政会之后。与元德秀善,不仕。  诗一卷。

【注释】:

金屋:原指汉武帝少时欲金屋藏阿娇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赏析】:

这首宫怨诗与王昌龄的《春宫怨》在主题思想上有明显的相似点,也意在写宫人色衰失宠而生怨思。无一“怨”字,而怨情满纸皆然。虽被宠爱过,却落得万般凄凉。诗中“梨花满地不开门”,写出极致。

相关专题 诗词刘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