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花非花》全词翻译赏析

风拂勿拈衣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风拂勿拈衣”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居易《花非花》全词翻译赏析(共9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白居易《花非花》全词翻译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全词翻译赏析

《花非花》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前言】

《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里的一首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注释】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翻译】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

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作者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作者的心思。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更是作者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这就是作者体悟到的世事无常。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篇2: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集评】

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茅瑛《词的》卷一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

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云:《花非花》,近刻有作古风者。唐诗《揽香集)中收此。

【评析】:《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其实是为卖身女而作的,“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卖身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资料】: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篇3: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花非花》

作者: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篇4:白居易《花非花》全文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全文赏析

花非花

唐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天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原文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白话意译: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意译:

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作者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作者的心思。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更是作者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这就是作者体悟到的世事无常。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作品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篇5: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篇6: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鉴赏: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篇7:花非花 白居易

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借“雾”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娼妓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娼妓,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上句言会短,下旬言别长。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是的最大特点。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创作背景】

白居易别具一格的朦胧诗《花非花》。诗中写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很多人读罢这首诗,感到意境如梦,余味无穷,有人甚至冠以中国古代文学第一朦胧的美誉。但这首诗究竟在写什么,很多人难解难分,这就引发了后人无限的猜测。

比较公认的观点,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与官妓的生活体验,因为像白居易这类的文人和官员,喝酒狎妓是当时司空见惯的事,而诗中所描写的情形,给人的直接感觉就是在写与小姐的一夜交往。更有大胆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这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白晚年信佛,这首诗其实是写“意境朦胧,心净无我”的一种境界。还有人认为,这是白居易用抽象的笔法在回味一次美丽的邂逅,但与谁相会又无法说清。更有可笑者,说白老先生喜欢吃混沌,诗中的花,其实就是混沌,这当然是信口开河的无稽之谈。

有专家指出,《花非花》编在《白氏长庆集》卷十二《真娘墓》、《长恨歌》、《琵琶行》、《简简吟》之后,归入感伤类,可见其主题基调是感伤。其中的《真娘墓》、《简简吟》二诗,均为悼亡之作,抒发的都是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依次类推,白居易写这首《花非花》也一定是为某个人而感伤,这个人一定在白居易心目中有位置,情感上有深交,应该是他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一个人。如果把视野紧紧局限于青楼之上,把《花非花》的主角确定为一夜之女,这未免太小看了白居易的似海情感。

这让人想起了白居易一生最对不起的`人--他抛弃的初恋情人湘灵。在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诸多诗作,特别是婚后所写的怀念诗中,其笔法和口味几乎是一样的,很多诗去掉题目,让人读起来也很朦胧,也很感伤,老妪也不能解。比如在《寄远》一诗中他写道:“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如果不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不同样是一首朦胧诗吗?可见,白居易一般不写朦胧诗,如果写了朦胧诗,应该是写给初恋的情人。因为只有写得朦胧些,才能让别人无法洞察他内心深处的创伤,从而隐去心碎的无言之疼。

白居易和湘灵的恋情,是他刻骨铭心的一段痛苦经历和美好回忆。因为婚姻制度和门弟之别,青梅竹马的两个人最终分手,而这段恋情却成了白居易内心挥之不去一丝情愁。即使在结婚之后,白居易还旧情难却,念念不忘,为湘灵写了不少这样的感伤诗,比如《生离别》、《潜离别》等。那么,白居易为什么要写难忘的良宵?他和湘灵的关系究竟发展到哪一步了呢?

这可以从白居易写湘灵的两首诗中,隐约看出其中的端倪。他在《寒闺夜》中写道:“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另一首《冬至夜怀湘灵》也抒发了同样的思念之苦:“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写的晚上,衾都是寒冷的,长夜之中都是孤独。那么,分手后的夜半之时,白居易究竟在留恋什么样的良宵?不言而喻,一定是那个衾是热的、人是双的、两人都不是独眠人的美好夜晚。由此可以推断,白居易和湘灵两人当时已经背着外人,偷偷非法同居了。如果再回过头读《花非花》,所描写的不正是两人幽会时的场景吗?

《花非花》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这首诗作于何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李白研究会顾问、河南大学兼职教授朱金城在《白居易集笺校》中断定这首诗作于长庆三年(823)以前。然而,从朱金城的《白居易年谱》中似乎又看不到这一年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让诗人如此朦胧地写这首诗,他的这个结果从何而得,没法知道专家的心思。但本人自信,这首诗作于长庆四年(824)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这一年,白居易五十三岁。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过常州,经宿州。宿州就是当时的苻离,是白居易认识湘灵的地方,专门绕道,故地重游,别有一番心事在心头。他到宿州甬桥有感写《甬桥旧业》诗:“别业甬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白居易这么关注他的邻居,其实因为湘灵原来就是他的邻家女,这次故地重游,看望其他邻居都是晃子,想知道老情人的下落才是白居易的真实用心。然而,邻居已换作他人,心上的人已不知去向,这怎能不让白居易感伤呢?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这是邻家女孩给白居易的第一印象。这次绕道故地,情人已人去屋空,白居易怎么不想起湘灵如花似玉的美丽容颜?怎么不想起死去活来的相爱岁月?怎么不想起朝来暮去的美好良宵?这样的变故,让白居易的情绪不能平静,也无法平静,那棵即将老去的心,又猛然跳动起来,那股即将泯灭的激情,又重新燃烧起来。他似乎又看到了梦中情人的影子,情感的闸门一下子又打开了。

蓦然回首,岁月如烟,一切如在眼前。梦中情人如花似雾,若即若离,若隐若现,春梦几多,良宵几度,如今踏破铁鞋无觅处,这不能不勾起诗人最后的感伤:“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是对往昔良宵的思念,也是对旧时情人的呼唤。

我认为,《花非花》应该是白居易离开苻离回洛阳的途中,屈身驿站的油灯之下,躲在某个阴暗的角落,在悲伤的抽泣中,伏案疾书,一挥而就,献给梦中情人的最后绝唱,因为从此以后他旧梦不提,旧情收却,再也不写那一场风花雪夜的往事了。从这个角度来解诗,《花非花》和白居易的其他诗一样,一点也不朦胧,他所抒发的情感,一点也不虚无,《花非花》的主角是湘灵,不是官妓,不是佛,更不是混沌。

篇8: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1、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翻译: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着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篇9:白居易花非花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花非花原文及翻译

【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译文】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创作背景】

白集中有《真娘墓》诗:“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革。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又《简简吟》:“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二诗均悼亡之作。此《花非花》诗与以上二诗同卷,编次其后。据诗意,亦属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相关专题 白居易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