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全诗赏析

胡英俊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胡英俊”参与投稿,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全诗赏析(共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全诗赏析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全诗赏析

《春日醉起言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春日醉起言志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⑴。

觉来眄庭前⑵,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注释】

⑴前楹:厅前的柱子。

⑵眄 (miǎn):斜视。

【白话译文】

人生在世如一场大梦,有什么必要辛劳终生。所以我整天沉醉在酒里,醉倒就如一堆烂泥卧在前庭。醒来向庭院中看去,一只鸟儿正在花间飞鸣。请问这已是什么时候?春风只顾与流莺细语声声。对此我真想发一通感慨,但还是对酒自饮自倾。高歌一曲邀请天上的明月,曲终又使我沉醉忘情。

【创作背景】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奉诏入京,供奉翰林。由于他嫉恶如仇,性情孤傲,不肯与李林甫、高力士等同流合污,很快受到排斥打击。他感到官场的黑暗污浊,内心感到十分苦闷,常常以酒浇愁,这首诗就是他醉歌中的一首。

此诗前人或认为是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居东鲁时的作品,或认为是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李白居安陆时所作。

【赏析】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道家和佛家,都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梦,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唯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道”及普渡众生的“佛法”,才是真实的,永恒的。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诗人通过醉酒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乐趣。当诗人从醉梦中一觉醒来的时候,觉得烦嚣的尘世已变得分外安宁:“觉来眄庭前,一鸟化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庭前花丛中,有一只小鸟在鸣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原来世界中还有这样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这种幽美之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与,不如说是诗人心境的表现。他醉前竟百视而不一见,而如今在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正是因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他才会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这种发现,犹如哲学上的顿悟,使人突然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那是超凡脱俗的`另一个世界,一切人间的忧虑和烦恼,都不复存在了。在这里宠辱皆忘,只有审美的观照、心灵的宁静。

对于这种醉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诗人非常高兴,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因此感慨再三。他很想让这种心境多持续些时候,怕自己过早地酒醒,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来,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因此,他还得再喝上几杯。“对酒还自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对酒狂歌,逍遥自得,久久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

这首诗深受陶渊明《饮酒》诗的影响,是“拟陶之作”,但又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写得“流丽酣畅”,不像陶渊明那样沉静、淡泊,只在沉醉的时刻,有些陶渊明的影子,等他一旦完全醒来,就又回复到豪放旷达的李白了。

篇2:春日醉起言志,春日醉起言志李白,春日醉起言志的意思,春日醉起言志赏析

春日醉起言志,春日醉起言志李白,春日醉起言志的意思,春日醉起言志赏析 -诗词大全

春日醉起言志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篇3:春日醉起言志翻译赏析

春日醉起言志翻译赏析

《春日醉起言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前言】

《春日醉起言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中写作者融化在酒的温柔乡,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躲避在自然与音乐的宁谧之境,用及时行乐的洒脱姿态来化解失意,隐含了作者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此诗深受陶渊明诗风的影响,但写得流丽酣畅,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

【注释】

⑴前楹:厅前的柱子

⑵眄:斜视

【翻译】

人生在世如一场大梦,有什么必要辛劳终生。所以我整天沉醉在酒里,醉倒就如一堆烂泥卧在前庭。醒来向庭院中看去,一只鸟儿正在花间飞鸣。请问这已是什么时候?春风只顾与流莺细语声声。对此我真想发一通感慨,但还是对酒自饮自倾。高歌一曲邀请天上的明月,曲终又使我沉醉忘情。

【鉴赏】

李白于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奉诏入京,供奉翰林。由于他嫉恶如仇,性情孤傲,不肯与李林甫、高力士等同流合污,很快受到排斥打击。他感到**的黑暗污浊,内心感到十分苦闷,常常以酒浇愁,这首诗就是他醉歌中的一首。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道家和佛家,都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梦,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唯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道”及普渡众生的“佛法”,才是真实的.,永恒的。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诗人通过醉酒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乐趣。当诗人从醉梦中一觉醒来的时候,觉得烦嚣的尘世已变得分外安宁:“觉来眄庭前,一鸟化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庭前花丛中,有一只小鸟在鸣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原来世界中还有这样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这种幽美之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与,不如说是诗人心境的表现。他醉前竟百视而不一见,而如今在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正是因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他才会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这种发现,犹如哲学上的顿悟,使人突然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那是超凡脱俗的另一个世界,一切人间的忧虑和烦恼,都不复存在了。在这里宠辱皆忘,只有审美的观照、心灵的宁静。

对于这种醉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诗人非常高兴,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因此感慨再三。他很想让这种心境多持续些时候,怕自己过早地酒醒,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来,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因此,他还得再喝上几杯。“对酒还自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对酒狂歌,逍遥自得,久久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

这首诗深受陶渊明《饮酒》诗的影响,是“拟陶之作”,但又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写得“流丽酣畅”。不象陶渊明那样沉静、淡泊,只在沉醉的时刻,有些陶渊明的影子,等他一旦完全醒来,就又回复到豪放旷达的李白了。

篇4:《春日醉起言志》李白古诗鉴赏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李白诗鉴赏

李白天宝元年奉诏入京,供奉翰林。由于他嫉恶如仇,性情孤傲,不肯与李林甫、高力士等同流合污,很快受到排斥打击。他感到官场的黑暗污浊,内心感到十分苦闷,常常以酒浇愁,这首诗就是他醉歌中的一首。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道家和佛家,都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梦,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唯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道”及普渡众生的“佛法”,才是真实的,永恒的。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诗人通过醉酒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乐趣。

当诗人从醉梦中一觉醒来的时候,觉得烦嚣的尘世已变得分外安宁:“觉来眄庭前,一鸟化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庭前花丛中,有一只小鸟在鸣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原来世界中还有这样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这种幽美之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与,不如说是诗人心境的表现。为什么醉前他竟百视而不一见,而如今在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了呢?正因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他才会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这种发现,犹如哲学上的顿悟,使人突然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那是超凡脱俗的另一个世界,一切人间的.忧虑和烦恼,都不复存在了。在这里宠辱皆忘,只有审美的观照、心灵的宁静。

对于这种醉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诗人非常高兴,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因此感慨再三。他很想让这种心境多持续些时候,怕自己过早地酒醒,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来,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因此,他还得再喝上几杯。“对酒还自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对酒狂歌,逍遥自得,久久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

这首诗深受陶渊明《饮酒》诗的影响,是“拟陶之作”,但又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写得“流丽酣畅”。不象陶渊明那样沉静、淡泊,只在沉醉的时刻,有些陶渊明的影子,等他一旦完全醒来,就又回复到豪放旷达的李白了。

篇5:《春日忆李白》全诗注释及翻译和赏析

《春日忆李白》全诗注释及翻译和赏析

【题解】

诗篇名。唐代杜甫作。天宝三载四月,李、杜初识于洛阳。秋,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秋,二人相别于兖州,白去江东漫游,甫赴长安求仕。天宝五载春,杜甫在长江怀念李白而作此诗。诗中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以渭北借指长安一带,江东泛指苏南、浙北。元代赵汸云:“此言彼我所寓所见,写相望之情,不明言忆而忆在其中矣。”此联即写李、杜二人两地相望相忆之情。此诗为五言律诗,上四句盛赞李白诗才,下四句抒写怀念李白之深情。原诗如下:“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全诗】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释】

1.也: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或“呀”。在这里表示提顿,兼与下句“飘然”的“然”对偶。思(音si):指诗歌的思想情趣。不群:不同于一般人,不平凡。

2.庾开府:庾信,字子山,南北朝诗人。北周时曾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他早期的作品绮丽清新。鲍参军:鲍照,字明远,南北朝诗人。刘宋时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擅乐府歌行,风格俊逸豪放。

3.渭北:渭水之北。泛指渭水之滨的长安、咸阳一带。时杜甫在这里。江东: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即今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时李白正在这一带漫游。

4.樽(音zun):古代酒器。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译】

李白的诗没人可以并比,

李白其人飘然若仙卓尔不群。

像诗风清新的北周庾信,

像那俊逸豪迈的南朝鲍照参军。

渭北那春天的树呵,

江东日暮时分的云!

何时共饮一杯酒,

我与你重在一起细细地品诗论文?

【评】

怀人之作,多易以物感兴。此诗起首,直抒胸臆,却又有李白之形象飘逸其间。“飘然思不群”五字,是堪为白画像写照。再以古之大诗人庾信与鲍照比肩,以“清新”、“俊逸”两风格揭橥李白诗风之源流与诗之品格,从而深化坐实“白也诗无敌”的题旨。前四句重在扬李之诗才,后四句侧重在李杜之友情。而李杜二人,友情之深,往事之多,又不知让人猜测应从何处下笔,拘于一处,则不显其多,概括抽象,则不显其深。诗人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一没有系动词,没有谓语,更没有宾语的纯主语名词的'一联来表达,每一个时间地点意象刚刚出现,却又没有了下文,含含蓄蓄,给人多少遐思!飘飘渺渺,却又甚合李白风格,真妙句也!结联想象将来,瞩望殷殷,包笼全篇。

【鉴赏】

李白、杜甫,这两 颗唐代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 星,以他们的思想与笔力,共同 谱写了盛唐文学的辉煌,也结 下了千古传诵的友谊。他们对 彼此的人品与文笔,都了然于 心,形于诗作,自然是无一字不 精彩,无一字不到位。

李杜因相与共论文而相 知、相惜,在二人各自的旅程 中,不时都怀想起对方。如果 说李白的豪放与飘逸尚决定了 他对友人并非时时牵挂,更多 时候是去挥洒自己“一斗诗百 篇”、“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放 与不羁,那么,沉郁如杜甫,他 对李白的怀念则时时郁积于胸,经情感和时间的沉淀后,化作一首首动人 的诗作,化作一句句不能改却一字的绝妙言辞。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是对李白 之人、之诗独到精确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杜甫说,李白的诗作是 无人可与匹敌的。而他之所以“诗无敌”,是因为他的诗是卓然不群的,其 诗作就像北周庾信那样清新,像刘宋鲍照那样俊逸。其实,从这四句,我 们不仅可以读出李白诗作的韵致,更可以想见李白其人的神采。他仿佛 正从诗作中走出,一如既往的狂放不羁,潇洒飘逸。两个语气助词“也”、 “然”的运用,则让小诗有了灵动的韵致,而不显丝毫呆板。对比南北朝诗 人,在赞誉中就有了一种前无古人的味道。

杜甫如此推崇与热切赞美的友人,此时却和他南北暌违,不能时时相 见。时杜甫身在长安,而李白正漫游在江浙一带,“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 云”即是谓此。此时,渭北早已到来的春色,未免撩起了诗人对友人的阵 阵思念。同时,诗人也用悬想的笔致揣度对方的行踪,此时此刻,友人大 概也正翘首北望,在思念正在怀想他的“我”吧! 但我们都只见眼前之景, 那满树的春色、天边的云彩,可否为彼此捎去一份问候呢!

思念之余,则是对未来相聚的期盼,“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六 朝时将有韵之文称为“文”,无韵之文称为“笔”,此处“论文”亦即论诗。李 杜二人因诗相识相知,因而杜甫深切期待二人重聚把酒论文的温馨一刻。

【赏析】玄宗天宝三载(744)初,李白与杜甫在东都洛阳初次相会。二人一见倾心,亲如弟兄。他们和高适一起,同游梁 (今河南开封市)、宋(今河南商丘市),谈诗论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经过短暂的分别,次年秋,杜甫到了鲁郡(今山东兖州县),李白又从任城(今山东济宁市)赶来相会,他们同行共眠,寻仙访道,互相酬答,亲密无间。后来,李白赴江东漫游,杜甫回长安应试,自此以后,他们便不再有见面的机会。杜甫曾多次写诗怀念李白,此诗是天宝五载(746)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诗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李白深挚的怀念和衷心的仰慕。自古文人相轻,而杜甫对李白推崇备至,无限倾折,于此可见杜甫的坦荡胸怀和谦逊美德。李、杜交谊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此诗颈联二句,被后人提炼为。春树暮云”,作为朋友间表达怀念之情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足见其感染力之巨大。

篇6:李白《春日游罗敷潭》全诗赏析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

攀崖度绝壑(hè),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

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译文:

唱着歌从罗敷潭山下的谷口进入,走着走着,发现前面已经没有路了,也没看到有人攀登过的痕迹。

攀崖度过绝壑,顺水游玩寻到回溪。

云就从眼前的石头上飘起,我被这满山的鲜花迷倒。

一直在这里留连忘返,直到太阳西下,群山隐隐。

原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天宝初年。

云从石上起 客到花间迷

这两句写罗敷潭的风光——潭上云雾缭绕,云像是从石上生起;潭周百花盛开,客到其间,迷人欲醉。景色秀丽,环境宜人,从细处着笔,状景真切,韵味很足。

鉴赏:

罗敷潭位于河北省邯郸县西北。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果用来形容罗敷潭也恰如其分。因为此处曾出现过一位貌美如仙的罗敷,更有诗仙李白到此一游,所以罗敷潭自古以来都是一处游览胜地。

因为李白曾到罗敷潭游览,并留下了优美的诗篇,所以后人在潭北坡上建了一座四角亭,取名李白亭,亭内有石桌、石椅。石椅上塑有李白的塑像,表明诗人正在挥笔作诗。

首联:“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行歌”的意思是边走边唱歌。历代的诗文中“行歌”这个词很常见,先秦的典籍中就有过这个词。在中国古代,不论是文人还是普通百姓,男女老少都喜欢行歌。比如: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童孺纵(任情)行歌,斑白欢游诣”;清孙枝蔚《贫士诗》:“(贫穷的读书人)行歌每负薪,听者勿沾巾。”“跻(音机)”的意思是“登、升或登攀”;这一联的大意是:唱着歌从罗敷潭山下的谷口进入,走着走着,发现前面已经没有路了,也没看到有人攀登过的痕迹。

颔联:“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绝壑”是深谷的意思;“弄水”在此诗中的意思是“涉水”。这两个词都是唐朝才开始出现的,在唐诗宋词中很常见,唐朝以前的典籍或诗歌中尚未发现有人用过。“回溪”亦作“回溪”,意思是曲折的溪流。这种用法出自西汉。枚乘《七发》:“向虚壑(空谷)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因此,“寻回溪”的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山上攀登。颔联的大意是:攀援悬崖度过深谷,趟过溪水,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山上行去。

颈联:“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诗人经过艰难攀行,终于来到了另外一个境界,或说看到了另外一番美景。登过山的读者也许有这种体验,也就是一边往山上行,一边会看到白云从山顶的大石上升起。这是诗人往山上爬行的缘故,并不是白云的飘移有这么快。这里可能有很多读者会想起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这时候的李白也接近是“行到水穷处”了。在一般情况下,有溪流或瀑布的山,在接近山顶的地方,会有一个积水的水潭,水潭有大有小,它不断的吸收雨水、露水或地下泉水,就不断的有水溢出,向山下流去,形成溪流或瀑布。再往上走就到达山顶了,这时也没有水了;所以,“水穷处”其实就是山顶。这说明此时李白已经来到罗敷潭了。由于所到的地方不同,所以王维是坐在山顶上看云起云落,而李白则是在罗敷潭的周围观赏风景。“客”是诗人的自称,“迷”的意思是陶醉,“客到花间迷”其实是说,在罗敷潭的附近有一丛丛的'花树,鲜艳夺目,诗人走到花丛中的时候,被花儿陶醉了。

尾联:“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淹留”的意思是“羁留、逗留”,出自《楚辞·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这句诗与上一句承接自然,尾联的大意是:(诗人)因为被周围的景色迷住了,直到太阳快下山了还不舍得离去。

这首诗写得朴实自然,一点也看不出有任何雕琢的痕迹;可是,在朴实中却隐含了人生的哲理。诗人的目标是罗敷潭,然而要到达这个目标,却发现前面本没有路,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攀登才行。经过了一番艰难及危险的跋涉,诗人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看到了罗敷潭赏心悦目的美景,并因此而流连忘返。人生也是这样: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的东西,人才会去珍惜。

再说这首诗的艺术技巧。同样的题目,如果是一般的人来写,会发觉一首五言律诗共四十个字,要先描写一路上艰苦的跋涉,还要写出到达罗敷潭的心情及周围的景色,还要有内涵,有给人启发的哲理,太难了;可是,诗仙却做到了。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不仅让读者明白诗人已经到达了什么地方,而且还从两个方面来描写罗敷潭周围的景色。那么,罗敷潭及其周围还有那么多的美景又怎么写呢?诗人在尾联用“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来概括,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罗敷潭周围的景色秀丽迷人,让人流连忘返。这样写胜过直接的描写,而且更容易令人对罗敷潭生出憧憬之心。

篇7: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李白,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的意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李白,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的意思,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赏析 -诗词大全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古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

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H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

去去泪满襟,举声梁甫吟。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篇8:李白《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古诗原文

作者:李白

醉来脱宝剑全文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

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

去去泪满襟,举声梁甫吟。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篇9:李白《关山月》全诗赏析

李白《关山月》全诗赏析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创作背景

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 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 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 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 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 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 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 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 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 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 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 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 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 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 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 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 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 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 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知识扩展】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 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这两句诗 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 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 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 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 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 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 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可 是,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象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 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有人评曰:“读《野 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正深得本诗的主旨。

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 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 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

篇10:李白《少年行》全诗赏析

李白《少年行》全诗赏析

少年行

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①五陵年少:长安以北(今咸阳附近)有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每个陵墓周围都聚居了许多豪富之家,风气骄奢,也是汉代豪侠少年和纨绔子弟聚集之所。后以五陵少年代指豪侠少年或纨绔子弟。

②金市:指唐长安西市。西市是都城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又是国际贸易的市场,较东市更为繁荣,故称“金市。”

③胡姬:唐时旅居长安的西域胡人,有以卖酒为业者,其侍酒胡女称为胡姬。

④少年行:乐府曲,属《杂曲歌辞》。

大意:

长安阔少在金饰市场的东部游玩,骑着白马踏着银色的马鞍得意洋洋。马蹄踏遍长安的落花不曾停歇,他究竟是去哪呢?他笑着进入了异族歌姬的酒坊中。

这首乐府诗当写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在长安时,是抨击那些纨绔子弟过着骄奢的'生活。他们在市场上东走西撞,骑白马跨银鞍到处游逛。在郊外玩够了,又撞入有侍酒胡女的酒肆中去饮酒作乐。寥寥数笔即勾勒出浮浪子弟的形象,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用七绝的形式,描摹刻画,情态毕露。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任气逞能的豪侠少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说明他的家世豪贵,生活豪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显示其豪放、倜傥、爽朗、率真,展示其无限的青春活力。

相关专题 李白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