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碛中作》唐诗赏析

HarryPottersher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arryPottersher”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岑参《碛中作》唐诗赏析(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岑参《碛中作》唐诗赏析

岑参《碛中作》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原文】

版本一

碛中作⑴

走马西来欲到天⑵,辞家见月两回圆⑶。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⑷。

版本二

碛中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

⑴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白话译文】

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赏析】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指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世称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诗长于七言歌行。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诗集》。

篇2:岑参唐诗《碛中作》

岑参唐诗《碛中作》

《碛中作》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前言】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注释】

⑴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翻译】

骑马西行几乎来到天边,离开家乡将近两月。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我今夜又该在哪里住宿呢。

【赏析】

《碛中作》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 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指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篇3:岑参《碛中作》赏析

岑参《碛中作》赏析

《碛中作》是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作者辞家赴安西在大漠中行进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同时也显现出一种从军的豪情。

《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

⑴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写作背景】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 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从诗中“辞家见月两回圆”之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 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想到月圆人未归,于是写下了这 首绝句。

【赏析】

《碛中作》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 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 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 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 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 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 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 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 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 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 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 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 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指他的诗 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 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知识扩展】

岑参的其他边塞诗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3、《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篇4:岑参:碛中作-唐诗欣赏

岑参:碛中作-唐诗欣赏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诗鉴赏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作于天宝八年( 749)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

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回顾两个月来的旅程,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

走马西来欲到天句,指出了踏上征途后的行进过程,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跃马扬鞭,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的向西进发。欲到天三字,既表明了离家之远,又表现了不畏艰难险阻、天高路远的气概,仿佛要飞马走到天的尽头,不达目的不止。诗人将走马西来的空间过程,表现得气象壮阔而又富有健美的动感。如果说首句主要描写的是辞家后的空间行程,那么下句诗写的就是辞家后的时间过程。辞家见月两回圆句,表明辞家已近两月,月圆人不圆,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将想念亲人的感情闸门刚刚打开,立刻又把它关闭起来,将笔陡转,由遐想回到现实中来。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两句,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似乎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在明月照耀下,平沙莽莽、万里无人的大漠,是那样沉寂,那样荒凉,在月色中又是那样朦胧。在广袤无垠的沙漠瀚海之中,今夜又该宿在何处呢?不言而喻,诗人和他的伙伴们,只能就地列营,过一种风餐露宿的生活。这就表现了戎马生涯的艰苦,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能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给人以悲壮苍凉之感。杜甫称赞岑参的诗 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称赞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正可谓篇终接浑茫。

篇5:岑参碛《碛中作》唐诗鉴赏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

篇6:岑参碛《碛中作》唐诗鉴赏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作于天宝八年( 749)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

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回顾两个月来的旅程,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

走马西来欲到天句,指出了踏上征途后的'行进过程,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跃马扬鞭,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的向西进发。欲到天三字,既表明了离家之远,又表现了不畏艰难险阻、天高路远的气概,仿佛要飞马走到天的尽头,不达目的不止。诗人将走马西来的空间过程,表现得气象壮阔而又富有健美的动感。如果说首句主要描写的是辞家后的空间行程,那么下句诗写的就是辞家后的时间过程。辞家见月两回圆句,表明辞家已近两月,月圆人不圆,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将想念亲人的感情闸门刚刚打开,立刻又把它关闭起来,将笔陡转,由遐想回到现实中来。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两句,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似乎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在明月照耀下,平沙莽莽、万里无人的大漠,是那样沉寂,那样荒凉,在月色中又是那样朦胧。在广袤无垠的沙漠瀚海之中,今夜又该宿在何处呢?不言而喻,诗人和他的伙伴们,只能就地列营,过一种风餐露宿的生活。这就表现了戎马生涯的艰苦,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能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给人以悲壮苍凉之感。杜甫称赞岑参的诗 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称赞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正可谓篇终接浑茫。

篇7:《碛中作》岑参唐诗鉴赏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

平沙莽莽绝人烟。

篇8:《碛中作》岑参唐诗鉴赏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诗人精心截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侧面,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说明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

“欲到天”,既表现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大漠辽阔高远,放眼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只是叙述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其中蕴含诗人无限思念。

一轮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如今,月圆人不圆,岂能不叫人感慨万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于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相关专题 唐诗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