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夕夜雨为题目的诗歌赏析

假得狠虚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假得狠虚伪”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七夕夜雨为题目的诗歌赏析(共5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以七夕夜雨为题目的诗歌赏析

以七夕夜雨为题目的诗歌赏析

今年七夕不见月影,

天空飘满如墨浓云。

我在窗口眺望迷茫,

看不见河汉双星。

起风了,下雨了,

哥哥,何处是你的归程?

你说不管有多少事多少路,

都要在七夕赶回家门。

一个承诺勾起无限的期待,

我在孤灯下听一夜雨声,

抚一把孤独的瑶琴,

款款弹奏却无人倾听。

只盼哥哥你快回来,

我好拨响那最温柔的`琴韵。

整个夜晚我一直独坐,

侧耳分辨雨中空空的足音。

哥哥,你的脚步为何还不扣响?

黎明苍白的手指已轻扣窗棂,

我的情感虚脱,

在晨光曦微中一阵眩晕。

篇2:七夕为题目的诗歌赏析

七夕悄悄过去,淡如水。

心中有一美人,便不觉空虚。

喜欢闲写,不打草稿地写,只为了记录没有修饰的感觉。

写过几篇短文,一直没有通过,或许是写得有点黯淡。

黑白的东西不一定是灰暗,也可以是一副漂亮的水墨画。

可惜文章这种东西渴求的是共鸣,大多数人觉得是灰暗了,那就洗不干净了。

我们渴求原创,却发现抄袭的东西更能引起读者的喜欢。

矛盾与黑白,早已不是对立,只看谁能画出最美的画。

过了强装说愁的年龄,那便不再说愁了。

文字有两个作用,一是记录,而是传递。除了这两个本质,附带的是浮华。虚荣的人喜欢浮华,如同飞蛾喜欢火。如不能凤凰盘涅,那就剩余一堆死灰。

绚丽的文字早已变成孤芳自赏!为什么不把美交给画影,把醉交给旋律,只把质朴留给文字?心中尽管有千言万语,但是写到这里却发现,可以表达的却已经表达干净了。

篇3:以哦七夕为题目的诗歌

以哦七夕为题目的诗歌

七夕,请不要凝望我的双眸

那银河般广袤的`深邃里

有你遥远的身影

会令你如我日渐沉沦

年复一年望穿秋水

不能自已

七夕,请不要打断我绵绵的忧伤

那无边无际的思海里

每一朵浪花都是别离后的泪水

在365次溅射中

只有一滴会

坠入你的心底

七夕,请不要读起我的诗句

那是爱情传奇的欢歌里

一个卑微的灵魂在

吟唱不合时宜的歌谣

千代万世

以数不清的词汇

哀悼你无尽离合的悲喜

哦,七夕,请不要以节日的名义来救赎我

那一缕缕残存的香气里

远古枯萎的玫瑰与百合

早已无法承载象征与寓意

只能等待命运的新雨

润泽出一个

永远相拥的我和你

篇4:《以梦为马》诗歌赏析

《以梦为马》诗歌赏析

《祖国(或以梦为马)》共有44行,整首诗一气呵成,并未划分诗段。为了便于分析解读,笔者将其分成九个诗段,并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我们先看第一和第二诗段——这是本诗的第一个层次。前两诗段是诗人对现实的基本态度。当时的海子生活在物欲正在高涨,正在淹没一切的时代,人文精神正逐渐沦丧,蝇营狗苟,同流合污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常态。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远方”指理想,“物质”指生存。诗人走的路上,已只剩三个人:烈士在前,诗人(人民)居中,小丑殿后——一笔勾勒出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气质上海子是自由不羁的,但在精神上他受到北岛一代的深深影响,“祖国命题”被他列为最高命题可为例证。这首诗开篇与北岛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切入主题,一语中的,给八十年代作了提纲挈领式哲学综述。诗人是有伟大理想的——物质是暂时的,它并不值得我们去孜孜以求、锱铢必较,所以诗人说只做“物质的短暂情人”。在生存茫茫的黑夜中,在一个“二流岁月”,许多诗人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但海子不以为然,“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睛神圣的祖国”。它背负黑暗而又高高在上,它要重拾理想气质和自由尊严,要遏止精神的堕落。在实现灵魂救赎的同时,诗人亦完成了个体生命的升华——“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第三和第四诗段是本诗的第二层次——三、四诗段是诗人对光明的无限追求和向往。“此火为大”,火是光明的另外一个代名词。“我投入此火”,诗歌中诗人对光明的追求,是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主题。光明这一意象其实是刻在诗人灵魂里的,在海子的诗歌中,“光明”常常具化为太阳,太阳成为海子诗歌中光明的象征物,成为海子咏唱的主要信仰。海子生平留下200余首高水平的抒情诗和七部长诗,这七部长诗被其挚友骆一禾命名为《太阳·七部书》,足以见海子的作品和太阳的意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子对光明的信仰,绝不是年轻人的冲动,也不是为了堆砌诗歌的需要,而是出自内心深处的渴望,持久而强烈的.渴望,“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诗人一直以来都是把自己视作是太阳之子,与太阳合而为一是他的愿望。在诗学观念上,他深受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信“太阳体验”的力量,相信“光明”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在艺术观念上,他又特别认同凡高、荷尔德林那种疯狂的气质。那是一种疯狂,也是海子追求光明的最好写照。

可是,对光明的强烈渴求,总是和对现实的失望相伴随。在一个被“文化失败感”笼罩的中国知识界,要重新使诗歌焕发活力是格外艰难的,它对诗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连同其信心和勇气一起构成考验。“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愿将牢底坐穿”,海子在以一种以身试虎的艰难企图通过拯救语言来创造精神发展精神,尝试“去建筑祖国的语言”,让祖国的语言和祖国的文化在困境中生还,让祖国的诗歌“投入此火”,寻得光明之道。

第五至第九诗段是本诗的第三层次——这一层次是“诗人的伟大抱负以及对苦难命运的预感”。海子对光明近于疯狂的追求,使海子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一是睥睨天下的豪气,二是近于绝望的孤独。海子的这种看似矛盾的精神是从生命元素和主体意志出发,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形式文明的清算和扬弃。“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只有粮食是我的珍爱”,在现代主义者眼中,土地已经死去,代替土地的是肤浅的、永不餍足的欲望。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和周天子的雪山”,海子将中国文化的原始生命和精神活动起来,成为其诗歌的主体,而这种原始的主体力量一旦流动起来,便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健全最高贵的文化,造就了史诗般的艺术。海子的诗自觉地承受了这一实体的命运,“他们不再自我中心、僭妄地凌越于一切之上,而是懂得永恒与短暂、使命与宿命的临界线”。

综上所诉,全诗共有三重意识:对现实生活悲忧和对世俗现世的排拒,即世俗意识;高蹈的理想与谦卑的情怀,即崇高意识;对诗歌虔诚的信仰和对生命圣洁的向往,即重生意识。这三重意识,虽然排在一起不太“和谐”,但彼此应和,相互对话,交叠递进,也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去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羞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在这些彼此纠葛的张力中,诗人海子多舛的人生命运和光明的诗歌大道在读者面前一一铺展开来。

《以梦为马》赏析二

时代的黑铁使我们麻木于现实中,因为理想中的黄金时代早已逝去,“纯洁”已成为痛苦的代名词,所以在被誉为新生黄金时代的80年代的最后一年,诗人海子选择了卧轨祭诗。 海子要远离物质,忠于远方,忠于远方的祖国——诗人赖以救济心灵的国度,得以自我安慰的精神结界,虽自闭却自由,尽管要与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度过一生的茫茫黑夜;尽管易朽的“我”要被囚禁至坐穿牢底;尽管我的足,我的梦马终将一命归天,“我”也仍会走向终极的光明。

因为太阳是我的名,是我的命。也许“诗的尸”和“尸的诗”(诗歌的艺术实体和诗人的精神存在)会消亡——无论是因为它们进化还是退化——诗歌本身即对纯洁的信仰必将以神圣的形式重生并胜利! 海子的祭诗并非仅仅因为他的绝望,对他来说,他只是换一种形式存在着,有朝一日他和他的哥哥们(海子把梵高称作哥哥)必将一手捧着向日葵(生命)一手捧着雏菊(死亡)在万人的刀口下走过。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说过:“死亡并非生存之对立面,而应作为生存的一部分永生。”萨特也说过:“我把死亡等同于荣耀,并将之视为我的归宿。” 逝者已逝,我们本不该多作无礼的杂议,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反省自身,重新审视诗歌的价值与使命。

生者未亡,也不能亡,只有活着才能和时代生活中的种种黑暗、无聊、愚蠢、邪恶真正较量一番。 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和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某日,在诗的春天,如预言中所说,十个海子同时涅槃。

篇5:以七夕之歌为题的诗歌

以七夕之歌为题的诗歌

记住用力悲伤的时候总要呼吸,一千遍一万遍都不觉得乏倦。

——题记

一个烂漫,美妙的节气,

千百万人都希望能与牛郎织女类同,

于七夕在鹊桥上相见,

徐慕容一棵开花的树,

为让它遇见它最魅力的时刻,

为这,

它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相比,

我们,

有人道:“如若那树化人,那么就可能现在这首诗就不会这么出色,家喻户晓了。”

201X年,现实主义王国,

我曾略过某女子于签名处写着,

海誓山盟只不过是玩笑而已,

我曾略过,

我们,各取所需,

我曾略过,

……太多太多

七夕,

牛郎织女费尽苦才能求得七月七日的对面

而我们,

释放,收藏,我曾一心一意过。

一年,两年,我以为那很漫长。

过去已经化成一束束镜头前的'剪影,温暖而寂寞的片段,却没人听见我的心碎。

这个世界,爱,早已泛滥

我们要珍惜每一份真挚的爱

错过就不在

真爱只有一次

那暧昧的霓虹灯

早应关上。

相关专题 目的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