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送别的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深男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深男”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之涣送别的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共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王之涣送别的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关于送别的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注参考:

1、万事慎,万士志编校.《近体诗苑》.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xx.03:571-572

2、邓妍丽编.小学生阅读文库·中国古典文化精粹 唐诗 (注音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年10月:74

3、禹田编绘.《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 清荷卷》:同心出版社,20xx.1:148

译文及注释

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注释(1)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有的版本作东风。(2)青青:指杨柳的'颜色。(3)御河:指京城护城河。(4)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5)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创作背景

长安城外,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 显示全部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篇2: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

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

王之涣的古诗《送别》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不舍情感。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创作背景

长安城外,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

篇3:王之涣《九日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九日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古诗《九日送别》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也是著名的送别诗。

九日送别

唐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

1、蓟: jì ,古州名.唐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

2、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秋风萧瑟。——《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3、稀:少,不多.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鞍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参考译文】

在此风声呼啸之地熟人故交已是很少了,那里可以找一登高远望之处送别归去的友人呢?

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香之酒,明日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般匆匆离去了。

【大意】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赏析】

公元725年前后,王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政府在蓟北置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蓟置州不久,王之涣游历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时上官致情携弟子隐居此地.两人相见,唏叹世事.第二日,王之涣辞友还乡,上官致情也将携弟子远行,这首诗便是在这时写下的。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秋风蓟北,草木调零,于此迂僻之地,自然不会有什么朋友.所以诗人才说故人稀.岂但是故人稀,可能就诗中这一位朋友吧!异地相逢,本就是意外,但明日又要各赴他乡了,都要走,那谁送谁呢?所谓且送归,可说成同送归吧。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菊花酒本为亲人朋友相逢时所吃的酒,的确,今天是相逢了,那就一起饮这酒吧,明天我们就要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王之涣和上官致情当时皆因一些情由而都算做是失意之人.失意人和失意人同饮本是相逢时才吃的酒,酒后的第二天却又要天各一方了.从意外相逢到同饮菊花酒再到明日分别,两人心里都各自压着一层霜,这层霜不是几杯菊花酒便化解得开的.那么,又是什么才能化得开呢。

篇4:九日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

九日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译文一

在此风声呼啸之地熟人故交已是很少了,那里可以找一登高远望之处送别归去的'友人呢?

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香之酒,明日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般匆匆离去了。

译文二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注释

1、蓟: jì ,古州名.唐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

2、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秋风萧瑟。——《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3、稀:少,不多.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鞍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4、菊酒:即菊花酒。 唐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诗:“秋风倾菊酒,霁景下 蓬山 。” 唐 权德舆 《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参见“ 菊花酒 ”。

5、断蓬:犹飞蓬。比喻漂泊无定。 唐 王之涣 《九日送别》诗:“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宋 柳永《双声子》词:“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 明 刘基 《题陆放翁<湖上诗>后》诗:“细看墨迹成怀,叹息他乡类断蓬。”

诗人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篇5: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赏析

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赏析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

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2、青青:茂盛的样子.

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 王之涣 《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 李频 《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 老舍 《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3、攀折:拉断,折取.

【评析】:

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

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

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

篇6:王之涣送别原文及翻译

王之涣送别原文及翻译

【原文】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注释】

(1)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有的版本作东风。

(2)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3)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4)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5)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6)别离:离别,分别。

【知识扩展 诗人轶事】

旗亭画壁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年冬天,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在长安闲居时。在一个飘着小雪天气里,三人一块到旗亭饮酒。当时酒楼里有梨园班子在演唱,演唱到高潮时,出来四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开始演唱当时著名诗人的诗歌。三个人边喝酒,边在旁边观看。高适突然说:“我们三个在诗坛上也算有点名气,平时从来没有分出高低来。今天我们打个赌,看这四个姑娘唱谁的诗多,就算谁赢。”三人纷纷表示赞同。第一个姑娘出场就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高兴地说: “是我的。”第二个姑娘接着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高兴地说道:“这是我的'绝句。”第三个姑娘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十分得意地说道:“又是我的。”王之涣这下真急了,负气地说:“这三个唱歌的姑娘长相也不怎么漂亮,唱的诗也没什么高明之处。”他接着指着四个姑娘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穿红色衣服最漂亮的姑娘,如果再不唱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就不再写诗了!”不一会儿,那个姑娘果然出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三人一听,哈哈大笑。

愤然辞官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也为众多学子提供了参考。

篇7:王之涣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之涣送别原文及赏析

【原文】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注释】

(1)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有的版本作东风。

(2)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3)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4)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5)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6)别离:离别,分别。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知识扩展 诗人轶事】

慈禧嘉赏

清代,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有一天,她让一个书法很好的大臣把王之涣的《凉州词》为她题写在一把扇面上,这个大臣不敢怠慢,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哪知道他过于紧张,一不小心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拿到写好的扇面一看,勃然大怒:“你欺负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凉州词》,怎么少写了一个“间”字?”这个大臣当时吓得冷汗直冒,因为这是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这个大臣突然灵感一闪,急中生智,慌忙地奏道:“老佛爷,我哪敢漏掉了一个“间”字啊,只是觉得王之涣的这首改成了一首词,其意境和韵味会大大增加。”于是,他连忙给慈禧太后读到: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慈禧接过扇子反复诵读了几遍,野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于是转怒为喜,重重地赏赐了这位大臣。由此可见,王之涣这首《凉州词》的艺术魅力。

篇8:王之涣九日送别原文及翻译

王之涣九日送别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九日送别》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译文】

在此风声呼啸之地熟人故交已是很少了,那里可以找一登高远望之处送别归去的友人呢?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香之酒,明日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般匆匆离去了。

【注释】

1、蓟: jì ,古州名.唐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

2、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秋风萧瑟。——《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3、稀:少,不多.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鞍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4、菊酒:即菊花酒。 唐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诗:“秋风倾菊酒,霽景下 蓬山 。” 唐 权德舆 《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参见“ 菊花酒 ”。

5、断蓬:犹飞蓬。比喻漂泊无定。 唐 王之涣 《九日送别》诗:“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宋 柳永《双声子》词:“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 明 刘基 《题陆放翁<湖上诗>后》诗:“细看墨蹟成怀,叹息他乡类断蓬。”

【知识扩展 诗人轶事】

愤然辞官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也为众多学子提供了参考。

智审黄狗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王之涣通过庭审家里有狗,但是狗没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厮打,确定杀手是高个并且背上有抓痕。继而破案。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王之涣《九日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2.王之涣为何名气大遗篇少?

3.王之涣九日送别原文及赏析

4.王之涣的生平及著名送别诗词

5.关于王之涣的诗句

6.王之涣《凉州词》诗词赏析

7.王之涣留后世的六首诗

篇9:王之涣《送别》原文意思赏析

王之涣《送别》原文意思赏析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

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2、青青:茂盛的样子.

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 王之涣 《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 李频 《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 老舍 《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4、攀折:拉断,折取.

【评析】

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

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

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说:王之涣此诗因自己离别而想到人世多别,托笔深情无限。

《唐诗评注读本》中说:“此于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词相反而意同。

《唐诗解》中说:离别之多,柳尚不胜攀折,岂人情所能堪!

唐诗中折柳送别的诗句俯拾即是,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之一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以上诸诗皆道离别,其中酸苦,唯解人知也!

篇10:《送别诗》翻译赏析

《送别诗》翻译赏析

送别诗

隋代 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鉴赏一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象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对“行人”提出的。怎见得?首先,第一、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分明有一段时间距离。送行之时,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可能一直等到“漫漫搅天”的“杨花”全部“飞尽”。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几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

赏析二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篇11: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赏析:

描写离别的诗篇,是一种豪迈奔放,在初唐还不稳定的历史时期下,在“寒更”“凉夕”的时刻,感受“无边落木”的秋夜,面对就要离别的友人,没什么好说的,男儿自古征战沙场,马革裹尸,功是将军功,死是战士死!还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见面,有酒就喝个痛快吧!尽管它现在冷的就和冰块没没什么两样!骆宾王的诗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才高而位卑,使他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他多次以创建英雄勋绩自许,如他在跟随徐敬业起兵后还作了《咏怀》诗,其中有“阮籍空长啸,刘琨独未欢”之句,表现出眼高一世的卓越气概。

相关专题 的诗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