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下》古诗鉴赏

天生我行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天生我行”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平城下》古诗鉴赏(共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平城下》古诗鉴赏

《平城下》古诗鉴赏

李贺--《平城下》

饥寒平城下,

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

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

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

烟雾湿画龙。

日晚在城上,

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

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

“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妇,

不惜倒戈死!

鉴赏

李贺很少写边塞诗,但这首边塞诗却写得很出色,思想性尤其高出于一般诗人的作品。李贺曾经到过潞州,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到过雁门,到过平城等地。这些地方已经是边塞地区,诗人对这一带的生活比较熟悉,有相当深刻的体验,他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并不是偶然的。

唐代的边塞诗曾经在盛唐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到了中唐,边塞诗的创作依然比较丰富,如李益、卢纶等人的创作,但已经远比不上盛唐时期。特别是由于国力开始衰败,边塞生活充满了腐朽的成份,边塞诗已经赋隽吮?怪?诗歌,已经不是一般的悲凉,而是充满愤怨了!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之前完全没有怨恨的语言,似乎只是客观的叙述。仔细地体会,我们会感受到,诗人在似乎不连贯的`叙述中,完全是为了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境地。忍饥挨饿守在平城,伴随着这位戍卒的,只有那天边的明月,每夜都是同样的遥远的明月!这是何等孤独和凄清。离家时手中剑是那么明晃晃,亮晶晶,现在已经是锈渍斑斑,已经是服役很久了!从瀚海吹来的一阵一阵的风,吹断了茎鬓发。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终结呢?他向远处望去,只见长城连着长城,毫无尽头,一直伸向那灰白蒙蒙的天空;在遥远遥远的城头上,看到一两面红红的军旗。这种景色更加强了荒凉落寞的感受了。青青军营帐幕中,不时传出短笛吹奏的幽怨曲调,如烟般的夜雾把旗上的画龙也打湿了。这种种令人惆怅的景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现着,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士兵的内心,这就必然会造成一种心灵上的压力,引起人们的精神崩溃。这一段的叙述,为下面的心理活动的发展,作了十分有力的铺垫。

又是一个晚上来临,本来也应该是和前一个夜晚同样。但这个夜晚却引起了这位戍卒心灵的悸动。他登上城头,向城下望去,只见一片朦胧模糊。塞风吹来,把城头枯萎了的蓬草吹了起来;在城中传出了阵阵瘦马悲哀的嘶鸣。他-- 这位不知戍守边城有多久了的士卒精神颤抖了,一个又一个念头涌上心田:想家,想回去,甚至想逃回去他突然地问筑城的官吏:这里距离函谷关有多少路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发·3826·《唐诗鉴赏大典》

问?就是想回去,看看归程到底有多远;想回去,不让回去,那么逃回去能不能成功!这些都和“去关几千里”有关系。所以这个发问,正好把他内心的潜意识和盘托出,也正是他心灵颤震、悸动的表现。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这两句是说,只愁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归;与其这样,我不惜倒戈作乱而死。倒戈作乱造反是为了求生,尚有一线生的希望;这样无穷无尽地守边,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这位守边戍卒萌生了“倒戈”的念头。这是戍卒的内心独白。长期在那样孤寂愁苦的环境下生活,物质条件的艰难,精神生活的空虚枯竭,必然会产生对死的恐惧,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产生“倒戈”以求生的念头就十分自然了。李贺对戍卒的思想感情了解得比较透彻,在诗中替戍卒喊出了悲愤的心声!

篇2:《平城下》唐诗鉴赏

《平城下》唐诗鉴赏

平城下

李贺

饥寒平城下,

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

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

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

烟雾湿画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

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

“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妇,

不惜倒戈死!

李贺诗鉴赏:

李贺很少写边塞诗,但这首边塞诗却写得很出色,思想性尤其高出于一般诗人的作品。李贺曾经到过潞州,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到过雁门,到过平城等地。这些地方已经是边塞地区,诗人对这一带的生活比较熟悉,有相当深刻的体验,他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并不是偶然的。

唐代的边塞诗曾经在盛唐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到了中唐,边塞诗的创作依然比较丰富,如李益、卢纶等人的创作,但已经远比不上盛唐时期。特别是由于国力开始衰败,边塞生活充满了腐朽的成份,边塞诗已经透出了悲凉之声。李贺这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已经不是一般的悲凉,而是充满愤怨了!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之前完全没有怨恨的语言,似乎只是客观的叙述。仔细地体会,我们会感受到,诗人在似乎不连贯的叙述中,完全是为了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境地。忍饥挨饿守在平城,伴随着这位戍卒的,只有那天边的明月,每夜都是同样的遥远的明月!这是何等孤独和凄清。离家时手中剑是那么明晃晃,亮晶晶,现在已经是锈渍斑斑,已经是服役很久了!从瀚海吹来的一阵一阵的风,吹断了茎鬓发。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终结呢?他向远处望去,只见长城连着长城,毫无尽头,一直伸向那灰白濛濛的天空;在遥远遥远的城头上,看到一两面红红的军旗。这种景色更加强了荒凉落寞的感受了。青青军营帐幕中,不时传出短笛吹奏的幽怨曲调,如烟般的夜雾把旗上的'画龙也打湿了。这种种令人惆怅的景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现着,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士兵的内心,这就必然会造成一种心灵上的压力,引起人们的精神崩溃。这一段的叙述,为下面的心理活动的发展,作了十分有力的铺垫。

又是一个晚上来临,本来也应该是和前一个夜晚同样。但这个夜晚却引起了这位戍卒心灵的悸动。他登上城头,向城下望去,只见一片朦胧模糊。塞风吹来,把城头枯萎了的蓬草吹了起来;在城中传出了阵阵瘦马悲哀的嘶鸣。他—— 这位不知戍守边城有多久了的士卒精神颤抖了,一个又一个念头涌上心田:想家,想回去,甚至想逃回去..他突然地问筑城的官吏:这里距离函谷关有多少路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发·3826·《唐诗鉴赏大典》

问?就是想回去,看看归程到底有多远;想回去,不让回去,那么逃回去能不能成功!这些都和“去关几千里”有关系。所以这个发问,正好把他内心的潜意识和盘托出,也正是他心灵颤震、悸动的表现。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这两句是说,只愁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归;与其这样,我不惜倒戈作乱而死。倒戈作乱造反是为了求生,尚有一线生的希望;这样无穷无尽地守边,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这位守边戍卒萌生了“倒戈”的念头。这是戍卒的内心独白。长期在那样孤寂愁苦的环境下生活,物质条件的艰难,精神生活的空虚枯竭,必然会产生对死的恐惧,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产生“倒戈”以求生的念头就十分自然了。李贺对戍卒的思想感情了解得比较透彻,在诗中替戍卒喊出了悲愤的心声!

篇3:《平城下》李贺唐诗鉴赏

《平城下》李贺唐诗鉴赏

【原文】

平城下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画龙。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唯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注释】

别剑:离别家乡时携带的剑。

玉花:晶莹闪亮的剑光。这句是说:当年带到边城的剑已经生锈,暗示离家已久。

海风:指瀚海吹来的风。唐代边塞诗中的瀚海多指西北地区的沙漠地带。

塞:城塞。

白空:白茫茫的天空。

汉旗:两汉以后,长城以外的人把长城以内的地方叫汉地。汉旗概指汉地之旗。

青帐:军帐,军营。

画龙:指绘有龙图的旗帜。

马嘶:马鸣。

裹尸:《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遍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这里的意思为死于饥寒交迫裹尸而归。

倒戈死:指战死沙场,戈矛倒地。与反戈一击正好意思相反。

【赏析】

李贺很少写边塞诗,但这首边塞诗却写得很出色,思想性尤其高出于一般诗人的作品。李贺曾经到过潞州,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到过雁门,到过平城等地。这些地方已经是边塞地区,诗人对这一带的生活比较熟悉,有相当深刻的体验,他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并不是偶然的。

唐代的边塞诗曾经在盛唐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到了中唐,边塞诗的创作依然比较丰富,如李益、卢纶等人的创作,但已经远比不上盛唐时期。特别是由于国力开始衰败,边塞生活充满了腐朽的成份,边塞诗已经透出了悲凉之声。李贺这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已经不是一般的悲凉,而是充满愤怨。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之前完全没有怨恨的语言,似乎只是客观的叙述。仔细地体会,读者会感受到,诗人在似乎不连贯的叙述中,完全是为了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境地。忍饥挨饿守在平城,伴随着这位戍卒的,只有那天边的明月,每夜都是同样的遥远的明月。这是非常孤独和凄清的。他想:离家时手中剑是那么明晃晃,亮晶晶,现在已经是锈渍斑斑,已经是服役很久了!从瀚海吹来的一阵一阵的风,吹断了茎鬓发。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终结呢?他向远处望去,只见长城连着长城,毫无尽头,一直伸向那灰白濛濛的天空;在遥远遥远的城头上,看到一两面红红的军旗。这种景色更加强了荒凉落寞的感受了。青青军营帐幕中,不时传出短笛吹奏的幽怨曲调,如烟般的夜雾把旗上的画龙也打湿了。这种种令人惆怅的景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现着,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士兵的`内心,这就必然会造成一种心灵上的压力,引起人们的精神崩溃。这一段的叙述,为下面的心理活动的发展,作了十分有力的铺垫。

又是一个晚上来临,本来也应该是和前一个夜晚同样。但这个夜晚却引起了这位戍卒心灵的悸动。他登上城头,向城下望去,只见一片朦胧模糊。塞风吹来,把城头枯萎了的蓬草吹了起来;在城中传出了阵阵瘦马悲哀的嘶鸣。这位不知戍守边城有多久了的士卒精神颤抖了,一个又一个念头涌上心田:想家,想回去,甚至想逃回去。他突然地问筑城的官吏:这里距离函谷关有多少路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发问?就是想回去,看看归程到底有多远;想回去,不让回去,那么逃回去能不能成功!这些问题都和“去关几千里”有关系。所以这个发问,正好把他内心的潜意识和盘托出,也正是他心灵颤震、悸动的表现。“唯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这两句是说:只愁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归;与其这样,我不惜倒戈作乱而死。倒戈作乱造反是为了求生,尚有一线生的希望;这样无穷无尽地守边,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这位守边戍卒萌生了“倒戈”的念头。这是戍卒的内心独白。长期在那样孤寂愁苦的环境下生活,物质条件的艰难,精神生活的空虚枯竭,必然会产生对死的恐惧,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产生“倒戈”以求生的念头就十分自然了。李贺对戍卒的思想感情了解得比较透彻,在诗中替戍卒喊出了悲愤的心声。

篇4:李贺的古诗《平城下》

李贺的古诗《平城下》

李贺的古诗《平城下》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平城下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画龙。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唯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注释】

别剑:离别家乡时携带的剑。

玉花:晶莹闪亮的剑光。这句是说:当年带到边城的剑已经生锈,暗示离家已久。

海风:指瀚海吹来的风。唐代边塞诗中的瀚海多指西北地区的沙漠地带。

塞:城塞。

白空:白茫茫的天空。

汉旗:两汉以后,长城以外的人把长城以内的地方叫汉地。汉旗概指汉地之旗。

青帐:军帐,军营。

画龙:指绘有龙图的旗帜。

马嘶:马鸣。

裹尸:《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遍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这里的意思为死于饥寒交迫裹尸而归。

倒戈死:指战死沙场,戈矛倒地。与反戈一击正好意思相反。

【赏析】

李贺很少写边塞诗,但这首边塞诗却写得很出色,思想性尤其高出于一般诗人的作品。李贺曾经到过潞州,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到过雁门,到过平城等地。这些地方已经是边塞地区,诗人对这一带的生活比较熟悉,有相当深刻的体验,他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并不是偶然的。

唐代的边塞诗曾经在盛唐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到了中唐,边塞诗的创作依然比较丰富,如李益、卢纶等人的创作,但已经远比不上盛唐时期。特别是由于国力开始衰败,边塞生活充满了腐朽的成份,边塞诗已经透出了悲凉之声。李贺这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已经不是一般的悲凉,而是充满愤怨。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之前完全没有怨恨的语言,似乎只是客观的.叙述。仔细地体会,读者会感受到,诗人在似乎不连贯的叙述中,完全是为了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境地。忍饥挨饿守在平城,伴随着这位戍卒的,只有那天边的明月,每夜都是同样的遥远的明月。这是非常孤独和凄清的。他想:离家时手中剑是那么明晃晃,亮晶晶,现在已经是锈渍斑斑,已经是服役很久了!从瀚海吹来的一阵一阵的风,吹断了茎鬓发。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终结呢?他向远处望去,只见长城连着长城,毫无尽头,一直伸向那灰白濛濛的天空;在遥远遥远的城头上,看到一两面红红的军旗。这种景色更加强了荒凉落寞的感受了。青青军营帐幕中,不时传出短笛吹奏的幽怨曲调,如烟般的夜雾把旗上的画龙也打湿了。这种种令人惆怅的景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现着,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士兵的内心,这就必然会造成一种心灵上的压力,引起人们的精神崩溃。这一段的叙述,为下面的心理活动的发展,作了十分有力的铺垫。

又是一个晚上来临,本来也应该是和前一个夜晚同样。但这个夜晚却引起了这位戍卒心灵的悸动。他登上城头,向城下望去,只见一片朦胧模糊。塞风吹来,把城头枯萎了的蓬草吹了起来;在城中传出了阵阵瘦马悲哀的嘶鸣。这位不知戍守边城有多久了的士卒精神颤抖了,一个又一个念头涌上心田:想家,想回去,甚至想逃回去。他突然地问筑城的官吏:这里距离函谷关有多少路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发问?就是想回去,看看归程到底有多远;想回去,不让回去,那么逃回去能不能成功!这些问题都和“去关几千里”有关系。所以这个发问,正好把他内心的潜意识和盘托出,也正是他心灵颤震、悸动的表现。“唯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这两句是说:只愁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归;与其这样,我不惜倒戈作乱而死。倒戈作乱造反是为了求生,尚有一线生的希望;这样无穷无尽地守边,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这位守边戍卒萌生了“倒戈”的念头。这是戍卒的内心独白。长期在那样孤寂愁苦的环境下生活,物质条件的艰难,精神生活的空虚枯竭,必然会产生对死的恐惧,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产生“倒戈”以求生的念头就十分自然了。李贺对戍卒的思想感情了解得比较透彻,在诗中替戍卒喊出了悲愤的心声。

篇5:刘方平《梅花落》古诗鉴赏

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

开头两句,极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但是,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俗话说: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花也是一样,盛开的时间非常短暂,紧接着的便是凋零、败落。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这句既是赋,也是比,不仅是写一个少妇欣赏自己后院里的梅花,而是以花喻人。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这大概是我国古代佳人甚为普遍的心态,因此也就成了古典诗歌一再吟咏的题材,从刘希夷的《白头吟》到林黛玉的《葬花词》,莫不如此。但这首诗还不是一般地感叹岁月易逝,而是包含着不能与良人一起共度大好年华,共同领受生活美的恼恨。良人到哪里去了呢?长城恨不穷,从军去了,征战去了。这样,诗的触角又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赋予它新的意义。唐玄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开元、天宝年间不断对外用兵,造成了许多家庭骨肉分离。这两句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

沈德潜在评论这首诗时说: 似徐庾小诗,不落后人咏梅坑堑。(《唐诗别裁》卷十一)它是咏物诗,又是闺情诗,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这就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显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注释

小妇:妾;妻子自谦词。

辽海:辽东。泛指辽河以东沿海地区。

后庭:后院。犹后宫。

作者简介

刘方平,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年间在世。一生隐居不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人物生平

邢襄公政会之后,天宝时名士,却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诗风清新自然,常能以看似淡淡的几笔铺陈勾勒出情深意切的场景,手法甚是高妙。代表作有《采莲曲》、《望夫石》、《京兆眉》、《月夜》、《寄严八判官》、《代宛转歌二首》、《乌栖曲二首》、《春怨》、《梅花落》、《秋夜泛舟》等,其中以《采莲曲》、《月夜》和《春怨》为最著名。

《采莲曲》写一窈窕女子(“楚腰”代指“细腰苗条”之意,因古有“楚王好细腰”的典故)唱着荆歌,在“落日晴江里”采莲,问她何以如此熟练,答是“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原来是十五岁开始就乘潮采莲了),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清新活泼。

《望夫石》吟咏“佳人(望夫)成古石”的感人故事,写那石头上“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石上生长的春日红杏象是佳人施于面上的淡红“薄妆”),构思极为精巧,富有意趣。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二百五十一)。

传闻

刘方平是当时震惊一时的美男子,史书未曾详细记载其容貌,但野史与部分正史里稍有提及他的美貌。因此2013的一些动漫产业也常以刘方平为原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形象,真可谓是才华横溢,才貌双全。

野史曾记载过刘方平是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人,甚至和二儿子刘含发生过鱼水之欢。

又有野史记载刘方平曾逼良为娼,而被拐卖的少女正是他貌美如花的小侄女,《拟娼楼节怨》也正是当时所做。

家庭

其诗清新亮丽,风格鲜明,是因为他早期的生活十分幸福。他有一妻三子,长子刘眉,次子刘含,老幺刘霜,他们在文学上都颇有造诣。令人惋惜的他们的诗都已失传,以至后人无法瞻仰其才华。

其妻许氏,也是出生于书香门第,虽在当时女子里才华横溢,但是丑闻连连,刘方平离家四处游玩,不问家里情况。以至于许氏愈加放肆,最后在偷会情人时跌在雪地里死去了。(选自《古今野史杂谈》)

个人作品

采莲曲: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望夫石:

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

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

京兆眉:

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

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

寄严八判官:

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

出塞能全仲叔策,安亲更切老莱心。

汉家宫里风云晓,羌笛声中雨雪深。

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

代宛转歌二首:

星参差,明月二八灯五枝。

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

歌宛转,宛转恨无穷。

愿为潮与浪,俱起碧流中。

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

九华锦衾无复情,千金宝镜谁能引。

歌宛转,宛转伤别离。

愿作杨与柳,同向玉窗垂。

乌栖曲二首:

(1)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

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2)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

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度潇湘。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秋夜泛舟: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巫山高:

楚国巫山秀,清猿日夜啼。

万重春树合,十二碧峰齐。

峡出朝云下,江来暮雨西。

阳台归路直,不畏向家迷。

巫山神女:

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

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

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

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

铜雀妓:

遗令奉君王,嚬蛾强一妆。

岁移陵树色,恩在舞衣香。

玉座生秋气,铜台下夕阳。

泪痕沾井干,舞袖为谁长。

秋夜思(一作淮上秋夜)

旅梦何时尽,征途望每赊。

晚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

猿啸空山近,鸿飞极浦斜。

明朝南岸去,言折桂枝花。

折杨枝:

官渡初杨柳,风来亦动摇。

武昌行路好,应为最长条。

叶映黄鹂夕,花繁白雪朝。

年年攀折意,流恨入纤腰。

班婕妤(一作婕妤怨):

夕殿别君王,宫深月似霜。

人幽在长信,萤出向昭阳。

露浥红兰湿,秋凋碧树伤。

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

新春:

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

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

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

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寄陇右严判官::

副相西征重,苍生属望晨。

还同周薄伐,不取汉和亲。

虏阵摧枯易,王师决胜频。

高旗临鼓角,太白静风尘。

赤狄争归化,青羌已请臣。

遥传阃外美,盛选幕中宾。

玉剑光初发,冰壶色自真。

忠贞期报主,章服岂荣身。

边草含风绿,征鸿过月新。

胡笳长出塞,陇水半归秦。

绝漠多来往,连年厌苦辛。

路经西汉雪,家掷后园春。

谁念烟云里,深居汝颍滨。

一丛黄菊地,九日白衣人。

松叶疏开岭,桃花密映津。

缣书若有寄,为访许由邻。

拟娼楼节怨:

上苑离离莺度,昆明幂幂蒲生。

时光春华可惜,何须对镜含情。

长信宫:

梦里君王近,宫中河汉高。

秋风能再热,团扇不辞劳。

春雪:

飞雪带春风,裴**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送别:

华亭霁色满今朝,云里樯竿去转遥。

莫怪山前深复浅,清淮一日两回潮。

春雨绵颂歌:

华山春雨秋意绵,隔帘犹现少时年。

岁月听歌雨亦觉,今日华山春雨绵。

代春怨: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月》又名《月夜》。

相关专题 城下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