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经典诗作赏析

heyanlan062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eyanlan0621”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王安石经典诗作赏析(共9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王安石经典诗作赏析

王安石经典诗作赏析

王安石(10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注释译文

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⑶低徊:徘徊不前。

⑷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⑸归来:回过来。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⑹意态:风神。

⑺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⑻塞南:指汉王朝。

⑼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⑽咫尺:极言其近。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⑾“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⑿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⒀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⒁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其一】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其二】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书湖阴先生壁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注释译文

⑴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⑸排闼(tà):开门。语出《汉书·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乃排闼直入。”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2] [3]

(6)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其一】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其二】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译文

⑴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⑵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⑶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⑷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

⑸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6)绿:吹绿,拂绿。 还:回。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与薛肇明弈棋赌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春夜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注释译文

⑴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⑵翦翦:形容初春的寒风削面,尖刻刺骨。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译文

⑴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⑵输绿:输送绿色。陂(bēi):池塘。

⑶堑:沟渠。回塘:弯曲的.池塘。滟滟(yàn):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北山把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塘,春水悄悄地上涨;直的堑沟,曲折的池塘,都泛起粼粼波光。我在郊野坐得很久,心情悠闲,细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回去时,慢慢地寻芳草,到家已是很晚。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译文

①葛溪:今江西省弋阳县。

②驿:驿站是古代官方设立的旅店。

③缺月:不圆的月亮。

④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⑤未央:未尽。

⑥明灭:忽明忽暗。

⑦岁时:时光。

⑧起:起来。

⑨行人:诗人自指.

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多病的身子,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做梦回到家乡,梦中不知道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披衣而坐,纷扰的世事乱人心胸,禁不住慷慨高歌;起床徘徊,俯仰天地,只见到一片孤寂凄凉。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使我的心更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释译文

⑴示长安君:写给长安君看。长安君:王淑文,是作者的大妹妹,受到了长安县君的封号。

⑵意非轻:情意不是轻的。

⑶怆(chuàng)情:悲伤。

⑷草草:随便准备的。杯盘:指的是酒和菜。

⑸昏昏:昏暗,光线暗淡。

⑹后期:后会的日期。

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要问我何日相会,怎说得准?你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郊行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释译文

⑴柔桑:嫩桑。

⑵芦箔:用芦苇或芦竹编的养蚕工具。

⑶聊:暂且。风俗:这里指年景、收成。

⑷凶饥:凶年饥岁。

嫩嫩的桑叶采完了,绿色的树荫渐渐稀疏,芒箔上的蚕茧结得又密又肥。暂且向村民们问问今年的收成,(你们养蚕人)这样勤劳辛苦,为什么还闹饥荒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译文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译文:

①千秋岁引:列入《钦定词谱》,王安石创调。

②砧(zhēn):捣衣石。

③“东归”二句:是说秋季燕子归去,大雁南飞。

④此词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后的晚年作品

⑤楚台风: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译文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译文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苏秦

已分将身死势权,恶名磨灭几何年。

想君魂魄千秋後,却悔初无二顷田。

梦中作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释译文

⑴千山:极言山多。唐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⑵“棋罢”句:暗用王质的故事。南朝梁任昉在《述异记》中说:晋时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就置斧旁观。童子给王质一个像枣核似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饥饿。等一盘棋结束,童子催他回去,王质一看,自己的斧柄也已经朽烂。回家后,亲故都已去世,早已换了人间。

⑶酒阑:谓酒筵将尽。《史记·高祖本纪》:“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 裴骃集解引文颖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唐杜甫《魏将军歌》:“吾为子起歌《都护》,酒阑插剑肝胆露。”

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下了一局棋,竟发现世上已经换了人间,也不知过去多少年了;借酒浇愁酒已尽,更无法排遣浓浓的思乡情。

篇2:《再别康桥》诗作赏析

《再别康桥》诗作赏析

1928年·作品出处《猛虎集》·

文学体裁 现代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字词注释 听语音

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英语原文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 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left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文学赏析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名家点评

陈伟农:《再别康桥》一个不可缺少的魅力在于它的音乐美!

章景曙:(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河相识相恋后,他期盼着能生活在一起,不料当他和张幼仪离婚后,林徽因却突然回国和梁思成结婚,一向有绅士风度的诗人,只能将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通过诗歌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诗中的很多地方都有暗示。比如“夕阳中的新娘”,这作为美好生活象征的新娘,就有林徽因的影子;寻梦中的“梦”,是指两人当年在康河感情交流的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则暗含了不浅的感情记忆,只能暗藏在心里,独自享受。

霍秀全:《再别康桥》就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有,美”的理想的具体反映。诗中理想主义的情感表白是分为两个层次的,一是对往昔剑桥留学生活的回忆,二是对当年爱情挫折的追述。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篇3:诗作赏析《天狗》

诗作赏析《天狗》

郭沫若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 Energy 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骨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千百年来习惯欣赏中和之美的中国读者,最初遭遇《天狗》,无不为其惊世骇俗的粗犷美、强悍美所震颤。然而一旦品出其独特的况味与神韵,则无不留连忘返,连声称绝:这是一首独步诗坛的奇诗!

诗作的主体意象“天狗”,既是诗人自我的化身,又是五四时代个性意识觉醒了的一代知识者的象征。它以雄强勇武一往无前的气概,发出了彻底破坏、毁灭一切和重新创建一切的战斗呐喊。显然,只有具有了真正的个性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先驱者,才会拥有如此彻底的`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革命思想,才会拥有如此浩荡的英雄救世创世的磅礴恣肆的激情。诗人借助天狗这一意象,以雄伟激扬之势和暴躁凌厉之气,彰显出解放了的人之情感凌驾一切、控制一切、指点一切的权利和力量,并能动地反映了自由自主自强自立的“真人”的本质,从而创构出一种崭新的诗美传达经验。

《天狗》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也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它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为保证激情的畅抒,《天狗》不仅采用第一人称“我”直抒胸臆,而且从头到尾的二十九句诗行都以“我”字开头,自始至终的单调句式反而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锁性,信口开河、不加打磨的粗厉语言反而凸现了诗的力度,拒绝包装、径直袒陈的赤裸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

《天狗》是想象艺术的杰出范例。诗作的开头以幻觉让实我进入幻我,以飞落天外的奇特想象创造出一条神奇的天狗,将破坏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理性意蕴寓托其中,使之获得了具象化、形象化、生动化的表现。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极力拓展想象的空间。经由这一连串的想象和夸张,诗人对自我个性的张扬可谓已达极至,诗情感染的魅力闪射出明亮无比的光彩,不仅为诗作提高了艺术品味,而且为现代人自由情绪的抒发插上了宽广的翅膀。

篇4:王维的诗作赏析

关于王维的诗作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的佳作,他的大部分诗都体现了,高雅,优美的特点,杜甫称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诗中描绘的是初秋的山林夜色,意境空灵清幽,韵味无穷。

在一个仲秋的夜晚,一轮明月的清辉均匀地洒下来,神秘地笼罩了这片寂静而有静谧的山林里。葱绿的松林静静地挺立着,像孩童般的接受月光亲切的爱抚。一场柔和的新雨过后,山中的空气是那么的.湿润清新,微微带些秋的凉意;而如水的月色是如此的澄清,透明,仿佛侵润到人的心灵。更有山涧一湾清溪在山石涧畅快的流淌。溪水中分明折射着明月的柔光,那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泉声,给原本静谧的境界凭添一股空灵之气。这泉声是大自然的心语,是诗人的心境。

在这样宁静的夜色中悄悄拨动人们的心扉。明月无声,流水有韵,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衬托静。构成一副清雅安谧空灵的松林月夜图。在这个天悠的无底,月如水澄清的情况下,那喧嚣竹林的浣女,那摇荡荷花的小船,缓缓而下,不也成了一副美妙不可言的剪影吗?那充满青春气息的喧笑增添了山林的旷寂;而笑声徐徐消歇,更给无边的月夜添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王维笔下的秋夜意境。有如此美的山林景色,有如此美的月光,有如此美的心境;这秋也就别有韵致了,谁还会没有山花烂漫绿草芊芊而想离去呢?

通观全诗,并不以词语的精雅考究取胜,而是以空灵的笔将几个意象巧妙融合,表现一种自然的情趣,写得饶有韵致,使人读之精神,安静清爽,有如在微醉中体味月亮的清亮,月夜的清凉,不知不觉进入神与物游,思与境偕,随物寄意的天地。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篇5: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篇6: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本诗作者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极年幼便来到了台湾.她不在故乡长大,连回故乡的机会都被这宛如银河一般,隔绝了无数大陆台湾同胞的台湾海峡阻挠,直到四十几岁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一诗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年幼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使我心生一股共鸣。

是的,这首诗让我记忆犹深,很少有人会这样用比喻:故乡是一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满大地的月亮,一齐朝自己的心海划来……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仅此两句,已经让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美的意境。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月夜永在,思乡恒存。这就隐隐喻出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的情感。

诗的第二部分,“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席慕蓉幼时便离开家乡,对家乡的记忆并不多,但却凭这首诗将自己记忆中那份怀念描写出来。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光阴似箭,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而作者却以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出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部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时乡愁已成为了永恒的情感。这不老的思念,唤起了无数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席慕蓉的笔调是那么得清新自然,活灵活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千古名句,触景生情,用的是直抒胸臆笔法,表达离开故乡的悲伤寂寞之情。而在诗人席慕容笔下,对乡土的怀念竟化作了如此含蓄的诗行!更是使人亲切有味。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念、怅惘的情感。

6岁的时候,我曾在四川老家半山腰间的房子里住过一年,山脚下的那条小溪,源源流淌,清澈干净的溪水在脚下碰撞,溅出欢乐的水花。溪水两岸是杂草丛生的草地,各种各样的花儿草儿生机勃勃地舒展、开放。我与童年的伙伴们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嬉戏、玩耍,欢快怡然。

再回老家,已有6年之久。那段时间中也曾来到过四川,但大部分都是在城里,名胜古迹中,匆匆留下了足迹,却未曾回老家看看。那时的四川经过许多经济发展的建设,无论是农村还是集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坐在回乡的客车上,看着那弯弯曲曲如爬蛇一般的小山路,脑海里模糊浮现出小时候辛辛苦苦走山路的过程,那时的路泥泞,难走,可不像现在都通车了。

老家的房子经过整修,已焕然一新,我却无心留意,寻找着记忆中的小溪。一座工厂,压在了原先小溪的地方,也压在我的心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多年前故乡留给自己的画面视乎清晰起来,那割舍不断的情思有一缕一缕重新连接、、、、、、那渐远的乡愁啊!

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我曾为乡愁的纯真浮想连翩,可如今的我们却只能为乡愁而伤逝。望着那一座座工厂,感叹:乡愁已是离我们越来越远,被现代之物改造得面目全非,多么清纯的小溪,被金钱与享受改为那一团团罪恶的黑烟。这权势名利与道义的较量,已渐渐容不下乡愁的避难所了。当海峡般的乡愁被摩登高楼慢慢遮蔽的时候,当血缘般的乡愁被团团黑烟污浊的时侯,当大陆般的乡愁被感官享受全盘击败的时侯,人类无聊的心底或许已经忘了回家的方向。“常回家看看”,也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乡愁难道不能成为乡愁吗?乡愁难道真的只剩下情感空壳?不,不会的。金钱、名利、美色,一个接一个的诱惑是不能动摇那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的,在遥远的他乡,即使垂暮之年,也是希望能叶落归根的吧。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所以我们的笔端,我们的吟唱,我们的沉思,难免有乡愁满溢出来的芳香。席慕蓉却将这芳香描摹出来,真乃名诗。

篇7:席慕容诗作《青春》赏析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篇8:席慕蓉诗作《邂逅》赏析

席慕蓉诗作《邂逅》赏析

【作者简介】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

邂逅

你把忧伤画在眼角

我将流浪抹在额头

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

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

漠然地不再相识

亲爱的朋友

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

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装师

【赏析】

读了席慕蓉很多诗歌,发现她的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抒情的意境格外浓重;而她的诗歌也是以抒情为主的,通俗易懂。席慕蓉本是台湾一位有名的画家,但在文学方面也是独树一帜,别有一翻风味。她的诗歌更是陪伴着很多人的成长,影响了不少人。

唐人王维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而当代的席慕蓉也力求诗画完美的结合。《邂逅》是她步入中年时的作品,是写一次与旧友邂逅,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隔离而导致了谁也认不出谁的尴尬而悲哀的局面。读这首诗的时候,情不自禁就被诗中意境所感染,从而脑中就会若隐若现地出现一幅幅常见而深刻的画面——两人擦肩过,漠然不再相识。

沉重,而文字如行云流水;平静,却思绪翻滚;哀婉,掩饰不住对生活无奈的感叹。席慕蓉在诗中就是将一个人的眼角、额头、头发和手深深地勾画上忧伤和流浪,再轻轻地抹上思念和岁月的水彩。在这张岁月雕刻的面具下,“在街角我们擦肩而过”却竟然漠然,心灵相距了十万八千里,谁也不再认得谁。两个人就像大街上天天擦肩而过的行人,谁都没有把心留给谁。等到擦身过后,或许才发现那张陌生的脸孔曾是那么熟悉。然后转身,但是“他”已经消失在人群的浪潮中,欲寻不着。相遇的'缘分就这样错过,接着很自然就引出一串叹谓:到底是韶光改变了你我的容颜,还是我们自己才是那个给自己化妆的人?“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两句充满着哲理的诗句结束了全诗,却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在结构方面,作者采用了对称的手法去加强表达的力度:“你把忧伤画在眼角/我将流浪抹在额头”,“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盎然的诗意,第一人称的亲切,意景的优美。画,抹,添,雕刻,几个动作犹如一个画家在白纸上轻快地勾画。下半节诗在一声感叹中转折,思想也向了哲理的思考,意味深远,使全诗达到了精神上的完美,使读者为之疾呼共鸣。

喜欢读她这样的小诗,喜欢她诗中这样淡淡的哀愁和浓浓的韵味。

篇9:席慕容诗作《青春》赏析

席慕容{1943-}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城郊金刚坡。13岁起在日记中写诗,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人称“台湾诗坛女旋风‘,其他作品还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心灵的探索》、《成长的痕迹》、《画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三弦》等。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文字典雅幽丽,宁静平和,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专题 诗作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