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登城其一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xiemulin5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xiemulin5”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微雨登城其一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共8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微雨登城其一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两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江西雨景?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分)

(2)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 《登城》写的`是和风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2)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篇2:《微雨登城》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微雨登城二首》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注释:

⑴半有无:是说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

⑵重楼:层楼;倚:依凭,依靠 ;城隅:城角。

⑶水墨图:水墨画,指不施色彩,纯用水墨绘制的画图。

(1)次句“重楼闲上倚城隅”中的“闲”字耐人寻味,请用心揣摩诗人的用意是什么。

(2)从虚实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参考答案】

( 1)诗人的用意,①表明诗 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②暗示他不是劳人迁客;③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可慢慢欣赏雨中的秋山景色。

(2)三句是实景,列岫千重,树丛层层,或近或远,或苍或黛,自有“浅深”;四句“江南水墨图”,是虚拟的意象,清逸潇洒,由实入虚,虚实相生,既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又能引发读者悠远联想。

翻译:

秋天微微的雨丝与寒冷的天空相映显得若有若无,我悠闲地登上重楼倚栏欣赏秋色。只见山色葱茏,树色苍翠,或青或黛,有浅有深,真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附其二

日午风高新雨晴,残花飞絮两轻轻。

垂鞭缓辔饶间望⑷,时复林间布谷鸣。

赏析:

《微雨登城二首》是宋代诗人刘敞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登楼野望之作。第一首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第二首诗写作者正午时间登临望远,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鸟语花香,勃勃生机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

这组诗共两首,都是登楼野望之作。其中第一首诗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元代刘因有一首《村居杂诗》:“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第二首诗续写登楼野望。作者在正午时间登临望远,此时雨过天晴,微风拂面,被风雨吹打的花木开始显现出了生机。作者骑马而来,下马登楼,听到不远处树林里布谷鸟的叫声。此诗不写微雨,重在写登城。作者描绘的登楼所望之景,也恰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全诗写得有声有色,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篇3:清平乐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清平乐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 辛弃疾

校检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校检山园:校检,这里指游览。山园,是作者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后在带湖新建的一座宅地,因在山旁,故自称山园。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一年。②社肉:祭神用的肉。③床:指“糟床”,是一种榨酒器具。

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两个字?请指出,并说说你的理解。

【译词】

清平乐 辛弃疾 山园里松竹长势茂盛遮云蔽日,

经历过许多事情今天已很满足。

拄着拐杖到东家去分祭神的`肉,

糟床头上那清香的酒刚刚酿熟。

西风吹着山庄内梨枣都已成熟,

孩子偷偷走来手里拿着长竹竿。

千万不要派人惊扰得他们离去,

老夫我要静静地躲在一旁闲看。

【备考答案】

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两个字是上片的

“足”字和下片的“闲”字。

我理解,这两个字里包含着诗人的两重心情。

一重是年事已高的诗人在抒发胸臆。在松竹茂盛,梨枣秋熟的山园中,过着分肉酿酒的农家生活,看儿童嬉戏,享邻里和睦的闲适与满足的心情。 另一重是壮心不已的诗人正话反说。“足”即“不足”,表达被罢官后壮志难酬的心情;“闲”即“难闲”,表达无端被闲置,无所事事中愤懑无奈的心情。

篇4:陋室铭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陋室铭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题目。(23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小题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5分)

小题5:“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小题1:(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小题1: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小题1: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小题1: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篇5:《晚秋登城北门》诗歌鉴赏习题

《晚秋登城北门》诗歌鉴赏习题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E.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1.B、E (B鸿雁将秋来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E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和抒情)(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答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2.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愁;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每答出一点给l分,答出四点给满分)

简析

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首联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颔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颈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尾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此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

篇6:《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歌鉴赏及答案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宋孝宗乾道七年冬,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这首诗。

1.联系注释介绍的诗人经历,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答: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如何回应?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没有正面回答,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个战士,可是愿望不能实现,只能写诗饮酒,两句包含着无奈与不甘,表现了一个爱国战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3)“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两句诗有许多言外之意。试想象当时情景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用约100字的文字对这两句诗加以扩写。

答:参考“整体赏析”的有关内容。

4. 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答: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赏析:

《剑门道中遇微雨》作于1172年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下这首诗。陆游在南郑,是以左承议郎处于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参预军事机密。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陆游在那时常常“寝饭鞍马间”(《忆昔》)。而成都则是南宋时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城市。陆游去成都是调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而担任安抚使的又是当时著名诗人,也是陆游好友的范成大。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

自古诗人多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酒量不在李白之下。陆游满襟衣的酒痕,正说明他与“诗仙”、“诗圣”有同一嗜好。骑驴,也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众所周知的佳话。作者“细雨骑驴”入得剑门关来,这样,他以“诗人”自命,就正是名副其实了。

但作者因“无处不销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现在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

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

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赏析二】

剑门关是川北交通要道。当年,陆游奉调从陕南到成都去任新职,路径此地,吟成这首记行小诗。诗人骑着毛驴,风尘仆仆,远道而来。他一路前行,一路饮洒,倒也潇洒自在。只是早行夜宿,衣不电动暇洗,满身的尘埃和洒迹,未免不太雅观。今日踏上剑阁古道,阴云密布,细寸蒙蒙,他稳坐驴背,崎崎岖岖,迤迤逦逦,左顾右盼之中,不时吟哦几句,渐渐地,剑门关已经已经身后,行入剑南来了。

这一番情调,够别致、够浪漫的吧?所以他不禁要自问该不该算个诗人了。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自古诗人多饮洒,李白斗洒诗百篇,杜甫洒量不在李白之下。现在,满襟衣的洒痕,正说明自己与“诗仙”、“诗圣”同一嗜好。骑驴,也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不是众所周知的佳话吗?而今自己“细雨骑驴”入得剑门关来。这样,以诗人自命,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但何以又“无处不消魂”枣默然神伤呢?这就涉及陆游的一贯追求和当时处境了。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现在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叫人怎么能甘心呢!

所以,“此身全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试想,如果不是故作诙谐,谁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亲爱的读者,请透过诗人幽默、潇洒的语调,去触摸、古籍他那颗苦痛心灵的震颤吧!

篇7:新柳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新柳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6-24题。

(一)4分

新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6.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2分)

17.“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2分)

参考答案:

16. (1)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 (2分)

17.“引”字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有动感。(2分)

篇8:山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山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山 行 〔清〕姚 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①扑扑②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注释〕①舂(chōnɡ)锄:白鹭。②扑扑:鸟扑打翅膀之声。

8.请对一、二句中的“劝”与“趁”进行赏析。(4分)

答:

9.有人说,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你是否同意并请说明理由。(4分)

答:

答案解析:

8. “劝”字将布谷鸟人格(拟人)化,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味。“趁”字将舂锄人格(拟人)化,好像它明白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紧时间一展风姿。这两个词语紧扣春耕期间鸟类的活动,既将春天的'山乡点染得生机勃勃,又为下文描写春耕营造氛围。

9.同意。开头两句用整饬而形象的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儿的活动,为春耕营造一种正当其时的氛围。第三句扣一“行”字,写诗人沿山路而上,边登山边欣赏,为结尾句通过山田放水声写春耕作铺垫。最后一句展现的是山乡农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至此,首句布谷鸟的劝耕有了呼应,诗人山行欣喜之情得以抒写。总之,末句卒章显志,是全诗主旨之所在

相关专题 微雨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