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的困境分析论文

傻猪有傻福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傻猪有傻福”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的困境分析论文(共12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的困境分析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的困境分析论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着传统体育文化地位缺少正确认识、缺少主动输出意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困境

(一)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少认同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体现出文化输也的自信和积极。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不仅是缺乏维持自我认同功能,现同也是在于是在这些年来来自内部信心矛盾。在我们心中,似乎已淡漠了文化繁荣景象,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心中早就成了一个落后的标志。所以,对于具和谐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也伴随着传统武术等体育项目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缺少主动输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着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同时也是在长期不断形成的一个过程,它的主要文化展现在和谐与娱乐。同时也是由于在历史的变迁中,人们强调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才造成我们未能主动输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体育文化。

(三)民族传统文化输出渠道不健全

由于我国与西方有着贸易差,以及国外的霸权主义将网络资源占据,同时有些国家对我国文化产品设置禁门令,而且国外媒体也过滤了我们国家非常多的文化信息。这也就我国文化输出输出渠道少之又少,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外输出就显得困难重重。

(四)传统体育的概念的弱化

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全球范围的高度被认可已经让很多人以为世界仅有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个体育运动会,我们已经无奈的接受了体育全球化是西方体育的全球化的概念。而奥运会强调的更偏重于竞技体育也造成了“谈体育必谈竞技体育”的这种观念,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大力实施使得这一概念得以进一步强化。这也就造成了体育的休闲功能被很大程度的忽视。

(五)民族体育文化尚未形成气候

文化输出需要具备一定的“高势能”优势。然而,跆拳道、空手道、滑板运动等西方运动项目伴随着社会大潮以及西方文化输出的优势涌入我国,已经让许多青少年已经热衷于此并认为这是具有时代的先进性的,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等并不感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在后现代社会“人日益沦为经济、速度的奴隶”中具有的独特的“求和谐”、“求自然”时代先进性,是需要我们大力建设的,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成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传统体育项目人数在逐渐萎缩。

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的策略

(一)构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意识

世界是多元的,我们国家很多传统体育活动能不能重整,同时也让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成了现在最热门的一个时代课题。因此,我国群众应要有转变思维的方法,由学习模仿转变为输出和学习模仿,从而去丰富我国乃至世界的体育文化。意识是让人们付出行动的条件。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的思维,应放在国家的层次上,去建设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意识,从而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带来了动能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输出并非依靠个另组织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需要依靠国家长期、系统努力来实现的。

(二)整理和发现值得输出的传统体育文化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非常丰富,同时也是中华历史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着许多优秀的部分。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些不好的内容,所以,在输出时,怎样选择以及区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继承与融合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实现与弘扬文化意义的基础。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时,应对我国文化以及全球人民所负责,选择可输出的传统体育文化,对可输出的文化要着力去进行优化,例如武术、舞狮、龙舟等等。

(三)拟定传统体育文化识别体系

建立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识别体系,通过对我国民间体育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去识别与标注。对代表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体现方式、产地、主要传承人等进行定义式的描述。通过多种项目理论基础,如阴阳互动、循环往复等中国传统哲学观,让民族传统体育带有中国色彩,重点建设我们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标识系统。

(四)多渠道输出

第一,利用体育国际的通用性特点,通过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来进行交流。第二,对于我们国家的国际体育明星和品牌进行文化的包装,运用名星效应及影响力来宣传民族传统体育。第三,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书籍、电影、刊物等,进行翻译成多国语言,同时进行流通。第四,通过平台来输出,如通过孔子学院、海外的一些华人社团等等。

三、结语

由此可见,向国外进行民族传统文化输出的作用,是让世界去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去承认和接受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而提高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文化输出是长期并持续的过程,我们应不断地、积极地去输出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西方由不理解直至理解,从不接受直至接受。所以,我们应提高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要明白只有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体育文化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

篇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一、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多样性和包容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源自于民间的生产、狩猎、娱乐等活动,并根据时代进程不断演变,在民间流传开来,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977种,其中汉族项目301种,其他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676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主张以“仁爱”为思想核心,强调运动以修养身心为主,对体育运动竞技性并不十分注重,民族传统体育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宗教、习俗等社会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类型,拥有其他项目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

二、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殊价值

传统体育文化的演变历程,是一个动态平衡发展的过程,它顺应了复杂的时代变化规律,不断吸收和总结历时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才能在复杂的历史洪流中得以保留。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与传播,对宣扬各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各民族间交流、增进各民族团结有着重大意义。并且从传统体育文化中能反映相应体育活动的起源形态和依据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所做出的相应改变。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回顾历史,同时对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运动形式也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是一笔特殊的无形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个民族在其特定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民族差异文化,在体育活动形式中能够展现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强调和谐而多样,在基调一致的同时包容个别性。这与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强势与竞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天,奥林匹克文化已经走向全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文化应该平等交流,相互间取长补短、尊重文化个性和多元化,这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策略

1.坚守自身价值准则

如今,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急需走出国门融入到世界体育文化的浪潮中。但是,在融入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时时警醒保持住自己的标准,不能急功近利,万不可图一时之方便而将自己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到西方体育文化的轨道中,更不能在融入中迷失自己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在坚守自身价值标准的前提下寻求发展之路、创新之路。要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来,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深厚民族精神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所理解、所接受。

2.注重可持续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承载着我们各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实质,也为现代体育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已从过去的“温饱”意识向现在的“时尚”“娱乐”“健康”转变,民族传统体育也应该从过去的小群体运动向大众化运动发展。任何的发展都应该寻求可持续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目前和未来都将遵从的发展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实力的发展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发展的平稳且长远,也只有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才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篇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探讨论文

城市是社会发展中人类离不开的生活场所,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展现却随之受到了阻碍。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因此在社会变迁中,要求我国政府应通过实施自然地理策略等构建科学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措施。以下就是对城市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措施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1城市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由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就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开始趋于规范化,例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政府部门会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城市结构,在规范化的城市结构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也开始趋于规范。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融入形式必须符合城市的发展要求,例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随着城市结构规范化的发展,其自身也被开始细化。其次,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也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网络科技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就在较为完善的城市网络体系中实现了该文化的进一步推广。而由于在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了迎合现代人们的需求,因此其在城市化的环境中优化了自身的现代意识,并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1]。

2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在此背景下,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较多的受众开始忽视了对其的关注。另外,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其缺乏一定的娱乐性,因此受众在压力较大的城市发展中,由于无法通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实现精神上的释放,最终导致体育文化的受众随之逐渐减少。其次,由于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与其传统的节日紧密相连,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文化内容的优化与创新。傣族的孔雀拳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种,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首先要掌握到动作的力度和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而再锻炼技术能力。该体育文化对练习者的要求很高,因此许多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都由于其难度过大而不得不放弃,久而久之,该项传统体育文化就逐渐趋于消失[2]。

2.2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2.2.1体育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消失殆尽,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受众也随之减少。在传统生活中,由于电的发展还没有实现普及,因此人们在天黑之前就要结束一天的工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且人们自身的兴趣也开始趋于多样化。此行为的转变,导致原本处在人们生活中心的传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逐渐被游戏等娱乐活动所代替,在此背景下,体育文化的受众也就慢慢逐渐减少,且人们对其的兴趣也开始逐渐降低。

2.2.2民族凝聚力减弱在传统的社会发展中,城市的相关人员会组织并鼓励受众参加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而在现代城市化发展中,民族凝聚力相对减弱且人们更注重于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传统的体育文化在无组织的情况下发展步伐也开始相对减慢。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促使少数民族的居民开始向城市迁移,该现象的发生导致少数民族居民自身携带的文化底蕴逐渐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凝聚遭到了城市进程的阻碍。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体育文化在城市化的发展中逐渐丧失,对于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其的重视,并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组织文化活动的开展,最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3]。

2.2.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乏人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将城市经济的发展放在了城市发展的首位,而忽视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的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都采用城市统一化活动设置模式,而忽视了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凸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其次,在部分城市高校中其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摒弃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进而促使高校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无法获取到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信息,并由此忽视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该现象的发生,导致可以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最终形成了体育文化无人继承的现象。

篇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探讨论文

3.1自然地理策略

自然地理策略的实施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导致其体育文化无法被广泛的传播。因此在交通不便利的城市中,为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我国政府部门应首先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当地的地理条件,进而在交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而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在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中给予活动一定的支持。与此同时,政府也可根据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来亲自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并对活动进行积极宣传的同时,鼓励当地民众能积极的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对于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受众提供较为广阔的活动场地,促使受众在良好的活动环境下能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来彰显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并以此来调动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

3.2科学技术策略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抢救中科学技术策略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培养体育人才的方面入手,例如:湘西州首府的吉首大学在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就将体育人才的培养放在了课程发展的首位。并且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其次,吉首大学在制定体育文化的内容时,会根据该学生所生活地区的文化特点来设置相关的体育培训内容,最终解决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后继乏人的现象;第二,在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中,城市化发展为了更好的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特色,在对高科技的体育器材进行引入时要确保引入的器材较为合理化,从而促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先进的体育器材的引导下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另外,在引入先进的'体育器材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对传统器材的适当保留,以便后人在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可通过对器材的研究来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第三,相关政府部门可利用新媒体网络等手段来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进而更好的实现受众对其的认知与理解。

3.3形成产业、打造特色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中,为了加深受众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科学化的产业。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特定的产业可促使更多的人提高对其的关注,并且由于在产业中人们可获取相应的利益,因此会有大量的人投身于产业的建设中。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打造的过程中,要求产业的相关责任人在制定产业的发展计划时要结合该文化自身的优势,进而更好的为人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内蒙古为了加强人们对其文化特色的认知,其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时间举办赛马活动等,该活动的举办不仅为该地区赢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实现了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而哈尔滨在强化自身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也将其体育文化打造成相应的产业。例如:每年冬天,哈尔滨都会举办冰雕的参观活动等,此方式不仅吸引了许多游客来到哈尔滨旅游,对冰雕艺术进行欣赏。同时也由此宣传了其自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利用该地区特色来打造相应产业来完成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要求该地区政府在形成自身产业同时也应注重该地区特色的凸显和宣传,例如:形成一定的产业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利用新媒体网络等来宣传产业特色和品牌产业目标,最终吸引更多商家对产业进行投资,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为传统文化特色的推广开阔一个良好途径。

3.4充分挖掘内涵、加强后续发展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中,相关的专家也应强化对其体育文化内涵的研究,进而通过大量的研究让人们能实现对其文化的全面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开始趋向于消失的状态。因此,在城市进程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来宣传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应结合该地区的优势并挖掘其内涵。文化内涵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本质和根本,只有通过此方式,才能更好的将地区的文化特色展现给广大的人民,并由此提高群众对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视。4结语综上可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对于此现象的发生,要求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构建的重视,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支持,促使城市在发展的过程能积极开展相应的体育文化活动,带动人们继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并由此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众对文化特色的保护意识。其次,高校在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也应适当融入地方体育文化特色,丰富课程内容。

篇5:体育教学面临困境和突破方法论文

体育教学面临困境和突破方法论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之后,体育教学就一改以往应试教育影响下不被重视的状态,教学地位有所提升。但纵观当前阶段体育教学现状,仍然有诸多问题存在于体育教学当中,本文在分析体育教学当前阶段面临困境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教学如何突破教学困境的问题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困境;突破方法

作为我国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体育知识和技巧,使其在生理机能或、速度、力量和柔韧性、灵敏性、耐力等方面有所提高,还能够起到强身健体、提高心理素质、磨炼意志、锻造品性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利于其全面发展。但是不论是从重视程度、师资,还是教学秩序、教学实践来看,当前的体育教学都存在很多问题,使体育教学陷入困境,下面就此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当前阶段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1.教学秩序紊乱

受以往应试教育和传统文化思想―“劳力者治于人”的影响,一直以来体育教学就不是很受重视,上到社会、学校、教师,下到家长和学生,都将体育教学视为非主要学科。在实际教学当中,课时本就较少的体育学科时常还要让位于在各种考试中占据主体地位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平时就时有体育课堂被“主科”占用的情况发生,当考试临近的复习期间,有些学校和教师甚至会直接把体育课停掉,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重视程度的不足,在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也缺少投入力度,一方面,本身就是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并不是很多;一方面大多数任职教师因自身学科不受重视,所以自己在教学中也比较懈怠,缺少教学热情,并不会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在体育教学研究上,这些都使得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与实际教学需求难以匹配。

3.未控制好“以学生为主体”的度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上是新课程改革中着重强调的一个教学观念,初衷是为了教学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和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本是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但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很多缺少正确认识、学习态度不端正和自制力差的学生往往会在教师把主动权放手给他们的时候伺机寻找各种理由消极对待体育课教学。此外,在选课上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弱化了跳远、跑步等能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科目设置,过于强调学生接受习惯,以致出现了体育教学过度娱乐化的弊端,难以发挥出体育教学在运动习惯养成、运动技能生成、增强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真正作用。

4.规避安全风险的'意识淡化了体育教学的实践性

从体育教学自身具有的实践性来看,大部分体育课堂教学都需要在户外,会涉及很多实践活动,或具有对抗性,或用到很多运动器材,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实际上,确实有很多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在体育教学当中,除了人身体上的伤害之外,还衍生出之后的追责问题,造成家长担忧的同时也给学校和体育教师带来很大压力。这种情况下,“安全”往往会让位于“健康”,校方和体育教师规避风险意识增强,为了避免安全问题出现,往往会不开设或减少开设具有一定风险性的体育项目,或是在实践教学中规避危险动作等,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体育教学的实践性。

二、突破体育教学困境的方法

首先,从文化氛围入手转变社会和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即从整体上提升社会大众对体育认同感的同时,在学校这个小范畴内把体育文化属性确立下来,发挥出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从根源上改变体育教学的边缘化地位。另外,在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时候,既要重视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还要重视体育文化的植入,避免体育教学文化缺失。其次,在体育教学的实践开展中必须要保证充足的教学时间,为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保障,从校长、校领导到其他课任教师都不允许随意更改课程安排,占用体育教学时间。当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占用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的时候,应执行必要的调课手续,保证于其他时间将课时还给体育教学,同时,校方还要对此项工作执行情况加强监督考察,并把执行情况划入教师个人业务考核当中。再次,在教学当中不能过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应考虑到学生自身在个性特点、自控力等方面影响因素,适当发挥体育教学的“强制性”、“约束性”作用,避免体育教学过度游戏化,发挥不出强健学生体魄、提高心理素质等积极作用,即控制好“以学生为主体”的度。最后,校方和教师不应为规避安全风险减少体育课时、删减教学内容、降低体育教学标准,而是要在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同时,采取合理措施规避风险。综上,体育教学本身在学生身心素质提高、意志磨练、品格锻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但是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和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当期阶段的体育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在师资、教学秩序、教学实践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体育教学陷入困境,无法取得应有教学效果。为此,在实际教学当中,应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和改进,切实改善当期体育教学现状,把体育教学应有功用发挥出来。

作者:王树敏 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肇州分校

参考文献:

[1]李静兰.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的困境及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钱锋.基于柔性管理视角浅谈体育教学的管理困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徐丽娟.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

篇6:发展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论文

发展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论文

1、高黎贡山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黎贡山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传承性特征,有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以高黎贡山区域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基础;有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以通过武器扩展其内容;有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通过宗教文化进行延续;有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通过节日庆典进行普及和推广;有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因社交娱乐的需求而得到广泛的传播。总之,该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演进与发展都有其依托的载体,通过不同的载体使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延续至今P21-24。

2、高黎贡山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高黎贡山区域少数民族众多,对于该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无论是体育用品、体育休闲,抑或是体育旅游、竞技观赏、体育培训等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可挖,这对于丰富该区域的传统文化,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宝藏,充实群众的日常生活,促进该地域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P47-49。

2.1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

高黎贡山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生物环境,旅游资源丰富。由于地方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该区域旅游产业在目前已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且具备一定的品牌效应。相对其他地域,该区域的旅游产业仍是新兴产业,表现出投入时间不够长、民族特色不够突出、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内容单调、旅游形式简单等弊端P101-104。要向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就要做到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高黎贡山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其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并有很大的参与性与观赏性,如其中的泼水、东巴跳、霸王鞭、目瑙纵歌、龙舟竞渡、刀梯绝技、攀岩、漂流、打陀螺、斗鸡赛、打手键、跳皮筋、爬杆、跳竹竿等,且它们多与民族风俗和节日风情紧紧相连,是旅游产业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目前,如云南德宏州景颇族的“剽牛祭天”、万人“目瑙纵歌”传统体育文化节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极大的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云南临沧佤族的“木鼓节”期间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并伴随有许多佤族舞蹈和佤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表演,同样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令其流连忘返。而徒步翻越高黎贡山,使游客在旅游健身的过程中也充分的领略到了高黎贡山奇美俊秀的自然景观。

2.2传统体育文化用品制造业

体育文化用品制造业的发展,是对该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物质传承与传播,虽然目前表现出产业规模不大、产品相对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弱点,但其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如高黎贡山区域所在的保山,其“永子”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永子”围棋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高黎贡山区域所在的德宏,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深厚,该区域少数民族民众所使用的“护撒刀”深受游客的青睐。该区域所在的怒江洲,众多少数民族自古以狩猎为生,狩猎过程中使用的“弓弩”制作工艺精良,也成为游客竞相购买及收藏的物品。

2.3传统体育文化观赏业

高黎贡山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极具观赏价值,如云南怒江州傈僳族的一年一度的“刀杆节”上的表演,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同时,也让游客感受到了傈僳族传统体育中的原始与粗犷。高黎贡山区域德宏洲梁河县的德昂族,历史上,曾在滇西一带以武力称雄,特别是在12世纪至15世纪时,德昂族的先民建立了金齿国,更是称雄一方,从而造就了德昂族人民对武术的崇尚与热爱。每逢喜庆节日或祭祀活动,都要举行大型武术表演,吸引了大批周杨庆辞,徐艳华:高黎贡山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边地区和外地游客前来欣赏。而每年一度的云南大理“三月街”,白族民众表演的“霸王鞭”也吸引众多的游客观赏及参与。极大的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2.4传统体育文化休闲产业

随着地方的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在高黎贡山少数民族集聚区域建立了不少颇具不同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村落,如保山旧寨的白族村落、腾冲的傈僳族村落、施甸县的布朗族村落、怒江洲贡山县的独龙族村落、丽江玉龙县的纳西族村落、临沧沧源县的佤族村落等,在这些少数民族村落均建立起了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保护站和休闲娱乐场所,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体育表演,吸引了大批的外来游客到此驻足,享受休闲时光,充分感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感。推动了少数民族区域的对外交流及经济发展[4]P19-21。

3、结束语

高黎贡山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随着该地区社会的分工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行业,发展高黎贡山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桥头堡”建设的大势所趋,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它既是推动高黎贡山区域少数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财富,又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实施高黎贡山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应该树立起牢固的机遇意识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深厚传统根源,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高黎贡山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为建设山川秀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高黎贡山少数民族地贡献。

篇7: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探讨论文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表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生命力,关系到其文化整体的实现;传播影响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的解读,并重塑着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选择。传播生态的改变造成的文化传承结构的失衡、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文化传承功能失位与价值迷茫、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构,必须明确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强化其社会责任,努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的空间,在加强信息监管的同时,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文化引领功能,努力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关键词: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传播学;文化认同;认同危机;价值体系;话语体系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具有归属感,进而能自觉获得、保持和创新所属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表现为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其实质与核心就是共同体共享的意义或价值体系[1],它是维系不同群体、团体和组织的重要纽带,是实现民族认同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身体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或源于生产劳动,或根植于节日庆典,或附身于宗教民俗活动,以自在的形式将民族意识、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成员的生活血脉之中,自发地存在并发挥规范作用[2],作为重要的文化认同资源,牵系着广大受众的心理情感和文化归属,实践着文化认同的基本功能,所以,“理所当然,它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建构精神家园,发掘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3]。全球化浪潮使各民族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其裹挟而来的文化也冲击、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并对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审美方式、文化行为和文化语境等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其内涵的惰性因子、商业文化的蔓生和多元价值取向相伴而生,共同塑造着复杂的文化现象,使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成为重要议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凝结的过程,也是纵向和横向不断传播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离开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认同便无从实现。体育的全球化发展,同样昭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信息化的今天,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失范问题将浓缩为形态各异的镜像在媒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传媒也日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动态表征,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再现和建构体育文化身份的主要途径与资源,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体育文化认同建构方式。基于我国对文化转型与文化建构的社会现实,本研究将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问题置于传播学理论框架下,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学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传播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互动关系视角考察了其文化认同问题,系统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范的症因,探寻面向未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发展战略,将摆脱以往大多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思路,更具一定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认真查阅相关“传播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文化认同”方面的著作28部,并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期刊的检索,其中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关键词,共检索到从至今发表的148篇研究论文,其中核心期刊46篇;以“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为关键词,检索到至今发表的79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32篇;另外将“传播学”和“体育文化”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从至51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23篇,相关文献资料为论文写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共参考了7部学术著作和13篇学术论文。

2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征

2.1传播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的有效实现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证的手段。”[4]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传播决定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实现,或者说传播成为社会关系得以实现的机制。在西方传播学中“communication”通常被翻译为“传播”,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传出、播开”的意思,而且还具有“交流、交往、沟通、流传”等方面的意思。基于此,可以认为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传播就是文化的实现[5]。由于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原则体系以及这一体系的现实化”[5]。其中,“抽象出来”和“现实化”表明了传播是文化的本质,也阐明了文化的二维结构特征即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其深层结构意蕴着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心理状态,映射出图腾崇拜、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精神价值,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核心与精髓。表层结构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外显形态,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表现为身体活动同一性的规则、复杂的程序、怪异的服装和器皿等,并呈现出口头传统、表现艺术、运动形式、民俗礼仪、乡土游戏、节日庆典等多种表现形态。也正是基于传播过程中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整体解读,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性”“民族性”“民间性”“生态性”“生活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成为对其特征界定的话语表征。同时,基于文化的传播特性,可以认为传播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从传播学视域分析,文化传播的介质离不开符号系统,是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相统一的信息,同时也是符号和意义相统一的象征符体系,人类社会正是通过象征符体系,保存和传达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和继承着社会文化[1]。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传播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外显的文化符号(动作、手势、姿态、规则、服装、器皿等)与内隐符号(民族特点、伦理道理、意识、情感等)的融合,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相统一,符号和意义相统一而构成的具有继承性和保护价值的象征符体系,并从整体上统合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表达和深层结构诉求。从传播学角度讲,任何传播着的传统文化都是现实的,否则即为已经僵死或湮没的“死文化”,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其传播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演绎、变迁、融合、创新,以姿态各异的形式附着于可见、可感的各种文化载体,并与现实生活相互交融,在各自的文化空间内,以鲜明的文化个性,予民族传统体育以生命力表达;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应基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性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背景予以考察,结合其传播的当下维度,综合考虑影响其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形式、文化内容、传播环境和传播对象等诸多要素才更具现实理性。当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死文化”,如我国的蹴鞠、捶丸、投壶、苗族的穿花衣裙赛跑、打花棍、土家族的撒尔嗬、板凳龙等文化现象从传播学角度进行致因分析,也有助于我们从侧面更加清晰的了解文化传播过程的症结,为当今的体育文化认同选择与重构提供参考。

2.2传播影响着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的解读

根据传播符号学理论,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表征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器具用品、活动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都表现为一种符号[1]。而人类传播是一个以信息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从符号学角度可以认为传播过程是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6]。作为符号的创造者和运用者———人,正是以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表物建立协调的关系,来传达、交流、沟通特定语境中相互间的目的和意图,以求理解和接纳[1]。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介质是符号和意义“相统一”的象征符体系,但其符号作为文化的表层结构或者说是表现形式并不等同于意义。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既存在于经历史沉淀而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中,又存在于处于一定历史时空的个体的主观理解之中。在传播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符号系统都有着为某一“社会共同体”成员所分享的意义,因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如:藏族人民的赛马节、新疆的古尔邦节和民俗性特征如:壮族的三月三抛绣球、打扁担活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而由于人的表达过程部分地是一个“自我异化”的过程,因此,作为独立结构的民族传统体育象征符号系统必然因不同的社会自然和历史条件而受到制约,而人们对它承载的内隐价值的解读也将会出现不断的变化,同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民族和地域差异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藏族式摔跤为“北嘎”;维吾尔式摔跤为“且里西”;蒙古族的摔跤为“搏克”;满族、回族式摔跤为“绊跤”;彝族的摔跤为“格”。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承载的深层的文化意义都是历史的、变动的,存在于处于特定历史地位的人的主观理解中,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呈现出流动性、不稳定的特点,但其核心和实质是共享意义的交流、创造和理解。由于符号和意义的统一具有相对性,文化主体的随意性解读将使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发生变迁或异化,例如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的竞技化改造,其根源在于脱离了对传统武术所承载的深层文化价值的解读,而一味陷入对西方竞技体育表层文化的模仿,当然,这种误读或者说民族传统体育的这种变迁或异化究竟是源于传播者还是广大受众,亦或是传播环境的影响,我们暂且不论,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去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失范问题,应该成为相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研究的基点,成为我们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重要的致思方式,也有利于厘清当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扭曲化、抽象化、碎片化等“文化曲解”现象。

篇8: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探讨论文

4.1明确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强化社会责任

大众传媒的文化表现与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文化转型的未来走向。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是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控制性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逐渐成为再现和建构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与资源[4]。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公共传播领域呈现出的缺失状态以及信息交流不对称的态势,媒体要发挥社会文明的传承功能,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性,深入了解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对其深层文化的精神实质进行探索,通过对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包装,主动介入或干预体育文化的传播,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科学、合理的言说框架,通过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描述与不断追溯,进而吸引受众的广泛参与,重拾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弥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断裂,并实现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装置”,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应同时兼顾效益与公益,加强体育文化传播的“把关”工作,做好媒介“守门人”,发挥主流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响应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不断强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现代意义,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伦理本位”理念引导,地方特色呈现、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表达方面不懈努力,探索符合广大受众文化接受的传播方式,重新发掘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加强国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记忆,发掘和塑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体育文化精神。另外,在数字化传播时代,大众传媒应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建立起形式多样而灵活的信息反馈渠道,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网站、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等手段,在充分发挥报道权威、内容详尽、分析透彻等优势前提下,加强与新媒体的互补与融合,不断扩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形态。

4.2拓宽传播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的空间

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在信息传播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种传播方式尤其是组织传播,以自身的系统性、民族性、文化接近性等特点具有明显的传播效果。群体理论研究表明,相对稳定的群体对影响人们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其效果甚至要大于大众传播,并且有利于个人从群体中获得社会认同感。长期以来,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或地域,它们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群体文化活动中,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将在个人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群体形成较为稳定、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应鼓励相关组织或群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实践活动,如近年来在全国广泛兴起的广场舞群体,同时各级政府基层组织要对本地域或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宣传和对外交流,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推进文化传播的信息化建设,如建设专门的网站,使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并在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扶持,积极对接优秀的民间群体组织,因势利导,不断拓宽体育文化传播空间,促使更多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认同。教育传播作为重要的组织传播方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至关重要。但现代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陷入了对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模仿”。虽然,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选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15],但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建设问题以及其本身的特点影响制约了其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发。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扶持力度,因地因时制宜,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鼓励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器材、服装、规则的创新,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科学性、健身性,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真正能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窗口,并使广大学生真正热爱并参与其中,不断提高文化认同感,并主动承担起本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责任。另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文化媒介化”现代化转向会促成受众对多样体育文化的“想象性认同”,博客、QQ、微信等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尼葛洛庞帝曾说过“数字化生存……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16]。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改变了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态势,有利于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空间,为多样体育文化的交流与竞争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媒介环境下群体规范约束力的降低,群体压力的减小,会促使更多个体在网络空间寻求自我身份表达和认同的资源,而隐身于各种传播空间的“意见领袖”因拥有大量的“粉丝群”,通过对某一主题的上传、转发和评论,起到了“议题设置”的功能,在一定程度引导着社会舆论的发展走势,因此要重视“意见领袖”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引领功能,同时要加强信息监管,加快推进法治建设,不断提高传播者的媒介素养。

4.3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发展繁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对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内外兼修”“身心自然”等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要予以坚守,深入挖掘具有文化特色、历史底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构建出一种整体的、符合现代社会公共诉求的、独具时代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使其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独特的“文化标签”[17],成为能与“他者”体育文化平等对话的文化资本以及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价值坐标,并使其在文化意义的承载和表征上与现代国家和政府、社会公众群体紧密关联,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所承载的意义结构与人们集体性的文化心理结构重新契合。否则,单纯为迎合外部世界的“文化想象”[11],而进行的带有强烈功利主义色彩的盲目商品化,只会形成完全脱离生活的“假”文化和没有活力的“死”文化,背离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本质。另外,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过程中,“不能消极地把保护工程看成是对濒危文化遗产的收容所”[18]。“现代传播媒介是一种对个人和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的力量,它具有界定事物、论述事物、解释事物、形成或塑造公共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的能力”[19],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其文化影响日趋明显。文化传播主体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要树立文化多元主义的立场,采用灵活多样的传播策略、手段和技巧,把控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动的合理张力,建立“文化对话”机制,逐渐消除和打破跨文化交流的隔阂与疏离,不断提升我国媒介体育的文化话语权,这样就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从术语界定、意义诠释、言说方式3个话语体系要素出发,对全球性文化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选择性接受、合己性理解、颠覆性解释、破坏性重构和创造性发展[17]。

5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的实现过程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相统一,符号和意义相统一的传播过程,也是人类文化认同的形成的实践过程。当然这种统一不是绝对的统一,这种文化认同也不是普遍的认同,而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中,或因时间而变,或因空间而异,但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底蕴、文化因子却未曾改变,“本土犹如系物桩,拴住同一本土的人与时间连续体、历史共同体之间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情感、身份和主体文化”[17],吸引着人们自觉践行着文化传承的功能。而全球化传播带来的时空压缩和混杂性,致使传播主体异位、意见领袖式微、传播内容同质、传播定位迷失、文化冲突加剧,彻底颠覆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结构,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维系功能被消解了。伴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凸显在文化变迁中“舆论领袖”的重要性的同时,正加剧着“文化媒介化”态势,已成为人们赖以观察、认识世界并调整和选择自己行为的须臾不可或缺的参照系[20]。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碎片化、表面化的文化表征,解构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核心价值基础,致使广大受众体育文化身份模糊、混杂与流动,从而引发普遍意义上的认同危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在正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问题的现实基础上,基于传播学视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相关问题进行追溯、描述、解释、修正与创新,如何通过传媒建构起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新表征,打破“他者”体育文化的禁锢与隔离,重拾“我是谁”“我们是谁”的民族传统文化坐标,进而重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信心,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箐,张胜利,廖健太.论文化认同的实质与核心[J].兰州学刊,(6):184-189.

[2]张建华.符号学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传承[J].中国体育科技,,51(3):127-130.

[3]卢高峰,王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问题机遇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4):52-57.

[4]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孟颖,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5]居延安.关于文化传播学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49-54.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67-240.

[7]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31.

[8]石义彬,吴世文.我国大众传媒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研究:基于数字传播和全球传播环境的思考[J].当代传播,(5):4-7.

[9]刘江宁,周留征.当代中国文化认同问题之透析[J].理论学刊,2013(2):108-111.

[10]让波地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王海飞.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裕固族30年来文化变迁的民族志阐释[D].兰州:兰州大学,:10-60.

[12]李克钦.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建构[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13(1):61-65.

[13]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4]方国清,王岗.体育全球化意识形态的陷阱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3(5):37-40.

[15]黄家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体育课中的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8):83-86.

[16]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的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17]邵培仁,夏源.文化本土性特点、危机及其生态重建:以媒介地理学为分析视野[J].当代传播,(2):19-24.

[18]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3(3):75-80.

[19]陈龙.媒介文化通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9.

[20]郑瑜.媒介素养与传媒责任[J].当代传播(汉文版),2007(4):1.

篇9: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探讨论文

3.1传播生态的改变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结构失衡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以游牧文明、农耕文明、采集文明、藏传佛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相结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在前工业社会,由于经济结构相对封闭、单一,社会生产方式落后,人们社会活动范围有限,信息传播途径与方式较为简单,以口口相传、口手相传为主的人际传播和以家庭、部落或族群为主的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此阶段,具有一定社会威望、生活经验丰富和体育技能水平高的乡土艺人,作为“意见领袖”,承担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角色,对外界信息起着重要的“过滤”和“加工”作用。由于传播范围相对局限,因此,不同体育文化间的竞争与冲突得以避免,不同体育文化认同间的张力无以展现,主体的文化认同选择无从谈起,可以说,传统社会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顺应了此阶段社会性质和文化特征,表现出封闭性、稳定性和宗教性的特点。不同受体间以一种保守、封闭、自足和平静的心理状态参与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以标定自己的民族或族群归属,这种对本民族或族群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性认同”,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续性和持久繁荣,呈现出一种无意识的文化自觉样态。“当代文化的生成、发展与演变是在全球场中进行的。不同社群、民族、国家的文化再也不是封闭的,它们在全球场中展现。不同文化的这种全球性互动和高度相关,是新科技革命的产物,也是信息、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显然,这是史无前例的。”[6]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传统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发生巨变,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大众传媒以及数字媒体在体育文化传播方面建构起的庞大的、跨民族和国界的多方位传播态势,在携带海量的异域“体育符号资源”的同时,作为意义的建构者,“收编”或“统一”了大众的体育文化身份建构资源,使当代体育文化领域呈现出普遍的“文化媒介化”的特征,并且这种“媒介文化已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宰制力量”[7],正在对社会结构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加速推动着传统的单向体育文化传受模式向多中心、多维互动传播位移,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结构,催生了新的体育媒介时空。在时间上,拉近了历史或传统与现实或当下的距离,使得文化中稳定特征的再现具有当下意义,塑造着新的文化认同;在空间上,大众传媒压缩了空间,统合了基于一定地域的整体性社会生活过程,构造着新的“想象的共同体”[8]。可以认为,现代传媒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改变了原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致使传统的“意见领袖”角色嬗变,社会身份式微。同时,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输入———输出”的节奏被打乱,致使“文化共同体”对文化符号的解读、调整与重塑的相对平衡的节奏被破坏,受众在对多样的体育文化符号进行着甄别、判断和使用的同时,文化的选择性得以体现,文化间的张力体验日益明显。原有维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共同基础的价值标准,伴随着受众重新的解读、修正与调适,呈现出碎片化、个体化和瞬间性特征。那种建立在以情感、信仰等为基础上的、稳定的维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纽带被割裂,而被代以冰冷的、暂时的契约关系,统一的认同规范和框架被打破,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心智和期望从沉静、封闭、无意识的“原生性认同”,转向活跃、开放、自觉关注的“选择性认同”。由此而引发的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危机问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嬗变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错位的直观表现就是体育传播文化内容的同质化倾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无可抗拒的势头成为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挤压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空间,受众对西方竞技体育表现出来的竞技性、公平性等价值标准和统一规则下的表现形式的认同,加速销蚀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基础。

3.2社会转型过程中媒体文化传承功能的失位与价值迷茫

韦伯通过对现代理性的分析,认为理性分裂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并且工具理性已经日渐占据统治地位,而工具理性意味着对利益的功利性攫取成为了现代性社会的主导[9]。工具理性的价值导向,加速了文化的去魅化过程,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到来,消费社会文化符号的崛起,催生了“体育文化商品化”,大众体育文化日益崛起,体育消费文化盛行。詹姆逊认为消费社会就是完全多元并且抛弃了单一规范的放任社会,在消费社会里,文化也开始商品化[10],而这一文化转向,通过媒介传播更被无限放大。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我国国内媒介实现了从“事业”向“产业”的角色转换,传播范式开始从国际传播向全球传播转变,将满足国内多元文化需求视为运作的核心目标,并通过媒介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的全球配置与整合以及“全球本土化”策略下的内容生产与销售来赢取最大的市场利润。基于工具理性的价值诉求,各种传播媒介在“议题设置”方面的功能不断被强化,而作为媒介“守门人”的社会责任功能却不断被弱化甚至忽视,其提供的各种体育文化产品也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为争取更多的受众注意力资源,积极寻求与文化的联姻,媒介体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注意力经济”。在传播内容方面,大众传媒以体育政策、方针、新闻和赛事的宣传、直播和报道为中心,融合了外部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现象等,形成日渐趋同的西方竞技体育主导思想合力,在不断强调标新立异的同时,再造、改变、诱导着大众的体育文化趣味及追求,主导着社会主流体育文化“拟态环境”的形成。而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壮族的打扁担活动、鄂温克族传统的“来阔勒节”中的套马活动等,虽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地域性和一定的健身性和娱乐性,但相对现代竞技体育,在内容的丰富性、竞技性、娱乐性和时尚性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广大受众时尚性体育文化消费需求,似乎已伦为“腐朽、迷信、落后”的代名词,在传播链中,得不到大众传媒的青睐,难觅落脚之处。根据H.布鲁默的“互动理论”,个体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其认知结构[4]。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空间”,主流体育传播媒介重塑的富有娱乐性、时尚性和观赏性的“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广大受众对现代体育的“等值解读”[11],并不断修正对现代体育的“选择性认同”,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消解与变迁成为必然,如侗族滚乱泥、回族堆人山、白族跳伟登等。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微博、微信、博客等媒介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广大受众作为“自媒体”,又无形中扮演者传播者的角色,乐此不彼地助推着这一文化语境的形成。

3.3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遭遇空前未有的传播全球性、传播科技化和内容同质化的危机。可以说,“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主要就是强势文化的过程,是以强势文化压制、排斥、甚至最终吞噬弱势文化为特征的”[1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包含着一种将价值、利益和意义领域里的特殊性作为客观历史领域里的普遍性强加给他人的过程”[13]。国外传媒集团尤其是西方跨国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全球体育文化竞争场域中,本着现代市场利益法则和运作逻辑,坚持西方竞技体育思想推广策略,秉承自由、理性、公平、竞争的现代体育观念,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优势和先进的传媒技术手段,假借“普遍”之名,冠以“当代性”“时尚性”和“全球性”伎俩,隐性地将批量生产并加以本土化包装的现代体育符号、信息输送给目标人群,实现了对体育资源的不断积累,并通过各种媒体仪式化、制度化、日常化的传播,获得了象征性社会权利的表征与再现,并逐渐形成一种体育文化霸权主义思想。与此同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空间不断被扭曲与压缩,文化格局被迫发生改变和重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这种态势,加速促进着现代体育文化的整合,引导受众的认知趋同。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今日的体育全球化并不只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陷阱[14]。由于文化认同的选择同样是文化的比较与竞争过程,在西方体育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民族传统不断被“他者化”,甚至“妖魔化”,其民族性、本真性、传统性等不断被消解,并在发展过程中沦落为极致性地向西方体育普遍性模式的靠拢与模仿[14]。

篇10: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开发论文

摘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团结的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人造、抽象、动态、开放的意识形态。本研究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内涵解析的基础上,从整体性与综合性、层次性和关联性、反馈性和可控性三个层面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性,并从文化需求拉动、文化品牌的建立、媒介的运用、政府行为决策、保障条件五个方面阐述了文化资源开发影响因素,以期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抓住主导动力,不断与时俱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发展。

篇1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开发论文

1、前言

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团结的根本所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无法幸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人造、抽象、动态、开放的意识形态,她对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调整、整合社会发展力量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则不单单是指精神层面的诸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等内涵式价值,也包括实质性层面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场地、服装等。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程度不够、相关的政策支持不够、缺乏成熟的文化市场环境等问题。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特性涉及的方面众多,影响因素复杂,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综合研究,特别是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文化的交叉研究。

2.1、整体性与综合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多目标、多因素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资源体系。在该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资源开发的利益相关者,诸如资源拥有组织、资源受众、资源开发主体、当地政府,并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出发,以科学化、持续化为最终目标。

2.2、层次性和关联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历程,是由体育文化需求拉动、体育文化品牌、政府对于体育文化的态度等各相关组织的共同行为所构成的。同时每个组织或个体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上所具有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同开发组织或机构之间有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关联性。正是由于资源开发者的层次性与关联性才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和联合性。

2.3、反馈性和可控性

反馈性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特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由多项因素共同决定的,当资源文化开发处于偏离稳定状态的时候,各种作用力的合力将逐步使其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在文化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同时,可以人为的对资源开发进行调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以坚持传承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口,不断的进行调整、反馈、再调整,从而科学化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复杂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必然是一个由多元素组成的多输入、多输出、多控制的开发与管理体系,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文化需求拉动、文化品牌的建立、媒介的运用、政府行为决策、保障条件五个方面。

3.1、文化需求拉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需求的竞争”。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市场需求,那么文化就缺乏一定的发展动力。文化需要的多元化、差异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根本动力所在,广大群体的文化需求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始力量。在保卫传统历史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许多拥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正是基于国家发展需要、人们心灵需求的原因,民族传统文化赢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加强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对于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要。

3.2、文化品牌的树立

山东曲阜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孔子、颜回、左丘明、鲁班等名人的故乡,黄帝诞生地,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中国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等儒家文化圈具有深远影响,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因此其在自身的文化的优势上是得天独厚的。国内外众多游客都会慕名而来。从山东曲阜所具有的文化品牌优势我们可以得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品牌的开发与树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有重大的影响。

3.3、政府行为决策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政府行为决策主要包括政府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配套政策制定、文化发展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政府行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科学的.认识与分析,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规划与政策,进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4、媒介的运用

媒介的宣传与包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受众对接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受众,提升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将广大受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兴趣转化为的实际购买或商业行为,同时通过宣传与包装还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种重要信息反馈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经营者,指导其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和促销战略。当前,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宣传与包装中主要涉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游客(自媒体)等方面。媒介的宣传与包装是链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受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传动与疏导的作用。

3.5、保障条件

保障条件主要是由硬环境、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即支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硬件建设条件,诸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安全设施的建设、文化咨询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软环境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文化氛围、服务意识、综合教育等无形的方面。保障条件对于文化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形成是至关重要,它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旅文化资源开发的保障力量。如果缺乏一个良好的保障条件,就必然会造成文化资源开发政策与规划的失衡、开发人才的缺失、资金投入的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说,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文化品牌是推动力量,文化需求拉动力量,政府行为决策是推动力量,媒介宣传是传动力量,保障条件是辅助力量。每个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协同,形成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能量源,共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4、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不仅体现在时间延续性的问题,同时又体现在文化资源开发整体的全局性上。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不断与时俱进,捕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敏感态势,抓住主导动力,围绕其形成发展动力模式,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适时发展。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不应局限于文化,而且应致力于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培育,开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秦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刘晓光.内蒙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以那达慕为例[D].北京体育大学,.

[3]杨芳.塔里木盆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6.

[4]刘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价值及其实践途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3).

篇12:浅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论文

浅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论文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既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又是顺应现当代体育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文化延伸”。文化延伸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增强人们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在新时代背景下融合当代互联网、大数据、现代体育科技等,在现代体育竞技中不断增强其实用性和吸引力,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民族文化;传承;

近些年来,我国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当局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现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存在于农村、少数民族集聚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这些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带有民族传统色彩和历史年代感[1]。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对国外各种文化节日的不断引入,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虽然国家为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设立了相关的机构,出台了相应政策,但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已经抵不住现代各种文化的冲击。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现状

1.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意义及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体分为理论类和非理论类两个方面。理论类主要表现在人类长久历史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具有格式化和程式化的各种关于文化的理论基础。非理论类则主要表现和作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具体可代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心理状态、风俗特点、生活情趣和运动习惯等[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是一种超越民族本身层次的延伸,超越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所带有的保守性和民族性,文化的延伸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未来发展空间的一种扩展。有效的文化延伸不仅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内容。

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特点分析

文化的进一步延伸可以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构更加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服务对象就是以人为主体,并且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主要需求为目标,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和不同身体功能的需求也造就了我们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比如东北常有的体育文化活动(滑雪、冬泳等),而在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与此不同。受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域因素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形态在结构上的表现就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气候因素,真正在结构上做到满足不同人们在不同地域中体育文化需求[3]。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更注重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顺应,使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交流以达到进一步的创新。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取向

2.1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更趋理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更加完善,人们对于文化的选择更加顺应时代的变化趋势,对于文化的选择更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人们潜意识选择去除了一些对于现代生活并没有太多意义的文化内容,传承和弘扬了一些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对于我们精神生活有着良好督促作用的文化精华。这也是基于现当代社会价值观的要求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的有选择性的发扬和传承的必然。

2.2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地域特点更加明显

从当下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普遍存在地域差异性。根据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来分析,由于长远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造就了更为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农耕封建社会所存在的种种局限性和未知性,我国在对地域性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上往往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封闭和保守,正是这种封闭和保守大大阻碍了地域文化的互相融通,也造成了文化差异[5]。由于地域远近的差别很大,所以我国不同地域的人存在不同的体育文化认同感。虽然地域各异的文化造就了我国更为丰富多元化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文化缺乏沟通交流,人们对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缺乏认同感,这也就造成了文化交流的阻塞,同时大大限制了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因此,当前建立相对完善的体育文化运行机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广泛传播,能够大大推进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和广泛度[6]。

2.3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到加强

现如今经济、政治、科技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日新月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也必须要跟得上文化发展的步伐。各种新文化的.引入,对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还是从人们的日常价值取向来看,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合理性、创新性的延伸,才能够使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得到大大的提升,进一步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提高我国在国际的文化竞争能力,提高我国文化的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因此,只有进一步创新性文化延伸,把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作为引导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才能够对我国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3.1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与网络科技更加紧密融合

当代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上的问题,使得学生们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并不高,而在现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查询来源更加广泛和快捷。学校对于学生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创新性的加入互联网络技术,基于网络传播信息的快捷以及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和趣味性,可以更大程度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学习。而教师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并对于学生们互联网学习的内容进行一定合理化的筛选[7]。通过互联网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和发扬。

3.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在体育竞赛中得到发展

在现代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中,竞争成为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在不同的体育运动和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一定的竞技性,这也成为传统体育运动中常常会提到的一点[8]。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竞艺也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新方向。现如今体育竞艺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体育学界所认可并且强烈支持的体育文化创新。竞艺是从体育的艺术和美学方面来看待体育活动的,具体可以表现在体育的器械、妆容、服装、动作、礼仪等各个方面。相比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竞技来说,在体育文化延伸中的体育竞艺更注重的是体育活动中人们身体上精气神的体现[9]。

3.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趋休闲大众化

据统计,我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836美元,预计到2022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1.2万美元左右,进入到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个阶段,人们具备了享有更多休闲和闲暇时间,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健身、康养等的需求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需要更加大众化、休闲化,适应人们需求变化的要求,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其传播会更加广泛,影响将逐步扩大。

4.结语

目前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在基于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求下,不仅有网络技术上的改变,更应该顺应时代趋势的变化。因此,需要加强民族体育文化的延伸工作,注重体育竞艺的进一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我国体育文化延伸所要达到的目标,找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王保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体育建设中的重要性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8):111.

[2]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周强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地域性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17,9(38):138-140.

[4]向晋湘,张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1153-1157.

[5]田祖国.地域文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9):66-69.

[6]徐华.传播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15-16.

[7]刘风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5):73-75.

[8]王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872-876.

[9]常毅臣,陈青,张建华,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61-66.

相关专题 困境民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