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自主发展阶段性表征探究论文

赛博烟爱好者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赛博烟爱好者”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教师自主发展阶段性表征探究论文(共13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体育教师自主发展阶段性表征探究论文

自主发展是教师不断改变原有的知识、观念,吸纳新的知识、观念,提高自己的能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的过程。体育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特征与阶段性表征,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自主发展与体育教师自主发展

自主是指一定条件下,个体对自身活动具有的支配、控制权利和能力。它发自于个人的主观意识,不是被动、强迫的。发展指事物的连续变化过程。在人的发展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的要求和需要所引起的个体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自主应包含以下内容: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主观意识、能动性、非外界强制。发展也至少包含以下内容: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进步;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因此,自主发展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觉追求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自我超越方式。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化,教师自主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例如,美国学者克朗顿的“自我指导的专业发展”观认为:“独立、自由、自主、赋权和自我指导是成年人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具有个体自主、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学自修的特征。”它突出了个体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中的主动性,其本质就是教师的自主发展,需要教师的自我更新和不断成长。

体育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体育教师个体自觉主动地追求职业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自我超越方式。那么,如果将此定义放置于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则对体育教师自主发展又赋予了更为具体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体育教师自主发展是指在学校情景中,根据体育教师自我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求,使体育教师在明确体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开发和利用体育资源、设计发展策略、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专业发展方式。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自律、自觉,体育教师的自主发展不仅需要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的支撑,而且还要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反思;二是强调体育教师既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又要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责任,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体育教师的内部需求。这种主动的发展过程,首先要求体育教师有自学和自我发展的愿望,然后从外部监控转变为自我监控,同时,这种发展也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质量互变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果可以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起点。

二、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的特征

1.内在性。体育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和愿望是内在的,这种需求和愿望是根据自我意识,基于个人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追求愿望和目标而产生的,称为自我超越意识,是自我超越的内在依据和动力。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体育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各项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不仅让教师感到压力,而且也让教师开始为自己寻求发展方式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所以,从性质上来说,体育教师的自主发展和其他专业教师一样,是一种内源性专业发展,这种动力来源于教师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我的超越,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升华。

2.个体性。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容具有个体性,发展的是个体的内在潜能,即具有个性特点的兴趣、爱好和才能。自主发展的体育教师是最有可能发挥个人潜能从而在承担和履行个人作为知识人的社会使命方面达到最优化的人。因此,他们的自主发展是个性与社会性和谐发展意义上的发展。每名教师的自我发展必须更具体育专业的特点和其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订立适合自己的体育专业发展目标、发展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有意愿和能力将所定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由此可见,这种新的知识结构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探索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而不在是仅仅接受前人总结的普遍适用的“原理”或“规律”。发展内容的个体性使体育教师自主发展成为一个积累、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3.自觉性。自觉主动性是体育教师发展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集中表现,与被动消极相对应,也是能动性的表现。体育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发展状态,是基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自我超越活动。自觉主动是一种发展的状态,这种状态形成体育教师的一种日常生活样式,具体表现为行为的方式,但实质上是人性中能动性的表现,自主发展是体育教师生涯的最高境界。因此,个体的自觉主动性使得体育教师无论是在正式的教育情境下,还是在非正式的日常专业活动中,均表现出实施自主发展的意愿和能力,能够将自身的体育专业发展与自己日常的专业生活密切结合。

三、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的阶段性表征

1.“非关注”阶段。“非关注”阶段是指正式进入体育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尽管后来做教师的人在这一阶段很难说有从教意向,更没有专业发展的意识,但对后来从事体育教育的影响却不容忽视。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前学科”的教育教学知识、观念也会迁移到体育教师的正式执教阶段。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做学生的过程对自己的成长有重要的价值,生动的教学情境已被自己深深地印在脑海,多变的教学模式在不知不觉中已被内化到自己身上,而当他们执教时这些都将被激活,许多做教师的人都感到是在模仿以前教过自己的老师的行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入学前已有的教学观念形成了他们师范教育阶段学习内容的过滤器。另外,在这个阶段,除了教师职业的“相关品质”“前学科”的影响外,还有与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相关的一般性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也为正式执教打下了基础。

2.“虚拟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主要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发展状况。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接触的大中小学实际带有某种虚拟性,他们缺少体育教师的体验,加上“虚拟的”专业学习环境,使得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人员意识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而进入体育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将对体育教育阶段的学习起“过滤器”的作用,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难以接受或有保留地接受新的、更为合理的教育理念。在实习期,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往往关心的是学到体育专业和课堂管理方面的知识,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比较空泛,他们感到理论学习阶段并没有为当教师做好准备,开始对自己的体育专业素养进行反思,开始意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并试图重新构建自己的体育专业素养。但是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身份还是学生,所以,他们较少参与体育教学专业活动,他们的专业活动还只是某一运动项目、某些特殊技能和技巧层面的活动,比较忽视教育观点方面的改革与培养。但是经过实习期,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已经被唤醒,实习期越长,专业自我发展意识被唤醒的程度就越高。

3.“生存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是指初任体育教师阶段。这一阶段,教师有着强烈的体育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面临着所学理论、运动技术与实践的“磨合”,他们特别关注专业发展结构中的最低要求――体育教学的“生存技能”。研究表明,一个人第一年的教学情况如何,将对他的教学效能水平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时期体育教师面临着冲击,他们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阶段所形成的教育理想,在日常体育课堂生活中很难实现,对学校的现实环境很难适应。这时他们关注的问题依次是体育教学中的课堂纪律、激发学习动机、处理个体差异、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因此,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到出任体育教师的导入阶段对于体育教师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体育教师的去留,而且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体育教师。

4.“任务关注”阶段。在度过了初任期之后,体育教师逐渐步入了“任务关注”阶段。这是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随着教学基本“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体育教师的自信心也日渐增强,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体育教学上来;由关注“我能行吗?”转到关注“我怎样才能行?”上来。在指向上,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由上一阶段的仅仅关注“生存”技能转到更广范围的体育专业发展上来,这一转向在更大程度上受到职业阶梯、他人评价等某些外在因素的制约。体育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重视,多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以获得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在这个阶段,体育教师专业态度较为积极、稳定,至少从心理上接纳了体育教学的任务。他们中的大多数会自觉地寻求各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如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参加教师进修等。

5.“自我关注”阶段。如果沿着前一阶段的积极的专业发展的话,接下来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进入了“自我关注”阶段。这时,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转移到了体育专业发展的自身,而不受到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同时,体育教师已经可以自觉地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的发展状况,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师,全心致力于体育专业技能的提高。他们经过一番努力,在掌握体育课堂管理策略和教学机智之后,更加关注体育教学内部的活动及其时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体育学习,是否掌握运动技能,所教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关注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另外,在自身发展中,他们追求卓越和专业成熟,同时,随着与其他教师交流的不断增加,逐渐意识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规律性,并尝试以此来规范、引导自己的专业发展。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师通常能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容易接纳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与前几个阶段不同的是,这时体育教师能够对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予以整体、全面的关注,其具体表征是自信与从容。

体育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传统教师教育的重要补充,并成为职后体育教师发展的思想核心。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勤于反思、善于学习、精于教研、勇于改革和乐于合作等途径实现自主发展。因此,较为理想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自主发展为基本理念,在教师自主发展的各个阶段帮助体育教师形成内在的专业结构和自我更新意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也在自我更新意识的指导下谋求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能感。

篇2: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探析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探析论文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个动态的终身发展的过程,国内外学者对此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各种仁者见仁的分类。本文先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综述和比较,然后依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观察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做了简单的分类和分析。

关键词专业发展 阶段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和学生教育的引导者,是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经历着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并贯穿职业生涯的终身提高的专业过程,而此过程具有一个动态发展的特征,故这一专业发展的过程会随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在专业信念、教学关注以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的变化特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上世纪60 年代始,教育界开始大力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者逐渐从不同视角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阶段和其规律进行研究,涌现出了许多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各种理论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教师在在一贯穿终身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特点,其目的都是为了探索教师成长的规律,帮助老师更清楚地了解及应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更顺利地解决每一阶段中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实现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1 国外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这一研究已进行了很多年,不同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分类是多种多样。上世纪60 年代,作为最早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美国学者富勒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形式,以教师关注的对象为核心,把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分成了五个阶段,即执教之前关注阶段、早期关注求生阶段、关注教学情景阶段以及关注学生阶段。70 年代,另一位美国学者卡茨又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把学前教师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四阶段的理论,即求生存阶段、巩固阶段、更新阶段和成熟阶段。80 年代,美国学者费斯勒又从生命的自然老化过程以及周期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把这一过程细分为八个阶段。另外,休伯曼又提出了教师职业发展五阶段的`理论。司德菲又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也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重点探讨了教师进入成熟期后有可能出现的低落、停滞并重新进入发展阶段的问题。最为国内学者所熟知的还是心理学教授伯林纳和教育专家本纳的分类,他俩的分类不谋而合,基本都是分为新手阶段(新手)、进步的新手阶段(高级新手)、胜任阶段(胜任者)、熟练阶段(精熟者)以及专家阶段(专家),不过两者对处于不同教学专长发展阶段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描述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2 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林崇德、申继亮、叶澜等最先进行,他们从心理学、伦理学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框架,为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白益民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把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并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钟祖荣则从教师素质和工作业绩的角度研究,把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邵宝祥以教师的教学能力角度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把教师专业发展也分为四个阶段。无独有偶,这三名学者的分类有异曲同工之处,总结来说这每个阶段的终点分别对应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专家教师。廖诗艳和罗琴则以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为假设,以职业成熟度为标准,把其划分为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四个阶段。该研究不仅涉及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时间界定、专业发展需要、教学关注行为特征等四个重要方面,而且还对各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做了非常详尽的研究。而且还从反思的角度对处于不同阶段的老师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反思方法和技巧,为教师提供了明确详细可操作的范例。傅树京归纳则总结了富勒和伯顿的结论,对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能力和教师需要进行了全面描述。

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也十分活跃,最流行的是王秋绒在教师专业社会化的过程与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的三阶段理论。他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依次分为三个时期,即“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实习教师阶段和合格教师阶段。 其他许多学者如高强华、曾国鸿、曾惠敏等也都进行了许多研究。 (下转第93页)(上接第90页)

3 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笔者通过在新疆几个高校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和跟踪调查发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新手阶段:刚毕业走向教学岗位的老师都属于这一类。他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校,接触全新的课堂环境,面对的也是完全陌生的面孔,因此他们必须对教学情境进行细致的分析,学习了解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并亲自参与教学实践以了解教学的真实情景以获得教学经验。在此阶段,新手教师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看法通常较为理想化、开放化。但在现实中他们会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满腔抱负与实际的教学大相径庭,学生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对学习充满渴望,也不能与资历颇深的同事经常讨论教学、交流经验,他们会感到力不从心,感觉教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得心应手。不免产生失落感的他们尚需要适应教学,并积累经验。

第二,胜任阶段:在积累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后,一大部分新手教师可以成为胜任教师,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达到这个水平。一般来说,大多数工作了三、四年的教师可以达到胜任水平。课前他们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制定教学计划,明确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实际的课题教学;授课时这些老师能引导学生轻松地掌握重难点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分析课堂环境和学生的实际听课情况,更有效主动地掌握课堂教学,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课堂,他们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如此一来,这些老师对教学更富责任感,以更高涨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新的教学中去,希冀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第三,熟练阶段:在工作五年后左右,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会进入教学水平相对熟练的发展阶段。这时,教师的直觉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他们对教学情境已有了直觉感受,并通过分析教学情境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发现教学情境的相似性,并加以有效的分析和判断,对新的教学情境进行提前预测,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预测的明晰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

第四,专家阶段:专家阶段是教师发展的最高级阶段。能进入熟练水平的老师不少,可是能发展为专家水平的老师却为数不多。进入此发展阶段的老师能凭直觉把握教学,他们驾驭教学的能力极强,轻车熟路。这些专家教师见闻广博,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成功地鼓舞指导年轻老师。在课堂上娴熟自如,润物细无声,知识如春雨浇灌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肖丽萍.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评述.中国教育学刊,(5).

[2]苏秋萍.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对教师教育的启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6).

篇3: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论文

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论文

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新一轮的课改实施已经步入第五个年头,在课改的推动下教育领域无疑在发生着一场巨变。教学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不断体现、落实,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思维活了、涉及的视野广了、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多了、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足了,但是作为教师也越来越感觉到驾御课堂越来越难了、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了,这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镇江市教育局实施“三大”活动,就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的一种具体体现。认识到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应该根植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探究、反思和理论提升。要学会规划自身的教师生涯,在不断实现规划目标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名教师。

二 、自身状况分析

1、自身背景及成绩分析:

我**年于**师范学校毕业,至今从事教学工作**年。在这**年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一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之余我不断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年江苏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科毕业。**年毕业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函授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它为自己的教师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2、对自身问题的分析

从教**年来,在学校及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教学方面我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要跨越目前的状况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推进,感性的教学经验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分析做指导,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三、自身专业化发展目标:

1、整体性目标:

力求自己由专业型、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2、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xx—20xx) 以自主学习提升理论素养专业化为主的目标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这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校本研究则可以从“提高经验认识水平”和“强化教学反思能力”这两个方面促使教师理论素养的专业化。

具体措施:

(1)认真读好六本书,并作好理论学习笔记。六本书是:

(1)《教育新理念》、(2)《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3)《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4)《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5)《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6)《多元智能》。

(2)制作个人专题主页。记录整理个人成长的足迹。

(3)确立实施自己的小课题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系列。

(4)争取外出学习一次,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思路。

发展定位——争取完成对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系列之一的预习的习惯的养成。

第二阶段:(20xx—20xx)

(1)、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强化教学反思能力。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养成随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想和学生的创新片段,学会积累,学会研究。

(2)、加强教育科研能力重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

在教研与科研的实践中,发展自己,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与反思而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强化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将学科知识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来整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重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发展定位——完成小课题结题报告,参加相关课题的评选比赛并争取得到认可。

第三阶段:(20xx—20xx以提高教学效率促使教学品质专业化为主的目标

(1) 在教学中注意学法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努力使学生基本形成会预习的好习惯,努力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钻研的学习品质。

(2)培养学生独立钻研,敢于表达的好习惯。将比较容易的知识由学生自己来讲,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发展定位——争取使学生养成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四、主要措施

1、用自学形式完成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

2、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学校组织的校本研训活动

3、承担学校及上级部门组织的课题实验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自身的提高。

4、及时记录自己在教育科研、课堂教学、业务学习、个人感悟等方面的学习心得体会。

5、定期参加有关的科研论文评比

6、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读书时间。

五、预期效果

1、初步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素养。

2、具有良好的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

3、个人学科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4、完成小课题研究课题。

5、尽量给学生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

篇4: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发展论文

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教学能力是评定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推进国家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进程。然而,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能力显得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此现状,以高中体育课程新标准为指导,对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其发展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要将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自己的思想,积极寻求新颖的教学方式,由此来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研究也表明,高中体育教师只有顺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高品质的人才。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了解学生的基本素养;再者教师应该具有专业性、智谋性的教学能力;最后,虽然体育教师教课内容属于体力活动,适应新课程教学的体育教师还应该具有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其上几个方面内部指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体育教师,从而构成了整个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体系。可知,将整个体系进行优化、健全、完善,是我们体育教师需要致力的伟大事业,以达到国家体育教学事业的欣欣向荣。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1)不过分依赖学生的体育兴趣,各项技能全面发展根据实地了解,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过分依赖学生的体育兴趣来安排,这从表面上看,老师看似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进行教学,为学生减压,以培养学生的坚持运动的意识。但是,这样按照大多数学生兴趣来进行的体育内容的选择,却损害了少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不断落实的背景下,体育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有更大的权力。有些教师把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的项目直接抛之脑后。例如使大多数学生头疼的田径项目,很多学生认为其枯燥无聊、负荷量大,提不起兴趣。所以有的体育老师在上课时不再进行田径内容的教学。然而,学生体质却没有向着体育老师预想的方向发展,反而是大幅度下降。因此可知田径教学如同楼房的地基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基础,它拥有自己的独有特征,这是其他体育运动不可代替的。田径项目能够对学生的耐力、灵敏度、力量等进行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还可以培育学生顽强、坚持的品质。从田径运动这一项体育运动去想那些被体育教师扼杀的体育项目,有好多虽然不受学生欢迎,但是却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影响,既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又要结合体育项目本身的特征,做到最优质的选择,建设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2)正确理解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地位”。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句话看作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接触、共同进步的过程。老师在体育课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亲身践行,两者在同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但是,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上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如大力度地提高学生的主人公意识,降低教师的存在感,甚至缩短老师讲解的时间,体育教师必要的教学内容的传授也被视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主动权。如果这种现象广泛出现的话,那又何谈师生在同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又何谈在教师的引领下,更好地发展自身。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体育老师的引导作用,调整师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发展。(3)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建设,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标、推动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更好的教学培训。对于体育这门学科来说,体育教师是进行课改的重要的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好和不好直接关系着着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一定要将教师培训放在首要工作。对此,我们需要在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培训,让体育教师掌握新颖且高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心理的培训,让老师正确的面对体育课程,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只有这样的才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去掌握新课程,对自己的教学才会更有信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把新课标、新内容与以前的内容优势进行整合与互补,并且需要进行在不断地上课教学中,去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好地迎合新课程的要求。以达到亲身经历,言传身教,同仁相互交流活动,共同成长的新光景。(4)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基础技能,改善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一项课程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体育课就是一门非常关键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门教学,它开有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自我保护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从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人际关系与体育道德两方面的认知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视度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除了身体素质训练外,还应该包含道德、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教师应该增加“实战训练”,例如:球赛、事件模拟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从中体味蕴含的人生哲理,就像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计得失等等。总之,高中体育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在课程的新背景下,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形式,积极地向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靠拢,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J].中国学校体育,.

[2]唐宏明.关于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现状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篇5:构建共同体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构建共同体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专业学习共同体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策略

论文摘 要:专业学习共同体有成员平等、共同愿景、合作学习、成果共享等特征。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学校领导的作用,鼓励全校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体育专业学习共同体,确立共同愿景,营造合作文化的氛围,组建多元运动项群的教师团队,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等,是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一、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概念进入社会学领域,始于1887年德国学者滕尼斯(Ferdinad Tonnies)的著作中。滕尼斯认为,“共同体”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1]。20世纪80年代,“共同体”概念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博耶尔(Ernest L.Boyer)1995年在其《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中使用了“学习的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学习的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组成的组织,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可以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与互动[2]。

近年来,“专业学习共同体”一词频繁地出现在许多教育文献中,不同的研究者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界定也不尽相同。迈尔斯(Myers)和希姆普森(Simpson)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每个人都在学习的文化氛围,在其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为学习和共同受益负责。斯贝克(Speok)强调指出,“一个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应该推动并且将学习视为持续的、积极的合作过程,其中包括教师、学生、员工、校长、家长以及学校社区之间的动态对话,旨在提高校内学习与生活的质量”[3]。霍德(Hord,)把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解为“学校中的教师和管理者不断地追求和分享学习,同时进行实践。其目的是通过增强他们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专业效能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4]。

通过以上研究者对专业学习共同体内涵的释义可以看出,从事专业“学习”是成立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在共同体内成员之间通过“合作”相互支持、共享经验,以实现成员和共同体整体的发展。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最终是通过提高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来实现的。

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1.成员平等

在专业学习共同体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学习者,没有上下级关系,普通教师与行政领导一起参与决策的制定和过程的实施,共同体成员相互合作,共同持续进行学习和探究。

2.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全体成员对某一想法和目标达成的共识,并要不断地为之奋斗,同时,它对每个成员都是十分重要和具有一定的精神影响的。在学习过程中,共同体激励所有成员以共同愿景为方向,并在探究学习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加以贯彻,以促进共同愿景的实现。

3.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学校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都有一种强烈的排他性,与同事处于一种互相封闭、竞争和孤立的状态。这虽然有利于避开外界对教学工作的干扰,但同时也切断了教师从外界获得各种支持和评价的通道,不利于其自身及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专业学习

共同体中,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是进行共同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伙伴,在反思性的对话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并改进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4.分享个人实践成果

传统的学校过于强调教师的竞争,优秀教师大多不愿把成功经验与他人分享,教师之间的观摩学习、交流往往流于形式。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之间定期相互观摩教学,课后进行评价研讨,大家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对存在的分歧进行反复的沟通和探讨,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1.共同体中的合作文化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在共同体中,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大家自由地研讨、辩论,并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共同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体育教师的合作完全是建立在自发、自愿基础之上的。在合作的氛围中,体育教师能够及时地获取新的信息,促进个体专业知识的完善与发展。共同体中体育教师不仅实现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提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所在群体的体育专业学习与体育专业成长。

2.与教学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就是为了解决体育教学中以及业余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方面出现的实际问题。共同体成员运用各种体育运动的专业知识,通过教学观摩、观看运动竞赛录像、共同备课和研讨等学习活动来解决问题。工作需要推动了体育教师的学习,学习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使体育教师更好地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3.学校支持下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更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在过去,为了更新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校多采取派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和参加短期培训班等形式。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在整个学校的层面上,学校领导和各科教师都可以是共同体成员,学校为共同体开展活动提供物力、人力以及政策的支持,对于学习共同体发挥应有效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共同体学习中形成了共同的专业知识和规范,个体知识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共有知识的增长,从而推动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4.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够培养体育教师可持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

体育教师为适应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保持全面的、持续的学习能力。

专业学习共同体形成了一种鼓励学习的氛围,能够激发体育教师自我超越的精神和潜能,同时团队学习的方式也为这种精神与潜能的持久保持和扩大提供持续不断的支持、保障和适宜的外部环境。共同体为每位体育教师制订短期和长期的专业发展计划,教师的专业学习围绕着统一的主题或目标展开,重视体育教师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积累新的学习经验,并鼓励体育教师在专业万面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如学习新的、时尚的专业运动技能等,从而提高可持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

四、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1.发挥校领导的作用,鼓励全校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体育专业学习共同体

体育专业学习共同体也需要校领导、其他教师、管理人员和体育教师一起参与。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校领导要尽力与每一位成员沟通,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普通教师共享决策权。在建立校内支持体制的同时,还要加强与校外体育专家、学者以及专业运动员的联系,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寻求更多的机会。

2.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状况,确立共同愿景

对学校的整体体育工作做一次诊断性调查,了解学校的运动场地设施、师资、学生人数、学生对体育课及其他体育活动的要求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反复倾听每位教师的意见,提出近、远期学校体育发展目标,把最受教师支持的目标确定为学校体育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愿景,并与全体成员进一步讨论修正。共同愿景的确立一定是校领导和所有成员共同培育和建设的,是在所有个体的真心向往和最高愿望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共同愿景是构成共同体成员共识的基础,能够让成员对共同体产生亲近感和一体感,是建立互信、增加交流和形成合作文化的关键。

3.营造合作文化的氛围

教师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折射,是学校文化积淀和人文哲学价值内蕴的综合反映,是由历代教师共同创造、继承、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动专业技能的切磋、裁判员执法的交流和体育教学方法的探讨等方面,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给予体育教师个人充分的话语权,鼓励大家进行深度的交流和讨论,让每个体育教师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有利于体育教师的`融合和创造。如此,在专业学习共同体内部,才能够营造开放的、平等的、协作的、竞争的、创新的合作性教师文化氛围。另外,学校还要经常组织教职工的集体活动,给予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和交流的时间,增加教师合作的机会,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氛围。

4.组建多元的运动项群教师团队

体育运动项目繁多,每位体育教师各有一定的运动专长,要求体育教师精通很多项目运动技能也是不现实的。学校其他学科教师也会有一些人擅长不同运动项目,可以根据运动项目项群来分类,把这些教师与不同的体育教师分到不同的运动项群教师团队中。不同的运动项群教师团队有不同的运动技能专长,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运动专长和增强运动兴趣,有利于教师运动技能的提高和运动执教能力、裁判能力等的提高。根据学校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学生运动兴趣和对时尚运动项目的爱好,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确定不同教师团队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

5.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组织,需要所有共同体成员持续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和探究以推动共同体的发展。多数体育教师比较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体育理论的探究。因此,专业学习共同体要鼓励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理论学习,养成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习惯。体育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检验新教法、新知识的应用效果,并不断反思,总结实践经验,内化新知识和新技能;逐步养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借助相关的理论予以解决的习惯,使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形成不同的体育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又能够在实践中使理论得到验证,最终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52~65.

[2]Boycr,E.L.(1995).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for learning Princeton,NJ: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Advancement of Teaching.

[3][美]罗伯茨,普鲁伊特.学习型学校的专业发展――合作活动和策略[M].赵丽,刘冷馨,朱晓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6.

[4]Hord,S.M.(1997).Professional leaning communities:what are they and why are they important?Austin: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篇6:浅谈体育教师建构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浅谈体育教师建构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体育教师 专业化发展策略

【论文摘要】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从真实情境、合作与交流、反思性实践和自我建构等方面,阐述了体育教师个体建构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是近年来教师职业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关于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也由此产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所谓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包含了教师个体专业思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以及专业自我的形成。”[1]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使体育教师的个体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主动、积极和持续的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真实情境——体育教师学习的有效方式

体育教师可通过对真实教学中可能出现或遇到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分析和解决,这样不仅有助于学习者较快地进入教师的职业角色,而且可以较为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将所学的概念、原理、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地联系起来。我们借鉴建构主义常用的手段,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为体育教师的学习提供相应的“情境”。

1.1体育教学录像。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阶段的教师教育,所选择的体育教学录像应具有典型性,但不一定是完美的、成功的教学案例。体育教师通过观摩、分析录像中的教学行为,来提升自身的认识。例如,近年来各地举办的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但也不乏一些错误或问题,如过分渲染教学情境而导致教学偏离主题;一些教师为激发学生的热情而过于煽情;有的教师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出现的一些错误理解等等。体育教师可通过分析与讨论,明确精华的内容进行学习,同时也要对存在的问题或错误进行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修正意见,但要把握合理性与科学性,克服盲目性与随意性,不断提高专业认识水平。

1.2收集体育教学案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可积极地收集一些体育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收集的.教学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重点找出好的做法与不足之处,从中汲取实践经验,克服不良问题,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专业成长与进步。

1.3设计多种教学方案。依据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教材特点、不同的教学条件,体育教师应主动地设计出多种教学方案。在集体参与的教研活动中,将这些教学方案呈现出来,让同伴们分析、讨论,提出各种建议与意见,自己要认真倾听和进行笔记,通过集体评议的方式诊断教学方案,然后进行修改,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2合作与交流——体育教师学习的基本途径

美国学者亨特认为:“在学校生活中或教师培训中,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或某种形式的教师团体,是教师职业实现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2】体育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学习的基本途径。在方法上,①应注重本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通过教研活动、互相观课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研讨,交流体会、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②要重视校际之间的同行合作与交流,可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校际问的教学观摩、课例研讨、优课推广、主题座谈等活动,使教师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丰富教学经验;③可加强教师培训中的团队合作,并积极地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重组,关注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专业成长与教育发展协调前行。 3反思性实践——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

美国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凯塞琳·福斯纳特指出:“一个被赋权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在学习和研究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乐趣的反思型决策者。”【3】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在教学领域中运用各种知识与经验,不断修正原有的目的与方法,以切合情境的变化和具体需要,解决具体的问题。这种对实践的反思能力,正是体育教师面对新课程挑战所需的重要素质。

体育教师在各种培训中,应重视联系已有的经验、联系自身的教学、联系体育学科的特性、联系学校的实际,用科学的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通过教学日志、同事之间的交流、网络平台等方式来省察、反思和评议;采取“行动研究”、“自主设计”等活动形式,将理论导入课改实践。也就是说,教师要不断通过“理论——实践——反思——理论”的反复循环,促进自身教育认知结构的重建,实现自己专业素质的发展。另外,体育教师的反思应从三个递进的层次展开:“①在课堂教学中是否选择和利用了适切的教学策略;②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一些教育标准对某个真实的问题做出独立、客观、理性的个人决策;③要求教师对直接或间接与课堂相关的道德、伦理以及其他类型的常规标准进行质疑、批判和重构。”【4】

4自我建构——体育教师学习的理想与归宿

体育教师无论是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还是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都应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对培训的内容有主动地需求,对所接收的信息有自主整合的能力。从教师培训来说,我们提倡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尤其倡导教师的自主培训,这不仅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而且是自我建构专业化素质的必然过程。从体育教师的自主培训来说,首先要有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有培训的时间安排和具体内容;其次是在自主培训中,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对体育教育的认识,逐步走进专业成熟,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建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重点师范院校.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凯塞琳·福斯纳特著.沈文钦译.成为反思型教师[M].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

4谭静.建构教师批判反思的平台[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篇7:注重体验学习培养自主发展论文

注重体验学习培养自主发展论文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数学认知现实”,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此活动中感获和体验成功,以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构筑自主发展坚实的平台,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动手实验、观察、发现、推导。

首先,请同学们先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让他们自己动手拼图,然后汇报各自拼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引导思考这些图形与两个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其次,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操作活动中思考两个问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锐角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再次,要求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同样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动手拼图、动眼观察发现、动脑思维找到内联、动口表述公式推导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参与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合作与交流对数学学习乃至对以后适应社会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让学生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品尝独立思考的乐趣,体验交流的情感,增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让他们用手中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去拼、摆,探索三角形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讨论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意见。交流时,台上的同学讲,台下的同学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整堂课洋溢着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结果的'多样性,拓展了思维方法。同时学生们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并且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有经验的教师都有体会,课堂上通过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体系学生掌握得特别牢。

因此,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的“结论”,而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的做法,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知识的体验中去。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

1.出示两个数1230、1210,问学生:它们能否被2、5整除?为什么?能否被3整除?发现不行者进一步发问:是否也可以根据一个数的末位数判断出该数能否被3整除呢?

2.逐步出示问题,让同学们探索:

(1)把1-30各自然数分三行排列,让学生划出能被3整除的数,再观察思考划出的各数的特征。

(2)用3根小木棒在数位表上摆数,能摆出几个三位数?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再用6根、9根木棒摆三位数,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吗?所摆的数都有什么共同特点?用4根、5根木棒摆呢?

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是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四、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验

小学数学问题专家顾汝佐先生在论“寓心理素质教育于教学之中”时提到,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能力,要在教学中设计一定数量的问题解决的题材让学生求解。也就是所提供的题目,学生在其认知结构中找不到现存的模式可以仿照,需要自己去寻求解决的途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问题解决”,也就是重视了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也就是重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揭示课题后,师问:看着这一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什么叫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求圆的面积?……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猜想、转化、探索、推导、悟理、求解等学习过程,使问题得以解决。换句话说,以上问题得到解决,也就是体验参与了“圆的面积”一课学习的过程。

篇8:抓住契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抓住契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吹进了一股春风,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课改的洗礼,不但使我革故鼎新,更焕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新的教学理念,赋予我新的教学行为;新的教材,又为我们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反思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虽品尝过几多苦涩,但收获更多的是欣慰。现列举几例,以就教于同行。

一、依据文本特点,为学生张扬个性创设舞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以往,学习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师总要参阅“教参”,将文章剖析得面面俱到,企图通过教师的精彩讲解达到让学生心领神会的目的。结果事与愿违。新的教学理念让我认识到,只有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依据文本特点,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文本的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结果大不寻常。如在学习《皇帝新装》这篇童话时,学生对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解决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而这个传统名篇,仅仅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掌握几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刻地感受作家的神笔妙手,为此我翻阅了一些资料,觉得这篇童话非常适合改编成课本剧,通过学生的改编和表演,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有极大的兴趣与文本对话。主意一定,马上设计实施方案,在我的一番发动和指导之后,学生开始默读静思、潜心钻研课文。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组合编写小组,教师提醒学生可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也可求助其他老师和同学,最终将课文改编成小剧本。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排练,利用语文活动课汇报表演。考虑到这次活动的实效和参与面,限定表演队不超过两个。而那些不能参加表演的学生可以当评委。那次活动课,不仅令同学们难以忘怀,也让老师至今想起来也有几分激动。学生通过表演,传达着自己对童话的理解,将皇帝的昏庸、虚伪,大臣的阿谀奉承,骗子的狡猾、奸诈,小孩的天真无邪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了台下同学的阵阵喝彩。整节课学生饶有兴趣,主动活跃,并将其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后。

类似的文章,都适当地采用了相应的形式,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展现自己的风采和个性。

二、适时激励引导,为学生自主质疑搭建平台

以往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教师在台上启发再三,学生无动于衷的情形也屡见不鲜。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感知教材,并拥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教师研究的核心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问”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在新课导入时,我常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挑起学生“问”的欲望。 如,看谁今天提出的问题多,有价值?看谁提出的问题能难倒老师?俗话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等。久而久之,学生“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但起初所提的问题常是不着边际,或不关痛痒,经过一段时间的.诱导之后,同学们逐步明确了如何去读书,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记得有几次,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刻而独到,令老师始料不及;还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如,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贝多芬身高只有五英尺左右(一米五左右),为什么却称他为’巨人’?”“写贝多芬有’火一样’蓬勃的头发,表明他有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和顽强的意志,而为什么文中还写到’他的脸上呈现出一种悲剧’?”问题提出来后,师生共同查阅资料,思索揣摩,讨论交流,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疑是思之初,学之端”,“疑”是思维的开始,也是创造的基础。

实践告诉我,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提问的空间,学生就可以潜心阅读、精心钻研文本,就是给学生搭建起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平台。

三、利用多种资源,为学生拓宽学习视野铺路

语文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开阔学生的视野,我想方设法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课型,如诗文诵读课、名著阅读课、口语交际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有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亲近大自然。大自然是具有灵性的课堂,投入这个课堂,可以给人心灵以愉悦、生命以滋润。在学习朱自清的名篇《春》时,我采用现场教学,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聆听春天的声音,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做个观察小记录。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现自己的发现,如:“我发现小草变绿了,嫩嫩的……”“我看见梨花醒了,桃花笑了……春天真是美不胜收!”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春天,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个个思维活跃,情趣激昂,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我还让学生将目光由家庭学校转向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并在作文教学中开设“一周热点纵览”专栏,让学生把自己从各个渠道收集的热点焦点与同学交流,并从中筛选出优秀的打印成文。通过编写“纵览”,学生渐渐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风起云涌,时常演奏着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乐章”。这样学生在作文选材时,就会把触角投向这个多元化的“大海”,避免了以往那些老生常谈的琐事。

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对“教学相长”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恪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宗旨,抓住机遇,创设契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铺路搭桥。每每看到同学们学有兴趣,学有成效时,便更增强了我锐意进取的信心。我相信只要勇于实践探索,善于反思矫正,定会在课改的大潮中成为一个驾轻就熟的好水手。

篇9:浅析教师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

浅析教师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

随后.大量的专家、学者对教师专业化这个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的内容涉及了专业发展的内容、阶段、方法、策略等方面。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说,这些专业发展阶段论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有助于教师的发展。但是这些阶段论都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每一种角度所看到的发展又可以分割成数个阶段.有时往往是研究者为了研究的需要把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后面的阶段通常在某一方面比前面的阶段要完善。其实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发展阶段的界限通常是不明显的,每个人并不一定都是遵从一样的发展路径的,而且发展的道路也不都是直线型的。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缺乏对教师个体生命的人性关怀。从教师个体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角度去看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自主发展。近年,国际教师教育越来越突出教师的自主发展,并已成为师范教育“另类范式”(alternativeparadigm)的标志。甚至有学者指出,在新时期,自主发展是关系到教师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叶澜等提出“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逐渐从教师专业社会化转向教师个人专业成长,重视教师作为主体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变化。研究的视线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为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彰显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自主提出的缘由

纵观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历程,都是教育理论专家先提出理论框架,教师作为执行者学习理论,把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教师是以被动的执行者身份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但是,教师培训也好,教师发展也好,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往往收效甚微。

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传递,以及职前、职后的培训。这种专业发展的方式,根本没有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只是一个教育的传声筒,按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及要求按部就班地开展。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教师自主使教师从原来的教育工具恢复到人的本质,使教师逐步实现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显然,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专业发展模式相比,实现了三个转变。

1.观念上的转变。实现从“教师培训”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变。“训练一词带有补救缺陷的意味,而发展一词则意味着:所有教师都必须在其专业生涯中持续维持终身学习”。

2.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转向了人本主义思维方式。使教师从处于教育改革的边缘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从把教师看作需要改造的对象和有缺陷的存在及教育的工具转向把教师首先作为人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命运,关心教师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

3.研究视角的转变。群体视角转向个体视角。人是有意识的存在。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人又是社会性的存在,存在于各种关系之中。淹没了人的个性,人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性。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应该抛弃“标准件”式的发展标准意识框架,转而去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教师自主的内涵

人是实践的存在。实践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赋予人的存在的意义。动物的生产活动从属于对身体需要的满足,而这种需要仅仅只是刺激,而不是挑战。马克思说:“动物的创造物很快就归其身体所有,而人可以自由地面对其产品。”人类的实践具有创造性.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创造出文化与历史的天地。因此,我们立足于教师的日常实践活动来考察教师自主及其影响因素。

(一)在课堂教学中能独立探究,灵活运用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享有一定的自由。“教师的自由是指教师在教育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教育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学生讲解教学内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涉及教育过程和选择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进行独立的评价等”。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指教师应具有进行批判性反思、探究性决策和独立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策略提供明晰的理论解析,进而创生出基本的教学原则。这时,教师的思维和行动是不受外界压力干扰的,但是此时.教师需要承担一定的角色身份和社会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是教师在明确国家赋予的权力范围内,发现制约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并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以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履行教师的社会义务。

(二)在日常学习中能获取资源,创生知识。

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习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活动。大部分时间教师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出现的。教师作为学习者。也需要在教学工作之外进行持续的自我学习,以促进自我的生命成长。教师在学习上的自主指的是教师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各种学习资源,也能通过系统的调查、反思和研究性实践等方式检验专业知识的合理性并创生新的专业知识。在这里,教师是学习者、意义的解读者和教学研究者。

(三)在平时活动中能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超越。

教师在平时活动中的自主就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的一种自觉和自律行为。自觉指的是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和反馈.并能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自律指的是教师通过实施自我管理,使自己的发展行为有目标、有组织、有效率。

教师首先要正确、客观认识自己专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和水平,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合适的长期或短期目标,如学历进修、职称晋升、学科带头人等更高层次培训。其次,要利用内外环境,整合一切可用资源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要了解学校、学科团队等各个层面的规划布局,主动融入其中,使自己与学校、学科的规划同步,以取得更多的再教育或训练等机会,促使自己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最后,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及时掌握发展状态,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制订解决方案,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相辅相成。在发展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对自己的状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应用于自主发展过程,以实现自我超越。

三、提升教师自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处于一个被动的情境之中,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也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更缺乏自主发展所必要的策略。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必须学会运用一些有效的自主发展策略。

(一)提升教师人格。正确理解教师职业。

教师自主发展首先是教师人格的净化与提升,是教师对世俗事务的逐渐超越.进而进入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即能够把教职当作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处所,而不仅仅把教职当成是谋生的手段。只有提升了教师人格,教师才会关注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懂得教育的真谛。教师与学生才不会被理解成传授知识的工具。

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意味着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对他人方面,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是一个人,而不是物或工具。像布伯指出的那样,他们生活在与同等地位的…我与你’的对话关系中,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

教师还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求教师在知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获得统一,真正做到爱教育、爱学生。这样在教育中他就会关注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教师担当了提升学生人格的任务,从而充当了道德指导者的职责。

(二)提升自主意识,制定自主发展规划。

教师自主是普遍存在的,人作为不完善的存在,意识到自身的不完善,并试图变得更完善。人在任何活动中必须首先要具有主体意识,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已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具备一定的主体能力,并且主动地、自觉地开展活动.这时人才能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体。自主意识,即教师的主体性意识,是教师对自己作为独立主体的意识,是教师对自己所应该拥有的自主权利的意识.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专业发展负责的意识,是教师对过去、现在的工作及专业发展的反思意识,是教师对未来工作和专业成长的规划意识。

教师的自主意识是由教师的需要、信念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教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教育教学的内部资源。自主意识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它涉及教师的职业理想、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和专业动机能否继续等问题。教育部长袁贵仁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一书中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提升自主意识,使教师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体,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客观认识自己专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和水平,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建立合适的长期或短期目标。

(三)自我超越,追求教育的幸福。

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自主性.发展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更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

费希特认为,完善是人不能达到的最高目标,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人的生存目的,就在于道德的日益自我完善,就在于把自己周围的一切弄得合乎感性;如果从社会方面看人.人的生存目的还在于把人周围的一切弄得更合乎道德,从而使人本身日益幸福”自我超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是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这是在一种召唤驱使下在没有尽头的日常生活中经受磨难,付出代价,磨炼自我意志的过程,也是挖掘自我潜能的过程。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追求卓越”(stirvingforsu.periority)的看法,指出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在目标导向的生活活动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驱使个体持续发展。教师既然属于人类社会的一员,就有其潜藏未露的良好品质,因而教师在生活的历程中,积极寻求自我发展,追求卓越,使其潜能于现实生活环境中充分展现出来,尤属当然。很多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追求的是一种幸福和满足。超越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

(四)不断反思,完善自我

反思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首先要有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切中要害,不是泛泛之谈。其次,反思是指向行动的,反思并不是单纯的思考,而是与具体的历史情境相关的行动趋向。反思的目的是对现实进行不断的改造,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无论是反思被剥离了行动,还是行动被剥离了反思.两者都造成了不真实的存在形式,同时也造就了不真实的思想形式.而这种思想形式又反过来强化原先的反思与行动的分离”。

完善自我不能在孤立状态或个人主义思想下进行,而应在伙伴关系合作学习氛围中进行。反思包括了自我反思和在对话中反思。人是唯一既能将自身的行动也能将自身作为反思对象的存在。教师自我反思,就是指教师立足于自我,批判性地考察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层次的质疑、评论和重构,并进行理论解释的过程。它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反复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反思的内容涉及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在对话中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包括其他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沟通,审视自己的行为.不断作出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篇10:自主发展型班级管理历程论文

自主发展型班级管理历程论文

按照传统的教育习惯,在班级管理方面,都是由老师说了算数。老师的指令就是圣旨。随着教育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远远跟不上新形势下的教育步伐。这种教育模式,不但违反了人类发展规律,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使个性得不到发展,得不到张扬。为了使每个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我以“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管,责任到个人”为宗旨,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各种模式管理班级,使管理既具民主化,又具个性化,更具多元化。下面,我就探索“自主发展型”的班级管理的历程谈一些做法。

一、竞争上岗制

以往班委会的组合,都是由老师提拔或同学举荐。这种方式不能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它表现在平凡的学生综合能力往往被淹没。他们渴望得到赏识,得到表现,得到锻炼的机会被扼杀。如果靠同学举荐,老师提拔,恐怕永远与班干部沾不上边。为了人尽其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于是产生了竞争上岗法。竞争上岗是学生大胆地、主动地、积极地向同学表现自我,以寻求同学的认可,从而确立自己在同学心中的威信和地位。参加竞选的人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和能力,参与某项职务的管理。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

竞争上岗,公平、公开、公正是原则。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为了他们将来立足社会打下扎实的根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德加● 富在《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准备未来,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在竞争中生存。”这句话阐述了竞争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一次中队活动中,我以少先队中队主题活动“我能行!”为契机,开展竞争上岗的活动。首先让学生自我推荐,把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向同学展示,然后以参选主题如“我是老师的好帮手”,“我是集体的主人翁”,“假如我是……”等进行演说,经同学讨论、投票,民主产生班长和班委等一干人等,最后,让他们根据自身的个性、特长自选职位,分别掌握班内的一切大小事务。

由于实行竞争上岗的形式,学生的工作热情得到了舒张,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给参与管理的学生带来了质的变化和飞跃。关同学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她本来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自卑心重,性格内向,成绩很不理想。但她渴求为同学、为班级服务。自从她当上了纪律委员之后,她变得自信,变得有胆量。课堂上,他大胆提出问题;同学欠交作业,她大胆劝说对方完成作业;同学违反纪律,她大胆指出批评;同学有病了,她主动关心。最可喜的是,他一改借故不上学的坏习惯,坚持天天回校上课,升中考试语文、英语还取得好成绩了。

可见,实行竞争上岗制,既能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工作潜能和自强不息的热情,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发掘人才并合理使用人才。同时,也是对群体素质的挖掘。竞争上岗制,必能推动班级自主管理逐步走向成熟,走向科学化。

二、循序渐进法

个别学生凭着一股热情谋上了班内的一个职位。但由于能力有限,做事缺乏毅力,虎头蛇尾,往往出现不称职或工作方法不对头,导致工作效果不明显或工作脱节的现象。另外,在竞争上岗,毛遂自荐的同时,会出现个别胆小怕事,害怕挫折和失败,做事缺乏勇气和信心,不敢参与班级工作的同学。他们虽然心中渴望能像其他同学那样为大家服务,但自卑的心理以及缺乏勇气和信心,妨碍他们勇于表现自己。为了帮助这类同学建立自信心,在实践中锻炼胆量,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工作能力,于是产生了循序渐进法。它是针对上述的现象而设力的。她是坚持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高的原则开展工作的。这就需要老师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从根本做起,于是产生了小组长轮值制。

工作中,值日组长每三天轮换一次,他们负责收作业,检查作业,负责有关事务的分配工作。为了使值日组长把工作做得更出息,我特意分派一个班长负责辅导一个小组的工作。有时,对于他们工作过程出现的问题,我有的放矢作适当的指导。这样,小组长在实践当中锻炼了胆量,并且慢慢积累经验。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就让他们参加班长轮值制的工作。在条件成熟时,再加入竞争上岗的行列中。

循序渐进法,既能照顾中下层,又能避免急进的做法带来负面的影响,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百分激励法

运用竞争上岗、干部轮值制的手段强化管理工作,能促进在职干部自我督促,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但每一个人会随着环境和身份的改变产生相应的行为。轮值的干部一旦“下岗”,他们就会转换成“平民”的角色,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容易产生随心所欲的思想,出现违规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就产生百分激励法。设立百分激励,是结合日常工作量化班级管理的机制,它通过一定的准则给予学生的评价与肯定,进而表扬和奖励。有人云:“激励使人自信,表扬使人自信”。运用百分激励机制,能提高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我荣辱感。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我设立档案机构,由学生自行掌管,并做好记录和督促工作。我制作百分评分表,评分表内有许多细则和相应的分值。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及日常表现实行两周小评一次,期末大评一次。小评则以分100分为基础,根据班级指定的加、减分条例,对照评分。每次评分以后,都交由家长签名。家长可通过百分表了解到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到了期末,三好学生、文明学生等诸项奖就从每人获得的总分来排名而产生。在期末大评中,因每人的表现及能力评选出最称职干部奖、最热心干部奖、坚持原则干部奖、表现出色奖、最满意的小组长奖、宰相大度奖、助人为奖乐、文明天使奖、卫生小明星……,奖励机制大大刺激了学生的热情与干劲,相互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

由于学生获奖得否是由自己控制的,因此,在奖励面前人人平等。由此可见,百分奖励机制的设立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管理工作的热情保持不衰,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光荣感和积极向上的意识。

四、个人自治法

百分激励法在班级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有许多事情不能直接纳入百分激励的范围之内。在管理中,老师必须运用各种规范、守则引导学生认识发挥个性,完善自我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手段和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自觉萌发“我应该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的观念。于是,便产生个人自治法。 个人自治法就是弃除保姆式的教育,在学生逐步走向成熟、独立意识日益强烈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社会目标和道德准则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道德行为进行调控,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使之在明白事理的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促进。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自治是“立国之本”,这足见自治的重要性。

让学生参与自治,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表现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能克服一味限制和把“听话”作为好学生标准的片面性,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从而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做时间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学会包容和体谅学会谦虚和友好、学会控制自己,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工作中,我对学生放心放权,让学生有职有权,使他们做到“自己班级自己管”,“自己同学自己帮”,“自己事情自己做”,即让学生独立处理班务工作,独立组织活动,独立召开班会,独立管促自己的纪律。也就是说,尊重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老师则充当导师。例如:在本学期召开的“拒绝不良行为”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表现得很热情、很主动。这节班会课,完全是由学生独立制定主题,独立设计操作方案和组织具体实施,独立评价的一堂课,这堂课,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体现学生当家做主的精神。

个人自治法的运用,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加了爱集体的凝聚力,促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班风形成,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的班主任,在新世纪呼唤新人才的今天,应具备超前的,创新的,以人为本的意识。让我们充分认识时代赋予的历史则任,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质素人才而努力吧。

篇11: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论文

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论文

一、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型人才的德育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学校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充分思考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结合我校多年的实践,我们提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型人才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国际视野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经济全球化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为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大气大度、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者。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意识首先是公民意识。学生到高中阶段,有关国家的相关知识已基本掌握,因而重点高中的公民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体验,学会不同情景下的选择判断,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这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其次,国家意识是法制的意识,这就要求公民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它指人发自内心的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信念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信念只能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然而,我们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还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国际视野要有国际意识,这就是要在审视国际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情况下,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的意识,从而能走出一条自强自立的道路;国际意识要有国际竞争的意识,要能在找到自身相对优势的基础上,敢于与别国竞争;国际意识要有国际合作的意识,要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在国际竞争中把别国的长处变为自己的长处;国际视野还要求我们学生能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对世界各国文化的理解。只有在广泛地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才能发展得更好,我们的文化才能更灿烂。

(二)基于科学认识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一些人的享乐主义,而高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导致了重物轻人、重事实轻价值、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更要倡导精神追求胜于物质追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艰苦探索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思想创新、方法创新的成功,从而树立远大理想,拒绝不思进取;崇尚精神追求,拒绝享乐主义;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远离平庸,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竞争基础上的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要求社会每一成员有很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需要的.重要措施。

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力量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因素,它可以分为:1.情绪控制:这是个人摆脱和消除焦虑状态,控制冲动与愤怒,保持镇静与信心、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需要在人际交往中锻炼提高。2.认知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的感受,是共同生活的基础。目前中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受到太多宠爱,容易形成这方面的心理缺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因而正确地理解他人已经成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方面。3.人际交往:纠正中小学生,尤其是个别“偏才”和“怪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问题,因为任何“卓越”的人才首先应是身心健康的人。4.竞争意识。现代人要有敢于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勇气。要把竞争与合作在更高的水平上结合起来。

(四)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

在我国中小学的学校教育目标中,心理品质的目标常常受到人们的忽视。然而,事实证明,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还是从事社会其他工作,富有激情才会有工作的动力,持续稳定才能保持工作动力经久不衰。因而,培养学生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它包括:1.自我感知和自我激励;2.胜不骄,败不馁,勇于挑战,具有承受失败与挫折的勇气;3.处惊不乱,冷静地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

在对社会需要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几个关键词: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逐步增长等。

二、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校在多年实践的探索中形成了“自主发展”的德育模式,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对学生情感发展认识的基础上的。

1.思想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情感领域“自主发展”的过程就是一种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知而行,由行而成情,最终成为他的意志品质。在这一意义上,只有学生自主的发展,才有学校德育的实效,这是学生态度、情感发生发展规律本身所决定的。

2.思想认识提高是不断内化的过程。把社会期望学生具有的态度、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观念的过程,是态度与情感内化的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这一过程中,外部的条件是重要的,但这一转化能否最终成功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在于精心设计德育环境。

3.德育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教育体制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式转向弹性、开放式,师生关系由权威型转向以独立性、相互负责和交换意见为特征的平等和谐型、民主型,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教育评价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与发展,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对于民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而言,造成一代具有民主意识、能够妥善使用民主权利的一代公民,其任务自然由教育来完成。由此,实施师生之间民主对话、教学相长的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与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自我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自主性水平与自主性品质。这就是说,学生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自主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的认识与能力,并且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具有积极的、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效应。“自我发展”的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空间,即每个学生依据自主发展状况,确立一个可能的发展位置。“自我发展”的载体是学生集体性活动,通过各类有序、健康的学生集体活动,使自身的发展得以实现。

三、自主发展模式的教育实践

我校师生立足学校教育的实践,在教育活动和教育情景中加以不断修正与完善,逐步构建了一套与“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的理论模型适应的实践操作体系。

(一)自我教育

我校一贯注重大德育环境的营造工作,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教育的主渠道,把它当作学生自主教育的基础途径。从寓德育于教学开始,挖掘教学的教育性,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再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自己。

1.把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我们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孩子”的口号,这不仅是学生智能发展的要求,同样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要求。政治课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是当前政治课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困扰政治课教学的一大难题。为此,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所谓政治课中的学生参与教学,就是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的能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我校教师在尝试和运用参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法:共同参与教师的备课,客串教师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回顾、小结归纳,由学生根据教学的要求自己来组织和筹划社会实践,设立公民论坛。

2.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任务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掌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重视学生的“内化”,也只有在学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化”。

为此,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学生导读”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根据“导读”内容自编自排小品等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向社会请教。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3至5人为一组。先由组长召集,确定考察专题、联系考察单位、设计考察提纲以及考察报告的撰写和打印等分工负责。同学们在社会考察中,采用多种形式,如实地参观、听领导介绍、采访职工、收集资料、摄影、摄像等。考察结束后,在政治教师及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每组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或论文。最后由课代表或班干部主持,召开各组的考察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二)自我评价

在学校德育中,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学校要求的差距,作出恰当的学习决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判断能力的提高,将在德育自我评价中形成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日常行为的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往往通过活动与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首先通过考察和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来进行的。

2.对学生班队活动的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各种活动之中。因而,一方面学校把开展各种活动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本身来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的指标是:活动的独创性、活动表现形式的艺术性、内容的思想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分别赋值并加以综合评价。评委由学生自己担任。

3.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评价的依据是:选题的现实性,看选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报告的独特性,看选题的视角是否新颖,是否有独到见解;报告的思想性,看报告内容是否健康向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等;报告的逻辑性,看报告的分析是否合理,逻辑性是否强。有时还举办一些社会实践的汇报展览,既让全校同学接受了教育,又检验了同学们社会实践的成果,并要求学生自我作出评价。

4.个性心理素质评价。随着社会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给一些同学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个别学生由争强好胜发展到自私自利;个别学生有较严重的内向型性格;少数来自全国各地来的学生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等。学校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结合中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特点,将心理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评价结合在一起,注重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天向学生开放,由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学生的咨询,做到诊断、咨询相结合;心理咨询室除坐堂咨询外,还设立了“悄悄话”信箱,解答同学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解除同学们的心理困惑。依据这些材料,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会同教育研究室和其他各方面的老师,对一些学生进行个案分析,较全面地评价他们的个性心理素质,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三)自我管理

1.树立学生示范群体

在学生中树立示范群体,是我校“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学校德育的重大实践活动之一。它对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先后培养了四个示范群体。

一是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学生党建示范群体。我校已坚持高层次德育多年,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党建工作,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举办了数十期青年业余党校,参加培训人数达多人。每学期发展学生党员7-8名,近几年来已发展学生党员70人,学生党员不仅自身要求严格,而且在班级、年级、学校各层面都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同学,成为学生中的表率。

二是发扬“金牌精神”、品学兼优的示范群体。这部分同学不仅学习目的性明确、学风端正、成绩突出、成果累累,而且品德优秀、表现突出,在班级、年级和学校中的影响很大,是同学们羡慕的“成功者”,这批学生成为学生中科技与人文结合比较完美的榜样。

三是不断注重人格完善的团队干部示范群体。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乐意担任社会工作,珍惜学生干部岗位,不辜负同学们的信任。他们在实践中注重自我修养,无论在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技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锻炼很大,提高很快,他们最终以胸怀宽广、为人诚恳、情趣广泛、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言行一致、工作主动、办事公正等优良作风赢得全校学生的尊重。

四是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成才、自强不息的示范群体。这部分学生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面对困难、正视困难、自强不息、刻苦顽强、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取得成功,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2.创建特色班集体

学校的特色班创建工作是根据自主、自愿、自动的原则展开的。首先各班同学根据本班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讨论制定班级特色,而后在充分吸取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主要由班委、团支部围绕特色讨论并制定特色班级创建计划,向学生处提出申报。学期末学生处将根据各班申报计划和小结对各班特色创建工作进行审核,再对审核合格的班级进行表彰并举行特色班挂牌仪式。

特色的创建是一个自主建班的过程,它给每个集体留下了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同学们能够自己选择自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选择过程中,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一份份有班级特色的班级公约出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活动开展起来了。班级集体在同学心目中产生了更为强大的吸引力,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一个家。

3.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同学们自主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阵地之一。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课外学习内容,自己策划、组织学习的形式和过程。我校学生爱好广泛,兴趣浓厚,喜欢钻研,原本都是个体行为,学校及时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下设27个社团。学生社团联合制定了章程,学生社团、协会、俱乐部等也制定了管理条例。每个社团由社团成员自己聘请一名指导教师。社团小型活动两周一次,参观、制作网页、沙龙、咨询、讲座等,活动形式多样,生活活泼。同学们在自己喜爱的社团里施展着自己的才华,社团活动的开展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尤其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社团活动中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发挥自己价值的土壤。

4.构建自主管理、服务网络

根据广大学生的需要,校学生会主席团对学生会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它的职能不仅仅是组织学生开展课余文体活动,它应当参与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去,还应当有全面的为广大同学服务的意识。在这种共识下,主席团广泛地征求了同学们的意见,提出了新的学生会建制方案,并在全校范围内招聘部门负责人。新组建的学生会由三个理事会组成:管理理事会、服务理事会和活动理事会。

我们不赞成那种居高临下的宣讲式德育方式,当我们将使用这种方式的权利交给孩子们的时候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原来通常由校方、师长来完成的宣讲任务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所喜好的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内容进行自我教育。让同学们进行交互式教育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更欢迎他们自己的选择,这让他们更体会到教育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这使同学们不仅受到了教育,还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

篇12:班级自主管理与学生发展论文

班级自主管理与学生发展论文

班级是学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每个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它是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的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展现,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是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个性成长的、自我管理的集体,让学生在班级的自我管理中健康快乐成长。班级自主管理与学生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级自主管理的认识,二是学生自主管理的价值。

1.所谓班级自主管理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以个体或团体的方式来处理管理班级日常事物的一种管理模式当代教育,作为教育者应有传递者向顾问、助手、参与者转变。班主任不能再当“保姆式”“警察式”的班主任,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实行自主管理。

学生自主管理,通俗的讲是指学生在管理上自己做主,也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学生通过意识与行为表现出来的认识,支配外界环境的心理状态。

自主管理意识作为自主管理重要的内在构成因素,自主管理行为是自主管理意识的外部特征,其行为受自主意识调节,使学生管理自主性的最终体现,通过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行为的分析,可判断其自主管理的水平。在明确了学生资助管理的一般概念和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学生自主管理的特点,以便为班主任对学生实行有效地管理奠定基础。学生自主管理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自主性:这是最显著的特点,学生的自主管理立足于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协调性:自主管理是由意识、行为构成的整合物。

2.学生自主管理的价值体现研究学生的自主管理的内涵吉特点有无实质性意义?他对班级管理工作有无真正价值?这也是班主任对学生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1学生自主管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自主管理最基本的特点强调学生在管理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它克服了以往管理中把学生作为被动客体,习惯对学生发号施令,用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范去要求学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改变成视学生为独立体,管理主体的由下而上的、低重心的管理理念。说到底,自主管理是一种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立足学生,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

2.2学生自主管理,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生的自主管理强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在管理中进行管理的自我设计,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这种管理有利学生在管理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所以自主管理也是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解放。所以说它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模式,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实际的管理模式,它符合班级管理要为教育服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管理宗旨和发展方向。由此可见,自主管理事关成效与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想达到比较理想的班级管理效果,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产生立足于学生发展的管理模式。班级自主管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新教育观,它是对传统班级管理的一种“挑战”。在班级管理中实施自主管理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解放了班主任大量时间,是使班主任从繁琐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能:有利于半封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强化教师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做到眼中有学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转变角色。

篇13:浅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验之管窥的论文

浅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验之管窥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内心需求

论文摘要: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教师只能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课堂中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需求这个基点上。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人为本”的研究取向注重的是“人”的世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涵.它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

人之所以能做好一件事,首先在于他喜欢做这件事.愿意做这件事之后才是调动自己一切内在的积极因素去争取取得尽可能完美的结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在课堂活动的整个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对如下几点给予充分注意。

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应该主宰自己的学习

这句话应该包含如下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而言.应该使他们知道:未来的经济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要生存.要发展.就得学习.否则就会被淘汰。学习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二是对教师而言.必须站在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个基本点上才能克服以往教学活动中的那些包办、代替的成分。譬如那些该分析、该判断、该总结、该归纳的东西就应该交给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积极思维去自主的完成。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他们凭已知求未知,凭知之较少求知之较多的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逐渐培养出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应该说“具有丰富的知识”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这知识是死背硬记来的。是与社会生活脱节的.是不能为自己的生存和未来发展服务的.那么.这种知识也是无价值的。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只有具备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因此.那种只靠记诵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所传授的前人知识.适应了昨天.也许还能部分的适应今天.然而.是绝对适应不了“明天”和“天”的。

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赋予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研究意义,使他们能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感受、理解知识的同时深入探究.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从而使他们探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也正是“学会学习”的全部内涵。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兴趣是人要做好每件事的原动力。人只有对做好某件事有兴趣,才能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去做.并力图做得完美。因此.教师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就必须首先激发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也可以说兴趣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基础。

兴趣的保持相对于兴趣的激发就复杂得多。当人们饶有兴趣地做起某件事时.由于缺少别人的关怀和支持.或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这种兴趣往往就会衰减乃至最终丧失。所以.当学生对你这门学科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教师的关怀、鼓励、支持并随时准备热心地帮助他们就显得尤其重要。兴趣得以保持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使学生能够经常处于一种“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不断进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之中。在这种情感之中.他们享受着胜利的愉悦.增强着取得更大成功的自信心.他们学习更自觉、更积极、更主动,从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四、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出发点

长期以来.学生的所谓学习主要是靠听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按教师事先选定的材料、事先制定的教法和步骤.按统一的要求、求同的思维被动的被“填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个性没有了.自然谈不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教育,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把先人已有的知识传给下一代.使他们成为只有继承性而没有或缺乏创新精神的'人。

当今社会,文化、科学的迅速发展对学生提出了迫在眉睫的“适应要求”。它要求我们教育出来的新人应该是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具有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育人要求、育人目标对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就必须将教学活动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这个基点上。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活动(课前、课中、课后)都应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出发点。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出发点”这一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有如下几点转变:

1.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应当把自己置身于组织者、指导者、共同探讨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欣赏者的地位。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鼓励学生自主探求的行为。

由于先天的、社会的、家庭的、环境的等诸方面的原因.任何人在天资、个性、情感等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但如果教育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都能得以充分的发展。相信他们人人都可以成才。

五、“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

学生——作为末成年人,他们不成熟的特点使得教师的科学指导在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笔者以为,教师在实施指导的过程中有以下两点是值得注意的: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在全部学习活动中的本位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要在平等的、伙伴的关系上及共同探讨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

不带教师的、权威的面具。没有“我来指导你、我来帮助你、我教你学”这种疏远状态.要像一对在知识海洋里探索的朋友.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你更自由、更自主地探讨问题.才能使他们自主探索的心灵更活跃更积极起来.才能使他们在一种疑惑、顿悟、喜悦的探求中沿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取得进步。

相关专题 表征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