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论文]

Carol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arol”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论文](共14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论文]

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论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体育教学效果

体育运动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的调节下进行的。小学生动作技巧的掌握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同样要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和顽强的意志来实现。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和竟赛过程中,除了要精通动作的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利用性格特点激发上进心。

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不稳定,经常会有反复,在实践中常遇到的有三种类型:1、自尊心。2、自信心。3、自卑感。自尊心强的学生其特点是喜扬长怕揭短,爱听恭维话,能严格要求自己,小心谨慎,不甘落后,但出问题时情绪波动显著,对于这类型的学生缺点和错误,不宜当众批评,应采用个别谈心,正面诱导的方法来维护他的自尊心。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很好,学生不仅很乐意接受,而且改正的快。自信心强的学生,其特点是好胜逞强. 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常用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对这样的学生应要求他多思考动作要领和细节,赞扬其积极主动、勇敢顽强的精神。自卑感的学生,应加倍关注他们在练习中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提出表扬。

二、利用好奇心培养兴趣。

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而好奇则是少年儿童的`本能,特别是受到新颖事物的刺激后即刻见异思迁,不由自主地转移注意力。根据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应经常更新教学手段或采用新的教法来引导学生的心理由好奇而产生探索新性的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训练的积极性,在教学

摘要看教师在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情趣中所起的引导作用。

三、利用正面教育鼓舞情绪。

教学训练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严”就不可能培养学生好的心理品质,当然,“严”要严的合理,不能把严都理解为批评训斥,而表扬也是“严”的一种方式。少年儿童有特别喜欢表扬的特点站大全,他们受到表扬后,内心格外的高兴。有的表扬不一定公开,也不必用舔言蜜语,而用点头或用喜悦的目光和面部表情来显示,学生的内心同样会

感到甜滋滋的。表扬要恰当,不能过多过分,值得表扬的就充分表扬,这也是一种“严”。比如有的女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女生,如果表扬不恰当,反而使她们面红耳赤。行动拘谨,内心不安。表扬也要讲究方法,场合和对象等问题。批评学生时,教师要出自关心和爱护的心情,真诚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切不可包含任何的歧视,避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四、利用丰富的感知材料加强想象训练。

思维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感知内容愈丰富,思维的效果就愈佳。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少年儿童时期正处在形象思维特别活跃阶段,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时期,重视对他们进行想象思维的培养。

1、直观形象教育。

除用准确恰当的示范,看技术片、电影及教具外,有条件者可组织参观比赛等。在观察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动作的分析与判断能力,以树立动作的正确表象。

2、分析解剖练习。

对动作的关键环节,侧重加强某部分肌肉群的感觉和神经联系,对正确的强化,使错误的抑制,让运动感觉分化得更精细。

3、发挥语言是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武器,根据视觉心理学研究证明,有语言参加的视觉活动,能提高眼睛的感受能力。学生的动作完成到用力或转体部位时,及时地运用语言信号剌激,是能帮助他们完成动作的。

4、想象练习。

让学生在适当的时间默念动作要领,通过思维活动多次重现运动表象,将意识到的观念通过神经调节转化为剌激运动器官的能量。

以上几点是本人对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粗浅看法,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同行及专家们批评指正。

篇2:怎样利用插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怎样利用插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小学语文教材,从编排体系到练习设计,都为阅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尤其在插图的选编上下了很大功夫。这些经编者精心选编的精美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及观察审美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平时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置插图不顾,有的老师虽能及时联系插图,但对画面内容捉摸不准,或运用方法不当,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翻阅教学参考书,对插图也基本没提出过具体指导方法和要求,因此,在教学时常被教师忽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为此,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中的插图归类,用示范课引路等途径,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做的,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插图的类型

语文教材丰富多彩,古今中外、天地人物、科技建筑等无所不有,因此,插图的类型也丰富多彩、应有尽有。为了充分利用插图的有效信息,首先要掌握插图的类型,了解其特点,在教学时才能恰当地运用。根据其特点,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语文人物图。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图比较多,涵盖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如鲁迅、李白、霍金等。为加深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印象,教读课文时应引导观察其装束、背景,源发联想,加深认识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地位,注意引导观察人物像所表现出来的气质,这便是认识人物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事件想象图。文章总要涉及人物、事物、景物等具体内容,不少事件受时间、空间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不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课文中大部分插图都是作者根据描述,便于读者目击现场、亲有所感画出来的,这类插图在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构成这类画面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同时还包括环境、氛围等。如《只有一个地球》中的插图,就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叙述出构成画面的要素及呈现的环境和气氛,以调动学生情感,认识图画所蕴含的思想,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建筑处所图。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建筑设施、环境、处所的文章,为增强直观教学因素,多配以插图让学生进行对照。

如《卢沟桥的狮子》、《长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文中的插图,教师在教读相应的课文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二、运用的方式

课文中的插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能力有着主要作用。

1.运用插图导入新课。每堂语文课开始,学生注意力集中,结合插图设计好导语,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有些动物图、建筑设施图、地理位置图等都可以结合导语,让学生观察,从而导入新课。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应先引导学生集中观察课文插图,说清图中所示桥和狮子、桥洞、桥身的位置布局关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但基本都说得不够简明准确。接着,我示意学生图文对照,深入领会文字叙述,从而导入课文,深入学习。 2.运用插图,浅化知识难点。语文课中经常遇到一些难懂的名词、概念、建筑设施等,是课文的难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就可以使知识化难为易。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出现的“兀立”、“嶙峋”等词,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文彩图,进行分析观察,对照课文描述加以理解,从而认识作者设计桂林山水彩图的别出心裁,使难点很容易突破。

3.运用插图把握教材重点。教材中配合课文重点部分的事件想象图占有一定比例,这类插图,课文中都有相照应的句子和段落,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丰碑》一文时,让学生根据插图,叙述雪地远景近景,特别引导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表情,想象将军面对军需处长的冰尸时内心的激烈反应。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叙述,认识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理解了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解决了教材的重点内容。

4.运用插图总结。课堂总结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回顾、重点知识的`强调,具有归纳、升华、号召等作用,可恰当地运用插图,联系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三、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文中的插图丰富多彩,它们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在课堂上如何恰当运用,还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不可千篇 一律只用一个模式,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准契机,运用恰当方式。特别有些反映教材重点的插图,教学中可选准时机,恰当设计问题,让学生观察回答。有些插图教学中有所涉及即可,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利于知识的掌握、教学目的的完成。

2.注意插图内容理解的科学性。课本中的插图,都是经过作画者精心设计、准确无误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还可以借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不仅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些编者精心选编的精美插图的含义和作用,利用直观性、形象性等原则,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吸取画面中的精神食粮,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让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学习,引导学生铸造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篇3:利用迁移原理 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迁移原理 提高教学效果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学生能否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即使头脑中具备解决某个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于是在我们面前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怎么进行知识教学,怎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新知识迁移和应用到新的情境,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学习有先、后之分,我们把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反之,则为逆向迁移。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如果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同阶段都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正迁移,充分体现“为迁移而教”,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对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的教学是实现正迁移的捷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因此,我们在组织教材时,应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如:矢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矢量的运算要遵循  平行四边形法则。力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矢量,力的合成、分解学生熟练了,才有可能去进行运动的合成、分解,而后才能自觉进行加速度、冲量、场强等矢量的运算。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熟练运算,便成了一个迁移的生长点。物理学习原理告诉我们:迁移,能够利用原来的“序”作为生长点,产生适合于其他领域的新“序”。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生长点”找准了,并做好迁移示范,迁移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这样的“生长点”在物理学中很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基础”。抓好基础,才能举一反三,才会触类旁通。在学生头脑中有意培养一些熟练的“生长点”,让迁移从中“生长”开去,是一条正迁移的捷径。

二、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准确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实现正迁移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通过对比,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不同的物理本质。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状态,引起有意注意,促成思维交锋,这样对完善旧知识,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达新知识的迁移,并巩固新知识,都极为有利,不然,就公式论公式,该对比不对比,不仅不会促进迁移,反而会造成负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比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例如:学生学过左手定则后,已能熟练掌握磁场中通电导线的受力问题。当学了右手定则后,碰到已知磁场和感应电流方向,判定导体运动方向这类问题时,对于究竟该用哪个定则进行判断,学生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种负迁移的产生,是因为比较牢固的旧知识排挤了巩固程度较差的新知识。为70了克服这种干扰,可采用列表比较,逐条对比的方法,严格划清十分 相似的新旧知识间的界限,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类比推理也是分析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类比促进迁移。在物理学中,类比方法具有探索和解释两个功能。探索功能体现在学生通过类比提出假设,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解释功能在于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表象,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供一个相近的表象,实现知识或经验的迁移。如把静电场与重力场相类比,就可以较快地理解新知识(静电场),并可以简化记忆。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实现正迁移的催化剂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摆不能的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悬念解除之时,也就是正迁移实现之时。如牛顿第一定律是较抽象的物理规律。教师边演示可边提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念:把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车使其运动,停止用力时,小车就静止。按照人们的生活经验得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把小车翻过来,轮子朝下,向前一推,手离开了小车,小车还能继续向前运动。又得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至此,引起了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探究上面提出的问题。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幻灯、录像、实验演示、讲座、科技制作等多种可以丰富感性认知的呈现方法来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浓厚兴趣。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特长;有利于开阔视野、发展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

四、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改善认知结构是防止负迁移的有效手段

人的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它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在主观上的反映。建构认知结构,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环节。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对于完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系统化、综合化、整体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纳入原有概念、规律中,同时使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汇贯通,组成一个整体结构。例如学习万有引力概念时,可指导学生进行如下的认知活动:第一,把万有引力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力的概念相联系,把万有引力概念纳入力的概念之中;第二,使万有引力概念与原有的弹力、摩擦力、重力等概念精确分化;第三,把万有引力概念与原有的力、重力、质量、圆周运动等概念及牛顿定律等知识融汇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唤起头脑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抽象,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例如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了相互并列的三个气体实验定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由三个实验定律推理、概括、抽象得出,而又包摄了三个实验定律。由三个实验定律到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认知结构需要更新,增加了一个包摄性更高的层次。

总而言之,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和教师加强必要的指导,是促进知识顺利迁移所不可少的前提。所以教师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法,进行物理教学改革的同时,认真学习知识迁移规律,并考虑影响知识迁移的各种因素,定能提高教学效果。

篇4:利用迁移原理 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迁移原理 提高教学效果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学生能否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即使头脑中具备解决某个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于是在我们面前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怎么进行知识教学,怎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新知识迁移和应用到新的情境,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学习有先、后之分,我们把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反之,则为逆向迁移。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如果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同阶段都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正迁移,充分体现“为迁移而教”,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对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的教学是实现正迁移的捷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因此,我们在组织教材时,应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如:矢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矢量的运算要遵循  平行四边形法则。力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矢量,力的合成、分解学生熟练了,才有可能去进行运动的合成、分解,而后才能自觉进行加速度、冲量、场强等矢量的运算。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熟练运算,便成了一个迁移的生长点。物理学习原理告诉我们:迁移,能够利用原来的“序”作为生长点,产生适合于其他领域的新“序”。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生长点”找准了,并做好迁移示范,迁移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这样的“生长点”在物理学中很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基础”。抓好基础,才能举一反三,才会触类旁通。在学生头脑中有意培养一些熟练的“生长点”,让迁移从中“生长”开去,是一条正迁移的捷径。

二、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准确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实现正迁移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通过对比,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不同的物理本质。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状态,引起有意注意,促成思维交锋,这样对完善旧知识,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达新知识的迁移,并巩固新知识,都极为有利,不然,就公式论公式,该对比不对比,不仅不会促进迁移,反而会造成负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比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例如:学生学过左手定则后,已能熟练掌握磁场中通电导线的受力问题。当学了右手定则后,碰到已知磁场和感应电流方向,判定导体运动方向这类问题时,对于究竟该用哪个定则进行判断,学生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种负迁移的产生,是因为比较牢固的旧知识排挤了巩固程度较差的新知识。为70了克服这种干扰,可采用列表比较,逐条对比的方法,严格划清十分 相似的新旧知识间的界限,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类比推理也是分析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类比促进迁移。在物理学中,类比方法具有探索和解释两个功能。探索功能体现在学生通过类比提出假设,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解释功能在于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表象,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供一个相近的表象,实现知识或经验的迁移。如把静电场与重力场相类比,就可以较快地理解新知识(静电场),并可以简化记忆。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实现正迁移的催化剂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摆不能的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悬念解除之时,也就是正迁移实现之时。如牛顿第一定律是较抽象的物理规律。教师边演示可边提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念:把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车使其运动,停止用力时,小车就静止。按照人们的生活经验得出

[1] [2]

篇5:浅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探讨论文

浅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回顾教学手段的发展历程,展望当今教育手段的发展趋势,对几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其效果进行了对比阐述,指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着重总结了当今应用最广泛的3种教学手段,即声电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学手段 声电教学 多媒体教学 网络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采取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美国学者柯尔拉汉研究提出的一条重要的创造性教学原则,即“重视提供多种感官刺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形式单调,效率低,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已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认识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引起的,对自己希望看到的,喜欢看的,就有直接兴趣,就能较好地理解和记忆,花费的时间和经历也较少。因此,心理学家强调,最好是抓住学习者对教材的兴趣来促进学习。然而传统的教材只提供静止的文字和图片,没有声音和动作。传统的板书口授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引导学生的直接兴趣有一定的制约性。许多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课堂上难以进行圆满的表述。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能对教学工作起到辅助性的展示、演示、模拟、拓展的一切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包括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幻灯机以及其他影音设备。由于其辅助手段的多样性,相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了授课形式,充实了课堂的知识容量,使课堂教学通过影、音、声、色多方面展示,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2几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介绍

从解放初到本世纪初期,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教学手段经历了一系列改变。从最初单调的课本板书,逐步加人声电教学,然后出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后来的多媒体教学,到现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教学。其中伴随着计算机功能的强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完全融人到多媒体教学的行列,所以我们在这里探讨一下声电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这3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

2.1声电教学声电教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的教学手段主要有:幻灯教学、电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广播电视教学及各种手段组合的复合手段教学等。

在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声电教学无疑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在声电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操控教学设备,通过广播、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视听媒体,或以形象的画面、或以真实的声音、或者两者的结合展示知识,使讲解更加清晰、明了。声电教学首先带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声电教学的手段下,获取知识不再是被动的“填塞”,借助声音、影像勾勒出来的知识体系,能够在学生的脑海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声电教学手段的使用与发展,使直观教学得到了最好的诊释,而“形象性、直观性”成为指导声电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同时,教师通过借助视听媒体,能同时传授更多的学生,甚至越过学校围墙,走出校园。

2.2多媒体教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迅速发展,扩大和深化计算机应用领域,从而形成了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

早期的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Instruction,缩写为MMI)系统是指视听媒体复合系统,主要有录音一幻灯组合系统、广播电视系统、微格教学系统、语音实验室等,但录音一幻灯组合系统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被淘汰。狭义的多媒体教学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由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合,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克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存储量小,传输速度慢,只局限于处理文字、数据和图形,交互式对话手段简单等弊端,使师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进行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是计算机与视听媒体的简单组合,虽然形式上似简单的组合,但功能上远远大于媒体叠加功能的总和。多媒体教学不仅继承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交互性优势,而且兼容了声电教学的优势,集交互性与形象直观性于一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3网络教学无论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都只是计算机的单机功能。而网络的出现,大大拓宽了计算机的功能,使其不只是处理信息,还可以交流信息。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的到来,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技术与网络技术组合,一种全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正在形成。 网络教学是指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和通信功能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计算机网络根据计算机的地理位置可分为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利用局域网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个别化学习,但受到区域的严格限制,而且相互之间访问比较繁琐;利用广域网(主要指因特网)进行教学突破了地区的限制,通过网络地址(或IP地址)访问网站,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任何学区的任何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网络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继承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具有与多媒体教学相同的教学特征,因此又被称为多媒体网络教学。但它又超越了多媒体教学,打破了单机的局限,以丰富的信息形式实现了远距离的实时对话和交流,具有独特的教学特征。

(1)虚拟化。网络教学中,尤其是一些正式的网络教育学院,根据登录学员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在网上编制一个“虚拟班级”,为每个班级设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以及交流的空间,类似于学校中的集体班级。

(2)个性化。在“虚拟班级”中,任何学员都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最佳的最适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人本化。

(3)开放式。网络是由多台计算机联结而成,因此,网络不是一个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网络。学习者之间可以自由地访问和交流,所有的信息都可下载和查找。学习者不再仅局限于网络课堂内知识的获取,而是可以在任一个网站中轻松地获得某一主题的详细资料;不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而可根据个人需要随时点播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而可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按照个人兴趣与能力围绕主题进行多元化学习;不再局限于个体学习,而是可以利用适当软件进行协同学习和创作。

3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电脑技术和录音录像以及相关的软件光碟、网络资料。PowerPoint就是通常所说的幻灯片,可以把课上要展示给大家看的内容提前做在上面,通过鼠标来控制展示的顺序和效果,从而代替板书、节约时间。Flash,几何画板是可带有动画变化的。适合在数学、物理备课中应用的主要是几何画板。在轨迹的变化演示上和立体几何的立体演示上几何画板都可以生动鲜活的表现出来。对于有实验的科目来说,学科软件以及其中的实验演示是可以通过投影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实验的细节有更清晰的观察。对于语文和外语来说,教师在广泛获取网络资料的基础上,在幻灯片制作上下苦功夫,背景材料、相关内容、知识体系、教学重点知识、课堂练习、相关的影音资料等都在课前做到课件上,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明确了知识结构和重点。与课本相关的影视作品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拓展了课堂空间和知识内容。

4展望

应该承认,现在存在一些教师不愿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事实。因为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涉及到教学设备的布置准备、教学硬件设备的检查与维护、教学软件的选择或制作、使用后的清洁及收藏等方面的工作,比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要“麻烦”得多。因此,图方便的教师往往不愿意自觉地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此,应当建立一个审核组织,在研究现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现行课程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范围做出规定。

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软件技术水平直接制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一方面,教学媒体软件的制作技术尚不全面成熟;另一方面教学软件的制作确有相当的技术难度,因为它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理论与技术,而同时精通多方面学科、熟悉全过程制作技术的人员较少。所以,我国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规划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紧跟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另一方面,加紧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学校中,特别是在农业和师范学校中要重视现代教学媒体的教育工作,培养出一大批懂得某分科专业知识、懂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术制作、懂得教育心理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为使我国的教学软件能够自立,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6:利用迁移原理来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

关于利用迁移原理来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学生能否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利用迁移原理 提高教学效果。有时即使头脑中具备解决某个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于是在我们面前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怎么进行知识教学,怎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新知识迁移和应用到新的情境,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学习有先、后之分,我们把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反之,则为逆向迁移。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如果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同阶段都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正迁移,充分体现“为迁移而教”,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对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的教学是实现正迁移的捷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因此,我们在组织教材时,应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如:矢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矢量的运算要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力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矢量,力的合成、分解学生熟练了,才有可能去进行运动的合成、分解,而后才能自觉进行加速度、冲量、场强等矢量的运算。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熟练运算,便成了一个迁移的生长点。物理学习原理告诉我们:迁移,能够利用原来的“序”作为生长点,产生适合于其他领域的新“序”。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生长点”找准了,并做好迁移示范,迁移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这样的“生长点”在物理学中很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基础”。抓好基础,才能举一反三,才会触类旁通。在学生头脑中有意培养一些熟练的“生长点”,让迁移从中“生长”开去,是一条正迁移的捷径。

二、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准确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实现正迁移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通过对比,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不同的物理本质,教育论文《利用迁移原理 提高教学效果》。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状态,引起有意注意,促成思维交锋,这样对完善旧知识,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达新知识的迁移,并巩固新知识,都极为有利,不然,就公式论公式,该对比不对比,不仅不会促进迁移,反而会造成负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比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例如:学生学过左手定则后,已能熟练掌握磁场中通电导线的受力问题。当学了右手定则后,碰到已知磁场和感应电流方向,判定导体运动方向这类问题时,对于究竟该用哪个定则进行判断,学生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种负迁移的产生,是因为比较牢固的旧知识排挤了巩固程度较差的新知识。为70了克服这种干扰,可采用列表比较,逐条对比的方法,严格划清十分 相似的新旧知识间的界限,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类比推理也是分析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类比促进迁移。在物理学中,类比方法具有探索和解释两个功能。探索功能体现在学生通过类比提出假设,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解释功能在于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表象,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供一个相近的表象,实现知识或经验的迁移。如把静电场与重力场相类比,就可以较快地理解新知识(静电场),并可以简化记忆。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实现正迁移的催化剂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摆不能的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悬念解除之时,也就是正迁移实现之时。如牛顿第一定律是较抽象的物理规律。教师边演示可边提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念:把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车使其运动,停止用力时,小车就静止。

篇7:利用语音实验室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利用语音实验室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如果就“你如何利用语音室上英语课”进行问卷调查,教师们大多会认为:在语音室上课就是让学生戴着耳机听英语。我校配有64座的LL-8型语言学习系统。一开始,我们也只是让学生戴着耳机听英语,学生刚接触语音室,有一种新鲜感,对语音课颇感兴趣。但不久,他们对这种单调的语音课就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只是坐在位子上玩耳机及按键,因此,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且设备的损坏率较高。久而久之,语音室的使用率逐步下降。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利用语音实验室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课题研究。学校为语音室配置了投影器、银幕、电视机等设备,我们尝试在语音室中进行灵活多样的视听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一课题研究取得了成功,并在全校推广。此后,学校又陆续为语音室配置了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VCD播放机,将小银幕换成大屏幕、投影器换成了视频展示台。目前,我们还在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我们感到,语音室教学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设备在语音实验室进行课堂教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和实现的,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同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语音实验室应该成为我们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之一。本文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语音实验室的原声功能,创设纯正的听觉环境

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单的文字和声音的“复制”以及单一的声音信息的反馈。在这种“复制”和反馈的过程中,因教师、学生及课堂教学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信息的传递会产生“变形”、“错位”。语音实验室能产生一种纯正的、近乎没有人为修正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能帮助学生增强语感、纠正发音、积累英语语境体验、增强在口语环境中的自我调整能力。

传统的英语发音教学中最大的缺陷就是教师的准确发音不能很好地传递到学生的听觉神经中,传递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形成“中国英语”。而实验室相对封闭的听觉环境及语音贮存功能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语音实验室,学生们得到的是经过语音设备复制的纯正声音元素。比如在进行一堂有关车站的阅读课教学时,我们先用语音设备去掉听力材料中的背景噪音,让学生用耳麦完整地听一遍这段录音;接着让学生单独跟着录音复读一遍。由于相对封闭的听力环境和语音纯正的听力材料,学生能够区分本身发音与原声的差别,自主进行修正,并有针对性地去感悟语句中的单词所能够运用的语言环境。这相当于请了一位专职的英语教师在不断地帮他修正,学生的听力及语言修正能力在语音纯正的“陪读”材料中得到了加强。最后还可对每个学生的跟读过程进行录音,选择部分典型的录音,让全体同学听并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这样,不仅朗读者得到帮助,其他同学也得到提高。

二、组合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视觉环境

我们认为,在语音室进行英语教学,应用电教媒体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其工具性和交互性。线性和非线性地呈现教学材料,让语言、图像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

[1] [2] [3] [4]

篇8: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索论文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索论文

摘要:要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 需要做到:丰富体育教学的模式和体育项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升华师生关系;提升体育实践能力, 积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效果; 策略;

在新的课改理念与教学模式下, 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要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丰富体育课内容, 还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 并能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 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程的每个环节。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阐述

1. 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单调, 内容枯燥。

目前, 大部分的初中学校, 在体育课教学中, 教师的上课方式还一直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比较古板单调, 而且所上课的体育内容单一枯燥, 不能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2. 学校和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偏差。

相比小学, 初中课程增多, 学习压力增大,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 常常出现语数英等主课课程占用体育课作为学习主课时间。有时, 学校甚至下通知, 停止体育课, 这是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的表现。初中阶段的学生, 一方面, 在学校的误导下, 对体育不重视。另一方面, 由于学校对体育没有像语、数、英主课一样的考核制度, 学生常常以一种“玩”的心态来对待体育课, 造成对体育锻炼不重要的错误认识。

3. 学生尚未树立体育精神。

体育课与文化课最大的差别在于, 动与静。学生在上体育课时, 经常要跑动或者做各种动作, 损耗体力比较大, 时常会出现头晕、难受等症状, 如果动作不规范很容易扭伤, 这就给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害怕去尝试新的体育项目, 导致他们排斥体育。这主要是学生尚未树立一种体育精神, 学生认为, 今后步入社会, 对体育的需求不多, 体育对工作和生活也没多大的作用, 这是对体育的一种错误认识, 其实体育锻炼才是身体健康最有的利保证。

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决策分析

1. 丰富体育教学的模式和体育项目内容。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树立一种“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彻底改变传统体育古板的教学模式及单一枯燥的体育项目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上体育课。比如, 教师在训练学生跑步时, 可以增加跑步的趣味性, 可以让学生组队举行比赛, 并制定奖励机制, 也可以改变跑步地点和方向, 将绕着操场跑改成对着操场斜角跑等, 从而增加跑步的新鲜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悟出跑步技巧, 而且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此外, 对于体育教学内容, 可以增加一些新的运动项目, 如瑜伽、武术、竞走、花式排球等, 让体育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将体育课与日常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树立学生的体育精神。

2.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活跃课堂氛围。

初中体育创新教学的形式有很多, 但是活跃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一种。一方面, 轻松活跃的课堂, 可以让学生心情愉快, 这样学生会很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项目, 并且有很大热情探究体育技能。另一方面, 由于每个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都有所不同, 体育教师在尝试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或者增加新的体育项目内容时,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选择适合并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内容, 积极发掘和发挥学生体育课中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爱上体育, 爱上锻炼。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升华师生关系。

体育的创新教学要有效地实施, 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必须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亲近学生, 多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 主动配合教师开发新的体育项目内容、主动提出对体育的新观点和新思维。然后, 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去探索和理解体育知识、技巧、精神,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并查漏补缺。这样一种良性的互动教学, 促进了师生关系,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提升体育实践能力, 积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创新精神。

新课改背景下, 体育创新教学, 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 健康第一”体育教学理念。一方面,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丰富体育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内容。如通过多媒体, 可以向学生介绍瑜伽知识, 让学生观看奥林匹克运动会、NBA球赛等;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挖掘体育项目, 并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在学校和生活中都受到体育的熏陶, 树立体育精神, 提高身心健康。

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下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其存在的不足与各种弊端, 严重影响着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所以必须对体育进行创新改革。在创新性的体育教学下, 需要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升华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体育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挖掘和了解体育知识, 把体育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

体育教学应该注重人文关怀, 其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 而且能发掘学生体育潜能。

参考文献

[1]秦万军.探究影响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J].学周刊, , (05) .

[2]吴忠明.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阅读, , (22) .

篇9: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策略初探论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策略初探论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以生为本”的理念得到确认和加强,伴随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我们每一位新课程教师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课堂,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要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教师如何才能打个漂亮仗?本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与同行们商榷:

1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是大有益处。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通常采用以下做法:

1.1 浏览教材,做到眼到心到,心到之处可以在文中圈点勾画。

1.2 结合预习提纲和课后习题:教师拟出预习提纲,并预设几个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课本,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疑惑。尤其是应该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思考,仔细阅读教材,反复推敲,寻找答案,做好记录,留与课堂上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这些预习不但能够有利地促进学生自学,而且学生能够有效参与教师教学活动,集中学习注意力,做到心无旁骛。

2 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多问“为什么?”。

2.1 树立质疑信心。

有的学生由于自己基础差,知识面狭窄,不敢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多鼓励,告诉他们能提出疑问就是好学的表现。接下来教师要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质疑。教师的热情肯定、鼓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质疑信心。

2.2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孩子的自尊心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尊重。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采取什么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如果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定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有胆小的学生,就说你是个胆小鬼。作为教师应该用爱心去帮助学生,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耐心和恒心,坚持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这样,才能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2.3 给足质疑的时间、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意识,不要怕学生意外提问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思路,应把质疑的权利和时间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后的乐趣。

3 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新课程改革也要求课堂气氛必须是宽松、自主、和谐的,而不是单一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做为重要任务。

3.1 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如花,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亲和,能够很快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3.2 幽默一点又何妨?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们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新课程下的教师不能再是板着面孔说教,课堂上恰如其分的幽默,只会使你的魅力指数不断上升,使你的课堂更轻松诙谐,极富吸引力。

3.3 让你的课堂更民主。

陶行知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

3.3.1 创设人人参与的课堂,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补充自己平时从各种渠道中获取的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信息。

3.3.2 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3.3.3 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3.3.4 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公正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目标。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问、敢创新,真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4 教会学生作课堂小结

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理解、掌握知识。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听课结束之后做个有力的小结。教师的小结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能让学生学会课堂小结,对巩固课堂授课效果,对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能力,将是十分有益的。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小结的方法呢?

4.1 “放电影”.。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梳理知识结构。能够抓住文章精彩镜头进行复述,强化重难点,在头脑中形成影像。

4.2 关注板书。

老师的板书有系统板书和辅助板书之分。前者能体现出系统性和逻辑性,包括着重点知识和其间的联系。这正是小结的依据。教师应教会学生关注板书,并从系统板书中摘抄,做好书面小结。

4.3 交流心得。

教师作为话引子,谈上课感受,进而激发学生轻松交流学习心得的欲望。这里的心得既可以是学习感悟,也可以是经验交流,还可以是自己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毕竟学生是不同的个体,针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会得到不同的体会,只要是有益的,教师一定要予以肯定和尊重。学生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进行小结,理解、消化的过程。

总之,在“课堂”这一特殊的战场上,要想打个漂亮仗,关键是要看你采取怎样的战略战术。以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人文化的育人环境,建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高校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高校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论文关键词:备课 讲课 多媒体课件 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的基础工作是备课,教师备课应重视教材的选择和吃透教材内容,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写好讲稿,并处理好教材与讲稿的关系。讲课时应掌握讲课的基本要领,要求学生正确笔记,掌握好讲课进度并控制讲稿内容;在当前普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条件下,既要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又不能偏废传统的板书手段。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核心,讲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把课备好,有了这个条件,再加上科学的授课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够完成好这一核心环节。本文着重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备课、课堂讲授和教学手段改革,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目的。

一、科学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讲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备课,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功夫在课堂之外,要想讲好课,首先应当在备课环节下功夫。

(一)认真选择教材,吃透教材内容

选教材是备课的第一环节,教师首先会碰到选择合适教材的问题。今天的高等财经教学与30年前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当时的教材是统编、指定的,教师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今天的教材市场百花齐放、五花八门。教材的丰富本是好事,但教材多了,难免鱼龙混杂、良荞不齐,因此,教师必须仔细甄别,选择高水平的权威教材。通常,选择教育部推荐的重点教材、得奖教材是保险系数较大的简便方法。

选择好教材后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笔者个人的体会是,把教材拿过来,通读一遍,目的是对整本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对全书的框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通读的基础上,还要研读,只有研读才能吃透教材,在研读中要找出哪些部分是各章各节的重点和难点,哪些部分是材料的平铺直叙。还应找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对全部内容的融会贯通。对于重点问题,未弄清楚的问题,要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事探讨的方式,直至完全弄清楚。

(二)广泛搜集材料,准备撰写讲稿

教师讲课是否一定要有讲稿,对这一问题有两种看法,大多数教师认为讲稿是教师讲课的重要依据,是不可或缺的,但也有少部分教师认为书写讲稿没有必要。我们认为写讲稿可使课前准备工作更加充分,讲授过程中容易抓住重点,展开难点,既避免东拉西扯偏离主题,又不会照本宣科,讲得过于死板。

为了写好讲稿,写出高质量的讲稿,写讲稿之前必须广泛搜集材料,以便丰富教材内容,深人浅出,把课讲活。收集材料通常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为了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展开,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进行讲授,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二是补充实例、案例;三是介绍最新动态、更新经济数据。比如,介绍国际储备问题时,我国的外汇储备数量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指标,数额经常在变动,因此应当跟上经济发展节拍,经常更新数据。

(三)正确处理教材与讲稿的关系,写好讲稿

好的讲稿对于讲好课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写好讲稿,最重要的是应处理好教材与讲稿两者的关系。写讲稿最忌讳的有两种情况:一是绝大部分内容重复教材,拿来教材照抄。这种情况与不写讲稿无实质区别,讲授时必然会“照本宣科”,对重点、难点问题不能展开,学生听课往往昏昏欲睡。所以,写讲稿“严格”按教材来不行。另一种情况是脱离教材甚远而抓不住要领,这种情况下,教材等于白发,学生吃了苦头,教学质量没法保证。

教材与讲稿的正确关系应该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也就是说,写讲稿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

该“即”的地方:(1)整门课程的结构体系,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教材的结构体系大致同步。(2)教材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必须纳入讲稿,并应当深人浅出,讲清讲透。

该“离”的地方:(1)所用语言和叙述角度必须有变化。教师写讲稿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经过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相关资料,要把所讲的内容融会贯通,取各方之长,补己之短,写出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讲稿。(2)区分重点、非重点讲授。讲课时力气的分配,不能按照章节字数的多少来安排,必须区分内容的难易,对于重点、难点,基本原理要详讲,且不能脱离教材过远;而非重点部分,估计学生自己可以看懂部分,只需一带而过,或干脆不讲,有详有略才能突出重点。(3)补充的实例和案例,联系实际的内容,以及新近学术动态等,虽说是脱离教材的,但加人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快地掌握课程内容。

二、抓好讲授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主要通过这一环节,完成知识的传授。

(一)课堂讲授的基本要领

课堂讲授是在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完成了讲稿写作的前提下进行的。有了好的讲稿,怎样把它通过讲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呢?讲授的基本要领是,既要严格按照讲稿,又不能简单地念讲稿。讲授中应避免两种情况,一种是“照本宣科”即简单地念讲稿。教师一句一句地念,学生一句一句地记,速度很慢,效率很差,课讲得很死,学生学得很苦,这是必须摈弃的教学方法。另一种情况是“信口开河”,即讲课脱离讲稿,形式上看课堂上热热闹闹,课讲得很活,学生无需笔记,想记也无从下手。课后一回忆,讲到“热热闹闹”的地方,大多与课程无关,仔细一品味,没有学到东西。 因此,正确的讲授方法是应严格按照讲稿讲授,但不要求学生把每一句话都记下来,凡是重要原理、基本概念,应自然放慢速度,让学生记得下来,中间不时穿插对问题的讲解、举例和进一步展开,这时,语速明显加快,学生自然停笔,听讲或思考。一堂课下来,学生笔记中重要的内容和信息都有,同时,对教师深人浅出的讲解,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学生听课是否需要作笔记

对于这个问题,在学生中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听课应该作好笔记,但也有少部分同学提出种种理由而不作笔记。我们认为,正如教师讲课必须要有讲稿止样,学生听课是必须作笔记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两节课只是瞪着眼睛听,不作任何笔记,有实验表明,三天后,将遗忘一半;一个月后,只剩巧%;到期末复习时,就所剩无几了。笔记的作用在于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能使学生回忆起当时讲课的情景。同时,以笔记对照教材进行复习,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笔记中有教师补充的实例、案例,这些材料是教师从阅读的大量材料中精选出来的,是教师备课劳动的结晶。因此,学生课堂上不作笔记实际是一种损失。

当然,我们并不主张“死记”笔记,也就是说,不分青红皂白,老师讲啥就必须记啥,没有选择的记是徒劳的、低效率的,而且会影响听讲,影响理解。正确的笔记方法是,记下老师语速较慢的重点内容,而在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解、发挥时,由于语速较快,想记也十分困难,就不要记了。鉴于这一考虑,我们通常在首次上课的“绪论”中,就把这个问题与学生讲清楚。

(三)掌握好教学进度,控制讲稿内容

当前的课堂教学,一门课大约50课时左右,因此,每一课时都非常宝贵,教师必须努力讲好每一堂课。上课必须掌握好教学进度,也就是说,教学计划必须严格执行,各章节的课时分配,必须要有合理的安排。同时,就每一次课来说,也要掌握好进度。新教师上课多半容易先紧后松,开始讲得太快,准备了两节课的内容,结果不到1小时就讲完了,剩下大半节课,只好让学生自己看书。因此,合理分配课时,并控制好讲课内容,可以说是讲课的艺术。讲授内容的'多少,与内容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容易懂的内容可少讲些,难懂的内容多讲些,这要在组织讲稿时控制好。根据实践体会,难易程度中等的内容,两课时的讲稿按字数计大约为2700字。通过对讲授内容的控制,需要学生笔记的重要原理、重点难点都可以讲清楚,并留有充分的余地,由教师现场讲解、自由发挥,这样才能把课讲得既严谨又活泼。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已被普遍使用,应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有许多优势,许多地方是传统方法望尘莫及的。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缓解课时紧张的矛盾。其次,可以展示给学生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和声音等,逼真的课件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比如,要解读一张外汇期货报价表,教师可以对着扫描出来的图表指点讲解;要讲解股票交易程序,可以附带放一段交易所里用手势语言正在交易的图片或视频。

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例如:一是单纯追求数量,追求大的信息量,结果,PPT一张一张地放,有时到了下课时间,PPT还没有放完,教师的讲解很少。二是PPT做得过于花哨,看得学生眼花缭乱,真正有用的东西不多。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以多媒体手段为主,以黑板板书为辅,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黑板这一古老的教学工具,与多媒体手段相比较,似乎逊色了许多,但实际上,在今天的课堂上,正确使用黑板还是可以发挥一定的辅助教学作用的。

总之,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核心与主导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关系到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和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青年教师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坚持认真备课,并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篇11: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论文

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论文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效果

教育是心与心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里去。”老师与学生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整体。只有发生心灵的碰撞,才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激发其成功的激情,这中间的纽带,就靠诚信。然而,在工作实际中,常常会看到有的师生关系恶化,产生隔阂,甚至对立,发生冲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逃课,对老师冷漠。致使师生都很苦恼。

众所周知,受社会大环境某些阴暗面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会蒙上一层尘土,我们的教育绝不是单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更重要的应该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呼唤诚信,我们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讲诚信,我们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树一座诚信的丰碑!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我们要作学生真诚、守信、“言必行,行必果”、敢于负责的典范。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建立协调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实现老师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大多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老师的服从者,师生间的交往是制约性的交往,缺乏对话的平等。在我们这个有着“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度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尊师重教已为人耳熟能详。老师因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而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尊崇自不待言。所以,在我们的学校中,教师的尊严一般来说不成问题,而学生的尊严却是个向来被忽视的问题。据调查,许多学生(特别是暂差生)在回答教师的问讯时往往有“履冰邻渊”之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现代教育的宗旨应是培养和谐的人,对这一点至今仍要大声疾呼。要培养和谐的人,就必须首先把孩子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通过发掘孩子的自身特质和潜能,让其身心与智能健康地成长。但在我们一些教师包括家长的意识和潜意识里,学生,孩子不是有情感、有自尊,有自主意识、需要激赏与关爱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什么都不懂,必须讲导、塑造、打凿之“物”,甚至是达到预定目标(如学校的升学率、家长的理想)的一种手段。因此,现代教育思想要构筑新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保证学生活泼、主动全面地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重新定位,不能以长者、尊者自居,随意地指手画脚,而要以民主的心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构筑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才能保证教育结构实现良性循环。

二,加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在工作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头脑敏捷,反应敏锐,感知外界的能力相当强;能很快对老师的一言一行作出反应,即使我们一个小小的动作,也可能对学生形成一种暗示,影响其心理的稳定性,如果我们只能讲一些大道理,他们会很厌烦;如果只是对学生讲这不许,那不许,会让他们产生极大的生疏感,距老师于千里之外,躲起老师来;师生间缺乏相互的信任。所以,教师应作好“学生朋友”的角色,赢行学生信赖。学生心中有话才能毫无拘束地跟老师直说,甚至把不愿告诉父母的内心秘密也倾吐给老师。这样,我每次给学生提要求,都要从学生自身的利害关系出发,告诉他“为了。论文格式模板论文的格式。。。。。”你“应该。。。。。。”。这样,变强迫命令为学生自发行动,师生间的隔阂减到最少。所以,真正有尊严的教师,是那些懂得自尊与尊重学生的人。在我看来,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让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确立做人的`尊严与自信,比让他多记住几个单词重要得多。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误解

在工作中,师生间难免会产生误解,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华解与学生的矛盾,用自己的热情去融化学生心中的冰。一次,一位同学拒绝交作业本,我找到他问为什么,他说“看别人的作业认真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你看我的作业不认真”。当时我非常生气,但没有发作。而是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把学生带到办公室,打开办公桌上的作业本,和学生一本一本地看,没几本,学生就说“老师,我错了”。我告诉他思想上想不通,生活上有困难都可以和老师讲,也可以写条子。他心情舒畅地走了。

可见,即使学生误解了自己,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那样只能加深师生间矛盾,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要坦城以待,以心换心,用一腔赤诚的爱,换来一片真挚的情。教师对学生出自内心的爱如“润物细无声”的三春甘霖,学生从教师的辛勤耕耘中体会、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尊师情感。

四、正视自己的不足或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每一个教师都难免在教育学生,处理矛盾,课堂教学上产生失误。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形成诚实;光明磊落的品德。但自己有错的时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文过饰非,知错不认错,学生会认为教师言行不一,好唱高调,从而丧失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最宝贵的机会。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

可见,诚信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进而推动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推动教育改革的落实!

篇12: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信息技术课被许多人误认为是电脑课、计算机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相提并论,在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评价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脱离不了传统的窠臼,实际上是把信息技术教育引入歧途。与传统的一些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知识更新速度快,新概念,新方法,新思维不断涌现,新软件和硬件层出不穷。

二、实践性,实用性,操作性强。

三、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厚,但起点极不平衡,学习的条件差别较大。

四、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受到升学等压力,把它当成娱乐课。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来上好信息技术课,提高教学效果是刻不容缓的,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课堂,现将我在工作中的做法介绍如下,供大家探讨。

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其教学目的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和价值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是真理的持有者和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的,教师首先应该从观念上转变,由“授之于鱼”向“授之于渔”过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的软件、硬件、思想不断涌现,今天才出现的新知识,可能明天也就过失了,教师绝不是某知识的权威。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不一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许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在过去,表扬教师的高尚就是“给人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给人一碗水,必须自己长流水。”教师要保证知识永不干枯,必须时时注入新的血液,与人交流。所以我们不只教给学生知识,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手段,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本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我们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非常浓厚,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娱乐性等魅力,来吸引,引导学生。正如我们常说的“打铁要趁热”。不能让学生在没有兴趣之后再来想办法,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操作难度、内容等要适当。我在教学中,遵循“学中玩,玩中学,既要学好,也要玩好”的原则。有的教师既没让学生学好,也没玩好,从而减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例如:在学习完鼠标的五种操作后,我就教学生玩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以及射击,桌球等游戏,学生肯定喜欢玩啊,学习气氛浓厚,情绪高涨,学生在玩游戏中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在学习完输入法后,不能只让学生用打文章来练习,利用一些聊天工具如QQ、UC等进行聊天,有利于学生思想交流也提高了学生的输入速度。此外,每学期还应组织一些比赛,如:打字比赛,FLASH动画制作比赛,网页制作比赛,板报比赛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学生愿意学,愿意做,也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浓了,教学效果相应也就提高了。

三、提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即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方法,通过一些手段去了解、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的目标任务通过网络发给学生,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从而受到启发,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只能以学生“做”为主,注意“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我赞同有些人的观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在课堂上一句话都不说。”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学“因特网应用之下载”一课时,要求学生下载一首“春天的.故事.mp3”,学生通过Internet网、教材、教师收集的资料等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下载的方法多式多样,有用迅雷的,也有用网络蚂蚁的等等,从而掌握知识。但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反对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的实践,干课堂无关的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掌握知识。

四、注重学生协作学习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严重不平衡,协作学习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如班级聊天室,QQ,BBS,等工具进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学习中,利用小先生制等协作手段,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聪颖而出,积极思考。我校的机房是将八台电脑围成一个圈,八个学生一个组,这在形式上有利于协作学习。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在每组推荐一名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教高的学生成为该组的小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首先问小老师,小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组八名成员相互讨论,如还没有结果,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大家一起来学习、研究。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敢做、敢思考,使他们迅速的掌握知识。

五、时刻进行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贻”。反思是在学习教学过程中不断审查自己,进而培养自己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广大教师谈到:“如果学生不理解某种知识,如果他的思维犹如笼中之鸟无援地颤抖着,那就请你们留意反省一下自己的工作。”对教师而言,反思极为重要,只有对自己的行为深刻反思,才能使教学水平更进一步。教师应多学习,多思考,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志、博客、教学随笔等形式来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可以用BBS论坛,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看法、观点积极思考,总结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也非常多,这里是我个人的教学心得,希望各位同仁相互交流,把信息技术教学搞得更好。

篇13:如何利用情绪因素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论文

如何利用情绪因素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论文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情绪对整个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情绪是心理因素中的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使之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还要善于激发、保持、深化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教学 身体活动 情绪 主动性 积极性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情绪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情绪在教学中产生并伴随着整个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的作用,就能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的情感是在活动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完成所要学习的内容。而消极的情绪可以使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减弱。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情绪,通过激发积极情绪,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以端正的教态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教师的教态对学生可以产生一种直观的、经常的、细致而有形的影响,它是身教的一个方面,当体育教师以端正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洪亮而清晰的'声音,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感染,振奋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要精力充沛地完成每堂体育课教学的任务。学生也会在教师饱满精神的带动下,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每节体育课的内容都留下鲜明的印象。

二、以优美的动作、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某一技术动作,教师都要先做正确的示范动作,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学生获得感知材料的第一层次。在这一阶段,教师以准确优美的动作,再加上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绪感染,就会引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使之对动作产生兴趣,而兴趣又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得知识的动力。

三、教师应善于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情绪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而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情绪因素是任何其它课程所不能相比的,其本身就含有情、理、趣等因素,能否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能否挖掘那些潜在的情绪因素,并进行再创造,开发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功能,以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兴趣。兴趣是获得知识、开拓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巨大动力,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而是被动地进行学习时,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全面科学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养成运动的意识,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由于体育课层次多、项目繁,从体育课的教学法来讲,包括讲解、示范、练习、比赛、测验等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性质、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一堂体育课效果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所教内容的本身,而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经常变换教学内容和手段。如冬季长跑,这是比较枯燥的项目,学生一般不喜欢,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长跑对人体的好处,并告诉学生“耐力差”是适应现代工作、学习的最大弱点,同时指出长跑也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和考验,在教学上采用变速、爬坡、越野跑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越是复杂的动作,就越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来完成教学任务,外在的因素不如内在的动机更能促进人对运动目标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当然,兴趣应服从于教学任务,我们反对一切从兴趣出发,或迁就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借口没兴趣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要注意正面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以“点”带“面”,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争强好胜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理特点,活泼型的学生总想通过各种机会来表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鼓励他们去表现和“尝试”,并以他们的“点”带动全班的“面”。同时,教师既要对学生认真教育、严格管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作风和组织纪律性,又要教态和蔼可亲,作风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积极情绪转移到学习中,形成稳定的学习情绪,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关系,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体育运动兴趣是在运动实践中培养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为此,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地传授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以提高对体育的情趣,更好地完成整个体育教学任务,以致对学生终身的健身运动产生巨大影响。

篇14: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及策略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了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表现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及策略。

一、高职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及其表现

当代高职学生中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享有特殊的优待和关照,这一方面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过多的依赖,部分学生表现出、\"理和行为的不适应,具体表现为:

1.性格方面:在体育课堂中,部分内倾型的学生好静少动,不善于交际,习惯于自行处理问题或躲在角落里独自“苦练”,既不善于表现自已,也不愿意与同学协作,缺乏竞赛意识、团队精神。这导致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若任其发展,这些体育“内向生”容易产生焦虑和忧郁,可能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致使他们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2、思想认识方面:由于受家庭认识方面及社会上“重文轻体”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将来不宜从事体育工作,身体锻炼的技术学不学都不会影响到将来的求职和工作,他们缺乏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去做的,体育锻炼就是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的身体练习,只是简单或复杂的动作,没有高深的理论内函;有的学生有怕苦、怕累、怕难的思想;有的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时,不敢大胆地参与尝试,怕做不好被别人讥笑,怕丢面子。

3情绪、情感方面:在体育课堂上,部分学生经常表现为心情烦躁、生气不安、忧心十中;有的学生则表现为懒散,情感淡漠,丧失兴趣;还有的学生在有一定难度的新动作技能学习中,表现出优柔寡断、思维紊乱、肌肉紧张,他们害怕学习,害怕尝试。这些表现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有一定关系。

4.意志品质方面: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缺乏信心和主见,认识和行为具有盲从和盲目的特点;有的学生前十白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凡事犹豫不决;还有的学生经不起外因干扰,偶尔刮风下雨,都给他们的学习造成干扰,一旦有个别学生动作失误或偶尔小伤,都会引起他们反应过度或者惊慌动摇。有少部分学生控制不住激情和冲动,自制力薄弱。遇到困难时,放弃目标。

5.合作交流方面:在体育课堂上,部分学生不听从安排,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参与小组学习,只看不练,不合作、不交流;有的学生在老师或同学的监督、催促下勉强参与、一旦没有监督,就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个别学生则“岿然不动”,甚至逃避。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的指导策略

针对上述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将身心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1.针对加强身心健康理论知识传授的指导策略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讲授体育卫生保健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已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身心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身心健康的新观念,重视身心健康的维护,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 2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策略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使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体育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的教学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消除封闭心理,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互相交流,互帮互学,鼓励互相帮助,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竞赛,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从抑郁、焦虑、自卑、困难等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策略

高职大学生,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学生的社会角色越来越烈,争取个性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不但要重视学生保体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应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除了安排一些集体项目如球赛、接力赛等外,还可安排一些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项目,如武术、体操、健美操、定向越野等。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使学生保持较大的练习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体育教师掌握现代心理学知识的指导策略

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需要在现代身心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与现代心理教育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身心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身心健康教育水平。体育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情绪,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苦恼、抑郁的心理。要想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体育教师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健全的心理素质等。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注重自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5.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由上学生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逐步成熟,尤其是学生男女性别差异的增大,加之教学中动作技术难度的变化,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动作学习发生困难,特别是在教授复杂的动作时,处理不好,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好意思或不愿学甚至害怕的心理障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安排队形,充分考虑动作性质及安全要求等因素,来确定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尽可能做到多方位教学,以解除学生的不必要的思想负担。示范前,应注意分析动作的结构和要求,要考虑学生观察动作的角度,讲究动作示范的各个“面”。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可采取正面示范,如篮球防守中的左右移动;为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侧面示范,如跨栏跑的“摆动腿”上栏动作和“起跨腿”后蹬,提拉动作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