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身体素质的影响调查论文

嗷呜咻咻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嗷呜咻咻”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身体素质的影响调查论文(共12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身体素质的影响调查论文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身体素质的影响调查论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河池学院在校的大学生,从全校十个系中随机抽取5个系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分别为:外语系、中文系、化生系、物电系、政法系。然后从这5个系-的体测数据中随机抽取150人,并向这150人发放问卷。其中外语系30人,中文系30人,化生系30人,物电系30人,政法系3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中国知网和维普网的相关文献资料;查阅国内关于体育生活方式的论文、专着。从体育行为、条件、生活认识度、和效绩4个维度拟出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即:参与的项目相对固定;参加体育活动目的明确;自我评价良好,具备上述特征的调查对象认为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达到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时间、频率、强度达到每次30min以上,每周3次以上,中等强度)。

2、问卷调查法。就河池学院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相关问题问卷。采用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150人。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问卷有效率为97%。其中男生69人,女生81人。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效度:请5名教师全面审核评定问卷内容,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初稿进行修改和补充。结果表明:本问卷基本可行率达到100%。

信度:采用的是信度重测法。挑选了河池学院的30位学生进行了同样量表的重测,有效问卷30份。对30为学生间隔1周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以相关系数作为再测信度,通过两次调查的结果表明问卷的信度达到标准。本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2。

4、数理统计法。本论文的体质数据来源于河池学院在校大学生2010-20的体质测试数据的结果,运用Excel对体能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体质健康整体状况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要求[6],总分≥86分为优秀,76~85为良好,60~75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所测大学生体质平均分为(78.43±4.68)分,状况良好。

由表1显示,成绩优良者占68%,及格占31.0%,不及格的学生仅占0.8%。从中可以看出,测试学生的优秀率随年级呈现先上升后突然降低的现象,及格率各年级变化不大,尤其大四生可能为了毕业事务等及格率反而高;不及格者也是四年级最多。

(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基本状况表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结果人(%)

由表2可知,大学生经常和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占76.1%,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24%,参加锻炼目的明确的占了90.4%,不明确目的的只占了9.6%,项目选择明确占了95.2%,不明确只占了4.8%。研究表明,大学生有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说明他们对参加体育的理解和对体育功能的摄取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的大学生对体育方式的理解层次已经上升,他们从事体育活动是主动的,体育动机是明确的,把体育看作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积极正确的体育动机必将引领大学生在强身健体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大学生体质状况与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性

分析认为,各年级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变化趋势与体育生活方式良好程度变化趋势一致,呈现一、二、三年级持续升高,四年级降至最低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级的升高(至三年级),农村生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对学校环境的适应以及学校体育课的教育引导,体育生活方式被逐渐接受,学生体测成绩效果最好。而四年级时,由于学习、就业等压力的增加,体育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体育锻炼减少,学生体测成绩效果也最不理想,这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三、建议

(一)大学生要培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大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在参与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其它学科或其他活动所不具备的作用,利用高校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二)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

学校要认真研究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体育课程,比如民族地区可以适当开设民族项目。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专长和场地设施条件,多开设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教学项目;同时学校还要多投入经费建立各种运动场馆。

参考文献:

[1]黄 俊 琪 , 饶 从 志 . 生 活 方 式 与 人 类 健 康 [ J ] . 疾 病 控 制 杂志,,2:155.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2.

篇2: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18所高校1800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从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体育意识、体育行为、项目、场馆和组织形式、参与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作 者:韩冠宙 HAN Guan-zhou  作者单位:安徽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巢湖,238024 刊 名:体育科研 英文刊名:SPORTS SCIENCE RESEARCH 年,卷(期): 30(3) 分类号:G807.01 关键词:安徽   大学生   体育   生活方式  

篇3: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

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法,对甘肃省6所普通高校1388名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动机、形式、内容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并针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 年,卷(期):2009 14(5) 分类号:G806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生活方式   建议  

篇4: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摘 要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已经在全国各级高等院校开展,从各层级反应的数据来看,大学生体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表格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校生体测数据进行分析,从事实出发,找出本校在校生体质现状与全国大学生的体质现状存在的差距,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质提供客观依据,达到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水平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校的本科大学生进行《标准》测试,共9人参与测试,其中女生11671人,占58.04%,男生8438人,占41.96%。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和国外EBSCO等网络数据库,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2.测试法。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校生进行了8项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是必测项目,选择项目有两项,男生分别是1000米和引体向上,女生分别是800米和一分钟仰卧起坐。

3.数理统计法。对测试数据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4.逻辑分析法。对测试、研究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二、测试结果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校大学生人体形态发育水平、营养状况、身体匀称度和肺脏机能情况正常。特别是BMI优秀率达到80%以上。但在身体素质测试项目中却成绩不佳:在50m项目中男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34.06%,女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13.44%。而及格中却又超过70%的同学。在立定跳远项目中男生良好及以上的占全校的24.88%,女生良好及以上的占全校的36.78%。综合来看大多数同学处于及格线,下肢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还需提升。在坐位体前屈项目中男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7.76%,女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8.34%。综合来看大多数同学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柔韧性较差。在800米(女)/1000米(男)项目中男生测试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3.02%,女生良好及以上的仅占全校的5.33%。反应出本校学生耐力有很大的不足,身体综合素质较差。在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项目中男生不及格率高达80.08%严重说明男生上肢力量存在很大问题。女生较男生情况较好,但仍有85.65%的同学处于及格,仍需加强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20本校在校生体测成绩来看平均值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的。基于以上数据分析,对于本校在校生体质健康改善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成立专门的.“健康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健康咨询、制定运动处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充分发挥学校体育部、心理健康中心、医务室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资源优势,组建专业的测试人员队伍,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服务。

(二)学校体育要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层面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既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强身、健心、益智、乐群的功能,引导大学生崇尚健康文化,养成向上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

(三)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思考,体育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构建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格局,使学生在充满乐趣,适合自身身体、心理的各类体育活动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篇5:论体育对大学生智力影响论文

论体育对大学生智力影响论文

摘要:本文就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与否进行研究对比,探索了他们的大脑功能,适应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并剖析影响大脑功能差异程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智力

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高级场所,是智力开发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客观的了解和掌握长期参加体育锻炼与不常参加体育的学生的大脑功能是否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是进行教学,提高学生智力,加速培养人才的可取之路,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和中期,智力正值发展变化之中。学生的智力倾向即与家庭,学校有关,又受体育锻炼的影响,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脑功能的效率。它具有使反应速度,注意力,思维能力增强的良好作用,从而获得智力发展高水平的良好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1997―01笔者在佳木斯大学医学院及山东省滨州医学院分别对该院的男、女运动员及男、女大学生进行抽样测试,取得有效数据的人数共120人(运动员系该院业余训练队)。

2、研究方法:采用日本内田――克列别林精神检查法即加算测定,将此修改为连续做10min后休息5min,再加算10min共需25min,一分钟加算一行,根据统一口令到每分钟结束时换行,要求被试者要准确、迅速地加算该行内的数字,即相邻两数相加,将和数的个位数写在相加两数之间。

根据神经活动的基本特点,作业量m表示神经过程的强度;两极差r表示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后期作业量增减率T表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评定方法为:作业量m,在55以上时大脑工作能力称高水平,47±7为一般,32±7稍不足,工作量m2在60以上时大脑适应能力(灵活性)为高水平,52±7为一般、37±7为稍不足,两极差r在7±2以下为稳定,11±1以下为一般,17±2为不够,后期增长率在118以上为效果好,112±6为正常,106以下为不足。

结果:测得120名学生的前期作业量m,后期作业量m2,前期两极差r1,后期两极差r2和后期作业量增减率T,及作业量总数m,按运动员及大学生男女分别统计,结果如表。男大学生m为42.49,男大学生运动员m为57.68,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女大学生m为45,女大学生运动员58.77,经丁检验,差异不显著,但有一定影响,大学生运动员的大脑工作能力,均高于大学生。

1、大学生及运动员能力(大脑功能)的分布特点(见表)。①男大学生:在作业量均值m1中,体现出他们的智力处于一般水平,大脑工作能力并不理想:在m2中,大脑适应能力(灵活性)为一般水平,其两极差(r1r2)均为一般。再从后期增长率T来看,大脑灵活性大体正常。②男大学生运动员:在作业量远离值m中,体现出他们的智力,大脑工作能力相近于高水平;在m2中反应出大脑灵活性较好,适应能力达到高水平;两极差r1r2均为一般,同于大学生;后期增长率T好于大学生,表现出运动员大脑灵活,适应性强。③女大学生:在作业量均值m1m2中,表现出她们的大脑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均为一殷,其两极差r1r2不够理想,后期增长率T大体正常。④女大学生运动员;在作业量均值m1m2中均高于女大学生,表现她们的大脑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均达到良好水平,但两极差r1r2与大学生基本相同,后期增长率T好于大学生,也表现出运动员大脑灵活性较强。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运动员的智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等,都高于普通大学生。

2、影响学生智力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运动员的大脑工作能力等都略高于普通大学生。其原因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大脑功能得到提高,人本各种机能状况都得到改善,为智力的发展,记忆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生理、心理条件。人的智力就是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察力、理解力、注意力、概括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等构成的统一体。体育运动之所以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因为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注意力和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灵活的思维能力。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战术思想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必须以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基础。而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正是智力的核心,所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生等著:体育运动心理学广东省出版社1986

2、张长龙著:体育心理学参考华中师大体育系1985

3、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教育出版社1986

篇6: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小学体育教案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小学体育教案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对象:高中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能掌握健康的概念和健康的四大基石,明确现代健康生活方式与体育之关系,健康生活的理念得到培养;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学校和生活实践,学生知晓体育在健康生活方式中的作用并初步形成健康生活的评价方法,协作探究的优良品质得到发挥和提升。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现代健康观念、健康的四大基石、以及体育在现代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践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能明确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并能指导学生建立“知―信―行”为一体的健康生活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举例让学生明白健康技能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师:众所周知,健康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有人曾把健康比作“1”,事业、地位、家庭等就是它后面的“0”,只有把这个“1”写好了,后面的零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否则,只能是“0”而已。我想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一个阿拉伯寓言谈起》(故事内容略)这似乎是个哲学问题,但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生命健康的角度讲,马克思想告诉女儿什么?结合本课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在生命面前,健康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什么名利都是次要的,在哲学家和数学家眼里,船夫好像没有生命一样,但在风浪面前,哲学家和数学家却失去了生命,而船夫活了下来。

生2:实践出真知!我觉得马克思想通过这个寓言告诉女儿生命的重要性,在生活实践中人应该掌握一些对健康必需的实践技能,有时候这远比其他一些东西更有用,关键时刻,船夫依靠自己的游泳技能活了下来,而此时此刻,哲学与数学都帮不上忙了!(学生们的议论变得热烈起来)

2.利用图片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健康的肝与酗酒的肝的对比图片;健康的肺与吸烟的肺的对比图片)这是什么器官?左右器官有什么差别?思考一下,可以小声讨论。

生3:上面的图片是肝,下面的图片是肺。

生4:左面的肝和肺好像是健康的,右面的肝和肺看上去很恐怖,像是发生了严重病变。

生5:健康的肝和肺应该是表面光滑,纹理清晰,色泽光鲜的,那个病变的.肝看上去颜色发白,硬梆梆的,像石头,可能发生了肝硬化。

生6:右面那个病变的肺黑乎乎的,缺乏弹性,像是被烟薰过的。

师:对,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指着大屏幕)这边是健康的肺与肝,这边是酗酒的肝和吸烟的肺,这样对比的效果也许更有震撼力,胜过任何的语言描述。谁都不希望我们的肝和肺变成这样!然而烟与酒确是我们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仅仅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还有饮食、起居、锻炼等很多生活方式问题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该如何处理好?我暂时不讲。教科书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结合实际阅读这一章节并思考相关问题。

(二)阅读思考

课件提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1、健康的概念;2、生活方式的概念;3、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4、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想一想,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起居娱乐参与社会活动)健康吗?怎么样才可以更加健康?(教师巡视并轻声与学生交流引导。)

1.背景音乐下,学生看书并思考问题(可轻声讨论),掌握健康和生活方式的概念

师:你是如何理解健康的?哪位同学能谈谈。

生7:健康就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生8:我认为还应当包括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

师:很好。(屏幕显示1990WHO的健康观)与学生一起朗读。那么,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的生活方式又是指什么呢?

生9:生活方式指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时间、生活节奏等因素。

师:对,这些是组成生活方式的要素,但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受文化教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我们一起来看什么是生活方式。(屏幕显示生活方式的概念及组成要素,师生一起朗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又影响着他们各自的健康状况。

2.看图分析,启发探讨,从实例中明白影响生命健康的因素

(屏幕显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因素的饼图)

生10:从图看,自己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最大。

生11: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是否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的健康。

师:回答得很好!(指图讲解)1992

WHO宣布,个人健康和寿命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安定(举例战争问题),8%取决于医疗条件(举例疫情和接种),7%取决于气候(举例非洲和东南亚一些地区的问题),60%取决于自己。可见,健康和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关键看你如何善待自己,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下面再请同学们看一下1957年和我国部分城市的主要疾病死亡率的对比表。思考一下,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死亡率会占主要位置?哪位同学想好可直接回答。学生观看屏幕上的对比表并轻声讨论。

生12:1957年我国还很贫穷落后,由于医疗条件差,那时的急性X染病的死亡率高,20医疗水平高了,物质水平高了,我们平时所讲的富贵病引起的死亡率变高了。

师:是的,我们平时所讲的富贵病如高血脂、高血糖以及恶性肿瘤等也就是表中的慢性非传染疾病引起的死亡率大大增加,这除了与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变大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我们自身很多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生13:生活条件好了,现代人酗酒、吸烟、超时上网的人也多了。(学生们的讨论热烈起来)

生14:现代人吃得比以前好多了,以车代步的多了,加上工作压力的增加,又缺乏体育锻炼,各种病就来了。

生15:我是属于肥胖的,(此生未说先笑,同学们也跟着善意地笑了)平时特贪吃好睡,又不爱运动,看了这张表,我害怕起来,年纪大了可不好办,我得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饮食,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看我的行动。(同学们自觉地为他鼓起掌)

3.掌握健康的四大基石,并结合学校和生活实践探求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明白体育进入生活方式的作用与重要意义

师: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疾病死亡率的排位。(屏幕显示;死亡元凶:1、体力不足;2、吸烟;3、酗酒;4、肥胖)

面对如此的现状,于是世界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字幕)

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体育;体育进入生活方式

这些新的生活理念在我国正在实践落实,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教育部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指导思想,正是体现了国家对我们青年学生健康的高度关注。

(屏幕打出健康的四大基石:1,合理的膳食2.经常进行体育锻炼3.良好的生活习惯4.健全的心理)

师:1992年WHO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结合实践,你们怎么理解?

生16:我认为饮食要有规律,不能偏食,不能暴饮暴食,荤素均匀,特别不能不吃早饭,晚上不熬夜,除了上好体育课和活动课之外,自己也要抽时间锻炼。

生17:我对学校的作息制度有些看法(看了一下老师)。睡眠不足,吃饭时间太紧,像打仗,没办法,我得慢慢适应,学习压力大,以前我锻炼少,体育课也常偷懒,看来我得加强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师:好,我们大家看他的行动。我们学生有我们学生的生活方式,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要尽可能地去适应,刚刚讲过,良好的适应能力也是健康的表现之一。在适应的同时,我们再去落实健康的四大基石才能更有效。另外,若有好的建议,也可向学校提出来,好的合理的建议,我想学校领导层也会接受的。

生18:刚才前面几位同学主要谈了饮食和生活习惯问题,我想说我们更应有健全的心理,现在考试、就业等各方面竞争都很激烈,我们的学习压力也特别大,分数忽好忽坏,有时候心情特烦,我想同学间应该多体谅关心,共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生19: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有一次我考得糟透了,朋友拉我去打球,一运动,顿时觉得开朗了许多,心情也好多了,觉得没有过不了的槛。看来体育运动不仅能强壮身体,还能调节心情。面对压力,自己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特别是一些不爱运动的同学,我建议你们可以尝试一下你喜欢的运动。

师:刚才同学们多次提到了体育锻炼的作用,的确,现代社会,体育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那么,为什么通过体育锻炼会增进健康?我们一起来认识并朗读一段文字:1、调节情绪,减轻心理疾病;2、增加肺活量;3、减少患心脏病的概率;4、提高消化系统能力和促进新陈代谢;5、减少身体的脂肪;6、增加骨密度和提高关节的灵活性;7、提高肌肉的质量;8、改善血液的循环。

同学们,我希望从课间跑、体育课、活动课看到你们真正的改观!

(三)探究合作

1.举例如何在生活实践中拒绝不良的生活方式,学生表演拒烟拒酒

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关键是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要以信念为动力,付诸正确的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稍停顿)刚才我们对比过了酗酒的肝和吸烟的肺,都明白了烟

对人体的侵害。生活中适量饮酒是有利于健康,依个人情况而定。但是吸烟绝对影响健康。拒绝第一支烟是做到终生不吸烟的关键!请各小组找出拒烟和拒过量饮酒的方法,面对亲朋好友,一定要注意方法,做到礼貌而坚决。到时请各小组推出代表上台来演示。

(学生们开始按小组讨论,教师巡导,并不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代表上来演示如何拒烟、拒过量饮酒。生20、21、22上来演示。同学们在笑声中报以掌声。

2.师生总结,回顾本课内容,再次明确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生23: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完整的健康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了如何在实践中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通过这次课,我明白了体育锻炼如此之重要,我会让体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会自觉加强体育锻炼,我们会坚决拒绝酗酒和吸烟!我希望我们全班一起行动起来。(同学们有鼓掌叫好呼应的)

师:总结得很好!改善生活方式,希望同学们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体育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最后,我把古希腊埃拉斯山涯上的一段话修改后送给你们:(屏幕打出)

你想健康吗,请参加体育锻炼吧!你想聪明吗,请参加体育锻炼吧!你想美丽吗,请参加体育锻炼吧!

篇7:小议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论文

小议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论文

行为习惯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体健康,有利于人们对运动休闲的参与;不良的行为习惯降低健康水平,抑制人们对运动休闲的参与。现代生活方式中,喝酒、吸烟、暴饮暴食的风气和行为习惯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就我国目前大学生生活方式而言,除了与社会普遍生活方式有众多共通因素之外,不少大学生生活习惯问题突出,如男生沉迷网络,女生盲目减肥等。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了学分制,以及网上自主选课制度。这样学生就实现了自己选择时间、选择地点、选择科目和选择教师的愿望。但是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选课时间过于集中,学生忙于各种功课没有参与运动休闲提供了时间保证。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竞争则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在“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竞争状态中,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如:就业压力等。信息化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人们不仅可以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通信、了解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工作、学习、购物、聊天、游戏、交友谈恋受,使生活空间极大扩展,但同时容易导致大学生“肌肉饥饿、运动不足”。

校园体育文化对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影响

1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观性因素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大体上表现在认识、情感、价值和理想。大学校园内长期存在着体育精神文化匮乏,使得学生对体育的感知能力非常的浅薄,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也很消极。比如: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只是强身健体,而对体育具有调节心理,缓解心理不良情绪的功能,以及体育有促进人际关系交流、搭建的功能的认识程度还不高。尤其要指出的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缺乏根源,是人类文化中很长一段时间将体育排除在文化之外,甚至将体育与文化对立,人们总是将体育和体力劳动等同起来看待,受到歧视和压抑,封建社会长期流传下来的“重文轻武”的思想,都对体育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为校园体育部门应该重视并抵制这种负面文化的影响,加强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

2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滞后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客观性因素。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建设状况,体育象征性建筑、雕塑及宣传性体育宣传栏、报刊栏等。它们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结果,它们也是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然而,学生常常抱怨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经常影响他们的正常锻炼计划,挫伤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是对学生选择体育生活方式的在阻碍。体育物质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努力加强物质文明的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3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体育制度文化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绝对因素。体育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对国家教委颁布的学校体育法规性文件的实施贯彻过程,以及学校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实际运行中实施的课外锻炼制度。学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匮乏,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国家教委颁布学校体育法规性文件实施执行的还不到位;学生对体育考核制度、内容及成绩评定标准还不满意和学校实施的课外体育锻炼制度还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建议教育部和省市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教学评估时,列入或加强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校体育法规性文件检查评估的权重系数,以便引起学校各级领导重视学校体育文件的落实,促进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强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将体育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杜绝学生在锻炼中的违纪现象,把这种违纪现象与考试作弊同等对待,并与年终学生个人评优工作挂钩”最终建立一个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体系。

培养大学生健康体育方式应采取的措施

1改善体育设施,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众所周知,良好的场地器材和环境,易激发人的活动欲望。相当多的学生不愿在学校价低、设施较差的健身娱乐场所活动,而愿花较高的价钱到环境、设施较好的健身房去锻炼。这充分说明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对锻炼的重要性。体育经费的多少,决定了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只有体育设施、器材充足,才能满足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要求,才能充分保证教学质量,从而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终身体育教育的机会。

2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锻炼

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其受时间、内容等因素的支配,学生的个性、兴趣等不易发展,而课外活动却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锻炼时间、内容和兴趣爱好等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应当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的整体规划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校际交流、校级竞赛活动、单项俱乐部、院系级竞赛、班级内部趣味竞赛活动,开展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结束语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致力于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是善度余瑕的最佳选择。“健康型”体育生活方式不仅注重健康体魄与人格的培养,更主张根据个人条件与特长,强调个性发展、应变能力、生活能力、独立意识、竞争精神及个人价值的提高,因此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喜爱。校园体育文化的缺乏是制约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应当全面加强校园体育文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作者:刘宝军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篇8: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论文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众多色彩斑斓文化世界里的一种奇异的文化……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形成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交际观、友谊观、成才观,具有重要作用”。[1](P.191-195)体育及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日益紧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日益凸显,高校体育、大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所以,研究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国内多位专家学者曾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卢元镇认为:“体育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思维、体育行为”;[2](P.7-8)江玉华指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3](P.443-445)王成军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为目的,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4](P.12-13)周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了诠释:“广义,泛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所有的体育活动中拥有的全部精神和物质财富,狭义,仅指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5](P.369)马健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构成的完整体系,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6](P.79-81)尽管不同学者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界定不同,但都凸显了其文化现象的本质。立足上述观点,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应具备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影响;[7](P.174-175)二是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内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参与体育活动中积淀和形成的精神和物质财富;[8](P.494)三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服务于体育目标,还服务于教育目标。关于高校体育文化构成要素的讨论也颇多,本文较倾向于“四要素说”:一是物质层面要素,主要有体育建筑、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服装等;二是体育行为层面要素,涵盖各项体育活动,如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竞赛活动等;三是制度层面要素,即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应遵守的规则、章程等;四是精神层面要素,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要素,包括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等。

二、社会化的内涵及大学生社会化的特征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不断学习社会角色知识和内化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9](P.104)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再现社会经验,创新社会文化,丰富社会生活,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化不仅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至关重要。究竟怎样的社会化过程才能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只有当人们正在做的或想要做的是社会所期待的,并且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利益的时候,社会化过程才是在有效运作。”[10](P.154)而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涉及一些个人、群体和机构,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之外的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主体。学校一方面为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习惯并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儿童至成年人,从幼儿园至大学,在人的每个成长阶段,在不同的教育等级上,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阶段是其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主体能动性强,务实性鲜明,社会化过程复杂。[11](P.42-46)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高校教育责任重大,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重要任务。

三、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为大学生社会化构筑了平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校体育活动,对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勇敢进取、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素质,对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对大学生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塑造社会形象、扮演社会角色和养成规范的行为举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使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满足社会需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也将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因为,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环境,要创建和搭建这种优良的社会化环境,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大力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组织和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12](P.36-38)因此,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的社会化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能动关系。

四、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因为高校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所以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下面将着重从社会化内涵的文化角度、个性发展角度和社会结构角度等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的影响。

(一)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价值标准的内化主要是通过学习、模仿、强化,获得社会文化的规范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通俗地讲,价值标准连接着社会文化和个体的态度、行为,它告诉人们哪些态度、行为是需要去支持、反对和改变的。价值标准内化有诸多途径,其中与高校教育密切联系。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高校体育文化遗产的接受、对体育文化的传递和体育生活的延续等方面,这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1.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经过历史的积淀,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日趋丰富、完善。虽然各高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略有差异,但其宗旨保持一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为校园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热情大方”的生活态度,及“团结一致、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文化氛围。浓厚文化氛围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历经岁月洗礼的体育雕塑,传递着永恒的体育精神;简单响亮的体育口号,催人滋生奋进的力量;运动赛场上的你追我赶,彰显永不言败、奋勇拼搏的精神;篮球场上的各居其位,传达着团队的和谐与默契;体育训练场上的互相帮扶,传递着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德等等。高校体育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在该环境的广大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并使之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面临不同情况时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任何人类个体,其行为都具有一定的任意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保障高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无论参与人员多少、场地大小、时间长短,高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个人的行为,这是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层面的内容,是社会制度之一。此外,高校体育文化还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和规范高校成员的态度、行为。这种无形的力量是高校体育文化长期形成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纪律、体育风俗等,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并自觉遵守的,是非正式的社会制度,其表现出比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更有效的约束力和规范性。无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规章制度,遵守之,将获得支持和鼓励;违背之,将受到一定的谴责和惩罚。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对体育制度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并由此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当大学生步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面对为维系社会稳定、维持社会秩序而制定的社会制度时,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有助于大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生活,并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0](P.104)“个性是指个体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性,更多地是由人的生物倾向,生理条件决定的”。[13](P.152)作为高校体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无疑会受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下面就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加以探讨。

1.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

从古至今,强健的体魄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强健的体魄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奠基石。高校体育教育,从学校基础设施和体育教学到课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大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生长发育,塑造健美体型,提高运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促使大学生保持心情愉快、活泼热情、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消除沮丧、抑郁、萎靡不振的消极情绪。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与不经常运动者在身体健康方面有较大差异,通过对3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经常运动的学生中有36.91%的学生感到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而在不经常运动的学生群体中此比例仅占10.98%。[14](P.116-119)可见,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而现代人又多缺乏安慰自己、化解内心矛盾的能力,由此极易产生个体的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处在高校的大学生也存在个人身心不和谐的状态,而高校体育能较好发挥心理疏导功能。一方面,高校体育活动因其本身固有的刺激性、趣味性、群体性等特征,有助于参与者发泄消极情绪,消除心理上的不和谐,协调紧张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层面倡导的体育道德以及大学生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中体会到的体育精神,可以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担当、坚韧不拔、互帮互助、奋勇拼搏、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这将大大提高大学生对矛盾激增、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三)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培养社会角色意识的影响

社会化就是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认识并掌握在特定阶段和群体中的角色地位,感悟群体所期待的角色地位,并通过学习承担起角色地位的义务。人在每个阶段,都会碰到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都需要对特定时期的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期开始对以往父母、老师的影响产生思考,对他人关于自己的看法产生思考,如果个人不能较好地将以往所学知识和以往的生活经验统一起来,就难以找到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便容易导致个人的角色混淆。因而在大学阶段,培养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尤为重要,而高校体育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缩影,为大学生角色学习、扮演发挥着重要作用。

1.大学生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最好途径

“体育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中普遍性文化生活方式的社会性制度,是社会中最广泛的文化领域之一”。[15](P.5)高校的体育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既有大型综合性的大学生运动会,也有院、系、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既有竞技体育活动,也有业余体育活动;既有课内体育活动,也有课外体育活动等。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根据个人不同需要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在一项体育活动中,首先要确定角色,参与者要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实际地位、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起某种角色;其次,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要努力实现所扮演角色的要求,即他人对这一角色的期望和参与者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认识,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将角色要求表现出来;当参与者较好地将所扮演角色演绎出来,也就完成了所扮演角色的建构过程。将体验体育活动中角色扮演的过程移植到社会生活中,有助于大学生成功扮演社会角色。因此,高校体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重要途径,这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角色冲突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角色之间以及角色内部存在分歧、对立乃至冲突,导致角色冲突时有发生,因而,人们对角色的扮演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需要学习和适应角色以及正确看待角色转换和角色冲突。事实上,发生在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争执、对立同样不少见。一个不大的篮球场上就可能出现几种较为严重的对立:球员与球员之间的恶意碰撞、球员与裁判之间的冲突、不同立场啦啦队之间的矛盾等。这些角色冲突现象的发生,大都是因为各个角色之间意见不统一,利益相对立,或者对他人角色期望值过高,抑或是角色承担者违反了角色规范等因素造成的。当然,产生冲突的角色承担者往往会受到高校规章制度的惩罚。回顾角色冲突产生的整个过程,角色冲突往往不利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甚至会妨碍和破坏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正常秩序,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认识角色冲突,并采取有效行动避免冲突;另外,角色承担者因角色冲突而受到一定的惩罚,将有助于警醒大学生正确认识并积极履行所承担角色的义务和责任,遵守角色规范,使自己和他人能在同一环境中共享体育活动提供的一切。将此情境移植到社会,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扮演好自己承担的角色。

五、结语

综上,不管是从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看,还是从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看,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相当显著,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无疑为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应秉承塑造人、培养人的宗旨,积极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制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加强良好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形成,培养社会角色的意识。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为现代社会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另外,高校体育文化在对大学生社会化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因受一些客观或主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滞后,制度不够完善,体育场地不够充足,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又如一些学生因个人身体素质较差或缺乏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容易在体育活动中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再如,在体育发展大环境下,竞技类体育的功利性渐增,使得体育活动偏离了它的良好初衷。对于这些不足和缺陷,高校应尽量避免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总之,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高校应从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尽量避免并克服因自身不足而造成的消极影响,为适应和促进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提供优秀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陈绍文.高校开设体育专业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江玉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

[4]王成军.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周野.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科技信息,,(32).

[6]张健,冯坚.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6).

[7]杨海义.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3).

[8]梁新民.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J].科技信息,2009,(5).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王欣,祝阳,刘颖.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J].现代情报,,(8).

[12]李晓波.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

[13]吴江霖.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吉灿忠,王崇礼.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

1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9:对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程度及行为调查论文

对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程度及行为调查论文

摘要:本文以池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 (χ2检验、雷达图分析) , 对目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认知和行为进行分析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 积极寻求对策, 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有效推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 体育意识与行为; 健康意识与行为;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重要的一环, 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的重要连接点, 是培养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关键点, 它对“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建立有显著影响[1]。本研究以池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分析当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养成和意志力的教育现状, 探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 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养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20池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在校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查, 按性别、年级、专业抽取1000名 (男424, 女576) 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大量查阅电子文献、书籍, 梳理归纳当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现状和研究成果;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 围绕体育意识和行为设置问卷, 并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解析、指导, 确保数据收集的真实性、科学性。对采集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χ2检验、雷达图分析等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在体育意识对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调查

对数据进行处理后, 考虑到男、女生性别之间的差异, 进行χ2检验, 检验男、女生两个样本率在了解体育意识对体育锻炼行为影响上是否有显著性差异[2]。

通过调查, 大学生对体育意识的辨识度较高, 但对体育意识理解深度不够。表1显示, 参加受访学生中, 了解体育意识对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人数占总受访人数的72.50%, 27.50%的学生不了解;男生424人, 了解人数占87.03%, 不了解占12.97%;女生576人, 了解人数占62.79%, 不了解占37.21%。由统计结果显示, 该校学生体育意识的意义认知整体不高, 仍有部分学生不了解;男生对体育意识意义的认知和了解与女生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男生认知度远高于女生。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体育意识整体水平不够理想, 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尤其是女生的体育意识整体不高, 对体育意识意义的主观认识水平不高。

2.2 大学生维护健康采取的有效方式调查

对数据进行处理后, 考虑到性别差异, 对男、女生主要维护健康方式进行χ2检验, 检验男、女生的维护健康方式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从表2可见, 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运动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均衡的饮食这三种方式对维护健康最有效, 而对于服用保健营养品和定期体检这两个方式则极少有人采取。男、女生维护健康主要方式有差别, 其中男生前三项依次为运动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均衡的饮食, 女生前三项依次为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锻炼、合理均衡的饮食。统计结果显示, 男、女生在运动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选择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5) p=“”>0.05) , 但是整体比例不高, 说明现在大学生生活作息不够规律, 不能按时、合理的饮食。男、女生在选择维护健康方式上的主要差异, 体现了性别的差异, 男生生理上趋向成熟, 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运动, 更容易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3];女生生理上的特点, 喜欢安静, 对体育锻炼兴趣不强, 因此, 有必要加强女生在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上的引导和培养。

2.3 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调查

针对受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的问题, 由表3可见, 大学生每周锻炼1~2次的占36.40%, 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占28.20%, 很少锻炼的占34.50%, 从不占锻炼的占0.90%;其中男生每周锻炼1~2次的占41.27%, 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占41.98%, 很少锻炼的占16.75%;女生每周锻炼1~2次的占32.81%, 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占18.06%, 很少锻炼的占47.57%, 从不锻炼的占1.56%。由此可见, 虽然有64.6%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但仍有部分同学很少或者从不锻炼;男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要优于女生, 表明男生体育锻炼习惯较好。结果表明现在大学生能在思想上认识到了体育锻炼对身体的重要性, 但实际参加体育锻炼不够, 尤其是女生, 体育锻炼明显不足, 部分女生除了体育课之外, 从不参加体育锻炼。

2.4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和项目调查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主要的锻炼方式为健身跑 (走) 、骑行、爬山、大球类、小球类、健美操。男生主要的锻炼方式为健身跑、大球类、骑行和爬山、小球类, 女生前五位依次为健身跑、骑行和爬山、健美操、小球类。数据显示男、女生选择健身跑 (走) 的人数最多, 健身跑运动受到场地制约的因素较小, 锻炼起来直接、有效、简单, 男女皆宜。骑行、爬山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一定的市场, 顺应当前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 另外与池州地区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息息相关。男生喜欢大球类运动, 与男生的性格特性相符, 热衷于刺激对抗强度大的运动项目, 喜欢更高、更快、更强的碰撞和对抗, 更容易得到身心的满足;女生喜欢骑行、健美操、瑜伽等温和、安静、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 追求形体健美、柔和匀称;“其他”选项的人数位居第二位, 表明现有的传统大众运动项目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 他们勇于尝试一些新的运动方式, 通过这些体育锻炼方式获得满足和愉悦感。

2.5 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要因素调查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大致有学习压力大、场地器材缺乏、没时间、没兴趣等。但由于性别的不同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 运用雷达图分析法, 从学习压力大、场地器材缺乏、没时间、没兴趣等10个方面对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筛选, 构建基于雷达图评价体系, 更清晰地分析影响因素的大小关系[4]。

雷达图 (图1) 显示, 从横向上看只有在场地器材缺乏上存在较大差异 (男、女性别的图形走势明显不同) , 其他的因素大致相同;而且纵向观察与总体趋势也大致相同;其中“懒惰”“没时间”“没有运动伙伴”三个因素的影响较大 (三个图形在这三个因素上最突出) , 这三个属于主观因素;“没有技术指导”“锻炼设施差”等一些客观因素也有一定影响。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主观因素, 可能由于部分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薄弱制约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同时, “没有技术指导”“锻炼设施差”也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技术指导和体育设施的完善也要得到充分的保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存在缺失, 性别间差异显著

在体育意识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上, 27.5%的受访学生不了解, 部分大学生的认知仅仅是孤立地看待体育锻炼, 把体育健康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割裂。

3.1.2 运动锻炼、生活和饮食习惯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影响最大

大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到维护身体健康, 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合理均衡的饮食习惯对维护身体健康最有效, 并不迷信服用保健营养品和定期体检两种方式;男、女生在维护健康主要三种方式是一致的, 但在最有效的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男生认可运动锻炼方式, 女生则认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护健康;男、女生在合理均衡的饮食方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是整体认可度不高, 说明现在相当多大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 不能按时作息、控制饮食, 不利于维护身体健康。

3.1.3 大学生认可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但参与热情和毅力不够

调查的学生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占64.60%, 其余学生很少或者从不参加体育锻炼, 尤其女生很少或者从不参加体育锻炼比例占到49.13%。除学生自身主观的意愿不够外, 池州学院作为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 在升本以及整体搬迁过程中, 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师资力量不够, 体育设施不完善, 体育器材修缮不及时, 课外体育锻炼场所和指导不够等等, 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3.1.4 休闲体育成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时尚, 锻炼方式选择存在性别差异

高达2/3的大学生选择健身跑 (走) 方式锻炼身体, 跑步受到场地的局限比较小, 相比其他运动更简单、直接、有效, 骑行是当前休闲体育流行趋势, 受到青年大学生的喜爱[5]。池州为多山丘陵地带, 为爬山爱好者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平台, 健身跑 (走) 、骑行、爬山成为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新宠。男、女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 体现出性别差异。男生喜欢大球类等传统的、对抗激烈、强度大的运动项目, 女生则喜欢轻松、愉悦, 无对抗、强度小的健美操、瑜伽等运动项目。

3.1.5 体育健康意识薄弱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养成

“懒惰”“没时间”“没有运动伙伴”三个主观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说明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薄弱造成大学生体育锻炼困难。大学生课外活动缺乏技术指导, 学校体育设施欠缺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不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2 建议

3.2.1 深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 注重教学内容、方法创新

体育俱乐部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单一, 影响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养成。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把体育健康意识培养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 做到授之以渔。

3.2.2 加大高校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

新型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 在整体搬迁后, 学校体育场地和设备建设滞后。体育设施不足, 损坏的体育设施不能及时维修, 阻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不利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加大高校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 对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养成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3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宣传, 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

在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 大学生学业压力增大, 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6], 因此, 高校要充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通过文化宣传、体育游戏, 趣味体育活动、体育名人进校园等形式创建校园体育文化, 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体育健康意识。

3.2.4 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 积极引导大学生科学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体育课之外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渠道, 大学生体育社团活跃于高校校园内,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前, 高校体育教师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课时不足, 体育锻炼主要由学生自主或者体育社团完成。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 要强化高校体育教师的参与度, 积极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 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专业教练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慧丽, 赵静, 张照哲, 等.高校学生健康教育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 (3) :98-101.

[2]丛湖平.体育统计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王革, 吴燕波, 卓莉.广东省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80-84.

[4]邓禄军, 夏锦慧, 卢扬, 等.雷达图分析法在马铃薯品种特征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 (7) :59-62, 66.

[5]闫杰, 彭国强.近代我国自行车骑行特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1) :184-187.

[6]周君华, 于德东, 王纳新, 等.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 :144-147.

篇10:阳光体育对肥胖大学生健康的影响论文

阳光体育对肥胖大学生健康的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较比原来有着天壤之别,生活习惯也截然不同。肥胖问题愈发严重,随之引发一些身体健康问题。大学生中肥胖人群不在少数。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文献分析等方法,主要对较为肥胖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展开调查,对“阳光体育”对肥胖大学身体素质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阳光体育;肥胖大学生;体质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安逸,体重逐渐上升,身体素质逐渐降低。为增强肥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国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来,各大高校也逐渐将阳光体育纳入教育课程中。

一、什么是阳光体育活动

随着教育的改革,学校不再是以文化课成绩为重中之重,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纷纷将体育活动与课程相结合,号召学生参与其中。社会发展越来越好,而国民身体素质却日益下降。在的一次体制检验中,结果令人咂舌,学生的速度、灵敏、柔韧的机能日趋减弱,学生的体重和眼睛度数却日益增加。为了解决此类问题,12月23号,在教育大会上提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4月全面开展这一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能过锻炼一个小时,身体素质达到标准。最重要的是想让学生能够走近大自然,走进操作,走进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各校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阳光运动提倡学校结合学校课程,组织课外活动,建立互助小组,督促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帮助学生形成运动习惯。

二、肥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肥胖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

根据对肥胖大学生问卷显示,仅仅有一小部分能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还有不少学生表示,从未参加任何体育项目。导致大学生肥胖的原因有①高校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浴血奋战,从高考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学后,有部分学生会突然放松下来,导致体重直线上升,同时身体状况日益下降。②部分学生因为参与一些其他活动或者课程比较紧张,导致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③学生没有充分的认识体育训练对自身身体素质的影响,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缺少自主性。遗传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有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两方都属于肥胖人群,孩子极有可能也会。倘若父母只有一放,那么孩子肥胖的概率为60%。如果父母两方都偏瘦,子女偏瘦的概率较大。生活习惯错乱也会导致肥胖,现在很多大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每天熬夜打游戏、聊天、看小说,第二天到中午才起床。晚起晚睡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打破了身体原有的生物钟,导致一些身体机能无法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排毒等工作,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有一个导致学生肥胖的最重要的原因,学生比起参与体育项目更愿意宅在宿舍里。问卷结果显示,体重略重的大学生多半不喜欢参与活动。体育运动枯燥且十分累,在学生眼中,电脑等其他放松方式的吸引力远远高于体育锻炼。已经有研究证明,大部分肥胖人群都是后天形成的,吃下去的.热量除了转化成自身所需物质以外,剩余的转化为脂肪,所以导致肥胖。

(二)肥胖学生和普通学生体质差别

肥胖可能诱发一些慢性疾病的产生,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因为体重较重,负担较大,相较而言,肥胖学生体质达标率远远低于正常体质学生,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最为突出。

三、肥胖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后体质变化

大学生的体重在逐渐增重,体质在不断减弱。为了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的活动,将学生体质提升到标准以上,各大高校争先恐后参与其中,提出了一系列倡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措施。但是发展阳光体育的进度参差不一,就体育课程体系较完善的学校来说,他们在教学理念,运动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的观念有着天壤之别。学校会通过讲座或者横幅等方式,宣传阳光体育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对学生健康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潜意识中产生“健康第一”的理念,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学院还会通过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来达到督促学生参与的目的,其中,早操是普遍率最高。由各个院系自行组织,早操形式不一,例如跑步、太极拳、健身操等。而且学校体育器材较为完善,全天候免费对外开放。学校还给了阳光体育运动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兴办各种健身社团,跆拳道、徒步旅行、瑜伽等活动不仅能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活动还能起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持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身体素质有极大的改善,尤其是肥胖大学生,利用随机取样的方式在校内抽取一些人进行调查,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一)肺活量和血压。总所周知,运动有助于增强肺活量,男生正常的肺活量是3.47L,女生正常的肺活量是2.4L。07年前在大学体育测试男生一千女生八百中,跑不下来的女生不在少数,长期不锻炼,导致肺活量降低,跑步大喘气。经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与跑步等锻炼的男女生相较于之前,肺活量明显增强,但是还是有部分女生肺活量达不到正常值,这也是她们疲于锻炼的结果。

(二)学生体质。坚持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主要通过跑步、立定跳、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速度、柔韧性以及耐力。测验结果中,男女生坐位体前屈平局较07年增多了3厘米,男生引体向上也较原来多,臂力有明显的提升。身体素质较比以前有着很大的改善。

(三)学生形体。女生更为重视体型的保持。但是一些女生极少参与体育锻炼,她们更喜欢宅在宿舍看电视,这会导致一些女生体重过重。遗传是决定身高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通过锻炼拉长骨骼也能够增高。从调查数据上看,男生平均增高一厘米,女生几乎持平。问卷结果分析得知,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的行为使得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体型和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体育测试成绩有所提高。改善体质、减轻体重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坚持体育锻炼配合着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提高身体素质,将良好的锻炼和习惯融于平常生活。

四、结论

各个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进度不一,有些学校因为体育设施和场地等问题,阳光体育活动仍进展缓慢。国内有部分高校的阳光体育进展较快,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结合他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经验,明确哪些因素影响活动的发展,提高学生体质。

(一)渲染深厚校园体育文化气氛。举行体育文化的讲座,宣传体育文化对学生学习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形成学生积极参与阳光体育的氛围,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其中。

(二)完善运动器材以及活动场地。部分学校因位处城区,占地面积较小,无法满足各种场地的兴建。有一些较为老旧的学校,教育器材破旧且不全。教育部应当加强对各个学校的场地以及运动器材的建设,确保阳光体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保证学生能够随时参与体育活动。

(三)将阳光体育这一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中。专业教师指导对学生参与活动有一定的影响,能顾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爱好。有些运动学生平时未成接触过,不了解确切的规则和技巧,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应当大批招入体育专业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技巧。

(四)增加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俱乐部或社团。鼓励各个俱乐部组织比赛,制定奖励体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S].,04.

[2]刘花云,孙洪涛.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审视[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5-7.

[3]邹大进.实用临床肥胖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00-110.

篇11:冰雪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论文

冰雪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论文

一、冰雪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体育教学的范围内,人们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及其他有关体育的文化范畴的总和,这是具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因而,它是一个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德、智、体,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已从一种教育实践转变为教育文化的存在,同时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文化需求。体育己从单纯肢体运动的与纯粹的教育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为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冰雪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冰雪文化互相交融产生的体育子文化,它既具备了体育文化的基本特点,也继承了冰雪文化的独特风韵。高校校园的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构建地域先进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体育文化是完整的体育系统,并且对于北方高校来说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和规范性,它具有导向、向心、激励、育人、传播与辐射等作用。因此,良好的冰雪体育文化对推动北方高校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北方学生社会适应力、身心健康,对促进高校更好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二、冰雪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1、冰雪体育文化的健身性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寒冷期长达 120 天左右,这就决定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体育项目大多以冰雪项目为主,北方院校的学校体育也是如此。学生在低温、空气新鲜的户外进行冰雪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和抗寒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情操,舒缓压力,提高脑供血量,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素质教育的主旨就是意在教育学生必须树立修身与修心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性格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因此,通过冰雪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冰雪体育技能的掌握,使学生体验了冰雪体育的乐趣,了解冰雪体育的文化内涵,既锻炼了身体,又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形成了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学校的冰雪体育活动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这也极大地支持了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2、冰雪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研究表明,长时间连续性的低温、低压的环境中进行中量级的运动和深呼吸会使人体内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当人体内高密度分泌内啡肽时,人就会感到无比愉悦的快乐感觉。同时,内啡肽还会阻断人体内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减轻机体疼痛感、缓解抑郁情绪,整个人会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渐渐的也会使人的性格变得开朗、豪放、豁达。大学生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在光滑的冰面上轻轻滑过、站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上一冲而下体验极速的快感,在松软洁白的雪地里竞技足球等等,不仅让自己掌握了各种冰雪体育技能,感受冰雪体育带来的魅力,同时,也使自己具备了发觉美、创造美并从中找到快乐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在冰雪体育运动中结识更多、更好的朋友,提高了自身的社交能力,在愉悦身心的环境下学会了接纳他人和体验被他人接纳的快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与别人的交际能力是评判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准绳。总之,冰雪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3、冰雪体育文化的竞争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

冰雪体育项目竞技,具有大运动量、高强度,对运动员的配合默契度有极高的要求,这也是冰雪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学生在参与冰雪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在与对手的竞争和与同伴的默契合作的竞技环境中,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学会如何融入到团队集体之中。大家一起在冰雪体育竞技感受胜利或失败,以此来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通过冰雪竞技体育中的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看竞争的开展模式,引导学生在集体中能自觉、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学会竞争,真正懂得竞争与合作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冰雪体育文化的精华所在。它不但激发学生们对竞争的热忱,挖掘了学生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和不畏强敌、坚忍不拔、机智果断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同时培养学生们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养成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识。此外,冰雪体育竞赛的公开、公平、公正,会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竞争道德,塑造出光明磊落的人格品质,这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4、冰雪体育文化的教育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的人生哲理。

冰雪体育文化的核心为“冰雪”,这也是冰雪运动开展的必要条件。提到冰雪,很多人都会想到纯粹、洁白、圣洁等词语,这就是的冰雪自古以来就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这种纯粹、洁净而又极其贴近自然的冰雪环境中开展体育活动,很容易就会使人静气凝神、心情舒畅,进而对人生产生积极的思考。此外,这种低温、低压的极端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对于象牙塔里的学生们可谓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所以,这种“迎风送雪”的体育运动就成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磨练学生意志品质的最佳选择。这就形成了独特的以冰雪体育文化,教会了学生做人要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做事要不畏艰难、不畏风雪的迎难直上,这种人生哲理的教育是其他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也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

5、冰雪体育文化的规范性养成了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学会规矩。

任何竞技比赛都是在严格的赛场规则下进行的,冰雪运动也是如此,学生们在竞赛中要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式教育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自觉地遵守法律遵行各类规范等诸多社会行为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人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以及确立正确的社会角色,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成为个人社会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志。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人才为目标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的综合素质教育也应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最高宗旨。冰雪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开展方式和环境优势,把体育文化与自然人文地理等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是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利用冰雪体育文化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和规范性的文化特征,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由受教育者向社会完全人的转变,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掌握了冰雪体育运动技能、深入了解冰雪体育的文化内涵,又通过参与冰雪运动过程中及冰雪文化的改造,使学生的素质教育向着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冰雪体育文化构筑了学生素质教育良好平台,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的影响和感召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和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冰雪体育文化的导向教育和辐射的功能,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其应有效应。

参考文献:

[1] 李博,唐宝盛。冰雪体育文化在北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特点与作用[J]。冰雪运动,2009(11):62―65。

[2] 王淑华,张桂新。 冰雪体育文化特征对大学生社会品质的塑造[J]。冰雪运动,(3):69―71。

[3] 闫冬。对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体育时空,(20):156。

篇12:媒体娱乐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媒体娱乐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接触媒体好像变得也越来越容易。过去收看戏剧、电视似乎“很难”。方圆几里一台黑白电视、几个月放映一回电影、大戏台几个月演出一次等等,这样的方式使得人们心存期待,看一次放映,能将其中的故事记忆许久,不断回味。但是现在人人一台智能机,而且还不断更新换代,甚至智能机与平板电脑共存。回看那些故事似乎变得很容易,选择也变得多了起来。

【关键词】娱乐;媒体;大学生生活方式

正应了那句话“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那么现在的情况是,“现在发展很快,消息很近,一天可以追多部”。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生活的速度不断加快,当今娱乐媒体的不断增多,这一现象正在慢慢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到底娱乐媒体如何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如何仍需研究。

一、媒体娱乐化的现状

由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因此给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迫于压力之下,部分媒体媒体为了使自己的节目有观众,受欢迎,便不断迎合观众的口味、需求,甚至是不符合社会价值观的需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不约而同的掀起了“选秀造星”的热潮,极大的吸引了观众朋友的注意。然而让我们思考一下节目的意义便不难发现,这些“选秀造星”节目的成功至少在两方面对人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一方面,会使人们相信“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这样的事情似乎离自己很近,时时充满幻想。懈怠眼前工作,想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另一方面,使得追星族的热潮高居不下,好像做一个明星很容易,谁都有几个粉丝。其次,现在的媒体对收视率、发行量等数据的过分追求使得新闻策划、媒体方向逐渐走入了误区。人们往往用收视率和发行量来评判一个节目的好坏,甚至会有时时收视率对比分布图,这样的社会压力使得很多媒体不得不转型,去维持生计与荣誉。同时,高收视率与高发行量就意味着会有丰厚的广告回报,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在这样的“名誉”与“利益”的驱使下,“新闻策划”这样一个被广大媒体运用,借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避免新闻活动盲目性的合法行为,就成为了部分媒体进行商业行为的'挡箭牌。从事新闻事件的部分人群,参与到对部分娱乐节目的恶意炒作,甚至自爆猛料、炒作热度。最后,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传媒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在媒体节目泛娱乐化、泛低俗化的风潮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苍白与无力,因此,管理体系也要随着管理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需要一个能保证我国新闻媒体良好、健康发展,引领群众乐观、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相应法律法规的不断修正,通过外在于内在全面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需要新闻传媒发挥其作为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承担起营造和谐、积极向上、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氛围的责任。

总之,媒体的泛娱乐化使得大众传媒走向了围绕观众展开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节目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内容选择上,严肃性的新闻的数量开始变少,反而受观众欢迎的,可以引发一时讨论的明星绯闻、花边新闻、一些犯罪的新闻数量变多;在表现方式上,为了营造出一种悬念的效果,常常采用故事的模式,煽情而又有许多悬念,充分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语言也更加的口语化,贴近大众。在网络上,很多人会以一些吸引人的题目、带有悬念而又使人惊叹但结果却又不是那么离奇来吸引人,像一些娱乐微博往往推出一些名人私事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二、大学生生活现状

之一,大学生是刚走出高中生活,完全掌握自己的时间、经济,一切都由自己来分配。对于初中、高中的阶段来说,大学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是无数初中生、高中生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对于家长来说,考上大学就会有好的工作,好的前途。对于个人来说,考上大学就等于是完成了一直以来坚持的梦想。但是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通过统计每年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这使得现在的大学不等同于过去的大学。

在现在的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学霸类,就是爸妈期待、想象中的那种:他每天是宿舍第一个起床的人,每节课都必须去,在每个老师眼里都是将来国家的栋梁之才。第二种是学渣类,是父母最没有想到的一种,谁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在象牙塔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他们每天白天会睡到中午十二点,起来吃饭,接着就是去网吧,每天网上把网吧当家,一个学期也没去上过几次课。第三种就是在前两种之间游走,属于给人留不下深刻印象,不好也不坏的那种,人人记不住的那种。每天去上课但是不听课,每天在宿舍就一件事:抱着手机玩儿游戏、看节目、追星、哈哈大笑,之后,又是新的重复的一天。

现在的大学已经不同以往那样,一心想着学习,想着出人头地,想着靠读书来改变命运。现在的大学生,更多的反而是攀比、拼爹想着怎么玩儿,怎么开心,用自己暂时的经济自由,换来短暂的行为自由。不过还是存在一部分同学不甘这么浪费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他们有想法,有创意,有的想去创业自己当老板,不想毕业以后还要给别人打工,听他人差遣。还有一些人,属于思想上的巨人,却是行动上的矮子。只空有一腔热血,空有想法,却不付出实际行动,这样的人永远都只在原地踏步,甚至当别人进步时就体现出了他的退步,这样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功。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进入梦乡、为第二天的工作储备能量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你走进大学里男生的寝室,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你会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儿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甚至你会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很少看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景象,相反你会看到很多大学生结伴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同学为了所谓的合群,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儿“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的学习了四年。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周围轻松的生活环境,给了大学生很多时间和机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也给了一些大学生很多时间去追求自己的轻松娱乐。

三、娱乐化对大学生生活现状的影响

很多人说,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喜欢玩儿,又有时间玩儿的群体。于是就把这种情况看的理所应当,甚至很多媒体还不断的介绍大学生的娱乐方式,使得现在很多大学生做着以下娱乐:第一种就是睡觉,第二种就是逛街。在这样的娱乐教育下,很多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不愿意去上像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类型的理论课。当提到为什么不想去学习这里的理论知识时,大多数人都表示这些课程比较沉闷,相应的授课老师需要改变其授课方法,提高课堂上的互动性,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去。其次他们觉得现在的娱乐新闻、综艺节目更加有趣,看一会儿就可以学会一些新名词,还可以与周围的朋友一起互侃,周围朋友都看了你不看便无法与其交流等等。当然,部分同学会借着快速更新换代、发展的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网络更新换代快、科技变的发达,于是很多APP应运而生,许多相应的博主主动分享知识例如军事、教育、求职、发展、科技等等。追求好的方面便会学到不少知识,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快速提高自己。同时,适度娱乐也满足了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当不断地积累知识、文化到一定程度了,大学生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识,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这时,就不必完全依赖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去认识这个社会、去拓展自己。快速发展的媒体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机会,也给了大学生放松的有效途径。

四、大学生面对娱乐化的态度

面对娱乐化的现状,大学生自己要有清晰的认识,要有基础的判断能力和识别是非正误的能力。

首先,应加强大学生对媒体的认识,对媒体传播要有基本的素养。我们知道的是,在这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受娱乐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不仅学习时间会变少,而且在精神上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引导其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应加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高度的敏感性,要努力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积极举办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使其在思想上、行为上都有很好的认识。最后,大学生自身要严格管控好自己的学习娱乐时间,适当娱乐,不要本末倒置,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吸收积极的信息,和知识,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参考文献:

[1]李欣燃,杨丽.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领导科学论坛.2017 (7):95-96.

[2]牛江伟,张煜迪.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M]《科技与企业》编辑部会议论文集.2016年8月27.

[ 3 ]杜文晶.移动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的研究[ J ]学理论.2015(19):132-135.

作者简介:戴凡媛(1996—),女,山西临汾人,江西财经大学本科在读,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