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量化分析论文

你是我的唯一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你是我的唯一”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体育教师量化分析论文(共12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高校体育教师量化分析论文

高校体育教师量化分析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云南省11所(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大理学院、红河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二本及以上院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及单位名称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为主。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检索2001―20的期刊论文。关于高校体育教师发表的期刊文献,及访问各高校相关网站,收集到必要的数据资料,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比较分析法

对我省二本及以上院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省体育科研的整体现状及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1.2.3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各院校公开发表论文数量及所占比率的分析

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省二本及以上的11个高校中,其中最高的为曲靖师范学院占19%,第二和第三位分别为大理学院15%和云南师范大学14%。最低的为西南林业大学仅为1%。从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发表论文所占比例较高的为综合类的师范院校,地州的师范院校所占的比例都较高,而非省属类和其他非师范类综合院校比较低。这表明,云南省各高校之间体育科研发展不平衡。

2.2云南省二本及以上院校体育科研外显特征和刊源特征分析

科研论文不仅是反应教师科学研究的标志而且科研文章无论对教师个人还是学校的声誉、学术影响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我省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总体发表体育类科研文章总量为1183篇,其中发表数量最多的为曲靖师范学院217篇,最低为西南林业大学15篇。体育类核心期刊79篇,仅占发表总数的6.67%,11个高校发表科研文章总量平均数为107.55,核心期刊平均数为7.18,在发表论文总量上有6个高校都低于平均水平,体育类核心期刊79篇,仅占发表总数的6.67%,在核心期刊上有7个高校都低于平均水平。超过平均水平的为省属综合类的师范院校和地州的综合类师范院校,其余综合类非师范院校整体都低于平均水平。核心期刊以G8体育类为主要参考依据,其中,各高校所发表的科研文章中核心期刊所占比例前三名的分别是云南师范大学22.29%,云南民族大学13.95%,云南大学12.20%。这说明无论从总体数量还是核心期刊数量上看我省这十多年来发表的体育科研文章总体数量偏少,各个高校发表的文章数量参差不齐,核心期刊所占的比例较低。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虽然在发表科研文章总体数量上为第一位217篇,但其中体育类核心期刊只有4篇,仅占发表文章比例的1.84%。这表明,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发表的论文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3各高校体育院系发表科研论文不同类别情况分析

合作研究和会议论文是现代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合作研究和会议论文标志着与外界交流开放和相互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合著率越高、合作度越大学科发展的水平就越高,因此合作率和合作度是衡量学科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以及衡量论文研究广度深度的重要因素[3]。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省各二本及以上在高校公开发表的1183篇科研论文中其中独著类(即个人独立完成)为467篇占总量比例39.48%,合著类为716篇占总量比例的60.52%。合著类的科研文章总体上还是超过了半数以上,就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合著率较高的为云南师范大学78.92%、云南大学72.17%和大理学院72.07%。但从我省各高校参与论文报告会并发表会议论文的情况来看,总体情况很不乐观,大部分高校只有为数几篇的会议论文,甚至还有高校的会议论文为零的状况。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在各高校所发表的体育科研论文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自己学校办的期刊所收录,这无疑有自我保护之嫌。经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发表科研文章仅仅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晋升、评职称等。在数量上有相当的基数,但就科研论文的`质量却让人堪忧。从总体上来说我省高校体育科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多与外界沟通交流。使体育科研由个人研究向集体化合作化研究的方向发展是符合我国体育科研仍至我国科技研究发展规律。

2.42001―2012年云南高校公开发表论文的趋势分析

高校体育的体育科研文献数量直接反映高校体育科研领域的研究进展,各高校发表的科学文献数量是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反映出我国高校体育科研科学化程度[4]。图2为云南省2001-2012年11所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院系发表科研论文年刊量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我省2001-2012年高校发表体育科研论文共计1183篇,年平均量为98.58篇,最多的为2012年共计254篇最少的为共计21篇。发表体育类核心期刊总量为79篇,年平均量为6.58篇,最多的为16篇。从图2的年刊总量曲线的走势上我们可以看出,从2001-2012年云南省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我省高校体育科研成果在日益增多。但核心期刊数量上只有小幅上升,论文的总体质量却不是太高,这就需要体育科研工作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体育科研的工作中来。

2.5各高校体育科研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承担这教学任务,同时还还充当着体育科研的重要角色,他们代表着体育科研的权威和第一信息的掌握者。因此,高校体育科研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5-6]。从表3中可以看出:截止2012年云南省二本及以上的11所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共有429人,教授44人,占总数的10.26%。副教授136人,占总数的31.70%,讲师及助教249人,占总数的58.04%。11所高校中体育教师人数也有较大的差距,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师资队伍最多为89人,几乎是其他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两倍以上,其中最少的为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师资队伍24人。在各高校中教授比例最高的为云南师范大学14人,占总数的15.73%,云南大学次之6人,占总数的13.64%,还有个别高校的体育师资教授人数为0。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我省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我省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成果,从总体数量和被体育类核心期刊收录上来看都不是很乐观,而且各高校之间体育科研发展不平衡。相对而言省属师范院校和综合类地方高校情况还比较好。有近一半的高校科研成果都低于平均水平,还有出现核心期刊数量为零的情况,这就给我省的高校体育科研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树立正确的科研目的、精心选择研究课题、潜心实施研究过程、用心创造科研成果。少一点功利思想,少把科研与生活压力、晋升压力等以外的因素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促进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3.2在各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发表科研论文不同类别情况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独著和发表在自己学校主办的期刊上,加上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会议论文,这无疑有很多弊端,只是自己在埋头搞科研,这样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就不会很高,各高校应该经历良好的体育科研机制,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生长点,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同时利用各高校的各种优势资源,实现资源互补,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进行综合科学研究,真正实现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3.3从2001至2012年,云南省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院系发表科研论文年刊量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以后增长的比较快,但有些许回落,但总体势头还是很好,就核心期刊年增长量不是很大,应该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在原有科研论文基数上加强发表论文的整体质量。以及进一步完善科研奖励制度,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激励教师更好的投入体育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我省高校体育科研的整体层次和发展水平。

3.4我省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已在逐步趋向合理,职称结构也趋向优化,但教授的数量占全体教师的数量比率相对较少。因此,我省高校体育应适当增加体育学科教授的数量;同时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并加大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改善我省高校体育部门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扩大体育科研骨干队伍,促进我省体育科研大步向前发展。

篇2: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分析的论文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分析的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很大进步。然而就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情况来看,还普遍存在着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观察法、资料法和专家访谈等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如何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效能底下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效能;影响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体育教学效能低下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进行讨论。即:从内部因素出发,我国高校的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注重技术而忽略了理论知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感不断下降。从外部因素出发,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在待遇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校的其他教师。内外部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观察法、资料法和专家访谈等不同的研究方法。所谓的观察法就是指观察高校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资料法就是指收集来自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的资料;而专家访谈法就是指举办专家讲座,了解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原因。

1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原因

1.1主观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主要的角色就是教师,因此一个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能。在经过大量实践后我们证明了:教师的教学效能会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学历较低的教师相比于学历较高的教师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教学效能;教学效能和教师的实际能力成正比关系;教师的经验丰富与否也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能。

1.2工作地点因素

学校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地点,因此一个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制度和学校的校规等都将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条件身为一个独立因素,对教师的教学效能的影响是最大的。

1.3社会因素

教师的教学效能除了受到自身和学校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著名学者王受荣就指出,影响大学教师教学效能的社会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了政府的相关政策、社会的舆论和支付给教师的工资等,由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导致高校体育教师更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信誉极不稳定,因此无论是在课时还是在薪酬方面,高效的体育教师的薪酬都远远低于同校的其他教师。以上所说的都是可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效能的社会因素。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教学效能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之处。由于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高校体育教学的制度不完善,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效能的提高。我国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做出了相关研究,一些学者已经编制出了教学自我效能感表来研究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各学者的文化和经验的差异会导致这些成果的边界条件。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做出了调查和研究,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关于教学效能研究的内容。但是由于各研究者的思想差异,同一自我效能表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研究结果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准确性。我国目前大都采用调查问卷法来获得相关的效能数据,但是由于这种方法不够严谨,因此导致调查结果不精确。其他国家在研究教学效能时往往采用的是实验设计法,尽管这种方法避免了调查抽样的缺点,但是该方法是模拟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和真实结果存在着一定差距。由此可见,我们在研究高效教学效能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要探索出更多的方法,加强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3改善方法

3.1优化外部环境

3.1.1改善相关环境

我们所需要优化的外部环境包括了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部门环境这三部分。社会环境的改善应该放在第一位,我们只有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改变人们忽视体育教学的现状,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重视度。其次,我们要优化学校环境,为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公平对待体育教师和同校的其他教师。所谓的部门环境就是指学校的体育教研室,我们应该在体育教研室内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体育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个体育教学教师团队的素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1.2改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制度只要包括了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这两个部分。我们首先要不断优化学校的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的评价制度有利于了解到体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从而帮助体育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率,并且能及时改善不足之处。其次我们需要完善的就是激励制度,学校可以设立不同等级的奖项来促进体育教师之间的竞争,奉行优质优酬的薪酬制度,增强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激励体育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3.1.3完善保障体系

学校只有建立了健全的保障体系才能保证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基本权益。学校可以组织上岗前的专业培训,这样既可以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度过实习期,增强体育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学校可以为体育教师提供进修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进修来提高自身的学历,获得更高的学位,同时学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报销教师进修的费用,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进修。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优秀教师的楷模作用,通过优秀教师来吸引更多的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为优秀教师提供更为丰厚的报酬,这样才能激励其他教师向优秀教师看齐。

3.2采取内部干预

3.2.1通过价值观教育来提升教师的价值观水平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体育教师十分容易被忽视,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接受价值观教育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是盲目埋怨社会和学校的不公,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充分相信自身的能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3.2.2完善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第一点是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决定自己教学效能的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反思能力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率进行反洗,要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完善自我。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交流,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需要进行相关调整,不断提升教学效能。第二点就是教学交流。教学之间要加强交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互相探讨,要积极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能。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既有利于教学知识的丰富,又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三点就是虚心学习。教师不应该满足于现有的教学效果,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虚心向优秀教师请教,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满足时代和教学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第四点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理论。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理论,实际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不断进修,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教学行为提供足够的理论指导。第五点就是要加强科研水平。就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效能来看,科研素质整体偏低,因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科研力度,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通过科研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第六点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和学生取得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能。

3.2.3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影响学生的不仅是教学理念,教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都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楷模。对于教龄较短的教师来说,在教学活动中要十分细心和耐心,在发生问题时,应该充分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要积极改正自身的性格缺陷,并且通过后期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效能。同时,教师应该为自己设定合适的、具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应该循序渐进,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能,又能给教师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应该盲目气馁,应该树立充分的自信心,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在解决教学困难时,教师应该掌握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要时刻保持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不降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影响学生,从而保证教学效能。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校的管理制度都不够健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内外部同时进行改革,为体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教师身为教学的主要角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去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要不断完善自己、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和其他教师的交流,积极借鉴学习,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相结合,探索出最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吴建平,李越辉.江西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资讯,200x(36).

[2]高守清.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认知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x(10).

[3]闵春晖.公体理论课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效能感的高低[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x(8).

[4]谭兆敏.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综述[J].煤炭高等教育.200x(4).

[5]熊亚红,王家彬,虞荣安,赵静,鱼芳青.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之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x(3).

篇3: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分析论文

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加使得体育教师队伍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女性教师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但女性教师由其特殊的生理状况使得她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面对各种压力而表现出焦虑、烦躁甚至是抑郁的情绪, 不仅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 也影响自身心理健康素质状况。基于此, 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分析了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相关因素, 了解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状况, 从而促进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

关键词:高校; 女性体育教师; 心理健康素质; 研究现状;

高校女性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 因为她们在承受社会、生活压力的同时, 还要与众多男性教师一起完成高强度的体育教学活动, 一般身体素质差的女性教师是无法坚持下来的, 长时间高压工作状况导致很多女性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本文当中, 对高校女性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进行了整体的研究和分析, 针对其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意见, 从而可以不断地促进女性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最终实现我国的高校女性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的状态当中。

一、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现状

(一) 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方法

在国外的学者当中, 对于高校女性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状况做出了研究, 在研究当中利用心理测量法、社会适应判定法、临床症状判定法、访谈法、调查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做出了实际的研究。国外很多学者在研究时比较倾向于使用访谈法和调查法, 比如在对英国女性体育教师工作压力进行研究的时候, Brown、Marie利用教育系的教师在和教师进行培训访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通过调查和访谈得到的数据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教师一种即时状态, 更加有利于研究的开展。

(二) 基于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

刘强辉、蔡先锋、钱晓梅的调查研究表明体育女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人群相当, 但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 尤其以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症状较为突出, 对女性体育教师人才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认为一名合格的女性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主要原因包括男女在社会化过程中角色培养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同样社会要求时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以及女性教师在工作与承担家庭劳动之间的矛盾。申继亮、王凯荣认为了解女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在素质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心理健康当中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因素的, 比如良好的个性、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健全的人格、正常的认识等, 主要指的是人在进行社会生活的时候具备着正常的心理状态和对社会有着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衣新发、赵倩、胡卫平、李骏通过对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 认为中国教师SCL-90的均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中“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四个因素的均值与年代呈现出非显着的正相关, 说明中国女性教师所表现出日益严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个体心理负担、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等层面。倪海珍通过对中职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后, 认为女教师形成心理偏差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社会地位的悬殊、家长的不理解、学校招生数量增加的压力、学生管理的压力、学校管理不当带来的问题、自我认知上的偏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等。

国外学者对于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是相对比较早的,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Fenton的研究当中, 对当地的241名教师在经过实地调查之后, 得到超过75%教师具有与教育工作有良好适应的心理健康状态, 其余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过这些问题通过心理治疗和咨询就可以解决。Dullham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当前女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与过去教师在心理上承载的压力有着明显差异, 现在的教师受到外界更多因素的影响, 产生很强的不适应性。

综上所述, 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专家, 普遍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随着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女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产生更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和他们自己。

(三) 基于体育教学与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

唐萍通过对湖南省普通高校中年女性教师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调查研究后认为高校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相对比较低, 在高校女性教师的生活当中, 受到了各方面的因素, 比如家庭、事业以及子女等, 所以在其身体健康方面的素质也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当中;高校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成人常模相比更加令人担忧, 在对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时候, 可以明显地看出女性教师在很多方面的异常现象都是高于正常人的, 比如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执等方面。张雪卉通过分析女性教师心理健康与工作能力关系后认为影响女性教师心理健康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大、职业竞争激烈、认识失调、职业倦怠、身体症状、学校管理制度以及个人因素, 那么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养、提高教师工作能力的措施包括重视自身发展、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加强女性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人格特点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性格、意志等因素, 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能力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宋文红、李新通过第沈阳市高校非体育专业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后认为体育专业高校女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等, 建议学校对心理素质存在问题的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二、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相关因素

现代社会不会发展,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社会发展导致越来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的是资金的积累, 所以女性体育教师也受到经济压力的影响。首先, 大学内部都会采取的是人才引进策略, 每个学校内部都会将优胜者放在重要岗位, 这样会对女性体育教师产生心理影响和刺激, 促使她们不得不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行提升, 同时, 高校的薪资水平是由教学职称来决定的, 每个教师的职称晋升机会都不多, 副教授的评选名额也受到严格限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工作, 自然而然会受到心理影响, 最终会由于心理愿望和实际的.所得期望没有达到而产生心理负担和压力最终会导致心理健康素质出现不平衡的状况。同时由于现在的专业都朝着年轻化进展, 每个教师的学历和年龄都会影响着她们的心理健康, 岗位竞争越来越多的朝着年轻化化和专业化以及多元化发展, 对于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所以一些资历较老的体育教师会由于自身的学历水平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及负担, 最终可能会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

三、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未来研究建议

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个体教师具备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研究, 分析其潜能开发与目标实现的程度, 从而正确评估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影响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格差异、环境压力, 女性体育教师与男性教师一样从事社会工作, 但其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琐碎的家务劳动, 操持教务、照顾孩子和老人, 这些都足以让女性教育产生心情不佳、情绪抑郁等问题, 尤其是体育教学活动对教师体力要求比较严格, 女性教师生理特征使得她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时表现出力不从心, 从而产生焦虑紧张、烦躁倦怠的情绪。

对于高校女性体育教师而言,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的方式对自己的压力程度进行检测, 是一种有用的自检方法, 压力的影响常常不能被直接和明确感知, 那么就需要从侧面角度对其进行评估, 比如经常感冒, 手脚经常出虚汗、冰冷, 突然间喘不过气, 容易口腔溃疡, 头时常沉甸甸的、容易出现头晕耳鸣, 面对美味依然感到食欲不振, 容易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而且难以控制自己这种行为, 时常感到腹痛、便秘等, 容易出现失眠、嗜睡等现象, 早上睡醒之后依然感觉到很累, 容易在工作中感到疲劳等, 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暴怒等, 如果以上这些症状具备0-3个, 说明没有问题, 具备4-6个属于轻度状态, 具备7-11个表示陷入压力状态, 具备12以上表示身心已经出现很大压力。那么此时就应该通过正确的解压方法舒缓自己的情绪, 例如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逛街、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暂时将所有烦恼放在一边出去旅游等, 只有调整好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才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的研究, 包括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方法、基于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以及基于体育教学与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 体现出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重要性, 然后提出有利于促进相关研究的合理建议, 建议主要集中在研究方法上, 建议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相关数据, 能够得到更加准确、客观的研究数据。对于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个体教师具备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研究, 分析其潜能开发与目标实现的程度, 从而正确评估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M aslach, C.Schaufeli, W.B., Leiter, M.P.Jobburnout[M].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97-422.

[2]刘强辉, 蔡先锋, 钱晓梅.高校体育教师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临床康复, (30) :57-59.

[3]申继亮, 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1) :12-19.

[4]衣新发, 赵倩, 胡卫平, 李骏.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 :12-22.

篇4: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论文推荐

一、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意义

体育即指身体的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体育成绩综合考量一个人的体能状态和素质发展,所以,体育是专业而持久的运动。突出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展现我国综合实力,参与国际政治的外交手段。专业素养是指某个专业领域内在的知识、规范和要求,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道德作风和修养意识等方面。良好的专业素养应该是由专业、全面、高效、奉献、乐观、用心等这些关键词组成。不止是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教学能力,更要求全面的个人素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则注重专业预备教育和入职辅导教育以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过多限制于职前教育,所以,导致高校体育教育难以实现终身化和现代化,根本无法适应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改教育即是全球化教育,也是专业化教育。它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课改的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队伍中却不断出现道德失范和专业缺陷等问题。面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改革,高校教育更应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国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忽视文化知识和师德教育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还连连出现道德失范和素养不足的课堂丑闻。拜金主义与社会诱惑不断地侵蚀着个别教师的心,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修养不仅是教育新课改发展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师道德修养的唯一途径。首先,在新时期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专业修养即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专业素养的建立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完成。其中专业素质是外在因素,师德修养是内在因素。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所以教师专业素养的建立不可能只靠外部因素的影响,还需通过内部的因素起作用。其中,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通过反复学习和锻炼就可达到标准,而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却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师德和能力。其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具备师德的教育。高校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培育基地。高校的体育教师则是这一教育的倡导者。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不仅广泛影响在校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影响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新课改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结合课改精神,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完善教学能力和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教育,以传递正能量为己任,发挥师德修养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二、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体育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素养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体育教师根据课改目标规定教师教学变革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专业要求,转化为体育教师的内在价值追求和教育思想自觉,进而发展成为自身的体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实现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师资队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了两个方面。具体而言,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即指教师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操、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二是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即指教师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礼仪谈吐等方面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指教师的教育思想或实施教育的思路。高校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理解和学会应用为主,改变传统教授或应试教育,开启互动平台,给予学生展现自己训练成果的机会。如今所说的体育新课改亦指阳光体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新课改也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和师德修养。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对高校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因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被赋予了新课改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在与学生交往中以专业技能来开发学生智力,以思想品德来塑造学生品格。一个具有专业素质和高尚师德的体育教师必定会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做出贡献。

(二)知识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不止要创新教学,更要提高体育素养,在更高的体育领域进行研究。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教育的修养,对体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使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成熟。体育是集合人体所有运动技能的综合学科,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要训练标准动作,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彻底熟悉,还要对人体机能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完美的训练效果。只有具备全面的体育教授经验和体育理念,才能设计出具备体育精神和文化的教学课堂,没有体育精神的课程设计也同样无法引导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体育意识。

(三)综合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具体而言,一是教学能力;二是.教研能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水平。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国际先进的教研意识和现代体育的教授经验,深刻理解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精髓,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能状况,与学生沟通合作,了解其需求,发挥其才能。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对策

(一)培养专业的体育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

教育重在育人而非教人。体育又是一门身体力行的学科,一个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运动员,若是没有清晰的思路和专业的知识一样无法获得胜利,更何况是一个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所以,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厚实基础,更应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譬如现阶段社会上出现负面教育新闻,有些学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责任心,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更给教师形象和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逐渐蔓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随之下降,师德修养也开始令人担忧。为了重塑教育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师要摒除不良思想,宣扬正能量,以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二)加强文化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体育教师要学以致用,将个人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融入教学设计中,将正能量和优秀品德传给学生。还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体育理论,提升自身在文化和专业方面的造诣。其中包括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理论与艺术概论以及课外辅导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学习新课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依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改革要求,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原则,利用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相结合来制定以人为本的教学计划。组织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道德理论。以教书和育人为教学标准,在掌握体育教学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师德情感感动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格。

(三)学会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

面对新课改,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新的体育教学理论,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不断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校方面要抓好教师课改培训,引进先进体育设备,提高教学条件,总结工作方法,搭建平台让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中激发自我提升的愿望。具体而言,一是学会利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来指导体育教学,并借用科学的教育规律来创新教育模式;二是学会利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借新课改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学会利用职业道德的爱心去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5: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学历与多方向

学历是教师渊博的一种特别的象征称谓,高校教师学历的高低直接可以体现出其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高低。通过访谈部分了解得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占比例较大,部分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学位排序为硕士学位占第一,其次为学士学位,第三为博士学位,。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学位获得情况来看,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均受过高等体育教育,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多于本科所学体育方向不一致,研究方向较多,技能水平一般,授课课程项目多不是自己的专长,缺少专业运动员水平技术展示。“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加大高学历青年体育教师技能水平的培养力度。

(二)专项技术分析能力偏差大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体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一部分教师由于其所授课程门类较多,与其研究方向不一致,对其项目技术分析了解甚少,多数青年教师需要进一步学习专项技术分析,虽在本研究方向技术分析尚可满足教学现状,但不能很好的利用较高技术数据分析仪器进行研究型教学,不利于体育专业学生专项课学习。部分教师文化水平较低只会用通俗的白话对其项目进行技术分析,专业专项技术分析能力较低。专项技术分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授课质量,也会影响学生对本项目的求知欲,应加大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项技术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辅助练习少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是长驱直入直逼本次课授课内容,只注重于重点难点的教学,忽略了导入课的学习和专项辅助练习,辅助练习是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某项技术的敲门砖和垫脚石,少了这一步不利于学生学习技术学习的效果和对技术的理解,不利于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授课。体育教学中应加大教学辅助练习的量,但要控制量的大小,注意量变到质变的这个临界值。

(四)教学方案撰写陈旧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案,在保证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应该根据所授课的特点大胆创新,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和武术等。应该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充盈自己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和教学目标等级化,不能一味的陈旧呆板。现代的大学生是放飞思想的一代,是网络时代的冲浪者,“低头族”成为了他们的特定称谓,如何在授课期间让他们忘掉“低头族”,高校青年体育理论课教师的又一重要课题。

(五)青年教师培养形式较为单一

通过访谈了解,极少数学校会每年公派青年体育教师去进修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青年体育教师的工资收入不高,个人消费去培训的教师几乎没有,多数学校是以校内自培,在校内以听课形式学习老教师或者是相关教师的授课手段、方法等,之后并作以评价,此做法只是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其次为说课比赛,此种形式培养非常有助于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较少,获奖机会微乎其微,多数不参加校级说课比赛,积极性不高直接降低了说课对青年教师教学培养的效果。

(六)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受限

现如今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各省采取了网络远程培训这种形式进行的。为了提高报名教师的积极性,校方规定必须完成培训,不能按时结课的教师将影响其职称的评定,这一规定使得大批青年体育教师放弃培训机会。另有一个原因是课程内容受限,可能是网络课程刚刚开始,各课程不太完善,如只有大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缺少专业的专业技术科的课程。通过对技术科的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多数愿意学习自己专项课,而且很想通过远程这种形式学习专家们授课的新方法、新手段和了解本专项发展趋势等。可见技能课教师在这方面的求知欲较强,应进一步完善各课程的网络授课内容。

(七)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是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源地之一,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由于体育课程的授课特点与其他课程有别,技能课程较多,技能课需要学生在身体上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这就要求我们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必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和团结向上的这种精神,积极主动的通过教学传播体育正能量,为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的增添精神上的助力。

二、结论

各高校领导部门应完善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规章制度,增加在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进修的机会和经费,突破培养形式单一这种局面;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辅助练习等方面,应该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本专业前沿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采用适当的手段方法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篇6: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师资源论文

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师资源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教师在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指导运动队同时,应为普通学生、社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指导、组织并引导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带领他们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起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体育 教师资源 体育指导员

80年代末,我国社区体育兴起,群众体育回归社区,这是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群众体育回归社会的变迁,必然带来社会内部结构的调整,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正是在这种社会变革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社会职责是: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组织人们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承担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

1 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

近年来,群众体育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主要内容,以“我运动,我健康”为宗旨,紧扣“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身水平”的目标,群众性体育活动蔚然成风,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的锻炼意识、健身条件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完善,健身项目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已从小康水平向富裕型过渡,双休日、节假期日使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对良好人文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追求,对社区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区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在发展社区体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他在指导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活动者的身心健康、丰富和活跃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和巩固社区感情,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稳定社区的生活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2 体育教师充当体育指导员的主要优势

高等院校作为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具有人才、场地、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学校体育的优势,建设好高校这个文明社区,进而辐射其所在社区,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发展,真正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更好创建科学、文明、健康的活动场所。因为大学体育教师运动经历较长,技术水平较高;文化科学知识较丰富;接触的东西是比较前沿的,更新能力更强;其教育对象是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所以,体育教师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行列,必然增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1 利用体育教师专业优势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整体指导能力

2.1.1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

经过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业等方面进行调查(以广西为例)1,调查表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48.5%,41~60岁的占39.1%,60岁以上的占12.4%。社会体育指导员以中青年为主。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调查显示,在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当中,大学以上学历的仅占36.5%,中学学历的占52.0%,中学以下学历的占11.5%。表明了当前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结构不甚合理,低学历层次的比重太大,总体文化程度偏低、技术等级偏低。从事体育工作5年以下的占74.4%,从事体育工作5-的占21.3%,10年以上的占4.3%。工作资历浅、工作年限较短,缺乏组织与管理。总之,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年龄偏高,工作年限短,经历不足,缺乏组织与管理能力。学历层次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针对性地提供体育保健和运动处方等方面的能力较差,真正能够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作用的非常少。

2.1.2 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业,它是一个包含着丰富理论与方法的体系。社会体育的发展,既需要对社会体育客观规律概括而成的科学理论,也离不开社会体育目标和任务实现的各种有效方法。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体育比赛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体育比赛的原理、赛制、计划与编排、综合性运动会的组织以及比赛各环节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等、必须掌握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为体育活动者进行科学的指导,让活动者得以进行科学的锻炼。

2.1.3 高校体育教师的独特优势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教学机构,体育教师在这个教学机构中学习体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各个体育项目等,努力成为优秀的体育教师。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基本上是体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而且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从理论上形成新的教法体系。因此,高等学校聚集了大量体育专业人才,其人才不论专业种类及理论知识、人文素质等方面都会起到组织、引导功能以解决社区无人组织,人们余暇时间无事可作的问题。如果体育教师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中,这无疑弥补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水平低下的不足,提高整体的指导能力。

2.2发挥体育教师的教育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属当务之急。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具备了培训的能力和条件,且利用高校资源搞培训完全符合“社会体育社会办”的新思路。

2.2.1 加强大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极其重要的。在校期间,体育教师除了指导训练,更要深入到学生社团、协会,培养有体育专长的学生,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组织他们深入到其它专业,负责指导其它专业体育活动的开展,以便使他们在个人能力和指导技巧方面得到锻炼提高。在促进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同时,也为他们走向社会开拓就业道路。 2.2.2 加强大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

所谓体育综合能力,就是体育的理论知识、技能、智力、组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运用能力。体育老师在教学改革过程除了注重对大学生自身锻炼方法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外,更加强了体育理论知识和组织指导及管理能力的培养,而且,现今大学生具有较全面的基本知识,在体育教师的培养下基本能满足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如能对大学生加以培养,势必能够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但能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而且还具备指导社会体育的能力。

2.3 运用体育教师的组织优势传播文化、引导健身意识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技术、技能、理论知识,课外进入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意识。随着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社区,他们既成为体育的实践者也是体育的宣传员。通过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教育,引导其对社区体育的重视,并通过他们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动员引导更多的群众投身社区体育活动中,使学校里的.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得到有效传播。文化知识的熏陶,可以刺激人的意识形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人的行为。学校内的“人文精神”在社区的广泛传播,将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职业体育指导员之外,应该有更多的体育教师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仅要走出课堂,进入学生社团,还要走出校区,进入群众社区当中。高校体育人才济济,是社区体育开展活动、培训、辅导最为理想的依托。高校体育部门与当地社区管理部门相互联系,派出优秀教师担任体育指导员,帮助他们策划、组织各种俱乐部或活动中心,开展适合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并帮助培养社区体育骨干,使大多数人从盲目锻炼走向科学锻炼。

3 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和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推进作用,巩固和提升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鼓励给社会体育指导员适当的报酬,提高其待遇。

(2)拓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渠道。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体育高等院校的师资优势,联合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尤其是培养在校体育专业学生,使其加入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中来,为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3)发动教师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把科学的锻炼方法、专业知识等各方面的技能理论传播给社区居民,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健康、文明、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和交流、培训活动,积极引导更多的居民参加体育活动。

(4)利用高等院校人才、场地、教育的优势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培训辅导。高等体育教师应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训练的同时,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在完成对学校体育课程俱乐部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办各种培训中心、体育辅导站,引导社区体育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实行有偿服务、合理共享,使高校体育向社区体育延伸。

4 结论

由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既有利于造就一支大规模的、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以适应全民健身事业的需要;又有利于高等院校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的潜在优势,使之迅速转化为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实优势,使现有的人力、物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因此,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师资源,造就一支大规模和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芳,温织琳,黄东等.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体育科技.(4).

[2]廖军.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6).

篇7:体育教师科研情况调查分析论文

体育教师科研情况调查分析论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信阳市所属各级中学、小学的100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调查法:本次调查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查对象为所属的各级高中、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体育教师100名,教龄在10年以上者约占60%,在10年以下者约占40%。座谈法:座谈分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在年会时分别召开中学和小学部分教师进行座谈;另一种是直接到学校座谈,选择农村和城镇部分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数理统计法:将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研究论文的作用和撰写的必要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到底有没有必要写论文,对于这一问题92.6%的被调查者认为“很有必要”。许多教师都认为撰写论文有利于自己理论素养的提高,反思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系统学习,更新自身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性,再指导实践等等。撰写体育教育教学论文的作用是被广大体育教师充分肯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有必要撰写论文。

2教研论文的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论文的整体质量这一问题,有7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高”,只有15.3%的人认为“较高”、“还可以”。在座谈会上,不少教师认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写出来的文章太少,许多文章的作者平时没有多少积累,或者闭门造车,或者东抄西凑,或者故弄玄虚,实际上观点和材料都不是自己的。在座谈会中,很多教师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不是也不能等同于体育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或大学体育院系的教授,写的教研论文应强调应用性,而不是学术性,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基于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实践和自己的经验进行研究并撰写文章。目前体育教育教学论文的整体质量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必须加强对体育教师在科研方法及写作方法方面的培训。

3体育教师平时写作阅读论文的热情和兴趣不高

尽管体育教学论文的作用和撰写的必要性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肯定,但是他们平时的写作阅读的热情和兴趣并不高。在回答你觉得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多写哪一种文章时,选择教学心得体会、教学随笔的老师各占了27%,选择教学研究论文的只有9%,选择训练与方法的17%,无所谓的占了20%。在回答作为体育教师你最爱读教育、教学、训练等方面的哪一类文章时,回答经验介绍、训练方法、教学随笔方面的较多,理论研究方面的相对较少,还有近15%的教师回答什么也不看。体育教师平时写作和阅读最多的是教学体会与经验、训练方法和教学随笔,这是符合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的。

4经常撰写教学论文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在对“你觉得经常撰写论文对自己具体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有帮助还是有干扰?”和“根据你了解到的情况,你认为会写论文与体育教学质量高是否成正比?”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认为有帮助的占45.4%,认为有干扰的占42.7%,说不清的占11.9%;而认为成正比的占42.8%,认为不成正比的占43.1%,看具体情况的占15.1%。在座谈中,有的教师说写论文的难度越来越大,动辄几千字,没有这么多的字,就与奖无缘,且评选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写好一篇论文,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才有可能获奖或者发表。有教师认为,写论文虽然有利于理论水平的提高但与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似乎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5作者队伍的年轻化

许多行业都在强调年轻化,从调查统计的结果看,如今写论文的教师大都在35岁以下,且一级教师为多。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年轻化的原因是,他们要评职称,而评职称必须有论文,年长的教师职称评上了,自然没有了写论文的压力;另外,年轻教师更需要荣誉。对这一点,在回答“你撰写论文的主要目的”这一问题时,很多教师都认为是评职称的需要、完成考核的需要、领导指派的需要、获取荣誉的需要,只有很少部分教师选择了课堂教学的需要,由此看来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过分功利性的反映。

三、结论

中小学体育教师论文的撰写和评选,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必须辩证地分析和透视,既不要盲目地、过于乐观地肯定或赞赏,也不要轻易地、过于悲观地排斥和否定;既不简单地认为科研兴教、兴体就是论文越多越好,更不能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撰写论文是不务正业。要根据体育教育教学的特点,结合本地及体育学科的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其更好地为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篇8:中学体育教师地位分析论文

中学体育教师地位分析论文

1、中学体育教师的重要角色

1.1初中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从生理的角度来讲,中学生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体内机能的健全,骨骼的成长与成熟较快,心肺功能、体温和血红蛋白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表明了身体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发育逐步取向成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叛逆的特殊时期,这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沟回组织和神经元细胞趋于不断的完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逐步的平衡,尤其是大脑内抑制机能的成熟,由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较快的转化到第二信号系统占主导位置,为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进行细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耐心的疏导,体育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避免过于单一的练习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2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改革

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这一政策的实施,充分说明了国家及相关教育部门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河南省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迈出了改革的步伐,这一年河南省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满分成绩为50分,并计入中招总成绩,全省要实现自动化测试仪器的使用。河南省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徘徊阶段和深化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正是因为国家的重视,学生的注意力渐渐的被体育所吸引,积极的练习运动技能,但是其锻炼的动机大部分是出于提高考试成绩,造成初中升学体育考什么就练什么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每一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不能单纯的认为只有积极的影响,或者只有消极的影响,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考虑问题。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层面上。让学生快乐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积极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培养自己的兴趣。

1.3教育局、体育局重新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修订)》

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划分按照年纪划分为不同组别,身体形态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m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修订,无疑对学生的体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及生理机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意识。中学体育教师的任务繁重,且关系到国家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的问题。但是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年修订版)》,不少学生纷纷表示出了标准较高,恐怕难以完成,提到引体向上可以用其他的项目来替换,有的学生甚至表示:“比跑步谁跑的快,跳绳谁跳的多就能说明他的身体素质好吗?这又不是在选运动员!”,很显然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更有网友称:主动锻炼身体很难坚持,靠外力的推动也是良策。坚持,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问题就好解决了。看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的实施,有的学生可以接受而有的学生则难以接受。

2、中学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2.1中学体育教师的地位

《礼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就是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双方都会得到提高。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对待每一个学生,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既要给予他们肯定,还要注意观察其不足之处,以便及时改正;对于运动技能稍差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多加鼓励,还要善于观察他们的优势。初中学生个性比较鲜明,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沟通,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坚决杜绝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一旦伤及自尊学生就很难再投入体育锻炼中,甚至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

2.2中学体育教师的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追求达到的规定的标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没有观察到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心态的接受,还是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的,两种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发现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的接受,但是某项标准或规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教师往往是硬拉硬拽让学生参与锻炼,导致学生课上无精打采,课间休息时却比较活跃,体育教师应该转变一下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真发现体育的乐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改变体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真正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3、体育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

3.1学校领导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教师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者,首先学校的领导要重视本校的体育教学和竞赛工作,要配合体育教师开展有利于提高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体育活动,学校是一个大环境,仅仅靠体育教师的力量是比较单薄的。其次,学校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学校要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没有充足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学生的体质健康从何谈起。

3.2体育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新时期,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新旧观念不断的冲撞,教学模式互相碰击,给中学体育教学以极大的震撼,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来完善自己。在体育教学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讲道理,耐心开导,使学生主动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在上课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课堂要生动活泼,教学示范要准确、到位和优美,让学生有主动想要学习的欲望。

3.3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

新时期的大环境中,体育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要不断学习本专业的边缘学科,以更方便地为体育教学服务,全面学习有关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重要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本着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原则,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体育教学。

3.4发扬体育的拼搏精神

体育教师言传身教发扬体育的拼搏精神,在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教育的事业中去,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本领域相关的优秀科研成果,改进教学方法,端正教学态度,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9:体育教师素质理论分析论文

体育教师素质理论分析论文

随着“健康第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然而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仍然存在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轻视体育教师劳动的现象,体育教师难以在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也必然难以发挥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教育中,教改在广度和深度上与其他学科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就体育教师本身来说,技术型教师多,技术理论型少,高学历少,特别是学历结构,相比其他学科差距甚远。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1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存在的问题

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科研能力较薄弱,教师流失趋势上升,队伍建设经费短缺等。目前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教学忙于应付考试,而忽视体育教育育人的目的,忽视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长时间下去,形成了体育教师文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陈旧;体育教师没有从育人角度规范教学行为,而以竞技技术为主的教学使体育教师竞技技术教学强于对体育活动、意识培养方面的教学;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研究不够,业务水平停滞;又由于受扩招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据本人利用电话、走访、信件等形式于10月10日至12月1日调查了安徽省12所高校(不包括高职院校)60名年龄在35周岁以内的教师的周授课时数情况,结果发现他们平均周课时数都达到7次以上,最多的甚至达到12次,而且部分教师还承担着训练任务,试想要完成这样大的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又怎能有时间去再学习和充电呢?又怎能保证每节课的`教学质量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从教的基础。体育教师的地位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较多,领导不重视、同工不同酬以及外出进修机会少使得他们变的焦虑不安,烦躁易怒,或孤独郁闷,人际关系紧张,加之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修养意识不足,致使部分体育教师心理不够稳定。

1.2原因分析

其一,思想素质方面。当前中青年教师的个体价值地位观明显增强,注重实际,价值取向由理想转为现实,普遍存在实用主义态度,而集体主义,社会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从而导致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和崇高的敬业奉献精神。当然,这与时代特征是分不开的。其二,业务素质方面。参据项立敏,孙洪涛两位同志近几年全国范围的调查数据:中青年体育教师占60%以上,但学历职称较低,本科学历占85.45%,研究生学历占2.9%,其中高级职称占4.2%,另外专科学历占到10.58%。显示出中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发展不均衡。其三,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面临办学体制的艰巨,竞争淘汰机制增强,是高校体育教师本身存在危机感和“下岗”意识。另外,面对公司的高薪,住房等优厚待遇,而在考评进修上又存在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等弊端,这些不能不说是对教师队伍稳定的又一次冲击。

2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对策

2.1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重视和强化政治思想工作。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发生新的变化和巨大的飞跃,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及时强化政治思想工作,努力探索新世纪、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倡导正面教育,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

2.2重视体育教师再学习和培训工作

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讲习班,培训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在职研究生,使教师及时了解体育科学最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逐步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改革体育研究生的培养体制,加快发展速度,协调供求关系。注重中青年教师外语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加速改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高职人数少和学历层次低的现象,是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高校要有计划的组织教学观摩和训练经验交流会并积极为教师安排一些竞赛活动的裁判工作及社会活动,培养和开发教师的教学训练能力及社交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高校体育科研和教改实验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操作上有如下措施:请进来或送出去;专题攻关解决实际问题;承担课题发挥优势;按职称提出不同科研要求,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2.3改革管理模式,优化教师结构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破除在计划经济下单一封闭、静态的管理模式,学会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动态中稳定队伍,在自我约束机制、竞争激励机制中进行管理,使师资队伍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要继续完善教师考核管理体系,完善聘任制,强化职务聘任、岗位和考核制度。坚持胜任者留,优胜者奖,不称职者低聘或不聘的优胜劣汰原则。更新思想观念,加强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首先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扭转轻视体育的偏见,真正把体育摆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战略地位;其次,调整有关管理制度,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和完善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体育师资管理制度;再是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研会的咨询和决策作用,定期开展高校优秀体育教师评选活动,逐步形成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具有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

3结束语

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的挑战,重视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已迫在眉睫,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当然,体育教师素质提高还需各级领导关心和支持,逐步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通过在职自学、进修或在职攻读研究生学历,参加国内外访问和学术交流来调整他们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成为二十一世纪合格的“复合型”教师。

篇10:高校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对策的论文

高校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对策的论文

摘要:为了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本文仅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河北省高校体育工作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研究

高校体育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高校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前提。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体育工作成败的关键。高校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适应社会的进步、经济繁荣、知识增长、科技发展和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1.加强师德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加强师德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具有敬业精神的体育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会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广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和显著影响的内在要素的总和。体育教师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教学素质、快速接受新知识与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素质、教育创新素质。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指教师从事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身体素质一般是指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教学素质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基本的素质,也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要生动活泼并富有感染力。组织教学时,教学环节安排要科学严谨,练习的密度、强度要恰当、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新时期是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更新的更快。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快速接受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的创新素质是体现教学与训练水平的试金石。如果没有创新就会墨守成规、碌碌无为,根本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3.培养教师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通过定期报告会、定期汇报会、职前培训、进修研究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师能训练,使他们朝着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发展,在教学技能、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高。如通过导师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素质。教师入校后,不论其学历层次如何,要指定一名素质好的老教师担任其导师,从思想和业务两方面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在思想上,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的风尚,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业务上,导师帮助青年教师确定业务提高的目标和进修计划,培养和提高他们从事教学特别是科研的能力,掌握各种科研方法,开展切合实际的.课题研究,过好教学关和科研关。培养各种能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推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飞速发展。这一切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不断地“充电”,真正做到“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溪”。体育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自我,这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保障。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层次和各种工作能力,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问题。教师要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及时吸收新的知识、新的信息。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和学术活动,参观和学习先进的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各种能力结构,以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5.学历层次与能力并重是可持续发展的拓展

重视师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当前的现状并非如此,众多高校将提高学历层次、获得学位作为师资培养的最终目标,只重视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能力的提升,显然不符合高校体育向前发展的需要。因为学历仅仅代表个人的学习经历与学时水平,表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情况。而能力具有更广泛的含义,能力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实践和自学的成才因素。高校体育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更应具备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校体育教师的培养应当以校本培训为主旋律,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整体的、协调的、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这一经济和社会理论在教育领域内同样有指导和建设意义。高校体育教师在新的形势下,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并付诸行动,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臧连明.可持续发展与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4)109-111

[2]赵丹凌.教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1)40-42

[3]王晓春.论社会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与科学,(5)79-80

[4]扬燕宁.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4)85-88

[5]曲宗湖.教师的基本素质与基本功[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5-50

篇11: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现代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依赖教师的教育工作,因此,教师的队伍建设就成为一个研究对象,依目前的情形来看,高校中对教师的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和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能力都有待加强。下面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学术交流;创新能力;职业道德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学科,由此看来,对高校中体育教师的素质教育就极为重要。高校中的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升,有利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还有利于进行科学研究,所以,体育教师的责任艰巨,如何建设一个具有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的团体,值得深思和研究。

1.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

1.1思想

对个人而言,思想是行事和说话的坐标和向导,对高校教师而言,首先要坚守教学育人的根本准则,培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循序善诱、诲人不倦,并且思想上要与时俱进,摒弃个人主义。高校教师的思想境界高,近朱者赤,大学生也容易耳濡目染,如沐春风,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从而在思想上形成乐观豁达、有进取心、政治素养高的个性。

1.2道德

一个普通教师的合格标准是道德素质,一个高校教师更该达到这个要求。中国文化传承至今,名垂青史、耳熟能详的孔孟,还有近代家喻户晓的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吴玉章等,作为教育界中的典范,都有着崇高的道德品质。道德素质的缺陷是不能弥补的,一个不具备道德素质的人也不可能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所以,提升高校教师的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1.3能力

古人早就意识到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关键,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传授、教育道德观念,教授学业、技能,解答困顿、迷惑,没有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很难做到以上这些。且现在技术的发展迅速,各种现象日新月异,要保持和时代接轨,教师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将最有用最符合时代进展的知识教给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和各方面技能,都是尤为重要的。

1.4职业素质

我们常讲,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而老师是花园里的花匠,花匠对花朵向来关爱有加,悉心栽培,教师也是如此,对学生的栽培也需要耐心和爱心。所以,一个高校教师的基本的职业素质是要仁爱,以豁达的胸怀容纳千万的`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2.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教师的队伍结构混乱

自从高校扩招后,高校的教师团队也发生了变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教师人数增加、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学缘结构向好的方向不断改进,基本能跟上万象更新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脚步。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是不停息的,所以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一,虽然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了改善,但是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人数还是过少,整体学历水平需要提高;其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现象屡禁不止,学缘结构有待改善;其三,教师队伍的普遍年龄在不断向着年轻发展,这使整个团队充满活力的同时,也给教学质量方面、教师团体管理方面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教师聘用和流动机制缺陷

高校教师的人数日益增加,高校招聘的教师来源也各种各样,虽然高校能招揽各方面的人才,但是教师的人事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招聘高校的毕业生,二是在其他学校或者单位中转调教师;三是引进外教,壮大师资力量。但是因为教师的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在不同的地方,各个高校中教师的调转比较混乱,相互的逐鹿也不够良性。调整对教师的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应对高校之间的人员流动的幅度,才能接受高校的用人以治事的行动准则、办事规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挑战。

2.3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教师团队的各方面能力有所有加强,但还是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如今我国大力建设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注重对人才的培育,这样的时代背景给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加大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就急需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高校的任务还是光荣而艰巨的。要跟上国家的政策,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就需要教师积极配合,提高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性的教育。高校必须响应时代的号召,迅速的打造一个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奠定基础,准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一份力量。在中国的高校中,教师大多致力于应用研究,具有创新性质的研究和自主创造方面的就很少。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还只是留在学历的高低、知识的深浅和富饶的文化背景,开发多方面的能力这个层面,但是却忽视了教师的创新能力。

2.4师德建设需要不断加强

在高校中,还存在这一个现象,就是有些教师没有教师应该有的职业道德,没有自控力,为了一己之力就做出一些伤风害俗的事情,虽然这知识少数,但却是害群之马,使整个教育界的风气受到污染,形成恶性效应,对于这类现象要严肃处理,并加强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此外,受到这种现象的渲染,在多数教师身上的品性被削弱,其一,教师缺乏对工作的热情,不能认真教书育人,完全一副“混日子”的模样;其二,教师只是做好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其三,教师不能做到表率作用,自己的行为举止都不加重视。

2.5教师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有待增强

在国际上,高校之间的交流渐频繁起来,所以,高校的教师也应追逐时代前进的脚步,相应地提升自己在国际间交流的能力,以便使中外高校的教育水平都有所提高。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高等教育的交流因此也有了新的进展,各个国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交流,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与日俱增,高等教育的前景光明,发展脚步也活跃了起来。高等教育在各国之间的交流的频繁对各方面都有着积极影响,不仅将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的鸿沟填补得越来越小,还让各国不同的文化彼此了解,增进了民族情谊,最直接的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国之间高校的交流国际化,需要大批的教师为此奉献一份力量,这无疑给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提出了挑战。

3.未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探讨

3.1改良教师团队的结构,整体提高教师修养

为了实现教师团队学历整体提升的目标,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多招纳高学历的人才,留在教师这个职位上;其二,加大力度培养在职的教师继续学习,争取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对于教师团队的学缘构成的改进,首先要减少本校学生留校人数,多在社会上招揽人才,扩大人才的来源渠道;其次多创造一些海外学习机会,或者去其他高校考察的机会,让留在本高校的教师丰富阅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更很高更远的学术境界;然后,在其他高校调入人才,减少企业单位人员的流动。其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一、聘用教师和培育教师时,要全方位考虑,不仅要考虑学历,还要重视教师的能力;二、“近亲繁殖”现象有利也有弊,它会阻碍高校合作交流,阻碍人才的成长和学术的进步,但却不该因噎废食,完全禁止本校学生留校,只有适度调整,才能让本校的传统源远流长下去。

3.2改革完善高校内的人事制度

在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上,改善聘用合同制,遵守基本的准则,根据需求设定岗位,在社会上公开招贤纳士,选择各方面皆优的人才录取,合理安排教师队伍,打破人员身份的隔绝层,在需要的岗位上聘用教师,保证教师团队内部人员的流动有序、拥有共享资源并且稳步发展,保证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有生气,教师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离职、转调,可以晋升,也可以加薪。学校的用人制度要灵活,可将终身制和合同聘任制结合起来执行,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岗位,可以长期聘用也可以短期聘用,以个人的进步推动整个集体的进步,以此实现对教师团队的整体开发的目标。在分配制度上,严格按原则办事,根据岗位的职能确定薪酬,岗位变动薪酬也随之变动,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制定薪酬的多少,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注重教师的业绩和奉献。根据教师的不同岗位分别管理,并实行评优制度,对其进行考核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教师岗位的不同、职能的不同等等。

3.3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

现在教师团队中青年人和中年人居多,因此应该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育工作。将提高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的能力作为核心,重点培养其教学的能力,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增加海外交流的机会,鼓舞继续学习,将现代化的教书育人体系打造得更完善。学校要对教师的培养工作下一定的成本,积极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起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此外,一定要完善对教师的奖惩机制,实施鼓励措施,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要重视起来,让教师自主地去学习。

3.4重视培训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规范学术问题

学校要重视教师道德修养的培育,多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训,让教师的法制意识、职业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有有所提升,以此散播教师对全国的思想上的影响。提倡科学、端正风气,杜绝因私废公、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贪图一时的利益,提倡埋头苦干、实事求是、不务空名。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之相辅相成的还要改革完善教师的管理机制和奖惩措施,完备对教师的考核体系,加强社会对学校的监督,对违反师德的行为不留情面,严厉打击。

3.5支持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丰富教师阅历

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国际上,高校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教师对外交水平提高,给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契机,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鸿沟逐渐填补,各高校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随着提高,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增长。为了将这一良好局面继续持续下去,应该大力支持高校间的国际交流,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上的学术会议。

参考文献:

[1]常彦君.新时期高校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1).

[2]马浩鹏.新时期如何推进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07).

[3]姚绩伟;汪君民;赵志明;曾梦娟;刘彬华.基于学生体育权利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05).

[4]赵静.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流的缺失与建构[J].当代体育科技.2015(32).

[5]彭小伟,杨国庆.对当前体育教学方法范畴的重析与再认[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04).

[6]杨钰.关于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篇12:浅析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激励问题论文

浅析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激励问题论文

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关键与根本依靠。科学构建有效的体育教师激励机制是高校赢得优势与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心理契约是高校体育教师与学校之间心理联系的纽带,是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的一剂良方。体育教师与高校间良性的心理契约有助于契约双方职责、权利与义务的稳定;心理契约违背则会导致双方不信任,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因此,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探寻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激励问题是甘肃省高校人事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契约理论

心理契约研究是当下心理学、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20世纪20年代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梅奥通过对组织氛围、人际关系、人性化关怀等非物质因素研究,揭示了心理契约研究的序曲。最早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的是Argyris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雇佣工人与工头的一种关系,但未对此概念进行界定。Le v i n s o n等人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成“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和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强调双方关系的互惠性。S c h e i n把心理契约界定为任何时刻都存在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系列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并将其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并强调“心理契约有很大的力量,是行为的决定因素”。K o t t e r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学者们都认为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其内容可能包括千万个条目,很难全部罗列出来。

目前大多数文献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和关系两个维度。在交易维度中,心理契约关注具体的、短期的和经济型的交互关系,它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用金钱来加以衡量,如工资、奖金等;而关系维度的心理契约更多关注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型的交互关系,包括长期的工作保障、职业发展和个人问题的支持等。国内学者朱晓妹和王重鸣研究指出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中的组织责任由物质激励、环境支持和发展机会三个维度构成,员工责任由规范遵循、组织认同和创业导向三个维度构成,他们认为三维结构更符合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特征。林澜和伍晓奕研究认为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是一个多维构念:学校责任由生存保障、制度支持、资源支持、沟通参与、成长发展五个维度构成;教师责任由敬业守规、关心学生、科研投入、认同支持、活动参与五个维度构成。

应用心理契约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高校和体育教师之间的交互关系,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规范双方的行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高校的忠诚度。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的破裂会影响其工作满意度,产生失望情绪。因此,教师心理契约作为调整体育教师个体和高校组织相互关系的心理模式,与体育教师激励存在着高度适切性。

二、心理契约与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的机理分析

激励是指组织创设满足组织成员各种需要的条件,确定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性措施,借助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来激发、引导、保持与归化组织成员行为,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体目标的特定行为过程。简单来说,激励就是刺激员工需求、激发员工动机、鼓励员工行为满足员工需要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个过程。心理契约与高校体育教师激励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就积极性而言,心理契约虽不是纸质契约,但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约束,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性,促使教师个体与高校组织目标的实现。就消极性而言,心理契约违背则易导致教师的不满、愤怒、怠工甚或离职等情绪,并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引发激励失效。

心理契约在高校体育教师激励中的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心理契约符合高校体育教师的需求特点。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高学历,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注重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喜欢自主开展工作。他们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个人的.成长。基于高校体育教师的这些需求特点,常规劳动契约容易达成,比如完成课时量和科研工作量。而心理契约则可以把劳动契约中不能规定的管起来,如不坐班、较高水平的学术造诣和自觉维护高校体育教师形象等。第二,心理契约能节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成本。书面契约约束了高校和体育教师的劳资关系,但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却能使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没有增加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也会主动的完成工作。这无疑会减轻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的压力,节约管理成本。第三,心理契约能有效增加体育教师的凝聚力。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契约双方认为彼此向对方提供的价值是基本对等的,心理契约此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体育教师感觉到高校没有履行其在心理契约中的义务,从而会引起教师对学校的失望或不满,教师就可能会采取降低工作绩效、离职等破坏性行动,以获取个人的心理平衡。如果高校真正实现了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契约良好管理,会消除矛盾和冲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策略

范颖(2010)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出了甘肃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交易责任、发展责任和关系责任。交易责任,指的是高校教师注重具体的和短期的经济利益的交互关系;发展责任,指高校教师以更好地适应长期的职业发展和维护高校的长远利益相联系为目的的心理期待;关系责任,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校建立广泛、长期的交互关系。本文基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的以上三个维度,探讨高校体育教师的激励策略,以便更好地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基于交易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

基于交易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主要是高校要设计出一套公平的薪酬体系。公平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的视角来看,具有公平性的薪酬体系反映了高校对每一位教师工作付出的认可,能够让教师切身体会到耕耘就能收获的道理,打破“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病,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公平性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契约没能履行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即使发生心理契约违背的情况,高校体育教师也能依存于高校,认为自己仍是高校的员工,降低流失率。

(二)基于发展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

基于发展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主要是高校要拓宽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工作量的合理设置。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素质、高学历人群,普遍都希望评上教授职称。如果高校当中的职称评聘公开公正,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努力能实现,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工作中去。另外,由于体育教师工作相当辛苦,设置合理的工作量是保证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高校要积极采纳高校体育教师对于工作量的合理建议,结合高校工作实际设置合理的工作量。

(三)基于关系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

基于关系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主要是维护好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和平级的同事之间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师大都学历比较高,对工作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因而容易和上级发生冲突。如果领导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放低身段,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倾听教师的心声,真诚地去理解、关心教师,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就能够维持。另外,体育教师比较耿直,容易和同事起矛盾,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时间在草场或体育馆,平时见面机会比较少,因此领导要通过组织活动,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相互之间的沟通,并针对体育教师之间的矛盾做好调解工作,帮助高校体育教师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

相关专题 体育教师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