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信息化体育场馆的构建与完善论文

heixinmia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eixinmian”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解析信息化体育场馆的构建与完善论文(共8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解析信息化体育场馆的构建与完善论文

解析信息化体育场馆的构建与完善论文

计费设置主要是计算宾客的消费情况,其中主要包括优惠设置、场地计费设置,管理方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地,从而制定不同的收费规定。计费设置的有利于成功设置场地项目,在设置场地项目的过程中,体育场馆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实际的场地,并按照实际的计费方法自动计算场地费用。会员设置主要是针对VIP客户、团体客户等消费人群,管理方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情况进行分级管理,利用会员设置实行消费管理、打折业务等功能。陪练设置是根据宾客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陪练、指导服务,在设置过程中可以适当修改陪练信息,为宾客提供符合条件的专业教练。训练设置可以为各训练项目提供各种服务,我们可以根据每个训练团体的信息,实现主动分配场地,合理分配时间,使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化、多样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扶持使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具有效率。

1、RFID技术的应用

在新时代下,我国的高效体育场馆规模越来越大,信息系统和高科技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体育场馆管理和运营支持中也不断应用到各种科学技术管理。RFID技术在信息化体育场馆系统的构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技术使体育场馆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更新变化。RFID技术作为一套软硬件结合的应用系统,主要是根据人与贵重物品的实际情况,对体育场馆进行分区域监控和管理。RFID技术的信号可以全面覆盖所需要的监控区域,它会对我们需要定位跟踪的目标,发放出有源电子标签以及腕带、胸卡等物品。有源标签与区域内的基站可以进行信号之间的交换,各个目标标签可以移动在各个基站中,使人们可以掌握具体的位置变化。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情况下,在第一时间内会发出预警的情报,通知场馆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还可以人手持有RFID设备,可以及时发送报警信息,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明确紧急事件的类型与场地。每位工作人员都可以手持RFID设备,在体育馆的不同区域内都可以互相发送阅读器的信息,并且手持设备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设置紧急功能按扭,根据事件的紧急程度,可以发出通知、报警信号。除了紧急功能按扭,还设置了反馈完成按钮、解决问题按钮等。在于传统无线电通讯系统的对比之下,RFID快速响应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反应、效率、外界等条件因素对传统无线电设备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但是RFID技术主要按下相对应的功能键,便可以掌握事件性质、发生时间、地点等方面的信息。在体育场馆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全面应用RFID技术,使工作人员可以快速掌握、跟踪处理事件,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场馆管理水平、应急效率等。

2、体育场馆监控系统的应用

在经济时代的发展下,对体育比赛中的安保工作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要求,不断增加安保任务。现代体育场馆已经开始不使用传统的监控设备,不断引进了先进化、现代化的楼宇自动化技术,此技术具有全面的电气设备、消防、安防等监控。体育场馆监控系统具有照明、消防、安保等方面的功能,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方便性,不断提高了体育馆内部设备的管理水平。电气化监控系统中的变配电系统集中利用集散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一台计算机便可以同时控制多台数据控制器,不需要其它设备便可以实现现场的有效监控。同时在体育场馆监控系统采取DDC控制系统,不断调节电流、断路器等方面的状态,对电设备实施保护作用,监控漏电、电压不足、短路、回路等故障的发生。现代化场馆变配电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智能开关、通讯网络、自控设备等。其中通信网络接口与控制器相接一起,计算机的操作不断实现信息化,将数据的采集、处理功能集为一体,不断提高变配电子通的遥控管理效果。在体育场馆监控系统中采取先进的照明监控系统,可以通过一台微型计算机,对整个场馆照明监控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管理,具体到可以观察整个场馆灯光、背景的变化以及出现的灯具障碍等。采取先进的照明监控系统可以不断减少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工作的时效性。火灾报警系统在整个场馆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系统的作用在于全面监控区域的消防报警、消防故障等情况。在发生火情的第一时间内,火灾报警系统可以迅速发出真实可靠的情报反映。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主要是由总控中心GCC中文图形命令中心进行完成的,在GCC系统中可以观察到火情发生的区域、蔓延情况等,在平日的维修中还可以不断制定科学的维护方案,从源头上防止事故的发生。GCC系统还具备了强大的自动巡查功能,对火情进行有效的监控,并提供实际的消防布局图,不断实现故障信息、系统自检与报警等功能,有利于保障比赛的顺利进行。

3、LED显示系统的应用

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的体育场馆建设下,各个区域体育场馆的建设水平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高智能的先进设备在体育场馆系统的构建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促进体育场馆的发展水平。LED显示系统全面应用在各个体育场馆建设中,LED芯片和驱动芯片作为其显示系统的核心。LED芯片可以保证显示屏的真实可靠性,保持其稳定性,体现了体育场馆系统的高科技含量。LED技术包括:视频处理、非线性矫正、快速运动图像、全制动控制等技术。其技术用途非常广泛,在各大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有利于增添现场活跃的气氛。在大型的体育活动中的,可以通过利用LED显示屏实时转播,实现全景播放模式,并实现特写镜头、怀旧视频、拖拽影像等功能。LED显示系统还可以用于发布新闻信息,显示各种标语等,显示效果中可以出现字幕、图案、动漫等,包括静止、平移、旋转、滚动、划变、拉幕等播放方式。LED显示系统具有强大的语言功能,它可以实现多种语言功能,包括:中英文、数字、各科文字等。LED显示系统的应用,不断实现了体育场馆系统的构建的信息化、多功能化,成为现代化体育场馆中非常重要的先进技术。

4、无线局域网络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体育场馆已满足不了人们对多功能、高舒适的需求。因此,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发展应朝着多功能、大容量、多用途、高舒适的趋势发展。为满足现代化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体育场馆内应可同时进行足球、篮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项运动,并兼备具备大型集体活动的功能。因此,从软件方面上,应配备卫星接收、有线网络、有线电视、监控、集成管理、安全消防、扩音、成绩记录及处理等系统。而以上系统的安装与投用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技术要求较高。仅从网络方面分析,若将有线网络系统改成无线局域网,则能有效控制资金的投入,且操作起来更方便、更快捷,并能提高体育场馆的综合功能,从而提高各系统的办公效率。通常在设计时可以将无线局域网络系统划分为功能区与办公区。功能区的主要职能是为赛场、看台、活动区及休息室提供服务,而办公区则是为会议室、接待室及后勤设备室等区域提供服务。通过应用无线局域网络,能为体育场馆中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因特网覆盖服务,无论是在体育场馆内的那一角落,都能通过移动PC进行网络连接。同时,还可以通过资源服务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巨大的网络覆盖网,并有效提供工作效率。另外,通过应用无线局域网络还能实现直接连接“一卡通”来使用,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提高了赛会的工作效率,为场馆管理者与参赛者、观众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无线局域网络具有安装调试过程便捷、移动平台自由、接点扩展简捷及组网方式灵活方便等优点,使其在体育场馆中的应用得到了保证。随着无线局域网络性能的不断提高,在体育场馆中对无线局域网络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5、结束语

在实际的体育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日趋明显,作为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分析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全面的解决方法。在体育场馆管理软件的构建中,不断完善商品项目管理、优惠设置、场地计费设置、计费设置、陪练设置、训练设置等功能。同时应用软硬件结合的RFID技术应用系统,快速掌握、跟踪处理事件,不断提高场馆管理水平、应急效率等。同时利用DDC控制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体育场馆监控系统,以保证体育比赛的顺利进行。全面利用LED显示系统应用技术,不断实现体育场馆系统的构建的信息化、多功能化。在体育场馆中全面应用无线局域网络系统,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工作人员、赛会的工作效率。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推广信息化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2: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论文

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论文

摘要:教师培养模式的建构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更取决于对影响这一问题的变量的分析和认识。本文认为,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充分考虑教师基本素质培养问题,尤其要对影响教师基本素质养成的培养途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机制、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政策配套措施等可控性核心变量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师培养模式;目标;变量

教师的培养不仅取决于未来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向和努力,也取决于教师自身能否获得更有助于其学习和发展的条件。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旨在从外部提供这种有利条件,以增强教师培养的效能和质量。本文拟在理解教师培养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对影响教师培养的可控性核心变量进行分析,试为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一、教师培养模式的内涵

教师培养相对于培训而言,它指向职前。由于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因此我们不能期望教师教育能在几年的时间内将未来教师塑造成一个个成熟的专家型教师。适当的期望是通过这一教育过程,使他们能养成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毕业后就能初步胜任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又能帮助其奠定终身、自主发展的坚实基础。

然而,不同时期人们的教师观不尽相同,对教师素质也有着不同期望。本文的“教师培养”特指通过教育,使志愿成为教师的受教育者达到“中小学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身心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在“教师基本素质与我国教师培养基本模式研究报告”中,我们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个体需求等方面对教师基本素质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在认识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抽象出五个基本范畴,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教师的能力、教师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同时认为,各范畴的基本内涵分别相对独立,各有一个多层面的结构;而不同的素质范畴之间则有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的结构体系。教师的“整合型”素质结构体现着教师职业所需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及内在联系。

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是确认并分析那些影响教师素质养成的重要变量,从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核心所在。由于这里仅仅强调为未来教师提供有利于其基本素质养成的外部条件,因此主要分析那些能够由人为因素决定的变量。特别是那些能够通过教育决策者的主观作用改变或调整的变量,即“可控性变量”。从教师的培养过程来看,影响教师基本素质养成的可控性核心变量主要包括:培养途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机制、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政策配套措施等。

二、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可控性核心变量分析

1.培养途径。由于教师基本素质既包括学术性方面也包括师范性方面,因此,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通常采取“混合制”和“合成制”两种培养途径。

先看“混合制”。在同一机构中同时进行双专业的培养,有利于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的结合,而且教育实习、见习可在整个学习期间穿插、连续安排,因而便于使未来教师的基本素质形成有机的、整合的结构;但也势必出现相互挤占学时,压缩课程课时和课程开设门数的局面,最终影响教师两个专业的素质达成的程度。

再看“合成制”。一般来说,学生在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受到的教育专业训练和薰陶不如师范院校。另外,“合成制”的分段培养方式,还必须面对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方面的素质如何整合的矛盾。但是,按照“合成制”培养教师,能使未来教师具备广博的普通文化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修养,从而具有更好的专业发展后劲。

我们强调培养教师的基本素质,但这一“基本”不应从“低素质”去理解,而应从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以及为其终身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去理解。而且,这一“基本”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提高而变化。因此,从“必备”和“后劲”出发,我们更倾向于采取“合成制”的途径培养教师。另一方面,从当前国际教师教育情况看来,“合成制”的培养途径是世界教师教育的主要趋势。例如美国的“大学+师范”模式、英国的“3+l”模式等都属于“合成制”模式。

在我国,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接受,教师教育日益走向开放,“开放”不仅意味着非师范院校参与到教师的培养中来,也意味着高校内部及高校之间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开放,如师范院校的优势教育专业向非师范院校中想成为教师的学生开放,非师范院校的优势文理专业向师范院校的学生开放等。当前,我国的“合成制”培养途径比较典型的有:宁波大学、扬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3+l”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的“4+2”模式等。

“合成制”中重要的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两者如何分段,对教师基本素质中“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如何权衡,强调师范性方面的素质,则相应地应设置较长时间的教育专业培养期,反之亦然。另外,分段还应取决于不同层次的学校类型对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一般而言,对高中教师学术性方面的要求显然应该高于初中教师,因此在分段上,应考虑高中教师比初中教师有更长的学科专业培养期。

2.课程设置。培养途径的选择,可从宏观上确定如何处理未来教师素质要求方面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其中关键在于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以及这些课程如何安排。

在“合成制”培养模式中,“学术性”方面的素质一般由相应的各文理学科专业实施培养,因此这里主要探讨养成未来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的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问题。

无论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都取决于人们对于课程价值取向的认识。一般而言,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课程设置“合目的性”,也要求它“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指内容和体系应有利于教师的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形成。根据我们的研究,教师在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与其作为教师而必须具备的整体基本素质一样,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考虑应该为未来教师提供以下领域的课程组合:教育教学理论领域;教育教学技能领域;教育教学管理领域;教育教学实践领域;教育教学科研领域。

“合规律性”指它应符合未来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以及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规律。首先,从其学习规律来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总趋势是一个渐进一突变过程,即先渐进后突变”。学习者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其“心理结构建构的成效既受制于教师、学习内容及其媒体,也受制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只是众多的、有限的作用中的部分作用,这一作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量变的速度或学习的进程,但决定学生认识飞跃的因素却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或自组织作用”。因此,不仅那些既定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教育类课程的内容,那些“有争议性的”理论和实践也可以适当地进入学习者的教材或教授的讲义。同时,应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实践的机会与活动,从而不仅有利于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次,从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来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过程,教师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等都需要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化思想和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理念要求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的培训内容相互衔接又各有分工,在保证统一性的同时具有针对性。因此,作为职前教育课程,我们强调它有利于形成未来教师的“基本素质”。

布鲁纳在谈到编制课程时指出,应该“给予那些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这里所说的“普通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即是学科的“基本结构”、“一般观念”。因此,职前的教育类课程只需让未来教师掌握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把握其科学思想、方法,具备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通过初涉教育活动将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与学科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实践。由于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一个“整合性”的结构,它因其“专门的”素质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从而发挥特有的整体功能。因此,对于教师教育教学任务而言,重要的是未来教师应具有哪些素质要素、他们是否形成了“双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结构”。只有形成这些“基本结构”,他们才能为“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大道”及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程实施。为了使开设的课程有利于未来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必须构建适切的课程实施机制:

第一,课程整合机制。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结构,在“合成制”模式中,如果没有适切的课程整合机制,很容易造成“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素质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因此,在课程实施时,应打破课程界限,建立起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之间的整合不仅意味着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和相互渗透,也意味着两个专业内部的各课程之间的整合。例如,应加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教育科研课程三者之间的整合,从而为教师的理论、实践、科研之“三位一体”的整体素质形成创造条件,因为教师自主地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有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素质,同时也要具备反思与创新、行动研究等方面的素质。加强课程整合不仅要求对教师基本素质有着深刻的认识,也能洞察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灵活的选修制和学分制。由于未来教师应具有两个专业方面的素质,所以每一专业的设置应有相应领域的课程组合,各领域的课程组合则是形成教师整体素质所必需的。同时各领域都有相应的核心课程作为他们的必修课程,还应有相应的限定选修课程和非限定选修课程。学校决策者可针对未来教师将来从事的不同学校层次类型的教育教学工作,在限定选修课程中体现出差别。未来教师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修习各领域的非限定选修课程。此外,学校决策者还应根据未来教师在校修习时间长短不同、将来从事不同学校层次类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分别作出不同的学分要求。

第三,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机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挑战,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改变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未来教师的自主探求和主动反思等方面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应开展微格教学、课堂观摩等教学活动去丰富未来教师的情感体验。

为使未来教师在校期间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初步的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获得真实教育教学环境的初步体验,学校应该与当地的中小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把从事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校教师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力量。例如可以在中小学建立教师培养基地、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等。

4.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为了保证教师素质的培养质量,应该建立一套从学校外部到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

首先,从学校外部来看,随着教师教育的日益开放,教师教育机构的类型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因此,最为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确保这些机构能够培养质量合格的教师。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的建设,应在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这包括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以及教师教育机构质量评估制度等。

其次,从学校内部来看,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课程考核与评价应以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为衡量基准。教师的素质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能力和价值观等,为此,应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行为评价及课堂观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还应提倡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5.政策配套措施。由于未来教师基本素质来自两个专业方面的要求,因此他们在校期间要付出的努力和精力比修习一个专业的学习者更多。另外,随着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提高,世界教师教育普遍有延长培养年限的趋势。如美国的《霍姆斯报告》提出,教师教育年限应由4年延长为5年;《卡耐基报告》也指出:干脆取消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把教师教育延长到6年。在我国,随着教师教育的高学历化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日益普及,是否也需要适度延长教师培养年限以提高教师质量?

近年来,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上升的趋势,但教师专业化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努力的过程。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未来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使四年本科学制内的和延长了学制的教师专业的学生能享受到一些相对不同的待遇。这些不同的待遇应该体现在职前和职后,例如在职前,可以通过学位授予上的变通、经济上的补助、提高上岗工资等级、实行进修券制度等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培养质量的配套措施。

三、结语

教师培养模式直接指向教师素质的养成问题,它是连接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师教育实践的中介。从理论上看,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教育开放化理论等都能为我们认识并解决教师素质培养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从实践上看,国内外教师培养的实践为我们建构教师培养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我们认为,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同,在混合制的教师培养模式中,可以采取如下组合:“3+1”、“3+2”、“3+3”、“4+1”、“4+2”、“4+1+2”。同时,在构建各种培养模式时,应全面认识前述各变量对结果(或目标)――教师素质养成――的影响。实际上,各种培养模式上的不同即体现在对各个变量处理的差别上。

篇3: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体系建构与完善论文

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体系建构与完善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都将视线的焦点集中于档案信息化的技术领域,投入大量资金以配置硬件和软件系统。然而,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却缺乏全面、严谨而科学的认知和评价。因此,我们要重视意识领域的薄弱内容,要注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体系建设,要用完善而科学的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促进档案建设持续长远发展。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体系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引领了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和趋势。档案信息是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纪录,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导致了档案载体形式的变化,也对档案的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历程,档案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之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档案信息管理和服务也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前行,随着档案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也突显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问题,需要人们加以关注,建构和完善档案信息的安全体系建设,以满足现代对于档案信息的使用需求。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体系的意识误区

(一)档案信息安全意识方面的误区

当前人们在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还存在较为薄弱的档案信息安全意识,对于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认知还仅限于档案界内部,在社会民众之中缺乏对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认知和意识,社会民众在大量查阅和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缺乏档案信息安全认知,导致一些具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流失于无形。[1]

(二)档案信息安全法制滞后的缺陷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档案信息化法规并没有形成涵盖全面的法律体系,无法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显示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法制滞后。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技术“双刃性”问题

在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信息技术自身的“双刃性”问题,这些信息技术各有应用特性,如何安全使用这些信息技术,这本身就存在一个安全问题,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技术安全隐患。[2]

二、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构内容与完善

(一)档案基础设施安全体系

在档案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建构中,要注重基础设施的物理安全。档案基础设施的物理安全隐患来源于硬件设备、网络环境、软件缺陷等,为此,需要使档案硬件设施具有良好的通信安全与容灾能力,要实现网络安全访问、数据加密控制、监测非法入侵等安全网络环境,构建全网数据安全备份体系、网络设备安全体系以及病毒防护体系。同时,还要建构系统软件安全体系,包括系统软件漏洞扫描体系、系统软件安全配置体系等,从而确保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可靠。

(二)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安全体系是基础和核心,它对于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安全具有直接的关联,具体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体系建构:1.传统档案技术应用下的信息资源安全体系。在传统的档案技术应用中,主要是采用纸质和声像的方式,实现对档案的存储和使用,它们同时也是数字化时代下档案信息的重要来源。为此,要保护好传统档案技术条件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对于纸质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来说,通常需要控制档案库房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注重采用科学的防霉、防虫措施。对于声像载体的档案技术条件下的信息资源来说,主要是控制18℃~24℃的库房温度,并将湿度控制在35%~45%,还要远离磁场。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之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档案信息资源,要构建相应的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备份安全体系,防止重要档案信息数据的丢失。同时,还要建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由于信息化环境下手工档案查询方式转变为网络引擎查询方式,因而,要应用网络数据备份技术、网络数据隔离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处理和保护。[3]3.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安全体系。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是为社会民众提供信息服务,这就需要建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安全体系,要采用身份认证或访问限制等技术,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安全保护。

(三)档案应用系统安全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系统安全体系建设,要注重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实用性,要在电子档案文件生成、流转和存储的过程中,最大化地减少安全风险,降低档案信息泄密和漏失的可能性。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建构内容:1.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安全体系。在数字档案馆应用安全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要遵循完整性、开放性、标准性和安全性的原则,重点建构档案信息内容访问控制机制、用户认证控制机制、系统日志管理机制、档案保存机制。2.档案业务管理系统安全体系。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之中,档案业务管理系统也要注重安全性,要采用网络安全控制技术,实现对网络接入的安全认证,可以运用VLAN技术实现对网络流量的控制。还要建构档案业务管理系统的'防病毒安全体系,采用必要的查、杀和防御措施,确保业务管理系统的安全。

(四)档案标准规范安全体系

对于档案标准规范安全体系的建构内容,涉及国家档案信息化法规建设的完善程度以及内部档案信息安全制度,这些法规和制度对于档案标准规范安全体系的建构有极大的关联性影响。如果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国家法规存在盲区或者缺少针对性的指导,就会使档案信息标准规范安全体系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同样,如果内部档案信息安全制度存在缺失或者执行不到位,也必然会影响档案信息的安全。因而,需要从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等层面,加以建构和完善,使其有利于档案信息数字化资源的长期存储与管理。[4]

(五)档案人才队伍安全体系

在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是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为了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提升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档案素质和信息化素质,要针对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意识淡薄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和完善档案信息化人员构成安全体系。在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域中,要以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复合型人才结构为主导,培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建构和完善档案信息化人员信息化培训体系。要运用新技术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减少人为失误。综上所述,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注重自身的技术建设,还要注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体系建设,要关注新时期的档案信息安全问题,防范档案信息的潜在风险,建构和完善一系列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并使这些体系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国家的档案信息化法规制度要求之下,充分体现档案信息化的现代安全需求,使其与当前的档案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环境相契合,全面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和梦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

[2]李佳妍.企业档案信息化探究[D].云南大学,.

[3]陈思.电子档案安全体系构建[D].吉林大学,.

[4]张宁.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信息服务研究[D].河北大学,2011.

篇4: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运行论文

校企深度融合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财务从开始进行财务转型,推进从核算型财务向价值创造型财务的转变。同时,在,学校构建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广义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从会计核算信息化向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拓展,提升了财务对业务的决策支持作用。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构建的背景

(一)战略落地要求学校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适应需求、面向人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统一调配学校资源要求管理会计信息化。学校经费管理与财务人员编制有限,现金流理与规避现金风险,现学校有三个部分,一是高等教育部分;二是教育培训部分,三是党校方面。三个方面之间关系紧密,在产业上分工协作、实现共赢。

(三)业务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会计信息化。20学校开始进行财务核算转型,推进从核算型财务向价值创造型财务的转变,财务从原后勤处独立出来,成立学校财务处。同时,学校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业务支持分散”,从专业财务核算到管理会计角度提供决策支与增值服务。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学校的财务信息系统包括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能提供传统的会计核算所无法提供的更广泛的决策信息与业务支持,同时实现了与业务系统的有效集成。

(一)打造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财务信息系统。新形势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求各子系统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化、集成化、智能化,使各子系统协调工作、共享资源、交互使用,达到系统整合。所以学校的财务信息系统一是要衔接学校现有的教务系统、学工系统;二是要与银行实现直联,实时高效、准确的收费代扣业务;三是实现收费管理平台中的网上支付功能,实现学生在家、在宿舍,只要能够上网即可通过网银进行支付;四是使数据查询变得便利,学校领导可查询学校费用的应收、已收、欠收情况的统计,财务处人员可以查询到学生收费情况,院系老师可以查询本系学生的实时收费情况;学生可以查询自己应交、已交费用的情况。

(二)确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整体设计思路。学校财务充分借助中航工业、省厅统一召集的会议,交流了管理会计信息平台搭建的经验体会。笔者建议可引入XBRL理念来改变报表的组织与实现方式。在原有财务报告内容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报告内容进行扩展定义。扩展对原有内容的使用不造成影响。这既保证了财务报告通用内容的可比,又兼容了特殊信息需求,使一份报告可以同时满足多种使用需要。传统文件格式仅是技术层面的标准化,对于文件所表述的内容,即业务层面缺乏统一规范。XBRL则实现了业务层面标准化,对财务报告共同元素(如“货币资金”)进行统一定义,实现不同企业、不同系统中的会计信息可比。XBRL把财务报告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信息元素(元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数字或者一段文字),每个元素可以单独从报告中提取出来进行分析处理。XBRL不仅包含财务报告信息元素,而且描述了元素间的业务逻辑关系,包括勾稽关系、层级关系、列报顺序、表格关系等。依据这些关系,计算机可以“理解”报告内容,从而进行智能处理。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网络环境、硬件和软件选购配置、财务信息系统软件的选购、系统运行维护、人员和岗位配置等,把这些具体的设计方案综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原学校是单一校区的情况下,采取集中式统一财务管理,现在学校一校三地,规模逐步扩大,采取分散布局、集中式管理。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建设财务信息系统时,采用的网络技术方案会有所不同。通过购买商品化软件+自行开发两种途径解决。学校的财务管理系统软件的规划与选择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核心工作。在软件的选择上,除考虑待选的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在功能上是否能够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还考虑学校个性化的财务管理需求能否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周密规划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能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高层管理与决策的需求,满足学生与教职员工的查询财务信息的需求。因此,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平台需求进行周密分析,实用、经济、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立足长远、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原则,规划出实时性、开放性和资源高度共享为特点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另外,在学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内各部门都积极配合,树立数据资源共享的工作理念,确立部门间实时信息沟通和协同工作的思想,真正实现全校一盘棋,全局规划优先,部门规划服从,全面安排,相互协调,为校内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全面支持,做到信息口径规则统一、数据资源互相共享,从而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篇5:信息化时代会计审计诚信问题与完善建议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公司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在我国被广泛采用,其数量和规模上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公司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提升管理和经营水平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践中很多公司的会计审计工作却出现了诚信问题,影响了公司本身的经营管理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重视会计审计中诚信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行为。

1 会计审计诚信

诚实信用是企业对会计审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做好会计审计工作的基础。会计审计人员掌控着企业的经济命脉,他们的诚信显得更为重要。其中完善的服务理念、良好的职业素养、精湛的专业技术是诚实信用在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因此企业利益与会计审计人员的诚信行为息息相关,会计审计人员应当从企业的制度要求出发,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为企业提供正是、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2 信息化环境下产生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信息不对称

当前社会企业运营过程中会计审计出现诚信问题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其中信息化环境中经营者对相关会计信息的利用和知晓处于优势地位,而所有者则对会计审计信息的利用和知识处于劣势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经营管理的进步,企业的内部的经营主体和所有者主体常常不是同一主体。同时信息在会计审计中的不对称就很容易引发企业经营者逆向选择问题的发生[1].

2.2 会计制度不完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不断地改变着会计的运作方式,进而在运行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新的经济事项。但是落后的会计制度很难满足企业会计审计活动的需要,进而在企业运行中引发了很多问题。新的经济事项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无法被有效地转化成相应的财务信息,这也给企业管理者决策造成了一定影响。

2.3 缺少良好的诚信环境

缺乏良好的诚信环境是很多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再加之相关工作人员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最终导致企业财务造假的发生。会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是我国企业缺少良好的会计审计诚信环境的重要原因,同时企业平时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诚信培养重视不够,进而为会计审计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温床[2].

2.4 安全防范存在一些漏洞

当前企业在运营中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会计审计工作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这种情况虽然提升了会计工作效率,但很多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同时当前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无法对所有的重要信息进行有效地保护,此外一些企业管理者没有形成对信息安全防范不法分子利用。

2.5 工作人员失误导致数据失真

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的经营发展提高了对会计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当前的会计审计人员要在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掌握的同时,实现对专业会计软件的'熟练运用。然而很多财务人员在当前的企业运营中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培训,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财务人员出现错误操作,会计失真问题由此产生[3].

2.6 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中还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会计监督体系,这使得会计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缺少必须的监督管理条例、规章制度的约束,进而引发了一些舞弊造假行为。同时在实践中现有的会计监督体系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当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对会计监督的深刻认识,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常常流于形式,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篇6:信息化时代会计审计诚信问题与完善建议论文

3.1 实施会计委派制度

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会计委派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同时解决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也有赖于此。

委派制度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会计审计中能够突破传统的依附相关单位负责人的模式,并对虚假信息进行有效预防,进而使准确的会计信息能够被企业内部管理者获得,最终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对称目的的实现。此外,应当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不断进行完善,对相应会计审计法规制度建立健全,实现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水平和工作人员的不断提升,进而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增强[4].

3.2 对相应的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解决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对相应的会计制度进行完善。实践当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实现对会计制度的完善。首先从当前信息化环境背景出发,对完善的信用档案进行建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化信用管理体系,通过有效地奖惩措施促进企业会计审计中的诚信意识、企业会计审计中整体道德水平、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发展竞争能力的提升。其次,对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相对应的对公司管理机构进行完善,并以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科学的企业内部会计准则进行制定。

并保证企业相关规章制度在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的有效贯彻和落实,同时对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审计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提升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开展。同时应当注意对相关工作人员诚信意识的培养,使企业员工保持积极端正的心态参与到企业工作中[5].

3.3 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会计审计信息化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会计审计信息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同相应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比较我国相关研究开发和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差距。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会计审计人员素质较低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会计审计人员素质的提升。在信息化环境中,企业管理者应当科学的检查、审查会计相应的电子数据,升级完善企业会计审计软件,定期培训会计审计中的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相应专业知识的提升,进而强化他们的财务软件操作能力。

3.4 对会计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健全

当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实际中难以有效执行会计监督制度。所以应当以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据,对完善的会计审计监督体系进行建立,对企业会计审计执行力度进行强化,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会计审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并实现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有效解决。应当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重点是相关工作人员执行相应会计审计制度的情况[6].

3.5 建立企业会计审计的诚信环境

现阶段企业运营过程中造成会计审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利益驱动,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企业的经济环境进行优化和完善。同时企业应当定期开展针对会计审计人员的诚信教育,提升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此外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对相应的奖惩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会计审计人员进行奖励,进而为其他工作人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优秀典型的引导作用和奖惩制度的激励,让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始终保有端正的工作态度。

3.6 创造安全的信息处理环境

企业工作人员对内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建立健全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系统信息安全。具体操作中可以对相关工作人员身份以及相应的缺陷确认进行设置或者加密处理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通过防火墙等措施的应用,促进财务信息系统安全性的提升,从客观上推动企业会计审计诚信的实现。

4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会计审计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于企业会计审计存在诚信问题这一现状,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采取科学手段加以解决,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规范科学开展。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并据此对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了探讨。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相关人员能够加强重视,促进我国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规范开展。

参考文献:

[1] 胡薇 . 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价值的研究 [J]. 商场现代化 ,(01):203.

[2] 林玉梅 . 关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J]. 商场现代化 ,2015(07):241.

[3] 胡茵 . 简析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问题及建议 [J]. 中外企业家 ,2015(08):99-100.

[4] 方燕 . 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问题之我见 [J]. 商场现代化 ,(09):174-175.

[5] 李茂荣 . 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价值的研究 [J]. 时代金融 ,(09):305,321.

[6] 高峰 . 当前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研究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14):9-10.

篇7: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教学论文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教学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地位已经确立.从事高职实践教学的工作者们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已取得的很多成果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文结合我们研究的课题,联系我校实际情况,探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模式。校内实践教学包括利用校内模拟实验室及课堂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校外实践教学指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实际工作场所等进行的实践教学。

(一)校内实践教学

1.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所学课程为基础的课堂实训.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单项技能训练。会计专业由于工作对象及内容涉及各个单位的财务活动.其保密性和谨慎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的过程,因而课堂实践教学承担了主要的实习任务。课堂实践是对所学课程每个章节某种方法的总结练习,有单元训练到本课程综合实训,这一实践活动应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基础会计课程是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课的入门课.其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后续专业会计课程的学习质量,、初学会计的学生往往感到会计内容抽象不好理解,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将讲授会计基础课程与单项实训结合起来,采用教师讲课与学生练习同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基础会计理论课程全部结束时,再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综合模拟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会计的基本方法,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

2.校内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阶段性分岗模拟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两个层面。阶段性会汁分岗模拟实践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各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单项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作为实习周),按照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的设置需要和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的要求,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分岗实习,以提高学生对岗位划分以及不同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要求的认知能力.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实习资料可以选取企业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会计工作岗位根据企业会计业务需要设置,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但必须符合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并且要求学生轮岗实习。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提高岗位协作和沟通能力,为下一步综合实习做好准备。

会计综合模拟实践教学,是在会计专业课程全部结束之后,一般安排六周左右的时间,进入模拟实验室实习。综合模拟实习是以企业发生的实际业务为模拟对象,采用仿真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运用相应的教学条件和实验设施,让学生进行从事模拟会计业务实际的活动。在这种模拟环境中,学生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自己动手处理会计业务,仿佛置身于实际工作单位。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会计工作的全貌和会计核算工作有一个全面直观系统的了解.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对会计各项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也是对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全面总结。

综合模拟实习,要选择某企业完整的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应基于会计工作流程,从建账到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会计资料的分析。实习资料要尽量全面.从而完成会计核算的一系列程序。在实习内容的确定上,可适当设计一些较为复杂的非正常业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综合模拟实习过程,一般是先指导学生手工处理会计业务,再利用同一会计资料.运用财务软件上机进行会汁电算化处理。通过上机实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操作技能.并与手工会计处理相比较,理解手工与电算化会计核算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会计电算化意义的理解。

(二)校外会计实践教学

1.实习基地实践。选择会计核算规范和财务制度健全的企业,与之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作为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校外实习。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的财会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为教学准备实践案例。学生应分批分期到会计实习基地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一则可以与企业合作,研究经济管理领域的课题:二则可以为企业财会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三则可以为企业提供预备会计人员,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效果。

2.顶岗实习。结合毕业实习,在校外企业实习基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安排一定的时间顶岗实践。可在出纳、稽核、存货、工资、成本核算等岗位进行实际工作,并实行轮岗制度,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顶岗实习能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岗位实践中,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过渡。

二、离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

(一)重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以职业素质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突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能力。课程结构应实行整体优化.认真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要相对独立设置,但它们又相互交叉、相互参透,两者都应围绕会计实际工作岗位展开.共同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课程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度,讲清概念,强化应用,围绕培养能力,配合实践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根据该课程需要学生获得的相关专业技能、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以实际工作流程来组织实施。要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左右。实践课程体系应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岗实习构成,形成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项目单一的现状。

(二)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材建设

教材是核心的教育载体,高质量的实践教材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目前职业院校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很多、质量良莠不齐,往往照搬普通院校本专科教材,很不适应,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在实践教材建设上,应尽可能贴近企业实际发生经济业务来设计实训内容,要包括相当数量的、有代表性的、能与理论相结合的现实案例,并围绕案例设计问题。每个实践环节的目的应明确,实习资料“仿真”应尽可能反映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貌:实习资料的份量、难易程度要符和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并随着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实习内容,将企业最新、最完整的业务引入实习教材中。建议在选编实践教材时,应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体例编写,即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实际会计工作,并将会计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核心能力分别反映在实践课程中。

(三)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的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2.演示模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一般是在讲授完基础理论之后.为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模仿。这种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对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检验和提高。特别适应于会计凭证的填制、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

3.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主体、职业行业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并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由于会计工作环节清晰,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明确,紧紧围绕证账表进行。所以完全可以按照业务内容或岗位工作内容设计项目.组织项目组,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让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掌握知识与技能。

(四)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一是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具体包括:

1.手工模拟实验室。由工作台、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岗位职责、教学实训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组成。学生在实训室中分岗共同完成填制凭证、( )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通过手工账务处理,学生在“仿真”业务中了解会计工作过程,掌握会计处理方法。

2.会计电算化机房。由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财务应用软件等组成。学生可以利用实训资料从建账开始,完成初始化、输入会计凭证、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并能利用核算结果进行财务分析。

3.ERP沙盘模拟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主要由沙盘模拟训练课程软件操作系统、多媒体设施等组成。在企业ERP模拟试验室,以沙盘的形式模拟一个真实的企业.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划.由学生组合形成几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企业经营.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团结协作,感悟科学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二是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把财会管理有创新、有成果的企业联合起来.采用与企业签订合同的形式,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完成学生在岗实习。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对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根据需要让学生顶岗实习.了解会计工作流程,提高学生处理会计工作的能力,亦可解决学生校外实习困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师可以调查和收集资料,使实践教学尽可能贴近实际的需要:还可以使青年教师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

(五)完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要获得毕业证书.而且应获得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此.院校一方面应制定出与职业技能证书鉴定相一致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应制定合理的职业技能训练培养方案.以能力目标作为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价的尺度.把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的考评决不能照搬理论课程那种常规的卷面考试方法.要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一般应从出勤纪律、平时成绩、实训成果三方面来综合评价.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对于实训过程可以层层量化.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

(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配备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的会计教师.是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会计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直接参与者,这就要求会计教师不仅专业理论知识过硬,而且能熟练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税务处理等常规的会计工作流程,具有财务管理能力。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一毕业就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因此学校要形成制度,分批让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挂职培训锻炼.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亦可聘请一些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又身处第一线的行家担任兼职教师,以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篇8:对幼儿园安全管理预防机制的构建与完善研究论文

关于对幼儿园安全管理预防机制的构建与完善研究论文

一、引言

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家庭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这就指明了安全保护在幼儿园工作中的位置,但是近年来,幼儿园安全问题不断发生, 安全事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意外伤害事故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因此,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隐患, 使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健康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是任何一所幼儿园都应尽到的基本职责, 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事情。 所以,对幼儿园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构建安全管理防范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幼儿的和谐和全面的发展。

二、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一些幼儿园意外事故频繁发生,暴露了我国幼儿园安全管理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同时也为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 通过对幼儿园近段时间发生的事故分析可以看出学前教育的众多漏洞, 而这些漏洞与幼儿园的管理体制和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一方面, 一些私立幼儿园为了获得经济效益, 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得到更好的重视和应有的关注。

另一方面,我国的民办幼儿园数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县布局调整的影响不断增加, 一些并不具备教育资质的幼儿园,通过工商注册的形式达到办园的目的,其办园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明显不足,安全管理力度极大欠缺。 此外,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对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和幼儿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任务十分艰巨, 加强安全管理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

三、幼儿园安管理问题现状分析

当前, 幼儿园安全管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第一, 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欠缺,安全管理工作杂乱无章,管理缺位的状况时常发生, 通常在事故发生后才会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第二,活动场地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一些玩具质量不符合要求, 甚至年久失修,安全隐患相对较大,如若教师或幼儿园管理人员疏于管理, 事故的发生率将会极大增加;第三,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不但需要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的保护, 还需要家长的共同维护,但是有些家长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防范意识薄弱。

四、幼儿园安全管理防范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责任首先, 成立一支由园长亲自牵头担任组长,后勤副园长任副组长。其他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园长作为园里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从思想上鼓励教职工不断提高安全工作意识,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副园长要根据幼儿园的`总体部署抓好各项安全工作的落实。 各个成员从各自的工作层面,以检查发现、督促为重点开展工作。在安全管理上逐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了层层有人管、级级有落实、事事有人负责的良好局面。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幼儿教师、安全负责人的工作,加大监督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做到防范于未然。 坚持落实《安全工作制度》,对教师、家长和幼儿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 对于幼儿园大型集体活动, 要严格执行安全预案报告审批制度, 相关负责人应对活动做具体安排,明确安全责任分工,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活动可以平安顺利进行。再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幼师队伍.对幼儿教师的调入要制度化、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制定以专业为向导的幼儿师资制度标准,这也有利于师资专业化成长的不断学习。另外, 幼儿教师不但应具备基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还有学习生理卫生学和幼儿保育与健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二)加强设施管理 ,为幼儿创造安全的环境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乐园, 在这里他们不但能够得到知识的熏陶, 还可以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安全的幼儿环境是幼儿在幼儿园的基本保障, 因而幼儿园要从幼儿的安全出发构建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在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安全警示牌、交通标识、消防设施和灾害报警系统等;运用安全防范技术,做好外围防线的周界防范和校园出、入口的技术防御,对于内围要做好防入侵、防盗措施。 除此之外,对校园建筑、设施设备、大型玩具器械要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检查,确保达到最高的安全指标。

(三)加强日常预防危机训练当下, 幼儿园加强日常预防危机训练是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之有效方法。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 对于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幼儿园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危机处理的方法和程序纳入教育的内容, 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基础的应急技巧, 是十分有必要的。 幼儿园要定期组织开展幼儿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安全主题活动, 安全预防训练、实践活动,如定期开展消防逃生演练、地震逃生演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 教师在演习前将正确应对危险情况的方法和手段教给幼儿,组织他们进行快速有效的疏散和撤离。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情景:轻信坏人被绑架,在家给陌生人开门被绑架等类似的教育活动,对幼儿起到警示作用, 活动后还要给幼儿做适当的心理抚慰工作,减少他们的恐惧心理。此外,开展一系列的安全知识竞赛,对于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让幼儿在感知操作、领悟、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自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验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幸福。

(四)增强家长危机应对策略俗话说家长是最好的老师, 家长以身言教对幼儿形成安全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可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安全教育, 成立家长安全教育安全小组, 共同探讨了存在于家庭中的不安全因素等, 让家长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学会正确地保护孩子,从而使安全教育能够全方面地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五、结束语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幼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受到广泛的关注。

因此,幼儿园作为幼儿集中的场所, 构建和完善安全管理防范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都需要从幼儿的安全出发,为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的的成长环境共同努力。

相关专题 体育场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