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透析论文

旻惠会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旻惠会”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透析论文(共13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透析论文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透析论文

摘要:在剖析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全面探讨了我国体育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多元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改革和发展,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1、以人为本的正确理解

1.1 以学生为本

一是要把培养学生成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及归宿。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论文百事通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成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素质如何,是检验教学工作成效的最终目标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一定要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帮学生所需。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人翁作用,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教育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但关键是人的主体性发展。因为主体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它包括自觉性、自主性、自为性。主体性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所以体育教学中一切教育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2 以教师为本

在高校,再以学生为本的同时还要以教师为本。体育学中以教师为本,就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讲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落实以教师为本,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其次,必须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再次,必须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渗透

当新世纪钟声敲响之时,我国体育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有了大跨度的发展,“健康第一”思想受到广泛认同,而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则更是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作了完美的诠释。可以说,体育与健康在体育教育中的握手昭示着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2.1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设置新的教学目标

终身体育思想正逐步由虚无、抽象走向现实。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无论是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力,还是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主张“健康第一”,其核心思想都是在承接以往体育教育传授三基,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对体育教育在人性化、人本华发展方面设置更新的目标。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既注重眼前,也顾及长远,在学习三基,增强体质的同时,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能力和体育的行为习惯。

2.2 设置符合大学生兴趣,可为其终身参与的教学内容

要体现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尤为重要。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为大学生提供其力所能及的而又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方面。

经历义务教育于高中阶段体育教育后,大学生往往在体能与技能两方面已具备较高的水平,在众多体育项目中,其个体的倾向性突出。因此,高校体育课必然以选项课形式为主。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范围更广的选择空间,以开拓起体育视野,激发起体育兴趣,增加其运动自主参与的比例。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准则。具体地说,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不能简单得把高校体育看成是跑、跳、投以及球类活动上。要发掘体育文化的内涵以满足高校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选取适宜发展学生身心的内容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2)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教学内容必须保持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性,更要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真正为学生所用。

2.3 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体现最显性的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基准,体现方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如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探索式教学、互助式教学、小团体教学等,通过各种教学法的尝试,在大学生体育能力锻炼、体育情感培养,体育参与过程中的成功体验等方面,积极探索,调动大学生运动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逐步形成其成熟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养成稳定运动习惯。

不同体育教学模式的灵活使用上,也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长期以来,受前苏联单一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的局面。偌大的中国体育教学只按照一个模式进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教学应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采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兼顾学生身心、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的教学模式。让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能够寓教于乐,授人以渔,使人享用终生。同时,通过体育教学中学生互动行为的引导,发展其个性、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起到其独特的作用。2.4 评价要侧重于定性评价

以往实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承接较多的.应试教育的做法,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体育教学评价应体现人文精神,回归评价本质的内涵,即评价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考试成绩运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者侧重点不同。定量评价强调的是数量计算,如:时间、速度、次数、远度、高度、重量等,以教育测量为基础。特别是它以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等鲜明特征为世人所推崇,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以选拔、甄别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需求。这种定量的评价往往只关注可测性的行为,强调了共性、稳定性和统一性,并且过分强调纯技术和知识点的测验。不可否认,这种定量化为主要倾向的评价标准,以统一标准的形式确定了“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分数的形 式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但从评价的过程看,在这种评价标准基础上进行的评价有其缺陷,重视评价标准的共性和统一性而忽视了个性和灵活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的是结果本身,而忽视过程,没有考虑如何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和能力 发展。

定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质”方面的发展,关注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强调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系统的调查,并对个体独特性做出“质”的分析与解释,是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一种评价机制。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设计创编能力、个体差异、努力程度往往缺少科学的评定。如果说对其有一点权重,也只是凭经验进行的主观操作,因而丧失了客观性,降低了评价的有效性。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课程评价,实现考试成绩从应答性考试向创作性考试转变,建构发展性的考试评价观,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试评价改革中,应大力提倡和使用定性评价方法。但是每种方法的使用都有其前提条件,离开了前提条件谈方法的运用,则无法做出正确的结论。一方面,定性评价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另一方面,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平时勤于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再者是对学生的发展通过分析、整理作出判断,这可能要耗费教师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较好地完成。否则流于形式的话,只会带来更大的被动,造成更多的失误。因此,对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如果评价目的是有选拔功能的,便进行量化评价;如果目的是改革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反馈教学意见等,则应提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释放评价的教育功能,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学生作为评价的对象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评价的方法、原则和内容等完全由评价者决定,被评价者没有主动选择的余地。现代教育思想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育教学也应如此。体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体育教学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二是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对体育的自觉参与精神。三是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和差距,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 结语

“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在西方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已得到充分实施,在我国仍然是个新课题,他在体育教学中的事实必然导致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形式、内容选择及评价体系的一系列巨变。

在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体现人文精神,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更新体育教育观念,进一步认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内涵,并在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设定、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优化、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多元化评价体系的使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已在我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真正渗透进“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参考文献:

[1] 陆惠珠.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6(6):20~22

[2] 曲宗湖. 体育教学模式问答.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 逄锦聚. 对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若干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8):8~10

[4] 施常州. 大学语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8):37~38

[5] 曲宗湖,顾渊彦.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篇2: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日渐明显。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理论 体育教学 创新思维 现代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心理学

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中国大学体能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一、中国大学生体能现状

教育部以及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规定:评判一个学生体质状况,主要是看学生的体能,包括发育状况、身高体重比、肺活量测试等。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缺乏正确的体育观。

二、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新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创新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高等教育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学理论、体育学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

2、创新教育要求教学方式多样化

创新教育理念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现代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从主体构成看,包括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从内容构成看,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1、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器材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等。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班规模、编排方式等等。

2、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的人际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适时地运用提问、讨论、分组练习、比赛等教学形式,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变练习式、封闭式的体育教学为创新式、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力求为枯燥的教学内容注入新意。

(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网络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也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可能,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上面找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校际之间合作学习、比赛的机会和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开创了更广阔空间。

2、用于体育教师编制备课软件和多媒体演示课件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利用计算机编制备课系统软件,建立资料库方便教师共享资料,有利于快速编写修改教案,减轻教师备课负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使之更快捷、方便,并进一步深化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

总之,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之路上,我们会一直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指针,努力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现代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培养更多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的学生。

篇3:动商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应用论文

动商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应用论文

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当前随着社会人才需求和应试教育沉重压力的加剧,人们对于情商、智商的重视度过分偏高,而忽略了人体的自身运动需求。由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宗平提出的“动商”,是对个体自身运动能力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包括了个人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运动心理3个层面。将动商理论应用到高校体育课程中去,为转变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模式设置提供了新的指导思路和科学的发展空间,对促进学生情商、智商、动商三者的全面发展以及改善大众的体育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1.前言

动商是由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首先提出的,并将其界定为“个体的运动天赋和潜能”。王宗平教授认为动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动商是指个体的运动商数是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运动的能力,是人挖掘、发挥运动天赋和潜能的能力,主要包括运动素质、运动心理、身体机能等。动商可以用来表示个体综合运动能力的高低,但并不表示个体运动竞技能力高低。广义动商是指一切通过人的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包括生命活动、生产劳动、身体运动的特质和能力。动商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人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高校体育教育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动商理念的提出,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有着现实的意义。

2.动商的意义以及价值

动商与智商和情商相似,是指个体的运动商数,是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身体运动的能力。动商理论是在运动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控制自己的身体进行运动,用肢体动作、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能运用自己的双手熟练、巧妙地操作对象的智能。”动商理论研究成果的出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体的运动能力、运动潜力、运动天赋等体育领域的前沿知识,更有利于我们从人体运动能力、运动锻炼兴趣的客观性、特殊性、差异性、发展性等角度思考体育教学,可以促进我们高职体育教学观念的回归、革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思路、提升我们体育教学的教学水平,更好的为学生的健康素质服务。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运动智能的基础上才可以学习其他的文化知识和掌握其他方面的智能,运动能力的地位就显得格外重要。动商的出现也与学生情商、智商的培养统一起来,有利于体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和完整。例如排球运动,需要团队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运动水平并获得胜利,一传、二传以及扣球的动作技巧,规律变化的灵活运用也在不断激发每个人智力与情感的运转与思考。当前基于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社会新要求,动商理论的研究及其运用到高校体育课的改革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收益。

3.动商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构建

3.1树立动商教学的理念。动商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本能的自然需求,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和挖掘个体的潜在运动能力,通过内在驱动力的影响从而形成稳定持久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意识。大多数家长都认为体育生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存在,尤其是不少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踢足球好的学生比较顽皮好动、难以管教。然而动商理论的提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体育教学不再是“放羊”或自由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更为亲密的互动。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简单的动作技巧的传授,而是对学生内在运动心理和运动智力的一种锻炼的教学设计者。

3.2立足动商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基于动商理论的高校体育课程重构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就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通过激发个人兴趣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热身运动而言,尽管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仍旧对趣味游戏的热衷度大于单调的绕操场跑步两圈。与此同时教师在教法上,也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情绪、性别差异采取暗示、鼓励、示范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和运动体验的目的。现实中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以竞技类型运动项目居多,使得学生在选课时就望而却步,更谈不上动商的培养。由此,在动商理论视角下高校的体育课程应更加趋向休闲、健身类的运动为教学内容,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学习,有效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需求,尽最大可能保持和维护学生对体育的持久热情与好奇。

3.3立足动商整合多元教育资源。要培养学生独立终身化体育意识观念单纯地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动商理论的支撑下,促进学生长期稳定的运动能力的进步才是其根本目的。由此来看,公共体育资源、学校体育资源、社会体育资源的三元融合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体育课程也应结合当地的风俗人情增设一些特色精品体育课程,充分与社会机构联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有些户外社团或者运动品牌企业到高校中与教师或学生社团联手举办公益迷你马拉松,公益酷跑,户外攀岩等活动,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添姿添彩,使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最大化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也变成了教授者,通过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发生了更倾向于主动表现的正向变化,达到在多元化的资源支持下不断提高学生动商。

3.4因材施教,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动商是个体运动商数,每个人对体育运动的感、知、行是具有差异性的,从而也造就了人运动能力的差别化,但个体的动商又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通过后天的积极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和提升的。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安排和合理的教学设计,有效的促进学生动商的提高和发展。高等院校运用动商理论可以从教学管理、教学理论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教师素质提升等综合实施措施来提升教学质量。

4.结束语

动商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忽缺的指标,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动商概念的提出突显了体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商理念有助于重塑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动商完善了人的全面发展模型,有助于确立高校体育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改变了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体育的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体育观,促使体育回归教育。受动商理念启示,高校体育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动摇,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确保制度不流于形式,要确立大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要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体育的权利。高校体育教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应该以发展大学生的动商为根本出发点,关注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抓起,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宗平,张怡.动商--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支脚[J].体育学刊.2014(4):13-16.

[2]李井海.动商理念:起因、学术渊源与内涵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5(9):5.

篇4:创新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融入论文

创新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融入论文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是目前体育教学最为关注的话题,转变传统理念,实现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就是目前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笔者在本文将主要针对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促进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的发展和进步。

一、对体育课程中资源的改革和利用

目前的体育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之中,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进行应有的发展的进步。教学的课堂没有乐趣,学生的积极性完全提不起来,知识在教学的时候收获十分的少,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是很不利的。所以必须大力转变目前的这一现状,使得体育课变得有生气,不再古板。为了实现现代化的优秀体育教学,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大刀阔斧的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实现现代化的优秀教学模式,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也也就可以和谐的融入其中。所以,为了实现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打破传统已于教学中的固有项目和定势思维,增加新的体育项目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例如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体育界目前的各种发展,增加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将投实心球和跳高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教学,并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下教学。在教授投实心球和跳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们一个情境,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队伍面临另一个困境,必须将前方的碉堡炸掉,才能解除危机。然后为学生们掩饰如何利用跳高和投实心球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比以往的枯燥的传统教学要有意思的多。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和发展,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二、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在前面演示一遍怎么完成这个体育运动,然后要求学生们练习。在讲授的时候十分枯燥无趣,在练习的时候也是一样。所以,目前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热情十分的低落。我们要转变这一单一的教学方式,实现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的合理融入,帮助学生好教师更好的学习和教学。所以,我们必须要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并不仅仅是局限在以往的应试范围里,还设计到了其他的一些理念,例如:学习理念、心理理念等。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就有必要增加多元化教学,充分帮助学生们发挥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们怎么进行足球练习的时候,可以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足球的一些近况,现在的亚洲杯之类的话题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很大的积极性和兴趣。然后在问问他们知道足球在比赛中的一些规则和技巧之类的知识。

学生如果说对了就多加鼓励和补充。然后在讨论结束了以后,教师可以再根据自己的教学任务总结一下刚才的讨论结果,并补充一下学生们没有提到的重要点。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强迫学习,而是自主学习,不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

三、创新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

任何事物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都少不了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就体育教学这一点也不例外。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将创新意识纳入到教学之中,更好的实现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所以,笔者根据目前的情况,认为我们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对理论学习的主体性进行加强,还要加强培养多种素质的教学方式。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更为主动的站出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启迪他们的智慧,帮助他们在平常的学习中逐渐建立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情景教学引入其中,在一个合理的环境下创造教学环境。就像上文所举的例子,在教育学生们学习投实心球和跳高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按照教案顺序来进行教学,设立一个更好的背景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加的显着。第二,在新课程理念中的师生关系与传统的观念不尽相同,其表现在,传统的观念上呈现为‘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旧观念,在课堂上一味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视而不见。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很不好的,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和姿势,教师和学生是一样重要和平等的存在,是应该互相尊重和互相亲听对方意见的存在。为了实现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更好的融入体育教学之中,教师们有必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与学生们和谐相处,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分析

体育教学并不仅仅是一门我们需要教授给学生们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终身性质的课程。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学生们,体育不应该当作一个需要考试的科目进行学习,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体育精神的身影,我们应该终身学习和发展这门事业。学生们在结束完学业以后,就不会再接触到体育课了,但是体育精神和体育锻炼还是用那个该必须坚持的。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初中体育中,不仅教会学生们基础性的体育知识,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好好的掌握体育精神。

我们都知道,只有有趣的体育课,学生们才会积极的学习,并在将来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努力坚持和学习,所以,我们要适时地转变教学风格,在平常的教学更多的加入一些社会实践在里面,告诉他们体育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更多更好的掌握好体育,这样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在教学的时候,有的学生们不喜欢长跑,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情景,一位弱势群体遭到了抢劫,作为青年的我们帮助他们追赶回财务是义不容辞的,如果我们有很好的耐力和长跑技巧,就不会轻易的让抢劫者跑掉。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体育解决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尝试,而想要做好这些,我们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基本的体育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体育教学形式来看,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还有待进一步的融入教学之中,我们必须要做好: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分析;创新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多元化;对体育课程中资源的改革和利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好的将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体育知识,实现他们对于体育的终身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出版社,.

[2]杜萍,张道荣.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05.

[3]陈运莲.解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的方式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08.

篇5:新课程理念在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中的体现论文

新课程理念在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中的体现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标的实施对高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11月河南省举行的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展现了参赛选手的学识和风采,让我们感受到了新课标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坚定了我们实施新课标的信心。但同时我们也从大赛中发现了高校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

论文关键词: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英语新课标

一、引言

为期两天的河南省第七届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于月在许昌举行,笔者有幸亲历了英语专业组大赛的全过程。通过对英语专业组大赛的分析,笔者发现新课改理念对高校师范生的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师范生在教学技能上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让人深感欣慰。但大赛也暴露出高校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让人深感忧虑。

本次教学技能大赛以说课形式进行,来自河南省各师范院校的24名选手参加了英语组的比赛。总体看来,参赛选手专业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较强。具体表现在:语音标准,语调自然,口语表达流利;课件制作精美,现代化教具操作熟练;教学理念较新,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较为合理;英语书法美观,板书设计科学;多才多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较强,等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选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以教师为中心,在传授书本知识之外还注重发展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部,),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的教学原则相吻合(教育部,2003)。依据选手们在大赛中的表现,我们感觉到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已渗透到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在校师范生已基本上具备在未来实际教学工作中实施新课标的能力。

二、说课中体现的新课程概念

依据说课的相关要求,参赛选手在说课过程中共涉及了七个项目,只是呈现顺序稍有不同。选手说课的具体项目内容、各项目涉及的选手人数及其在总参赛人数中的比重如表1所示: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均是说课的重要内容。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个选手在说课过程中都涉及到了这些方面。但在同样重要的学生分析和教学反思方面,关注到的选手人数则相对少了很多。下面笔者依据说课项目,结合实例分析参赛选手的教学技能对新课标精神的体现程度,同时剖析参赛选手的教学技能与新课标精神不吻合之处,并分析其原因或指出其不良后果,供高校在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过程中参考。

(一)教材分析

在说课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及其在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和功能,同时阐述教材的使用方法。“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育部,2003),理应受到重视,但教材内容的处理应该灵活多样。绝大多数选手在教材分析这一环节中都不同程度地强调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各种方式机动灵活地处理教材,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扩展教学内容和活动步骤,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等。参赛选手对于教材的处理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如:很多选手在说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第七单元Whatdoeshelooklike?时,合弃了书中的图片,而以自身和学生为素材,或者增加一些明星的图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教材使用的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合或调整” (教育部,2003)。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下表显示了24位选手所涉及的各项教学目标、每项教学目标涉及的选手数,以及选手的百分比。

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教育部,2003)。由此可见,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一样,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因此均应受到关注。而在上表中,参赛者一致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其中大多数也关注到情感态度,但对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关注明显不够,仅占25%和8%。

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育部,2003)。选手们在说课时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表明目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在学法指导上仍然重视不够。那么这些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也可能会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另外,文化意识是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也是得体运用语言的重要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参赛选手在说课时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关注不够,这表明他们自身的文化意识薄弱,这将不利于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三)教学用具分析

在说课的教学用具环节,选手们都提到了要运用现代化教具(如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并言简意赅地展示了它们的使用时间、方式和目的。如:在warmingup部分,有的选手播放短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在展示内容时播放节奏舒缓的乐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有的利用PPT展示优美的画面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等,充分显示了现代化教具的优越性。这反映出选手们普遍认识到了现代化教具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教具。这也是新课标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育部,2003)这一原则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分析

演示教学方法是说课的主要环节之一。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教法,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赛选手在说课时主要用到了四种教学方法,其中“任务型教学法”占了71%,这与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不无关系。与其他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有很多优势,但并不是完美的,应该和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事实上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而定,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为标准。恰当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不同教学法的长处,使它们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个别选手虽然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但设计的任务存在不少问题,如:没有明确的目的(先教授表示颜色的单词,后让学生用彩色画笔互画头像等)、缺乏真实意义(先展示听力材料,后让学生分小组背诵对话)、难度大不易完成(先学习有关电脑的单词,后让学生用英语解释某个组件的工作原理)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在设计这些任务时没有遵循新课标中的相关原则,没有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出的任务无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而是不成功的。这种与新课标要求相违背的现象应该引起师范院校教学法教师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授教学法和指导学生实习时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多次展示实例的同时还应该详细深入地阐述理论知识。

(五)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分析

表3显示了参赛选手所采用的教学活动种类、每种教学活动的使用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构成了新课标中的语言技能。在说课过程中,选手们普遍比较注重对学生听、读技能的培养,这说明选手们普遍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输入,但对语言输出的关注则明显不够:口语占58%,写作在课堂上仅占8%。这当然与授课内容有关,但也表明选手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所有选手均布置了作业,且大部分作业的布置较有特色,不是单纯的抄写单词和句子,而是注重自由发挥,突出语言的应用。如:5号选手在结束Whatdoeshelooklike?这一课时,让学生回去画自画像,并用所学内容简单描述自画像;l3号选手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句子和周围的人打招呼,以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内容;还有一位选手要求学生给家里的水果和蔬菜贴上英语标签,朗读和识记所学单词。从此可见,选手们注意使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在课外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

新课标提倡“利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教育部,2003)。但在参赛选手的课堂设计中,小组活动、同伴学习所占比例太小。如要达到新课标要求,就必须在课堂上加大这两种活动的比重。

<六)学生分析

在比赛中,只有58%的选手对学生进行了分析,这反映出近半数的选手忽视了分析学生需求这个重要环节,在“备学生”方面有所欠缺。需求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缺乏应有的需求分析就难以保证教学设计的适应性(鲁子问、康淑敏,)。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贾书建,2002)。

近半数参赛者忽视了分析学生需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不够,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后果。这一现象表明,选手们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没能做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与选手所在院校教学技能指导上的失误不无关系,且与新课标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教育部,2003)的教学原则相悖。

(七)教学反思分析

参赛选手中仅有33%的人说到教学反思,这表明他们很少有人意识到反思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能够及时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过程、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地进行自我调整、不断形成新的教学决策的能力,它能够促进教师的教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刘聪慧、郭高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反思作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日益受到重视。新课标建议教师“共同反思”、“共同提高业务素质”(教育部,2003),这也凸显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反思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自觉通过反思行为有效解决教学问题,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为顺利推进新课改和成功实施新课标创造条件。

三、结语

从此次说课大赛选手们的表现来看,总体上新课程理念已经比较成功地渗透到师范院校的教学中,对在校未来教师的教学理念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新课改的推进,有利于新课标的逐步落实。这一点让我们感到鼓舞和振奋;但大赛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师范院校学生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肩负起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

篇6:人文理念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人文理念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高职院校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均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加入人文理念培养人才的需求。本文将对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运用的意义

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有效的整体投入性,只有当学生充分调动了身体的各个机能,才能有效地提升自身整体素质,激发自身潜力。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理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身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涵,使高职体育教学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体育教学由于注重实践和参与性,人文教育理念的融入使得人文教学形式更加饱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感受到人文理念。所以,在进行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体育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进行有效统一、结合,确保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自始至终都能贯穿、融入其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人文理念运用于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策略

第一,重视并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首先,学校及领导应该重视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并提供培训机会,使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次,通过合理培训提高教师对人文理念的认识与运用,提高教师在工作中融入及推广人文理念的能力,提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际效果。在进行受训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习也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认识人文理念的重要性,从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二,学会转变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转变、更新思想,积极融入人文理念。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中的核心思想,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能够发挥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效果,就必须在体育教学的思想上进行积极、合理的'转变,重视学生自身的健康状况,将人文精神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素养。

第三,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在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就必须将教学工作作为载体,从而为学生提供扩大人文视野的学习环境。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制定健康的训练目标,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进行人文主体教学方法的制定与实施。教学环节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在此基础上落实人文主义教学的观念,然后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展开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从而将人文理念全面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并且,为了将高职体育教学的基础打得更加牢靠,就必须从物质及制度改革等多个方向入手,为学生创造新的人文体育学习环境。

第四,确保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证学生自身的才能能够得到全面的展现与发挥。然后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部分体育课程,通过对学生个人发展特点的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教师通过将学生的选择与身体实际状况相统一的方式进行分析,制定出符合学生的针对性计划。由于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在选择中必然会存在不同,所以,保证体育训练的基础标准十分重要。

比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在训练学生的耐力与力量的时候,应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进行充分考量,对于体质差的学生的训练标准及强度必须把握有度。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并不是选了喜欢的课程就可以忽视体能的教学与训练。在进行 1 500 米体能训练的时候,不论学生选的是什么课程或者能否达到体育标准,都必须要求学生完成。就算是成绩同其他学生相差较大也无所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做到因材施教。

第五,在高职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在课堂中引入人文理念的相关内容,丰富学生对人文理念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社会交流素质的提升,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交际中变得游刃有余。在进行室内体育教学时,做好课堂体育知识中人文理念知识的融入,才能够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掌握及运用能力。

三、结语: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融入人文理念,将会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体育素质的综合提升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欲望,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凤仙。论体育与人文教育结合下的高职体育创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7):10—14。

[2]陈世伟。谈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渗透“人文理念”的路径分析[J]。科技视界,(25):56—58。

[3]林跃忠。让人文关怀在体育课堂熠熠生辉———浅探高职体育自主选项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9):98—100。

篇7: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一、我国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制度的现状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对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革,高校改革也不例外,现阶段,包括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和阶段。在这个关键的改革转型时期,我国的人事管理改革机制尚不成熟,相伴的社会各项改革也不到位,许多高校尝试了各种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收效甚微,综合归纳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观念陈旧,忽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我们相当多的高校人事管理改革方式和程度比较保守,虽然尝试了各种改革方式,都因思想观念过于陈旧落后而以失败告终,这是传统落后的文化观念和陈旧的管理体制长期得不到改变造成的结果。

(二)高校的人员聘用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高校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高校教师聘用制度,高校人事管理要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聘用制度一定要下足功夫。它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反观我们现在的高校教师聘用制度,虽然在形式上是采用的人员聘用制度,能者居上,但很多时候这也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呼喊公平聘选口号而已,实际的高校内部人事管理环境真实情况根本就不是这样,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聘选不合理,长期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身份化管理,忽视了岗位定则的重要性。解决高校人事管理的不正常现象,在当前环境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淡化高校人事管理中过度重视身份化的现象,强化岗位定制,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使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回归正确的发展轨道。

(三)缺乏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的主体效益分配方案采取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然而在身份化条件下,我们会自然而然的采取平均主义,还错误将这种平均观念认为是公平,这样会造成高校中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不合理,相同的职位,不同的人员身份,得到的实际待遇一样,这样显失公平的现象长期存在,并且得不到有效改观,严重制约着高校人事管理健康、科学发展。

(四)高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

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高校人事管理实施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如何对高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是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值得深思的问题。纵观目前高校的人事管理,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该体系的院校在考核评价的实施上明显存在着问题。

二、以人为本观念的高校人事管理实施的建议和措施

面对高校人事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我们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高校人事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高校人事管理进行改革。

(一)在高校岗位聘选中要体现以为人本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高校的人事安排管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人事聘选制度不能有效实施,岗位和身份制观念模糊,鉴别不清,脱离了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理念,因此,高校人事管理一定要加强岗位的聘选机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中人的关键性作用。

(二)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人本人的人事管理要充分体现对人的重视,高校人事管理要对高校中的受聘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评价,检验人事管理是否得当,评判出人事的安排运用是否合理,这是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人事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三)对于未成功聘选的人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

储备体系,使人才能合理流动高校的人事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那么在人员的安排上要体现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高校未成功聘选的人员,高校一定不要放任不管,置之不理,要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和储备机制,保证人才的合理运用。

三、结语

高校人事管理属于社会改革中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人事管理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坚持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高校人事管理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建设和谐校园,优化高校治学环境和学习风气,打造优质的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篇8: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论文

在医院模式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作为医院活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既要接收医院的管理,也需要发挥医疗服务主体的作用。所以在开展医院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服务患者和关心医护人员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着重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作用。以下通过分析以人为本的含义,对以人为本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1 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开展医疗活动的过程中,患者是活动的中心,以人为本就是将患者作为中心和根本。患者进入医院接受治疗的目的就是用较低的费用来接受优质的服务,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医疗服务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医疗技术的服务。也就是医院能够用最可靠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医疗经验来解决患者的疾病;另一方面是非医疗技术服务。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态度是否能够关怀患者,医院的医疗环境和其他条件是否卫生和有序,能否让患者在心理方面感到满意。由于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诊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诊疗的准确性,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这些高科技的诊疗设备也会过多的吸引医务人员的目光,从而使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距离增加,使医生更加重视病情而忽视了病人。针对这一问题,医院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患者作为管理的根本,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将患者作为尊重和关怀的重点对象,将医学技术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篇9: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论文

2.1 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管理。在患者进入医院以后,最重要的就是对患者开展人文关怀。医护人员要从患者的立场出发,切实考虑患者的利益,尽量根据患者的情绪和条件来考虑,做好医院细节的管理工作,让患者增加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1.在医院中实行住院无陪伴的制度。大多数患者在住院的过程中,都需要家属进行陪护,也可能雇佣他人对患者进行照料。这些陪护人员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懂的护理的基本常识,也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发状况。这种情况就导致原本应该由医护人员来完成的工作,被家属或被雇佣人员所取代,从而使病人得不到有效的照料。针对各种不利于患者的因素,医院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患者住院无陪伴的制度。为了保证管理的质量,医院应该确保各病区的医护人员都能够按编制进行配备,并且建立康复制度,聘用具有相关经验的康复主力,协助医护人员来做好护理工作。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拉近患者和医院的距离,也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所处的休息环境,从而使患者和家属能够满意;

2.充分尊重患者。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应该让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医院在对患者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应该注重医疗的技术性,还应该做好非技术性的服务。例如医疗人员在和患者对话的过程中,应该用目光注视患者,并利用关怀性的语言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仪表和动作来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尊重。医院将对病人采取的医疗措施或者需要使用的特殊药品,都应该得到患者家属同意之后方能使用。在患者家属探望的时间里,应该将医护人员护理的清单发给家属,让家属进行监督。患者在接受各类检查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好护送工作,并保证患者的安全。通过对细节方面的`管理,能够让患者和家属感到满意;

3.让患者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应该根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修订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用药规范,提高使用抗生素的合格率。在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基础质量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治疗和诊断的水平。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摒弃原有的以职称和资历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改为竞选责任型医护人员,并由他们进行患者的管理,保证患者护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4.提高患者饮食和生活服务方面的质量。患者在住院的阶段,一定要保证其合理、健康的饮食,好的饮食状况能够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医院在开展饮食管理时,应该结合患者的病情,并聘请专业的营养医师,来调配患者的营养餐,并由营养技师做好饮食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医护人员还应该定期和患者进行沟通,做好订餐、送餐、清洗餐具和餐具消毒等工作,同时建立完善的饮食制度,这样才能使患者的饮食更加科学合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患者对饮食更加放心,也方便了患者的家属,同时也能使医院的秩序得到优化,从而达到多方满意的效果。

2.2 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医院在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应该提高对职工尊严、权利和个性的重视,并为职工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医疗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大部分医院的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导致医护人员的岗位和工作量也在同比增加。在医护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医院应该通过竞聘和选聘等主要方式,来提拔医院中的骨干人员,并通过业绩考核等手段,让高水平的医护人员能够担当起学科带头人的重任。医院还应该定期给员工发放福利,时刻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及时帮助员工解决自身的问题,这样才能处理好医院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是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共同为医院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总结:

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将以人为本作为其发展的口号,而应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贯彻和落实到医院管理中。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还应该增加对员工的关心,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篇10: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作 者:宋秋环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山东,日照,276826 刊 名:济宁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ING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 32(5) 分类号:G42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大学英语教学  

篇11: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渗透论文

一、人本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渗透的相关概述

在当今时代里,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只有以科学的方法开发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员工个人的发展,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企业也紧跟中央指导精神,把该理念运用到管理工作中来,通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引导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使得管理工作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尊重人、关心人,让人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上对人才的竞争力度逐渐加大,人力资源的管理在企业中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很多企业也认识到的人才管理的重要性,成立了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人员的规范化管理,也开始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作用。在现代管理学中,要想实现一个企业的持续、平稳、高效发展至少需要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融合,这四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是其它各个资源的基础。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里中要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实现管理的开放性、自由性,实现员工及其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缺乏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一个企业领导者的观念意识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方式,如果企业领导者没有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就不会带领企业发展前进。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但是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人才需求显著增加,人力资源管理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没有得到广泛执行,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的开发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长此以往,企业就会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2.缺乏高素质员工

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企业更加注重短期效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管理机制,员工得不到有效的培训,很多培训都是应付上级检查,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差强人意。此外,员工整体素质偏低还导致了员工队伍结构的不整齐,出现了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员大量剩余,不能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在高端人才方面,企业缺乏相应制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很难留住人才,这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3.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我国企业却缺乏规范的绩效标准体系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很多企业在设计绩效指标的时候只是照搬照抄,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了执行上的偏差,设计参数与实际参数无法对应,最终沦为一纸空谈。

三、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策略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企业管理者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考虑人的本身属性,尊重人、发展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主体,通过不断思考、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更强的潜能,将企业发展成为自由、民主、和谐的管理环境,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更大进步。在企业中员工为主体是人本管理的最高理念,人本管理要以激励为核心,通过高效创新的途径,去满足人性的需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质就是充分促进员工的自由,使其全面发展,从而满足企业健康的发展。

2.加强人本管理在人才培养中的运用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也正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真实写照,企业无论何时都应该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放到首位。对个人来说,加强人本管理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进步,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对企业来说,加强人本管理可以实现企业管理高效化,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运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人力资源,控制并不是仅仅依靠制度和纪律,而是依靠人的内心心理和行为规律,对管理对象实施软控制,使他们内心顺畅的同时激发其内心潜力和创造精神。完善人才的选拔标准,在招聘时客观有效的对员工进行考核,加强考核的层次性,如笔试、面试、无小组讨论等,依靠成绩来进行人才的选拔,而不是第一印象。在企业员工培训中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培养,第一,观念的培养。企业管理层要接受新观念的培养,使战略决策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第二,加强中层员工的培训。中层员工是企业战略的执行管理者,他们的团结可以使企业更加具有凝聚力,满足企业的持续发展需求;第三,普通员工的培训。时代快速发展,员工需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跟得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加强普通员工培训有利于企业的战略的具体落实,引导企业在竞争大潮中稳步前进。

3.加强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完善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情绪,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得企业内部团结一致,更好的创新发展。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对员工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的肯定。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才能够激励员工的成长进步,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对于员工不同的学历、生活背景以及个性差异,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激励方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管理工作人员要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展开考核,对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人员进行奖励,考核成绩作为评级、升职的上升方式之一,使得员工在工作中人人勇于争先,敢于创新。具体来讲,首先,完善福利、津贴、奖金制度,通过提升奖金额度、扩大奖金发放种类等措施的实施,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其次,创新奖金发放形式,改变传统企业以现金为实现方式的奖金发放形式,可以在企业内倡导“你消费、我报销”,根据企业的能力给予员工不同的消费类型,如每周“请”员工喝一杯咖啡、看一场电影、打一次车、吃一次午餐等。从而起到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提升员工对企业热爱程度的作用;最后,拓宽员工考核、录用机制。给予每一位员工晋升的机会,提升员工对企业的事业感。如,每年定期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业务能力考评,结合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对员工进行综合评分,以确定晋升岗位人员。屏蔽掉原有的员工逐层进阶的形式,为普通员工提供与现任管理者同样的竞争机会。

四、结语

总之,人本理念作为当今社会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既符合当今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又是企业管理未来的一种大势所趋。企业管理者只有在重视本企业人力资源人本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够促进企业未来的良好发展,为企业发展顺应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提供充足、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建荣.浅谈企业“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3).

[2]康彬,朱海涛.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人力资源管理,(12).

[3]郭昕E.基于就业稳定性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15).

篇12:快乐体育理念在篮球教学的融合论文

快乐体育理念在篮球教学的融合论文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对于快乐教学法的融入,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体育课堂充满兴趣,当作课余活动,在快乐的玩乐中增强身体的锻炼。目前,在高中体育课中,学生对于篮球教学的理论并不是了解很多,很多学生热爱篮球,平时也较为关注篮球比赛,但对于专业的知识了解并不全面,而教师如何通过教学给学生灌输专业的篮球知识并进一步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练习,从而使他们对篮球掌握足够的方法技巧,更好的在篮球活动中展现自我。为此,在篮球教学中结合快乐体育理念能够营造出更加高效的体育课堂。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融入快乐体育理念。

1教学内容要切合实际

在高中的体育篮球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对篮球知识的讲解和示范,给学生教授规范的篮球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认识篮球这项运动基础上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一些技巧提升自己的打球技术。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学生只有对其产生足够的好感才会去主动接触、学习和运用。如今,篮球这项体育运动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学生可能在小时候就通过电视和多媒体经常接触和观看这类比赛,他们本身从小就对这项运动比较热爱,但是通过视觉观看并不能在平时的打球中规范地运用一些技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对篮球知识进行规范化的教授。而对于高中的一部分女生,她们并不像大部分男生那样对篮球感兴趣,因此对于篮球的一些知识和技巧也没有了解,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贴合实际,要均衡男生和女生的水平。另外,教师所教授的篮球内容要贴合学校的实际状况,所教授的内容应该是可以得到实践锻炼的,而不是只是空洞的讲完,学生不能通过实践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教师的授课内容要结合学校的场地、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先进的理念等因素,不可以脱离实际,否则所教授的内容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同样,所教授的内容不能过于过时,要紧跟篮球发展的脚步。由于新媒体的影响,高中学生所接受的篮球信息知识会比较前卫,因此作为体育老师,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跟新一些新的知识新的理念,这样学生才能够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当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巧运用于实践中时就会真正的感受到快乐,从而对篮球产生一定的兴趣。

2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要求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而教授的内容取决于教材。高中的体育篮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球类运动使他们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因此,不需要专业化的教学和指导,所有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比较基础和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选取相对应的教材,对于篮球的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没有必要涉及太多,也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所选取的教材应该也是针对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还要与实际相符合,易于学生去实践运用。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应该选取不同教学方式,如男女同学要选取不同教学方式。对于男同学来说他们的肢体强健有力,无论是跑还是跳,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对于他们需要更多的实践而不是理论教学。而对于女生,就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她们的思维理解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弱,要选择一些简单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必要时也可以分开教学,针对男女同学之间的差异、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等,都可以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模式。而无论是针对哪个群体,篮球这项教学活动都不能过于偏重于谁,要均衡男女生的兴趣培养,同时激发起他们对篮球的兴趣。

3注重学生的互动交流

篮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项热门的运动,所有人都不陌生,很多学生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授课也都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如果此时教师还是一味地按照教材进行教授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打球的技巧,通过互动交流探索更多的打球技巧,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地了解最新的篮球知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篮球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课上可以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研究一个内容,可以研究篮球的发展过程、篮球的规则、篮球明星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点。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建立篮球社交论坛或是微信群,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研究,也可以分享一些有趣的`体育资讯,使学生们更加广泛地了解篮球这一体育活动。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地学习到新知识,也能够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

4适当进行游戏和比赛

很多课程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小比赛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将游戏和比赛应用到篮球教学中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可以在篮球教学课程中加入一些小游戏或者小比赛,让学生以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既能达到教学的目标也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玩耍的快乐。例如,在练习投篮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投篮传球,通过小组人员的投篮进球个数来决定获胜的小组。对于获胜的小组可以予以一些小奖励,鼓励他们继续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对于落后的小组要进行一些惩罚,这样也能够激起他们的团队意识。游戏结束后各小组都要进行总结,总结要包括获胜的经验或是失败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发掘更好的投篮技巧。每个小组的成员在这种游戏式的比赛中就会更加努力和配合,通过交流与合作达到一种最好的实践状态,这样不仅能够高度集中地训练他们的打球技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5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在高中的体育篮球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一切教学活动,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也都要始终围绕着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研究出适合他们的体育篮球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首先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篮球兴趣爱好的培养,要将快乐与教学相结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来促进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出共同快乐共同学习的宗旨。即要根据不同素质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内容以及教学中的游戏和比赛等项目,让不同素质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共同的快乐。以学生为主体的另一个出发点是一定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篮球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建立他们对篮球教学的热爱,学生一旦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教学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篮球教学是高中教育方式的一种,体育与快乐理念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好地接受篮球这个体育项目,也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放松心情,感受运动的快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这对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在篮球教学之外组织一些篮球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加一些校外的篮球比赛,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共同促进篮球事业的发展。

6结语

开展校园篮球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有一个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良好体魄,同时也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体制下校园的压抑气氛,让整个校园活跃起来。高中学生正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时期,通过篮球活动,能够使他们释放自己,展现青春活力,也为整个校园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拼搏奋进的精神。快乐教学法是目前篮球教学中所积极提倡的,它能够帮助教师将传统体育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更好地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体育篮球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方润森.影响中职学校篮球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及应对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16):95-97.

[2]张继忠.把握教材内涵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内需——以篮球教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7(8):93-94.

[3]钱建平.快乐体育思想在我国健康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56-57.

篇13: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积极而健全的人格是其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目标。当前,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是缺失的。教师的教学往往只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只注重工具性的教学现状,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和发展,致使一些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心理和人格逐渐出现偏差,而教师却没有及时予以正确的引导,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笔者认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教学现状,并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重视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人文精神都是其核心的内容,是一个国家国民修养水平的标志。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识字、考试,还需要具有一些精神文化的引导。这就如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面对挫折和困难,不畏惧、不害怕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参考和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成为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一方面可以促进语文教育更加全面,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共同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是缺失的。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总结下来,影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因素如下:

(一)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往往只会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是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会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师缺乏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从根本上讲,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可以共同发展的,教师无须有所偏颇。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由于缺乏人文教育的人文意识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从而直接导致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怎样渗透人文性呢?

(一)国家应当不断健全教育评价制度

当前,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国家的教育评价则是通过高考来形成,各种考试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也往往会以考试为标准。只要能够提升考试成绩,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奋不顾身的,各种题海战术,各种解题技巧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模式。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国家应当不断健全考试评价制度,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改变传统仅仅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健全和发展。

(二)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需要树立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并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形成严于律己的教育精神,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三)形成启发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单一的、过于拘泥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形成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避免标准答案式的、固定学生思维的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举办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不断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2]雷永平.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相关专题 以人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