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三维语法教学模式探究教育论文

窝虫一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窝虫一只”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校英语专业三维语法教学模式探究教育论文(共20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高校英语专业三维语法教学模式探究教育论文

高校英语专业三维语法教学模式探究教育论文

摘 要: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高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现状和问题, 回顾前人研究成果, 探索一种基于形式、意义和运用三个维度的语法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改变低效乏味的语法课堂,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 使其真正能够规范、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

关键词:形式;意义;运用;语法教学模式;职称论文

1.引言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语法是保证语言准确性的重要工具,语法教学更是为人们获取准确的语言知识和流利的交际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

然而,笔者经过大量相关文献研究,结合亲身实践,发现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尚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出现不对等的情况。虽然他们从初中就开始接触英语的结构,但语言知识零碎、不系统,表现在单个的语法规则会用,但会话交际和写作等语言实践中却会出现较多错误。具体表现为: 语言准确度差, 缺乏使用不同语言形式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意识,缺乏篇章层面的句式变换能力。进入大学,他们亟待把以前学过的语法知识运用到语言输出上来, 转化为语法运用能力。

语法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向我们一线语法教师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我们积极探索适合高校英语语法教学的新模式。

2.历史回顾

回顾英语作为二语或外语的语法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不对等的根源所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为了追求准确性, 过分强调语法规则的灌输, 牺牲了语言的流利程度,这种教学法的弊端已显现。随后有些学者如 Krashen 认为语法知识必须在与目标语的接触中潜意识地习得, 不主张有意识地学习语法, 于是教学实践中出现为达到语言的流利性而摈弃语法教学的现象。事实证明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同样不可取。这样会使得学生严重缺乏英语语法知识,致使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拉森- 弗里曼(Larsen-Freeman)在其著作《语言教学: 从语法到语法技能》一书中对传统的语法观进行了挑战, 拉森认为语法能力(grammaring)是继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项技能,是准确地使用语法结构合乎情景地表达意义的能力。语法课不能只限于了解语言系统,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语言。为了避免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脱节,拉森扩展了语法的内容,制定了语法能力的新框架,他认为形式、意义和运用这三者相互依赖,一方的改变会导致另一方的变化,因此要将三者结合在语法教学中。

形意用相结合的三维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认知交际法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上,有助于解决我国传统英语语法教学重形式轻应用的问题,也有助于纠正在交际法教学中出现的只关注语言行为,忽视对语言规律和规则进行总结的问题。

3.形意用三维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

在语法课堂上,为更好地贯彻形式、意义和运用相结合,教师既要要注重准确的语言形式的传授,更得注重流畅的有意义表达。

显性教学和演绎式语法教学类似,都指传统语法教学,课堂上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语法规则,做笔记,之后进行一定量相对机械的操练。此模式下,学生依赖性很强,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语言知识比较容易遗忘。而且学生往往过分关注输出的语言形式正确与否,而不能达到用目标语法项目来流利地交际的目的。隐性教学则主要指交际语法教学,先由教师创设一个必须使用目标语法项目的情景,然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其意义完成交际任务。这样的语言习得过程相对自然,但是由于缺乏学习者自身的语言监控,输出的语言往往错误较多,因此单纯的隐性语法教学的效果也不好。归纳语法教学下,教师首先展示包含目标语法规则的真实上下文情景,然后让学生归纳出使用的规则。这种教学法不仅能增加学生和语言接触的机会,培养语感;并且可以深化了解语言的使用规律,大大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但是,归纳式语法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课堂很难实施。单纯的显性教学、隐性教学、演绎教学和归纳教学各有利弊。为达到最佳的语法教学效果,笔者所在的语法课题组尝试了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交际法语法教学理论之上的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三维语法课堂教学,收效良好。以教学主语从句为例:教师先设置一个场景, ppt 辅助显示一位艺人,要求大家用简单句对他的表演风格进行评论。评论有褒有贬。

根据学生讨论,将他们的观点用主语从句重新展示:

That you don’t like him made him sad.

What you said just now makes him heartbroken/happy.

Whether he will be popular in the future is doubtful.

How he became famous is a mystery.

When/where he will have a concert is unknown.

最后在多媒体辅助下,让学生参与归纳总结。学生较轻松地得出:

Definition :the clause serves as subject in the sentences

Structure: Introductory words+clause

接着,教师ppt辅助展示大量的图片,设置情境,继续形象的展示主语从句,并引导学生使用。在师生互动谈论,学生产出含有目标语法项目语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几张PPT,通过学生课堂上合作学习,了解关系词在主语从句中是否可以省略,是否充当成分,it 做形式主语等问题。

上述教学实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聊天讨论的形式激活学生旧知,进入新知教学。这其中充分利用了学生己有的认知能力,学生在参与谈话的过程中自然感知并主动建构知识和意义,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成功地得出关于主语从句的结论。这堂课在隐性和显性,归纳和演绎的交替中有序地展开。最后,在前期大量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语料,提供情景设计一个写信任务,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形式合理准确地运用到交际性任务过程中去。教师展示一封含主语从句的信,之后要求学生使用目标语法项目给这位妈妈回信,中文提示如下:

Dear Tom’s mother,

你在信中提到的事情在当今社会一点也不奇怪。很多学生疯狂迷恋电脑游戏,这是一个事实。However, there is something we can do.

首先,使他意识到玩游戏的危害性是很重要的,因为是否放弃玩游戏取决于他自己。其次,你应该做的就是控制他玩游戏的时间。最后,鼓励Tom经常出去玩会是一个使他注意力转移的好办法。去哪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玩得开心。4.结语

形式、意义和运用相结合的三维语法教学理论实践性强,符合高校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导向。高校英语语法教学应以情景为依托,感悟语言规律,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要以语料为载体,融合综合技能培养;要以探究为手段,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增加语言实践,达到语法形式、意义和功能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 1] larsen- Freeman, D. . Teaching Language: 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 [M ]. Boston: Heinle ELT.

[ 2] 戴维栋. 语法教学的新视角: 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 J]. 外语界, ( 1) .

[ 3] 李淇. 一项关于英语专业学生语法能力的调查[ C ]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 4] 赵美娟. 关于英语专业语法教学[ J]. 外语界, ( 4).

篇2: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把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数学思想;转化思想;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方程思想;分类思想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而知识内容只是其表层的东西,只有掌握其思想精髓,才能够很好地提升自身思维品质,实现进一步发展。数学思想对后续的数学学习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把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无形中吸收、理解,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渗透转化思想,促进学生思考

教学中,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其精髓。数学内容一般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旧知识的角度学习新知识,也就是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学会转化,学会将陌生复杂的新知识内容,转化为简单熟悉的旧知识内容,从而便于理解掌握,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内容时,发现如果学生直接去探究学习,接受知识有点困难,一时之间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教师就借此机会,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从学过的长方形这一图形入手。师:你们每人手中都已经有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请探究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大家可以将其剪一剪、拼一拼,拼成一个我们熟悉的长方形看看有什么规律可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学生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且发现拼凑成的长方形,它的长是原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底,宽为这个底边上的高。此时,学生就大胆地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有另外的学生说:“我还可以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我们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转化为三角形的知识,这样我就可以通过求三角形的面积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们经过转化,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转化思想的渗透,教给学生一种解题的技巧。将陌生的数学内容,变得熟悉简单,成功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渗透符号化思想,活跃数学思维

数学中存在大量的数学符号,很多时候,大量的文字描述会显得很烦琐,需要一些符号来代替表示。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为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让学生体会用符号语言代替文字描述,以更好地活跃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有效发展。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借助这一内容,为学生渗透符号化数学思想。师:“之前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内容,你们还能够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们在思考了一定时间后,立即回答出教师的问题:长方形面积=长×宽。这时,教师又说:“这些汉字写起来,太麻烦了,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些字母来代替。”有学生说:“我可以用字母a代替长方形的长,用字母b代替长方形的宽,这样我就可以很快速地写出长方形的面积=a×b。”还有学生说:“字母可以任意设定,我可以将长方形的长设定为字母m,宽为字母n,这样长方形面积为m×n”。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积极的评价之后,继续“乘胜追击”,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些规律,比如一些运算定律。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来解题,学生也从中体验到符号化的简便。符号化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明了,还让学生又掌握了一种解题技巧,让学生有了更加简便的记忆、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活跃了学生数学思想,开拓了学生数学思维。

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简化数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数学应用练习题,而学生最反感的并不是题目的难度,而是其大量文字性的题目要求。学生也会因此反感做数学练习。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善于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简化数学信息,帮助学生思考理解。例如:在教学“圆”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应用题:小明和小红,沿着一个半径是500米的圆形湖边背道而行,已知他们两人的出发点为同一处,小明的步行速度是每分钟81米,小红的步行速度是每分钟76米。请问他们两人多久后可以相遇?有一大部分学生在读完一遍题目后,会忘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如果反复地读题,势必会浪费很多时间。于是,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题。此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绘图。首先在纸上绘制一个圆形,然后在其中画上半径,并标上相应的数字500,随后,又用两个字母代表小明和小红,将其画在这个圆周的同一处,并在旁边标上他们二人的方向和速度。学生在绘制完图形后,便发现已经将文字信息全部转变为数学图形与符号的形式,题意一目了然,随后便能快速地给出结果。教学中,教师通过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将复杂的文字内容,演变为形象的图形符号,使得学生对知识内容或题意一目了然。这种教学方法,将知识化繁为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渗透方程思想,提高解题效率

方程思想是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重要思想,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意义重大,它的引入,使得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有方向,将未知变已知,促进学生理解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渗透方程思想,让学生学会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解题效率。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应用题:一车间计划六月份这一整月一共生产5480个零件,现在已经生产了9天,还剩余908个零件,问这九天内,平均每天会生产多少零件?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给出题目后,开始列算式求结果,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一点困难,不知道该从哪步开始想,思路受到了阻碍。此时,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利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平均每天生产x个零件,并去寻找相应的等量关系。想到每天生产x个,那么9天就会生产9x个,9x+908就等于总零件个数,这样就可以列出一个等式9x+908=5480。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出这一方程,得到最后x的值。学生通过借助方程思想,很轻松地列出相应的算式,整个练习题瞬间变得简单易懂。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渗透方程思想,让学生意识到方程的重大价值。这种教学方法,化复杂为简单,以增添条件的形式,将数学问题变得清晰易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解题效率。

五、渗透分类思想,促进思维发展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数学方法。它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并逐一进行讨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渗透分类思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变得更有逻辑性、综合性,以更好地开发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数学练习题:农民伯伯想要在自己家中开垦一个长方形的菜园子,打算用篱笆将其圈起,为了节省材料,选择利用一面墙。已知农民伯伯想要设计一个长为3米,宽为1米的菜园子,请你帮农民伯伯设计一下,怎样使得花费最少?学生在教师给出问题后,陷入了思考中。花费最少,就是篱笆的用量最少,即需要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再减去其中一条边的长度,就是最后篱笆的长度。学生开始分类思考。首先学生让靠墙那一边为宽,即1米,求得篱笆的长度为3+3+1=7(米)。接着,学生讨论第二种方案,让靠墙的那条边作为长,即3米,最后得出篱笆的长度为1+3+1=5(米),经过对比,学生找到了最优的方案。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为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指引了方向。这种教学方法,成功地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促进了学生有效参与。

总之,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是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思维模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其精髓,体验其奥秘,以便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数学,也为更高年级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篇3: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在其他国家一直倍受重视,尤其是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高校纷纷开设美术专业,美术教育发展的风生水起,国内的很多高校也注意到这一点,开始向西方学习,很多高校也开始开设美术专业,但是由于起步晚,教育水平较低,美术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大学美术教育开展缓慢,美术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严重脱节,与时代不相适应;其次我们的美术教育缺乏创新,学生对美术教育重视度不够,很难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突破,这就导致美术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提高;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和社会对美术教育的不够重视,引进美术教育教学过多的停留在表面,在根本上不够重视,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设备,都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发展速度。大学美术教育虽然有了一定得发展,但是当今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仍不容乐观。

(二)大学美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1.大学教育中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是应试教育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学生们更加注重的还是分数,只有分数才能代表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很多的学生想要去接触、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但是迫于分数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去获得更高的分数,很显然,美术就是这些东西中的其中一样。除了极少部分的美术专业生,大部分的普通大学生对美术教育都不够重视,甚至是一些美术爱好者,在升学的路上也还是会放弃美术。美术教育完全沦落为一种“无用教育”,造成这一结果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过多的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

2.大学教育中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能力培养。大学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残酷的就业压力,很多在校大学生继续深造成为其努力的方向,他们每天忙于各种考试和比赛,一味的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自己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美术作为一种提高综合能力的公共艺术,对个人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重视大学美术教育很有必要。

3.大学美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形式老套。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平台,但是现在的大学美术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并且教学内容都延续了传统,教学形式也没有创新,所以导致大学美术教育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学生对大学美术也没有很高的兴趣,大学美术教育随时可能会被取代。

4.大学美术教育针对性不强,脱离实际。大学美术教育作为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不能脱离生活而去创作和教学,只有去融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灵感和体验。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美术教学中,课本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与社会接触的时间远远不够,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一味的在课本中寻找灵感,同时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不够,很难与大师有心灵上的共鸣。所以,现在大学美术教育应该着重从这一个方面下手,提高美术教学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联系生活,切忌脱离实际。

二、大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视素质教育

在推动大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首要的任务,只有在思想上进行了改变,在行动上才不会有大的差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1)改变教学态度,深入了解学生内心。只有真正明白了学生需要什么,才能更好的去帮助他们提高自己;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性。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充分动起来才能真正的收获东西;

(3)因材施教,因人施学。差别教学并不是对学生的歧视,而是保证教育利益的最大化。转变教育理念,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缺点,融入时代的特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增加社会实践,联系生活增加一定得社会实践

对美术教学具有深远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好的与外界接触,接触不一样的人和事,更好的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板;

(2)通过社会实践更多的与大自然进行接触,触发生活与艺术的灵感,开拓自己的思路;

(3)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与社会进行直接的接触,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通过社会实践来感悟生活,体验与课堂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与社会接轨,因此在教育教学方面就要紧密的与社会联系,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三)提高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相对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美术教学更需要耐心和灵感,这使很多学生都对美术望而却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非常关键,具体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优化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要让大家知道,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传统的画图,还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处理;

(2)结合实际,紧贴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的小细节入手,更加的能够吸引人;

(3)营造活跃的文化氛围,带动课堂节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堂,感受美,欣赏美,课堂也是很有趣味性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兴趣,推动大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对老师的培养,提升教师队伍力量

老师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负责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非常必要,开展教师工作培训,参与教师课程调研,落实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力量。

大学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艺术课在大学里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从大学生美术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美术教育当前面临的四大困境,也相应的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大学美术教育能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有一些新的改变。提高我们国家大学美术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都需要为大学美术教育的改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切实提高我国大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篇4: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一、秉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构建幸福学校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与生活方式;其“四个尊重”的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所倡导的精神与文化是一致的,我们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作为引领幸福学校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建一所幸福学校,不仅是出于对教育目的和终极追求的思索,更是源于学校具体的历史积淀和师生需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以尊重为核心,关注师生的主体体验尊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幸福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因此在幸福学校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和尊重师生的主体需要和体验,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引领学校发展。

2.以行动为途径,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建设幸福学校四大载体促学校可持续发展,包括四个方面:构建幸福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建设幸福课堂,实现有趣、有参与、有成就的师生生命互动;创建幸福班级,营造自主、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建设幸福环境,创建温馨、怡人、融洽的育人环境。

二、遵循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树人的工作。在可持续发展“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的“16字教学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学校“有趣、有参与、有成就”三有幸福课堂的标准,打造参与、共生的幸福课堂,培养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学生。

1.绽放课堂的精彩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兴趣在可持续发展教育“16字”教学原则引领下,围绕“三有”幸福课堂标准,各学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幸福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我们对课堂教学“三有”是这样解读的:“有趣”,就是学生快乐地学习,即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宽松学习氛围;“有参与”,就是课堂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有成就”,就是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如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合作交流意识的形成、独立思维习惯的养成等。

2.开展学科整合与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用什么来迎接新课改和中高考的改革带来的挑战?学科整合成为必须考虑的思路和举措,它强调素养的综合性,整合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突破学科教学相互割裂的局限,以主题探究为路径综合某些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如美术、地理、语文、政治选取各自学科有关我国黄土高原的内容,打造以“黄土地,民族魂”为主题的文科综合课,展示了西北的民俗、地理、历史和西北人“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性格,使学生从多方位了解西北地区,形成整体印象,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科能力,提升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已有的跨学科研究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以某一学科教学为主线探索综合教学。初二数学孙丽老师围绕“新能源背景下的函数应用”上了一节理科综合研究课。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的节能减排设施,以数学教材中的函数内容为主,结合所涉及的物理、地理、生物学科内容,确定以“新能源背景下的函数应用”作为研究主题,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的改进,培养学生综合和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三、践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1.依托节能减排设施,建立节能减排教育基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尊重环境、尊重资源”价值观的指导下,学校创建了节约型生态校园,形成了学校的生态校园文化,并建设了节能减排设施,主要包括:雨水回收装置、中水回用设施、地热资源使用装置、太阳能光伏照明系统、厨余垃圾处理系统等设施。我们在节能减排设施的基础上编写了“节能减排校本教材”,并建立了“节能减排教育基地”,学生在参观和了解学校节能减排设备的同时,掌握这些设备的原理,清楚它们在节约资源方面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全校的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做到节水节电、节约粮食、节约用纸等。

2.借力世行资助项目,创建新能源创客教室学校是北京市首批5所世界银行资助建立新能源教室的学校之一,为了让新能源教室在学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制订了几种新能源教室使用方法:开学第一课认识了解新能源。参观新能源教室是新生的开学第一课,目的是了解学校的新能源使用情况,学会使用新能源。对初一学生,重点介绍雨水回收装置和厨余垃圾装置的原理及作用,对高一学生,重点介绍中水回用、地热和太阳能装置的原理和作用,并把相关的内容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开设新能源教室选修课。相关学科教师利用新能源教室设备,编写新能源校本课程,开设“新能源利用”选修课,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新能源利用的相关知识。成立“新能源创客”社团。成立“新能源创客”社团以及研发小组,并与相关新能源企业合作,联合举办“我是新能源发明家”赛事活动。师生共同遵守环保公约。参观新能源教室的同时阅读学校师生环保公约,并在环保公约上签字承诺。

四、秉承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担当社会责任

幸福学校的建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精神追求和个性的自然释放,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1.引领示范全国青少年节水创新活动,我们与德国国际教科文组织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渴望宣言组织等合作举办了“我们与水”青少年节水创新竞赛活动:一是养成青少年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二是通过学生们动手参与,培养他们的节水创新能力,三是带动更多的青少年投身到节水创新的活动中来,培养一批具有节水创新能力的杰出少年。此活动由我们发起,目前,北京市16所学校开展,全国范围内100所学校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有了创新的基础,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例如,杨永健同学的“绿化沙漠植物机”项目创意:使用负压吸沙的方式,在沙漠中快速得到一个植树坑,因为在沙漠里种树,植物必须深埋才能成活,但由于沙粒流动性强,很容易出现“一边挖一边被埋”,所以在沙漠里挖坑是个技术活。该项目20获得了科协颁发的“科技创新发明奖”和北京交通大学颁发的“思源科技奖”。在年7月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从而在此次活动中被评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0获得第十三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又如,3月23日,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典礼上,学校巩炳辰同学荣获第十届市长奖桂冠。巩炳辰同学在师长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在各类青少年科技大赛中斩获颇丰。8月,他携“基于‘手机KEY’的文件保密柜”项目,夺得第26届全国创新大赛的一等奖。

2.传承敬老爱老美德,培养感恩重责的学生校学生发展中心和团委每年多次联合组织学生开展“春风化雨”关爱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走入敬老院,与老人聊天,教老人折纸,为他们表演文艺节目,在实践中体会关爱老人、服务社会的快乐,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孝老敬亲内涵的理解,传承敬老爱老的美德。

3.开展典型环保主题教育交大附中节水先锋队。节水先锋队的学生们长期在交大附中校园内和北京交大家属区进行广泛的节水宣传和节水活动,并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进行节水。节约粮食监督岗与光盘行动。针对学校食堂存在的浪费粮食现象,由学校德育校长助理牵头,成立学校节约粮食监督岗,主要职责是:监督学校的师生,吃多少,买多少,不能浪费。由学校德育处的教师、学生进行抽查,发现浪费粮食的师生,及时制止。交大附中绿色银行。学校的“绿色银行”社团,接替环保小组,开展废纸和饮料瓶的回收,本活动已持续开展十多年,活动主旨是:希望每个人都存入一点绿色,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他们的存款项目是: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回收废旧水瓶、“以旧换新”兑换再生纸。一年一度的跳蚤市场活动。每届跳蚤市场活动都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活动人群、交易原则及要求,目的是:搭建平台,让学生手中的闲置物品“动”起来,懂得如何变废为宝,宣扬一种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提倡资源重复利用,营造节约型校园。环保小卫士。每个班有一名学生,负责课间时间检查各个教室的和办公室人走后用电设备的关闭情况,对做的好的表扬,不好的提出改正建议,并监督执行。低碳生活示范班。每个班级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班级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等方面进行强化的监督管理,学校设立相关的评比机制,每学期进行评比,节能减排效果最显著的班级,获得“低碳生活示范班”的称号。引导学生树立低碳环保意识,培养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良好品质。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引领下,在幸福学校的建设中,不忘初心,做幸福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是我们始终如一的教育信念与情怀。

篇5: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未来,是“互联网+”的时代,教育必将紧抓这一趋势。20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指出:“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但《通知》中也指出,当前“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因此,中学教师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互联网+”时代教师为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教师也不例外。比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领域,新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三环节教学刚刚有点起色,翻转课堂、微课又随之沓来,让很多教师应接不暇。在当今时代下,传道、授业、解惑再也不能恰当地反映教师这一职业了,引领、启发、参与应该是今天教师职业的恰当概括。“一桶水”就可以满足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观点必须改变,如果不转变思想观念和实践,教师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停滞,很快就会落后于形势之下。好教育的前提是要有一大批好教师。当前正处在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全面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转型关键期,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有一个大转变。同时,社会对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的要求与日俱增,使教师这一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竞争力,同时教师职业也成为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教师每天面对着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和家长的不同要求,繁重的教学任务、超强的工作负荷和社会给教师的神圣标签,以及工作的重复性和过分看重的升学率,无疑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工作几年后,初迈讲台时的激情和对工作的热爱都随之减退。如果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肯定,再加上教材内容更新比较慢,经验主义根深蒂固,极容易出现“混日子”的情绪,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职业的倦怠感。现实中经常听到有人说一本教材可以打天下,有些人对教学内容兴趣不高,科研更“谈虎色变”。正如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占瑞所说:“倦怠的感受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乐于奉献的教师,教师已经在逐渐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失去对精彩课堂的兴趣,不能全心投入工作,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当今广东高考的改革和新课改正如火如荼,面对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感的现状,探索出一条解决职业倦怠、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促使教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加快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改革。

二、何谓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条件,所以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高素质教师的培养。而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就必须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对教师发展研究的日益重视和不断深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多地被教育界所重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就教师职业而言,教师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既能出色完成当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胜任教学改革后教学任务,协调教师各方面能力正面持久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21世纪议程》中所说:“教育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极为重要。”教育离不开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是教师可持续发展,而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期,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理念。目前,广东高考的改革稳步推进,全国卷对教师与考生的要求都相当之高,这无疑给教师和考生带来严峻的考验。此时,教师必须要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改变自己,实现可持续发展,终生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学教育,促进中学教育改革的发展。

三、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翻转课堂”、“颠倒教室”的概念也开始流行。教师角色也将发生变化,教师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问题和引导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面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为了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应该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时反思、跨学科交流三个方面着手。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师只有读书,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古人曰:“腹有读书气自华。”读书是拓展教师视野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下,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仅有一杯水是不够用的,我们需要源源不断的泉水,才能让课堂充满新意。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教师要怎么读呢?我认为一方面要博览群书,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书籍,另一方面要读教育教学论著,并尝试将新知识用于自己的课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育家波斯纳斯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浮浅的知识。”进而总结了教师成长的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根据这一公式,我认为教师在实现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不应停步于经验,要经常反思教学,只有深思熟虑的经验与反思相结合,教师才能“成长”。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避免课堂千篇 一律,“下课铃声一响就万事大吉”的想法,必须丢弃。每天反思自己,反思课堂,才能让课堂大放异彩。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思考与学习并重。在学术和教研书籍充分丰富的今天,教师应根据形势,经常反思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才能在历史课堂始终保持活力。当然读书和反思是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科学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近代科学更是体现着高度的综合性,因此高中各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知识上是一个“杂家”,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任何人都是在社会交往关系中获得发展,人的精神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才能产生发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说明一个道理:学习他人、与他人进行交流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只有经常进行跨学科的交流,教师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才能在课堂上激情四射,旁征博引,让课堂丰富生动,又不乏新鲜感和前沿性。总的来说,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教师为了实现自我提升,克服职业倦怠,应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让新时代下的自己知识更加渊博、更加丰富!

篇6: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四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1优化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环境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和浓厚的创业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业教育的活动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将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到校风、校训、校歌等校园文化中,借助参观访问、宣传板、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定期邀请社会上有经验的成功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知名专家及成功校友与师生进行直接地互动交流,让师生与实践者近距离进行创业实践经验和技巧交流。

第三,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建设规模和办学特色,定期开展创业论坛、创业大讲堂、创业讲演等一系列创业交流活动,以开阔学生的创业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其次,增强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创办企业、实现短暂的经济效益,要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建立以培养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完善实践教育体系。

第一,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并将其纳入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体系中。

第二,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完善实践教育的硬件条件,以增强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第三,建立多种多样的创业实践形式,为学生增加实践教育锻炼机会,并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第四,为师生创业搭建广阔的实验实训基地和研发平台,制定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度,以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2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第一,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一般来说,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四大类,即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务实操作类和创业能力素质类。百森商学院创业中心的研究认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在四至五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再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组合而成的。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学习和吸收国外优秀课程;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规模建设、学生偏好和学科特色,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首先,要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考虑到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实现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有机结合。其次,要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于整个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在编写或选择教材时,既要注重内容的通识性、基础性和全面性,又要强调实践性、创新性和个性化的高度,以满足有创业想法学生的更高需求。

第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需要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职业技能融为一体。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但理论研究和实践环节脱节严重,侧重于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忽略了创业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创业教育特别注重实践,要想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除了要在传统教学式的课堂授课上进行改进,还需增加创业讲座、创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实践教学中,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与将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开展创业经验交流论坛,邀请著名的创业成功者或企业家与学生进行直接的经验交流,提高他们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创业实践活动设置。创业实践活动是由创业教育引进的特殊的课程模式。高职院校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还要注意创新实践活动设置。高校要利用科研力量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创业论坛等拓展活动,以弥补课堂理论教育的不足,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有效的完善的创业活动设置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二是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线的教育活动;三是属于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四是以社会实践为纽带,把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机制。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主导力量。要确保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结构合理的由校内专职教师、校外企业家兼职和校外成功创业者组成的综合性高素质创业教师队伍。要加强创业理论教师的培养,遵循“走出去”的原则。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理论知识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活动,让其学习最前沿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学科动态,积累充裕的创业知识。其次,制定走出去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参观学习,或到创业一线进行创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机构、运营机制、法律法规等,以提高教师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二,鼓励企业家和创业者加入师资队伍。可聘请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从事兼职创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充分吸引企业家或创业者加入教师队伍。从社会各界聘请具备学术背景的行业专家、创业精英等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既有创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坚持“引进来”的原则。企业成功人士与专业创业师资共同参与创业教育,能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高校可以聘请成功的创业家、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加入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吸引他们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补的复合型创业师资队伍,以保证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把企业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企业技术骨干等聘请到学校来,开设相关专业的创业课程,以解决学生创业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在引进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这些校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学生的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等课程的教学。

4完善创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

第一,政府、学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持续的、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对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进程发展尤为重要。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财政投入,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支持。营造鼓励创业的氛围,进行创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利于创业的税收政策,保证高校创业教育项目的资金来源,进一步增加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贯彻创业支持政策,加强大学创业园、创业中心和创业孵化器建设,把创业教育视为重大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政府有关部门技术人才引进、相关用地、厂房建设等方面为创业学生有所政策放宽,特别是一些标准高的限制性条件。尽可能地降低学生的创业门槛,进一步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大力拓展校内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重要的工作环节。国外创业教育相关经验表明,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是培植创业中坚力量的沃土。而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要促进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的有机融合,必须要努力搭建适合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高职院校在具体创业教育实践中,要尽可能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优势资源。多渠道组织学生定期和不定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实习活动,及早得到创业体验,帮助学生积累初期创业实战的经验。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训基地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拓展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性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陈江.浙江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

[2]陈江.地方性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实践探索――以绍兴职业技术院校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06).

篇7: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以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本着创新意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服务,深化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极为有利,更是提升学生就业实力,增长知识和才干的有效措施。纵观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最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提升,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强化培养师资,提升物质保障等等。但是,由于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不多,国内很多高校在这放面都是被动的模仿西方国家,没有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突出问题主要如下:

(一)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

体系尚未形成很多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就课时安排以及执教内容来看,大部分教师大都侧重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未对创新创业教育加以重视。由于任课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实践经验缺乏,甚至把这部分教学内容一笔带过,一些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属于普及教育之一,仅仅针对的是部分学生,因此讲课的过程中重视就业指导,这严重挫伤了一些学生的创业意识,他们获得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机会较少。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商务实践,把其限制在创业实务上,对实务技能的训练过于重视,而轻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种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如无源之水,难以长久。

(二)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或者辅导员。他们就业指导理论基础以及管理学生的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对创新创业的知识了解较少,大多依靠书本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不和学生分享一些实际案例或者实践经验。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相比,师资力量和数量较为缺乏。

(三)校内缺乏创新创业氛围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力度不足,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这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创新创业课程单一,活动缺乏,课堂设计简单,难以形成深刻的影响。一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活动浮于表面,各高校创办的课程、教授的内容极为相似。同时,没有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社团的作用,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同学缺乏沟通和展示的平台,这也严重抑制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培养高校教育主体

长时间以来,人们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虽然知识基础比较扎实,但是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精神。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知识经济作为主导力量,要想学生全面发展自身,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实践中运用这种素质和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显然,这种素质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系统的锻炼和学习,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主导。

(二)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对高校教育结构进行调整

当前,一些传统的痕迹在高校内教育结构中还有存在:细化专业,学生进行课堂教育学习,时间能力缺失,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难以提升,和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比,教育的结构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之后,有机的结合教育主体和学校、社会的发展,保障学校走出粗放型、走向集约型。所以,我们应在教育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便于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对高校教育功能进行拓宽

高校要把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向社会输送,更需要致力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创新创业教育角度而言,其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更能保障高校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显然,以学生学习、就业、成才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承担着更多的育人任务,因此我们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教育效果。

(四)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高校生态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和学校育人、学生发展有效结合在一起,并连接服务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在教育主体、客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保障这一系统发展获得可持续进行。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连接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对和谐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加以重视;

其次,就设置交互手段和教育模式的来看,需要确立兼并互溶,相互吸收的原则;最后,在对教育之间各方利益进行处理的时候,需要很好的统一学生、社会和学校三者的效益。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一)在高校整体育人体系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

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完善的过程中秉承服务学生的思想和理念,对学生培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意识、精神和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构建的时候,可通过开设相关创业课程,把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以创新的眼光对待创业教育,把不同专业的知识和理念充分的交叉和融汇,把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把创新精神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之中。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把基本知识、理论向学生讲授,还需要在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耳濡目染学生。

(二)强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和平台

从学生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一直到学生创业项目的申报、验收以及最终的实施创业的过程中,学校要给与重视,并重视相关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经济、制度等倾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扶持制度建设。在高校内积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对学生新课题的研究加以支持并扶持。构建相关学生确认制度,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获得发明专利,取得学术比赛名次等,可以申报科研创新学分。完善各类勤工助学活动机制建设,让学生树立坚持不懈、奋斗不止,秉承自强不息意识以便于和社会的需求相匹配。可以创设创新创业导师、科技创新学分、创新创业基金会以及各种与此相关的讲座等形式,不断深化和推进创业教育工作。在高校内积极举办多种多样的实践性创业活动,营造高校浓厚创业氛围。通过各种活动、学科竞赛的开展,保障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被科技促进,在高校内广范围宣传和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尽可能提升。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校外部环境进行优化

促进各高校所在地政府部门制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的政策扶持。只要和制度相符合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就应该在政策、资金上进行扶持,以便于保障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进行创业。合理的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孵化园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在税收、土地等进行倾斜,完善科技资源、设备设施的建设,更应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保障更多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完成自己的梦想。对创业之后的培训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通过成立相关机构,由培训专家,专业教师以及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咨询机构,让大学生获得的服务更完善,在其项目选择、审批、计划制定和修改等中给予帮助,解决大学生经验少所带来的弊端。

(四)在高校内构建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对创新创业文化中所蕴含的不怕失败、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等精神和理念深入挖掘,融入求变、求新等精神,让大学生把创新创业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在高校内鼓励学生建设创新创业社团并鼓励学生深入参与。如在高校内建设相关协会,深入动员学生参与其中。各个社团由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科学指导社团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并为社团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让社团建设步入正轨。完善高校内部创新创业鼓励机制。在高校内举办相关评选活动,树立高校内部创业典型并广泛宣传,保障学校内部具有浓厚的科技氛围。把学校毕业生中创业较好的学生请进学校给学生进行经验传授,以真人真事的方式宣扬创新创业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

篇8:高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高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采用问卷的方法,从学生语法知识的需求、语法课堂教学和语法教材使用三方面调查了中部某省九所高校英语专业的`<语法>课教学现状.对这些现状的分析表明,现行语法教学和主流语法教材与现在学生的语法知识结构和需求存在矛盾.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改进语法教学和编纂新的语法教材.

作 者:徐泉 XU Quan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钦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 23(3)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语法教学   现状   需求   教材  

篇9:高校三生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高校三生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民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的提高,在高校实施“三生教育”成为一种必须,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高校“三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构建,使人的生命状态由自发走向自觉,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

关键词:三生教育;高等学校;教学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是“三生教育”。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显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尊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对人尊重,根本点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教育的最高价值就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但是目前高校教育中却相对缺乏对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关注,因此在生活节奏紧张、求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大学生在学会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学会如何做事情,此外,还需要懂得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这就对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从新的角度找到了素质教育的又一切入点、突破口和操作办法。笔者基于目前对“三生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基础,结合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各方面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认知

(一)课程性质与模式。“三生教育”作为大学生一门选修课程,力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学内容。“三生教育”由三方面构成,具体教学内容分为三篇:生命篇、生存篇和生活篇,三方面互为基础、相辅相成,分别回答了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生命教育是根本、前提,本篇分为三个专题,分别为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生命之美,每个专题之下又分为小的模块,分别是:生命存在――何为生命、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信仰、生命之美;生命之美――生命伦理、生命责任。本篇着重回答:“什么是生命?你的生命价值是什么?你的'人生信仰是什么?”你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进而帮助我们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基础、关键,生存篇主要分为三个专题,分别是生存智慧、心灵成长、生态文明,其中每个专题之下又分为小的模块,分别是:生存智慧――生存智慧、学会理财;心灵成长――你我他(她)、直面挫折;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关注民生。本篇着重回答:“你的生存能力能否适应社会?在遇到意外伤害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掌握生存规律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生活篇主要分为三个专题,分别是健康生活、善恶美丑,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每个专题之下又分为小的模块,分别是:健康生活――健康生活、生活能力;善恶美丑――感悟生活,学会放弃;懂得感恩,学会宽容;心理健康教育。本篇着重回答:“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友情和爱情?你的生活方式健康吗?在遇到生活压力的时候,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排解的呢?”,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教学形式。本课程主要在大学生刚入学的素质教学阶段开展,为期一年,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之下有三个相关主题,一共九个主题,每个主题4课时,其中2课时理论,2课时实践活动。

(四)教学考核。本学科的学习要求达到了解与识记、理解与领悟、应用与创新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三个层次的要求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具体含义是:1.了解与识记──能知道每个主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正确认知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概念。2.理解与领悟──要全面把握主题基本思想、基本理念、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方法的区别和联系。3.应用与创新──应用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思想理念和方法分析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并能正确科学的提出解决办法,并能实际应用创造实际价值和效益。

二、实践阶段

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加强“三生教育”的情感性,让学生的素质教育更贴近生活,努力构建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合而为一的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校德育素养和德育能力的发展。

(一)生命篇

1.素质拓展运动会;2.其他体育类比赛活动(拔河、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羽毛球比赛、长跑、短跑比赛);3.邀请生命讲坛,畅谈人生规划(新生教育内容之一);4.孤儿院、福利院、妇产科、火葬场等志愿活动,去亲自体验生命与生活的珍贵性与重要性;5.观看电影《阿甘正传》《生命因你动听》《心灵捕手》等影片,了解人生的责任。

(二)生存篇

1.社会实践增长见识,全面发展扩充才干;2.防恐、防震、防火等演习,落实安全教育知识;3.预防诈骗知识或灾难知识专题讲座;4.征集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案。

(三)生活篇

1.兴趣课程群的开设(插花英语口语、双语演讲等);2.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舞蹈大赛礼仪大赛、书法大赛等);3.感恩教育、温暖教育等人文性教育;4.举办校园善恶美丑行为大搜索活动;5.设定班级读书日。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三生教育”这三部分之间必须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生命是前期,生存是根本,而生活最终的终极目标,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真正实现校园的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篇10: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摘 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除了做好教学,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外,还必须对新时期的青年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美术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美育或审美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把“琴、棋、书、画”作为知识分子必备的知识,说明了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一、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施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且能够进行创造美,从而将美与丑区别开来。审美教育不但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比其他教育形式的审美分量更集中,更有代表性,成为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对高等院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所以高校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的美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审美心理的教学与研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充分利用美术作品鉴赏这个平台

作品鉴赏是审美能力提高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作品的线条、黑白、色彩等诸多因素感受作品传递的美与丑、是与非、真与假。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各种情感,或高兴、或压抑、或叹息,在完全投入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调动身体各个机能去感受美,进入审美境界,会让学生诱发联想,从而领略作品的意境美。从以下三个步骤具体阐述,怎样在美术作品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1)对美术作品做感性表述。美术鉴赏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对艺术形式的直接感触和审美关照来对作品进行品评。著名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姆认为,“感性观察是思维探索和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这种“感性概念具有最令人向往的开放性,那是达到充实和完善的最直接途径。”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不用考虑其艺术内涵,不用去了解其创作背景,只需要点明画面上有那些物象,把学生带入欣赏情境。这是鉴赏的第一步。

(2)引导学生对欣赏的画面进行理性分析。这个阶段要解决的已经不是作品给了你什么感受,而是作者是如何让你产生这些感受的。在此过程中通过系统且严谨的理性分析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趋于理性和深刻,进而引发学生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联想和想象,获得再次感受,使鉴赏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这个过程我们主要对作品的造型元素和形象寓意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味形式美的意味。比如我们可以先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笔触、肌理等造型元素,接着分析这些造型元素如何在画面当中形成空间感、形体感、运动感,以及画面中对比、虚实、疏密、对立和统一等一系列的形式美的法则。再通过横向比较,找出作品与其它画面相比较之下最突出的优点。使审美上升到画面形式和艺术风格表现的的高度。

(3)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对美术作品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对画面语言和审美信息符号的解读揭示作品的文化内涵、哲学意味,进而在从画面内容与形式、风格与品位、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画面做出评判。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角。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尚不具备深刻的人格,缺乏精神上的深度,他们所做的是结合“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尽可能地去理解和感悟。在评价过程中禁忌“惟我独尊”式的独断评论,以多元的、开放的方式展开。教师可以尽量收集来自各家的评论,已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都会存在对社会、对人性的批判或赞美。在欣赏美的同时内容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性的认识。

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提高审美的角度讲,动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画家,不强调系统的训练,更不需要创作出多么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于了解一件作“美”的事物产生的过程,从材料到步骤到最后效果。如果一点动手实践都没有,对美的体验就不能上升到较高的层次。

3.提高美术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高校美术老师,肩负着授业与育人的双重任务,所以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通过培训、研修、举办教学研讨会等,不断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在传授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出错误的审美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审美化能力和在教育过程中审美因素的传递能力,教师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实施美育的保证。

4.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学习西方国家在美术教育中的先进教学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史,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加深对西方精神文明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在学习国外对美的各种表达方式中将我国的绘画技巧及审美观点与西方国家的进行融合,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结语

美术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去领略、品味、体验和赏识自然的、社会的、艺术的美,进而促使学生在掌握对美的欣赏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树立、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提高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性情和净化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以达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领会艺术大师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出自己的精神面貌的。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写生,领略山川的高大雄伟,小溪的弯曲流转,树木花草的娇艳妩媚等,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发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xx.

[2]曹瑞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初探—谈21世纪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

篇11: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一、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的关系

(一)高校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机构

我国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的同时,社会对于用人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就是高校,高校不但担任着教授学生知识、教授学生做人道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同时还担任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实现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间更好的结合,只有找到正确的切入口,才能够教授学生更多的、正确的音乐知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机构不但有高校,还有民间文化组织,但是民间文化组织具有非常不稳定性,仅仅依靠民间文化组织来弘扬以及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为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学生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同时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高校学生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就更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责任。高校不但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机构,在高校中传承音乐文化势必会有很好的效果。

(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

高校教学不但要教知识,教道理,还要注重对音乐方面知识的教育。民族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教学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十分重点的内容。纵观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很多的高校对音乐教育都十分的重视,并且很多的学校将音乐设置成为基础课程,对于使用的音乐教材也会经过严格的挑选,这些现象也是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体现。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大,能够在国际范围之内获得一席之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这就要求充分的展现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由此可见,高校音乐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就应该是民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完美的融合显得非常的重要。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更好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也显得特别的重要,在教育教学当中也是一样的重要。因此,要想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实现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弘扬和传承,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实现音乐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更好的结合。说到音乐技术层面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选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来让高校学生更好的了解该作品的演绎技巧,让学生能够增强对音乐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类,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民族文化差异的同时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独特的魅力。教师在对音乐的历史进行教学的时候,运用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讲课十分有必要,通过以互动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等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让民族音乐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在音乐课堂的当中。实现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更好的结合,有助于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音乐的发展规律,更好的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育教学当中最忌讳的就是出现死板的教学方式,教授死板的知识。当然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更不能死守旧的一套,要进行不断的改变。在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时候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中先进的部分要保留,对于落后的部分要剔除。这就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通过挑选出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还要注意开放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密不可分性,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其他的先进文化,并且通过吸收的这些先进文化去创新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形成有力的教学队伍

能否实现好的音乐教学,能否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关键还得看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音乐教师在保障音乐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去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因此,音乐教师作为高校音乐课堂的领导者,在教学过程当中就要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要想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更好的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要加强对高校音乐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有力的教学队伍,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还需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总之还要做出很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孙晶.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J].当代音乐,20xx,02.

[2]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2.

[3]吴姿霖.中国传统音乐段落构成刍议[J].音乐创作,20xx,12.

[4]刘荣蔚.关于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研究[J].音乐时空,20xx,19.

篇12: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使用。这一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传统授课模式,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授内容,增加信息传递的渠道,得到高校和教师的认可和欢迎。但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多媒体教学出现一定的弊端,如课件质量不高,教师多媒体应用技术欠缺,多媒体技术应用范围局限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多媒体应用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模式;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xx)03-0205-02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20世纪晚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在教育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出现,并迅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课堂中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语言和文字单项输出的扁平式教学方式,形成声音、图像、影像语言、模型等立体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授课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目前,使用PPT幻灯片、教学影片等,借助电视和电脑屏幕、音响、投影仪等传统多媒体媒介,对学生开展教学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具有颠覆式影响。随着这一模式的广泛应用,近几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弊端。

一、高校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弊端

1.刻板追求多媒体教学的覆盖,忽视高校多元化课程类型的教学需求。与中小学普及知识教育不同,高校教育作为专业理论教育,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教师教学手段的要求是不同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等对专业教学方式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对不同专业学生所设计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和应用操作类课程所需要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所不同。面对如此多元化的课程类型,统一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显得教条与欠缺合理。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只有与教师的黑板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画、模型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授课效果。现在,存在部分学校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刻板追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各个专业的使用,忽视学科专业特点和其他教学方式的综合使用,影响教学效果。

2.单一倡导多媒体教学形式,忽视教学课件内容质量和学生接受情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门槛较高,要对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掌握。虽然高等院校教师要求接受媒体技术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短,内容浅,教师专业背景不同,大部分专业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只停留在初级入门阶段,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质量一般。有的教师甚至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或者将其他类似课程的课件拿来使用,极大地影响授课质量。在相关调查中发现,有的多媒体课件缺乏科学设计,忽视学生感受,加入过多的影音元素、动画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影响大学课堂的严肃性。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仅仅将课本文字复制粘贴到幻灯片中,讲授过程中文字过多,翻页过快,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有的教师,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喧宾夺主,忽视教学内容。这严重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3.狭隘定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忽视多媒体技术在其他教学环节的应用。当前,很多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幻灯片和教学影片,这对多媒体教学的定义极端狭隘。仅仅是课堂上的“多媒体”,绝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技术现代化。一个专业的设计是多层次、多环节的,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实践实习、课外讨论、作业论文、实验操作等环节,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授课中,更多地要延伸至课堂外,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4.片面要求教师对多媒体方式的使用,忽视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当前,部分高校将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之一,鼓励教师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从事教学并成为骨干教学力量的教师年龄大多在40岁到55岁,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使他们形成一套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骨干教师思想上有抵触意识,强行使用可能会影响授课教学,而普通高校整体教师队伍忙于专业的教学科研,很少统一组织定期教学技能培训,即使开展培训,往往只是一场简单的讲座或观看教学影片,对提升教师技能,效果极其有限,这也会影响课件制作质量,使多媒体教学效果流于表面和形式。5.多媒体技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不同于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为保障多媒体教学的顺利实施,各高校需要一定的设备基础和技术支持,教学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停电、计算机故障、网络速度,甚至教室光线都可能影响正常教学实施,有时甚至出现开课多时,教师仍在修复计算机系统或移动硬盘的情况,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桥梁,往往模式统一,缺失情感,即使画面精美或效果优良,也无法取代教师人性的讲授、随性的课堂发挥和与学生的互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它仍然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们必须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开辟新的思路,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模式发展的新思路

1.树立正确的教学新观念。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特色,设计教学方案。多媒体技术仅仅是大学课堂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课堂教学重点还是要以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讲授内容,切不可本末倒置,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正确地制作、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为主的教学思路。课件制作要以教学内容为重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为基本要求。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聚焦教学目的,明确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工具角色,使其在教学环节实现作用最大化,效果最佳化,提升教学效果。

2.加强教师队伍教学技术技能培训,熟练灵活地使用各类多媒体设备。大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想制作水平较高的多媒体课件比较困难,有的教师只能使用“PPT”制作简单的提纲资料,多数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和理论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加强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力培训,是做好多媒体课程教学的关键。高等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师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培训,从基本原理、课件制作基本知识、教学资源的检索收集、新媒体设备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应用的培训,使教学方法和技能同强化专业知识同等重要,让多媒体课件内容符合课堂教学情境,让大学教师熟练制作较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操作课堂中的各种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一气呵成,有机统一。

3.改善教学团队管理和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团队多媒体资料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共享。改革现有教学团队管理体制,改善高校教师中“各自为战”的现状,加强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形成教学科研梯队。在教研团队中,可由技术能力强的教师负责课件制作,学术水平高的教师负责理论把关,教学经验足的教师负责内容设计,团队合作,设计出适合本专业教学,让学生接受,能确实有助于教学实施的精品课件,并将这些课件在团队里共享,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有助于新进教师的成长和教研团队的形成。

4.深层次、多方面地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在高校教师中革新多媒体教学观念,突破对多媒体教学即“PPT”加投影仪的狭隘理解,同时使“多媒体教学”这一观念走出课堂,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以外的其他教学环节发挥作用,如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网上作业系统、线上学科讨论、专业报告会网络直播、客座教授远程授课系统、学生网上学习小组、网上师生资源库共享系统、精品课程专业页等。随着移动媒体和互联网+概念的流行与应用,也可将新媒体应用到教学中去,制作相关课程APP,让学生可下载,并在课堂以外进行学习和互动。师生还可以建立课程公众平台,实现手机考勤和作业提交,通过教育网实现不同学校同专业之间的教学互动和学生交流等,让现代技术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总之,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使用,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是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最有利的方法和手段。面对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等院校应更新观念,理性面对,合理设计,充分利用,让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提升效果,在高校教育中最大地发挥促进作用,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尹敬齐.多媒体技术[M].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2]史育英.试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兼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16).

[3]王鲁梅.多媒体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教导刊,20xx,(10).

[4]荣曼生.普通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xx,(3).

[5]刘和海,王清.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xx,(12).

[6]荣曼生.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育信息化,20xx,(4).

篇13: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一、高校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一)人际交往上的孤独感

有些学生由于在中学时一心扑在学习上,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这样的学生一般很少和同学交流,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可悲的是,这样的状况还常常被老师和家长引以为傲,是好学生的标准。等他们考到大学之后,也很少主动与人交际,由于进了大学失去了中学那种模范的光环,就变得更加孤独,甚至产生自傲心理,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有种顾影自怜的感觉,总想着别人去主动接近自己,自己绝不主动接近别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不愿意投入到火热的集体生活中去。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自小被家人呵护,成为家中的小太阳,什么事都不会做,以至于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打理,要么怕洗澡,身上出现异味;要么怕洗衣服袜子,影响其他同学,如果指出他的毛病,他还火冒三丈,拒不接受,这样也引发了交际方面的孤独,他自己不屑与人交往,别人也不愿意和他交往。也有些女生,仗着自己有三分美貌,就常常以绝代佳人的姿态孤芳自许,要么一言不发,整天沉默着,要说话就是语言尖刻的“毒舌”,这也是一种心理问题。

(二)厌学心理

有些学生在高中就不想学习,产生厌学情绪,被家长逼着考大学,进入学校以后又故态复萌,对所有的学科都没兴趣。没有家长的约束,就更加肆无忌惮,逃课,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精力都用在网络上,男的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女孩则沉醉于淘宝;要么就将精力用在恋爱上,根本不为以后的就业着想。也有一部分学生本来也是爱学习的,在高中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磨练之后,进入大学发现学习环境相对轻松,紧绷的神经一旦松懈下来,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觉得考上大学不过如此。还有的是因为社会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使他们觉得读大学和不读没多大区别,因此也失去了学习动力,开始厌学。除了以上两个心理健康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心理问题也困扰着学生,例如有的学生因为个头矮,容貌欠佳而产生自卑;有的因为家庭生活穷困,和有钱的同学相比产生较大的落差,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

(三)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还有一个就是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缺少教育,使孩子终日生活在战战兢兢中,以后就会形成孤独不合群的性格;有的是过分溺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并且生活自理能力差。还有的家长在孩子读幼儿园和小学时,孩子与人产生纠纷,家长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从来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这样就使孩子养成了缺乏责任感的个性,错的都是别人。在学校教育方面,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老师偏爱那些文静的、爱学习的学生,对于他们的业余爱好都不了解,也不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总将那些埋头学习,不与人交流的学生当做模范表扬,使这类人一直以为自己不交际是种美德,以后就造成了他们孤傲的性格。有些学校在教学时只注重考试成绩,对于文化课之外的课程干脆停止不上了,这样的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对于一些有益的活动无法介入,也容易促使他们的心理问题产生。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拜金主义流行,使那些家庭贫寒的学生产生自卑;也有的是对于外表美的推崇,使那些身材和容貌不佳的学生产生自卑。

二、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学实施优势

针对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纠正的方式并不是专门的心理疏导,而是要通过人文素质的提高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纠正和疏导,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优势

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由于人文性,因为语文是记在人类文化的载体,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具有记载、描述、解惑和探索的功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伴随着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功能,可以领略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语文学习的这些特点为心理教育提供了条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语言向学生讲解,与学生产生交流。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等不同手段,将自己对文章学习的理解、认识和感悟都反映出来。这个过程带着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将自己的个性凸显出来,使同学们看到了此人的个性特色。一堂语文课中,老师、学生、课文、课文作者以及文中人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比较、质疑、参照、启迪和吸收的相互作用,观点相同的人会觉得找到了知音,观点相悖的人会忍不住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这样一堂课就成了语言的交流空间。高校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凝聚了人类的美好感情,有的蕴含了学者的思想精华,这些作品都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在学习过程中,作品中的审美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想可以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给学生以正能量的教育。

(二)语文教学对心理教育的渗透

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交往。像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和《史记》中的《将相和》,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可以让学生知道朋友之间的珍贵,以及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的正确取舍,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在语文学习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去自主学习,在课文中有许多古人通过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像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凿壁偷光的匡衡等。还有一些古诗也深刻揭示了少年时代学习的重要性,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还有一些作品可以用来激励学生的意志,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受过宫刑仍然坚持著书的司马迁,为完成《游记》而坚持不懈的徐霞客以及周游列国的孔子等。语文学习中更多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的作品,像努力探索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有为了尽孝而弃官的李密,忧国忧家的杜甫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这些人都是具有担当的人,为国家,为人民或是为了家里老人都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学习,让学生培养良好健全的品格。

三、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实施方法

(一)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前提条件包括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作为高校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优秀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及时调适自己的状态;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能吸引学生听自己的课;还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爱心基础上的,只有教师爱学生,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才会爱老师,认真听他上课。这种关系不仅建立在课堂上,也包括在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每一个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教学环境应该以民主和宽松为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善过去那种一人讲课大家听的传统方式,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可以反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千万不能因师道尊严而对学生的态度产生抵触情绪。在语文学习中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像教学一些戏剧剧本时,教师可以作为导演,知道学生排练一出话剧,让学生深入到角色中体会人物的情感。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文转化成有声有色的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

利用语文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要从课堂中和课堂外两个途径入手。课堂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学主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如善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明白交际的重要性,还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在世上的价值不是因为外表的优秀,而是对社会的贡献;也不是有钱就是优秀的,良好的品德比金钱更重要。还要学会善待父母,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学会感恩。不仅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每一个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此外还要学会担当,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这些在所选课文中都能学到。另一个途径是来自课外实践,可以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中,如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体会给予的快乐,这些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也能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课外实践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一些经典之作,了解前人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结语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语文教学因为具有一定的优势成为首选,要做好心理素质教育,还要多方面努力才行。

篇14: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满足自身对物质生活要求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成为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对于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艺术素质甚至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对象,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不可忽视的。舞蹈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纳入其课程体系当中,学生在学习自身专业课程之余、丰富课外生活的同时也能够对艺术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进而对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产生作用。本文从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对舞蹈课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旨在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见解,为高校理论教学做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素质教育;研究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家对人力资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仅仅依靠专业课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生产力要求,因此,无论是从课程的改革上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上,学校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高校舞蹈教学方面,多数学校已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得舞蹈课程在高校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但由于其内容的多变性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高校在舞蹈课程的内容与方法方面,目前来说问题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过关,课程的内容与设置有欠缺,自己教学方法死板、教条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下来都会对学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将此类问题重视起来,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对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将舞蹈课程作为一项公共课设置给大学生,尤其是非艺术专业的同学,这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了培养其艺术素养的条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

一方面,现代主义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传统意义上,课堂的作用主要是教师进行知识的教授与传播,学生只需要将相关的专业知识接受即可,学生的课程体系中除专业课与公共课之外,并未设置多余的艺术课程,学生欠缺应有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高校学生内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团队的作用,而专业课的学习往往是相对枯燥的,由于艺术课程,尤其是舞蹈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及自主性,课堂内容与形式相较于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是活泼善动的,因此,将艺术课程纳入非舞蹈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丰富其课余生活的基础上,更能使学生内部之间很好的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交际与互动能力,为高校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相关兴趣,丰富课余生活

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社会的进步使得互联网与多媒体教学在各类教学中广泛应用。在非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一般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课程的设置,对于枯燥无味的口头讲述,学生往往没有较大的兴趣,甚至会产生一些抵触的心态。而艺术课程的设置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课过程中的调味剂,使得学生在培养相关兴趣的基础上丰富其课余生活,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对于学生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非常重要。其中舞蹈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纳入其课程体系当中,学生在学习自身专业课程之余、丰富课外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有浓厚的兴趣,进而对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产生作用。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首先应该从学生本身的意识抓起,学生自觉地提升素养意识,才能在根源处提高他们对自身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视。高校学生不同于一般舞蹈专业学生的方面就在于,他们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整体性素养的培养不重视,这种现状不仅不符合当今社会形式的发展,而且对自身艺术认知能力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培养学生对艺术认知的自觉意识,就要将艺术素养教育贯穿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的始终,贯穿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将艺术教育融入到各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与示范作用,培养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信息化背景下,与互联网教育结合起来,从更深层次和更多方面增强学生的艺术信息意识。

(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传统意义上来讲,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内容主要是由教师进行讲授与部分学生的互动组成的,而新时期则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将学生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主要的学习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尤其对于艺术课程,其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自护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舞蹈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将班级成员按小组划分开来,并对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经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与自主学习,最终得出结果进行汇报。同时,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办法,教师在进行准确示范之后,让学生自行进行练习与交流,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自主能力,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对学生是否能学好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高校都应该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重视起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传道授业解惑解惑者。教师作为舞蹈课堂主导者,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吸收与艺术实践有着统领与协调作用。因此,无论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是舞蹈技能的表现,教师应当将舞蹈与艺术素养的提高作为基础任务进行安排,并将其贯穿到每一次的学习与实践中。对于舞蹈任课教师来说,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将舞蹈专业知识贯穿到理论教育中。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舞蹈技能学习的兴趣与创造力,高校必须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当做一种日常工作任务,为舞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

互联网与信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互联网与课件教学已经在各类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广泛喜爱。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演出团队或组织达成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关于舞蹈的活动,进而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提升。无论对于哪些专业的教学,都应根据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实际接纳情况,学校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高校学生对于舞蹈相结合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对于艺术课程的兴趣与能力,使其能更加主动地学习。

(五)擅于互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当今普通高校舞蹈与相关艺术课程主要强调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与吸收。因此,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凭枯燥的理论教学很难使得学生真正的对专舞蹈知识进行吸收,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一些舞蹈实践,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兴趣。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舞蹈教室,为学生提供舞蹈实践的机会,将实践活动也纳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丰富课堂内容,将艺术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结语

为更好的培养新兴人才以适应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跟上历史与经济发展的潮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舞蹈课程作为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对于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从师资力量的壮大方面,还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高校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舞蹈课程的设置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姜瑜芳.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J].黄河之声,20xx,(24):70.

[2]杨晓雨.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戏剧之家,20xx,(23):189.

[3]何静.浅议高校公共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8(02).

[4]张艺斐.李永明.浅谈舞蹈教育在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大众文艺,20xx,(14).

[5]张梦缘.浅谈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xx,(02).

[6]斯琴.浅谈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北方音乐,20xx,(18).

[7]杨永倩.浅析高校古典舞教学现状及开展策略[J].艺术科技,20xx,29(11):342-343.

[8]邢令果.浅析高校古典舞教学现状及开展策略[J].黄河之声,20xx,(08):36.

篇15: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一门语言工具,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当中,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与实际人才需求量快速上升呈现极为不平衡的状况。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一直以来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材内容不合理、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没有引起学校广泛重视、缺乏跨文化语言教学语境、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陈旧等。因此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效果不明显,严重阻碍了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虽然传统英语教学能够培养出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但是由于注重西方国家语言文化内涵教学,不能运用英语语言思维,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语用失误,大大增加了交际难度和交流障碍。即使说得上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因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语言表达不符合外国习惯等,造成了交流上的失误或失败。语用失误会使得外国人认为你不真诚、居心叵测或用心不良,就不会因语言水平问题而原谅你。因此,高校应重视跨文化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探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手段与策略,积极创新英语教学理念,从而有效地提升跨文化交际人才质量。

一、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跨文化教学理念不到位、教材内容陈旧、测评方式不科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缺乏语言交流的语境等现状。还有由于在教学中没有贯穿西方语言文化和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学,从而导致英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学生不了解西方社会文化传统,往往运用自己的文化思维方式去揣测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在交流过程中就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和文化观点上的矛盾冲突,不恰当的言行导致交流失败或尴尬局面⑴。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之下的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教学理念,往往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强调英语四六级应试考试方法,教学重心放在了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上了,不重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背景的传授和英语思维方式。很多英语教师自身缺乏西方国家文化知识,因而无法对学生进行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与思维教学,这对于跨文化交际是极为不利的。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忽视了西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知识的介绍,完全与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相脱节,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严重阻碍了英语跨文化教学活动与交流。现在学生大都比较急功近利,以拿到四六级证书和文凭为目的,对于耗时耗精力的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自然放弃掉了,对西方文化知识学习没有任何动力和积极性。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很多,诸如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总之我国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需要加以扭转和改观。

二、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实施策略

1.增设西方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拓展第二英语课堂,创设跨文化交际的语境。比如开设英美国家概况、英美社会与文化、英美社会礼仪人门等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知识背景的课程,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英美等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生活背景,不会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语用错误。学校还可以通过拓展英语第二课堂,进一步延伸英语文化教学,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大高校都聘有外籍英语教师,学校不妨把这些外教资源利用起来,设立“英语广角”这样课外交际课堂’充分利用外籍教师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语境和交流机会,从实际方面锻炼学生的英语语用表达能力,可以请外籍教师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指导,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领略语言背后的西方文化知识。通过与外籍教师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英语思维能力,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采用校园英语主题演讲会和主题晚会的形式,具体活动内容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编排英语话剧、英语小品、文化情景剧、英语诗歌朗诵、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化妆晚会、英语游戏等形式多样的内容,让学生完全使用英语交际语言,在跨文化英语交际语言环境中体验西方文化。

2.优化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水平。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融人一定量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理解和掌握课本教学内容的社会生活背景。中西文化巨大差异阻碍了语言交流,加强中西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与学习,以及对中西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异同的比较研究,这样就会大大减少语用方面的错误与失误,尽量减少因母语语言系统本身和母语文化干扰造成的语用失误。教师上课前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音频、影像等展示课文中需要了解的中西文化差异;也可以在课堂授课中穿插一些英文原版文章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原版资料,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了解西方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之后,才能够加深对英语文化现象和特征的理解。

3.建构“交际体验一结构学习一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模式。所谓交际体验学习模式就是以交际功能为目标、以日常生活为重点的外语教学模式;所谓结构学习模式就是以语言技巧为训练目的、以语言结构为重点、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媒体的教学模式;所谓跨文化意识就是以了解西方文化知识为目标、以各种西方文化风俗习惯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交际一结构一跨文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英语教学日趋交际化。交际能力培养包括语言形式的语言、社会规则、文化规则、语法规则、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等方面。交际体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了解一定的知识语言语境之后,可以正确判断话语的合适与否,保障交际双方能够在相互理解的语言语境中顺利交流下去。教师要学会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来指导学生实现英语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提高,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运用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而培养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西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研读、西方文化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了解三个方面途径加以解决。

4.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手段,不断反思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增强跨文化教学意识,接受专业培训,深人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礼仪等,积极改善英语教学条件,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命令、威胁与惩罚的“控制型”师生关系,建立起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英语教师的素养还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技能、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较高的人品修养、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等。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树立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观,施行英语教学跨文化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采取提供信息为主的、分析原因为主的、提高文化敏感的、改变认知行为的、体验型为主的、互动式为主的等六类训练,这几种训练方法往往交叉使用,互相补充。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门包含着语言、非言语、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的综合能力。英语跨文化教学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运用交际语言理论教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成为英语教学重要科研课题之一,建设一支具有西方文化知识的外语教师队伍,英语教师结合教学工作,能够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教学改革,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进行深人和系统的文化研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大英语教材内容的改进,增加西方文化知识部分的分量,营造跨文化语言交际气氛与氛围,突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还要进行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直接讲授法、课堂交流实践法、对比分析法、融合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途径;优化教学设计,增加中西文化的对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突出口语与阅读教学。总之,实施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篇16: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舞蹈 审美教育 培养

论文摘要:体育舞蹈是融舞蹈、音乐、服装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它既能增进健康,塑造美的形体,又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大众健身方式,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合格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舞蹈作为体育美学的组成部分应如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本文从体育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体育舞蹈教学中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论述。 ァ —お

一、体育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从体育美学的观点来看,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协调发展的身体、匀称的体态。熟练敏捷和优美的动作,以及开朗的个性、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和高尚的情操。[1](P.87-88)体育舞蹈这个项目既有增强体质的作用,又能较好的体现体育美学的个性,是充分体现健与美的有机结合。体育舞蹈是以全面、多样、直观的方式展现人体之美的,作为一项最能体现人体美的新兴运动。它不仅可以展现出体育运动矫健的轻松感,而且还展现着艺术动作诱人的韵味感。选手通过躯干和四肢部位的动作及其相互配合,以人体表现出美的形体、姿态、造型、表情。同时,选手又可以运用舞姿、舞步、转体、升降、跳跃等丰富多样的人体运动方式,展示人体之美。在观赏过程中,选手们匀称的体形、优美的舞步、纯熟的技巧、默契的配合都可使人从中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享受。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够渗透到体育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其他项目更加符合审美教育的要求,更加有利于审美教育。

因此,体育舞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良好手段。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会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她们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学习兴趣,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二、体育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审美意识和能力

(一)对学生美感的培养

美感是审美的重要条件,美感与审美者的条件有关,审美能力可以通过美育来培养。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需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进而激起美感,产生心理愉悦,享受美感。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具备更为深广的艺术素养、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充分体现其艺术美。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以自身特有的形体美、仪态美、教态美、情感美通过教学融入到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之中,做到语言美、内容美、动作美、效果美。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首先进行的是“启发教育”,让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的发展史,通过观看体育舞蹈表演的影像资料掌握体育舞蹈的相关知识,从视觉听觉上去感知体育舞蹈的形体美、动作美、音乐美、服装美等,继而对体育舞蹈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了才能用心去学习。体育舞蹈是体育、舞蹈和音乐集一身的一项竞技和表演运动。挺拔的形体,协调的动作,是学好体育舞蹈的前提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并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和要求,通过合理的训练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让学生充分感知到舞蹈的形体美。在对美有了初步的感悟以后,我们才可以进入审美的高一级阶段,即通过比较辨析,鉴赏美的不同类型、风格和层次。

体育舞蹈运动表现出的刚健有力、挺拔伸展、潇洒、优美的和谐动作,衬托出美的形象,给人以信心和赏心悦目的享受,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在“启发教育”下,必须注重动作美、造型美、示范美,以美的魅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倾向。这是所谓的“示范领悟教育”,教师通过示范,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最适合大学生的特点,能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通过体育舞蹈的动作示范,正确的树立起学生对美的感悟,从而才能培养学生在实践动作中提高审美的能力,并在今后的体育舞蹈道路上追求美、崇尚美和表现美。

(二)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喜欢表现美。体育舞蹈对身体姿势及动作表现技巧有特殊的美的要求。所以在舞蹈练习中必须用自信心带动情绪和表情,抒发内心情感,真正的将情感投入其中,才能理解体育舞蹈的风格内涵,进入美的境界。[2](P.111-113)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在初学阶段,由于运动技能的差异和缺乏自信心,加上害羞心理较重,怕做得不好别人笑话,往往不敢表现自己展示美的能力。在这样种情况下,教师的鼓励、赞赏、暗示往往能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表现力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引导和赞赏,鼓励学生大胆、自如地抒发内心情感,自信地去表现动作美感,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增强自信心,提高表现美的能力。由于学生的气质特性不尽相同,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也会遇见各种难题。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气质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去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体育舞蹈大胆地去表现美,去感知美,去享受美。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多数是男女配合进行练习。因此对身体姿势及动作表现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和鼓励,使男女舞伴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领悟配合的美、和谐统一的美。这也是体育舞蹈形式美的高级层次。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注重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一次表演,完成学生的技能技术练习,忽视审美教育中鼓励学生表现美的教育,致使很多学生无法从中享受美表现美,即使尽力去表现美也不是发自内心情感,是一种僵硬的故作做作的表现,从而失去了审美教育的目的性。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体验美的同时鼓励学生如何去表现美,通过舞蹈去表现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这是体育舞蹈追求的美,也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最应该注意的一个环节。

(三)对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也在于创新,创新是保持艺术家生命长青的最好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去创造美。[2](P.111-113)

首先,在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教授动作,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展开艺术想象,打开创作思维,培养学生创作美的能力。一般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容易忽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一味的模仿,没有自我创作的欲望和表现。因此,创造美的活动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内容,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活动。教师讲解编排技法和要求后,可以让学生自找音乐,自我设计,自我创作,也可以分组进行互相合作,调节课堂气氛,调动每个人的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表现力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引导和赞赏,鼓励学生大胆、自如地抒发内心情感,自信心地去表现动作美感。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体育舞蹈具有美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增进人的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等作用。所以体育舞蹈已列入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并且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起来。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使学生的气质、姿态、动作更加优美。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健康的审美观和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马洛斯将审美需要看成是人格的最高价值和最高追求,美有利于人变得更健康。一切艺术的终极目标都应该是追求高尚的人格形象,高雅的生活情操和完美的精神世界,追求真善美。[3](P.72-73)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舞蹈教育中要注重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审美价值观不断提高,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泽金.试论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美育[J].体育科技,20xx,(4).

[2]秦晓松.体育舞蹈美的欣赏与创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

[3]刘超群.国际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2.

[4]刘慕悟.体育美学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篇17: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一、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完善人格、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同样需要在教育发展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一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思想的改革要求师生首先要共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美术家,而不是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美术匠”。如在进行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先让学生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能熟练搭配色彩后再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校在确定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开展调查研究,邀请行业、企业的技师和工程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学生授课或者做学术讲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实践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想提高美术学生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国内外研修和项目支撑,培养国内知名的美术专业领军人物;二是通过选送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轮训、实训和顶岗,提高教师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实施校外美术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校内专任美术教师“结对子”,兼职教师全程参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以上三点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美术教师成为具备深厚艺术知识底蕴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传授者,并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中渗透人文精神,使教师可以借助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自我人格得以升华。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实际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一是高校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美术专业基本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美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理论素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学生课程较多、学校设计的课时量是有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决不能泛泛而讲,要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因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种媒介,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备课,扩大课堂的知识面和内容含量,授课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4.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专业学生由于从小就侧重艺术理论和专业课学习,忽视文化基础课学习,导致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基础不好。但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对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历史、文化、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感受领会高雅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寓意,才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汇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因此,高校在做好美术学生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有重点加强学生文化国学等课程教学,切实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而且,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启迪、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和想象力,这是教师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二、结束语

系统科学的教学改革是推动美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美术教学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科学设计、有序推进,需要高校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不断探索实践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艺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篇18: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双语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结合本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对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从教学模式、教材、教学方法、师资培训、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改进,推动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双语教学;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师资培训;教学改革

1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双语教学的实践工作,其中一些重点大学的双语教学开展的较早,有些学校早在20xx年教育部出台相关双语教学的指导意见以前就开始了双语教学的试验工作,还有一些学校已经在某些课程中已经开始全英文教学与双语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但在很多非重点普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起步较晚,并且大都面临以下众多问题:第一,教材的运用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国外原版专业教材,也没有适合学生使用的规范化的国内专业英语教材。第二,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目前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上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课程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英文资料翻译,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第三,师资力量缺乏。双语教学需要的是既有较高外语水平同时又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目前我校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匮乏,现有的老师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第四,专业知识的运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英语与其它课程之间缺乏一定的对应关系,专业词汇与专业术语在其它课程中得不到巩固与运用。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专业课中英语教学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从有限的角度上提高了本专业的英语翻译水平,掌握了有限的专业英语词汇,对本专业理论的英语表达也仅仅有了一个较为肤浅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运用,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通过实践探索适合普通高校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2.1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从1995年开始考试至20xx年底,全国报考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的共有21万多人。大大促进了金融系统职工培训工作与国际专业培训的接轨。可以预料,我国金融保险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量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目前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本难以满足金融业日益发展的需求。

2.2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内地从事金融教育的人几乎都认同,我们的金融教育偏重于所谓的“宏观金融”,而忽视了“微观金融”,这实际上等于承认,我们过去对finance的理解是片面的。真正的finance有三层涵义:首先,是指货币资金的管理,特别是指由政府、公司和大型组织对大额货币资金的管理;其次,是指货币资金,特别是指由银行或类似的机构所提供的用于帮助企业经营或购买的货币资金;第三,是指为公共活动、组织和企业等提供货币资金,特别是大额的货币资金。这意味着把金融理解为“货币资金的融通”其实是片面的。因此,对于金融专业教育来说,推行双语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使我们跟上世界金融迅猛发展的步伐,还在于它有利于我们对现有金融专业教育的改造,使之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教育接轨,从而有利于我们培养出更加务实的金融人才。

3我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情况

3.1学生的选择

我校的金融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主要接受基础英语的教育,大三、大四有少量的专业英语的课程,学时仅为32个。因此学生的水平大多在大学英语四级左右,为了有效地与基础英语衔接,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只能选取大三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

3.2课程的选取

《保险学原理》是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首先,在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接受外资保险公司资本投入的同时,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或者购买外国保险公司的股份,甚至收购一些外国的保险企业;其次,在业务经营方面,我国的保险业不断通过再保险分入分出或国内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鉴于保险业与国际的日益接轨,其对双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为此,我们选择以《保险学原理》这门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试点。

3.3教材的选择

双语教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选用一本合适的英文版教材。由于国内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英文版教材《保险学原理》几乎是空白,而通过进口国外教材的方式引进教材的成本非常高,学生难以承受昂贵的书价,因此,我们选取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业英语系列教材之一的《保险学原理》。这本教材的课文全部选自各领域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报刊、杂志及教科书,其题材广泛,内容翔实。但是,就双语教学而言,它的内容的严重的缺乏系统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内容做出了较大的调整。

3.4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授课为主,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对于多数内容,我们尽可能使用英文教学,而对于重要的专业术语,我们则以英文解释加中文准确定义为主。在课堂讨论时,我们引入了情景教学法,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全部用英文表达尚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学生普遍认为,加强课前准备工作尤其重要。

3.5考核方式的选取

本课程采取了笔试加口试的考试方法。在笔试过程中,我们为学生选取了二十个专业问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两个问题用英语答题,在口试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笔试的答题情况用英语简述自己的主要观点。根据笔试和口试的综合表现实行10分制。这种考核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和大力配合。

3.6调查反馈

在课堂教学实践结束之后,我们向学生发放了调查表,发放表格30张,收回28张,占参加课程学生93.3%。调查表明:在教学内容方面,有78.6%的学生认为内容的难易程度适中;在授课方式上,认为本课程做到了讨论与授课结合的占到了78.6%;在教材的可读性上,认为可读性适中的占60.7%;在课程考查方式上,赞同口试的占82.1%;在教学方式的可行性上,认为可行性较强的占53.6%;其余的均认为可行性一般。

4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对策

4.1选择适当的双语教学模式

我国双语教学刚刚起步,受教材、师资和学生现有水平的限制,双语教学开展的程度并不相同,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模式。现有的主要模式有:一是渗透型,即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有的是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有的是将一些名词术语讲给学生,并适当辅以汉语解说;二是穿插型,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或以英文为主,在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三是示范型,即某个学科中,大部分时间是用中文教学,选择一定的内容,用一定的时间用纯英语进行教学;四是选修型,即开设某个学科的选修课,用纯英语进行教学,或将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设置新的课程,用纯英语进行教学。

4.2运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没有合适的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有以下优点:一是国外教材的实践性教强,更新快。二是信息量大,内容新。三是案例较多而且很有时代气息,很有参与性。因此,实施双语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外文教材。

4.3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双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作深入讲解,并辅之以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加深认识理解。对容易理解或需要较多时间去思考的内容,则提出纲要布置给学生自学讨论,然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另外,要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

4.4进行及时的师资培训

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需要既精通本学科知识,又精通英语语言的教师来担任双语教师。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只有本校教师能承担大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才能长久解决师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选取一部分具有良好的英语功底并对双语教学十分热诚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学任务,并且应该创造条件派他们到国内一流的大学进行双语课程进修,有能力的话,应该派他们到国外大学进修。为了帮助这些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校可以与双语开展的较好的其他院校合作,请相关专业的教授担任指导,定期向我们的双语教师传递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解决教师们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5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双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学基础文件建设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教学效果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成绩评定和专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检查对课程内容本身的掌握情况可以运用书面试卷考试外,还应当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进步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学生在平时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也应充分考虑。另外,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和获取学生对双语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不过,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必须把现行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监控结合起来,不能盲目套用原有评价标准,要充分尊重教师在授课中的自主权和个性。

参考文献

[1]王义伟.外商投资在金融业逐步升温[N].中华工商时报,20xx.

篇19: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人类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传达的信息也非常直管和形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才能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渠道。所以,高校必须不断进行课程创新,才能实现优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教育是现代高校美术教学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教育的关键生命力,多元化的美术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立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重点。所以,高校美术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抛弃固有的程序化、公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从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现代美术课堂需要做的事情。充分发挥学生为主题的作用,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形象思维是美术教学具有的思维特点,创新想象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了思维的独特性、敏锐性和流畅性。写生课培养了学生眼、手、脑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使三者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了观察和表现的结合。创作课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技法。创作课程中,学生只有多种思维途径相结合才能完成美术的创作,这便发挥了美术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教学具有的特点,美术课堂上,学生们利用大部分时间来绘画、欣赏和制图,这是提高智慧、技能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专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新。

3、综合运用绘画手段和材料能力

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成果的最终表现,因此,工具、材料的广泛性决定了美术造型的多样性。为了处理多种工具、材料来进行创作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验与培养。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研究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三、如何做到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1、提高教学观念创新

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是教学观念创新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美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一定是通过艺术家内心思想的真正表达才会真正的打动观众的心理。而从目前高校美术的教学来看,多数高校都会注重对基础教学的描述,拘泥在造型理想的束缚中,表现形式很单一。这样的观念使高校教学很难拓展新的内容,更阻碍了教学形式的发展。所以高校要不断抓住新时期绘画艺术形式、内容的更新变化,对美术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要不断推陈出新,重视灌输绘画理念和风格的样式,从而带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课程设置中的创新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人才的培养与设置科学的课程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在高校美术教学课程设置时,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设置的立足点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文化与艺术修养方面,同时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体系可以包含市场学、行为学,还可以包含美术学,同时这些学科应该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再者,课程的设置要注意完整性和规范性。最后,要转变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概念,让美术教学不单单停留在造型和设计上,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展开系统化教学。

3、注重实践性教学

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课堂可传授的知识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需要。所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是高校美术教学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的,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美术教学同生活更为贴近,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4、评价方式创新

学习过程中,相对研究结果来说,探究方法更为重要,而拓展美术教学的方法,就是让师生讨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获取途径以及设计思路的问题。在习作、作品的评价上,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条件,来促进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鼓励学生自身才能发挥与艺术个性表现,从而使高校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校美术教学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传统美术的教学模式局限性很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得十分明显,运动其动态立体的表达式反应美术教学过程,声情并茂,样式丰富。利用其时空可变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声像同步性、形象直观性等诸多优势,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四、结语

美术学科的创新是高校美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必须对学科知识不断进行创新。所以,高校美术创新的创新,除了基于内容之外,更要基于教师自身观念与素质之上。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结合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认真总结,才能使美术教育与时俱进,从而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

篇20: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主要研究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武术文化教育,分析了高校武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对武术文化教育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开展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渗透武术文化教育,能够将武术教学在学生人格养成和文化修养的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丰富武术教学的内涵,将武术教学从单纯的体育教学上升到文化素质教育层次,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武术文化,单纯从武术教学层面讲,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也有着激发学生兴趣、消除陌生感的作用,对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xx-2813(20xx)02(a)-0038-02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形式,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同时兼具健身、攻防和修身养性的功能,这是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武术并不能单纯视作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还应该理解为一种体育艺术项目,在高校开设武术课程对锻炼学生体魄,强身健体有着很大的帮助。武术教学同样不能将武术局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是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弘扬武术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

1高校武术教育

武术进入学校最早是在1916年,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现在国内已经有超过17个省市将武术纳入教育计划中,但是武术教育和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常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导致在武术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1.1教材编排不合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解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要依托,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材陈旧、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标准化程度不足,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拓展思考的空间。教材是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做好教材的改编,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的武术教学教材往往过分关注技术动作,对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介绍,学生对武术动作和发力技巧的名称尚且不能理解,更何况学习和理解掌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编者需要着重从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思想和武德教育等方面入手,合理编排,形成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编者可以采用“武林秘籍”般的编排方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清晰地展示动作要领,教材本身要突出标准化和联系性的特点,将地方性的武术流派引入到高校中,如广东南拳、湖北洪拳和北方的“把式”,拉近学生和武术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1.2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

现阶段,一些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武术理论和实际练习之间脱节,一些教师只是对着教材向学生解释了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是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练习,也有一些教师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发力训练,缺乏基础的武术理论讲解,认为只有多练习才能够让学生慢慢领悟。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都是欠妥的,教师应该脱离传统武术师傅教徒弟的方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教师教学生的方法,而是需要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的发力技巧及其科学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

1.3师资力量薄弱

武术课程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没有丰富的开办经验,专业的武术教师十分稀缺,而且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着很强的门派意识,不愿意将自己的武术本领轻易示人,导致武术课程缺少真正懂武术同时也懂教学的教师,给高校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武术界同仁应该积极开展跨门派交流,超越门派禁忌,组织大型经验沟通和理论知识交流会议,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努力络知识和教学知识,提高自身武术教学的科学性,高校之间也应该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加强沟通合作,培养更多懂武术的高知识水平人才。

2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

主要从武术教师队伍建设、在武术教材中增加武术文化内容、武术教学成果考察体系的优化和社团活动在武术文化宣传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进行了阐述,认为武术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爱武尚武的环境氛围,学生才能够自觉地接受武术文化,提升武术涵养。

2.1高武术文化涵养教师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自身的武术水平、武术文化素养和教学经验直接影响武术教学质量,在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能够胜任的专业武术教师比较稀缺,现任武术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除了体育院校,其他专业多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身体素质不高,缺乏运动量,对武术缺乏了解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给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有必要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武艺高超、谙熟江湖规矩的“武林人士”以助教的形式参与到武术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武行中的基本规矩和礼仪,很多学生从小就喜欢武侠小说和电视剧,都有着自己的江湖梦,通过和真正的武术传人接触,学生能够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学校则要加强学校间武术教师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培养优秀的武术教育者,组建一支高武术文化素养且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武术教师队伍。

2.2在武术教材中渗透武术文化

教材是武术理论基础的载体,更是武术文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很多时候一些武术文化知识无法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将这些武术文化内容编排进教材中,配合一些武术名家的优秀事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基础武术理论知识和发力技巧口诀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武术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奥的阴阳哲学观。武术教材的编排要为教师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方便,在教材中增加传统武术文化知识的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配合电子教材,方便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现阶段,普通高校武术教材以简化太极拳、长拳等简化武术套路为主,武术基础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编者需要多多请教武学名家,加强对武术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在教材中由浅入深地逐级渗透进去,为高质量的武术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

2.3武术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门派武术教学评价以切磋为主,以胜负分高下,这样的方式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是不可行的,高校武术教学结束后学生可能仅仅掌握了几套武术套路和基础的发力技巧,但是并没有形成实战能力,因此高校武术课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武术技巧熟练情况、基础武术理论掌握程度和武术文化素养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武术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武术课考试内容中应该逐渐放宽对技击技术、发力技巧的考核和对武术套路熟练程度的考察,将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文化素养以及学习态度也纳入到评价标准中,形成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2.4武术社团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兴趣自发结成的小组,和武术课程不同的是武术社团的成员往往对武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很多高校武术协会往往都是由武术爱好者组建的社团,但是武术社团存在着缺少武术教师专业指导的问题,组织管理松散。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武术社团在弘扬武术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团联合武术课程组织表演、切磋等武术活动,培养武术骨干,在各种仪式性很强的武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武术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不自觉地形成武术文化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弘扬发挥自己的作用。

3结语

武术,止战之术。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独树一帜的一部分,是中国深厚哲学思辨、人文精神在搏击运动中的体现与结晶,反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修身内敛的人生境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对弘扬国术和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尚玢.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xx(1):64-65.

[2]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xx.

[3]杨啸原.高校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xx(1):45-48.

[4]何艳强.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D].河南大学,20xx.

[5]李美兰.成都市高校公体武术教学现状调查[D].成都体育学院,20xx.

[6]虞定海,张茂林.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xx(3):23-26.

相关专题 教学模式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