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策略论文

学车手记1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学车手记10”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英语教学策略论文(共15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英语教学论文:“Supporting details”与阅渎策

英语教学论文:“Supporting details”与阅渎策略的融合

英语教学论文:“Supporting details”与阅渎策略的融合

作者/武剑蓉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210008)

摘要:“Supporting details”是对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主阅读文章后增设的“阅读策略”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材中“阅读策略”的解读,思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围绕阅读教学的三大目的,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策略,特别是通过“Supporting details”关键词,不断探索英语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阅读策略解读现状运用途径

“Supporting details”即“支持性细节”,指的是作者用来解释、详述和拓展更多的主题思想的各种材料(如举例、事实、观点、阐述、案例、轶事等)。它是对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多种阅读策略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一、解读: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控阅读环节的一系列阅读方法和技能。它对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实施、阅读兴趣的构建以及阅读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阅读板块中增设了“阅读策略”,在每个单元的主阅读文章后,以提示框的形式展现出来,并根据所阅读文章的不同文体,提供不同的阅读策略(前8个模块的阅读策略如表1)。内容大致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 阅读技巧类。例如“skimming and scanning”、“predicting information”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活动训练这些阅读技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2) 阅读体裁类。例如“reading a play”、“reading a newspaper article”、“reading an informal letter”等。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板块中阅读材料丰富,体裁具有多样性,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体现语篇的思想内容。(3) 阅读词汇类。例如“understanding sentences with‘how?ever’ or ‘but’”等。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在语篇层面上的交际能力,也要重视句子层面上的语言训练。

二、思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方面,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难,这直接影响他们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对日常教学及相关测试的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词汇、长难句的解码失败。英语阅读过程首先是对单个词汇的解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对某一单词的解码失败而导致阅读中断。另外,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有时学生对单词解码没有障碍,但碰到一个长句或某个意群,解码就容易“搁浅”。(2) 文化背景知识的短缺。很多英语单词源于文学名著、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或历史事件、名人逸事、风尚习俗、体育娱乐,带有丰富的文化涵义,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字面上往往难以领会。(3) 生活经验及知识面的欠缺。

另一方面,有些英语教师对阅读策略重视不够,对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训练不到位,大多只是浅显地作些介绍,导致学生拘泥于对阅读材料的表层理解,无法抓住文章的要点进行推断,更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及其引伸含义,从而影响了理解的准确性,阻碍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实践:“Supporting details”在阅读策略中的渗透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三:第一,从语篇角度,(教学论文 )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阅读速度,形成良好的阅读策略。第二,根据所学语篇的内容,向学生输入有关的语言和文化信息。第三,培养学生辨别文章体裁和表达方式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围绕这三大目的灵活运用“阅读策略”,有机渗透“Supporting details”,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语篇阅读领先,培养学生的整体预测能力

阅读前设计的一些问题,往往是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社会生活经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入阅读策略“Predicting information”,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模块7 Unit 2的教学步骤如下:

【步骤1】 导入(Lead-in)

首先,播放一段与针灸(acupuncture)相关的.视频。喜剧化的内容,不仅给了一个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开头,也促使他们了解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接着,集体研讨。教师提问:“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acupuncture?”学生会说出想要了解的各种内容,然后让他们预测要学习的文章中涉及哪些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课堂上,学生给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如图1所示。

【步骤2】 阅读(Reading)

教师要求学生“Scan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what aspects are mentioned in it”,指导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继而抓住引领每一段的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即“supporting details”来证实他们预测的内容:history、past uses、acupuncture points、current uses、Pulses、benefits、theories、acceptance in the west。这里,要求教师能根据文章的内在线索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进行理解。

(二) 阅读任务贯穿始终,提高学生辨别文体的水平

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体裁,教师可在阅读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分析讲授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利用文章线索进行积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意图,准确获取信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例如,模块7 Unit 4的阅读策略“Reading a tourist brochure”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步骤1】 导入(Lead-in)

教师提问:“If you want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ace where you want to go , what can you do?”学生会给出寻找信息的不同方法。然后,教师展示一本旅游手册,提问:“What is a brochure used for?How to read it ?”并提醒学生,在阅读旅游手册时要特别关注以下四个信息(即本单元“阅读策略”的内容):(1)它的发展历史(The history of its development);(2)影响或改变了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人(Important people who influenced or changed the development);(3)有趣的事实(Interesting facts);(4)有说服力和有趣的语言(Persuasive and interesting language)。围绕这四个要素,可将阅读这篇文章的技巧训练贯穿整个课堂。

【步骤2】 略读(Skimming)

让学生用两到三分钟时间阅读每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总结每部分的中心思想与主题,并显示在屏幕上。学生的回答如下:

Part 1reasons why 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 was developed.

Part 2developments of the first underground before World War Ⅱ。

Part 3some unusual uses of the first underground during World War Ⅱ。

Part 4expansion and popularity of the first underground system.

其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每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找出相应的关键词(画线部分),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阅读技巧,快速掌握各段的中心。

【步骤3】 查读(Scanning)

学生总结主题后,就应进一步掌握阐述和发展主题的主要事实,或按要求找出特定细节,把握语篇材料所包含的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篇章结构。回答这些细节性问题,查读法(Scanning)是最合适的(因为细节性问题是用来说明、论证或分析文章中心的),且大多以“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等形式来提问。在边阅读边提问的过程中,教师紧扣阅读旅游手册要特别关注的四个信息,指导学生运用图示法将重要信息进行概括。学生得出的相关的四个信息如下:(1) 它的发展历史(The history of it’s development):1854年,英国政府批准建造地铁;1863年,第一条隧道开通。(2) 影响或改变了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人(Important people who influenced or changed the development):Charles Yerkes。①“What did he do?”“Under?took…by obtaining…and setting…”②“Why did he do so?”“Traveling…not convenient…as each line…by…,far from…”(3) 有趣的事实(Interesting facts):“What unusual uses did the underground system hav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It was used as a bomb shelter/ an airplane factory/ a center for directing the defense against air attacks/meeting rooms for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4) 有说服力和有趣的语言(Persuasive and interesting language):“Why not take a trip on the oldest underground system today? Visit our ticket office and buy…”。

这样的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繁琐的材料中,迅速地提取信息,为后续的呈现、复述与评价等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四、追索:英语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读什么”,更重要的应是“如何读”,即阅读策略的培育。根据认知学理论,阅读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包括:快速阅读策略(快读、略读)和细读策略(找主题句、找细节、区分重点与次重点和推理);元认知策略则包括:读前策略(预习、预测、想象)、读中策略(自我询问与自我监控)和读后策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共有39篇“阅读策略”,对这些策略的处理,也要根据不同文章而做出选择。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解释策略,说明运用策略进行阅读的益处;演示阅读策略;让学生模仿阅读策略,提出反馈意见;帮助学生做自我评估,反思自己的学习。

美国著名的阅读教学专家尼尔?J.安德森在其编写的《积极英语阅读教程》一书中,特别设有“阅读技巧”、“词汇技巧”和“实用技巧”等栏目,部分题目的设计遵循了现代应用语言学的规律,结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特征特性讲解阅读技巧和策略,倡导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阅读过程,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英语阅读教学经验的逐步丰厚,阅读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实质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 【美】尼尔?J.安德森。积极英语阅读教程[M].夏谷鸣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2:“课外作业项目化”设计策略谈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安徽省当涂县第一中学 汪昌兵

摘 要:本文从“课外作业项目化”的定义、相关研究及设计英语项目化作业的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项目化作业设计应以真实为前提,适当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有效“支撑”,化繁、杂项目成多个子项目。其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同时提出评估是教学的最大需求。

关键词:英语课外作业,项目化,策略

一、引言

来自《工人日报》的文章“学生作业多半成了力气活”中公布了山东省潍坊市教研室的一项初中

生作业情况调查。其中72%的学生认为英语作业主要是背单词和课文;70%的学生认为数学作业主要是做练习题;56%的学生认为语文作业主要是摘抄和搜集资料。很少有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作业。并且文中还提到课外作业与实际生活联系少的问题。

目前,人们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改革,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日益盛行,但普遍忽略了对课外作业的研究和改革。学生的作业过多,质量差以及形式简单、机械这种流于形式的作业不但占用了学生过多时间,也漠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滞后的作业观与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很不相称。

那么作业该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它的作用何在?教育部的《课标》强调英语教学应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课堂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的同时,提出了配套的“课外作业项目化”模式,以期学生能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课堂教学任务化,课外作业项目化,评价方式过程化”这是一个整体的几方面。对课外作业的研究和改革将有助于任务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而使任务型教学这一模式更完善,更富生命力。

二、“课外作业项目化”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项目”是指由若干交际任务或学习任务构成的一组旨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运用语言的活动。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操作性强,项目化的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及多种语言活动,记录完成项目的过程并互相评价,最后展示作品。做“项目化作业”既可以使学生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舞台,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

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于1988年制定的英语国家标准中,特别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同时,积级倡导“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开放性答案的项目或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来提高他们的能力。结合中国学生的发展与现状,我以为若能结合中、高考的内容设计出“项目化作业”让学生去学习而不是研究较为客观。

课外作业项目化的设计思路与模式:

(1)首先,教师给出相关“项目”,并让学生明确项目的目的。

(2)接着,学生解读题目,设计作品,制定一个项目实施的计划。

(3)然后,学生开始项目的学习,即做任务以及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完成他们的作品。

(4)最后,学生可以自己使用或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对他们的工作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三、设计“项目化作业”策略

策略之一: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项目化的作业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但同时更应体现其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教材编写有一定的体系,而布作业不必拘泥于教材,要敢于打破教材的单元和书册安排及学科的界线,而不能是教材、资料的“翻版”。同时,拓展的程度要控制好,要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

教学案例: Object: 制作世界英语分布地图

1、班级活动:将班分成五大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洲。

2、个人活动:收集有关国家使用英语的情况资料,并进行分类。

3、小组活动:讨论后完成本组任务,再注上文字(英语)说明。

4、班级活动: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的作品,全班拼成一张世界英语分布地图。每个学生写一段文字说明。

在完成上面这个项目时,学生可参看高一教材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和初三教材Unit 9 English is widely used,而且学生可在地理书上找到相关地图或用地球仪,以及上网查寻资料等。

策略之二:提供有效“支撑”

实际教学中如果给学生一个空洞的项目,学生可能无话可说,不易调动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苦于词汇的缺乏,语言表达不出自己的思维。一定的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他们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给学生“项目”前应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条件,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撑”,以使项目顺利实施。例如,给学生下列作业:

项目:发挥想象设计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点圣火的方式。

学生对这一富挑战性项目必定会有很多想法,但他的用词造句却很困难。但我们若在此之前提供2000年亚特兰大和2004年雅典点圣火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习和讨论,那么,学生有了一定相关词汇和背景材料之后,他完成项目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策略之三:化繁、杂项目成多个子项目

很多老师在谈到任务型教学的局限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时,都提出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是大型项目难以完成,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大的项目分成好几个关联的子项目在课外完成,然后到课内展示、讨论。例如,要求学生建一个奥运专题网站。面对这个大的项目,可以把学生分成诸多“记者团”,分别去搜集运动员、运动项目、奥运历史、比赛结果、观众评论等等相关信息,最后再集中展示。大的项目分成数个子项目体现了层次性,同时,完成一个项目可以是另一项目的平台。例如,要求学生给对方一封英文回信,帮同伴解决信中所提问题。那么学生在完成此作业之前必须给对方写出一封信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在写回信之前他也必须读懂来信,整个项目的完成是以多个子任务驱动作为手段。

策略之四: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常常带有积极感情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地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项目发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才会自学,一门功课往往是学好了才喜欢,喜欢了才会学得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但仅有兴趣还不够,兴趣一旦被志向导航就会升华为志趣。《课标》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情感、策略和文化等方面的学习要求,同时强调了学生情感的培养。解决了学生的情感问题,才能使学生有求知的热情。

我班张同学的数学特棒,但对英语缺乏热情。在一次项目作业中,我让他搜集“全国中学生英语奥赛”上与数学相关的智力题。结果在展示中他不但把收集的题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并且,他还自己编出了好多英译数学趣题让同伴们做。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我们要利用其兴趣,以情感作为纽带,英语语言作为介质,在弱势和优势智能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兴趣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去。

策略之五:项目设计以真实为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将智力定义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由此可见实际生活情景是智力存在的前提,解决实际问题是智力的表现形式,能对自己的文化提供重要的创造和服务,也就是智力的最高境界。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项目的选材应源于学生,要尽可能把知识还原成为学生可触摸、可体验的项目。设法让学生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生活转化为知识,而又用知识去认识生活的过程,任何脱离现实生活的项目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一学生学完there be和部分介词之后,我曾给学生这样一个教学案例。项目:让学生调查好友家中器物的摆放,画出简画、附文字说明并加上自己的建议。学生在完成该项目时,可谓热情高涨。要知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可以基于已有相关经验,从个人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于逻辑的假设。把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改设为项目作业,这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这样就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策略之六:评估是教学的最大需求

多元智理论认为,每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点,有的学生在某一种或几种智能上表现突出,另一些学生则在其他智能上表现突出。每一种智能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轨道,有的发展得早些,有的发展的晚些。因此评价功能标准要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学习过程,明确是否已经达到阶段目标,找出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其自信心,以起到强化学习活动的作用。

(1)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个人自我观察后按照自我确定的行为标准评判自己的行为。只有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自我。

(2) 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

纸笔测试的量性评价应和全面深入的质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中应包括学生行为观察和记录,同时学生档案夹,学习日记及过程作品集等也是常规评估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应当关注的不仅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更应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3) 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种评价重心的转移才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指导,让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真正发挥作用。

总之,评价要避免烦琐的程序,又要防止流于形式。教师要根据需要创造性地发展和使用的评价标准,要坚持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标准和内容多样化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评价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四、结束语

“课外作业项目化”研究刚刚起步,让我们以热情的双手来共同努力减少课外作业的数量,提高练习的质量。让作业能成为学生再学习、反思知识、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对作业知之,乐之,好之。从而树立起学生新的作业观,让他们能像渴望去操场踢球一样来对项目化作业。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行涛 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出版,。

[4 ]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6] Do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人民教育出版社,。

[7] 霍益萍《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性学习资料选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

篇3: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摘要】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人们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正逐步更新,以往对于语言教学认识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播和看成是交流的工具。

新课程标准顺应了时代潮流,引领人们更加关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关键词】人文教育 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过程 理念

一、引言

高中英语教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大程度上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很少却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很少去考虑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这与现行的高中课程标准相违背。

在新的形势要求下,教师更是要关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人文教育的含义

《辞海》中对“人文”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人文素养这样要求“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因此,人文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其情感态度,人格心智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

人文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积极生活态度,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一个具有懂得感恩、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的人。

人文教育能提升一个国家文化底蕴,将优秀的道德文化继续沿承下去的途径。

三、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长期以来,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主要是注重知识的传输,面向的高考应试教育,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灌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文素养教育。

从全局观念上来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国地位逐渐彰显。

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不良思潮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入中国。

因此,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公民品质也渐渐显得日趋紧迫。

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我们千万不能只把她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忽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要有正确的人文素养,才能像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老先生提出的“祈通中西、力求精进”。

就个体而言,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各发面可塑性都很强。

当下的青少年一代是一个享受着整个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独生子女群体,他们的社会承受能力、耐挫力相对较弱。

然而,一个人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路平坦,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关乎个人成长的终身大事。

英语教师只有成分利用好现有的英语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才能培养起心智成熟、有抱负、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教育

1.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2.充分利用好教材。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材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也进行了改编,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英语国家的历史、人文风情、习俗、科技和文学等方方面面。

3.开发校本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人文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应该是贯穿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

教师可以布置若干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将学生分成对应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在图书馆或网络上完成信息检索,教师参与筛选相关信息形成校本课程,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有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人文素养。

4.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学高为师,生正为范”这是对老师的要求和写照。

学生一般会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自己行为准则的楷模。

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肯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人民教师,要发扬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树立良好的形象,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能把语言教学仅仅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人才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陆敏.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美及其培育方法[J].美与时代,, (8).

[3]冀盈.在英语课程中实施人文性教育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课程(京),.5下.

[4]李欣.高中英语人文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京)..11.

篇4: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新义标; 人文性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作为教学重心,突出强调其工具性,对人文性重视不够。

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本文简称“新课标”) 修订的最大亮点就是确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重视人文教育,强调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结果等方面做出阐述,提出具体要求。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实人文性教育,必须准确领悟新课标在小学阶段设计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人文性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创设人文情境,使用人文方法,体现人文关怀,并通过人文性的有效教学评价,从而在促进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资源,提升人文素养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落实人文性教育的优质资源,应充分挖掘利用。

其资源有显性的,如文本自身的内容、课本插图等;也有隐性的,它隐藏在文本中,其积极的思想内涵,需要教师去挖掘、把握。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或背后,甚至对文本进行拓展与创新,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以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例如,在闽教版第七册Unit 7 Thanksgiving Part A教学时,大多数学生对“感恩节”的理解都停留在吃火鸡、吃大餐这一“表层”上。

针对这一现象,更针对在家庭中备受溺爱、自私、不愿分享的部分学生,笔者在教学时对文本进行了拓展,播放了感恩节来历的视频,组织学生讨论:在英国的移民挨饿受冻的那个冬天,是谁伸出了援手?第二年的秋天,英国移民是怎么庆祝丰收的?他们为什么要邀请别人来参加?通过对感恩节来历的视频展示,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单词Thanksgiving、turkey和句子They had a big family dinner. 更收获了单词和句型后面的语言文化――学会帮助别人,学会给予,学会感恩。

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利用教材的人文性教育资源,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如闽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材story time中有一个关于三只小猪的故事,在学习了这个故事后,可以乘机提出一个问题:Who’s your favorite?Why?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分角色为自己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将深刻意识到偷懒是个很不好的习惯。

在闽教版第七册小学英语的第一课Olympic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奥运会以及奥运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尊重竞争对手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the Spring Festivals时,可以通过中外重要节日的对比,引导学生关注中外文化异同,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人文情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特别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课件,集声、形、色、光于一体,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这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

通过创设有效的人文学习情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声音和充足的信息,突出形象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内因,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是件乐事。

譬如在教学闽教版六年级下册Unit 4 Mother’s Day Part A时,可以通过优化PPT的设计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

笔者在课前预先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照(平时学生与母亲的生活合影、母亲料理家务的照片等),以《世上只有妈妈好》作为背景音乐,制作成课件。

在课堂上展示这些照片和视频时,会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本节课的语言输出环节,笔者继续

利用这些相片做成“爱心墙”的课件,提出问题:What will you do for your mother?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母亲不是只在母亲节为母亲做些什么,而要从平时的小事做起,学生浓浓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在接下来的`第二课时Unit 4 Mother’s Day Part B教学中,笔者利用上一课时的教学点Sally will give her mother a surprise.导入新课后,在PPT中用动漫呈现一个问题:Is Sally a good kid? 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点愕然,似乎觉得这个问题与本课主题Mother’s Day无关。

通过课文学习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Sally 和她的弟弟妹妹在母亲节前许诺要为妈妈做些事情,现在她和她的弟弟妹妹都实现她们的诺言了,虽然他们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事情,但是他们能说到做到,所以Sally,Ben and Kate are good kids.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小学毕业班”里,大家似乎都默认了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good kids,而那些一向各科成绩不是很优异的孩子,一直很压抑,此时我看到他们的眼睛瞬间亮堂起来了。

三、力求“评”而有“价”,体现人文关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形成性评价机制的运用,忽略了以学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评价理念。

要落实人文性教育,必须运用灵活有效的评价,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增强孩子的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促进每一位同学,在获得集体荣誉时,也获得个人的进步。

这样,在教学中人文关怀得以彰显。

笔者曾选定一个试验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灵活有趣的分组评价。

譬如,在学习天气时,用raindrop(雨滴)作为礼物送给学生以进行加分,看哪组获得最多的raindrops;在学习四季时,把学生分成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四组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季节是最美的。

但不久发现,以下情形凸显:每一组积极发言的仅限于几个学生;第一组第一桌单独坐的那个孩子是一天到晚坐不住的人,他的书包都是扔在地上,课桌椅对他来说只是摆设;第三组最后一桌单独坐的那个孩子是一动不动的孩子,天天趴在桌子上,什么作业都不做,甚至经常不带课本。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改进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每一组均有集体积分和个人积分,把个人的表现(比如作业是否完成、是否带课本、上课是否遵守纪律...)记入小组积分,获胜组的每一位成员也可以在组长那里得到相应的加分;课堂上因为个人的表现被扣分的,组长要扣掉其相应的个人积分;课堂上表现突出为本组争光的,组长可以给其个人加上相应的积分;对主动帮助同学学习、改进不良习惯的,教师给予特别加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很有成效。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好人文性教育,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互文性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

互文性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外语教学的`意义观,并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综合语言学界关于“互文性”的论述,提出“互文性”的三种基本类型.并以<大学英语>教材的语篇为例,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及其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意义.

作 者:戴宁熙 DAI Nin-xi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刊 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28(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打破传统观念   互文性   外语教学  

篇6:申论策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35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过去,经济总量翻了两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快”成了社会生活的常态,而“慢”越来越稀缺。慢,作为一种心理定势,不仅决定着社会生活形态,也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昆德拉认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为了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心理感受,我们需要放缓节奏,从容不迫推进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变中国式焦急的社会常态。

社会心态的急躁,使得人们把健康卖给了时间和压力。人们不眠不休地追逐着物质生活,却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到身心健康。正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面对急躁带来的恶果,我们该如何去解除“中国式焦急”,营造社会新风尚?

营造社会新风尚,要求个人培养广阔的胸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代人背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大责任,需要走“两个一百年”的历程来梦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确任重而道远。正因为如此,个人需要培养“先天下之忧而忧,有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以国家富强为己任,以民族振兴为幸福。

营造社会新风尚,要求个人合理设定职业目标。当下,大批的青年涌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不仅导致城市不堪重荷,还使得许多青年因为“追梦”未及而失意彷徨。青年人应该合理设定个人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好高骛远,不趋之若鹜。这是“慢心态”下的理性选择,是安身立世、有所作为的关键。

营造社会新风尚,要求政府关怀城市“高压”群体。1984年的深圳蛇口曾经有一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至今日,市场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心理卫生建设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道必做题。我们要面向“高压”群体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疾病义诊,对出现危险信号的人群提供一对一心理诊所服务,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遏制社会急躁之气。

中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许多“慢”文化,如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还有品名茗、行酒令等民族文化。先人早已经洞察到,只有不狰狞、不恐慌、慢慢生活,才能体味到生活中的诗意。如由政府“击鼓”引导,民众“传花”效仿,必能由一传百,重拾“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悠然心境,让“慢心态”成为社会新风尚。

篇7:申论策论文

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急进期的中国,人们争先恐后的步调却慢不下来。目前我们所要追求的高质量增长以全面和均衡为特征,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积累的巨大惯性,却使人们谁都不甘心放弃一些速度和物质目标,过自在有为的日子,这是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一个悖论。要让社会转型更加稳健和从容,国人的生活节奏有必要慢下来,提倡过一种自在有为的优雅生活。

过去10年被称为“黄金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极为快速的一个阶段,10年里GDP总量翻了两番,无论国家的整体实力还是居民的个人财富都显著增长。一方面,我们变富了;另一方面,我们并不快乐,这主要是我们的心理状况没有达到与财富增长相称的满意程度。一项心理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劳动力人口中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呈增长趋势,而心理亚健康问题几乎波及所有人群,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渐凸显。在媒体报道上我们看到,心理疾患导致的行为异常,如自杀、劫持他人、毒害室友等层出不穷,据估计每年约有160万人因此危害社会安全。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不快乐的人都会行为异常,然而幸福感缺失、心理不平衡、焦虑和抑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特征。反思这个把健康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昆德拉曾追问,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中慢的乐趣是如何失传的;他又说,凝望上帝窗户的人是不会厌倦的,因为这样的人内心充满自足的幸福。幸福感和心理平衡是精神层面的概念,其达成取决于精神的自给自足,从自发的自在,被动地接受社会现实,到自觉的自为,有意识地控制自我、改善生活、改良社会,人的生活态度将完成向自在有为的转换。

我们应当提倡自在有为的优雅生活,放慢节奏,平衡身心,挡住这个时代不断汹涌而来的信息洪流,使我们和美丰盛的精神家园破浪而出,屹立不倒。自在有为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通过唤醒自我,建立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走出心理阴霾,走向自身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吉登斯发现,晚期现代性背景下,大众必须借助专家指导系统才能做出选择。而凝望上帝窗户的人是无须盲从的,他善于内心对话、调适平衡,自主地做出人生中的各种选择,因而可以超越争雄斗富的浅薄,规避“不肯输在起跑线上”的“预先失败”陷阱,以自在有为的姿态去追求高品质的优雅生活。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国的急进速度是我们降不下来的,但个体的生活节奏是我们能够控制的。看淡些得失,放缓些脚步,自主地选择,勇敢地坚持,我们逐渐就能接近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让健康和优雅充盈我们的心灵。

篇8:策论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矛盾多、任务重,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要求越发迫切。公选王网站专家认为,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就是要创新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拓展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共服务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有的地方和部门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公共服务意识不强,职能转变不到位,仍然停留在管制思维模式上;公共服务方式落后,过多依靠行政手段,不善于运用经济杠杆、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公共服务整体绩效较低;公共服务主体单一,很多领域的公共服务还完全依靠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未实现,特别是城乡居民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改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亟须加强公共服务创新。当前,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推进公共服务理念和制度创新。党的报告提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展开,忽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是政府工作的失职。应把公共服务能力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引导政府部门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创新。尽快构建符合各地实际的公共服务制度,以制度管服务,实现公共服务创新常态化,尤其是抓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反馈制度和问责制度建设。政府工作人员应努力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以群众利益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树立服务理念,牢记服务宗旨,把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作为工作价值所在。

推进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机制创新。公共服务是在市场机制失灵时由政府补位以满足社会成员公共需要的服务,需要公共财政投入作支撑。只有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才能有效发挥。应加快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资金更多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严格依法管理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提高财政资金在公共服务中的使用效率。

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多样化。积极推进政社分开,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形成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多样化格局,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

推进公共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着眼于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扶贫、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求,着力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工作透明度,加强电子政府、电子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动公共服务项目技术创新,同时注重服务形式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整体绩效。

篇9:策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现象频繁出现,导致/造成……频发,……情况的产生,不但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给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严重的影响。因此,……迫在眉睫/应提上日程/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一、二、三、所以要解决好…问题必须要做到……

一、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新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当前指我们一切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要解决好…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运用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从源头上保证……问题的各项工作都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

二、加大立法力度。法律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依据。在当前要解决……问题,首先就是要加大……方面的立法工作,保证……工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运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对那些违反……法律的行为要加以严惩。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三、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管机制。制度建设是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要解决好……工作首先要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部门,专门协调管理…工作的各项事务,高效有力的做好……工作的管理,保证……健康运行。

四、加大宣传力度。要解决好……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单考哪一方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完成,为此各级政府要利用多种途径、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广泛的向全社会宣传……的重要性,调集各方力量来支持和关心……工作,力争形成全社会关心,全民参与……工作的良好局面。

要解决好……问题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事情,任务艰巨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始终以…来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够解决好……问题。……问题的解决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篇10:策论文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创新型国家建设也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我们将全力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服务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创造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坚持把促进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提升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充分发挥好国家科技示范工程、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科技惠及民生、提高综合国力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创新成果更多地走进百姓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把促进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统筹落实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后劲。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坚持把改革作为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精神,把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坚持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不断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服务能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加强统筹部署,促进协同创新,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统筹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促进全社会把智慧和力量更多地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政策环境,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强化科技开放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谋划布局,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与各国的科技合作和创新对话,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支持企业、地方与国家高新区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支持国际学术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

篇11:如何写形策论文

如何写形策论文

首先我们来看看行策论文的写作要求:

1.提炼好住主旨内容。写出重点,尽可能地写全面,不要漏过材料中提到的任何点,当然不要写得杂乱无章,而是做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

2.阐述自己的看法。联系时代背景,或个人实际等,对发生的状况做一些评析或者判断。最好能用辩证、两点论、矛盾论等科学论点进行恰当的分析。

3.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从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家庭原因等各方面扩展思路来思考,尽可能的列举多一点因素。这时候需要头脑风暴了。

4.改进的做法。可以从这种法律层面、宣传层面、创新形式等方面,来讲述对于这种现象是觉得应该怎么样去改进。结合现象原因对症下药。

5.最后当然是做一些总结。回应主题,综合评论解析,做到立意鲜明、重点突出,谈到此论题的价值与意义。可以做些呼吁,或者一些发人深省的结语。

6.精确实在的语言。结合目前国家大政的'方针政策,最好用些经典用语,充实文章的内容。所以一定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

接着我们来学习以下行策论文写作方法:

一、策论文提对策的核心原则

1、分论点(主要对策)对等原则。通俗了讲,就是文章的几个主要的分论点,提出的主要对策一定要地位均等,不能忽大忽小。比如说:提高创新能力的对策,有的同学第一条说加强教育,第二条说建立创新机制保障,第三条忽然来了个众创空间。这就属于对策地位不均等。前两者都是大的方面的对策,到了第三条忽然变成了一个很具体的解决办法。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他到此理屈词穷,想不到别的对策才这样做。这样会造成阅卷人感觉文章逻辑混乱,从而评分降低。

2、先宏观后具体的原则。策论文的分论点就是提对策,对于这一部分,常常分成三到四个自然段分开讲。这里要把握一个原则:每段都要有一个宏观性的主要对策,作为段首的起始句。其后这一段的内容都是这个宏观对策下的具体办法。这叫先宏观后具体。

二、从哪几个角度提出对策

对于这一点,肯定没有万能的东西给你。不同的话题自然有不同的视角,还要靠个人去想。我提供你几个常用的角度吧。

1、国家和政府层面怎么做。一是法律法规健全。二是执法与监督监管。三是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扶持。五是加强教育。六是舆论引导。

2、社会层面怎么做。一是行业规章、行业自律。二是营造社会共识。三是发挥民间公益组织作用。

3、个人层面怎么做。一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二是思想道德层面建设。三是理性参与。

篇12:策论文

敢于打破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社会\\

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曾说过:“我们要敢于打破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社会。”作为时代后来者不仅仅为其个人的勇气、智慧及魅力所折服,更为其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深深地钦佩。而至今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面临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苦难,是否要继承这种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魄力和勇气?答案是肯定的,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

众所周知,计算机与网络是我们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革命的产物,由于其具备信息快捷、资源共享、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独特功能而迅速占领广泛的市场,同时也充分占据人们生活空间。当然,一个事物必定有其两面性。网络让人们充分享受到“科技甜果”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不少“无名烟火”。如网上不良广告、个人隐私泄露,更有因网络犯罪带来的损失。如资料调查显示,每打开一个网站,广告就铺天盖地向我袭来。还有不少学生反映从一个网站链接到另一个网站,总是出现一堆堆小型广告,甚至造成死机。更有一份天津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短短几月因上网聊天而引发的刑事案件已达8件,有28人涉嫌犯罪。

对待网络“空缺”,若放之任流,其结果十分严重,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和工作的不便,而且严重损害人们的心理健康,影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故此,我们要发扬“敢于打破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社会”勇气和精神,治理网络真空,建设一个正常、法治、稳定和安全的网络环境。 然而,建设任务不是口头主义,更不是形式主义,需要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才能从源头上彻底解决。深思其源,造成网络真空最关键原因是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上的管制。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法制度的空白从而使犯法者肆无忌惮、以身试法,最终以儆效尤。长此以往,网络环境将进一步恶化,最终瘫痪,更何况保障人民利益?正如资料里所述,一个手机广告可以放肆、长久地占据用户电脑整个屏幕,而用户对此也无可奈何。另一方面,作为网络主体商家与用户,对造成网络混乱也存在重要原因,主要是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的丧失。某些商家以追究利益最大化而于职业道德不理、于法律制度于不屑、于用户的利益不顾,一切以利润为出发点,擅自违法作乱,更有甚者提供网上不健康信息及暴露隐蔽资讯为有、无犯罪动机者,引诱他人犯法,这些道德的丧失不仅是造成网络环境的紊乱罪魁祸首,而且是严重损害人民利益的无形杀手。

那么如何来打破这个“网络旧世界”,来建立一个“网络新社会”?总的来说,不但要在思想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度重视网络建设。而且要有针对性地肃本清源,从而建立起一个正常、法治、稳定和安全的新环境。具体而言:

首先,要加快建设网络安全的法制法规,建立一个法治型运营网络环境。要逐步完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使用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从源头上以协议、合同等有效性形式规范网络商家及个人的注册使用,同时也限制不良者的准入。并要提高及时消除网络安全隐患能力,保证积极预防和全面治理的有效性。

其次,要加大网络安全的整治力度,建立一个正常、法治、稳定和安全使用环境。逐步限期整治一些违章的网站和消除一些不良广告,确保用户正常、稳定、安全的使用。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对一些严重违法的网站,坚决予以关闭;对违法的商家与用户,视情节严重予以治理,轻者以行政手段进行处罚,其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再次,成立网站专管机构,监管与维护日常日网络环境。实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负责人的监督。同时要加强对商家与用户的监管,维护一个法治、完善的网络环境。

最后,加强对网络使用者的法制、道德宣传。要提高舆论宣传能力,做到标本兼治。宣传部门要充发挥龙头作用,报社、各社会组织力量要积极配合,以教育活动为主,并广泛采用新闻、广告等形式,提高人民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新社会蓝图已经绘就,形势任务催人前行。政府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能,各部门要全力配合,各社会力量要充分支持,发扬“敢于打破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社会”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共同打破这个“网络旧世界”,铸就一个“网络新社会”!

以自主创新谋求全面发展

[标题评价:开门见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可以得到7分的基本分数,不足的地方是在自主创新前可以加一个定语(语段),如“政府应当多渠道促进”题目修改为“政府应当多渠道促进自主创新以谋求全面发展”,这样更能使自己的观点得到细化,让评分老师觉得你的看法和建议有可取的地方、具有可操作性。]

纵观古今,秦国因极力推行“商鞅变法”而使国力昌盛,以致最终实现一统天下之伟业。而清政府闭关自守、摒弃改革创新,终致丧国辱权、泱害国民。(评点:这里引用事例的作用是为了说明创新的重要性,其实重要的并不是事例本身,而是事例能够反映出来的道理,所以引用不用太长,可以修改为“秦因”商鞅变法”而强,清以因循守旧而败”就概括了上面的事例)故此,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惟有加快自主创新才能谋求全面发展。(评点:总结的很好,总结的时候要有高度、要有特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曾高屋建瓴强调。而至今日,我国虽步入经济快速增长的上升期,但却凸现出许多有关创新水平低下以致阻碍发展的问题。据报道, 双边贸易规模最大的30种商品中,中方具有比较优势的很少,多数是日本具有优势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评点:这里用一个方面的例子说明创新的重要性,其实这个例子还可以概括一下,精练一点,但是注意要把所有的意思概括出来。另外:很多人说这个例子我不知道,怎么办,其实这个例子在给你的材料里面基本上就有了,你适当提炼一下就可以了,要注意取用材料给你的素材,这样评分老师会觉得你很聪明,是可塑之材。)

创新水平偏低是我国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评点:这一段是承接上面的一段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注意!注意!!!其实下面的三点往往就是申论卷子问题中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做好前面两个题目对写好文章(第三个问题)是很关键的,更可以发现前面第一段就是申论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概括一下材料反映的现象。你如果第二个问题写的好,这一段其实就是第二个问题答案的扩充,你把三个要点引下来后,在每个点后面加个详细点的说明就是很好的一段了。)究其原因,(1)关键在于创新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高、所需人才匮乏、体制不健全、科技水平较低等决定性因素阻碍发展。观念是创新的源泉,落后的思想只会阻碍发展,又谈何发展?(2)所需人才匮乏,创新主体力量薄弱,只能是捉襟见肘,想促进社会快速发展谈何容易?(3)创新能力低下、体制不够完善、科技水平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又如何促进发展呢?(评点:在三个要点的排列上,要十分注意轻重缓急,注意排列的顺序,可以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此外等转折词标注、方面阅卷老师的评分,这样你的思维就体现出来了。)社会终究是向前发展的,落后就等于挨打。那么该如何才能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使我国步入更快发展的轨道呢?(评点:这里用反问引出下面的论述,衔接的很紧密。当然也可直接过度)

首先务必(评点:四个务必用的很好,既有肯定性、又有统一性,不要忘记这个时候你就是公务员,思维一定要跟上)提高创新观念,在思想(评点:这是第一要素、一般要把认识、思想、理论放在第一位。第一句话很关键、一定要写的出彩,这个时候因为这些建议都是你的想法,所以一般适合用肯定的语气)上有新突破。观念乃创新之本,失去创新的观念,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政府要重视创新者的个性想法,鼓励创新者积极探索,帮助扶持创新事业的发展。破除旧的传统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发展观念。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

其次务必创新先进技术(评点:这是第二要素),在生产力上有新突破。曾高瞻远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评点:引用一些名人的话,但是不一定要点出是谁)政府应成立专门研究技术开发的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创新工作。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发明创造新技术,开创新领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评点:这里如果能够指出政府应该在税收、土地、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就更好了)

再次务必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评点:这是第三要素、注意这里是体制机制、不是机制体制,这是约定的俗语,记住就可以了),在保障创新力度上有新突破。创新需要有环境,需要有健全的体制做坚强后盾。及时出台有利创新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拨款资助等倾斜性政策。坚持走政企分离的道路,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制法规,保障和维护创新成果。依法惩处侵犯个人、法人创新产权行为,行为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评点:这一点顺序应该和第二点换一下就更有排列顺序了)

此外务必推行人才(评点:这是第四要素)强国战略,在人才使用上有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任用。企业要搭建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鼓励人才自由创新。高校要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培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与高校应加大相互交流的层面、层次、广度、深度,创新出更多科技文化成果。

(评点:最后点题号召一下,不要太长,一般以高度概括为好)“长城非一日之功,创新非片刻使然。”政府要从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出发点,导航创新方向,维护创新环境,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

怎样确保“权为民所用”

“权为民所用”是__年担任党的以来,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权力本质认识的高度自觉和对权力行使目标的鲜明态度,对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的健康运行具有极其重大的示范与规范意义,也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回避,在一些地方、一些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警觉的现象,口头上讲“权为民所用”,实际中却是“权为己所用”。像最近发生的领导干部的孩子在高考中加分而改民族成份、经济适用房分配竟然摇出千分之一概率的六连号、领导干部及其亲友低价购买商品房、政府官员入股房地产公司牟取暴利等等,这些事件的背后没有一件是“权为民所用”,无一例外是“权为己所用”。诚然,这只是少数人、少数地方的个别现象。

那么如何才能让“权为民所用”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要求变成行为?就需要我们双管齐下,标本兼治,通过制度设计让党员干部必须“权为民所用”,通过高扬信仰让党员干部自觉“权为民所用”。

先讲制度设计。我们的党员干部都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也都认为自己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但这种代表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中,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只有体现在行为上的代表才是真正的代表。科学的制度安排正是让这种代表从理论走向现实的必由之路。它可以让权力为民所用,权力不得不为民所用;让权力不能为己所用,权力不敢为己所用。

这样的制度设计,主要着眼于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录音录像等数码产品的广泛普及与使用,使得权力透明运行具备了实现的手段。前一段时间公务员海外奢侈考察,房产局长抽天价烟等等问题被曝光,充分说明权力再想在暗箱中操作越来越不容易。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开通的举报网站由于点击人数太多,导致网站瘫痪,而举报电话12309也几近被打爆,这更是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有监督的积极性。我们要及时地把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到制度的层面。让制度保证政务公开,所有能公开的必须全部公开;让制度保证监督有力,所有该监督的必须接受监督。

这样的制度设计还必须要有足够的严肃性,对权力违规使用绝不宽容。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干部低价购房被曝光后,不仅没有畏惧之心,甚至连补差价这一最起码的改正措施都不愿意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惩处力度不够,心存侥幸。制度的严肃性就体现在,让乱用权力为私己谋利益者一经发现,马上罢官丢爵,这样再不会有人敢铤而走险。因为对那些想要以权谋私的官员来讲,他们深深知道没有了权力就什么都没有了。

再讲高扬信仰。制度是有效的,但制度只是保证“权为民所用”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如果只强调制度而忽略其他方面必要的配套,不仅制度的功能不能有效、充分发挥,甚至还会出现“法愈繁而人愈怠”的状况。找制度的漏洞,钻制度的空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

制度研究告诉我们,人是制度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人如果自觉,不令而行;

人如果不自觉,有令不行。自觉是什么?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觉悟,中国共产党人宗旨信仰的体现。

为什么我们讲,高扬信仰就能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这是因为高扬信仰,党员干部就会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如同己出,对人民群众的困难感同身受,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纯然无暇。现在有些同志受西方政治观念的影响,总对信仰的存在抱有怀疑的态度,这是健忘而短视的。过去年代中国共产党认为信仰而献身的例子举不胜举。就今天来说,无私奉献也不是不可能有的品格。我们举一个直观的例子。现在经常有党员干部自称是“父母官”,这种说法有封建的色彩,我们不主张。但如果换个角度,从父母对孩子感情的角度来解释,这种意识还是可取的。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能像父母对孩子的感情那样,“权为民所用”就会成为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是最无私、最真诚、最不讲汇报、最不济成本的。我们对任何一对普通父母对孩子做出的无私奉献都不怀疑,为什么要对一个有信仰、有觉悟的共产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无私奉献表示怀疑呢?高扬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优势。正是信仰的存在,让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执政的地位,我们还要靠这种信仰,去不断夯实执政的地位。

强化制度,高扬信仰,只要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做好了,我们相信,“权为民所用”会成为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构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将力争到 ,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 63%,使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这一科技兴农新目标的提出,既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鼓舞,同时也为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新任务、新挑战。

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来说,面对粮食安全的挑战,面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面对农产品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目前,尽管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已达到 48%左右,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美国高达 81%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 85%的成果转化率,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要,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有 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 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 30%。目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旱育稀植、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节水灌溉四大关键农业技术,实际上在 20世纪 80年代就已经诞生并开始在全国农村推广,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关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技术推广了 20多年居然还迟迟没有到位,结果形成了一种农民求之若渴、新技术却始终无法落地的奇怪现象。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体制性的。一些地方在对原有的农技推广体制进行改革时,使得农技推广体系在一些基层地方“线断、网破、人散”,服务功能被削弱,有的甚至已经名存实亡。体制改革目标不清,使得农技推广的主干力量受损,直接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困难。二是结构性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走向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状。

因此,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已成为科技兴农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从完善原有的农技推广网络出发,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 即便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农技推广队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的农业大国来说,建设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是必不可少。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大投入,把已经断的“线”接起来,已经破的“网”修补好。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接与补,而是要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联系在一起,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能够真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

此外,在开展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方面,各级政府还应从实际出发,有更多的作为。如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为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开辟新的通道。

其次,要从改革创新出发,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新体系。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并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为满足农民的需求,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是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农技推广。近年来,一些地方创造的“科技特派员”和“农业专家大院”等模式,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尤其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既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对于这些经验,我们应该好好加以总结推广,从而激励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技术、管理、营销等综合服务。二是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其他农业科研单位联合,提高科技含量,并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农民的技术问题。三是要大力发展和扶持民间农技推广机构。如在农技推广中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种养大户的作用,开展农技推广活动。

总之,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技推广组织,建立起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队伍,实现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形式,建立起一张适应农村实际的农技推广新网络。也只有这样,农民对现代科技的需求才会得到满足,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心中的天际线呢

苏北

低俗化的电视相亲节目**在“宁愿坐在宝马车中哭泣”拜金话语的热议中刚刚过去,炫富式的“全球私人甄选佳丽”又在风水大师坐镇,数千名单身女竞相参加海选中拉开帷幕……这样的故事还会一再上演,我们只是在大众的道德叩问中撩开了又一层社会面纱而已。

记得哲学大师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人心灵充满日新月异、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当我们仰望星空,令我们景仰和敬畏的那一道天际线在哪里呢?

什么时候,我们对金钱崇拜,对财富炫耀,从抑制、批判、抵抗,演变成麻木、默然、包容,进而转换为今天的附和、向往、张扬?什么时候,我们在多元化、世俗化、市场化的现代话语中,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日常化、合理化、漂白化?诚然,“随着时代的变更,观念也在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应该是文明的进步,而非道德的蜕化。诚然,“勇敢地表达对金钱的宠爱,是一种进步”,但这是社会环境的宽容,而绝非意味生活品质的提升。诚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人类的本性”,但拜金从来就不等同于美好。诚然,“生活的选择是个体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掩盖不了群体的主体意识的失落。有学者坦言:“这是一种典型的感情、婚姻和良心的现金交易,家庭已不是温馨的港湾,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这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金钱崇拜和家庭婚姻关系的异化。”这种公然的拜金、分明的异化,正肆意侵蚀着社会良知,扭曲着主流价值,伤害着世道人心。

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商品的交换价值,侵袭着心灵世界,物化着社会关系 这是一个大众消费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目的、愿望、抱负和梦想发生了改变。这是一个价值重估的时代。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财富分配的失衡、生存环境的劣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主流价值的凝聚力正被弱化。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纵容拜金主义现象的理由。

一双“看得见的手”终于强势干预:政府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亮出了红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社会遏制拜金主义现象唯一的依赖。

更需要的,是道德的自我救赎。

社会良知,公民责任,生命伦理,是每一个人应当坚守的道德底线,应当完善的生活方式。无数的平凡人物,草根英雄,在生活的艰难困苦和社会的边缘挤压中,捍卫着做人的良知和尊严,守护着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园。

那些特别年轻的富豪群体,在短暂的时光里创造着中国财富积累的奇迹,也在人生的起飞中感受了心理和精神的晕眩。今天怎么学会做富人?看一看身边的陈光标们,富而思仁,扶贫济困,回馈社会。当然,不是要大家只是去走慈善一途,富豪们的钱包也未必都愿随身携带。但是,学着去融入社会,贴近民众,开拓胸襟,提升品行,于个人事业的拓展也当大有裨益。那些一心要走生活捷径、放弃自我实现的女大学生们,人生的前途是什么?听一听华中科大校长“根叔”的叮嘱吧: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价值的社会引领,同样不可或缺。

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理当倡导健康、良性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夜暴富的神话故事,挥金如土的眼球效应,官员明星的傍款现象……在对现实社会的误导中,对广大观众的戕害中,恣意张扬拜金,何谈社会责任?财富,代表着成功,意味着高贵,象征着品位……在这样的评价谱系中,何谈劳动者的地位和尊严? 有“破”就当有“立”。价值“立”在何处?传统文化的振兴,现代文明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依然在途中。

如何加快构建社会的价值体系,去填空、去臵换、去引领?如何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践行让每一个人都有幸福、都有尊严的国家哲学? 公平的制度建设,则更具根本意义。

我们必须直面拜金主义现象背后日益显现的社会动因:房奴,孩奴,蜗居,蚁族,这是值得关注的年轻一代的生存;踏实劳动,为什么脱贫致富那么难?艰苦奋斗,为什么改变命运那么难?这是值得深思的底层民众的诘问。还有,劳动与资本,利益关系的严重失衡;城市与乡村,教育格局的二元结构;二代与二代,就业岗位的阶层世袭;权贵与平民,公共资源的私人占有。这是亟待求解的转型社会的难题。当下最根本的,是公民的权利平等,是社会的规则公正,是发展的机会公平。最紧迫的,是消解社会结构出现的板结现象,为底层民众的向上流动,拓开更加开放的通道,为风险社会的良性运行,打下更为坚实的地基。

我们的心灵就如一座座城市。城市的空间已经被日益高耸的混凝土森林所包围,所裹挟,所遮蔽。怎样去解放生命的本真,在拜金的抵抗中,在精神的超拔中,去还原那一道道深远、壮丽的天际线呢?

篇13:策论文

浅论广州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城市中供公众乘用的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轮渡、轨道交通、缆车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随着广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州的城区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更显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州市城市公交发展不足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 面对这一矛盾,我们该如何协调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我们的对策:

第一,通过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实施引导。各级政府应当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合理核定票价等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公共交通运量大、价格低廉的优势,引导群众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促进公交优先发展。公交企业因票价下降减少的营运收入,经地方财政审核后分别按季度或年份给予财政补贴。

第二,同时为方便和鼓励住在郊区的居民驻车换乘,降低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应出台对驻车换乘车辆停放收费优惠政策,市民将机动车停放在驻车换乘停车场,然后转乘地铁或其他公交车辆,减少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第三,加大对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力度。优化路网结构,积极推行“朝九晚五”的分时段上下班制度和相应的公共交通政策,使广大市民“分时段”使用公交系统,同时上下班高峰期间停止“免费票”的使用和有关的票价优惠政策,引导部分“非工薪阶层”在交通高峰期以外的时间搭乘公共交通,达到“分流”的目标。

第四,积极探索城乡之间的公共交通发展道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扶持城乡之间的公共交通发展,引导城市公共交通向农村延伸服务,方便农村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接驳换乘,解决城市郊区居民出行难问题。对运行于城乡之间的城市公共汽车的站距设置和公交车辆的行驶速度等,要做出与城市道路运营相同的规定,以保证行车安全。

第五,整合公交营运资源,推进行业改革。要坚持公交特许经营。实施公交营运线路招投标制度,对通过招投标进入客运市场的企业和现有经营城市公共交通的企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同时加强市场监管。由城市公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公共交通企业经营和服务质量的监管,规范公交经营行为。逐步推行等级服务评定制度,对营运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公交企业,要退出公交市场,促进广州市公交营运服务水平的提高。而服务水平的提高必然吸引更多人选择使用公交系统。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牵涉众多领域的改革和协调,我国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切实落实各项改革和发展政策,使公共交通方式成为市民首选的主要出行方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而不断努力。

范文写作技巧:

这是按照“策论文”的写作方式撰写的一篇范文,今年的广州市申论真题的第二题,题目的要求之一便是“为公交系统的改革”提出建议,从这个角度来看,考生写成“策论文”的方式是对的,但这种文体写作的关键是,对策必须是多角度的展开,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只有打开自身的思路,全方位地提出解决对策,才有可能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篇14:策论文

一、提出问题(即问题是什么)

首段格式1:时间(背景)+成绩+问题+影响+论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时间(背景)】,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均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绩】,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发现存在的问题: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工资性收入占比过低,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基尼系数已经从改革之初的0.3扩大到了0.48以上【问题】。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更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政府应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论点】。

优势:看到问题的同时也看到了成绩。先扬后抑,亮出先着墨,指出政府的成绩,凸显政府立场,再话锋一转用转折词“但”引出问题,表现出考生看待事物的全面性。

首段格式2:时间(背景)+问题+几个表现+影响+论点

近日【时间(背景)】,受日本核泄漏事件影响,我国各地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民众抢盐**【问题】,各大商店、超市的食盐被抢购一空,甚至上升为群体性事件——盐厂、盐业局被民众围抢【表现】,不但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给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不和谐因素【影响】。如何迅速控制事态并防止类似事情再发生,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政府应有所作为【论点】。

食品安全:近年来【时间(背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问题】,三聚氰胺**未平,瘦肉精事件又异军突起,毒豆芽、牛肉膏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食之难安【表现】,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挑战群众的忍耐底线,一次次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不但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更给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不和谐因素【影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论点】。

优势:先指出问题,再列举问题的几个表现,层层递进,给人读者一种迫切感,进而指出影响,凸现问题的紧迫性,最后提出论点。

首段格式3:意义+时间背景+问题+影响+论点

理论面对面: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意义】。近年来【时间背景】,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问题】,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影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正以坚决的态度,出重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让人们住有所居、安居乐业。【论点】

食品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意义】。近年来【时间背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三聚氰胺、毒豆芽、地沟油和目前的瘦肉精事件【问题】,让人胆战心惊、食之难安,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让民众对政府的监管能力产生了质疑,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应多管齐下治理好食品安全问题。【论点】

优势:把意义放在了首句,开门见山阐述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论点相呼应,显得立意鲜明,论点突出,并有一定的新意。

二、分析问题(即问题为什么存在)

分析段格式1:分析引出的过渡句+几点分析+对策引出的过渡句

食品安全: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分析引出的过渡句】,一是由于缺乏行业自律,部分道德沦丧的生产公司和养殖户为了牟取暴利不顾人民的生命安全,在食品中添加国家禁止的添加剂。二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处于多头管理的格局,有些区域重复管、有些区域没人管,没有形成管理的合力。三是局部地方还存在着食品安全检查走过场、走形式的情况,执法浮于表面,一些公职人员玩忽职守、以权谋私,为非法商家提供保护伞和非法操作空间【分析】。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政府应如何多管齐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对策引出的过渡句】:

收入分配:“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分析引出的过渡句】:一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二是法律和制度不够完善,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牟取社会财富;同时体制改革不到位,行政性垄断、权力干涉等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因素仍然存在。三是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劳动性收入占比过低、工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财税手段在再分配调节中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四是政府监管不到位,非货币性福利混乱,非法收入、“灰色收入”突出【分析】。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解决【对策引出的过渡句】:.

优势:容易掌握,条理性强,结构完整。

不足:相对死板,连贯性不够,要占用较多的字数

三、解决问题(即问题如何解决)

统领句+对策执行者+对策的依据+几个具体方法+积极意义。

首先,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初次分配格局【统领句】。有关劳动部门【执行者】应根据经济增长的新形势【根据、依据】,增加劳动性工资占比,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指导线,严厉惩处拖欠工薪、克扣工资的行为【具体措施】,确保劳动群众劳有所得、老有所值【意义】。

统领句1:__是抓手、动力、根本、保障、出发点、落脚点、突破点…… 首先,解决盐荒事件,调节市场供求平衡是抓手。

其次,解决盐荒事件,信息公开和科学宣传是动力。

再次,解决盐荒事件,防止游资恶炒是根本。

最后,解决盐荒事件,完善政策法规、形成机制是保障。

优势:是官方文章惯用的手法,句式工整,有气势。很容易表现出考生的政治素养和文字功底,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眼球。

统领句2:首先要__,其次要__,最后要__……

首先,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初次分配格局。

其次,要完善再分配制度,强化再分配制度的调节能力。

最后,要建立完善三次分配的激励、管理、监督机制,发挥慈善的分配调节能力。

优势:容易上手,条理比较清晰,中规中矩的手法。

四、结尾的构架(解决问题的意义)

要点:强调重要性+表示信心+收尾于积极圆满

理论面对面:“挂号少排队,看病也不贵,人人有医保,健康乐逍遥!”这是一位网友对解决看病难的热切期盼。党和国家正在回应百姓呼声,不断深化医改,

努力缓解看病难,我们相信,人人“病有所医”的目标将逐步变为现实。

要点:强调紧迫性+表示信心+收尾于积极圆满

食品安全: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着更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相信在政府多管齐下的治理下、民众的协同下,食品安全问题能够逐步解决。

要点:强调艰巨性+表示信心+收尾于积极圆满

民生之依:吕祖善省长说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是“功在当代、恩泽子孙、惠及千秋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主导下,全社会群策群力,“民生之依”网络能够逐步构建,“民生之艰”难题能够逐步解决。

优势:升华主题、回扣论点,表示信心、收尾于积极圆满

政论文写作构架

一、政论文与策论文的区别

?策论文是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它的套路是:问题是什么,问题为什么存在,问题怎么解决,解决问题的意义。重点在提出具体的对策,面对问题,问你怎么办。

?政论文跟策论文的写作重点不一样,政论文不需要提出具体的对策,整篇文章都是一个论述性、说理性的过程,把道理讲通,能够自圆自说,说服考官,就是好的政论文。主要做两件事:摆事实、讲道理。

?政论文比起策论文,更难以把握,市面上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政论文写作套路,培训班所教的套路一般也是以策论文为主。

? 写策论文好比画人

?写政论文好比画鬼

二、政论文写什么?

政论文不写具体的对策,而是从以下角度写:

1.解决问题的积极意义(对已成既定事实并尘埃落定的事情,评论政府所作所为的积极意义。如汶川地震抢灾救险,彰显政府危机应对能力)

2.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行性等方面(对政府已成定论要做的事,比如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在理论层面论述国家政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行性等,如<论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3.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政府官方言论明确表达过的“问题存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进行论述,如食品安全问题)

4.分析问题的解决方向(掌握官方早已抛出的方向性分析,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初次分配兼顾公平和效率,在此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转变,这是国家已定的改革方向,考生去吃透,然后论述出来)

5.从其他角度谈存在的问题、国家政策的认识。 注:写政论文务必要有根有据,吃透政府既定的言论和观点,切忌无中生有、生编乱造。政论文考察的是考生对问题的认识、政策的理解,不是让考生天马行空去幻想。

三、政论文的写作套路

政论文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论述性说理性过程。核心是论述,基本要求是简单明了、自圆其说,根本方法是层层递进说理、正反对比说理、比喻说理、类比说理等,目的是说服读者和考官。

篇15:公共基础知识策论文

公共基础知识策论文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了政治、经济、法律、人文、历史、科技、行政、公文写作等知识。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公共基础知识策论文,欢迎各位的参考!

解读公共知识分子角色

[摘要]公共知识分子是个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概念,本文提出了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特征,即具有超越学科所限的广泛学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具有面向大众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概括与米尔斯所著《社会学想象力》中关于社会科学家理想形象的阐述是吻合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未必都是套共知识分子,但社会科学家不应放弃公共知识分子的视野与关怀。

[关键词]公共知识分子;科层制与专家;社会科学家;理想形象

有人说,“《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对象太锁定在‘知识分子’,特别是社会学家,这是个问题”这句话恰好揭示出了本书定位的一个特殊偏好。的确,无论是前半部分对当时社会学基本操作方式的批判,还是后半部分对社会科学研究前景的展望,全书贯穿始终的是米尔斯对社会科学家使命的追寻――运用社会学想象力这种理智工具,打破后现代知识垄断于科层制与专家的情况,教化科层制顶峰的领袖与弱智化的普通大众,使真正的自由和理性成为民主社会的主流价值。可以说,社会科学知识分子是米尔斯寻找到的“在当代对抗当代”的“历史主体”,“公共知识分子”是米尔斯为社会科学家找到的理想定位。本文首先试图界定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紧接着具体讨论米尔斯的观点是在哪几个方面契合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含义,尔后提出了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科学家使命的应然性和可能性。

一、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

“公共知识分子”是个充满困难的范畴,尽管这个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曾评选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该杂志给出了“谁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答案:他们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他们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他们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这样一个答案为公共知识分子戴上了“圣贤”的光环,尽管现实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无法在人格和学识两方面达到如此高的境界;这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可操作的定义,但这个排比句式的陈述代表了社会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期望。

学者朱苏力则在一篇专门讨论公共知识分子的论文中,给出了一个价值中性的经验的界定:公共知识分子是“越出其专业领域经常在公共媒体或论坛上就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评论的知识分子,或是由于在特定时期自己专业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而把自己专业的知识予以大众化的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的知识分子。”他强调,一个人是否是公共知识分子,并不隐含对这个人人格或学术成就高低的评价,并不考虑他行为的动机和是否希望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意愿,而仅仅考虑行为者是否经常发表评论和分析,其所讨论的问题是否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否超出了其专业领域,是否在将专业知识大众化,以及是否在公共媒体(主要是大众媒体,也包括一些“白领”读物或非严格专业学术性的杂志)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朱苏力在文中列举的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公共知识分子却与《南方人物周刊》评选出的50人大部分重合,可见无论是价值褒义的应然性概念还是中性的经验界定,都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含义有较为一致的认知。

二、米尔斯笔下的社会科学家

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米尔斯对社会科学家的理想形象的阐述散见于各个章节。但是进行归纳却可以发现,他所期许的社会科学家的形象其实正好吻合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几个特征。 社会科学家应成为摆脱科层制的独立研究者。在本书的第十章,米尔斯明确指出了社会科学家作为理性人所自我期许的三种政治角色:第一种是“哲学王”,渴望赋予掌握知识的人更大的权力;第二种是成为国王的幕僚,个体社会科学家最通行的角色就是成为功能合理性的科层制的一部分;第三种是社会科学家在做自己的研究、选择自己的问题时保持独立性,不过其研究要面向国王和“公众”。第三种角色是米尔斯所极力倡导的,因为“这样的社会科学家才可以称为社会科学的自控社团中的理性成员”,他们才可以运用社会科学想象力这种公共的智力工具。社会科学家在面对其他社会群体时,应当如何确定自身的定位呢?米尔斯告诉我们,社会科学家通常生活于阶级、地位和权力皆为中等的环境之中。他很难超然于社会之外,然而社会科学家不仅是一名“普通人”,正是他的学术职责要使他超越自己生活其中的环境。这种“超越自己生活其中环境”正是社会科学家独立性的体现。尽管米尔斯敏锐地发现社会科学家已经越来越远离权力的中心,但他显然并不希望社会科学家与政治有密切地联系。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他着力批判了科层制气质的渗透,也是认为“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研究依赖于科层组织,他会丧失个人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可以理解为批判能力,更进一步说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本分。

社会科学家应成为跨学科知识的拥有者。承接上文,米尔斯接着指出,“按照工作性质,我们对于社会结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其运动的历史机制有所理解。但很明显,我们还无法掌握目前可以借之影响历史机制的主要权力手段。”尽管社会科学家“无权”,但社会科学家所拥有的知识使他们超越了“普通人”。可见,米尔斯笔下的社会科学家是社会的“文化精英”。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科学家所拥有的知识应该是跨学科的,因为“要阐明和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主要问题,都需要从不止一个学科中选取材料、概念和方法。社会科学家不必为了熟悉某一学科的材料和视角,以便运用它们解决他所研究的问题,而去‘掌握这一学科’。专业化应当以这种重要的问题,而非恪守学科界限的方式进行。”那么,我们如何能拥有“百科全书式般的头脑”,掌握各个领域的广泛知识呢?对此米尔斯的回答似乎并不确切,但他乐观地认为,社会科学家绝对有可能拥有这种自由穿梭于各个学科间的能力,“只要把握住专业的本质,也一样能逐渐领会这一制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从而领会到与其他制度范畴的联系。”

社会科学家应成为教化大众自由和理性的公共教育者。社会科学家作为教授向学生授课,偶尔也通过讲演、写作,向更广泛的公众和具有更重要地位的人进行宣传。“如果他关注文科教育,也就是说有很大自由的教育,那么他的公共角色有两个目标:他应当为个人所做的,就是将个人困扰和思虑转换为可直接诉诸理性的社会论题和问题:他的目的是帮助个体成为自我教育的人,这只有当他获得理性和自由时才能实现。他应当为社会所做的,就是反抗一切摧毁真实公众而创造一个大众社会的力量,或者从积极的目的看,他的目标就是帮助培养自我修养的公众,并提升他们的修养。”我们可以看出,米尔斯赞成的是大学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传统,他认为“大学文科教育的最终产品不外乎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男士女士;简而言之,即自由和理性的个体。”而在社会科学家教育公众的职责背后,最终包含的是米尔斯对“民主”社会的政治理想,他与许多人热切赞扬的“大众社会”中的“大众”有着本质区别。米尔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无论社会科学家的政治角色是什么,如何履行,效果如何,都是同民主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的。”如果我们选择了上述第三种角色,即独立自主的角色,则意味着我们努力在一个非全体民主的社会中以民主的方式行事,通过这种做法,“努力使社会更加民主”。即使民主的政党、运动和公众缺失,也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家作为教育者可以放弃自己的责任:他们仍应努力将教育制度形成一个框架,使公众在其中得以解放,起码是开始解放,并在其中鼓励与维持讨论’他们仍应以非学院的角色教化这种公众。

三、社会科学家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可能性和应然性

尽管米尔斯热切地希望社会科学家成为公共知识分子,但社会科学家是否应该承担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其实远未在社会科学界达成一致。仅以社会学的传统为例,米尔斯将欧洲古典社会学解释为一个由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学家向公众宣讲民主与自由价值观的话语载体,力图将社会学建设成为一个欧洲式的富于历史与现实使命的“公共社会学”,显然是希望涌现出更多的公共知识分子。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关于知识分子想象性的建构,都在反思自己该如何履行这个称谓的角色行为。换言之,何为知识分子的提问,决非抽象概念的厘定,更是一个实践理性问题,关乎当代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的认同和行为问题。米尔斯建构出的社会科学家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想形象在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大行其道之时,成为一声与众不同的呐喊。尽管他的观点未必毫无争议,但无论任何时代,我们都应该在所谓大的洪流裹挟中保持一份清醒,坚守理想与信念。在我看来,这可能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留给当今时代、尤其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宝贵的精神遗产。社会科学工作者未必都是公共知识分子,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些方面深造并作出突出贡献,但社会科学家不应放弃公共知识分子的视野与关怀。

相关专题 英语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