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折形状》

hollowkid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ollowkid”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折形状》(共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科学教案《折形状》

科学教案《折形状》

丹阳市荆林中心小学   徐永辉 教学目标:   1、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能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难点: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准备:   A4纸、科学书、鸡蛋壳、三合板、四种形状的纸筒、牛筋、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有什么本领吗?老师会“轻功”,不信?表演给你看!(表演站在蛋壳上)。 其实同学们也有这样的本领。这里有一张A4纸,老师想让它托起一本科学书,但总是不能成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为什么这张纸现在能够托起科学书呢?(改变了纸的形状)   二、探究不同形状纸的承受力   1.那么你还能把这种A4纸折成哪些形状来托起这本书呢?   交流(请学生说说还能折成哪些形状) 今天我们就专门来研究形状和承受力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课题:折形状)   分小组动手操作试一试。(组长每人发一本科学书和一张A4纸) 小结:看来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幻灯片出示) 2.老师用同样的A4纸折出了相同高度但形状不同的四个纸筒(分别展示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边展示边说纸筒的名称)   3.预测四种形状纸筒的承受力 你们猜猜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的大小进行排序吗? 请组长从抽屉里取出实验探究卡,小组讨论一下各种形状纸筒能承受几本科学书,并用“星号”排序,填写在预测一栏。 各小组讨论一下,并作好记录。 展示预测结果。(选其中两组投影展示预测记录表)   4.实验探究 ① 要想知道你的预测对不对怎么办?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你觉得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出示注意点: a.拿书时要注意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 b.放书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c.每次只能累加一本书,直到纸筒支撑不住; d.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重力大副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②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 ③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要求依次按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和圆柱形纸筒的顺序简要汇报可以承受科学书的本数) 教师将数据输入到电子表格,算出平均数。 ④通过以上数据你发现什么? 我把它们实际承受能力的名次填到上表中。 ⑤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八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有多大?十六边形的纸筒呢? 小结: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板书) 三、了解蛋壳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1.刚才我们研究的几种形状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还有很多,它们都能承受一定的力量,比如老师手里蛋壳的形状。 现在你们明白了吧其实老师并不会什么轻功,之所以我刚才能够稳稳地站在鸡蛋壳上,实际上是因为蛋壳的这种薄壳结构有很大的承受力。 操作:试试看蛋壳的承重力有多大。 讲述:对于圆形和卵壳形来说,它能够把所受的外力均匀地扩散到壳体各处,所以整体可以承受较大的力。建筑学家根据这个道理,发明了弯曲形如蛋壳的薄壳建筑结构,如悉尼歌剧院、北京网球馆等它们既不仅美观坚固,还减轻屋顶结构的重量,节省了大量的建筑材料。 2.欣赏薄壳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视屏和图片。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实验探究记录卡   纸筒形状 预 测 实 际 可以承受科学书的本数 承受力 可以承受科学书的本数 承受力 三角形纸筒   ☆☆☆☆   ☆☆☆☆ 正方形纸筒   ☆☆☆☆   ☆☆☆☆ 六边形纸筒   ☆☆☆☆   ☆☆☆☆ 圆柱形纸筒   ☆☆☆☆   ☆☆☆☆  

篇2:《折形状》教案设计

《折形状》教案设计

《折形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2、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不同。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教学准备 16k纸  双面胶  记录单 ppt  实物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有一位同学们很熟悉的朋友向你们提出挑战,(出示鸡蛋)想和它比比谁的力气大吗?请一个同学上台演示。鸡蛋为什么这样牢固?(形状) 2、这是一张普通的纸,我们天天见,天天用,可是你们用它托过重物吗?就托一支笔吧。 3、有办法让他托起来吗? 4、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也可以把它变得很神奇,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支笔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就专门来探究把纸改变了形状后所受力的情况。( 折形状)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你还能用刚才的办法用一张纸托起一本科学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改变纸的形状来实现) 3.学生仿照老师做各种形状的纸筒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筒,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 A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 B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 C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D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E怎么计数(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学生交流实验情况 9.观察分析实验(多组同时呈现)  一起来观察我们实验记录,看看有什么发现?(给时间学生思考) 纸筒形状 越接近圆形  承受力越大 ;  各不相同;  比原来的都要大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揭示鸡蛋不易破的秘密  现在你们知道了薄薄的鸡蛋壳不易破的原因了吗? 2.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雨,猜猜多少科学书能将它压垮呢? 学生先预测,再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 3. ppt出示并提问:这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改变形状  增加承受力) 4.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五、板书设计   折 形 状   纸筒形状 越接近圆形  承受力越大 改变形状  增加承受力

篇3:《折形状》教学反思

《折形状》教学反思

这节采用的是发现学习,整节课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之后又对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一系列的知识点,也把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学生也有较大的兴趣。

本课设计利用纸托起水杯的游戏导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发现了问题引出课题,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状态,学习完全成为了他们的内在需求。 在探究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在语言上,儿童化、幽默的语言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和力,从而更放松地参与科学探究。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在确定了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去探讨实验的方法,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作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老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从本课的教学效果和与会领导老师们的反馈来看,探究不再是直露的,而变成了学生的需求,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探究活动如同春风润物一样融入到了学生的科学学习中。

篇4:折形状评课稿

星期四上午第一节课,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折形状》一课,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在导课中出示一张白纸和一本科学书,请学生想办法用这张纸托起一本书,学生兴趣浓厚,发现了问题引出课题,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状态,学习完全成为了他们的内在需求。

在分组实验之前,老师请学生们预测了各种形状的承受力大小,并将答案记录在记录纸上,预测之后学生对于自己的答案充满了好奇,跃跃欲试地想要检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时候进入了本课的高潮环节,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A)一样的纸,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B)粘胶水的距离要一样。(C)折出来的纸筒的每条边应该相等。(D)纸筒要一样高,不能有的横折,有的竖折(E)纸筒的接头要一样多,纸筒折的越小越牢固

通过归纳整理,学生学会了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别,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明白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与客观性,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在确定了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去探讨实验的方法,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作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老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篇5:《折形状》教研课教案

《折形状》教研课教案

《折形状》教研课教案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家看一看这些树木的树干、树枝主要是什么形状?(圆柱体)苹果、石榴是什么形状?(球体),草莓、癞葡萄是什么形状?(锥体)再看古代城楼的台基,是什么形状呢?(台体)台体有什么特点呢?(它的侧面形状像梯形,整个物体下大,上小 ) 师:你们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物体,主要是由哪些形状构的? 生:总结(出示锥体、台体、球体、柱体的模型) 师:我们把这些形状再稍加变化一下,又会出现这些图形,(出示课件),不管怎样变,我们还是把它们归为四类,即锥体、台体、球体、柱体。 师:出示课件(建筑物图片)这个建筑物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 生:汇报 师:板书(平稳、牢固、承受压力) 师:同学们,随着城市的扩大,道路显得非常拥挤,为了交通方便,人们在主要路口处建造了立交桥,我们也想在泰兴建一座立交桥,可是现在出现一个问题,立交桥的桥墩我们要设计成什么形状比较好呢? 生: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柱体形状比较好。可是柱体的形状很多,选择哪种比较好呢?科学家在研究时可不是猜的,而是先建立模型,用模型做实验,然后进行论证。今天我们也当一回科学家,进行研究好吗?要设计桥墩,你们准备用什么材料做模型呢?(纸)既经济,又实惠,更易操作,今天我们就从一张纸入手研究吧。 师:(出示一张白纸)瞧,这是一纸普通的纸,它有什么特点? 生:软、薄、 师:对,我们把这样的材料,通常称为薄形材料。对于这样的材料,你有办法让它站立起来,并承受一定压力呢? 生:改变它的形状, 师:怎样改变: 生:通过折叠或弯折的方式就能改变, 师:我们今天就来折形状。(板书课题) 师:(板书折叠、弯折)这张纸折成哪些柱体形状? 生:汇报(学生说,老师一一展示)如: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柱形、椎形、星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折形状,还要看谁随承受的压力大,那么在折叠或弯折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呢? 生:纸质地要相同,纸要平、不要揉绉,要一样高,底面要平,重叠的部分大小相同,并要粘贴好。 师:下面就请每组同学合作折形状,注意,每个小组至少折四种形状,看哪 个小组折得又快又好。 生:折形状 师:都折好了吗?睢,这些原本站不起来的纸,现在已经都站起来了。它们真能承受压力吗?(能)承受的压力一样吗?你们先估计一下,哪种承受的压力最大? 师:请同学们把预测的情况用五角星代替填写在实验报告上。 师:预测好了吗?这只是大家的假设啊,怎样来验证你们的假设呢?(做实验) 师:怎样做实验?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用同样的书本做重物,一本一本地加,重心放稳。直到加到最后一本坍塌为止。注意如果加到第五本它坍塌了,说明这种形状的纸筒能承受多少本书?那就是四本。而不是五本清楚了吗?)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合作实验,注意胆大心细,把实验的结果及时记录在课本上。 生:每个小组都已经完成了实验,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师:(板书小组实验的结果)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各小组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你们得出什么结论?板书:(把薄的材料折叠或弯曲后,坚直方向的承受力增大了。)折的边数越多,承受的力越大,圆柱形的结构承受的力最大。 师:同学们真厉害,轻轻松松地将一张薄纸一折一弯,改变了它原来的形状,它的承受力就增大了!看现在的立交桥有了桥土耍终于通车了。(出示课件)。 师: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其它的形状的物体,它们的承受力又是怎样呢?看一个鸡蛋赶来了,大家知道蛋壳是什么样儿的? 生:薄薄的,一碰就破,很脆弱。 师:鸡蛋真那么脆弱吗?我现在要请出我们班上的大力士,让鸡蛋来检验一下你的力气是不是真的很大?检验的方法就是:把这个鸡蛋握在手掌中,使出你最大的力气,看能不能把它握破。 师:他已经握了好久了,这个鸡蛋一点也没破,这个大力士是否有的冒名了吧。一个整鸡蛋能够斗得过一个大力士,那么半个鸡蛋壳的力量又如何呢?你们想来比试比试吗?怎么比? 生:讨论:我们已经知道,圆柱体承受的力量比较大,我们就把蛋壳与它相比,由于一个蛋壳很难托住物体,我们就用四个蛋壳来托住物体,同时我们也用四个圆柱形的纸筒来托住物体,看谁承受的力量大,注意做这个实验时,蛋壳千万不要碰破。这次我们改用重物,看谁的力量大。 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四个验收壳就能承受那么大的力量,那么再多一点的蛋壳呢?下面我们排列起来,请一个同学上来站一下,看看蛋壳有多大的'力量? 生:实验 师:这个脆弱的蛋壳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呢?谁能解开这个秘密? 师:大家别小看薄薄的鸡蛋壳哦,它的弧形凸曲面能把外力均匀地分散开来,我们把这样的结构称为薄壳结构。 师:在自然界中,不仅鸡蛋壳是凸曲面,很多生物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也都具有这种凸曲面的外壳,你们能举一些其它生物的例子吗?(出示课件乌龟壳、蚌壳、螺壳、桂圆壳、瓜子壳、花生壳、谷壳等) 师:生物这种奇妙的外形特点,还被人们广泛地运用到了生活中,你们看……(课件展示薄壳结构的建筑物品) 师:人们能过研究生物外形受到了很多启示,发现纸不但在竖直方向通过折叠或弯折能够改变形状,并承受一定的压力,如果把纸在水平方向折叠也能改变形状,并承受一定的压力。(出示水平方向折叠图形)并把已经发现的科学经验广泛运用到生活中,你们看,这些生活中的物体是根据什么道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师:在你们的课桌里都有一张硬板纸,大家拿出来观察一下,它的中间一层像什么?(波浪形,实际上是一个个的薄壳形。) 师:出示铁轨课件。铁轨钢管柱体,下面是枕木,整个形状呈“工字形”结构,能承受很大的压力。 师:出示钢方管、圆钢管,钢柱。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少不它。 师:出示鸡蛋盒,蜂巢结构,承受压力,并保护着鸡蛋。 师:总结延伸:是啊!把科学原理运用到生活中,就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学了这一课后,你们想不想试图去改变一些生活中原有物体的形状,使它们更实用、更方便?好,今天我们研究了立交桥的桥墩,那立交桥的蛎嫖颐怯帜苌杓剖裁葱巫茨兀壳胪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课后进行研究一下,并写一份科学小论文好吗?                                           课题:折形状   研究形状与承受力实验报告单   五(7)班 第(  )小组 6月5日 组长:   组员:

篇6: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按形状分类

一、活动背景:在每天的早点时,都会有小朋友问我:“老师,我们吃的饼干是不是圆的?”“今天我们吃的是方饼干吗?”“桌子是不是方的?”我发现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有渴望了解图形宝宝的欲望。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一节以认识图形和图形分类为主,动画课件和游戏贯穿全课的科学课。

二、教学目标:1、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各形状的简单特征。

2、能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三、教学准备:1、动画课件,图案如下。录音机,欢快的音乐。方形、圆形、三角形卡片一张。

2、三种形状的实物挂牌(与幼儿人数相同)。地上画有三个形状。

3、彩泥、泥工板、三种形状的操作模具若干。

四、教学过程:一、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简单特征:1、师:小朋友,形状王国里来了几位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课件:圆形、方形、三角形分别做自我介绍。)

(1)大家好,我是圆形,我的身体呀胖乎乎的,一个棱角也没有。你们瞧,我的眼睛、嘴巴也都是圆形的呢。

(2)嗨,我是方形,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做朋友。

(3)小朋友好,我是三角形,我呀有三条边,三个角,大家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2、师:(课件4)刚才三个形状朋友介绍了自己,现在,你们认识它们了吗?能说出它们长什么样吗?(请幼儿分别讲述三种形状的特征。如讲述有困难,链接到前该形状再自我介绍)

幼A:圆形它是圆圆的,没有角。

幼B:方形它是方方的,有四个角,有四条边。

师:大家认识了圆形和方形,还有一个朋友在旁边不高兴了,它是谁呀?(三角形)你们能说出它长什么样吗?

那我们再来看看刚才它是怎么介绍自己的。(链接到课件,单独介绍三角形)

哪为小朋友认识三角形了,能说出它长什么样的?

幼C: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师:我们再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三个朋友,好吗?(师生共同小结)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三个图形的自我介绍,来认识图形,但小班幼儿在语言表述方面还不够完善,教师通过个别回答、集体回答,图形再介绍,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对三图形的认识。)

二、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1、动画课件5:物体分类

课件:小朋友,我们的孩子到草地上去玩了,你们能帮我们把孩子找回家吗?

师:

(1)哎呀,形状朋友想请我们帮忙了。我们先看看哪些宝宝在草地上玩?(苹果、皮球、帽子、电视机、电脑、冰箱、帆船、金鱼)

(2)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是谁的孩子呢?(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将物移到相应的房子边。如答对,物体走进房子,电脑:“你真了不起,帮我找到了孩子。”答错,则物体会自动走回到草地上,电脑:“这不是我的孩子,再动动小脑筋吧”)

幼D:帽子是圆圆的,是圆形妈妈的孩子。

幼E:电视机、冰箱是方形的,它们是方形妈妈的孩子。

幼F:帆船是方形的,是方形妈妈的孩子。(电脑提示错误)

师:哎呀,帆船宝宝进不了家门,它不是方形妈妈的孩子。哪它是谁的孩子呢?

篇7:筷子折了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筷子折了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

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②鱼儿变大

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

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

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

③大树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树,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树吗?

根据你的想象,大树的光怎么进入你的眼里,经过几种物质?

④列举实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从光的传播角度,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折射的规律。

2、提出问题:

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咱们看到了很多异常现象。分析几种现象,光传播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它在传播时经过了几种不同的物质?

3、学习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学生尝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各种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篇8:诗歌形状

精选诗歌形状

高楼,耸入云天

马路,伸向天边

车流人流川流不息告诉我

看不到头望不到边

攥不紧留不住就是现代城市的姿颜

目光好不容易挤出人群穿越钢筋水泥

发现我经常驻足的这座城市

中间飘过湘江

边上坐落岳麓山

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样

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是它最初的.形状

如今,它被人们飞速发展的大脑定型

从一张张图纸中浮起

仓促间可能忽视了你错过了我

弄丢了最初的自己

这,并无丝毫过错

也别指望我指尖的文字会发出责怪的声响

我也一样

自从一张张面孔飘过眼前

自从一个个汉字映入眼帘

自从在一座座城市里留下脚印

身上就被贴满了广告

骨子里也被插进了标签

我从乡村走来找到都市

竟没发现半片镌刻我胎儿印记的纸片

整个世界都在迅速遗忘迅速更新

你看,迎着缓缓蠕动的人流寻觅

不是这个忽闪着你的眼神

就是那个疑似你的背影

还有几个脸上浮着你的笑颜

却怎么也无法还原记忆中你的形状

当我低头

看见地上自己慌慌张张歪歪扭扭的影子

险些误以为被变异蝙蝠跟踪

慌忙四顾才恍然有悟

如果不是身后那盏路灯

如果不是身边镜子一般的目光

如果不是你破碎迷离的影子

我自己的形状大概不会

如此这般

篇9: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块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幼儿学说)(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平的)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四、总结活动

【活动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篇10: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过程与方法:

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相资料、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过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市是一个海岛,四面都是大海,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地球上的水》。

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二、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讲解教材P34页的比较)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4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事例。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画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发言。

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小标兵!

五、布置作业

体验活动:水污染的危害。将两个洋葱头分别置于盛满清水和滴有洗发水的杯口。几天后观察洋葱要部生长的情况。

篇11:科学教案

科学活动:

什麽东西能导电

本活动有三个目标:

1、知道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纸、毛线等材料不导电。

2、了解电的用途,以及安全用电常识。

3、对科学小制作感兴趣。

一、活动思路:

电是小朋友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也是小朋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朋友对电脑、电视、电冰箱、电灯……等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提到,我们在活动区中投放了电线和小灯泡等材料,当小朋友自己通过连接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时显得特别高兴,有些小朋友能在游戏的时候会向我提出:“为什么小灯泡能亮起来?”这样的问题,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科学实验活动,通过两个实验来完成知道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纸、毛线等材料不导电,以及安全用电常识等目标。

二、课堂实录:

第一个实验是:什么东西能导电?我请请小朋友来玩“会发光的小灯泡”这个游戏,不过这次的材料和活动区使用的材料有点不同:不光有铜丝、铁丝,还有塑料线、毛线、纸绳,

请小朋友自己试验一下,哪种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并把你的试验结果计下来。小朋友听到我的这个要求,小朋友马上行动起来,每个小朋友拿了一张记录纸做起实验来,那认真劲还真象一个小科学家,有的小朋友还问我:“老师,为什么还有毛线呢?”实验后小朋友得出结论: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所以小灯泡就能亮起来,塑料、毛线、纸等东西不能导电。我们平时见到的电线都是用金属类的材料来做的。

接下来是第二个实验:那根电线能导电?请小朋友拿一根电线,看看它们能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这时小朋友选择的电线可不是一样的了,有两边露出铜线的、有一边露出铜线的、有两边都没有铜线的,经过小朋友自己的操作,有的小朋友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有的小朋友选择的电线就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于是我就针对这一现象请小朋友进行讨论:为什么有的电线也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呢?并

得出结论:电线的外面包了一层塑料的外衣,塑料是不导电的,有的电线把两边的塑料去掉了露出了里面的铁丝,所以就能导电,小灯泡才能发光,有的电线两边的塑料没有去掉,塑料是不导电的,所以小灯泡就不会发光了。紧接着我又进行提问引出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把铁丝包住呢?电既然是很危险的,为什么人们还要去使用它?经过了一些实际操作和讨论,小朋友们对于电的特性已经有了知道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纸、毛线等材料不导电。了解电的用途,以及安全用电常识。对科学小制作感兴趣。

一些了解,然后我拿出为小朋友准备的一些材料请小朋友来当“小小工程师”,用电线、电池做一个小手电筒,孩子们可高兴了,三五成群的组成一组,一边制作一边争论,因为别的小朋友没有采纳小纽纽的建议,小纽纽还着急的直跺脚呢。当曾辉那组的小朋友先制作出小手电筒时,他们高兴的拍起了手庆祝自己的成功。

三、课后自评:

为了使小朋友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电的特性,我为小朋友准备了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一的目的是让小朋友知道电线是由什么材料作成的,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有能导电的,还有不能导电的,目的就是请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试一试什么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从而能够感受到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不是金属类的材料不能导电的道理。所使用的记录纸将每种线的实物贴在了表格中,小朋友一目了然,在实验的时候也便于记录,小朋友只要画出和就可以了,降低了难度。

实验二的目的是让幼儿进一步验证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我为幼儿准备了三种不同的电线,一种是剥掉塑料皮的,一种是没有剥掉塑料外皮的,另外一种是只有一边剥掉塑料皮的。

这个实验是通过小朋友自己操作发现问题,经过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才得出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的材料不能导电的道理,而且知道了电线只有在剥掉外皮的情况下才是导电的。为了使小朋友对电的特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设计了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把铜丝铁丝包住?”和“电既然很危险,为什么人们还要去用它?”通过小朋友的发言,使小朋友明确电是很危险的,用塑料把铜丝、铁丝包起来,电就不会漏出来就不会对人们产生危险,但即使这样小朋友平时也不要随便去摸电线、电源插座。电对人们的用处是很大的,只要合理的利用它是不会有危险的。知道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纸、毛线等材料不导电。了解电的用途,以及安全用电常识。对科学小制作感兴趣。

经过了以上几个步骤以后,小朋友对于电的一些特性已经有所了解,在活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制作的活动为小朋友准备了电线、电灯泡、小开关、胶带、电路图等材料,请小朋友自己来制作一个小手电筒,从而提高小朋友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本次活动中,兴趣很浓且情绪高涨,积极的进行实验操作,讨论的时候也能积极发言,所以教师在知道教育目标、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兴趣点,在准备教育活动的时候也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幼儿的操作活动、操作材料,既要紧贴教育内容,又不能难度太大,否则幼儿就会失去兴趣。这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一点点艺术。

篇12: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风化作用及地表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2、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从而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3、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表岩石的变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教学准备:

酒精灯、试管夹、玻璃、一杯冷水和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视频资料,感受“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后回答:

(1)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2)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2、推测:山脉的变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

3、交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4、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2、 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认识风化作用。

三、拓展延伸

1、看图,认识蘑菇石。

2、推测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3、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并写出实验报告。

篇13: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雪花片,石头,积木,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

3、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小蚂蚁)

师:小蚂蚁爬着爬着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就爬过去,可是面前出现了一条小河,请小朋友帮蚂蚁想想能用什么办法可以过河?

(1)请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吗?我们来试试吧!”

3、认识沉与浮现象。

(1)教师做沉浮实验。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4、幼儿再次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师:这次请小朋友操作,把能浮起来的材料贴在记录表上。

(1)幼儿自己操作,并记录结果

(2)个别幼儿上台操作教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

幼儿集体纠正。

4、小结

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棒,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啦,我们再去找找还有什么材料也可以让小蚂蚁过河吧(幼儿离开活动室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篇14: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

(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2)小车的载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

(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相关专题 形状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