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册劳动教案

波力海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波力海苔”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十册劳动教案(共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第十册劳动教案

第十册劳动教案

编网袋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小网袋成品,编织示意图或投影片,广口玻璃瓶、罐或大词典、厚书等便于固定袋口绳的教具。

2、学生准备:编网袋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绳与绳之间的打结。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提问,导入课题

1、展示小网袋作品。

2、提问:网袋有什么用处?它啊是如何编织成功的?(引入绳结编织法)

3、编网袋需要哪些材料、工具?(检查材料、工具的准备)

(二)演示讲解,动手操作

1、学生自学图示,了解编织过程,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

2、借助投影或实物演示一步步讨论,明确编织过程:

⑴固定袋口绳(可拉直粘贴在课桌边)。

⑵对折线绳骑搭在袋口绳上(排列要整齐)

⑶打第一排结(各绳结要与袋口绳等距离。如没把握,可先做上记号,再打结)。

⑷大第二排结:在记号处从相邻的两个结中各取一根绳合并在一起打结。

⑸将袋口绳环系在广口瓶、罐的沿口处或围绕在纸筒、大词典上(用胶带固定住)。

⑹把第一根绳和最后一根绳合并打结,完成第二排结。

⑺依次往下编,最后留下一定长度的绳头,合拢打个结,并修剪整齐。

⑻将口袋绳两头连结起来,完成编织。

3、思考尝试:你可以改变程序,或用不同的方法完成编织。如:

⑴对折线绳骑搭在口袋绳上时,可边骑搭边打结,搭一根打一个结。

⑵将线绳对折后双股骑搭在口袋绳上,将并拢的双线头从对折口中穿过,拉紧。

⑶先打好数排结,再设法把袋口绳围成环状(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用手撑着),一排排首尾合拢完成。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总结评比

1、依据教材中的评比标准,自评、互评,填上“☆”。

2、请得“☆”多的同学展示他们编织的网袋,大家议一议这些网袋好在哪里,并请他们说说编网袋的收获、体会。

(四)拓展活动

1、想一想:网袋大小取决于什么?怎样掌握网袋眼的大小?

2、课余收集一些不同质地的线绳,根据需要编结不同式样的网袋。

常见的金属制品和常用的金工工具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金工工具一套。

2、学生准备:相关的金工工具及信息资料或图片。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金工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制品,激发兴趣

1、出示金属工艺品,供学生欣赏。你们知道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用什么制成的吗?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了解由金属制成的工艺品。

(二)介绍、交流,了解关于金属的知识

1、你还知道哪些物品是用金属制作成的?是用什么金属制作成的?你知道哪些金属?说给同学们听听。

2、师生共同学习、交流。

⑴欣赏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金属和金属制品的图片资料。

⑵介绍、交流金属的相关知识(种类、特性、用途等)。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金属无处不在。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那么,金属是从哪里来的?它又是怎么制成金属制品的呢?让我们来观看一下录象片段,了解金属的冶炼过程及金属物品的制作过程。(观看录象片断)

(三)自主探究,认识常用的金属工具

1、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金属及金属制品的知识。把金属材料制成金属物品常常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2、出示常用的金工工具,请学生指认自己知道的工具,说出工具名称。

3、你们知道这些工具的用处和具体用法吗?

4、试比较常用金工工具与我们学习过的木工工具的联系与区别。

⑴比较:羊角锤与小铁锤;G形夹与台钳。

⑵请学生演示部分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金属、金属制品及常用的金工工具有了初步的了解。

金属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制作金属制品时,要用到铁捶、起子、钳子、锉刀、锯子、扳手等金工工具。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已经了解一些金工工具的使用方法。下节课,我们将要用到这些工具来制作小金属制品,学习最基本的金工技术。

纸编彩蝶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彩色纸条按规律编织图案的一般方法,并掌握纸编彩图。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劳动态度及相应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细心地把编织线从上到下依次切开。

2、难点:编时,露出纸条的颜色与底条色点上的颜色相同。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编彩蝶图及其他纸编图案。

学生准备:彩色纸条、一幅图案。

四、教学模式:“四步创造”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目标

1、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完成一幅图画,你会用哪些方法呢?

2、今天,老师教你们一种新的作图方法,那就是用彩色纸条编图画。(出示已完成的纸编图案)。这种画独具一格,别有情趣,你们一定会喜欢,想学吗?

3、板书:纸编彩蝶

(二)示范授知,指导方法

1、录相演示纸编彩蝶的制作进程。

2、学生观看后,说说你看慢了哪一步骤。还有哪一步没懂?

3、板书:一、设计画面。二、切割编织线。三、编织画面。四、折叠画框。

4、重点指导:根据学生情况,把学生不懂的地方再播放一遍。

(三)组织训练,动手实践

1、运用方法,五人一组动手制作彩蝶图。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音乐,营造制作氛围。

2、学生如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或纠正错误,也可以让学生相互帮助。

(四)作品展示,评议创新

1、待多数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

2、小组评议纸编彩蝶的成败。

3、启发创新:除了纸编彩蝶外,我还可以利用纸条编出其他丰富多彩的图案。

4、小组讨论,设计其他纸编图案后分工合作完成纸编图案。

5、评各组完成的纸编图案,由组长谈谈作品制作设想成功在哪里,哪里需要改进。

6、今天同学们掌握了纸编图案的方法,每组同学完成的作品都很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设计制作其他图案的纸编彩画,并将作品展览出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穿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此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习和了解经纬编织的方法。

2、了解有关穿编的知识以及它们在生活中应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欣赏了各种各样的穿编作品后,生能通过仔细观察及动手做做,掌握其中两到一种穿编的方法。

三、教学具准备:

师:准备各种彩色纸条穿编作品多媒体课件事物投影仪等。

生:生活中的穿编生活用品、废旧报纸、彩色纸条、安全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各种编织工艺品生活用品(实物与电教相结合)了解穿编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阶段:{师生共同欣赏一些编织物品,师从制作材料和艺术价值方面引导学生对穿编物品进行鉴析}。

师:首先老师先给大家来表演一个魔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从1数到10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师利用这段时间穿上穿编的披肩戴上编织的帽子配上编织的袋子)。

时间到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有什么变化?师播放课件师生共同欣赏一些经典的穿编艺术品。

总结:1编织的材料:藤.竹.纸.塑料.金属.草芒.木片.毛等。

2编织工艺应用:实用.装饰.摆设。

(二)出示教师编织的工艺品范例,生研究其制作方法

发展阶段:{生自学穿编技能,在尝试过程中了解纸条交错穿插的规律,在练习中如有疑问可先与同学探讨,不能解决的可在向老师请教。主要是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动手摸索,学会老师提供的几种穿编的方法。}

师:我们刚才看了那么多穿编制成的物品,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自己动手来做做,体验一下穿编的乐趣!

生:想.

师:老师做了两个用废旧纸条编织的装饰品,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来猜猜老师是怎么样把它们制作完成的.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也可以自己动手用事先准备好的纸条穿穿编编.看看你能找到穿编的方法吗,想明白的同学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纸编装饰品(一平面作品二立体作品)

生观察讨论或自己动手做一做,师巡视与学生一起交流.

(有学生琢磨出了方法)

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穿编方法,说制作过程(师生互动,在交流讨论中,纠正制作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几种最基本的穿编方法)

1上下式(课件演示)

2波浪式

3旋转式

4交叉式

师:老师的这两个穿编装饰品中有好多的穿编方法,单用一种穿编方法显得比较单调,多种方法组合在一起就体现的丰富多彩一些,那就希望同学们能掌握多种方法制作出好看的纸编作品来。

师:穿编方法我们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要注意的是平面和立体制作时步骤和重点,同学们一起来说说看---

(三)讨论简单物品的编织

总结阶段{师组织学生分析几种生活用品的穿编制作,归纳穿编过程和穿编要点.}如:杯垫。(平面的穿编较容易,可在花色图案上多加思考)如:墨水盒。(立体的穿编相对较难,制作时可结合课本的技巧图例,用合作的方法可以减少制作时的困难.)以上由师生共同完成。

(四)提出要求,学生完成作业

实践阶段{师布置作业要求,每位同学完成一到两件彩纸编织物品,编织方法最少要两种,图案编织注意和谐,可以相互合作也可自己完成。}

学生根据所带的材料,运用穿编的方法制作一装置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篮子,包,杯垫等)。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注意刀具的安全使用,保持教室整洁)。

(六)学生中有作品出现,展示学生作品,学生相互交流。

师组织学生自评:你觉得自己的作品怎么样?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七)课后拓展:鼓励学生用绳带穿编装置品,(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用绳带进行穿编的装置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整理教室

家政--编织

一、教学目标:

1、解生活中拖鞋的结构以及设计原则,培养实用造型能力。

2、掌握制作纸

篇2:第十册教案

第十册教案

教学内容(课题) 包装的学问(教科书第82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1.结合生活中有关包装的问题(电脑显示各种包装) 提问:   包装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节约  美观  便于携带等) 2.引导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 引入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探索方法 1.提问:两盒糖果有几种排列方式(三种) 2.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 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 方案3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1最节约纸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三、练习a)  引导学生讨论  比较得出结果 b)  组织学生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纸 四、教学“实践活动” 1.让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节约地包装磁带) 必须先知道什么?(它的表面积) 2.分组讨论  罗列方法 完成课本中的表 五、小结 你学到了包装的什么知识?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83页第2题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 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 方案3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1最节约纸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84―85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1、认识扇形统计图。 先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有宝塔各层的位置和面积,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再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运用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 同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与作用。 二、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说一说: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出示教科书第85页四幅扇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白了什么?有和想法或感受? 2、试一试: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85页一年级和五年级两幅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 第(1)题让学生读图后交流。 第(2)题引导学生用“24乘每部分所占的百分比”计算。 第(3)题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仿照上面的统计图,自己画一幅扇形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86―87 《奥运会》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86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4―28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二、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87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教科书第87页“实践活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88―89页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  单位:元   经 理 副 经 理 员工A 员工B 员工C 员工D 员工 E 员工 F 员工G 员工H 员工 I 月工资 3000 900 800 750 650 600 600 600 600 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90―91 《练习七》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nb

篇3:第十册教案

苏教版第十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1~3页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道理,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4~5页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1)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答: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多种渠道学语文)

二、初步观察第1-2页的插图,根据地点把插图分为三类

1.家中:第1页的插图。2.学校:第2页上面的两幅,第3页下面的两幅。

3.校外:第2页上面的四幅,第3贞下面的四幅。

三、工分类指导观察插图

1.指导观察第1页上部和下部的-组插图。

(1)请同学们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看了图,你有什么启发?(收听广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问疑解难是学习语文的渠道之一)

2.指导观察第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思考:这两幅图上分别是谁,正在干什么?

3.通过以上观察,你知道在家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

4.指导观察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看看图上分别是谁,在干什么,你是从哪甲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

(2)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节语文课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5.观察第3页下面的两幅图;:

(1)指导观察插图,弄清图上分别有哪些人。在于什么,是怎么做的。

左图:人物--校长、三名小记者  地点--学校橱窗前   事情--采访  怎么做--用摄像机、手持话筒、做记录

右图:人物--兴趣小组成员  地点--教室   事情--猜谜语(或讲故事)

(2)指导学生说图意。提示:右图应安排好说的顺序,抓住中心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说。

(3你在学校里参加过语文的哪些课外活动呢?这些活动对你学习语文有哪些帮助呢?

四、课外延伸:除了书本上介绍的这些渠道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的渠道。

第二课时(2)

一、复习

1.从地点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语文?(板书:家中、校内、校外)

2.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家中学语文的.渠道?(板书:听广播、用电脑、看电视)介绍了哪几种校内学语文的渠道?(板书:课堂学习、课外活动)

二、继续观察插图

1.观察第2页下面的四幅图。

(1)弄清人物、地点、事情,然后说图意。

(2)教师小结:同学们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 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 做好记录和文字整理工作,让社会活动推动我们语文学习。

2.观察第3页卜面的四幅图。

(])引导学生说出整体图意:这四幅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 图书馆借阅课外书刊的情景。

(2)逐一说出图意。

(3)教师小结: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 记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无沦学习哪 -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更是如此。阅读课外书刊 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希望大家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总结与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丈知道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板 书:社会实践、课外阅读)

2.上节课我们曾经布置大家思考学习语文的其他渠道,你们 想到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提示从家中 学语文、校内学语文、校外学语文三个方面说。)

以下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如学生不能说出,可由教师给出。

(1)家中学语文。①网上学语文。②与家人交谈,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③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

(2)校内学语文。

①自办墙报板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②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3)校外学语文。

①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  ②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

③发现有创意的广告,理解商家用心,学习语言技巧。

3.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 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 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第三课时(3)

一、看图导入  ,板书揭题

打开课本,翻到第4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于什 么。(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讲解关于修改作文 的问题)好!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讲修改作文的问题。(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1.齐读。 2.提示“厌”、“百”的意思。 3.学生试说句意

4.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5.过渡: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

三、出示小资料(用投影片打出)

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1.学生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点: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

[4] [5] [6] [7] [8] [9] [10]  ...  >>

篇4:《语文第十册》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

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⒈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⒊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 ”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篇5:第十册美术教案

第十册美术教案

第 1 课   雕塑作品欣赏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造型艺术四大分类之一的雕塑的概念、分类、工具、材料、内容与形式特点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提高学生对雕塑艺术美的感受、体验勺评价的能力,养成自觉爱护城市雕塑、纪念性雕塑和校园雕塑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对雕塑艺术的概念、内容与形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热爱与保护雕塑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难点:对具体雕塑作品的欣赏再创造能力。

(三)教学准备

搜集各种雕塑的挂图、图片资料、具象或抽象雕塑实物或仿真小雕塑,以及音像资料和电教设备。

(四)教学过程()

1、作品介绍与分析。

雕塑《艰苦岁月》是著名雕塑家潘鹤教授的代表作之一。1957年创作,现藏中国美术馆。是以海南岛游击队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的一段史实为素材而作的雕塑作品,它歌颂了游击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表达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好喜欢》是女雕塑家卢波1989年创作的优秀作品,曾荣获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银质奖章。

《叔叔阿姨们》是浙江雕塑家曹恒的雕塑作品,曾参加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并获银奖。

《北京故宫大铜狮》又称紫禁城铜狮,为明、清时代青铜铸造。在北京紫禁城太和门、乾清门、宁寿门等六处各置一对。

铜塑《牛的一家》原名《家园》,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傅维安的作品。曾获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走石》日本九州产业医科大学校园雕塑。石头本是无机物,没有生命力。但通过雕塑家加工成若干长方体块,巧妙地加以组合,并在其间切挖出一些小型方洞,再安上曲折的金属支架,便产生了一种似在走动的运动感。

2、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再由教师分折归纳。

第 2 课        画漫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漫画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

2.学习运用漫画的表现手段创作漫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和善于观察生活、思索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分析、了解漫画的特点和表现方法。

三、教学难点

如何创作漫画。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教材。

2.搜集较易理解的漫画作品,并制成灯片或准备投影仪放大,

3.搜集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三毛爱科学》、《三毛流浪记》。

4.历届学生漫画作品。

5.学具同教材要求。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了解漫画的特点。

1.出示漫画《三毛流浪记》和《三毛爱科学》。

2.出示历届学生漫画作品。

表现手法:夸张、比喻、拟人等。(板书)

特点:在讽刺和幽默中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得到美的享受。

(二)分析:学习漫画的表现手法、

I.打开教材让学生自学。然后各自谈谈对漫画《妈妈和老师》、《如此值日》的分析和 理解,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漫画。

2.结合前面的范例,教师讲解漫画的构思和立意,让学生理解漫画是怎样达到宣传正义、抨击丑恶的目的。

(三)思索:尝试漫画的创作。

选择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联想夸张人和事的特征,画一幅或一组漫画。

1、教师举例提示,比如“皆大欢喜”、“学雷锋”等等。

2.学生联系生活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漫画。

3.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表扬优秀漫画创作。

第 3 课  色彩的对比

一、教学目标

掌握色彩对比中强烈对比和柔和对比的概念,并能运用其中一种对比形式进行作业;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和辨识能力。

二、教学重点

形成色彩对比的慨念,并能准确区分。

三、教学难点

强烈对比、柔和对比的色彩组合。

四、教学准备

教具:2张照片,范画,色轮,磁带,幻灯片,实物。

学具:水彩笔,作业纸。

五、教学步骤

(一)引入。

1.引导学生听2段音乐,同时看2张风景照片。

2.提问:

(1)2段音乐在节奏上和它所要表达的情绪有何不同?

(2)黑板上的2张照片分别能与哪段音乐联系起来?为什么?

(二)引出课题,形成概念。

1.教师讲解概念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色彩,这些色彩集中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比较,叫色彩的对比。

2.板书:色彩的对比,强烈对比,柔和对比。

(三)新授。

1.出示色轮表,复习色彩知识。

引导学生找出对比色、邻近色。

2,从自己的颜料盒中,拿出能构成强烈对比或柔和对比的颜料。

3.欣赏范画,感受色彩。

(1)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品,说出色彩对比的类别,,

(2)继续观察,找出强烈对比、柔和对比中较多的是什么色。

强烈对比――较多的是对比色

柔和对比――较多的是邻近色

(3)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色彩对比?

(四)练习。

1.观察教材中未完成的作品,根据个人喜好,确定选择强烈对比或柔和对比的色彩。

2.根据自己的选择,从颜料盒中选用恰当的颜色进行搭配。

3.也可以自己设计一幅作品。

(五)作业展评,课堂小结,下课。

第 4 课       色彩的渐变

一、教学目标

加强学生色彩运用的训练,使他们对色彩的渐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运用渐变的色彩描绘画面,

三、教学难点

把握好色彩渐变的度。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大玻璃缸,盒装颜料,毛笔,印有图案的火作、比纸,色彩卡片若干,调色盘,小

水桶。  ・

学具:作业纸。毛笔,盒装颜料,调色盘,小水柿:

五、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

1.老师在一个大玻璃缸卫倒人红颜色水,然后慢慢地加黄颜色水。提问:请问玻璃缸里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小结:颜色在色性上慢慢地产生变化,称为色彩的渐变。今天我们学习用渐变色来画画。(板书课题:色彩的渐变)

(二)寻找生活中的渐变色。

1.提问:在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能看到渐变色彩?

2.学生讨沦。

(三)欣赏书上作品。

(四)老师示范运用渐变色彩填图案。在画的时候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老师边讲边示范,在一个图案甲填上由红色渐变到黄色的色彩,并要求涂的时候不要涂出格子。

(六)布置学生作业

1.观察要求涂色作业图案。

2.说一说你想用什么颜色涂大树和背景以及树的轮廓线。

3,老师小结:大树和背景可以选用实际的色彩,也可以用想象的色彩,大树的轮廓线的色彩要与其他颜色形成对比,使其鲜明。

4.布置作业要求:运用色彩渐变的方法为图案填色,并选用恰当的色填画树的轮廓线。要求画面工整,颜色搭配适当。

(七)学生作业。

(八)作业讲评,宣布下课。

第 5 课     画戏剧人物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剧人物服饰、脸面的特点。学习用线条和艳丽色彩来画戏剧人物,提高学生色彩运用的能力,并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

二、教学重点

戏剧人物服饰、脸面的特点和作画的方法步骤。

三、教学难点

色彩的大胆运用与生动细致的刻画。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材,挂图(剧照),投影仪或电视机,录像带等,示范用画纸和水粉画工具材料。  ・

学具:作业纸,色彩画工具利料。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

(三)设问分析。

教师问:戏剧里的人物脸面、服饰为何要扮装成那种特别的样子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装扮成各种样子是为突出戏剧中心土题和表现具体情节,体现不 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同时考虑到表演艺术形象的美感。

(四)画法传受

设问:怎样画出戏剧人物呢?(板书:画戏剧人物)

讲授外示范方法步骤。

1.构思――画什么样的戏剧人物。

2.线描――直接用彩色水笔勾画,注意构图。

3.深入刻画――根据自己记忆里的形象,既忠实舞台上的又加进主观的想象添加,直至满意。

4.色彩配置调整――可依据所画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将色彩涂画完成,包括人物背景的纹饰色彩一并处理好,力求丰富而统一。

板书:1.构思。2.线描。3,深入刻画。4.色彩配置调整。

(五)教材观摩。教师指导欣赏。

(六)布置学生作业,提出作业要求:画一个戏剧人物,完整,细致,色彩强烈统一,使人看得出是戏剧人物。

(七)教师巡行指点,及时展评作业。

(八)全课总结

六、教学后记

第 6 课         临摹与组合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凡高的《向日葵》,了解其色彩和笔触的象征性和暗示性,感受其色彩的独特魅力,

2.学会调、涂变化丰富的色块:

3,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调、涂色的方法,集体组拼成画。

三、教学难点

临摹的色彩接近观察到的色彩,色块之间和谐而有变化。

四、教学准备

同教材要求。

(一)欣赏和讨论。

1.山示荷兰画家凡高的《向日葵》。

2.提问: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最著名的作品之―・《向日葵》,它和我们平常所见的向日葵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临摹与组合

(二)探索与体验。

1、 出示色谱,你知道这些颜色足怎么样调出来的?

2、 请几位同学将这些小块纸片放到与色谱相对应的颜色下,找出色谱中的颜色。

3、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配这些颜色,让学生上台尝试调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老师示范调配几种颜色。

提示:用铅笔画出小格子,颜料稍浓,涂色不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一次画完。

(三)分工与合作。

1.将横排A―J与竖排1―5交叉组成编号,如A1、A2…….r4、J5,选择你喜欢的一块方格来临摹。别人已选的就不能选了。

2.教师整体调控方格被选情况,启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

3.学生调色、涂色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组合与展示。

第 7 课     吹塑纸版画  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吹塑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吹塑纸性能的了解和吹塑纸版画制作方法步骤。

难点:画面效果的处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吹塑纸,版画工具,白纸,教师范图,学生优秀作品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二)传授新知。

吹塑纸版画是在吹塑纸上刻画图形,然后涂上油墨或水粉色,并用一张白纸或黑纸把它拓印出来,由于吹塑纸比较易于刻画,所以很适合我们小学生作画。

(三)示范技法。

吹塑纸版画的技法。(教师示范)

1.用的铅笔最好是2B的,而且最好是刀削的。

2.刻画纸板时用力要均匀,并要顺着手势的方向用力,这样画出的线条才流畅。

(四)作画步骤。(教师示范)

1.构思画什么内容。吹塑纸版画的内容可以是方方面面的,你喜欢什么都可以画。

2.怎样安排画面。画面上的东西怎么样摆放,以什么为主。

3.用铅笔画线条。用力要适当,顺方向画线。

4.拓印。

5.展开、修改与调整。

(五)作业要求。

(六)作业讲评。

学生作业,小结下课。

第 8 课  中国画  小猫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中国画的方法描绘小猫的主要结构和形态特点。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给画面添画适当的背景。

3.培养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小猫的基本画法。

三、教学难点

画小猫时墨色浓淡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

教具:范画几幅,国画颜料,调色盘,毛笔,小水桶,宣纸,旧报纸,实物投影仪。

学具:国画颜料,调色盘,毛笔,小水桶,宣纸,旧报纸,教材。

五、教学过程()

(一)学习用品准备工作的检查。

(二)回忆小猫的形态特点。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画小猫。(板书:中国画 小猫)

(四)比较两种小猫的画法。

(五)老师表演画小猫。

步骤。(板书:步骤)

第一,画猫脸。

第二,画五官。

第三,画小猫的身体和尾巴。

第四,上色。

(六)学生根据儿歌和步骤练习画小猫。老师在行间指导并检查所画小猫的形态和墨色运用。

(七)指导学生给画面添画背景。

(八)学生正式作业。

作业要求:学习画小猫的基本方法并临摹一幅,还可添画室内或室外景物。

(九)作业讲评,总结下课。

第 9 课  中国画 雄狮

一、教学目标

在把握雄狮的基本结构及形体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写意画技法去表现雄狮的威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写意画的表现方法及雄狮特征的把握。

难点:让学生大胆地、带有创造性地去描绘雄狮。

三、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录像设备,实物投影仪,中国画工具。

学具:同教材要求。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我们都知道狮子被称为兽中王,是因为狮子很威猛。有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雄狮的长相特征?

2.看录像。边看边清同学们仔细观察雄狮的相貌特征。

(二)讲授新知。

1 把握雄狮的脸与鬃毛的特点。

2.讲解并示范狮脸的两种画法。

3.利用儿歌,老师按步骤示范画雄狮。注意用墨的浓淡、用笔的中锋与侧锋的变化。

4.让学生谈谈用水墨画法画雄狮应该怎样画,学生谈感想,然后老师小结。要把握雄狮的特征,摆脱画雄狮的模式。

(三)学生练习,老师辅导。

强调用墨有浓淡的变化,用笔注意中锋和侧锋的变化。

(四)课堂小结,展评作业。

第 10  课     中国画 鱼

一、教学目标

了解并懂得鱼的观赏价值与趣味,学习并掌握用不同的浓淡墨色表现观赏鱼的方法步骤,体会中国画观赏鱼的清新、灵动、优美的艺术韵味。

二、教学重点

运用水墨效果表现鱼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难点

浓淡墨色和用笔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材,挂图资料,示范用宣纸,中国画画具材料。

学具:学生用作业纸,水彩画画具或中国画画具材料,教材。

五、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审视课堂纪律,集中学生注意力。

2.检查画具准备情况,特别是洗笔的水。

(二)谈话导人。

(三)欣赏分析。

(四)讲授新课。

画金鱼的方法与步骤:

1.用较大的羊毫笔(大白云等),先将笔毫湿水捏干再蘸朱红色,侧锋点画鱼头、鱼背。

2.用较小的白云笔(小楷笔)润湿、蘸浓墨,中锋勾画鱼嘴、眼,点睛。与红色交接处任其自然浸润。

3.轻轻洗去大羊毫笔中的部分红色,再蘸一点点墨,稍调成淡墨带红味,侧锋勾画鱼 肚,大笔侧锋拖画尾巴,点画鱼鳍。

4.按以上方法画第二、第三条,注意构图,并应有形态的变化。也可用粉笔将构图示意画在照板上。

画神仙龟的方法与步骤:

1.淡墨中锋侧锋并用,画出鱼身外形与鱼鳍、尾.阔笔画大条花纹。

2.小笔浓墨勾画鱼嘴鱼眼,浓墨侧锋在鱼身条纹上相间画几笔,以示浓淡深浅变化。

3.小心收拾,补画完成,题字压印。(见教材)

(四)观摩教材图例,欣赏学生作品。

(五)布置学生作、提出作业要求。

(六)学生作业,教帅提供参考构图后巡行,帮助同学解决有关作业过程中的问题。

(七)展评学生作业,课堂小结,织织学生有序收拾好学习用具并洗净后下课。

第 11 课  包装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初步认识包装设计的重要性;通过摹拟设计,培养没计意识,巩固所学色彩知识,学习基本的设汁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品包装的功能和设计中形的设计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难点;形的组合和色的搭配。

三、教学准备

教具:包装设计新颖的几种实物,两个瓶罐(一个有包装、一个无包装),示范用的彩色笔和纸。

学具:色彩画具,胶水,剪刀,小包装盒或瓶罐,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实物欣赏、比较、了解包装的重要性。

I.展示两个易拉罐:一个白皮纸面,一个画有对比色块和任意图形。 提问:哪一个更吸引入?为什么:

2.设计的方法。

①教师示范用对比色块和任意图形构成装饰画。

②学生欣赏教材中的`范图,强化理解。

3.制作。

(1)按小包装盒或瓶罐的大小进行裁剪。

(2) 运刚卷压、折叠、粘贴等方法进行包装。

(三)学生作业,教师个别辅导,

按照教材提示的作业步骤,给准备的包装盒或瓶罐设计、制作一个包装。通过形的组合和色彩的搭配,突出包装的特点,同时尽可能做到美观、精致、有新意。

(四)作业展评,课堂小结。

第 12 课    招贴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商品广告招贴的基本要素。

2.提高学生合理运用各种纸材、动手制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招贴画的基本要素。

三、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出构思新颖、做工精美的招贴画。

四、教学与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各种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底纸。

学具:各种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底纸。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

1.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观察街边或建筑物上的广告招贴画,下向―请你谈一谈你看见了一些什么样的广告。(学生回答)

2.这些广告招贴画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有宣传商品、吸引顾客的作用)

.引入课题――招贴设计。(板书)

(二)新授。

1.欣赏分析几幅招贴画,了解广告招贴画的组成要素。

(1)商品的图片精美,有代表性。

(2)精彩的广告语。要求:简洁、准确、生动或诙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2.了解制作过程。(教师示范)

(1)想一想为什么商品做广告。可以是学习用品、食物、服装等你所熟悉的物品,

(2)确定了广告宣传对象后,就可以构思图画和文字的内容。注意要新颖、奇特,吸引观众。

(3)在底纸上设计确定图文的位置。

(4)选择合适的纸材,剪贴制作。

3.欣赏学生优秀作品,看看别人是怎样设计和制作的。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小结本课作业情况。

第 13 课   纸团粘贴画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开阔视野,培养设计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2、通过教学,学习纸团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纸团粘贴画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纸团粘贴画的构成原理。

四、教学准备

教具:柠檬,假花,缀有亮片的服装及鞋,“花钟”等图片,示范用材料和工具。

学具:皱纹纸或卫生纸,单色底纸,胶棒,剪刀,盛纸团的容器。

五、教学过程()

(―)启发导入。

(二)分析、掌握制作方法

1.出示一幅纸团粘贴画,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作业步骤:

①做纸团;②(在底纸上)拼摆;③粘贴。(板书)

2.引导学生学习做纸团。

①自学教材左面作业步骤。

②提问:做一个纸团用多大的纸片合适?

怎样剪纸片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③带着问题,学生试做纸团。

④小结:把整张皱纹纸多折叠几次,就能―次剪出多张小纸片。另外,要注意将做好 纸团收集在一起。

(三)指导作业。

1.欣赏教材右页的学生作业。提问:

(1)可以选样什么内容进行制作?(人物、动物、植物、风景等)

(2)你打算制作什么内容?

2.通过皱纹纸和底纸之间的不同深浅的色彩对比,学生用浅色底纸配深色纸团,这样互相映衬,视觉效果好。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第 14 课   变废为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立体造型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作灵感、形象塑造能力的动手制作能力。

2、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从废物中发现美,增强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爱惜财物、勤俭节约、变废为宝、变废为美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因材施艺的设计造型能力。

难点:制作技巧与作品精美、独特。

三、教学准备

教具:(1)范作,各种废弃包装材料,剪刀,双面胶。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造型的小工艺品、玩具等。

学具:教材,各种废弃包装物品,剪刀,胶棒。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准备。

(二)导人新课。

(三)欣赏范作,介绍制作方法。

1.出示教师制作的范品,引导学生欣赏。

2、欣赏教材上的范作图片。

(四)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及步骤。

1.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考虑适合做什么工艺品,因材造型

2.先做主体物。

3.根据需要进行添加。

4.用色彩美化工艺品。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鼓励学生胆大而心细地利用废弃物制作工艺品。

(六)作业展示。

让同学们看一看,比一比,说说谁做的装饰工艺品最有趣,最好看,最精致。

(七)课堂小结。

第 15 课  捆扎玩具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捆扎方法制作玩具,并通过捆扎玩具,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勇于创造美的思想情怀。

二、教学重点

捆扎造型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三、教学难点

精心制作,大胆创新,

四、教学准备

教具:制作捆扎玩具范品,示范工具:

学具:布置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捆扎玩具,稻草、麦秆或空心草,线等。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学习捆扎方法。

I.打开教材,学生看书思考。

2.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做。

3.教师讲解示范捆扎方法。

(1)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构思。

(2)捆扎身躯部分。

(3)根据造型需要进行部件编扎。

(4)将各部分进行组合捆扎,再用彩带加以装饰。

4.出示教师课前捆扎好的玩具,引导学生欣赏,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练习捆扎玩具。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构思进行捆扎。捆扎时要稍微带紧一点,以免松散。

(四)评讲优秀的捆扎玩具,并把教师制作的捆扎玩具范品奖给优胜者。

教育学生从小要热爱生活,敢于大胆创造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充当生活的主人。

第 16 课  折叠纸浮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浮雕的意义,认识纸浮雕,学习纸浮雕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纸浮雕的折叠方法。

三、教学难点

凹折与凸折的处理。

四、教学准备

教具:纸浮雕范品,示范工具。

学具:厚白纸,铅笔,尺子,小刀,浆糊。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浮雕的意义,认识纸浮雕。

1.告诉学生,浮雕是雕塑中的一种,但它不同于圆雕和透雕。它不是全方位立体的,它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故名浮雕。

2.用纸做的浮雕,叫纸浮雕。接着,教师出示课前制作的范品,让学生认识纸浮雕.

(二)讲解纸浮雕的折叠方法。

1.打开教材,让学生自学。

2.教师讲解演示折叠方法。

(1)裁纸。(根据所折纸浮雕的造型来裁)

(2)划线。(准确、清晰地划出凹折线和凸折线.)

(3)折叠。(用力适度、果断,注意凹折和凸折,折线要准而直)

(4)全面整理。

(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造型,制作纸浮雕。

(四)展评优秀作业。

第 17 课  纸筒组合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纸筒组合进行立体造型。

2.欣赏纸筒组合的作品,在实践中增加立体造型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纸筒组合的方法:步骤。

难点:卡接或插接。

三、教学准备

教具:制作范品,制作所需的工具材料。

学具:同教材要求。

四、教学过程()

(一)纸筒组合作品欣赏,导人新课。(板书课题:纸筒组合)

(二)学生将两组纸筒组合作品拆开,了解组合粘接方法。

1.分析。

作品①:粘接法。

作品②:卡接法。

2.教师演示。

①柱端与柱面的粘接方法。

②柱端与柱端的卡接方法。

(三)学生将拆除的单个纸筒重新进行有创意的组合,要求与原作不同。

1.学生尝试新组合。

2,尝试作业评价。

(四)师生交流纸筒组合的几种变化。

1.从同样几个纸筒可进行多种组合的现象中理解位置变化、方向变化。

2.通过添加现象理解数量变化。

(五)两组作品同时欣赏,学生谈感受。

作品①表现了形象的重复、韵律美,为抽象作品。

作品②整体造型上突出厂趣味表现,为具象作品。

(六)教师概括制作步骤,提出作业要求。

1.制作步骤:先制作纸筒再进行纸筒组合。

2.作业要求:利用纸筒组合做一个有趣的立体造型作品。

(七)作业展评交流。

第18课     镂孔陶器

一、教学目标

l。通过本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装饰技能。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镂孔技法的掌握与运用,,

难点:工具的选择和装饰部位的选择。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镂孔陶器实物几件,幻灯片,未镂孔的半成品陶器,镂孔用的工具,卫生工具。

学具:陶泥,镂孔工具,垫布等。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人。

(二)讲授新课。

1.镂孔方法的介绍。

(1)讨论使用镂孔装饰后产生的效果。

(2)镂孔方法的运用。

2.镂孔工具的选择。

尖利的竹刀、木刀、塑料刀具和模具。教师操作示范。

3.时论、欣赏教材中的作品。

(三)学生作业。

(1)先塑造一件简约、大方的陶器,器壁不要太厚。

(2)巧妙地运用工具材料进行镂孔装饰,使作品产生进深感,形成对比,丰富视觉效果。

(3)可以与同桌合做一件。

(4)保持工作环境安静、安全。

(四)课堂小结。

1.展示作品。

2.评价作品:互评、自评,谈感受。

3.教师总结大家的学习态度,介绍其他的装饰方法,激起探索学习的欲望。

第 19 课  设计太空飞船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太空飞船的造型设汁。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美好情操。

二、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三、教学难点

大胆描绘太空飞船的立体造型。

四、教学准备

l,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太空飞船的资料。

2.演示太空飞船立体画法的空白灯片,钢笔。

3.少儿歌曲《从小爱科学》、《我们遨游太空》的录音磁带,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畅谈理想和梦想,揭示课题。

(二)探索太空飞船的设计方法。

(三)学生想象设计太空飞船。

播放儿童歌曲《从小爱科学》和《我们遨游太空》,给学牛的想象营造一种浓厚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展示优秀作业。

第20课   画出景物的空间感(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透视现象画出景物的透视变化。

2.激发学生学习写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观察。

三、教学难点: 如何表现景物的空间感。

四、教学准备

1.做好一个取景框。

2.选好写生地点。

3.搜集取景独特、透视变化明显的范画和照片。

五、教学过程()

(一)讲评作业。

(二)介绍取景框。

1.出示教师课前制作的取景框。

2.向学生介绍另一种简单可行的取景框: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垂直组成一个取景框。

(三)指导取景。

(四)学习画法。

1.出示教师课前搜集的范画,引导学生分析其取景和景物的透视变化。

2.看教材告诉学生观察与墙角有联系的那些线在角度上有些什么变化,用心地画出这些变化,画面就会产生空间感。

3,教师示范画出景物的透视变化、

(五)写生练习。

带领学生来到教师课前选好的位置,指导学生取景、写生,画出透视变化。同时,别忘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护环境的教育。

(六)表扬、展示优秀作业。

鼓励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多进行写生练习。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取得长进。

第 21 课    画建筑物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房屋建筑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写生画房屋建筑的一般方法,能运用所学透视知识对建筑物进行取舍构图,画出立体感,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线条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 建筑物写生的一般方法步骤。

三、教学难点: 建筑物的构图处理和立体感的体现。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选择确定写生的地点,准备示范画具。

学具:教材、画夹、作业纸和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知识。

(三)导入新课。

1.在绘画中既要画出景物的空间立体感(必须遵循视觉上的这种透视变化规律),又要

把面对的众多景物进行取舍,讲究构图亡的美感,还要对所画的对象进行概括性处理。

2.出示欣赏作品后简要分析。

(四)教材作品观摩。教师指出共同的特点:

1.都只画出了景物的一个部分,主体突出,舍去了那些不美(杂乱呆板)的部分。

2.房屋建筑结构明确,透视现象明显,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3.有些主要特征(门、窗、檐、顶等)刻画细致,也具立体透视感。

4.色彩的画面,近处景物色彩丰富,变化大,远处景物色彩单纯,变化少。

(五)写生示范。(带小黑板在写生地进行)

1.观察分析。老式旧城房屋,黑瓦院墙,鳞次栉比的砖木结构,疏密得当,弯扭有致,富有变化与情趣,很可以入画。

2.取景构图。(1)写生画房屋不要平行对着房屋,要从成角的方向画.(2)用方框或手框取景。(示范)

3.大体构图。从大的结体转折着手,大胆落笔。(示范)

4.凭自己的视觉把感受画出来,无所顾忌。

5.瞄准细节,仔细刻画,注意透视。

(六)布置学生作业,提出写生要求。

1.相信自己的眼睛,整体比较,大胆下笔。

2,线条连贯,具有个性,富有美感。

3.大的构图好,细节部分经得起看。

(七)学生写生作业,教师个别指导。

(八)展评作业,全体观摩,课堂总结。

(九)组织学生回教室后下课。

2.用粗细不同的线条表现出画面远近不同的空间层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深浅刁;同的色块表现不同空间物体的基本方法。

难点:用笔的轻重控制和线条的排列。

三、教学准备

1.画好一幅范画放大图。

2.搜集一些林中小道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评前课作业,揭示课题。

1.展示、讲评L节课作业,总结优点,提出要注意的问题。告诉学生要注意透视变化。

注意用笔的轻重,要强调主要的线条。

2.出示课题,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任务是画林中小道。(板书课题)

(二)讲解临摹方法,学习临摹。

1.出示范画,分析构图特点及远近层次。

指导学生欣赏教师课前画好的范画放大图,让学生认识到画面的远近变化足通过透视和

深浅不同的线条来体现的。

2.讲解示范临摹方法。

(1)在认真观察的基础l,通过反复比较,在画面上定出林中小道的基本位置。

(2)确定景物的基本比例。

(3)准确定出小道、树林的远近透视变化。

(4)运用轻重)I;同的线条成组画出小道旁边的侧岸小斤,让每一个学生看清楚怎样

用笔,,

(5)调整大的明暗调子,完成作业。

(三)指导学生进行临摹练习。

临摹时,要求表现出画画的远近层次及大体明暗关系。

鼓励学生多观察比较,大胆描绘。

(四)展示优秀作业,号召大家课外多加练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 23 课    命题画 欢乐的校园

一、教学目标

加强对学生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绘画语言的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校园生活的思想情操。

二、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记忆、想象,命题画的创作步骤。

三、教学难点

具体形象的表现。

四、教学准备

1.优秀儿童画作品《课间十分钟》,以及本校学生的优秀儿童画。

2.搜集少儿歌曲《我们学校亚克西》、《可爱的学校》。

3.布置学牛留心观察同学们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校园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渲染气氛,揭示课题。

(二)分析课题,启发想象。

(三)欣赏范画,学习画法。

1.欣赏儿童画《课间十分钟》,让学生从内容、构图和表现方法上得到启发。

2.欣赏本校同学的儿童画作品。

3.打开教材,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儿童画作品。

4.让学生谈谈欣赏范画后的体会,问他们打算怎样来画。

5.教师讲解、演示方法步骤。

(1)构图。注意突出主题,把主要形象摆在突出位置上,以校园为背景。

(2)从近处画起,注意近太远小的处理,这样,画面才有空间感。

(3)内容丰富,有主有次。

(4)色彩明快,体现出一片欢乐的气氛。  ’

(四)鼓励学生放手创作。

(五)优秀作业展评。

第 24 课      故事配画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怎样抓住主题绐故事配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故事配画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二、教学难点

运用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大胆创造形象。

四、教学准备

1.故事配画范作。

2.一个短小的故事录音或文字灯片。

3.音乐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活。

(二)理解什么是故事配画。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打开教材,让学生说说这些文字和画画之间有什么联系。

2.引导学生理解故事配画的内涵。

(三)教师讲解故事配画的方法。

板书:

1.理解故事内容。

2,抓住故事主题。

3.大胆想象。

(四)指导学生练习。

1.播放课前选好的一个故事录音或展示故事的文字灯片。

2.让学生思考怎样配画。

3.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配画设想。  ‘

4.学生配画创作。

(五)展示优秀作业,肯定学牛大胆创作的精神,然后小结下课。

长沙县黄龙学校电子备课本

篇6:美术教案第十册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册

课题 形的魅力课时 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启发引导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将各种形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形的概念及分类,感受不同形组合在一起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采用画或剪等不同形式,将几何形和不规则形组合成各种画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表现,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启发引导 1 请全班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剪出或画出自己熟知的形状 2 启发学生将这些平面的形状进行分类, 3 并说出自己对这些形状的感受几何形:指轮廓线呈现规则的形状几何直线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特点:安定而有秩序几何曲线形:鸡心形圆形椭圆形等特点:自由整齐有序不规则形:指轮廓线呈现自由形式的形状自由直线形:指不安定有动感的形状自由曲线形:指优美而自由的各种形状  二. 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展示各种形状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生答:略师小结:形是构成 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有规则-- 无规则-- 三. 拓展阶段: 1. 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 示范)四. 学生作业: 1. 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幅画 2. 学生练习, 3. 教师巡回辅导五. 作品展示: 1. 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 学生代表向全班同 3. 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六. 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七. 教学延伸与拓展:思考: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课题 形体的组合  课时 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各种不同形体概念,寻找生活中的各种形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形体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展开想象,尝试用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各种形体进行组合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许多物体多是各种形体的组合,感受性体组合之美  电教及信息技术应用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带有音乐配音的青岛雕塑录像,激发学生对雕塑的兴趣,请学生从中找出都见到哪些形体?认识各种不同的兴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让学生欣赏带有音乐配音的青岛雕塑录像,激发学生对雕塑的兴趣,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学生从中找出都见到哪些形体?分小组进行讨论,选出代表,竞争发言辩论,教师进行小结,介绍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各种形体,并且进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美化社会环境的思想渗透师:  这些建筑物漂亮吗?(播放课件)猜猜它们是用材料做成的?  生:  纸盒小结:  这些是我们平日常见的小盒子,通过我们的双手可以把他们变成各式各样的大房子(板书课题) 二 教授新课   师: 建筑物大都呈现一定的几何形体,形形色色的包装盒,经过剪贴,拼拼贴贴,再进行适当的附加装饰,每种风格别具一格的楼房小屋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共同分析模型特点)(边欣赏边分析)提问:  这组模型由几个盒子组成?它们的形状如何?小结:这些盒子形态各异的盒子,有的长有的短,因此把他们组合在一起正好可以表现出楼房的高矮不同有的小盒子还可以进行变化组合 三 师生共同制作 1剪切:找一个大一些的盒子作为建筑物的主体,先想好你要做的大房子的造型,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位置剪开,剪掉多余的部分,方便其他盒子的组合 2组合:取一个小一点的盒子进行组合,可以将它竖着粘,也可以将它横着粘,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二至三个盒子 3镶料:找一些纸条,或有关建筑物的装饰品进行镶料,要注意将盒子的四周全部包住,给人整体的美感 4粘接:将这些装饰物粘接到小盒子的边和角上(师生共同讨论,怎样粘接更有创意?) 5教师提问: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大房子?学生讨论 四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作业要求:1 用你手中的小盒子组合成不同的大房子形象   2  仿照老师制作的范品制作一个大房子 五小结:(出示泡沫板平地)看看谁的高楼最先盖起来,谁的高楼最漂亮!第二课时教与学的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出示范品实物投影)  提问:这些高楼与上次我们做的高楼有什么不同?  小节:这些高楼要比我们上节课做的高楼复杂的多,大也是我们平时见到的小盒子作成的二教师与学生同步制作(1)构思提问:你都见过哪些漂亮的高楼,谁能具体描述一下?小结:这些高楼通常比较复杂,形象各异提问: 这些高楼漂亮吗?它们是由哪些形状组成?(2) 制作简单形  这些高楼有三角形,有锥形等形体,这些形状都不太好找,这就是学要我们动手去做  示范三角形做法和锥形做法(3)选形:你手中的小盒子适合做什么样的大房子呢?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制作不能照搬照用(4)装饰提问: 你想怎样装饰你的大房子?生:  可以用色纸剪出窗框进行粘贴,也可以粘贴各种砖块图案三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作业要求:  根据自己准备好的包装盒,将几个盒子组合成一幢大房子  四 小结:(出示泡沫板平地)看看谁的高楼最先盖起来,谁的高楼最漂亮!抽象雕塑课 时:2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无论各种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能创造书抽象的雕塑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体雕塑作品并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教学重点:认识抽象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雕塑创作教学过程:一. 导入阶段: 1. 欣赏抽象雕塑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生答:略 2.导入课题:抽象雕塑二. 发展阶段: 1.抽象的特点:几何形体 2抽象雕塑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欣赏雕塑作品等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象雕塑的?(学生讨论)生答:略师小结:想象空间很大抽象雕塑基本结构由几何形体构成(人工创造的`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圆等)  三. 拓展阶段: 1. 怎样运用各种几何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小组讨论)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废弃物--立体形的实物,展示并思考再创作 3.制作步骤(教师 示范)四. 学生作业: 1. 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 2. 学生练习, 3. 教师巡回辅导五. 作品展示: 1. 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 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作品 3. 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六. 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七. 教学延伸与拓展:思考:抽象雕塑作品可以运用在那些地方环境中观察收集厦门市有那些抽象的城市雕塑作品多样与统一课 时:2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多样与统一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取景框,进行构图训练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教学难点:   对不同静物的观察教学过程:一. 导入阶段: 1. 欣赏一组静物的变化师问:看了这些变化,有什么想法吗?为什么?生答: 2.导入课题:多样与统一二. 发展阶段: 1.学习知识窗内容:   三个苹果的例子 2学生活动:把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组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才比较好看 3欣赏范画实例画家是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三. 拓展阶段: 1. 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完成一幅静物写生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取景框,把要写生的对象观察下来 3.绘画步骤(教师 示范)(1)摆好静物(2)用取景框观察静物(3)找出最高点最底点左右两侧的界线形成一个三角形(4)用水笔从前至后逐个描画四. 学生作业: 1. 作业要求:完成一组静物写生 2. 学生练习, 3. 教师巡回辅导五. 作品展示: 1. 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 学生代表向全班同 3. 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六. 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七. 教学延伸与拓展:思考:多进行观察和静物写生,锻炼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还可以进行风景写生静物写生课 时:2-3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写生的意义,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及重 要性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掌握写生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能 力体会写生的乐趣第1课时教学重点:写生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学会用线描的方法表现静物第2-3 课时教学重点:   写生的构图知识教学难点:   用线描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一. 导入阶段: 1.欣赏一组照片(感受照相取景)师问:哪一张好看的,为什么?生答:略 2.导入课题:静物写生二. 发展阶段: 1.什么是静物画   静物画是西方绘画中的一个门类   它指以日常生活中无生命的物体为主要描 绘对象...也就是说从概念的意义上,   西方的静物画与动物画只在极小的范围内有一定的重合现象 2.欣赏一组静物写生画   师问:哪一幅好看,为什么?   生答:略 3学生实践   派学生代表(小组组长)选择静物 3观察静物的组成结构   高低大小   前后左右等(学生讨论)三. 拓展阶段: 1. 写生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   师小结:写生对象的真实性 2如何用线条表现静物?(学生讨论)   师小结:利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等特点,来描绘写生对象   (师示范)   3.制作步骤

篇7:第十册

苏教版第十册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1~3页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道理,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4~5页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1)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答: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多种渠道学语文)

二、初步观察第1-2页的插图,根据地点把插图分为三类

1.家中:第1页的插图。2.学校:第2页上面的两幅,第3页下面的两幅。

3.校外:第2页上面的四幅,第3贞下面的四幅。

三、工分类指导观察插图

1.指导观察第1页上部和下部的-组插图。

(1)请同学们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看了图,你有什么启发?(收听广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问疑解难是学习语文的渠道之一)

2.指导观察第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思考:这两幅图上分别是谁,正在干什么?

3.通过以上观察,你知道在家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

4.指导观察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看看图上分别是谁,在干什么,你是从哪甲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

(2)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节语文课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5.观察第3页下面的两幅图;:

(1)指导观察插图,弄清图上分别有哪些人。在于什么,是怎么做的。

左图:人物--校长、三名小记者  地点--学校橱窗前   事情--采访  怎么做--用摄像机、手持话筒、做记录

右图:人物--兴趣小组成员  地点--教室   事情--猜谜语(或讲故事)

(2)指导学生说图意。提示:右图应安排好说的顺序,抓住中心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说。

(3你在学校里参加过语文的哪些课外活动呢?这些活动对你学习语文有哪些帮助呢?

四、课外延伸:除了书本上介绍的这些渠道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的渠道。

第二课时(2)

一、复习

1.从地点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语文?(板书:家中、校内、校外)

2.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家中学语文的渠道?(板书:听广播、用电脑、看电视)介绍了哪几种校内学语文的渠道?(板书:课堂学习、课外活动)

二、继续观察插图

1.观察第2页下面的四幅图。

(1)弄清人物、地点、事情,然后说图意。

(2)教师小结:同学们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 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 做好记录和文字整理工作,让社会活动推动我们语文学习。

2.观察第3页卜面的四幅图。

(])引导学生说出整体图意:这四幅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 图书馆借阅课外书刊的情景。

(2)逐一说出图意。

(3)教师小结: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 记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无沦学习哪 -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更是如此。阅读课外书刊 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希望大家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总结与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丈知道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板 书:社会实践、课外阅读)

2.上节课我们曾经布置大家思考学习语文的其他渠道,你们 想到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提示从家中 学语文、校内学语文、校外学语文三个方面说。)

以下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如学生不能说出,可由教师给出。

(1)家中学语文。①网上学语文。②与家人交谈,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③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

(2)校内学语文。

①自办墙报板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②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3)校外学语文。

①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  ②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

③发现有创意的广告,理解商家用心,学习语言技巧。

3..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 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 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第三课时(3)

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

打开课本,翻到第4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于什 么。(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讲解关于修改作文 的问题)好!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讲修改作文的问题。(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1.齐读。 2.提示“厌”、“百”的意思。 3.学生试说句意

4.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5.过渡: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

三、出示小资料(用投影片打出)

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1.学生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点: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3讨论: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为什么呢?

教师指点:我们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必须进行反复修改。

四、继续观察第4幅图

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

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右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巩固 基本的学习习惯)

(1)坐姿端正。 (2)握笔姿势正确。 (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 (4)专心致志。

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     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

六、观察第5页的插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1.教师提示:这是作文《小花猫》的一部分。 文章写好后,小作者在上面作了修改。

2.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里面修改了几处,是怎样修改的。

3、请同学们逐句读,先读修改以前的,再读修改以后的。想想:他为什么这样修改?

明确:第一处和第六处:语句多余。第二处:标点错误。第三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

第四处:顺序混乱,应先写头部再写身体。 第五处:错别字。

4.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想:我们自己修改作文 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明确:(1)错别字 (2)标点不当   (3)用词不当 (4)语序颠倒  (5)语句多余 (6)词语脱漏等

5.你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明确修改符号:删除、插入、更换 、调序

6、运用修改符号修改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办?

七、.总结

教学后记:

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4)

一、谈话导人

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书课题: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我们的双脚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呢?一起听课文录音。

二、初渎指导

1.听课文录音。2.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会读会写生字,会读绿线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锨镐 彩翼 荒山野岭 裸露 咆哮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4.讨论:全文共几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全文可分几部分?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 进军。

第二部分(第2-7节):写“我们”用双F为荒山披绿装,使 动物有家园,让环境更美丽。

第二部分(第8节):写“我们”有绿化机国的决心和豪情。

三、指导写字: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4)

一、

篇8: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复习有关西湖的古诗。

2、查找有关荷花的图片及荷塘的视频,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引导学生回忆山外青山楼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S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及《西湖》一课中的相关语句。)

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投影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

①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②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二)理解诗句意思

①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②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③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及诗人当时的感受。

①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识过或了解荷花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或在课外读物中见识过的荷花。结合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美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我脚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②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8前得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③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

④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绿: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⑤小结:这

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DD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⑥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⑦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古诗园就是百花园,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关于荷花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5、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你能读懂这几句诗吗?(交流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净、竟、映:ing

寺:s

无穷碧 别样红

《望月》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4、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6、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

2、指导背诵课文。

3、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出示讨论区)

三、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五、作业(见测试区)

课后小记: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月亮如诗,就要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展开无尽的遐想,进行拓展。同时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以往学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以及进行有关山水的诗句进行朗读、背诵,增加学生古诗方面的积累。

25 灰椋鸟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篇9: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一. 教材分析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形象。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有关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 触摸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

1.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在品味“树林是鸟的乐园”的同时完成语言的内化和积累。

四 .教学思路设计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可采用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

(一)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练,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会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重在品析灰椋鸟归林和入林的词句。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紧扣场面的壮观和喧闹,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结构的解悟、情感的体会等等品赏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了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二)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重点指导学生用推敲重点词句、朗读体会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努力使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掌握学法,使学生在自身的语言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学习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引导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分别让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壮观?写下自己的感受。以及你最喜欢描写灰椋鸟的语句,写下自己的体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归林场面的壮观,又感受到了入林后的喧闹热烈的场面以及鸟儿的可爱。

2.提炼生活,丰富想象,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述可以适当点拨,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让学生理解“倾诉、呼唤、应和”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只灰椋鸟,想象自己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学生众说纷纭。这里,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

3.设计开放问题。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设计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灰椋鸟入林后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学第六自然段时,设计让学生读了作者的感想之后,说说你读了之后的感想;这样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

4.倡导学生自主评价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评价,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热心反馈,使这种自我评价更为客观,更符合实际,从而提高评价的积极效果。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这样倡导学生自我评价:“你听出壮观的气势来了吗?你有信心比他读得更好吗?”教师这样引导着,学生进行评价,这个朗读评价过程教师始终让学生当自己的评委,教师仅在引导,教师在和学生作平等的交流,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学生是自己的老师。

篇10: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教学要求]:

1.读懂习作要求,结合“读书卡片”,系统、全面说明扬子鳄。

2.借鉴本单元几课文的写法,仔细观察反复阅读,写好扬子鳄。

3.展开想象,多向构思,加入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按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将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特点写具体。

[教学难点]:

多向构思,融入感情。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帮助学生搜集有关扬子鳄的资料

[主要板书计划]:

扬子鳄

1、有序介绍

2、独特构思

3、融入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习作内容

今天,我们一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

1.扬子鳄是怎样一种动物呢?

2.为什么把它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呢?

请大家阅读书上的图文介绍。

二、独立构思框架

现在让大家以“扬子鳄”为题写,你准备怎样写,请大家用五分钟时间构思一下。引导学生重点思考:大致写几部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三、指导多向构思

1.听了大家的构思,觉得较完整、系统,但不少人没有突破书上的框框,谁能加上自己独特的构思呢?

2.指导学生说说:

(1)假如没有扬子鳄

(2)扬子鳄作为礼物……

(3)我将来要……

四、融入感情

刚才发现不少同学的习作注意了引导有关资料,写清楚扬子鳄的特点,但没有把自己对扬子鳄的喜爱之情流露出来。现在请大家互相讨论交流,把有关语句修改、润色,融入自己的感情。我现信大家会写好的。

五、学生文稿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六、誊文

篇11: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用动情的语言激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用简明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自学课文的三个要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符合阅读规律,又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习惯,尽快过好认读关]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 掏出 谎话 叮嘱 光泽 静谧 洗漱 眸子 胳膊 嗔怪

莫名其妙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 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而现行的阅读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即使关注到了,也没有落到实处,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中快速准确地捕捉信息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从而会影响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写字学词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初读阶段的教学至少要拿出10分钟识字写字]

二、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需要灵活与扎实相结合,一般还是像这样务实一些的好,便于学生作业,便于检查反馈,便于学生改进提高]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诗意 弥漫 缕缕幽香 袅袅

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问题浅了,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问题深了,学生会如坠云雾。这一环节围绕作者对茉莉的感受的不断变化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了要害,使学生急于探求“爱”和“茉莉”之间如丝如缕、似断实续的联系。]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感受“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象。]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妈妈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

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对“钻”字的处理,让学生说出别样的体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架构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考虑,自己得到答案。教师的总结,延伸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教师的话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这样,把教师的理解评价与学生的理解结合起来,就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认识。

四、归纳提炼,它是课文精华的浓缩,压韵合辙、琅琅上口,便教利学。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17.月光启蒙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 齐读)

二、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要求:

(1) 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 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 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 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 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 学习1~5自然段

(1) 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 学生交流感受

① 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 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 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 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 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 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 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 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 交流

③ 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 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 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 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 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板书:

17.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18 我和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园子里》,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按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3.想一想,你什么喜欢自己读的段落?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四、汇报交流

1.文章开头的描写:“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我”对它们非常喜爱;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等等。学生回答后,追问从哪些句中体会到的。)

(2)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你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1)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踢飞了。

理由是多元的,可以是:“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

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

理由可以是:“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等等。

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

理由可以是:“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

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下雨!下雨!”

理由可以是:“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等。

(2)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的具体生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等等。

3.文章后面的几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心情;“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2)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后面三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五、朗读全文,布置作业

1.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

板书设计:

《习作5》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迎六一征稿启事》,弄清征文的要点。练习向各种儿童报刊投稿。

2、根据征文启事的要求,进行写人的习作练习,写一个我身边的小能人。

3、学习用一两个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指导学生读懂《迎六一征文启事》。

1、让学生自读《迎六一征文启事》。

2、思考:这则征文启事的要点:

(1)题目(范围)是什么?

(2)征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3)参赛对象是什么人?

(4)截稿日期是什么时候?

3、学生阅读后回答。

(三)根据习作指导提出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1、指导审题:教师板书作文题后,启发提问:写谁?小能人可以在几个方面表现突出的,也可以是在某个方面具有特长的?

2、开拓思路,选择材料:从小能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找材料,也可以从他某个方面的突出表现或独有特点去找材料。

3、指导学生围绕重点材料写具体。

(1)你打算表现小能人的什么突出表现或特长?

(2)你想通过写什么事来表现他的这个特长或突出表现?

(3)师小结:选择事例要典型。

(4)你相怎么写这件事?说一说,要求把反映人物特点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描写出来,突出重点。

(5)学生尝试说,指名说一说,师相机点评。

(6)师:写事要典型,但不要凭空想象,要写真事,讲真话。

(四)学生草稿。

(五)要求学生留心各种报刊刊登的征文启事,踊跃投稿

篇12: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5.梦圆飞天

6.火星DDD地球的“孪生兄弟”

7.克隆之谜

习作2

练习2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5 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熟悉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

(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3)教师给予解答。

(补充资料 )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通过学习,解决遗留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

(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

(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

(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 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1) 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

(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第 3 教时

教学目标:

1.总结课文,质疑问难。

2、课堂表演,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3 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吸收消化,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一、师生总结

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

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

片段: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O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vyYo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

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 hx$(M

生:10、9、8、7、6、5、4、3、2、1

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

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

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

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

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I

生:重重的敲打。

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

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

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

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四、练习布置

1、练习册。

2、课后练习3、4题。

板书设计

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6.火星DDD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DDDD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小结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xx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作业

选用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6.火星DDD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生命存在(谜)

7.奇妙的克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4, 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工、母”的书写方法。

(2) 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 练习。

(1)学生再次绳其祖武,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篇13: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全册教材总目标】 一、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   10、培养自己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和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浯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三、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303/287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206/181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用钢笔写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知道各类汉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特点。   四、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听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6、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篇14: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一、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ò。)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篇15:数学第十册教案一

课时安排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

(三)数的整除           20课时左右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课时

2.能被2、3、5整除的数     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3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               5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3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               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               6课时左右

5.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        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                    2课时左右

(六)总复习                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题一: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旧知,在生活情境中理解“体”的概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这样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观察、测量和验证。

教学要求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用具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0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169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

2.实验

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 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习五的第2题。

3.练习五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学具,然后向同桌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抓住了生与生交流,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表现、自我确认的机会,有力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培养了创造力和自信的个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创造应用机会,引导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竞赛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学有兴趣。

课题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已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听众、观众、知识的接受者,而一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者、自主者、合作者。从而改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他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我在设计中试图从充分大胆地用好学生的教学资源(这里所指的学生资源不仅指知识、能力,还包括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供支持和保障。

教学要求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用具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2页的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投影仪。②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叫做棱?

(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观察并回答:

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

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投影出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正方体

(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正方体是由   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图形。正方体也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   。正方体也有    个顶点。

(4)做第22页的“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 12 8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 12 8 都是正方形 都相等 都相等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

(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投影显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课堂实践

1.练习五的第5题。

2.练习五的第6题。

3.练习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口述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的的长和宽,再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1)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五的第8题。

2.练习五的第9*、10*题。

课后反思:让学生自主地上台展示自己所认识的物体,当一当小老师,请大家从学具中取出相同的物体,老师应让学生静静地观察判断其他小朋友是否拿对。大胆而随机地组织教学过程 ,不仅仅是给学生一杯水,提供一桶水的问题,是让学生如鱼得水,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能体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这里体现利用学生资源的大胆性。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课题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好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体验到探索数学的无穷乐趣,从而形成长久的兴趣。所以我在设计中让学生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这个长方体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M,宽5M,高4M”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2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七、课后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3、4题在作业 本上。

课后反思: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课题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正文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计算六个面的面积,如计算粉刷墙壁的面积,做不带盖的长方体铁箱需要多少铁皮等,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选择了不同类型的题目来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 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 或者 32 × 6

=9×6                  =9×6

=54(平方厘米)        =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 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 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课后反思: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新知,学生在合作中交流,理解题意。其次我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采用分层训练,形式多样,力求在练习过程中,既巩固新知,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课题一:体积和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认训规律、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使学生通过操作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用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让学生感受触摸体验,建立其这些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教学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重点  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 )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3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做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并用学具装一装沙子或大米一类的东西,还可以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学具凑在一起拼一拼“1立方分米”,用米尺利用墙角实际体会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常用体积单位的大小、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1立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引导学生独立概括出“体积”、“体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这是一种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概括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课题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设计意图:要注意知识的迁移通过发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并充分利用这些共同的因素,创设迁移情境,就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回忆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会“以旧推新,知识迁移”,用旧知识去探索新问题,培养其自学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 = 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课后反思: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探索比如可以拿一个大土豆,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同学说,把土豆煮熟后,挤压成一个长方体,就可求出它的体积;有的同学说,从大土豆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它的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出大土豆的体积;有的同学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水槽里,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课题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有时都会告诉你一个物体的底面积和搞让你求他们的体积。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使他们自主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要求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

(3)正方体的体积=                。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 =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课后反思: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所决定的,其体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看、想、推、说”进行。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来源及公式的运用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题四: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认训规律、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使学生通过操作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  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如教材第37页的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③正方体体积=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正方体 棱长 1分米 = 10厘米

体积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38页的表)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出示例5。(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解法一:

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解法二:

2.2米=22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三、课堂实践

将练习八的第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八的3、4、5题。

课后反思: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并用学具装一装沙子或大米一类的东西,还可以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学具凑在一起拼一拼“1立方分米”,用米尺利用墙角实际体会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常用体积单位的大小、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1立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引导学生独立概括出“体积”、“体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这是一种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概括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课题五:容积和容积单位

设计意图: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应热情引导促使学生发问。“容

积和容积单位”新课导入  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②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③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重点  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  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和1000毫升液体的量筒各一个。一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和木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        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2、一个长方体纸盒,它的长是2分米,宽是1.8分米,高1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索研究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老师将长方体纸盒的盖子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

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的容积,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在这里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

(2)学生举例。

①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容积?②从大家举的例子看,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它才有什么?如果一个长、正方体铁块,它们有容积吗?(板书:容积)

(3)容积的计算方法。

师: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师:这是为什么?(出示一个木盒)

2、教学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1)翻开书第40页,让学生看第三自然段。

板书:升      毫升

(2)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1升=1000毫升。

(3)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3、应用。

出示例6,指一名学生读题。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第40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题、第2题;练习八的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思考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8、9、10题。

六、布置作业

1、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0.82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2、把调查的实际数字填在括号里.

一小瓶红药水是(     )毫升.

一瓶墨水是(      )毫升

汽车(或拖拉机)油箱的容积是(     )升

课后反思:学了容积之后,学生容易与以前学的体积混淆,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容积和体积的比较,让学生既要知道他们的联系又要知道他们的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巨几个例子,如教师可以举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课题六:表面积和体积的对比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给予创新机会,提供创新空间。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创新兴趣,产生了这种欲望,蠢蠢欲动后,教师如果不给他们提供机会,不给他们一个得以展示的空间,则不能使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的创新开绿灯,架桥梁。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我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把学生推到舞台上,让学生唱主角,真正自主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该讲的讲,该评的评,能不讲的不讲,能不评的不评。难度较大的内容,在尽可能地分解知识,分散难点的基础上,教师也只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引导学生去探索;一些较容易的内容,则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讨论,有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教师才参与;而有些非常简单的内容,则安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教学要求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积各自的计算方法以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重点  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一个可以展开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节课我们就对表面积和体积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拿出一个长方体,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长方体纸盒先拆开展平演示给学生看,再重新围起来,形成一个长方体,并板书)

表面积:是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

体积:(是6个面围成的)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2)表面积和体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面积单位有:     、     、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

常用的

体积单位有:    、     、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

(3)计算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需要测量哪些长度?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

体积=长×宽×高

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2、应用。

出示例7,学生独立审题解答后并让学生自己讲讲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44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九的第3、4、5题。

课后反思:尽量放手让学生出题我采用的是"学生主讲法“,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拟定自己设想的比较方法,有关知识点及相关的论点、论据、练习题等等,上课时以小组派代表轮流上台讲解、演示,组与组展开竞赛,课堂异常活跃。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韦进小组制作的比较表格,比老师准备的还要全面、简明、漂亮,被大家推荐替代了老师的板书,罗毅小组的同学编写的选择题,判断题,题型多样,覆盖面广,突破难点,根本就不需要老师再来出题了;温路路小组同学用两个磁带盒拼摆的实例来说明表面积和体积发生变化的不同情况更是把本课内容推向了高潮……这些闪烁着孩子们聪明才智,创新意识的一个个问题,一道道题目,一个个实验没有一个是老师事先想好的,这里不正是孕育创新种子的土壤,展开创新思维的天地吗?

二、 约数和倍数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课题一: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习掌握概念。新课开始以相关的旧知识做基础,使学生为学好新课做好准备。出示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容易混淆的概概念。组织学生讨论归纳,通过这样启发诱导顺利突破本节课难点教学中把握时机培养他们会用旧知识去独立寻求、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    (2)6÷5=    (3)15÷3=

11÷3=         1.8÷3=       24÷2=

2、观察并回答。

1 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 ②商必须是整数                        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   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

(2)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  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习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 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一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一的第3题。

5.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

6的倍数有                           。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教完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之后,设计了一道这样的开放题,作为本节课的结尾:“根据所学的知识,选择4、5和20中的两个数说一句话,比一比,谁说得多,谁说得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20是5的倍数,5是20的约数”、“20能被5整除,5能整除20”、“20能被5整除,5是20的约数”、“20能被5除尽,5能被20除尽”、“5是4的1.25倍,4能被5除尽”……通过说话,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本节课推向高潮,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实施因材施教,又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留给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想像,锐意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课题二: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理解整除的意义,明白整除与除尽的关系. 约数和倍数是建立在整除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学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时候,首先要利用整除式帮助学生理解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一对约数,进而发现约数可以一对一对的...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要求  ①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②使学生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知道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③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用具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一套教学用的奎逊耐彩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下面的数中,哪些是12的约数,哪些是2的倍数?1、2、3、4、5、6、7、8、9、10、11、12、13、……

12的约数有:                       。

2的倍数有:                        。

师:上面我们找出了12的约数和2的倍数,如果不给你这些数你能求出12的约数和2的倍数吗?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求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研究例2。

(1)思考并回答:求“12 的约数有哪几个”就是求什么。

(2)从摆彩条的规律中找方法。

①从小往大找,看哪些相同的彩条正好摆出12。

②一对一对找,看这些相同的彩条是否正好摆出12。

③得出12的约数有:1、2、3、4、6、12。

并用图表示:            12的约数

1、2、3、4、6、

12

④比较:哪几种方法好?

(3)尝试练习。

做教材51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做完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观察并回答:(观察例子和练习)

一个数的约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多少?

2.小组合作,学习例3。

(1)思考:求2的倍数有哪些,该怎样想?

(2)从摆彩条的规律中找方法。

①从最小的倍数摆起,边摆边列算式。

②你发现规律了吗?

③2的倍数有多少个?为什么?

④得出2的倍数有:2、4、6、8、10……

用图表示为:

2 的倍数

2、4、6、

8、10……

(3)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52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圈、写,集体订正。

(4)观察并回答: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最小的是多少?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一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写,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做练习十一的第6题。要使学生明确:40以内7的倍数为什么不打省略号。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求一个数的约数 =求能整除这个数的所有整数(或者说是求这个数能被哪些数整除)

求一个数的倍数 =求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所有整数(或者说是求哪些数能被这个数整除)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最小的约数是1。

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课后反思:在创设情境上,要以生动的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可以在画在上画的内容是:森林中的小白兔和小灰兔是好朋友,秋天到了,小白兔种的胡萝卜丰收了,小白兔要送给小灰兔一些胡萝卜。哪些胡萝卜送给小灰呢?小白兔决定要把画面有标有15的约数的胡萝卜送给小灰,你们想知道送给小灰兔几根吗?我们学过“求一个数的约数”(板书)后,同学们就会知道。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能被2、3、5整除的数

课题一: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问题解决”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探索,即它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解决”教学过程 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现实,这节课我设计这么情境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回小老师,由你们任意选一个自然数,考考老师:它能被2或3或5整除吗?看看哪位同学能考倒老师。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都难不倒老师,心里头觉得老师太了不起、太神奇了。看到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来了,这时老师一语道破:同学们,不是老师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掌握了有关数学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规律,好不好?让学生也来当一回小老师,这事很新鲜。本案例的“新”就充分体现在这里。正是这幕别出心裁的“考老师”情境,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学生急于想探索数学规律的强烈欲望。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②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能被2 和5 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你说出整除、约数和倍数的含义。

2、38970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可根据整除的含义进行判断,但比较慢,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1)写出2的倍数:

×2

1        2

2 4

3 6

4 8

5 10

6 12

7 14

8 16

9 18

10 20

…       …

(2)观察: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2的倍数,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如观察有困难,可作提示:看他们的个位有什么特征。

(3)特征:让学生说出观察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4)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奇数和偶数。

(1)翻开书第53页看“能被2整除的……”以及“注意”。

(2)让学生举例分别说出几个奇数和偶数。

(3)比较奇数和偶数个位的特征。(让学生填)

①偶数的个位上是: 0、2、4、6、8、。

②奇数的个位上是: 1、3、5、7、9、。

3.小组合作学习---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1 要想研究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做法是:写出5的倍数  观察这些倍数   概括观察的特征   进行检验。

(3)让学生按这四点自己去体会并找出能被5整数的特征。

三、课堂实践

1 做教材第55页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按这个格式回答问题:

能被2整除的数有:                  。

(2)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二的第4题。

①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这个数一定具有什么特征?为什么?

② 再让学生去找并检验讨论的结论。

③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写出3个能被5整除的奇数和3个能被5整除的偶数。

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 中,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通过情境的设计,环节的设计,语言的激励引导,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教材式题动态化,教学过程 活动化,练习巩固游戏化,使学生时刻充满愉悦的心情,积极地去探索、发现,逐步地去感知新知,领悟新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目的。

课题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在教学过程 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学会探究、学会思考,突破思维的定势,不受条条框框地约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本节课。书上的结果是:求每个数位上相加的数,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而教师却引导学生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开拓创新,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鼓励、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的来的,而不是靠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当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他才能面对问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真正参与课堂的学习。创设不同的情景,教会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促使学生会学、会思考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一上课,我就宣布:“先不上课,我和大家做一次计算比赛,因为数较大,可以用计算器。”我先出题:1、 9823 ÷ 3 2、 7956 ÷ 3 3、 8729 ÷ 3 4、 7860 ÷ 3  5、 1234567 ÷ 3 哪几道题目能被3整除,请将它打勾。我很快就报出了结果:(2)、(4)题,能被3整除,(1)、(3)、(5)不能。

学生不服气,要求要他们出题,结果我又赢了。学生的计算器一一被击败,全部赛不过我。这时,班级里有几个预习过新课的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在用“能被 3整除的数的特征”来抢答的,果然是个好办法。

既然书上介绍了好办法,大家就看书吧。这时学生如饥似渴,一个个翻开书,迫不及待得看了起来。原来,把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所得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背3整除。大家当场用计算器验证,果然如此。

道理弄懂了,课堂教学进入了第二阶段“抢答题”, 二人一组,每次出以张卡片,谁先讲出卡片上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谁就赢了。谁手里的卡片最多,谁就是赢家。一轮结束了,决出了名次,赢的沾沾自喜,输的不甘落后,顺时针流动,调动对手再赛,二次都获胜的同学获得一个“红五星”。

2 揭示课题

经过了两轮的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判断能被3整除的数的计算方法,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②要想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做法是:(根据学生说的逐一板书)

①                  ② 观察:                      ③特征

×3            (分组讨论,说发现的规律)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

1             3    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看和有什么特征。的和能被3整除,这

2             6                                      个数就能被3整除。

3             9

4             12

5             15

6             18

7             21

8             24

…            …

(3)检验:由学生和老师任意报一个较大的数让学生检验观察它的特征。如:8057921。

因为:8+0+5+7+9+2+1=32  3+2=5  5为能被3整除,所以8057921不能被3整除,8057921÷3=2685940……1。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5页下面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5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4、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①让学生明确这个图所表示的就是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 整除的顺序和方法。

②让学生按这个顺序和方法判断上面的3个数。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思考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课后反思: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一上课,我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子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咱们试试看。”接着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我对答无误,学生就迫不急待地想知道“诀窍”,想赶快解开心中的“谜”。于是,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平,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好这部分知识,成了主动探索者。从他们交流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创新的种子得到了培养。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课题一:质数和合数

设计意图:“质数和合数”是浙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要求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它们的意义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传统的教法是按照书上的思路,让学生先写出1~12各数的约数,然后再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最后在分类的基础上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这样教,有的从表面上看,学生学得主动,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归纳、概括的。实际上,教学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他们只不过把教材教师设计好的东西说了出来,只要具备一定观察力的学生都能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2.请写出自己学号的所有约数。

二、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求一个数的约数,那么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

三、探索研究

1.学习质数和合数。

(1)请同学报出你们学号的所有约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观察:①每个约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②按照每个数的约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归纳)

(3)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①有一个约数的数是:             。

这些数中  ②有两个约数的数是:             。

③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是:                   。

(4)再观察。

①有两个约数的如:2、3、5、7、11、13、17、19等。这几个数的约数有什么特征?

讲: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②4、6、8、9、10、12、14、15……这些数的约数与上面的数的约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讲: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别的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举手,点两名同学板演学号,大家检查。

③请学号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的同学举手并报出学号,大家检查。

④学生看书第59页,读书上的小结语。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1)根据什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教学例2。

让学生独立写出后讲所写的数为什么是质数(或合数)。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60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1)按要求去做后看剩下的数都是什么数?

(2)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第59页的100以内的质数表。(或者看6的倍数的左右)

3、做练习十三的2、4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质数--只有两个约数。

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为) 合数--两个以上的约数

1--只有1个约数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三的第3题。

2、“你知道吗?”

课后反思: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有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刚才的实例中不难发现,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而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适当点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归纳、概括,引导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题二:分解质因数

设计意图:这节课概念比较多,也很难理解,所以在设计上我主要考虑学生如何通过合作、谈论先自主学习这些概念。还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如学习分解质因数时,出示这样的学习提纲:(1)为什么不把质数分解质因数?(2)分解质因数时用什么方法较好?(3)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                 ,合数有                。

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习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把6、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6=2×3  28=4×7  60=6×10  60=2×30  60=4×15  …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习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     ”叫做短除号。

除数…2  6  …被除数

3  …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  28           2   60

2  14            2  30

7              3  15

5

28=2×2×7                 60=2×2×3×5

(3)学生小结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页的结语。

(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让学生说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习十三的第17*题。

课后反思:在教学“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反馈阶段“把24分解质因数”,我请做得快的同学上黑板板书,板书情况如下:书写非常端正工整,答题步骤及答案无可挑剔。集体订正时,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做题迅速、正确、工整,同时也委婉的指出,今后书写时最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写。这时,一个同学突然举手,我让他说说有什么问题,他大声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认为从右往左写是一种创新,你不是经常要我们多创新,常创新吗?”我怔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肯定了他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及自己的想法,同时引导大家来讨论,这算不算是一种创新?许多同学都踊跃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篇16: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录音机录音带图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教师问:

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②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

③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

学生欣赏歌曲,交流课前通过读书、上网、看电视等多种方式收集到的有龙的的图文资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检查认读。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讨论交流

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课件出示在不同时期文物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2)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拜的图腾?

(3)①理解“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成语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想象它们所表现的“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

③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

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读完后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小组内汇报交流: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互相交流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感情朗读升华认识

教师过渡: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播放歌曲

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并灵活运用。

2.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3.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4.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投影仪。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图片导入新课

(以图片形式展示赛龙舟、舞龙灯、北海的九龙壁)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图片的名称吗?你发现这些名称有什么共同点吗?那么龙在你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哪?那同学们你们见过龙吗?关于“龙”大人们是这样说……

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齐读课题质疑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认识的生字小组合作解决。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生字新词你都认识了吗?让我们开火车的形式来读一读?(指名读,评价,纠正)

齐读生字新词。

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爷爷怎样说的?

奶奶怎样说的?

爸爸怎样说的?

妈妈怎样说的?

老师怎样说的?

…………

同学们分别找出来读一读

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龙”象征的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世界的。(播放课件――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的腾飞,不断的进步。)

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

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老师指名回答)

布置作业

1.把这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听。

2.用你知道的事实,试着在第五段后面继续写几句。

3.谈谈你作为“龙”的子孙又有那些感想。

板书设计:

叶公好龙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重点: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交流课前搜集情况

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

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

篇17: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

2018年最新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策略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因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1、方程

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确定位置

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的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描述实际情景中的物体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的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3、公倍数和公因数

重,难点: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认识分数

重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及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应用.

难点:单位1,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5、找规律

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难点:是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6、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难点:熟练,正确地进行约分,通分,分数大小的比较.

7、统计

重点: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难点:能对复式统计折线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

8、分数加法和减法

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能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9、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倒过来推想策略的合理解题步骤.

10、圆

重点:认识圆的特征,会画指定大小的圆,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圆的周长及面积公式的推导.

三、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学生,其中男生24名,女生26名。学生的学习上最大的障碍是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学习往往浅尝辄止,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的同学凤毛麟角。有几名学生虽然有着聪明的脑袋,却总是不能安心于学习,作业常常草草了事,反而不如一些个虽然思维反应慢,但踏实学习的学生。另外,有些同学虽然看似很努力,但是由于思维较慢,基础较差,成绩总是提不高。问题最严重的还有作业经常拖拉,缺乏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想使本班的学习成绩更上层楼,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师生在今后不断努力。

四、教学措施

1、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上课力求以最浅显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要学,乐学,愿学。

2、课后加紧对中差生的辅导工作,拟采用一对一,教师从中作指导。作业当天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加强家校联系,借助家长的力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着手,加强基础训练,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一方程3/8

2 一方程5/8

3 二确定位置3/3 机动2

4 三公倍数和公因数5/6

5 三公倍数和公因数1/6四认识分数4/10

6 四认识分数5/10

7 四认识分数1/10五找规律3/3机动1

8 六分数的基本性质5/10

9 期中考试

10 放假

11 六分数的基本性质5/10

12 七统计3/3机动2

13 八分数加减法5/5

14 九解决问题的策略3/3十圆2/10

15 十圆5/10

16 十圆3/10整理复习

17 整理复习

18 期末考试

相关专题 教案第十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