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林安安司马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林安安司马”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童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1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童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熟读背诵

2、用心领会,能见言而知意

3、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趣”

2、译--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主动求解、不机械地文白对译,译中激发“趣”

3、析--读议结合进行评述,体认作者的“趣”。

4、积--整理文言词语和句子,以及背诵达到积“趣”。

5、联(延)--培养学生自觉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趣”。

6.练--训练是为巩固课堂所学,也是为知识积淀、能力养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和背诵;翻译和整理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赏析作者的“情趣”并创造情趣。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法、评述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文体分析: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基础是理解大意,因此重点多是“读”“译”“析”。

文本分析:《童趣》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能引起学生的同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抓住文眼“趣”字设计成“趣读课”,分为四大板块:译读激趣--析读品趣--理读积趣--想象创趣,以一个“趣”字串珠,线条比较单纯。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朗读训练、积累词语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落实,也有结合学生体验和经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分析: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有欣赏童年图片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感悟文章内容。

1、作者介绍: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江苏苏州人。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插入幻灯片)

2、介绍文言文的定义以及特点:幻灯片展示

3、检查预习:老师出示生字词语的幻灯片。(师生互动)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然大物 虾(há)蟆(ma)

4、听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播放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读音。

或者先请大家朗读全文,全班齐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男生读第三段、第四段,希望大家带着轻松、活泼、愉悦的心情朗读。

5、划分句子朗读停顿节奏:;(幻灯片展示划分例句)

划分文言句子朗读停顿节奏方法:(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来确定句子节奏;(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节奏;(3)根据句中起舒缓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4)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5)根据文句的内在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三、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翻译方法如下:

翻译文言文方法:(1)加字

(2)换字

(3)用自己的话讲清楚文言文的意思

2、朗读第一段课文,老师翻译,(幻灯片)

3、让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学着翻译(用自主、合作、探讨的方法)

4、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5)、果如鹤唳云端。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7)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8)徐喷以烟。

5、指名翻译一、二段,插入幻灯片

6、学生齐读 一、二段译文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了解了文言文的定义、特点以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文言句子朗读停顿节奏的划分;初步掌握了一些文言词汇即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也体会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还有精彩的内容有待下节课学习感受!

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题

2、翻译课文一、二段文字。

六、课后反思:

板 书 设 计:

童 趣

沈 复

1、文言文的定义、特点。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文言词汇:

篇2:《童趣》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明察秋毫  项为之强  怡然自得  癞虾蟆  鞭数十

2、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的翻译方法,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能力目标:

1、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

2、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培养学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串讲课文,积累有关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童趣》。

二、作者:

沈复(1763-?),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是《浮生六记》。

三、朗读:

板书:稚     藐    强    唳    砾

1、自由朗读;

2、齐读。

四、串讲:

第一段: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第二段:

夏蚊成雷    项为之强

第三段:

丛草为林    虫蚁为兽

第四段:

鞭数十      驱之别院

五、练习:

讨论练习二

六、作业:

练习三,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文章内容。

2、鉴赏本文特色。

教学步骤:

一、复习:

方式:请个别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1、明察秋毫

2、项为之强

3、定神细视

4、庞然大物

二、朗读:

先自由朗读再齐读。

三、理解: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自已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第一段:小时候能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段:把蚊子当做仙鹤怡然称快。

第三段:以丛草为林,以虫为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第四段:二虫斗草间,为癞虾蟆所吞,驱之别院。

四、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再讨论总结。

1、层次分明:

物外之趣--戏蚊之趣--丛林之趣--二虫斗草

2、结构特点:

总--分

3、想象丰富:

蚊--鹤    草--林    虫--兽

4、语言特点:

典雅,言简意丰

五、主题:

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已总结。

本文叙述了小时候的几件趣事,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就会发现生活的乐趣。

六、练习:

集体讨论练习一。

七、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理解:         鉴赏:

一、物外之趣       1、层次分明

二、戏蚊之趣       2、结构特点

三、丛草之趣       3、想象丰富

四、斗虫之趣       4、语言特点

篇3:童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童趣(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背诵,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不作生硬的字词逐一对应翻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三、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三、疏通文意,初读全文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四、指导朗读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 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篇4:教《社戏》品童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社戏》品童趣(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社戏》品“童趣

[理念点击]

这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记叙散文。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经历纯真、体验独特,正是这种童趣体现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撩拨读者的兴趣,勾引读者回味。

本文篇幅较长,而内容就像一个又一个的镜头,层层相扣,趣味环生,教者用长文短教,投“生”所“好”。特别是“偷豆”部分,写的是儿童纯真的恶作剧,贴近学生生活,值得玩味。对此,教者采用“读”占鳌头、与“说”俱进的理念设计本案。

[教学实录]

(学生快速读了《社戏》。)

师:从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老师看出你们从《社戏》中,品尝到了童年生活的趣味和美好。现在,大家打开话匣子,把文中最能打动你或者说最能勾起你回忆的故事,说一说。

生:迅哥儿钓虾,让我想起了和伙伴们头顶烈日,脚踏炎土,一蹲半天地钓鱼,妈说我身上的油都晒出来,我却乐此不疲。

师:咦,鲁迅先生都成了你的好朋友了,迅哥儿,多亲热的称呼啊!

生:老师,您钓过虾吗?钓虾确实很有味,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那龙虾、米虾也真笨,你不用钩,不上什么饵料,它就上你的当,这些“水帘将军”上了岸,就无用武之地喽。

师:你这一说,都让老师回味无穷啊!

生1:鲁迅先生小时候看戏,就像我们去隔壁村看电影一样,隔壁村张叔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为了庆祝,他放起了电影,我们相好的,拿着草把子(当板凳坐的),买一包像粽子包装模样的瓜子,摸着夜路提前一个多小时赶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生2:对,那一次,我也在场,我记得放了一部鬼片,叫《画皮》,回来的时候,我心都快蹦出来了,害怕极了,但我没跟他们说,怕他们笑我“胆小鬼”。

师:鲁迅的童年生活是真实而美好的,你们也一样。

生1:我觉得,迅哥儿他们一伙偷罗汉豆的`故事最有趣。

生2:迅哥儿、双喜、阿发,真是小男子汉,敢做敢当,偷了就偷了。

师:莹莹同学,“偷罗汉豆”的故事,你觉得有趣吗?

生(莹莹):有趣。

师:大家想细读这个故事吗?

生:想,太想了。

师:一个好的故事,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那同学们就拿起书,再读课文的22至40自然段,读后,谈谈体会。

(学生有的大声读,有的默默地读,有同桌一起读的,有下位找伙伴读的。10分钟)

师:大家读得趣味盎然,一定有不少话想说吧!

生1: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体现了阿发是一位纯洁无私的好朋友。

生2:“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我觉得更体现了他们好玩,阿发只是“摸了一回”,怎能辨别出“我们的大得多呢。”

生3:对,他是“往来”的“摸”的,并没有把两家的同时拿在手里掂量。

生4:这不是“偷”,哪有自己偷自家的蚕豆的,这分明是天真质朴的情趣。

师:大家真会读书,能够扣词扣句,读出情感来。

生1:这样的恶作剧,我也经历过,在朦胧的月夜,我和隔壁的李虚在乡村道路上挖一个小洞,铺上茅草,专等落入陷井中的人,但这是不会伤人的,落入陷井的“猎物”,只会说句抱怨的话就离开的,而我们却在一旁乐笑。

生2:双喜他们知道偷了罗汉豆是不会有人怪的,因为前文说过“我”是“远客”,他们的父母减少了他们的工作来陪伴“我”,再说,在他们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读书,真好!这也不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吗?孩子们受了长辈们的影响,也能诚恳地待客了。

师:双喜和伙伴们偷吃罗汉豆后,是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呢?

生1:“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生2:他们还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被八公公发现,他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师:我觉得双喜他们不会“当面叫他‘八癞子’”,因为八公公把船都借给他们了,还会在乎这点盐、柴吗?所以他们只是说说而已,我也看到了八公公热情好客的劲儿。

生1:老师,您不知道,我们乡里乡亲就是好客。我们哪儿有刮豆皮的习惯,夜晚,灯火通明,我们会潜到人家菜园子里,偷大蒜,腌制咸菜,然而伏到刮豆皮家帘子底下,扯下热腾腾的豆皮卷着腌蒜,躲到隐蔽处大吃一顿,要是被人家发现后,人家还会问你:“还要么,胆小鬼?”真有味。

生2:是的,我们村的人也是憨厚质朴的,像文中的六一公公,孩子们“偷”了他的罗汉豆,他“竟非常感激”。

生3:我觉得双喜他们那儿的人,都像“六一公公”那样,待人热情、诚恳,都是憨厚质朴的,双喜、阿发是这样,双喜、阿发的爸妈也是这样。

师:你们真会读书,读出文中人情味了。童年是一首颂歌,甜蜜、温馨,质朴、和睦,让鲁迅先生思念和遐想,就像文末说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自由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情感来。(生读,有的读得低沉,让人怅然若失;有的读得铿锵有力,让人振奋追求。)

这节课就在意味无穷,余音缭绕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篇5:七年级语文《童趣》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3、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1: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篇6:《秋天》(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秋天》(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秋--激发学习兴趣(2分钟)

你喜欢秋天吗?你能挝颐撬邓的愕那锶沼∠舐?(学生自由说秋天。)

师小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G锾焓嵌嗖实募窘冢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总之,在同学们的心中,秋天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下面我们进入这节课的第二环节“读秋”。

二、读秋--体会诗歌的音韵美(6分钟)

1、课前预习过课文吗?生字新词都解决了吗?老师考考大家看。(课件)

(课件展示朗读要求:1、划分节奏2、标出重音3、揣摩感情。)

2、自由练读后,配乐朗读,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3、全班配乐齐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你认为每一节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每一节的最后一句。(为后面给画面拟题作准备。)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这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

三、品秋--领悟诗歌的图画美和语言美(15分钟)

秋天,是含蓄典雅的,要真正领略它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品秋。所谓品,即品味,就是要仔细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品诗中的“人” “物”“景” ,去发现诗歌的美。

1、教师:有人说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秋景图的诗?你赞同吗?(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的?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来写?)

(1)体现农家特色:稻香,镰刀,背篓,渔船,牛,牧羊女。

(2)表明秋天的'天气:露珠,冷雾,白霜。

(3)暗示秋天的事物:蟋蟀,溪水。

2、品析优美的语言

(1)以“         用(写)得美,美在          ”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

(2) 交流探讨自己的不理解之处。

3、品味画面

请你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的一幅画命名。(配对游戏)

师: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要求说出理由。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四、绘秋--品味诗歌的意境美(15分钟)

1、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要求:学生分成三组,每组改写一节。写完后,就近同学相互交流,选出最好的作品,全班同学一起赏析点评。时间5分钟。)

师述:诗歌的语言是跳跃的,它不同于写景散文,它不是完整连贯地描写某一景物或画面。因此我们阅读诗歌,有一个还原的任务。要把跳跃的景物连贯起来思考,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要发挥想象,体味诗歌所勾画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下面,让我们借着想象的东风,鼓起表达的云帆,在诗歌的美丽意境中自由地徜徉吧!

2.学生交流描绘画面(参考内容):(交流学生的人数视时间而定,每组1-2人。)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耳边传来悠远绵长的笛声,只是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四处张望,眼里写满了心思……

3、小结

《秋天》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仿秋--欣赏秋韵(5分钟)

1、续写两个句子,完成小诗。

一个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一个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一个说, --------。

一个说, --------。

秋天说,其实我就在你们的心里。

2、颂秋(齐读)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秋天是多彩的,秋天是美丽的。

3、小结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我们的世界,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事物。

4、全班再次朗读《秋天》,结束本课教学。(时间充足的话)

最后让我们再次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中走进何其芳那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

六、布置作业--拓展能力(2分钟)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2、背诵课文。

3、模仿《秋天》写几行小诗。

篇7:纸船(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纸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目标思路:

1、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能总结搜集方法。

2、在音乐辅助下,捕捉诗歌的感情基调,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3、在反复诵读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进一步体味本诗对母爱的深情讴歌和诗歌的语言之美。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深入把握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设计:

预习内容:1、准备一张彩色的纸。

2、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案例:  反思:

步骤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课前让大家准备了一张彩色的纸,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用这张纸来叠一艘小船,看谁最心灵手巧。

学生活动:叠纸船。

欣赏学生的手工作品。

教师活动: 叠纸船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一种游戏。叠好了之后,你们都会怎么做呢?……为什么把纸船放到水里?……我们怀着童年最朦胧的期盼,希望小小的纸船能将它们实现。诗人冰心也叠了一艘艘洁白的小纸船,希望它们载着一个女儿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思念漂向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冰心这首讴歌母爱的诗篇--《纸船》。  情景激趣,自然导入,在教学之初就要“创设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

步骤二:资料交流

教师活动:  首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冰心。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并请你说说你的资料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的。(提示学生:在交流时应当选择你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宣读,可包括冰心的生平、性格、作品、风格等内容。)

学生活动:  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宣读介绍,相互补充交流完整,并介绍自己收集的途径。

教师活动:  同学们找到的资料都很有价值。通过这个环节你们能不能归纳一下收集资料一般有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一般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调查询问、平时有意识积累等方法来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是利用这些方法找到了关于作者的资料,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收集到更多更广的信息。  查找资料是新课程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也是体现新课程“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拓宽语文学习领域,真正实现“大语文”观和现代教育信息化、能力化的一条途径。

步骤三:朗读感悟

教师活动:  记得台湾女诗人张秀亚在《诗与我》一文中曾经这样写到:“诗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几行字迹,而是记录着弥漫于天地间的一种情绪。”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品读一下弥漫于《纸船》这首诗中的情绪。

学生活动:  一读诗歌--第一次集体轻声朗读;第二次在巴哈《布蓝登堡舞曲》(音乐特点:欢快跳跃)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第三次在马斯奈《沉思曲》(音乐特点:感伤舒缓)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

谈自己在三种不同情境下进行朗读的感受。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认为第三种情境比较适合《纸船》这首诗歌的意境。这首诗歌的整体氛围是抒情的,节奏是舒缓的。

教师活动:  马斯奈《沉思曲》是老师选择的背景音乐,我想每个同学自己心目中一定会有更适合这首诗歌的音乐。诗歌诗歌,一首好诗其实本身就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歌曲。在适合的音乐伴奏下我们更能捕捉到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配乐朗读不失为一种读诗的好方法。

教师活动:   对诗歌有了整体感知之后,我们能否来说说作者通过这首抒情小诗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作者通过叠纸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思念。

教师活动:  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感情?请你找出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试着读出其中的感情。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

然后阐述自己的理解,并进行朗读(教师点拨:这些词语或句子表达作者的感情特别强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运用朗读的技巧,把它们读成重音)。

在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感情之后,学生第二次集体朗读诗歌。

教师活动:  这次朗读大家与第一次集体朗读比较一下,有没有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对两次朗读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  可见诗歌的感情就是诗歌的灵魂,要深入读懂读好一首诗歌光有适合的背景音乐

和熟练的朗读技巧还不行,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

学生活动:小型诗歌朗诵会。

有自信有勇气的同学到讲台前来,配合背景音乐用话筒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在座同学是评委,对朗诵者进行点评。

听了同学们的`范读之后,听一听

著名朗诵家丁建华朗诵的《纸船》。

谈一谈你觉得她哪些地方朗诵得比我们好,值得我们模仿?

配乐第三次集体朗读。

教师活动:  诗歌要用心灵来品读。不仅品其凝练的语言,更品其内在的情感。  诗歌的阅读本身就是非常感兴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品读诗歌的浓浓氛围呢?我想音乐是极好的辅助背景,她本身就是一种最适合抒发情感的环境语言。所以第一次设计了没有背景的集体轻声朗读,是为了达到初次感知并与以下的两次集体朗读形成对比的目的;第二、第三次先后选择了欢快与舒缓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品味,重在突出学生的个人感悟。通过三次朗读,诗歌带给你的第一感觉已经伴随着音乐走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学生很自然会感悟到诗歌的情感基调,并一以贯之在整个阅读中。设计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学生自我感悟”(《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理念。同时点明配乐朗读诗歌的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为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只是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的身份出现,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四人小组讨论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使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

“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在朗读能力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名家示范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请学生自己进行点评,对学生自身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不仅培养了朗读能力,同时也得到了一次口头表达的训练。

步骤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冰心叠了一只只的小纸船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带去女儿的一片爱和思念。我们同学今天也叠了一艘艘的小纸船,你最想把你亲手叠的这只纸船送给谁呢?纸船又寄托着你怎样的期盼、梦想、祝福……?

学生活动:  在背景音乐钢琴曲《致爱丽丝》的伴奏下,畅述自己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个环节既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体现,又在结构上使课堂呈现出首尾呼应的整体感,并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要让语文成为真实的语文。

步骤五:研讨练习

这首诗歌借助纸船这一具体的形象抒发了对母亲的爱。你能否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某种感情?

篇8:猫(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猫(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预习:

一、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相称(   )    郁(   )闷      污涩(   )       怂恿(     )

婢女(bì)    蜷(quán )伏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níng(凝)望   zǔ(诅)骂       dīng  zhǔ(叮嘱 )

二、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3、词语解释:

怅然

怂恿

断语

4、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板书课题、作者。

正课: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讨论归纳: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讨论归纳:

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3、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DDD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讨论归纳: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讨论归纳: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讨论归纳: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二、研习课文第-部分:第-只猫的故事

1.学生齐读课文第-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只描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讨论归纳: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讨论归纳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讨论归纳:

三、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讨论归纳:

②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讨论归纳: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讨论归纳: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

总结:

习题: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A薄拔倚睦锔凶乓宦频乃嵝粒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B薄拔乙测耆坏模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

-C薄白源耍我家好久不养猫。”

答案: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死亡 丢失 死亡

一、1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3(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二、3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宋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三、2①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②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③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④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习题A“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B蔽摇笔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

-C蓖蝗患涫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 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篇9:理想(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理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

四  教学难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启发法。④讨论法。

六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内乱”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听录音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  作业:

第二课时

一、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召起什么作用?(比喻、顶真,作用是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逐步推进。,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 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 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 ,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 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三  分组朗读1-7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第三课时

一、浏览全文,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  朗读8-12节,研讨与赏析,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4、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5、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阅读体验 :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课时

一  齐诵诗歌。

二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模仿第一段写几句话。例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三  课堂练习,交流讨论研讨与练习一。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四  拓展延伸,重温经典,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2).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篇10:爱莲说(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莲说(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鲜花和我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香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板书课题及作者:爱莲说 周敦颐。点拨“颐”字的写法。

二、体裁作者

1、释题: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说”这种文

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指明同学朗读“说”的知识。)

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介绍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词语注音并释义  蕃  亵  濯 鲜

2、指定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正音、纠正语气等。

3、请同学疏通文意。

四、研读课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讨论完成下列表格: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这七个短语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仪态庄重

篇11:塞翁失马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塞翁失马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塞翁失马》的寓意并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成语的掌握与运用、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积累。

3、培养同学对得失有独立创新地的看法的情感目标。

学习重点:

1、理解《塞翁失马》的寓意并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成语的掌握与运用、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文言字词的积累。

新课导入:

由一个得失的小故事引出课文《塞翁失马》。

故事:

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天折了。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一个中年人暴亡了。他们的灵魂在去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起了自己的不幸。

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这么久,而我却等于没活过。我失去了整整-辈子。”老人回答:“你几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谈不上失去。谁受生命的赐予最多,死时失去的也最多。长寿非福也。”中年人叫了起来:“有谁比我惨!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数,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曾经赐予的和将要赐予的都失去了。”

他们正谈论着,不觉到达天国门前,-个声音在头顶响起:“众生啊,那已经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正式上场了!是谁呢,不错,塞翁也。

引课结束。

看一看:

好了,现在我呢,给大家一点点时间两分钟左右,大家先把文章看一遍,给一些发音比较和

读一读:

重点字词音

近塞上之人(        )       其父(       )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其子好骑(        ) 堕而折其髀(       )(        )

引弦而战(        ) 此独以跛之故(         )

读课文(个别读、齐读)

个别读

接下来请同学站起来把文章读一遍读之前,需要讲几个秘诀;

1、古文朗读讲究停顿2、声音要洪亮。

齐读

全文疏通、重点字词解释

近塞:

善术者:

亡:

吊: 何遽:

福:

祸:

居: 将:

富:

堕而折其髀:

大入塞: 十九:

引弦而战:

此独以跛之故:

父子相保:

想一想,说一说:

问题探究:

1.好事坏事能转化吗?2.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3.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点名寓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与福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补充扩展: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汉刘向《说苑》)

译文:

枭遇见斑鸠,斑鸠说:“您将要去哪里?”枭说:“我将要往东方迁徙。”斑鸠说:“为什么呢?”

枭说:“乡里的人都讨厌我的鸣叫的声音。”斑鸠说:“您能改变鸣叫的声音就行了,不能改变鸣叫的声音,(您)迁往东方,别人还是会厌恶您的声音啊。”

那么从这里我们又能看出怎样的一个寓意。好,那我们同学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有句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不是觉得这和寓言里有些冲突呢,再稍微深入一下,我们能否写一个枭逢鸠的新转,或是枭逢鸠的后传呢。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塞翁失马这一篇文章,文章相对而言比较好理解。但是我们不但要了解文章的意思,更要慢慢的去积累一些知识,其中包括了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一些文言字词,希望大家首先把课堂的一些知识点消化掉,然后把思维扩展开来。

篇12:春风(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风(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风》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学习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2. 体会修辞的表达作用。

3. 学习本课对动词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4. 品味本课精彩的字句。

(二) 过程与方法:

1. 重视对课文的诵读,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2. 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

3.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领略本文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江南春风轻柔、温暖的特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修辞的表达作用、动词的巧妙使用。

2.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品析重点句子,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我们跟作者一起感受了春天的花卉争荣,更让我们领略了一幅南国春天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的春风图。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林斤澜所写的《春风》,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为什么要独出心裁的称颂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人们对他全无半点好感的北京春风。

通过回忆朱自清的《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简介:(附作者的照片)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浙江温州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9年后到北京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戏剧集《布谷》。后来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台湾姑娘》、短篇小说集《矮凳桥风情》林斤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并掌握收集资料和筛选资料的方法。学生收集的资料很多时候没有重点,如果上课一一读过,既不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也耽误时间,所以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习惯。

通过附作者的照片使学生对作者有感官上的认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3.配乐朗读课文:(《秋日的私语》)

①教师范读

最好有配乐朗读的录音带课件,但我在网上找了没有找到。我想还是要教师先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更容易的把学生代入课文的情景中。使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鉴赏。在 此基础上学生读,才能读出意境。

②学生朗读。

4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冰砚(       冰溜          冰碴         乍暖还寒            粗犷               大鞋          刮折             呜呜吹号         褒贬         吹号

5请在文中找出你比较欣赏的句子

6.请同学就以下问题分组讨论,记录讨论要点,推举同学发言。

①请分别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江南和北国春风特点的精彩描写的片断,想想其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试从以上的精彩片断中分别找出描写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试用一两个词语表述两种春风的'性格。

④请找出文中明显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句子,看看它们之间是否矛盾,我们该怎样理解。

⑤试举例说明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活动中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我想我们可以相信学生,一点一点的把手放开。

明确:

①请分别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江南和北国春风特点的精彩描写的片断,想想其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江南春风的特点: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b北国春风的特点:

“春脖子短”……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谷,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冰河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的关节挨个儿格拉拉的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c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江南春风的轻柔温润的特点也写出江南春天濡湿难耐的触觉感受

“春脖子短”……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谷,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冰河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的关节挨个儿格拉拉的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运用夸张、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写出了北国春风猛烈、强劲、充满活力的特点和摧枯拉朽的气势

②试从以上的精彩片断中分别找出描写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给你怎样的感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写出了江南春风轻柔的特点。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谷,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

猛烈、强劲,无法阻挡

③试用一两个词语表述两种春风的性格。

轻柔、猛烈

④请找出文中明显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句子,看看它们之间是否矛盾,我们该怎样理解?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不矛盾,作者是为了通过对江南的喜爱来衬托对北国春风更加喜爱的感情。

⑤试举例说明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清新纯朴,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传神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江南春风轻柔,北国春风猛烈的截然不同的性格。运用了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把两地的春风写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通过对前四题的学习,学生完成此题并不难。对前面没有提到的欲扬先抑学生也不陌生,第一单元的短文两篇中刚刚提到过。这也就帮学生巩固了对这一写作方法的认识。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性学习。派代表来发言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但这种方式容易形成好学生讲,基础差的学生听的情况。教师在巡视时还应注意引导。

7. 请学生回忆一下关于描写春的诗句。

8. 请欣赏与春相关的佳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增加学生欣赏古典诗辞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9.作业

①除以上诗句之外,请同学们再写出三句描写春风的诗文名句。简要分析看与本文对于春风的描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生动的描写来自细致的观察。试观察身边的某种景物,模仿文中精彩片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生动传神的词语把它描写出来。

篇13:珍珠鸟(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珍珠鸟(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叙事线索,理解文章中蕴涵的哲理;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知、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思考课后一、二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挂图片,了解珍珠鸟及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听读课文朗读录音,思考并回答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学生品读

1.学生朗读文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将思考题逐渐引导到以下方面:

(1)文章开头写珍珠鸟是一种十分怕人的鸟,为什么后来却与作者成为了一对好朋友?

(2) 在文章中,作者对小鸟的神态、动作的描写融入了喜爱之情,举几例简要分析说明。

(3)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谈谈你对此理解。

(4) 为什么文章开头部分要用单独一段介绍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五、体验与反思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爱护动物或伤害动物的事件,请给大家说说。

2.为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六.总结:

七、课外积累与练笔

1.积累:收集与鸟有关的成语和诗句。

2.练笔:请以"信赖"为话题写一篇挚情之文。

●附:板书设计

信赖

“我” 鸟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营造绿色环境                     怕人

添食加水                        渐渐胆大

不看 不管 不伤害                    亲近

完全放心

篇14:丑小鸭(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副标题:

作者:谢老师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66 更新时间:-3-2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堆、等、钻、剩、特、瘦、除、欺、员、咬、越、幸”这12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会用“洁白、特别”造句。

3.理解:“疼爱、孤单、讥笑、羡慕、僵、幸亏”这些字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画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在学习生字词时培养自学能力,注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对丑小鸭的命运遭遇产生同情心。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启发式谈话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2.难点:了解丑小鸭命运的戏剧性变化。

3.疑点:从丑小鸭成长过程中,领悟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追求美好理想。

4.解决方法:在课上学习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思维。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学生字。

2.课上采用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第一课时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纠正字音、学习理解前两段。

2.第二课时理解三至七段的内容,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3.分析生字,认清字形,完成课后习题。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从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离家出走,仍摆脱不了恶运。最后它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

课文共有7段,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第一段讲鸭妈妈在稻草堆里孵蛋,等它的孩子出世。第二段讲丑小鸭是怎样出世的以及它的名字的由来。第三至六段主要讲丑小鸭来到世界上以后的种种不幸遭遇。第七段讲春暖花开时,丑小鸭向湖边飞去,在湖水映出的倒影中意外地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漂亮的天鹅。

(三)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在故事里有凶恶的老虎、狡猾的狐狸、可爱的小兔,……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童话中的朋友(出示丑小鸭的投影),大家看看它是谁?你们认识它吗?今天丑小鸭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下边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故事吧。(听录音机读课文),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 4.丑小鸭(齐读)。

(二)初读课文,借助插图,理解内容: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词,初读课文,读通每句话。并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借助插图,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效果,并予以评价:重点指导下列字的读音:

“等、剩”的韵母都是后鼻音。“钻”的声母是平舌音,读“zu1n”,不要读成“zhu1n”,“瘦”“除”是翘舌音,读“sh^u和ch*”。

4.教师范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自读全文,请学生说说你能读懂什么?没读懂的用“?”标出,先小组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再说给大家听,一起解决问题。

过渡语:通过刚才大家所读的,所说的,看样子你们都能够掌握很多知识、大致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有一些问题,大家没读懂,提出来了,说明大家都有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细致的学习这篇课文。

(三)讲读一、二段:

1.指名读一、二段:

(1)思考:丑小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你从哪段读懂的?

(2)出示第一幅图,找出丑小鸭,让学生看看丑小鸭和其它鸭子的不同之处。

(3)结合挂图,从课文中画出描述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了解大家叫它“丑小鸭”的原因。

(4)轻声读一、二段,说说你还能读懂什么?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注意体会“暖烘烘”“特别”“出世”。

(5)大家想想“特别”这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用“特别”造句。(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一、二段。

过渡语:丑小鸭的命运怎样?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丑小鸭为什么会挨欺负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它?

2.结合插图,读读课文,说说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它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的心情怎样?

3.品析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

重点理解:“孤单”“……除了……谁都”体会到丑小鸭当时单身无靠,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欢他,这是它出走的原因。

4.丑小鸭被迫离开了家,你们有什么感想?

小结:丑小鸭很可怜,大家都很同情它,也想帮助它,说明你们都很富有爱心。

5.指导朗读,用同情、关心、无可奈何的语气读第三段。

过渡语:丑小鸭离开家以后,它又遇到了哪些事情。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一读第四段问:丑小鸭离开家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

2.体会“讥笑”:讥讽和嘲笑。抓住“只好”“才敢”让学生体会丑小鸭离家出走以后,环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学会用“洁白”造句。

3.用悲凉、同情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过渡语:丑小鸭在外面怎样过日子呢?

(四)学习五、六段:

1.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丑小鸭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这时它看见了谁?心里怎样想?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着重体会“惊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发现世界上竟有这么美丽的鸟;它羡慕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天鹅那么漂亮,也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

2.伴随着天气的变化,丑小鸭找到自己的家了吗?它是怎样过冬的?丑小鸭遇到困难以后都是怎样做的?

体会“冻僵”“幸亏”说明丑小鸭冬天无处藏身,处境悲惨,险些冻死。

3.有感情地读五、六段,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

(五)学习第七段:(熟读)

1.天气暖了,丑小鸭出来散步,它突然发现了什么?

2.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

3.通过多读来理解内容,理清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弄懂句意。

4.训练朗读:从“忽然”开始,要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丑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有关天气、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并说说随着天气、环境的变化,它的命运如何变化。

(七)总结、扩展: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

(八)作业: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借助拼音,分析字形,培养自学能力。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堆:与谁比较,进行识记。

特:左边是“牛”字旁,不是“扌”旁。

瘦:病字框,里边的笔顺是 。注意“ ”的一竖上下出头。越:里面的'笔顺是 。

负:和“页”比较字形。

欺:右边不是“父”旁。

幸:与“辛”比较字形。

钻:与“沾”比较识记。

(二)出示练习:

把下面的字换一部分组成本课的字,再组词语。

例:员(团员) 站( ) 准( )

负(欺负) ____( ) ____( )

起( ) 狡( ) 疼( )

____( ) ____( ) ____( )

正确答案:钻(钻出来)堆(草堆)越(越过)咬(咬人) 瘦(瘦小)

>

7.齐读最后一段

8.(1)我太快乐了,我真的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了!我不是丑小鸭,我是天鹅妈妈生的!(2)我要做一只善良的天鹅,帮助那些弱小的生命!

10.(1)我想,丑小鸭受了那么多的罪,可它没有失去信心,勇敢地生活下来,它很坚强。(2)我想,我们不应该像公鸡、小鸟、猎狗一样,看到别人那样可怜不帮助,反而欺负别人。

12.美!

13.画词语

14.我画了出世、又大又丑、欺负、漂亮、天鹅这几个词语。我连成了一个句子: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出世了,大家都欺负它,其实,它不是丑小鸭,是漂亮的大天鹅。

15.老师,我画了这几个词语:讨厌、讥笑、洁白美丽、羡慕。我能用这些词语说两句话:(1)我们不能讨厌长得比较丑的同学,更不能讥笑他们。

16.丑小鸭羡慕那些洁白美丽的天鹅,自己也变成了白天鹅。我羡慕安徒生爷爷,我将来也能成为大作家!

写字

1.大家都非常了解安徒生。中国也有一位大名人,他叫王羲之,知道他是什么人吗?

2.你的知识真丰富。王羲之曾经写过一个非常大的字,就在我们今天要写的字中,大家猜猜看是哪个字?(引导学生把要写的字促成词语读一遍)

3.别猜了。我告诉大家,他写的那个字就是天鹅的“鹅”字。现在请大家也把这个鹅字写一写,咱们和王羲之比一比。

4.大家写的真不错。谁能说说写好这个字的关键是什么?

5.嗬,多么生动的语言啊。对,是要互相让着点。请看老师写(范写“鹅”)左边的我字,斜钩要写的短一点,右边的鸟字,下面的横也要短一点,不然就打架了。请大家再写一遍。小朋友,请你们也写写这个鹅字吧。

6.王羲之只写了一个鹅字,咱们今天要超过他,请大家把鸭、灰、冰也写写吧。

1.古代的一位大书法家。

2.(1)灰色的灰?(2)结冰的冰……

3.写“鹅”字。

4.左边的我和右边的鸟都要写的窄一点,互相让着点。

5.再写“鹅”字

篇15:丑小鸭(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烘”等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课前准备

1.“丑小鸭”“公鸡”“鸭妈妈”“鸭姐姐”“小姑娘”“猎狗”“小鸟”“天鹅”的头饰。

2.课件:丑小鸭出生、出走的动画片。

3.生字、生词卡片。

第 一 课 时

播放动画片,导入新课

1.播放《丑小鸭》动画片,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激发学习的兴趣。

2.学生说说看见了什么,整体感知丑小鸭出生后的遭遇。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有什么问题。

2.学生质疑。

3.学生互相解答,老师参与。

4.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与同桌合作读准字音。

b.小组合作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老师巡视指导容易读错的字。(易错的字:烘、亏)

c.同学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的方法。

5.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小组长组织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6.小组间竞赛读课文,看看哪组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7.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巩固生字

1.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小组内合作认读)

2.用做游戏的方法巩固生字。(摘苹果或给动物名字)

课堂练习

1.读词语。(出示软件认读)

2.积累词语。(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画下来,读一读,也可以抄在词语集锦本上)

课外作业

观看动画片,了解《丑小鸭》的故事情节。

第 二 课 时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出示软件,播放“海报”)内容如下:我校雏鹰电视台招收为故事《丑小鸭》配音的小演员,欢迎广大学生踊跃参加。

2.明确目标:配音需要把课文读得流利、动听,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别人。故事读得流利,我们已经做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谁能读得动听,打动听众的心。

自行探索,感悟课文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评读,小组轮流读,轻声读),看看有什么感受。

2.读完课文后会有很多感受吧?小组内先交流一下。(通过表演或读一读表达感受)

小组交流,汇报体会

1.播放《丑小鸭》出生时的影碟,让学生说说丑小鸭出生时的样子,体会其“丑”。并复述第1、2自然段的内容。

2.小组合作,汇报感受。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读后说说这一段落给你什么感受。(小组间相互补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或表演来汇报)

a.第3自然段重点理解“讨厌”“欺负”“孤单”,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b.第4自然段重点通过表演小鸟“讥笑”和猎狗“追赶”,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c.第5自然段重点通过学生想象丑小鸭是怎样“悄悄过日子”来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d.第6自然段重点通过观看录像丑小鸭趴在冰面上冻僵了,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e.第7自然段重点通过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这句话,体会丑小鸭高兴、愉快、激动、幸福的心情。

拓宽空间,升华认识

1.假如这只“丑小鸭”来到你的身边,你会对它说些什么?

2.这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见到了“鸭妈妈”“哥哥”“姐姐”会说些什么?

配音竞赛,评选配音演员

1.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的配音演员竞选。

2.同学与老师对竞选者进行评议。

3.合格小演员推荐给校雏鹰电视台。

第 三 课 时

巩固练习

1.认读要求认识的字。

a.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集体读。

b.分组竞赛认读。

2.自荐讲《丑小鸭》的故事。

3.分小组交流自己积累的本课词句。

写字指导

1.指导观察。

a.看看本课生字都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注意什么?

b.注意区别“鹅”和“鸭”。

c.“蛋壳”“欺负”“翅膀”三个词语较难写,应重点观察。

2.示范指导。

a.范写“鹅”和“翅膀”两个词。(提示部件的摆放,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b.“鹅”为左右结构,应注意左窄右宽;“翅”字,注意捺应该伸长;“膀”应左窄右宽。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篇16:金色花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金色花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激发他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

4、对文章主题在母爱的基础上有个更深层次的探讨,初步体会泰戈尔作品中的善与爱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金色花》原文和改文的比较阅读。

2.难点: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教法:

比较阅读法、朗读教学法、启发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和板书辅助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份礼物。想看吗?

(出示图片)

看了这份礼物,你想到了什么呢?(母爱、亲情)

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爱之一。当太阳升起,我们会感到光明与希望;而母亲的拥抱,能让我们感受到温馨与幸福。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板书)。

二、比较阅读

准备工作:发下删去精彩字词的改文(板书)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看看这里讲了几件事情?

明确:① 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② 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③ 在母亲拿灯去牛棚时,突然出现在母亲母亲面前,恢复原形。

2.读了以后,你觉得这篇文章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一下,这里写得妙还是原文更妙?说说理由。(小组合作时要求组长分配好任务,人人有事做,再合作探究。)

(1)字词的变化:

①、原文“笑嘻嘻地”:表现出孩子的调皮可爱

(我们来感受一下,用调皮的语气来读读)

②、在空中摇摆--晃动:

“摇摆”很悠闲自在的',与“跳舞”一起搭配,给人一种美感。而“晃动”显得散漫

随意、漫无目的。

③、匿笑--指偷偷地笑,将孩子的调皮可爱展现出来。

④、“投”与“落”:

落--是随意的,没有目标的;而投--是有目的的,孩子想给母亲遮荫,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关心。

⑤、“再跳到地上来”--“再落到地上来”:

“跳”让人感觉吓了一跳,而“落”字感觉很轻盈地来到母亲面前,更能体现孩子对母亲的关心。

(2)句式的变换:

出示句子,要求同桌互读互品,说说有什么不同。

①、A.“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母亲一天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非常着急,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又气又疼,不免嗔怪孩子。读出母亲见到了孩子时的惊喜与对孩子的疼爱,但又带点嗔怪的语气。

B.“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语气强烈,更重在责备。体现不出母亲的慈爱善良以及对孩子的关爱。

(我们用这种又惊又喜,表面责怪,实则关爱的语气来读读)

②、A.“我不告诉你,妈妈。”:

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

这是他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为自己能为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

B.“妈妈,我不告诉你!”:

对妈妈的一种漠视、冷淡。

(你能读读吗?)

泰戈尔的这首散文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调皮可爱、关心母亲的孩子形象,和一个慈爱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角色。

美文就应该美读,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母子情深的美好情感,一起来朗读全文。

三、质疑拓展

读了文章后,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1、金色花的解读:

①、金色花本来是一种怎样的花?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②、金色花在文中指什么?

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

这种手法叫什么?(比喻)

③、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这样写好在哪里?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来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可爱。泰戈尔曾经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而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花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2、文章写法的渗透:

文章借助金色花这种具体的形象抒发了对母亲的爱,我们也来学习一下这种写法表达对父母的爱。请大家发挥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两句话:

(幻灯出示)

发挥想象,用以下句式说话:

妈妈(爸爸),我想变成……

当你……的时候,我……

3、体会泰戈尔诗中宣扬的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人们都说创作源于生活,作家诗人们的作品往往都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泰戈尔也不例外。印度是一个宗教气息十分浓厚的国家,泰戈尔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泰戈尔。

(出示幻灯作者介绍)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曾获得19诺贝尔文学奖,代表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在他的作品里,多以爱、宽容、欢乐为主题,颂扬人间最崇高,最纯真的感情。

泰戈尔的诗格调清新,常带有很浓厚的民族情结、宗教色彩。我们能从这首诗中找出相关内容并说说吗?

①、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诗人对此花的吟咏和赞美,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诚恭敬。文中的“我”--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一会儿变成一朵金色花,一会又变成了人,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可贵的是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这也正是泰戈尔所颂扬的最崇高、最纯真的感情,那就是善与爱。

②、母亲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做祷告向神祈求保佑。另外,母亲在午后读《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是印度的一部叙事诗,这里体现了母亲的一种沉静、安详的性格,也暗含了一种民族情结。

四、小结、作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母子情深,也体会到泰戈尔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他所颂扬最崇高、最纯真的感情。

(幻灯出示--泰戈尔作品中的话)

1、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2、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3、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带着这种感恩的思想,我们齐读这几句来感受一下。课外请大家去阅读泰戈尔《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中的作品,更好地去感受一下泰戈尔其文其人,以及他带给大家的善与爱的熏陶。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

妈妈                       我

祷告时                    散发香气

读《罗摩衍那》时                    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时                    恢复原形

篇17:《观沧海》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2、讲读教学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

个体                             整体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 ,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出示板书)

自信乐观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胜仗

登高望海

雄浑阔大,气势不凡

意境

风格

慷慨悲凉

质朴刚健

充满生机 气吞万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 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教学反思]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习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篇18:《风筝》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读读说说,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有些难句可让学生课外消化。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学习运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质疑问难。

●教学难点

1. 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 理解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

●教学方法

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你放飞一个你

我放飞一个我

蓝天真小呀

你看

我们快活的姓名

正在悄悄靠近

它们在说悄悄话呢

不信

你把耳朵贴在线上

听听

要求学生猜读诗题:《放风筝》。

多媒体显示风筝画面。

引入正课:看到这么漂亮的风筝,让我们想到了快乐自由的生活!的确,生活中很多东西都能让我们睹物生情。那么,文坛巨匠鲁迅抓住风筝是要表现怎样的情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兄弟之间,来感受一下他们之间的风筝情结吧。

二 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野草》,散文诗集。

三 读一读,理一理   学生默读课文,理一理课文主要内容。

四 读一读,析一析

1.请学生对课文作圈点批注,把阅读中的感受、体验、或疑问标记出来。

要求:第一组同学,重点针对课文1-2段内容质疑并探讨;第二组同学,重点针对课文3-5段内容质疑并探讨;第三组同学,重点针对课文6-8段内容质疑并探讨;第四组同学,重点针对课文9-12段内容质疑并探讨。

2.师生合作探讨疑难。

五 读一读,品一品

读一读课文第三、四段,品位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妙处。

体验拓展

1.交流探讨,完成课后练习三。

2.说一件小时侯最难忘的有关游戏或玩玩具的事。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浓浓亲情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以一曲《风筝飞吧》来结束这篇课文吧。

课后作业

本文在写“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你发挥合理的想像,结合小兄弟的性格特点,续写一段小兄弟留在屋里的情景。70字左右。

附 板书

风  筝

鲁 迅

兄   悔恨  自责    抓断踏扁   无怨 忘却  弟

手  足  情  深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的一次尝试

一、课程教学资源分析与我的整合

《风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与多彩,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我曾于今年10月执教了这一课,深感本文教学资源丰富,具体体现在:

1.本文主旨呈多元化趋势。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还有鲁迅作为思想家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等。

2.文中语文知识丰富。表现在:文中疑难的字词较多,如:憔悴、诀别、瑟缩、惊惶、虐杀……文中含义艰深的语句较多,如:“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文中的细节描写文字简约、生动传神,如:“多病,瘦得不堪”、“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文中所述放风筝的游戏,极易引起学生对童年时有趣游戏的回想……文中所体现的鲁迅散文风格,如:政治远见性、新进的'思想性、高超的技巧性、敏锐的洞察力等;

文章以其多元的主旨,丰富的内容,提供给了我们较多的组织教学的机会。鉴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鲁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毫无怨恨的情感,这些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感悟;而对鲁迅的思想家情感,学生可能认识欠缺,需要教师点拨。对文中丰富的语文知识,如:疑难字词,课前可让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艰深的语句,可以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来合作、探究;细节描写,可引导学生仔细品位,学习借鉴;口语训练,可当堂完成;至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鲁迅的散文风格,可要求学生课前上网查询。

整合以上信息,我以为,本文教学宜由浅入深,从感悟鲁迅兄弟之情入手,进而升华到对鲁迅思想家情感的探析,并培养学生用圈点批注法阅读的能力。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过程。

二、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展开。

(1)读一读,理一理。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线索。

(2)读一读,析一析。在这一环节,请学生对课文作圈点批注,把阅读中的感受、体验、或疑问标记出来,学生合作探讨并释疑解难。

要求:第一组同学,重点针对课文1-2段内容质疑;第二组同学,重点针对课文3-5段内容质疑;第三组同学,重点针对课文6-8段内容质疑;第四组同学,重点针对课文9-12段内容质疑。各组质疑完毕,全班探讨。

(3)读一读,品一品。请同学朗读3、4段,共同体味作者刻画人物的妙处。

(4)拓展延伸。①与《满天的风筝》比较阅读 ②描述童年趣事。

三、我的整合依据

1.是实践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在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和蔼可亲地与学生探讨问题,当学生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又担心说错时,我就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如适时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对文章独特的理解”、“我们崇尚完美,但我们更崇尚追求完美的过程”,以求学生在轻松的心态下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学生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我安排了“读一读,析一析”环节。在分工后,学生根据阅读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是自己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也应当反映了同龄人的愿望。这样,共同质疑解难时,他们均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课堂气氛极为活跃。这时,教师只要把握好探究的方向,不失时机的将探究引向深入即可。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氐闶桥嘌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据此,我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环节,旨在通过揣摩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妙处,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没有涉足作品思想感情倾向的评价问题?

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据此,我安排了“拓展迁移”环节,利用比较阅读,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让学生叙述童年有趣的游戏,实践了由“读”向“说”的能力迁移。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用点拨法引导学生探究,如:为什么作者看到风筝就感到悲哀呢?作者什么时候才知道自己不许小弟放风筝的行为错了呢?作者是怎样评论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的?作者对当年不许小弟放风筝的行为又是怎样评论的?知道自己错了以后,作者打算怎样去补过?面对作者的讨恕,小弟原谅他了吗?面对小弟的此种表现,作者是怎么评论的?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时要重视朗读与默读。因此,教学时我首先安排学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有选择有目的地要求学生集体朗读第3、4、5段的内容。

2.是控制论的要求。

控制论告诉我们:每一阶段的教学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是定向控制。要进行有效的定向控制,就必须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制定好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多元的、合理的、组合式的,教学时,可以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块状结构,逐一完成。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学习运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质疑问难。

教学时,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四个环节,每一环节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这是符合定向控制论原理的。

控制论还告诉我们:教学时必须处理好扶与放、难与易的关系。

叶圣陶指出:“教师之教不是为了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奋其才智,勤其练习,乃为善教也。”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行感悟鲁迅的兄弟之情,而对鲁迅的思想家情感却通过教师点拨来帮助理解,这就是考虑到了学生知识、能力、阅历的原因。再如:在整个“读一读,析一析”环节,我先让学生自主质疑,然后师生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担负的是相机引导、适当点拨的“扶”的功能,学生担负了积极主动的揣摩、理解文本的重任。对文中的疑难字词、写作背景等,学生“奋其才智”,能通过自学完成,教师就不必多“扶”了。

教学中,我还安排了“拓展延伸”环节,与周粲《满天的风筝》比较阅读,让学生讲述游戏,这就是利用量力性原则中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在学生已知与未知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愿望,促进了学生身心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 课后反思

1.课文反思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本文时,对于文章的主题,我始终定位在 “亲情”这一层面,并进而升华到对鲁迅思想家情感的探析,而对鲁迅的自省精神的思考,对小兄弟虽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思想根源的挖掘,对封建思想扼杀儿童天性的批判……教学时,只是稍稍触及。好在这些问题,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有所感悟,暂时还不必要求学生知全知透。

2.教法反思

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去挑战自己感兴趣的新目标。所谓教学相长,掌握了学习主动权的学生,很多时候会给教师带来惊喜。

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工作。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还要先有“师傅领进门”。教师的引导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保障。如上例中,整体感知阶段一系列点拨式疑问,就能把学生迅速引入课文中去。如果当讨论不再沿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时,教师要快速准确地判断讨论的目标指向。如果是对教学目标的背离,要果断巧妙的纠正和引导,既维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教学导向深入;如果是对教学目标的深化和拓展,那么,即使会影响预设的教学安排,也应当积极地予以引导。

另外,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设置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难免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把教师的主导性放在第一位,直击难点或考点,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担心一旦放飞学生的思想,这只风筝就难以控制!因此,“教”与“学”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当然,教师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并充分备课,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相关专题 童趣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