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教案范文

百度知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百度知道”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四年教案范文(共19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小学数学四年上册(期末复习计划)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期末复习计划)教案

期末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对本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查漏补缺。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练习,加强学生的认识,深化理解,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素养,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上来。 2、在复习、练习过程当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数感和数学思维的梳理和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养成学生认真做题、细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复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三、复习内容 1、复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2、复习混合运算,运算律,简便运算和有关的实际问题。 3、复习直线,射线、角、平行和相交经及观察物体。 4、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和认数。 5、复习统计和可能性。 四、复习策略 1、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2、梳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3、应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交流。 五、注意问题 1、使用新教材,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正视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在期末复习中尽最大努力弥补。 2、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审题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 3、老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复习有针对性、实效性。 4、课上注重知识的整理,基本概念理解到位,比较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5、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一题多用。 6、关注后进生,加强对他们的辅导。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巩固掌握除法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探素规律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巩固掌握除法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探索规律的操作技能。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解题?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全面复习阶段,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棒?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第109页第1题                                              提示:先让学生算一算,再比一比,在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讨论,归纳整理除法笔算包括试商和调商的方法,进一步掌握计算法则。 2.第109页第2题 提示: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并验算。本题着重复习验算的方法,促进学生形成验算的习惯。 3 .第109页第3题 提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解题。第(3)小题让学生先估计再计算,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进一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估计策略。 4.第109页第4题 提示:先让学生口算各题,再班内交流。 5.第109页第5题 提示:可以引导学生整理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6.第109页第6题 提示:先让学生说出每个式子表示什么运算律,再说说各个运算律的含义。必要时,可让学生列举一些具体算式说明相应的运算律,加深对所学运算律的理解。 (三)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都掌握好了吗?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进行含有两级运算或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能灵活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进行含有两级运算或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能灵活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解题?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复习以前的知识,比一比,看看谁                                             学的最棒?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第110页第7题 提示:先让学生观察每道题的特点,思考能否应用运算律或其他已经学过的规律使计算简便,然后计算,并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方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师注意评价指导。 2.第110页第8题 提示:本题注意鼓励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并应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3.第110页第9题 提示: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列式解答,最后班内交流。 4.第110页第10题 提示:本题可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条件,帮助理解数量关系,并解答。 5.第110页第10题 提示:本题先让学生读题后自主解答,再班内交流。最后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来解答。 (三)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知道了什么?                                                 整理与复习(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有关角的知识和观察物体的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有关角的知识和观察物体的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物体,以及如何解决有关角的'知识的问题。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复习有关角的知识和观察物体的知识,比一比,看看这节课谁学得最棒?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第111页第12题 提示: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再进行交流:线段、射线、直线各有什么特点?进一步明确线段、直线、射线的不同特点与相互联系。 2.第111页第13题 提示:让学生注意整理角的分类和量角的方法。对量角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具体指导。师注意及时评价指导。 3 第111页第14题 提示:先让学生画一个75度的角,再交流。再让学生过A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并说说画出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本题要注意加深对平面内直线位置关系的认识,整理画角、画垂线及画平行线的方法。 4.第111页第15题 提示:让学生说说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左边物体的哪一面看到的?用线连一连。可以先让学生对照直观图先想一想,然后连一连。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摆一摆,看一看,再连线。最下面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想象和推理,再实际操作。把正方体放在左边前一个或左边后一个正方体的上面,都符合要求。 (三)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整理与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巩固掌握认数的知识,并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巩固掌握认数的知识,并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解答有关认数的问题。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复习有关认数和用计算器计算的知识。比一比,看看谁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最好。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第112页第16题 提示: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再交流左列题在操作上的不同点,整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师集体纠正,评价指导。 2.第112页第17题 提示:让学生了解每个年级的人数,用计算器求出合计人数,再交流自己的想法。 3 第112页第18题 提示:先让学生读图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再让学生读出我国各类学校在校学生的人数,并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用计算器算一算初中生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多多少人。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还能知道什么,师评价指导

篇2:小学数学四年下册天平游戏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下册天平游戏教案

《天平游戏(一)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同相同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1、出示91页的天平图: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   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   推选一个同学汇报。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一个同学汇报。   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在纸上写一下)   一个同学汇报。   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两人互相研究一下)   二、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同桌两人互相研究和实验。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当天平平衡时)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求未知数x的方法。 三、拓展提高: 1、第91页解方程:   你是怎么想的?   2、看图说一说: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学生尝试解方程:   4x=400 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篇3: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一单元 除法)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一单元 除法)教案

第一单元 除法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掌握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商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且商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⒉ 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进一步加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⒊ 使学生在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乘、除口算的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⒋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已有的计算解决问题睥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5页: ⒈ 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⒉ 学习除数不是整十数的笔算,着重掌握试商的方法(包括试商后不需要调商和试商后需要调商),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课时划分】 共计11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  1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  1课时 练习一   ……………………………………1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3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练习三 ……………………………………2课时 复习    …………………………………… 2课时       第一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学会进行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3、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 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及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师生交谈: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同学们都拿到了崭新的课本,喜欢咱们的新课本吗?新课本里面还有很多有趣好玩的数学知识等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索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学校的图书室瞧一瞧。看看那里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数学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求“60本《科学天地》要打几包”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口答教师板书:60÷20= 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算式并说说这个算式的特点,引出部分课题“整十数”然后指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继续板书完整的课题。 2、探究口算方法。 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同桌互相交流算法。 组织全班交流,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结合回答,适当板书。)小结:60÷20时可以由乘法20×3=60,想到60÷20=3;也可以根据6÷2=3,想到60÷20=3,也就是根据表内除法类推出整十数的口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 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4、探究笔算方法。 启发思考:60÷20,会用竖式计算吗? 鼓励学生试一试,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算法。 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引导学生回答:“3”表示是3个20,不能写在十位上。) 引导学生补充完整课本上的答句,意识到这是解题的一部分。 5、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96÷0÷30。 学生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说说笔算过程,提问:第1题商4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提问:第1题计算时和例题有什么不同吗?(有余数) 追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些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算的对不对呢?怎样验算? 学生验算。 互相交流评价。 三、巩固深化,实际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左半边练习并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完成右半边练习。 集体交流、订正并让学生明白低单位到高单位要除以进率的算理。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 说说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交流思考方法,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73个一元就是多少元? 要求最多能换多少张10元纸币也就是求什么?(也就是求73里面最多有几个10) 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 师生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继续完成第二问。 师生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体订正。 四、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总结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五、思考比赛活动。 你能写出几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吗? □□□÷20=□240÷□□=□ 六、布置课堂作业。 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二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题,“试一试”,第4页“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⒉ 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⒈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过程】 一、复习⒈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⒈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学生列式。 ⒉提问:42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⒈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⒉笔算出结果。 ⑴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⑵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30怎么来的?… ⒊教学试一试。 ⑴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⑵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⒋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四、想想做做 ⒈“想想做做”第1题。 ⑴学生独立计算,指名版演。选择其中两题说一说计算过程。 ⑵比较前两题和后两题,为什么被除数一样,但商的不同? ⒉“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找出错误,全班交流,分析错误原因。 ⒊“想想做做”第4题。 ⑴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 ⑵引导学生观察左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四、布置作业 ┌      第三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练习一。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 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⒈口算练习一的第一题 ⑴练习第一组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竖着做。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⑵练习第二组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竖着做。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两位除以一位数,可以先用几十除以几,再用几或十几除以几,算出得数 ⒉口算下面各题 480÷4 84÷2 46÷3 900÷3 180÷20 270÷90 280÷40  69÷3 75÷5 210÷30 420÷70 720÷80 ⒊笔算练习一的第2题   ⑴出示第2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⑵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老师巡视指导。 ⑷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⑸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二、提高练习,练习一的第6题 ⒈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⒊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点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 三、完成思考题 ⒈指名读题,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⒉每四人一组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同组内交换意见。 ⒊组织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例题,“试一试”,第6页“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具准备】 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⒈口答:   ⑴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⑵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⑶74里最多有几个20? ⑷274里最多有几个20? ⒉口答   42≈(  ) 31≈(  )  69≈(  )  75≈(  ) 二、教学新课 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⑴出示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请学生列出算式? ⑶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

篇4:小学数学四年下册全册教案转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下册全册教案

对称、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第1课时 总课时4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    学   程   序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复习导入   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奖杯图。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指着蝴蝶图提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指名到讲桌上折纸并回答)   把蝴蝶图贴在黑板上,提问:谁能指出这幅图的对称轴?(学生指出后,教师用点段相间的线画出对称轴,并板书:对称轴)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重点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把课题补书完整)   二、教学例题   1.谈话:首先我们研究长方形的对称轴。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折纸画图,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折法。   2.指名到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折法和画法。   提问:你能告诉同学们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画对称轴时应该怎么画吗?对他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谁还有不同的折法吗?也来展示一下。(指名展示)为什么这条线(指着学生画出的对称轴)也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对称轴?   3.谈话:这样看来,我们已经找到了长方形的两条对称轴,它还有另外的对称轴吗?用纸折折看。通过操作我们发现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4.出示黑板上画好的长方形,谈话: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现在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吗?在小组内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如果有学生提到用和黑板上的长方形同样大的纸对折找到对称轴后再在黑板上描画,指出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用折纸的办法,还能不能直接在黑板上画长方形的对称轴?如果学生提到先量出长方形对边的中点再连线,画出对称轴,对这种想法予以表扬,并提问:你能说一说是怎样想到先找对边中点的吗?   如果学生想不到取对边中点连线的办法,拿出长方形纸,谈话:想一想我们在把长方形纸这样对折的时候,长方形的这条边(例如指一条长边)被折痕分成了几段?这两段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折痕与这条边相交的这个点是这条边的什么?同样地我们能找到折痕与这条边的对边的交点吗?找到了这两个点能不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 指名到黑板上量长方形的边,取中点。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画,画成如右形状,并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5.让学生各自在课本上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画好后同桌检查,并提问: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几条对称轴?   三、教学“试一试”   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正方形的对称轴。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 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书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尽量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研究。   先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图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再展示画出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指着两条对角线所在的对称轴,提问:这两条线也是正方形的对称轴吗?让没画出这两条对称轴的学生折纸看一看这两条线是不是正方形的对称轴,并让他们补画出这两条对称轴。 提问: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四、教学“想想做做”   1.做第1题。  (1)指名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2)让学生各自按题目要求操作。 (3)提问: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各画了几条对称轴? (可补充说明: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它有2条对称轴)    2.做第2题。 (1)让学生自己读题。  (2)提问:题中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第几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3)看一看每个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在书上画出来(4)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从左往右三个图的对称轴分别有3、4、5条)   3.做第3题。  (1)让学生读题后自己在书上作图。 (2)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3)提问:谁能以左图为例说一下作图的步骤?(先找出三个对应的顶点再连线)    4.做第4题。 (1)谈话: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四个图形各是什么图形,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说第一个图形是三角形,要追问: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第三个图形学生可能会说是五边形,谈话:这个图形不是一般的五边形,它的五条边都相等,五个角也都相等,它是正五边形。同样的,第四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2)让学生各自画每个图形的`对称轴,能画几条画几条。  (3)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4)提问:每个图形各画了几条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与边数相等)   5.做第5题。让学生自己制作,然后在小组内观赏评议,每组找出最佳作品,在班内展览。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学到了什么本领?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板书 设计       课后 心得         教学内容 图形的平移 第2课时 总课时4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    学   程   序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复习铺垫   1.电脑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条热带鱼,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条热带鱼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小结。(1)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2)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新知探究   1.电脑出示问题,提问:小亭子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2.谈话:你能把小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平移的方法,看它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可以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3.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尝试平移。(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4.小组交流。  5.反馈汇报。怎样才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着过去。(教师视学生汇报隋况,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并用电脑演示)6.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7.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次用电脑演示,及时小结。 如选择方法一:先确定几个关键点(图中三角形的顶点和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接着把这几个点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连成图形,这是沿水平方向平移,最后沿竖直方向,用以上方法把图形向下平移4格。   三、操作深化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小船平移图,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图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自己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 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数的?(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2)电灯平移图,同上教学 (3)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达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2.设计运用,引入生活。   (1)出示小汽车图:如果现在你是一名出租汽车公司的调度员,你的任务就是应客户要求,调度车辆达到客户指定的地点,那么你能用哪些不同的平移方法做到呢?试一试吧! (2)为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设计从家到学校的多种平移路线,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要求:先自己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小组长负责记录不同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   3.画平移后的图形。(“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看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可以吗?请注意,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3)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4)转换练习。 教师出示一把直角三角尺,并投影出示格子纸。 把三角尺先向下平移5格再向左平移3格; 把三角尺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3格; 个别学生上台按要求操作演示。(也可同桌练习,一人提要求,一人操作)    4.体验平移的价值。(“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是平行线)   你怎么肯定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有无办法验证?   (2)学生默读课本第65页第3题,按书上要求操作。   (3)提问

篇5: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十单元 认数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十单元 认数教案

第十单元  认数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亿级的数,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内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的记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以及含有亿级和万级的书。 2. 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及有关的操作活动,感受大数目的意义,会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下数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二、课时安排  认识整万数…………………………………………………………1课时 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1课时 认识整亿数…………………………………………………………1课时 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1课时近似数………………………………………………………………1课时 练习九………………………………………………………………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整万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P86-87  认识整万数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这些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认识整万数,初步了解我国的数位分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  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增强数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习整万数的兴趣和认识整万数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3、  组织学生收集报纸、杂志、网络上的大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观察、表述、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难点: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教学准备:计数器,课前收集含有大数目的信息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谈话:江都地处长江三角中心地带,因“江淮之水都汇于此”而得名。现有总面积一千三百三十二平方公里,人口一百零七万,耕地一百零八万亩。江都还是著名的花木之乡。 (出示信息:江都市曹王林园场建场于1959年,是江苏省培花育苗重点场园,扬州市花木龙头企业,培花育苗历史悠久,花木生产面积五千亩,年产各类苗木一千万株还多,盆花盆景一百五十万盆,年花木销售收入二千五百万元) 问:你能将信息中的哪些数写出来?   独立写出自己会写的数 1332 5000 1070000…… 交流所写的数   集体交流 观察板演题 (大数目可能有学生会写)   几千万、千百万学生可能会写 这里的1332和5000是以前学过的,那么其他的数写的对不对呢?后面请大家来判断。(板书:1332) 看到这个数,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个级的数位顺序表) 它是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千位;它由1个千,3个百,3个十和2个一组成;也可以说是由1332个一组成…… 自主探索 学习新知   1、认识十万   2、认识百万   3、认识千万   (出示计数器)以前我们已经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如果一万一万的往下数,你会数吗?(演示与操作结合) 边拨珠边一万一万的数:一万、二万、三万、四万……九万、十万 万位上拨了10颗珠,表示多少个一万? 你认为10个一万是多少?(板书:十万) 表示10个一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十万位上两颗珠子表示多少?六十万怎样表示? 如果十万位上有10颗珠子,表示多少?(一百万) 一百万在计数器上怎样拨珠表示? (百万位上拨一颗珠,其他没有) 拨珠 交流 思考 交流(可能有学生会说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 十万十万的数,交流拨珠体会 一起结合拨珠,一百万一百万的数 九百万后面是是多少呢?(一千万) 数数 一百万,二百场……九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拨珠 数数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1、一万一万的数,从一百九十五万数到二百零六万; 2、十万十万的数,从九百六十万数到一千零二十万 适当进行提示 并组织评议 边拨珠边数数   一百九十九万后面是“二百万” 九百九十万后面是“一千万” 4、认识数位顺序表 我们现在又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千万、百万、十万 10  排序 你能接着以前的数位顺序表,继续写吗? 万位左边依次是什么数位?(还有更大的数……) 介绍 个级  万级  (还有更大的数级……) 尝试练习  交流 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   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呢? 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 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交流 5、了解整万数的含义 出示刚才信息中比较大的数:一百零七万  一百零八万  一千万 一百五十万 二千五百万 在计数器上拨出并说出组成 如:107个万 150个万…… 能对照计数器写出这些数吗? 怎么写的`?(理解: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0) 试着写数,并交流写数注意点 互相检查 写数 读数 出示书中的信息,提出要求 出示书中习题 拨数、说组成、写数、读数 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巩固运用 深化新知 “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片  巡视  注意提示 独立思考 写数  读数 互相交流 “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六组数,指名读数 每一组左右两个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自由练读  同桌交流 比较 感悟:万级与个级读法相似,只要在万级数的后面读出“万”字 “想想做做”第4题(渗透相关教育) 出示图片(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15000平方米) 读数  交流 结合学校面积 感受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片  组织交流:写数时是怎样思考的? 独立思考 练习写数 交流 全课总结 课外延伸 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一些大数目的数,现在能把它们正确地读出来吗?(出示课前学生收集的信息) 还有一些更大的数该怎样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读数  交流                               第二课时: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P88-90  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认识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  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以及有关的操作活动,感受大数目的意义,培养数感。 3、  让学生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难点: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准备:计数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含比较大数的信息、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联系生活 引入新课 指名几名学生读课前自己收集的信息 大家是怎么读的又快又对的? 读数  同桌交流 交流读数方法 师生合作 获得新知 出示例题中的三个计数器 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分类情况 根据计数器尝试写数 分类  交流情况 (可能有不同分法) 数中不含“0”的情况 学习:52395239  (不含“0”) 这个数万级上是多少?个级呢?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能读出这个数吗? 五千二百三十九  五千二百三十九 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读数  同桌交流 读万级和个级上的数时,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 交流读数体会 会写这个数吗? 怎么写的?(从左往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的数) 独立练写 交流写法 出示:87436521、6283952、549723 (借助数位顺序表) 读数  交流 每级末尾含有“0”的情况 学习:3004000  (每级末尾含有“0”) 这个数可以分为几级?每级上各是多少? 这个数有多少万和多少个一? 会读这个数吗? 这个数是怎么读的? 万级和个级  万级:300、个级:4000 300个万和4000个一组成  独立练读  互相听同桌读 交流 这个数怎么写呢?  指名板演 独立练习写数  交流 订正 出示:23004000  10002500  32405900 (借助数位顺序表) 读了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 读数  交流   (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其他数位有“0”的情况 学习:4080007  (每级有“0”,不在末尾) 这个数怎样分级? “0”还在每级的末尾吗? 这个数是有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的? 这个数会读吗?  巡视  纠正错误读法 万级:408  个级:7 拨数 408个万和7个一组成的 尝试读数 按正确读法读数 除了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外,其他数位上的“0”怎么读?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出示:43027809 30027083 40015003 读数 同桌互相检查 小结:数里的“0”怎么读?自由阅读书中的话 自学  交流 巩固深化 提高能力   出示试一试3幅算珠图 这道题要求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在这3个数中都出现了5和0,你知道每个数中的5各表示的几个几吗? 在这三个数中,万级的数有什么不同?个级的呢?你觉得要提醒同学们读数时注意什么? 独立写数  同桌互相读数 检查 订正 交流不同数位上的“5”表示的不同意义 观察  分析  交流 “想想做做”第1题 检查学生练习情况 同桌合作  互

篇6: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五单元 找规律)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五单元 找规律)教案

第五单元 找规律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⒉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⒊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51页: ⒈ 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⒉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时划分】 共计2课时 书本第48页例题、想想做做……………………1课时 书本第50页例题,想想做做……………………1课时 第一课时 找规律(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 、“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要求】 ⒈ 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⒉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⒈ 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 ┘ 第二课时 找规律(二) 【教学内容】书第50页例题,试一试,第51页“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执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指名口答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拉将学习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⒈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创设情境 出示例题图:一条林阴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根树相隔3米,林阴道前有5只兔子排队做操,相邻的两只兔子相隔2米。   林阴道一共多少长?   兔子的队伍共多长? ⑵自主探究 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联系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运用有关规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⑶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引导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兔子做操的队伍可以看作多少2米?   木阴道可以看作多少个3米?   交流时鼓励学生发现相关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⒉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交流讨论。                                                                             三、想想做做 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讨论。 第1题重点讨论: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第2题重点提示:长80米的跑道一边,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草坪的四周。   四、布置作业                                                              

篇7: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教案

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版式和小括号,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两步式题。 ⒉ 使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方法的多样化。 ⒊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8页: ⒈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⒉ 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⒊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时划分】 共计6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2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2课时 练习五……………………………………………………2课时 第一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 【教学要求】 ⒈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 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 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   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   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让学生计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比较:每组中两题有什么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⑵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⑵ 【教学内容】教材第32~33页。 【教学要求】 ⒈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引导学生归纳出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运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①32与18的和是多少?  ②32减去18的差是多少?   ③42除以8,商是多少?  ④60除120,商是多少? ⒉说出下面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   6×3+3  70-20×3  46-28+4   提问: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 ⒊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图:提问,文具让里卖了哪几种文具用品?这些商品的标价分别是多少?   ②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从营业员的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③你能帮小红算一算她所要花的钱吗?   ④指名说说怎样列式。提问: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⑤提问:在这题算式中含有哪几种运算?我们是先算什么的? ⒉教学“试一试”:   ①出示:列综合算式计算一盒水彩笔比一枝钢笔贵多少元?指名读一读。   ②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算一算。 提问:算式中的18、80、10分别表示什么?这道算式你是先算什么的?为什么?   ③提问:在这道算式中含有哪几种运算?你们是先算什么的? ⒊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们进行计算。提问:这组算式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⑴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⑵分别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提问:为什么91÷13×11的运算顺序与前2题不太一样?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⑴同学们分组进行计算。 ⑵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同学们估计每组算式中哪道题的得数大一些。指名说说,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⑵同学们分组计算,与自己的估算结果比一比。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⒈ 通过讲座和交流,使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⒊ 让学生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重点难点】   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⒈口答:下列算式先算什么,再口算出结果。   60+30×3 42÷2-20  63÷7×4   20+30-40  160÷80×30 52+420÷70   提问:以上几题综合算式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⒉出示例题图 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并解解答。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⒊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   ①引导学生看图。出示问题:用50元钱买1个书包后,还可以买几本练习本?   ②请同学们先分步算一算,再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③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并分别说说每道算式求出的是什么? 你如果要列综合算式必须要先求出什么才行?能不能这样列式50-20÷5 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④请同学们算出结果 提问:在这道算式中有哪几种运算?我们是先算什么的?在这样的算式中为了要先算减法,我们是怎样做的? 追问:加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⒉教学“试一试”:   ①出示题目,请同学们独立算一算,指名板演。   ②提问: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之处?   ③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算式中有小括号时,应先算什么?(板书)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计算。说说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说说解题思路及算式。提问:为什么在综合算式中添上小括号? ⒋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符号?算式中有它,会有什么作用?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⑵ 【教学内容】教材第35~36页,“想想做做”第6~10题。 【教学要求】 ⒈ 通过对不含小括号的综合算式与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⒉通过对于可以发现运算性质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想想做做”第8、9题的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⒈口算: 720÷8 630÷90  330×0 75÷25 337-45  480÷20  95÷5 140÷14 ⒉先说出下面每题先算什么,再算出结果。   (127+23)÷50  328÷(360÷90)   46×(30-25)  47×56+379   提问:以上几题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二、初步感知 ⒈出示:180-36-44  180-(36+44) ⑴请同学们观察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⑵请同学们分别算出它们的结果,指名板演。提问:它们的结果怎样? ⑶出示:159-(59+37)  159-59-37   请同学们观察计算。提问:它们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也一样呢? 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⒉根据已有的算式,说出与它计算结果相等的算式。 80-20-30  50-(20+10)  90-70-20 提问:为什么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 ⒊同座位互相考考对方,说出得数相等的算式。 ⑴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⑶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讨论,再全班交流。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三、灵活运用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出示图,提问:什么

篇8: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四单元 平行与相交)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四单元 平行与相交)教案

第四单元 平行与相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使学生通过操作与合作交流,能用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的感知和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过程,深刻感受直线之间位置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平行与垂直现象,了解平行与垂直在现实生活里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对图形产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7页: 【课时划分】 认识平行……………………………………1课时 认识垂直……………………………………2课时 练习六………………………………………1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平行 教学内容:教科书P39-41页。认识平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平行线,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平行线,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创设情境 出示第39页上的三幅图片 你知道照片上的场景在哪里吗? 观察 讨论 交流 你能找出图中的红线、蓝线吗? 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你能分分类吗? 同桌交流观察的红、蓝线情况 独立分类 汇报交流 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以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今天我们就研究不相交的直线的关系,我们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认识平行线平行线有什么特征? 把平行线无限延长,有什么发现? 根据回答板书关键词,进行小结 讨论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同一平面” “不相交”  “直线”) 你能在我们周围找出平行线吗? 引导学生评价  注意订正不正确的表达 自由发言 互相交流(练习本的横格线、黑板的边所在的直线等等) 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题目 巡视,注意第4小题 观察  同桌交流 汇报  注意第4小题的表述 学画平行线 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做出一组平行线吗?两直线平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小组合作完成  展示交流 相互交流(……) 教师演示并说明画法、步骤 行间巡视,注意指导(重点:尺的摆放) 看书40页图示 尝试画一组平行线 完成试一试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小结画平行线方法) 如果有两条直线或线段,怎样检验它们是不是相互平行呢?(演示说明) 独立完成,交流操作方法   讨论交流,练习检验 想想做做2 指导弄清折法 依次提问豆角老师的问题 按要求折纸,打开,比较 交流各个问题以及自己的'发现 想想做做3 投影出示每个图 独立思考,交流 想想做做4 明确要求 巡视 独立完成 交流不同画法 想想做做5 图形是怎么平移的?平移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能找到图中的平行线段吗 仔细观察,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补充自己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疑问?     第二课时 认识垂直 教学内容:教科书P42-43,第44页的想想做做 。  认识垂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认识垂线。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线的概念。 难点:能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或彩纸)、方格纸、小棒、三角尺或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引入新课 出示挂图 图中哪些线是平行的?哪些是相交的? 根据回答,叙述引出学习内容(特殊的相交情况) 仔细观察 相互交流观察结果 教授新课 认识垂直 根据例题图画出两组相交直线 观察这两组相交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巡视,适当提示:用三角尺比量直角) 观察 交流各自的发现 (相交成四个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讲述并板书: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   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    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互相垂直? 黑板上谁是谁的垂线?垂足在哪儿? 组织交流   指名上前指垂足 (a和b相交成直角,它们互相垂直,a是b的垂线,b也是a的垂线) 判断:下面哪几个图形的直线互相垂直?如果互相垂直,谁是谁的垂线?垂足在哪儿?     ①  ② ③    自己判断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你在生活中见过互相垂直的线吗? (对不正确的表达及时给予修正) 举例(可结合书中的例子)  交流 想想做做1 这样对折后的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 仿照折纸 打开 交流发现 想想做做2 组织全班交流(注意及时指出不正确的)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画垂线 学生尝试 大家能利用手边的材料和工具,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巡视,及时给予指导) 交流时,引导摆出不同位置的垂直,加深理解 尝试后交流(用小棒摆、折纸、在方格纸上画、用三角尺“描”、用量角器画等) 教学画法 边演示边叙述①直尺紧贴直线;②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平移至A点;③沿直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垂线(重要的是第二点,学生在初学时可能不知如何摆弄尺,要注意指导) 尝试按方法画垂线 交流画法 (重点说说尺的摆放) 试一试 试画 交流情况     巡视学生试画情况,指名板演 共同交流:经过直线外一点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步骤是什么? 讨论交流 (三点) 想想做做3 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可抽查部分学生的练习) 独立画垂线 互相检查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内容:教科书P44-45,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垂直线段的性质的探索过程,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和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垂线的性质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新课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两种?垂直是哪一种位置关系的特殊情况? 特殊在哪里?平行  相交 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四个角都是直角 提出画图要求:过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垂线 指名到黑板上画图 共同检查板演情况,指出垂足 独立画图1、画直线;2、点直线外一点;3、画垂线 同桌互相指垂足 谈话揭示课题并板书   教学新课 刚才我们所作的垂线是什么线? 现在我只保留垂足与A点之间的一段(边说边擦去其于部分),这样的一段是什么线? 说明:这就是从A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 是直线   是线段 动手改图成垂直线段 指名到黑板上另画几条不垂直的线段 它们的长度一样吗?哪一条最短? 组织集体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各自在自己的图上继续画图 量长度、比较、交流 (发现:垂直线段最短) 结合学生发现讲述并出示结论 (垂直线段的性质) 互相说垂直线段的性质 指名到黑板上量出垂直线段的长度并记在旁边  结合所量长度说明点到直线的距离 追问: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各自测量,记录 ,交流 自由阅读书中的话,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 巩固练习想想做做1 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要量距离先怎么办? 指名汇报测量结果 各自动手作图,测量 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想想做做2 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指名汇报测量结果,组织交流发现 能画出我们学过的三种距离吗?巡视个别指导 独立画图,量长度,比较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各自画图 同桌交流 想想做做3、4 结合学生讨论,小结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事例吗? 讨论  交流 画出最短路线(垂直线段) 交流生活中事例 全课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练习六 教学内容:教科书P46-47。练习六 教学目标: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进一步清楚的认识。 ⒉ 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基本练习(完成练习六的习题) 第1题 出示三幅图       ① ② ③ 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图(3),我们又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 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篇9: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七单元 运 算 律)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七单元 运 算 律)教案

第七单元  运 算 律 单元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体验它们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加法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相关的简便运算。 难点: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单元课时分配(共5课时) 1、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1课时 2、应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1课时 3、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2课时 4、练习七…………………………………………………1课时           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56~58页 教学目的: 1、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2、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运算的揭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口算 42+38  75+6 13+21 2、揭示课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加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花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加法交换律。 (1)  出示课题图。   提问:要求跳绳的人有多少人,应如何列式? (2)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 提问: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又有什么是不同的? 说明:这两个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绳的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3)  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 38+12  12+38  420+30 30+420 123+235  235+123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几组算式.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能用字母或其他的一种方式表示出这一发现吗? 指出:这个规律可以用加字母或符号来表示. (5)  指出:我们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2、教学加法结合律: (1)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2)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 说明: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比较: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填上合的符号 (30+10)+50 30+(10+50) (27+23)+47 27+(23+47)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三、想想做做 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评讲 四、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第二课时应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1、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什么叫加法结合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口算 186+100 325+100 186+30 325+20  186+75 325+87 3、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插图和问题。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2)比一比哪种解法简便,这样的算的简便在哪里?   提问:三个数相加,为什么要先算54+46?改变顺序,先算54+46可以吗?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小结:刚才的同学按顺序计算比较麻烦,应用加法结合律,先算能凑成整百的数,再算一个数加整百的数,使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69+75+25  78+(47+22) 请同学们用简便方法来算一算。 (2)指名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们算,尤其是第2题 板:78+(47+22) =78+(22+47)…………………..( )律 =(78+22)+47…………………..( )律 =147                                                               请同学们说说每步用了什么定律,并板书. (3)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在整百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律,先进行计算,使计算简便. 3、完成书第59页上的想想做做工 4、出示64+75 请同学们想想,以前学习口算时是怎样算的? 板: 64+75 =64+70+5 134+5 =139 提:这里应用了什么律? 学生练习175+201 238+402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集体评讲。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乘法交换律、交换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1)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来表示。 2、今天我拉来研究乘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  出示例题图 a) 请同学们观察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如何求问题? b) 小组讨论:这两组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c) 出示3*5=( )*( ),请同学们把等式填写完整。 (2)启发学生根据这个等式照样子再说出几组这样的等式。 a)指名说说,相应板书。 b) 请同学们依次计算出结果,验证看能否用等号连接。 c) 讨论:每组中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每算式有什么相同及不同点。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说明: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4)指出: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                                                                 (5)我们曾经用交换因数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练习:计算,并用乘法交换律来验算。 12*17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2)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分别说说每种解题的思路。 讨论: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将两个算式写一个算式。 (3)请同学们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再写出几个算式。 a) 指名说说,并做出相应板书。 b) 请同学们说说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写出这些等式的。 c) 同学们计算,验证这些算式能否用等号连接。 d) 引导同学们仔细归纳,你发现了什么? e) 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如果用字母来ABC来表示这个三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3、完成试一试 三、完成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四、布置作业   完成62页想想做做第1题。                                                                               第四课时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定律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什么叫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3、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提问: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在我们学习中有什么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指名板演。。 2、提问: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还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带来哪些方便呢? a) 请同学们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b) 指名说说每题用了什么运算律?为什么要先将这两个数相乘 c) 小结:几个数相乘,可以应用定律,将得数为整十整百的两个数先乘。 3、完成想想做做第题 a) 出示:25*24 45* 12  36*15  b) 比较两组中的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两数相乘时,不能很快口算出结果进,我们可以将一个因数看成是另外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注意: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后,一定要有两个数的积是整十或整百的数才简便                             &

篇10: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十一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十一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第十一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一、教学目标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二、课时安排 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材………………………………1课时 练习十……………………………………………………1课时 实践课:一亿有多大……………………………………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0-101 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  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生活中购买物品的现时情景,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的学习和使用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试题 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计算器(师生)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了解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些人都在干什么? 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你还知道在什么时候会使用计算器? 观察 交流 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复杂计算时,一般用计算器) (计算器的应用广泛) 揭示课题   尝试使用 探索交流 1、  认计算器   2、尝试使用   3、试一试 认识计算器 讨论:向小组同学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介绍(开机、关机等) 交流计算器的异、同点 组织交流:①计算器的构造 ②计算器的作用 ③计算器常用按键的作用 (显示器、键盘) (进行计算,给人方便) 互相交流 尝试使用 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吗? 是怎样算的? 独立尝试练习38+27  30×18 交流方法 出示  380+192+43  816÷68×27 这两题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组织交流 你认为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要注意什么?   观察  比较 相同:从左到右 独立计算  订正 讨论  交流 出示“试一试”题目  指名板演 集体汇报答案 独立计算 记下得数 检查订正 设计游戏 熟练使用 1、  练计算 2、玩游戏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添加:700×6) 最后一题有不用计算器吗? 为什么可以不用?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同桌互相检查 订正 (简单的可以直接口算) 游戏 游戏规则: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数字,想在心里,在计算器上连续输入9次。用这个9位数除以12345679,说出结果,我可以猜出你想的是几。 根据学生的结果,猜数 发现规律了吗? 计算,说结果(惊讶老师的答案) 互相猜 讨论   (规律:结果是喜欢的数的9倍,只要用结果除以9就猜到了) 引导观察算式 例:111111111÷12345679=9   观察个位数,一九得九 交流发现 小结:游戏好玩吗?没有计算器玩的顺利吗?   3、探规律   ①“想想做做”第3题     ②“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这几道算式的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将它们按顺时针排列在圆中 独立完成计算 积都是由1、4、2、8、5、7组成 (六个积的数字排列顺序是一样的,乘1从最小的“1”开始,乘2从第二个数字“2”开始……乘6从最大的“8”开始) 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汇报结果 质疑:一道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的结果,怎么计算器显示的不一样? 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办法呢?(出示题目)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11×111,三位数,积:12321) 111111111×111111111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 (数位不够……)   独立计算  交流 (有几位数,积就从“1”写到几再倒写到“1”的) 九位数相乘,12345678987654321 追根溯源 了解发展史 介绍 算筹 (筹算) 算盘(珠算) 计算器   整体回顾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困惑吗?       第二课时: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两步试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2-103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两步试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试题。 2、  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让学生感受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与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试题 难点: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例题图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铺垫 激趣导入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324+418 2600-1284 165×182 816÷68 784+365-486 343×725÷275 指名板演  后两题为什么可以连续按键计算? 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操作方法 及时纠正(重新操作一次) (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是不是两步试题都能连续按键计算呢? 引入课题 猜测 交流 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例题学习出示例题4000-165×182 含有哪两则运算?运算顺序是什么? 能按昨天的方法吗?   减  乘  先算“乘”再算“减” 不能用老方法了 怎样操作呢? 共同小结(算“乘”,记下积,清零,算减)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尝试练习  交流 介绍:用科学计算器可以按顺序输入 阅读书中底注,明确方法 “试一试”  出示习题438×15-1274 (70310-69615)÷139   各含有哪两则运算?运算顺序呢?   它们可以连续按键计算吗? 组织交流  检查 观察  分析 交流 先乘后减、先括号里再括号外 交流 (不可以) 独立计算  (订正0 方法总结 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试题应该怎样操作? 讨论 交流 小组讨论  交流回汇报 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第1题 “想想做做” 第1题 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 哪几题是连续按键计算的? 第3行可以连续按键吗? 如果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呢? 独立完成 交流算法 2940÷28+763 438×15+326 可以连续按键,先后面再前面 第2题 巡视  交流 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分组练习算平均身高 互相提问  交流 第3题 还记得“142857”这个有趣的数吗? 巡视学生的计算  提示 观察这几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142857”的特点 分组计算 观察  交流发现 第4题 巡视 检查 独立计算 订正   做这道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思考,增强环保意识) 讨论  交流 汇报 你知道吗?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用改错键进行一次操作吗? 巡视  个别辅导 课后请大家自己尝试运用其他键,看看各有什么作用。 自由阅读“你知道吗” 交流阅读获得的信息 尝试一次计算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怎样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试题? 交流 举例不同情况加以说明       第三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4-105 练习十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巩固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计算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式题。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及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方法练习练习十第1、2题 出示第1题 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提高使用计算器计算的熟练程度   分组竞赛 交流结果 出示第2题 怎样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 应注意什么问题? 独立计算 同桌讨论 互相交流 基本练习练习十第3、4、5 练习十第3题 分析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能根据规律继续往下编并写出答案吗? 组织交流,编题时是怎么想的? 独立计算各题 观察  分析  讨论 交流每组题的规律 尝试编题,计算 交流思考过程 练习十第4题  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发票中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怎么知道张叔叔钱“够”的? 交流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用计算器帮助计算,作出判断 交流判断依据 练习十第5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方框中九个数的和与中间的一个数有什么关系? 任意框出的九个数都有这个规律吗? 要使方框内九个数的和是153,该怎么框? 巡视  组织交流 拓展:课后可以互相提问练习观察 独立计算  交流结果 思考分析  讨论交流:是中间数的9倍 任意框九个数计算,验证 分组讨论  交流:先算出中间数 尝试练习,交流解决情况 课外拓展 你知道哪些计算工具? 计算工具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计算的工具 阅读 

篇11: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元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 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好数学自信心.。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9页: 学习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 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难点: 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教科书P65-67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数据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策略的价值,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例题图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到用过?能举例说明吗? 根据已有经验交流,互相补充 互相说日常所见  集体交流 教学例题 出示情境图 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图中有三个小朋友,小华,小明和小军。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了相同的笔记本5本 在已知条件比较多、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清楚的看出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以及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板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 能用列表的方法整理这些条件和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结合学生列表整理的情况,展示列表过程 独立活动 小组交流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小明    小华      在列表时,为什么先要把小明的情况填进去? 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有什么好处? 填表和摘录条件比较,哪个方便些? (先要根据小明的算出一本的钱) 方便分析  比较   填表更清晰 列表之后,干什么呢? 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看条件 问题…… 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样想?会列式吗? 总结策略 1、  从买3本用18元想到先求一本用多少元,是从条件还是问题想起的?(板书:从条件想起) 2、  要求买5本用多少元想到先要求一本的价钱,这是从哪里想起的?(板书:从问题想起) 自主探索  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讨论 1、  根据买3本用18元,想一本用多少元(从条件想起) 2、  要求买5本用多少元,先要求一本的价钱(从问题想起) 提问算式每一步的意义 互相交流 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 请每个人独立列表整理 怎样分析数量关系? 指名板演算式  共同检查 选择信息 独立填表 汇报交流 同桌互相交流 列式解答 各自检查订正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你运用了什么策略? 列表整理数据 你能将这两个表格合并起来吗?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  )元 小军 (  )本 42元   独立填表  交流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 30) 元 小军 ( 7 )本 42元   出示 3本 18元 5本  ( )元   ( )本  42元 能够将表格中的内容填在括号里吗? 表中的箭头什么意思? 观察这个图,你发现了什么?   独立填写括号 互相交流 箭头表示本数和用的钱数是对应的 (本数越多,用的钱越多,但不管怎么变,每本的价钱不变……) 组织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巡视  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展示学生的表格及算式 共同交流方法、思路 列表整理信息时要注意什么? 独立完成书中的表格 列式解答 检查订正 (相应数据对好……) “想想做做”第2题 “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是什么意思? 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组织全班交流 说说解题思路 56×6=336(元) 336÷8=42(元) 336÷48=7(个) 认真读题 分析 就是说“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所用的钱相等” 列表整理信息  解答问题 同桌交流 检查订正 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4题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感受? 列表整理有关信息,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69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稍复杂的信息,并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用从问题想起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挂图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揭示课题 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如果织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要求:先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再解答。 指名说解题思路,并说说用列表的好处 一台 3小时 84米 一台 8小时 ?米 独立列表解答,交流思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运用这种策略,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 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 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认真读题 仔细分析 信息比较多 出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进去吗? 你能根据问题列表整理信息? (巡视  个别辅导) 展示学生所列表格   不需要都整理,只要用到“与桃树、梨树有关的信息” 独立列表整理信息 桃 树 3  行 每行7棵 梨  树 4  行 每行5棵   分析数量关系,你打算从哪里想起? 怎样想? 小组讨论  交流  可能有两种思路(分别从问题、条件想起) 请列式解答 巡视  适当进行指导 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  说意思 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试一试 出示问题: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要求:列表整理,分析数量关系,解答 展示学生表格和答案 桃  树 3  行 每行7棵 苹 果 树 8  行 每行6棵   独立列表整理,互相交流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独立列式解答 检查订正 3×7=21(棵)  8×6=48(棵) 48-21=27(棵) 你能根据题目呈现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再设计表格填表并解答吗? 选择典型题展示共同交流 (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被展示者的分析思路) 独立提问题,设计表格,填表 列式解答  互相交流   比较小结 刚才列的表格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思考 交流 组织练习用列表的方法,来算算,用这些栅栏还可以围成长是几米的长方形? 长(米) 8 7 6 5 宽(米) 1 2 3 4 面积(平方米) 8 14 18 20 引导观察:刚才我们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围出很多种情况。 想一想,如何围面积最大? 指出:在确定长方形周长后,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独立填表 交流填表情况 观察每组数据 讨论交流   8×1积最小,7×2、6×3积依次增大,5×4积最大, “想想做做”第1题 选择列表、不列表的答案予以展示 共同交流 分析图意,收集信息 独立解题  (列表、不列表皆可) “想想做做”第3题 展示学生作业 共同评议 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每步求的是什么? 可以怎样检验我们的解答对不对? 独立填表 解答 交流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路 互相说每步的意义 口述检验过程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互相交流   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练习本上整理条件,作业本上解答      

篇12: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九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九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第九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会根据实 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可能性和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3、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统计知识、主动收集、整理日常 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据,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说明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 统计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根据要求绘制条形图。  2、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课时安排:共计4课时  统计………………………………………………………………2课时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1课时 练习八……………………………………………………………1课时       第一课时 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学校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问: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 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问: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  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  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  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8页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 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问: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2、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问: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77页想想做做第1题。                                                                                               第三课时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问: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问: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指出: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由于红球的数目比黄球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相应的赢的可能性也大,这样的规则是不公平的。 (5)想一想,如何在口袋里放球,游戏才公平? 2、(1)小组按修改后游戏规则进行,并进行统计。 (2)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活动统计情况。 提问:通过刚才的游戏规则的修改,你们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 说明:现在袋中红球、黄球的个数相等,每次摸球,红黄球被摸到的机会均等,这样小明、小玲赢的机会就均等,这样的游戏规则最公平,但这是游戏,所以一般仍会有输赢。                                                                     二、组织练习(1)完成教材第8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两张转盘,说明:指针停在红色区域内算方方赢,停在蓝区内算圆圆赢,这里有两张转盘,左边的转盘,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用右边的转盘呢? 你们认为这里两张转盘哪个比较公平些? 学生完成游戏,活动10次,并做记录。 全班交流。说说用哪张转盘更为公平及原因。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4幅球图,请同学们观察每袋中球的分布情况。 提问:两人做摸球游戏,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每人摸20次,你认为哪幅图摸球是公平的? 指:要想知道哪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主要看口袋里红黄球的个数是否相同,也就是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的黄球和红球可能性是否相等,所以第一和第三个口袋摸球是公平的。 (3)完成第3题 出示现在的游戏规则,讨论: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应如何修改这个规则。 三、你知道吗? 1、同学们自学教材81页“你知道吗?” 提:你们通过阅读,你有什么体会? 2、分小组学生活动                                                                                         第四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 教学目的: 通过动手实践,讨论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注意让学生自己收集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并完成统计图表,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堂课,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 二、整理数据,进行统计 1、练习八第1题 (1)出示四(3)班男生体育达标成绩及等级标准,并出示统计表。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数据的整理,并填写统计表。 (2)组织交流 (3)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示统计的情况 请同学们将统计表情况绘制成统计图。 比较: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4)看统计图同学们分析对统计结果的看法。 2、练习八第2题 (1)出示第2题 提:这是什么内容的统计图,纵轴上每个单元格表示多少? (

篇13: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六单元 观 察 物 体)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六单元 观 察 物 体)教案

第六单元  观 察 物 体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辨认有5个或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两个简单物体组合的形状,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看到的物体某个面的形状,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出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平面形状的转换与联系,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位置关系。感受生活空间,体验“空间与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活动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辨认出物体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 难点: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教科书P52-53  试一试,想想做做 。观察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目标: 1、  通过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形状。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观察几何体的不同面的兴趣,愿意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几何体和平面视图的转换,产生对“空间和图形”的好奇心,体会“空间和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利用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借助直观思考探索不同的摆法。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6个以上同样大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操作引入 操作   观察    引入 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摆 ① 把3个正方体摆成一排; ② 最左边的前面摆一个 按要求操作   互相评议 从正面、上面、侧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 你能画出自己看到的吗? 巡视  个别指导 组织全班交流 展示不同面看到的不同视图 正面:   上面:    侧面: 刚才的这个物体是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我们看到的形状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观察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教学例题 出示视图 是从刚才的`哪一面看到的 如果再添加一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 组织全班交流   正面看到的 讨论,小组交流 尝试操作 交流展示不同摆法 引导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如允许不正对着某一个方法更多) 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对齐着放一个就可以了。 这时从上面或侧面看到的形状与刚才一开始的形状一样吗? 有的一样 有的不一样 尝试拓展 从上面看 还是这个物体,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全班交流,可以怎么摆? 其他面看到的还一样吗? 思考 小组交流 动手验证  交流不同摆法 (只要在上面对着某个摆就行了) 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从侧面看         如果要求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可以摆在哪儿?有几种摆法?全班交流,可以怎么摆? 其他面看到的还一样吗? 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拼搭,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 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动手验证  交流不同摆法 (只要在侧面对着某个摆就行了) 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结合操作与观察,交流各自的理解   小结:观察物体时,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而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有相同的视图,但也可能不同。 综合练习想想做做1 出示图,你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 交流看到的视图 连线,小组内互相检查 想想做做2 出示三个图 都是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 从正面观察这三个物体,形状相同吗? 从上面和侧面呢? 观察  交流 小组合作,照样子摆一摆 从不同面观察 交流看到的 想想做做3 指名读题,说出题意 巡视 提示并鼓励不同摆法 集体交流 小组交流想法 独立操作 交流各自的摆法 想想做做4 出示第一个立体图 你能数一数有几个正方体吗? 你能摆出这个立体图? 观察 同桌协作 交流不同数法 尝试操作,合作 其他的立体图中各有几个正方体? 巡视  组织全班交流 能摆出它们吗? 独立数正方体 交流不同数法 独立操作  互相检查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观察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第二课时 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教科书P54-55。  观察两个分离的物体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的组合,学会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  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3、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生活空间,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克服操作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增强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方位观察两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及位置关系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难点:探讨视图不变的不同摆法 教学准备:同样大的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创设情境激兴趣 谈话:有一天,两个小朋友在游戏搭积木。 出示第一个的; (书中的左图)     你能画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吗     观察物体(或挂图) 独立画出分别从三个不同面上所看到的形状。 互相交流 出示第二个的 (书中的右图)     第二个小朋友认为自己的与第一个的从各面看都一样,第一个不同意,你们认为呢?能帮他们裁决一下吗?       仔细观察不同面的形状  交流看法 自主探究学新知 怎样才能很好判断他们摆的物体从各个面看到的是否一样呢? 巡视  指导感觉困难的学生 各自画出第二个小朋友摆的物体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初步比较  交流 能通过动手摆判断吗? 小组合作再分别比较各个面 组织集体交流,出示各个面观察到的形状 提问:为什么正面看到的不同? 侧面、上面看相同,正面看不同 试一试 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还可以怎么摆? 组织交流不同摆法并小结 这时其他面看到的还一样吗? 独立操作 互相检验 展示不同摆法 观察 交流(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如果从侧面看形状不变,还可以怎么摆? 组织交流不同摆法并小结 这时其他面看到的还一样吗? 独立操作 互相检验 展示不同摆法 观察 交流(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想想做做1 巡视 练习情况,对困难的学习进行指导 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独立完成 交流各自的方法 想想做做2   想想做做3 分别提出不同要求 巡视学生完成情况 出示第三题的图   这是哪座房子的哪一面呢? 按要求操作,互相验证 交流不同摆法 观察  思考 小组交流想法(A的正面、C的侧面、D的上面)       动脑筋 这道题,你们愿意挑战吗? 小组合作  观察  交流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延伸 你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些吗? 将它们编成题互相做一做                              

篇14:小学四年数学课件

小学四年数学课件

小学四年数学课件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学情分析: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第一课时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1、例2,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主题挂图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P1-5,例1‘例2

2、想: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3、做: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

尝试做第5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自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自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检查尝试练习

第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五、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反思与感悟:

第二课时

含有两级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6-9页例3,课后“做一做”,练习1第3-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例题板书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6-9页例3

2、想: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

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做: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467-240+129 624÷3×2

尝试做第7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学习例3

出示挂图

问: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该怎样解答?

强调列综合算式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总结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么?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答。

2、检查“做一做”

第1题:学生说明运算顺序

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说明解题思路,并说明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题:学生先估算再笔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2、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

3、练习一第6、7题:是例3的巩固练习,再审题的基础上,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4、第9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指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然后独立解答。

5、第10题:解题思路是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有多少本。

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24+24+24÷2 (2)24×2+24÷2

=24+24+12 =48+12

=48+12 =60(元)

=60(元)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反思与感悟:

第三课时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页例4,第5页“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实际问题,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积累,掌握知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积累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有括号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例题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第10页例4

2、想: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3、做:尝试做第11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学习例4

出示例4,学生读题

问: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

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检查“做一做”

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2、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二)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 =90÷3

=3(名) =3(名)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反思与感悟:

第四课时

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3页例5、第12页“做一做”,练习二第4、5、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掌握关于0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观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例题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第11页例5,

2、想: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3、做:尝试做第12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

学生独立解答

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说明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2、检查“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

第二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3、小结

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的最先算。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学生做完后,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个小体的异同点。

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练习二第6题: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四)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反思与感悟:

第五课时

0的运算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第13页例6,

2、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做:(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四、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总结有关0的运算

问: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关于0的运算。

重点讲解0不能作除数

出示5÷0和0÷0

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

说明:0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0不能作为除数。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反思与感悟:

篇15:小学四年数学期末试卷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数学期末试卷

一、填一填。

1、567÷28的商是( )位数,最高位在( )上。

2、十万里面有( )个一万,二百万里面有( )个十万。

3、体重增加2千克,记作:+2,那么减少3千克,记作( )。

4、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十四亿三千六百四十万千米。写作(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最接近42万的数是( )。

A、412600B、419900C、400D、428000

2、各数中最大的是( )。

A、56879B、43999C、9290D、65987

三、我会算。

1、笔算。

503×32979÷89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99×1123×45+23×55(105×12--635)÷2544×2525×18×4864÷[(27--23)×12 ]

四、判断。

1、周角的一半是直角。( )

2、一条直线5厘米长。( )

3、78005400读作:七千八百万五千四百。( )

4、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

5、像0、-1、-2、-3……这样的数是负数。( )

6、43÷65的`商一位数, 里最大填6。

7、如果两个角刚好能拼成一个平角,这两个角一定都是90° ( )

8、如果2100÷14的被除数缩小7倍,除数也缩小7倍,伤不变。 ( )

五、应用题。

1、学校要买15套故事书,每套128元 王老师带了2000元。带的钱够吗

2、养鸡场把一天的鸡蛋按18千克装一箱,装好8箱后,还剩16千克,这一天收多少鸡蛋

3、公共汽车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2小时 距中点还有18千米,路线全长多少千米这时,如 果要求3小时后到达目的地,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小刚在计算时,把被除数237写成了273,这样商比原来多3而余数正 好相同。此题的除数和余数各是多少

篇16:小学四年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重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大胆质疑,努力创新。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垂视学习过程,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3、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4、在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三、课时安排(见教学进度表)

篇17:人教版小学四年上册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上册数学知识点

角的度量

1、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2、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3、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4、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5、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6、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 边 )。 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7、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叉开的大小,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8、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9、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10、对顶角相等。

11、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和是360度。

12、直角等于9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

13、1平角=2直角。1周角 = 2平角 = 4直角。

14、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

15、锐角 < 直角 < 钝角 <平角 < 周角1小时,

16、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

三位数乘两位数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1: 已知: A×B=215,则A×B×2=( )。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即215×2=430,所以A×B×2=(430)。

例如2: 已知:2×A×B=200,则A×B=( )。

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即200÷2=100,所以A×B=(100 )。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例如: 已知:A×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 510 )。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 则积就扩大m×n倍。

④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 则积就缩小m×n倍。

④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 如果m>n则积扩大(m÷n)倍。如果m

6、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解题能力。要想会做数学题目,就要有大量的练习积累,知道各类型题目的解题步骤与方法,题目做多了就有手感了,再拿出类似的题目才会有解题思路。

.举一反三,举三反一,培养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简单的说就是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训练知识的纵横联系,为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每天要规划出学习数学的时间,只有时间保证了,才能提高学习成绩。不要自由散漫,有时间就学,没有时间就不去碰,这要是学不好的。

如果数学还是学不会,可以再看一些数学学习经验、方法及笔记,有现成的前辈总结的经验干嘛不用?

如何对待数学课堂-课内重视听讲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

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

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篇18:小学四年下册数学课后检测题

小学四年下册数学课后检测题

1、10个0.1是,10个0.01是(),72个0.01是(),26个0.1是()。

2、0.6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0.008是()小数,它表示()分之()。0.15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

3、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第四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第三位的计数单位是()。

5、5.376是由()个1、()个0.1、()个0.01和6个()组成的。

6、在4.04中,左边的4在()位,它表示(),右边的4在()位,它表示(),左边的4是右边的4的()倍。

7、一个小数的十位是5,百分位是6,其它各位都是0,这个小数写作()

8、一个小数由7个一百,3个一,2个十分之一,5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小数写作()

篇19:小学四年数学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小学四年数学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90平方厘米=平方米

875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5平方米8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2.7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2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3公顷=平方米

2.三角形的面积是42平方分米,底是12分米,高是.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4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4.一个梯形的上底是3米,下底2米,高2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米;与它等上、下底之和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8分)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一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把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挤压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减少了.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 _______ 三角形.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2.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________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梯形

3.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中 ________总是相等的.

A.高;  B.面积; C.上下两底的和

4.在右图中,平行线间的三个图形,它们的面积相比 ________

A.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

B.三角形的面积大

C.梯形的面积大

D.面积都相等

四、填表(每格3分,共24分)

五、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每题5分,共10分)

六、应用题(每题5分,共35分)

1.三角形的底边长26米,比高长16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2.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瓜地,底长22.6米,高18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栽瓜苗45棵,共栽多少棵?3.有一堆水泥,上层放24包,最下层放30包,共有7层,这堆水泥共多少包?4.人民医院制作底和高都是0.8米的救护包扎用的三角巾.用长6.4米,宽1.6米的白布可以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5.小军的平均步长是0.64米,他从家到小林家,去时走了168步,回来走了170步,小军家离小林家大约有多少米?6.一块梯形的地面积为45平方米,下底是10米;上底是5米,求它的高是多少米?7.某茶园有一块长方形地,共栽种96000棵茶树,平均每棵茶树占地0.5平方米,这块地合多少公顷?已知长方形的宽是100米,长

相关专题 四年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