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教案

红烧排骨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红烧排骨”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与艺术》的教案(共1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科学与艺术》教案

《科学与艺术》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2.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讲读本文,可以和前面的两篇文章结合起来研究、讨论,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重点从创新精神的角度,研究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词语解释:

楔xiē:即楔子,比喻插进去的人或物;也指旧小说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出或补充正文的作用。

共鸣:①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②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

反响:回声;反应。

植根:栽种,根着。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二)作者简介:

李政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1943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在抗战时期内迁江西赣县组建的赣县联合中学(简称赣州联中),酷爱物理。1943年秋到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研究院,1950年获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所任物理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首任费密物理学教授。1964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成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林契)院士。1994年6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5月30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3443)号小行星命名为“李政道星”。从此,李政道的名字镶上了太空星辰,伴随着(3443)号星遨游和闪耀在宇宙星河。

李政道在粒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和离散力学等许多领域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的贡献。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新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此后,李政道继续和杨振宁、m?瑙恩伯合作,在玻色气体的分子运动论、高能中微子的'作用以及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60年代末以来,李政道提出了场代数理论、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建立了非拓扑孤立子场,发现了被称为”孤立子星”的一大类新的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解。他还先后获得爱因斯坦科学奖、法国布德埃奖章、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等多种荣誉。

李政道教授热爱祖国,非常关心祖国科技的发展。1972年以来,多次回国访问和讲学,协助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o)和同步辐射的设备,促进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结合。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并担任主任,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在浙江大学建立了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在复旦大学建立了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并受聘任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名誉教授。1985年7月18日,李政道为秀州中学题词“故校旧事忆当年,近代新人看将来”,表达了他对母校师生的殷切期望。

篇2:科学与艺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教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篇3:科学与艺术教案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篇4:科学与艺术教案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篇5:《科学与艺术》的教案

李政道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议论文三要素论据:李白《把酒问月》苏轼《水调歌头》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

普朗克在19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论证:例证

篇6:《科学与艺术》的教案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1.由李可染、吴作人的事例,引出如下结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老艺术家懂得了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用古老的中国画表达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

B.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C.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从纷纭杂陈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D.物理学家请著名画家作画,用具体形象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表述出来,居然表达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真是天下奇闻。

2.对福楼拜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门类,各自发展到顶峰,然后回头相互照应,汇聚在一起。

B.科学和艺术虽属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但它们又是相同的,其活动本质和最高使命是相仿佛的。

C.科学和艺术分别是按照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都能发展到巅峰。

D.科学和艺术最初是不相融的,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只有发展到终点,结束时,它们才能融为一体。

3.根据文意理解“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的区别,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两者描绘的对象不同,一是菌类孢子不停的运动,一是海洋呈现出的不停运动。孢子运动剧烈,海洋运动只是颠簸。

B.两种“风景画”运用的思维形式不同,因此,一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一是形象思维的结晶。

C.两者所运用的语言有别,一是数字物理概念,一是色彩和线条。

D.两者所表现的层次结构不同,一是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的壮丽的科学风景画,一是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的雄伟的艺术风景画。

4.以下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用中国画表达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B.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C.一个完整的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微观与宏观两幅“风景画”。

D.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必须既热爱科学,又热爱艺术。

5.延伸拓展

1)实践探索

学习例证法的写法,先针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举例论证。(150-200字)

6.板书设计

篇7:科学与艺术语文教案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 李政道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 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篇8:《艺术与科学》二教学教案

《艺术与科学》(二)教学教案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1分钟)

请学生准备好事先查找的资料,老师也摆放好课前准备的工具、材料。

二、导入新课:(3分钟)

从上节课的作品入手,提问:

(一)有些同学对于艺术不以为然,那么艺术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呢?

艺术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可以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针对学生只重视学习科学知识,而对于学习艺术总感觉可有可无的现象导入新课。)

(二)请学生展示分析自己准备的作品。

1、生活中有哪些设计没有体现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2、列举生活中体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实例。

(三)展示教师事先准备好图片,请同学加以分析。

结论:艺术和科学是人类发展长河中不可偏废的双翼。

(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反实例的讨论中会更清晰地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三、新课内容探讨:(24分钟)

(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艺术和科学是怎样的关系?

1、科技发展是在艺术发展之先吗?

2、还有哪些艺术与科学共同发展的实例?

科技和艺术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远古时代,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就已自觉地使之融会贯通了。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讨论:分小组选择一个实例,重点分析,共同交流。)

(二)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1、李政道《物之道》雕塑作品是把电子对撞时的情景通过创意创作的作品。他认为艺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人们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映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则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叙述越简单,推测的结论越准确,应用就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

2、吴冠中《生之欲》是把宏观的人类的情感寄托在微观的蛋白基因上,将人的生命和欲望连在一起。他认为,分析中国的绘画最需要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绘画中处处有科学。绘画其实就是分割和利用平面的科学。

3、结论:

(1)人类生活在科学与艺术之中,这两者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

(2)艺术是科学的运用,但科技的运用与科学大概念不是一回事,科技不能等同于科学,好比“画技不能等同于艺术”。

组织学生读教材精选的两段文字,进一步加以说明:艺术和科学是两个不同概念,也是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创造性的工作。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

艺术和科学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独特的能力。艺术不仅是科学大师应具备的素养,更是科学创新所必备的要素。

(通过作品实例和科学家的看法的介绍,使学生深刻了解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三)艺术设计:是指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地,和谐的结合起来,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

四、实践操作:(10分钟)

设计一件生活用品。要求构思精巧、结构合理,科学、美观。可画出设计草图,有能力的同学动手制作小件。

(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课堂小结:(2分钟)

篇9:艺术与科学《赵州桥》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艺术与科学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欣赏和评述实际案例,认识掌握艺术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生活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认同艺术与科学的双翼对我们自身及环境的影响,感知两者平衡发展的永恒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感知和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谈艺术与科学的平衡发展,并将两者融入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自主探究,导入新课

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需要收集资料的相关信息:赵州桥曾经历的自然灾害;了解并简述新媒体艺术的概念、达芬奇的艺术成就等议题。出示课题《艺术与科学》。

学生分组完成探究任务成果的展现。教师安排分组学生说明资料收集情况。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并板书。教师补充说明。

环节二:交流学习,分享收获

1、展示赵州桥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桥的造型是怎样的?如什么是伏拱、坦拱和敞肩?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伏拱是在主拱肩上的小拱,能减轻桥梁自重,增加稳固性和泄流量。坦拱:使桥身平坦,方便同行。

2、展示埃舍尔的《圆形极限3》以及《双曲几何空间示意图》提问:作者第一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与科学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有些艺术直接涉及了有关世界的观念和规律,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

3、图片展示《长信宫灯》提出问题:燃烧产生的烟烬不直接进入空中,而是进入宫女中空的身体中,有什么好处?造型上是如何满足这个功能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补充:燃烧产生的烟烬顺着箭头的方向进入身体,利于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灯罩与袖子连在一起功能与审美同时满足。

4、展示《网》图片,作品包含怎样的新科技?有什么艺术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科技的创新可以催生新的艺术门类。

环节三:巩固练习,认识升华

提出问题:过分偏重科学发展会带给我们什么问题?(环境污染)展示达芬奇的《水工构造物研究手稿》。说说其兼具的能力和素养如何利于他的发展?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兼具科学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大师?(张衡、徐霞客、伽利略)

环节四:小结作业,拓展提高

课后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拥有艺术与科学的双翼对我们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写一篇300字以内的文章)

四、板书设计

篇10:《艺术与科学》(一)教学教案

《艺术与科学》(一)教学教案

课题:艺术与科学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1、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  进作用。   2、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合 理性及艺术特点。 能力培养点: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解著名科学家和艺  术家的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将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的能  力。 情感激发点: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 和对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联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如何   体现在生活用品设计中。 教学难点: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关键:对于艺术和科学概念的了解。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2分钟) 调整多媒体教学设备,组织教学,请学生拿出查阅的相关资料。(学生主动学习) 二、导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根据所查资料,谈一谈达.芬奇。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全体同学参与讨论)   达.芬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人物。他是画家、雕塑家、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   在绘画中,他把自然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结合起来,他的艺术手法包含着近代科学方法中追求精确性和逻辑性的特点。 三、新课课题讨论:(33分钟)   艺术与科学 (一)除了达.芬奇还有很多科学家也是热爱艺术的,请举例: 张衡: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古代浑天说代表人物之一,改进了浑天仪,设计制造了侯风地动仪。 (二)科学和艺术对人类来说缺一不可,总结说明二者的关系。   科学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领域。   艺术想象为科学带来灵感和广阔空间。 (三)分析古代作品:(学生分小组,就教材中出示的图例进行分析) 1、长信宫灯:西汉著名铜灯,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人高44.5厘米。 2、金字塔:方锥形或台阶形的纪念性建筑。已发现的古埃及金字塔约80座,其代表是公元前27-前26世纪建于今开罗近郊的吉萨金字塔群,包括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图拉金字塔和大斯芬克斯像以及西、南两面长方台式墓与多座小型金字塔。是建筑科学、力学设计、美术造型、科学施工的工程。 3、曾侯乙编钟:战国初期入葬,制作技术高超,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共64件。 4、安济桥: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式石拱桥,又称赵州桥。跨度为37.47米,连南北桥堍50.82米。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具有高超的艺术特色。  (经典作品具有永恒性,学生多接触这样的作品,可以提高审美能力) (四)联系实际分析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1、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设计没有体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设计哪些体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3、艺术和科学是人类发展长河中不可偏废的双翼。二者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结合学生们的生活进行讨论可以使他们觉得“大”道理的可信与实际) 四、课堂小结:(2分钟)   科学和艺术相互融合,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艺术反思评价能力)  

篇11:科学与艺术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篇12:科学与艺术的教案设计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篇13: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 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李政道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 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选自《中学生阅读》)

1.由李可染、吴作人的事例,引出如下结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老艺术家懂得了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用古老的中国画表达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

概念。

B.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C.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从纷纭杂陈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D.物理学家请著名画家作画,用具体形象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表述出来,居然表达得生

动形象,幽默风趣,真是天下奇闻。

2.对福楼拜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门类,各自发展到顶峰,然后回头相互照应,汇聚在一起。

B.科学和艺术虽属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但它们又是相同的,其活动本质和最高使命是相仿佛的。

C.科学和艺术分别是按照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都能发展到巅峰。

D.科学和艺术最初是不相融的,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只有发展到终点,结束时,它

们才能融为一体。

3.根据文意理解“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的区别,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两者描绘的对象不同,一是菌类孢子不停的运动,一是海洋呈现出的不停运动。孢

子运动剧烈,海洋运动只是颠簸。

B.两种“风景画”运用的思维形式不同,因此,一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一是形象思维

的结晶。

C.两者所运用的语言有别,一是数字物理概念,一是色彩和线条。

D.两者所表现的层次结构不同,一是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的壮丽的科学风景画,一是

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的雄伟的艺术风景画。

4.以下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用中国画表达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前景。

B.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C.一个完整的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微观与宏观两幅“风景画”。

D.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必须既热爱科学,又热爱艺术。

5.延伸拓展

1. 实践探索

学习例证法的写法,先针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举例论证。(150-200字)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水调歌头》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

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论证:例证

篇14:语文版《科学与艺术》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 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篇15:语文版《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

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 李政道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篇16:科学与艺术读后感

科学与艺术读后感

偶然之间,我读了卢梭的一本论文――《论科学和艺术》,感觉心中的一些信念受到很大的冲击。

其中有一段话,“我们不再问一个人是不是正直,而只问他有没有才华,我们不问一本书是否有用,而只问它是否写得好,我们对于聪明才智滥加报酬,而对德行丝毫不尊敬。好文章就有千百种奖赏,好行为则一种奖赏都没有,然而请告诉我,在这个学院里可以得奖的最好的论文所获得的光荣是不是能与设立这种奖金的美意相比呢?”我感觉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都是只看中文采,很少看到德行,比如:一群小孩的父母在一起聊天时,都很关心小孩的成绩,而对德行好但是文采差的小孩,()通常都是感觉他们不行。

篇17:科学与艺术课件设计

科学与艺术课件设计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的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例。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③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自学: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认识

七、教后记:

篇18:高考作文素材:科学与艺术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李政道

2、科学与艺术一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政道

3、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吴冠中

4、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爱因斯坦

5、像一篇读不完的长诗

既不循环也不枯竭

无穷无尽永葆常新

数学家称之为无理数

诗人赞之为有情人

道是无理却有情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率绵绵无绝期?

——沈致远

相关专题 教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