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案设计与反思

学龙玥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学龙玥”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案设计与反思(共19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初中思想品德教案设计与反思

本学期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在学校及各班班主任的支持和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在学期结束之际,对这一学期工作进行总结反思

一、努力及收获

1、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完成任务。

这一学期里,我们备课组积极服从学校安排,认真及时制定教学计划,按时进行集体备课,注重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积极落实各级各类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常规工作。

2、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材教学。

备课组的成员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努力做到精心备好每堂课。由于我组成员较少,所教班级较多,教学任务较重,我们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这一机会,大家共同分析每单元、每一颗甚至每一框题的教学重、难点,通过个人谈想法,讲教法,其他人提建议,互相间交流研讨,互通有无,最终确定每单元具体内容的授课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发扬团体合作精神,注重相互学习。

由于我组成员少,任务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互相合作,互帮互助。无论哪位教师在网上或其他渠道得到有用的教学资料,大家都能做到资源共享,这就大大提高了我组备课效率,从而为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其次,我们还坚持组内相互听课、评课,为同组成员提出中肯的建议。另外,我们还利用课余的点滴时间互相讨论问题,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排除教学中的困惑,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4、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听评课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方法,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不仅听本组成员的公开课,还跨区、跨学校、跨年级、跨学科去听课,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极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参加此类活动,让我们不至于坐井观天,及时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各种原因,参加科研活动的深度不够,忽视教学反思、教学体会的撰写。

2、教学中,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课堂上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的教法,给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时间、空间机会不多;平时对思品题目的训练和学法教法的指导不够,对学生应试指导不够,高分低能现象依然存在。

三、今后的努力

1、更严格地抓好备课组建设,不满足于小小进步,做到“没有,只有更好”。

2、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为教学服务。

3、使备课组内的教研氛围再浓厚一点,消除本组成员的惰性,鼓励本组成员多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多看多写,注重教学反思,积极写体会心得和教学论文。提升本组成员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

面对课改,我们的路还很远,我们将始终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不断创新,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好!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布置学生搜整信息资料,做好课前后指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篇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探究与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探究与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探究与反思

文\\唐海旺

摘 要: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探究和反思,将适合自身的优秀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上来,为全面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而努力,促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好地发挥它独有的人文魅力。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生活实际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往往以教师为“课堂重心”,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照搬教材,然后简单地勾画所谓的重点、难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对教材知识点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本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知识点,导致考试时也不会灵活运用,只能一味地把背下来的知识死板地罗列在试卷上,更别说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了……这些都是传统思想品德课堂的弊端所在,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被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和元素,那么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课堂的新变化,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初中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我们认真探究与反思。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粗略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重视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教学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学课堂上。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的源泉,对整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来讲,应当重视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教学导入,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想听、愿意听,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多媒体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将教材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由难变易。例如,在学习“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章知识的时候,我会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几分钟的视频短片:植被环绕,鸟语花香,小溪缓缓地流着,人们惬意地享受着这美好的自然环境,到处都是欢歌笑语;可是随着人们的蓄意破坏,花草没了,鸟虫灭绝了……短片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促使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更好地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更是帮助他们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为本节课更好地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同时也需要不断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为现实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初中思想品德课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一位合格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能只单纯地追求学生思想品德考试分数的多少,而应该将教学重心逐步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水平和能力上来,这既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真正内涵,更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本质内容与基本要求。

比如,在学习“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这部分知识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明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概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点不再感到陌生,反而有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更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探究和反思,将适合自身的优秀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上来,为全面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而努力,促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好地发挥它独有的人文魅力。

参考文献:

[1]吕宪军,王延玲。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中国教育学刊,(01)。

[2]徐建成。课堂教学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01.

(作者单位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登禹中学)

篇3:初中思想品德工作中的困惑与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工作中的困惑与教学反思

一、这个学期的教学,我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存在影响了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因素。如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学生家庭中电脑的配备情况等等。

2.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经过这个学期的摸索,我对新课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渐适应,后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反思前一学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教师,继续加大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的力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后一阶段要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课堂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认识、如何进一步落实分层次教学等方面下功夫。

2.在总结、反思前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我后一阶段的教学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几方面的关系主要包括:

①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与落实基础知识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

②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③关于不同学习模式与课堂形式的关系,新课程改革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而强调研究、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或课堂教学模式,要因人、因时、因课程内容制宜,不能一刀切。

3.进一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前一学段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各类实践活动兴趣浓厚,期望也较高。因此后一阶段我将继续强化这方面的工作。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走到我们面前,作为实验者,我们只有加强研究,努力实践,积极应对,这样才能抢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制高点,也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篇4: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政治课教学要求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认真审视、研究课堂教学,剖析我们的某些教学行为,反思如下:

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 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篇5: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综合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顺应这一要求,在九年级的总复习阶段,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梳理基础知识,把“厚书”读“薄”,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努力通过知识再现将所学知识串成“串”,连成网,前后连贯起来,构成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宏观上把握课本内容,使所学的知识脉络清晰,而且有利于学生熟悉所学知识。

另外,在九年级的总复习阶段,还要把握联结点,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要加强对知识的系统逻辑归纳,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各年级知识点的界限,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的重视,通过归纳、比较,从更高层次上把握教材的体系,采用归类的方法使之系统化、专题化。有意识地结合具体情境或通过适量的典型训练,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调动、整合,并学会运用基础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

篇6: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在学习《走创新之路》这一课时,我感触颇深,通过学习学生能懂得创新思维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但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启迪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这一个目标并非一日之功,也并不是一节思品课所能解决的,它是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所担负的责任。

发明创造并不是发明家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就在于你怎样去把握,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灵感才可能在某一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迸发,学生如此,我们也如此,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们也会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路子,对自己永远充满信心,不放弃,持之以恒。

篇7: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课堂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思想品德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几年的教学尝试,我认为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2、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

3.社会调查。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调查式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然后再一次走向社会,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

三、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表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时,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篇8: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想要继续学下去的欲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课前导入环节时,必须充分考虑它的创造性、艺术性、前瞻性、趣味性,使导入新颖、别致、巧妙......

现列举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加以说明:

1、问题导入法

根据教学内容设问。如教学《世界文化之旅》,可设问:你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了解多少?较为熟悉的有多少?如果让你进行一次世界文化之旅,会有几种方式?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达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目的。

2、情景渲染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通过播放录音、影像、图片等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如教学《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可利用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影像、图片的展示、对比,能够很形象地突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正确性,使学生倍受感染、深受启发。

3、设置悬念法

教师先把教学内容中涉及矛盾、冲突性的问题或事例揭示出来,设置悬念。如教学《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当下,全国很多地方相继发生了老师体罚学生、侮辱学生,甚至把学生打成重伤的事件,同时也相继发生了学生上课起哄、侮辱老师,甚至也有找校外人员把教师打成重伤的事例。师不爱生,生不

尊师已成为当下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反映之一,导致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败坏学习风气。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解决这种状况,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悬念和问题去学习新课,可以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然,还有许多方式、方法可以达到艺术的导入新课的效果。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心思考、精心设计,一定会起到非凡的成效。

篇9: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反思过去,许多感慨,酸甜苦辣一应俱全。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思品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结合自己的教学,浅谈几点反思体会。

一、依据教材,传授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依据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提问,有重点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我做到:

1、深刻把握教材,依据课本设计问题;

2、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既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又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掌握,及时复习训练。

教师将课本读薄,深刻把握课本,把课本放入教学的“大环境”――时代背景和“小环境”――教学背景中,把课本读厚,赋予课本以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课堂上,我做到了:

1、深入浅出,引经据典,问题互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

2、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内容,深刻领会课本,读懂课本;

3、及时提供时间、空间,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记忆、理解,将课本纳入心中;

4、展示一定数量、质量上乘的练习题,与新课标接轨,与中考衔接,限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千差万别,学生参差不齐。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习“自主、互动”六步教学法,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武装自己,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跟上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教学要因教师的个性、能力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千课一律。

第二、教学要因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又能使层次不一的学生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对每个学生进行自信教育、感恩教育;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中学思品课;鼓励每个差生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第三、教学要因教学的环境而异。不同地方的教学环境都不一样,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注重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效益,做到堂堂清。每堂课要扎实、高效。做到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及时“温故”适时“知新”防止遗忘,做实做细复习工作,建立学习备忘录,全程监控,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突出人文关怀,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优势,提升学生思想品德、人格魅力,为学好其它学科打好思想基础,做好思想支持!

总之,思品课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位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10: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思想品德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体现新课程考试要求方面,本次课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通过设置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请以学校团委的名义写份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维护正义,遵守规则,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未来中考的要求,也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整体来看,效果良好。

公平正义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是一个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体现。关注弱势群体,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九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这样简单的社会环境之中,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失学问题、三农问题、下岗问题、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问题逐渐进入他们的视野,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已经不满足于感性的了解。他们渴望对自己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正确看法,引导他们懂得与人合作,学会通过沟通与对话,去了解社会各种群体的生活处境,学会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当务之急。为适应这些方面的教育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联系实际,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解决这些不公平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篇1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一学期转眼即逝,反思过去,有许多的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思想政治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

一、政治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时时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她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 治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辩论赛、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效果。

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如今尝到了甜头。“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这就是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做到的,尽管做得还不好,还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1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一、这个学期的教学,我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存在影响了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因素。如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学生家庭中电脑的配备情况等等。

2.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经过这个学期的摸索,我对新课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渐适应,后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反思前一学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教师,继续加大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的力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后一阶段要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课堂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认识、如何进一步落实分层次教学等方面下功夫。

2.在总结、反思前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我后一阶段的教学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几方面的关系主要包括:

①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与落实基础知识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

②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③关于不同学习模式与课堂形式的关系,新课程改革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而强调研究、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或课堂教学模式,要因人、因时、因课程内容制宜,不能一刀切。

3.进一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前一学段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各类实践活动兴趣浓厚,期望也较高。因此后一阶段我将继续强化这方面的工作。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走到我们面前,作为实验者,我们只有加强研究,努力实践,积极应对,这样才能抢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制高点,也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篇1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巴班斯基是研究“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大师,他的一项调查表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对确定教学方法感到困难,而在实际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往往为“大杂烩”、“一锅煮”,或者一味赶“时髦”,破坏了教学方法的最优结合。

教师应自觉地、有根据地、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至少参照以下几个依据:

1、课堂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内容

3、教材的难度

4、班级的学业水平,在教育会诊的基础上做出班级鉴定

5、各种教学法的性能及优缺点的对比

6、教师本人的个性特点、长处

据此选择出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防止教师把一些个别教学方法绝对化,也可防止无根据地拒绝选用新的、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材通俗易懂,学生可以独立钻研,那么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形式去学习是最合适的;那些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题目,经过学生个人思考后再进行充分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理论题材,特别是教材较复杂或份量较大时宜采用全班教学的形式。

据此,教师觉得这节课有必要用小组合作学习就用,没必要用就不用,万不可一刀切,认死理,节节合作,课课探究,那会犯教条主义的。

篇14: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在上周三和周四的思想品德研讨会上,我上了两节研讨课,在教研室董老师和其他听课老师真诚用心指导帮助下,收获很大。特别是听取了三中吉老师、四中夏老师的课后,我发现与她们这些优秀教师相比,差距真是太大了,尤其是操作电脑、制作课件方面,需好好跟她们学习。

事非经过不知难,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亲自经历,才会发现更多的不足。无论是典型材料的选取,还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都有待于提高。

周三那节课,由于两个视频播放时间太长,学生互助交流时间不紧凑,导致课堂前松后紧,前三个任务项就用了35分钟,关键的后三个任务项只剩10分钟,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交流展示很不充分,感觉特对不住听课老师。

周四的课上,缩短了播放视频的时间,组长把握好合作互助交流的进度,基本上达成教学效果。立法、执法、环保基本原则前三个任务项用了15分钟,个人为环保做贡献后三个任务项用了30分钟,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互助交流比较充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落脚点,实施环保关键在行动。不足的是,在播放视频时,由于课件操作不熟练,耽误了几分钟。

下面把这次讲课的收获(重点是不足)总结如下:

①包括播放视频,导入新课不能超过5分钟。相同的错误这是第二次犯,真不应该!

②视频播放时间太长,容易导致学生冷场;学生互助交流时间要打紧,这需要组长把握好。如果这几方面拖延时间,处理不合理,课堂就会前松后紧,该展示的不能展示,就上不完课。

③在周四的课上,因组内加分的原因,出现了两个同学争着读材料的不和谐现象。教师应提醒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荣誉利益面前主动做出谦让。贯彻126策略,注重“互助”“交流”,培养“人人为师、互助共勉”的情义文化。

④一上课,哪块是自己的短板,就会暴露无遗。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对于课件的制作与使用、视频的插入与播放,不是很熟练。具体说,是很不熟练。经过这段时间的备课、上课,终于下定决心,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提高电脑操作能力。

⑤本来打算播放单个视频,这个平时还是比较熟练的。这次为了方便,好朋友给做了个ppt课件。麻烦来了。因电脑课件知识知之甚少,自作主张把包里的内容复制到桌面上,想当然地认为这样更方便些。结果,一旦挪动,视频就打不开!吃一堑,长一智,教训太深刻了!

⑥尽量创设一种愉悦的、宽松的、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师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充分享受学习的愉悦和幸福。借助讨论活动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知识梳理、观点碰撞、思想表达能力提高等目的。促进教学的课内外有机衔接,学生知与行的协调统一。实现课堂讨论的生命化、科学化、体验化和实践化。

篇15: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政治课教学要求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认真审视、研究课堂教学,剖析我们的某些教学行为,反思如下:

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篇16: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我从事初中思品课教学工作接近十几年,回顾教学经历,有苦也有乐。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思品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结合自己的教学,浅谈几点反思体会。 一.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思想品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小节”。所谓教育犹如春风化雨,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思想品德教师如果不修边幅、语言粗鲁、行为龌龊,我相信学生肯定会想“还是思想品德老师,自己的思想品德就不怎么样?”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一个举止得体、谈吐文雅的人容易被他人接受,对学生更是如此。 思品教师还需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新课程内容看,教材分为三个板块: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涉及个性心理、法律、国情等知识内容。应当说其专业性还比较强,特别是法律部分更是要求规范严谨。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要烂熟于心,对教材内容的联系要清楚,对知识内容要理解透彻,特别是对具体的知识点要符合科学原则,同时要加强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能合理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实际。 二. 我的课堂学生做主,努力提高课堂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时时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她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导人生观、价值观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辩论赛、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效果。例如,针对学生厌学,在讲“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时,让学生上网搜集落后学校条件的相关内容和图片,通过和我们学校的条件对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农村尤其山区学生不容易,学习条件不好甚至恶劣,生活环境那么艰苦仍然努力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

篇17: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经营一词往往形容做小买卖,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未尝不可。研究教学一定要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研究学习小组的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对教师、学生都是考验。相当多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要求,组织形式,注意事项,准备工作等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存在形势逼迫时偶尔为之;或“放羊式”大撒手,每课都让学生爱怎么讨论就怎么讨论的`现象。

加之教师本身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合作的潜能没得到充分培养,与人合作的技巧未得到充分的培养,不能真正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

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教师急于求成,违背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分组随意、任务不明确、不关注弱势群体、学生难以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生呢,初中生独生子女多,自我优越感强,娇生惯养、不善于倾听、讨论,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有时小组中有意见、分歧,争论不休,浪费大量时间。其实组员之间的水平差距过大,有些同学课前准备不充分,“优秀生讲,学困生听”,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对合作的质量也有相当影响。

小组组建之初教师要舍得下大力气,如何分组、谁和谁一组、谁当组长、谁做发言人都要仔细琢磨。实践中我还发现,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好小组长,让他不仅是学习上的,更是行政上的小组的当家人,组员的任务分配,评价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如能培养多个合适人选,轮流兼任,效果更好,但是宁缺毋滥。

合作也是一种能力,能力是一点一点培养的。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群体合作意识才能全部发挥出来。

小组的管理还要渗透到生活中,比如纪律、卫生、作业完成、交友、思想状况等,可采用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我激励与组内、班级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比、学、赶、帮、超的效果,人人皆获发展,合作互助共赢。

篇18: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1、要让思品课成为学生们所关心的一门课。

上课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空洞说教。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思想上避虚求实。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2、应将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让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3.教师应该要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

能敏锐地捕捉思想教育信息,创造性地生成活动主题。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有选择地运用教材,不但可以对教材进行筛选、调整和重组,而且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教师要进行有地区特色,有针对性的补充。本节课,我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从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提炼教育活动主题。这种主题由于是学生耳闻目睹的,或自己体验的、感悟的,学生感到亲切,觉得有话可说。因此,课堂上学生讨论起来也显得游刃有余,发表看法也是条条是道,甚至不乏真知灼见,课堂的上学生提得为什么也特别多,气氛也特别浓,连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学生此刻也按捺不住地举手发言。这节课学生在轻松、自主、交流中学习,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品德与行为的收获也是可想而知的。道德存在与儿童的生活之中。教师平时要注意捕捉教育信息,对课程进行大胆补充。捕捉教育信息,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多了解学生的兴趣、行为和困惑;另一方面要留意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及时地进行教育,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我想只有对学生补充进这样的资源,思想品德课程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篇19:后进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相关专题 思想品德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