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cca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caa”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共13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初一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初一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角,两两相配个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AOC与?AOD有一条公共边OA,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AOC与?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篇2: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①直线: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用两个大写字母(直线上的)表示,如直线AB.

②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l;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端点在前,如:射线OA.注意:用两个字母表示时,端点的字母放在前边.

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

(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

②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

两点间的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

(2)平面上任意两点间都有一定距离,它指的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学习此概念时,注意强调最后的两个字“长度”,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量,有大小,区别于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才是两点的距离.可以说画线段,但不能说画距离。

篇3: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正方体

(1)对于此类问题一般方法是用纸按图的样子折叠后可以解决,或是在对展开图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想象.

(2)从实物出发,结合具体的问题,辨析几何体的展开图,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建立空间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情况,分析平面展开图的各种情况后再认真确定哪两个面的对面.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定义: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篇4: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这仅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针对方程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步骤都是为使方程逐渐向x=a形式转化。

2.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观察方程的形式和特点,若有分母一般先去分母;若既有分母又有括号,且括号外的项在乘括号内各项后能消去分母,就先去括号。

3.在解类似于“ax+bx=c”的方程时,将方程左边,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为一项即(a+b)x=c。

使方程逐渐转化为ax=b的最简形式体现化归思想。

将ax=b系数化为1时,要准确计算,一弄清求x时,方程两边除以的是a还是b,尤其a为分数时;二要准确判断符号,a、b同号x为正,a、b异号x为负。

1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类型

(1)探索规律型问题;

(2)数字问题;

(3)销售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4)工程问题(①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②如果一件工作分几个阶段完成,那么各阶段的工作量的和=工作总量);

(5)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6)等值变换问题;

(7)和,差,倍,分问题;

(8)分配问题;

(9)比赛积分问题;

(10)水流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2.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首先审题找出题中的未知量和所有的已知量,直接设要求的未知量或间接设一关键的未知量为x,然后用含x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找出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作答,即设、列、解、答。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五个步骤

(1)审:仔细审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2)设:设未知数(x),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直接未知数(问什么设什么),也可设间接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完整地写出答句.

篇5:人教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实数

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 a+b=0.

2.绝对值 |a|≥0.

3.倒数 (1)0没有倒数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

4.平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a(a≥0)的平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a≥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5.立方根

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开平方,负数不能开平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篇6:人教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1.三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2.三角形的表示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边AB可用边AB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三个顶点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注意:

(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

(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

(3)△ABC是三角形ABC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定义

(1)三角形的中线(在中文中,中有中间的意思而在这里就是边上的中线)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C上的中线.

②BD=DC=1/2 BC

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注:这点叫重心:当我们用一条线穿过重心的时候,三角形不会乱晃)

③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AC的平分线.

②∠1=∠2=∠BAC.

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注:这一点角三角形的内心。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③用量角器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C上的高线

②AD⊥BC于D

③∠ADB=∠ADC=90°.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

②锐角三角形三条高全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形外;(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这点叫垂心)

③由于三角形有三条高线,所以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就有三种(因为高底不一样)

4.三角形的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篇7:人教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正整数又叫自然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π(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3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

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实数。

初中数学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篇8:《假如》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我们应当看到,儿童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会认会写“寻”等八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1.     识字和写字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六、课前准备

(1)教具:课件、字卡、词卡。(2)学具:红色心形卡片

七、学习过程

(一) 故事导情,激趣入题

1.讲故事,奠定情感基础:

a. 播放课件中《神笔马良》的故事。

b. 激情引说:是啊,这枝笔可真神奇!画什么,什么就会变成真的。假如,你有一枝这样的神笔,你最想画什么?

(“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a. 引语:小朋友的愿望都那么纯真而美好,今天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另一位同学的愿望,她写了一首小诗,名字叫《假如》。

b. 板书课题,齐读。

(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二) 初读感知,趣味识字

1.配乐范读,激趣读文。(在优美的音乐中,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合作,利用扑克牌识字。(在玩中识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全班交流,游戏识字:

a. 七巧板游戏:如果大家能把这些生词都读准了,那么,这些卡片会变成有趣的图形来。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缩着身子  遥远  寻食  哭泣  健康  操场  开火车读与齐读相结合。)

学习“遥”时,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谚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学习“健康”时,引导学生想想,你在哪个地方见过“健康”这个词?

学习“泣”时,鼓励学生思考,你有什么识字好办法,向大家推荐一下?

b. 出示心形生字卡,指名读与齐读相结合。学生读一个字,就在黑板上贴一个字,并有意识地贴成一个大心形。

(在游戏识字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的情感,并且爱学乐学,认真投入其中。)

5.引导发现,指导书写:

a. 课件出示“良”“食”,引导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b. 老师要写这两个字了,谁来提醒我,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c.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d. 学生练写: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写得好,就在旁边画上一颗五角星。(这是学生自评的学习过程。)

e. 练习给“良”组词。(用“善良”这个词自然过渡到课文的朗读。)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1.指读正音,并思考:善良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

2.指名回答,出示课件:

a.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b.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c.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3.创设情境读,练读第一小节:

a. 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冻得瑟瑟发抖。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b. 老师相信,现在,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那么,就带着这种体会和感受有感情地读这几个词。(出示词卡: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c. 小作者感受到了小树的寒冷和孤独,于是,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阳光好温暖啊!这样,小树在冬天也能---(出示词卡“快活地成长”)谁来快活地读一读?

d. 带着你的独特感受练读第一小节,老师相信,这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学生自由练读。)

e. 谁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展示读)

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评读)

你能比他读得还要好吗?(激读,赛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本环节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展示读、评读、激读、赛读的方式,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过程。)

4.同桌合作读,读中感悟第二节:

a. 激励引读: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请同位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练读第二小节 。

b. 同位展示读。(可引导同位每人读一句。)

c.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d. 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当你饿了的时候,在家等妈妈,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小鸟的心情和你一样,它只能呆在家里,干什么?(引读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读出感情。)

e. 小作者想到了小鸟的可怜,就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师生合作,接读课文。)

f. 指名读第二小节。

(学生的体验来自生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感悟文本,这样,读书时的表达真实有感染力。)

5.小组合作读,读出对西西的祝福。

a. 小组合作练读第三小节。

b. 小组展示读。

c. 置疑导读:我们都有健康的身体,能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而不幸的西西只能……现在小作者给不幸的西西画了一双好腿,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可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他还可以……

d.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第三小节,共同为西西祝福吧!

(合作探究是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有所发现,而且,合作精神、协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6. 合作练读,感悟全文:

a.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女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最后一小节,男女齐读。

b.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学生接读。最后一小节,师生齐读。

c. 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什么?

(结合板书中的心形,在两种方式的合作朗读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

(四)情感拓展,练习写话

1.教师激情总结:小作者极其渴望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没有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了小树,小鸟,还有不幸的朋友西西,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人啊!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所写的也都会实现,那么,你最想写什么呢?拿出你手中的神笔,模仿诗中的格式,把你的想法尽情地表达出来。

2.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

3.学生在心形卡片中写话。

4.在音乐声中,学生展示读,并把写话内容贴到墙壁上的“爱心家园” 中。

5.播放《爱的奉献》,升华情感。

(将朗读与写话相结合,让感悟的情感及时留于笔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自然流淌,此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五)课外延展,布置作业

把你美好的愿望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来,并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这种作业设计,使学生带着美好的愿望,带着自己独特的读书体验走出课堂,走向宽阔的心灵牧场。)

[《假如》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9:人教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二、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图》)

时间:公元6。解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2.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3.开运河的意义

四、隋朝的覆灭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6,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板书设计】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河六省)

2.时间:公元605年

3.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4.开运河的意义

三、隋朝的覆灭618年

篇10:初一数学教学设计

初一数学教案1: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重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哪个方向运动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5+(-3)=2(m)

师生借此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也就是物体运动了0m。

师生共同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你能用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

学生回答:可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巩固知识

课本P18 例1,例2、课本P118 练习1、2题

四、总结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

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4习题1.3第1、7题。

初一数学教案2:绝对值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师生的交流与探索下,轻松愉快地学到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数轴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形成“脑中有图,心中有数”的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解读

借助数轴引出对绝对值的概念,并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发现绝对值的性质特征,利用绝对值来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让学生直观理解绝对值的含义,不要在绝对值符号内部出现多重符号和

字母,多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归纳、验证。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激趣感知]

博物馆、农场到学校与学校到博物馆农场的距离的关系。

[媒体展示课件,认知生活中的有些问题]

不考虑相反意义,只考虑具体数值。

[创设情境,实例导入]利用动画展示,让学生在有趣的图画中感受绝对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物的形象符合学生心理,学生兴趣很高,踊跃发言,95%的学生能顺利的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1、引导学生得出绝对值定义及表示方法。

2、同桌之间互相举例。

[展示:启发学生交流了解绝对值]

归纳绝对值概念,教师指出表示方法。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学生根据情境感知初步认知绝对值,并通过对其概念的理解求解一个数的绝对值。

同桌之间举例,效果良好,体现了“自主——协作”学习。

阅读课文,互动探索

求解各数的绝对值后讨论

1、想一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学生举例,并进行观察、比较、归纳。

2、议一议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得结论教师质疑: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否为负数?学生通过分析理解绝对值的内在涵义。

阅读课文:从各数的绝对值归纳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阅读课文:“想一想]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阅读课文:“议一议]

学生分析各类数的绝对值与本身的关系,并对教师的质疑进行深究。

[趣引妙答,思路点拨]通过学生举例思考,对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进行观察对比,从而得到它们的关系。

学生从“特殊——一般”分类归纳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并通过归纳总结出绝对值的内在涵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协商、讨论中将问题逐渐明朗化、具体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3、做一做

[激趣探知]

教师出示过关题目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最终找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师生归纳两页数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

[探索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方法]

体验概念的形式过程

旧知识的引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新知,从已有知识逐渐到新知识,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分解了本节的难点。

从旧知识层层引入,学生兴趣十足,提高了教学效果,突破了难点,学生接受轻而易举。

巩固练习

[绝对值比较两负数大小的运用]

情境: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媒体展示,出示习题]:

运用绝对值比较负数大小。

[变成训练,巩固反馈]

继续对绝对值比较负数大小进行巩固练习。

由以上练习层层深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且印象深刻。

知识延伸

[学生探究,教师点拨]

[媒体展示]

绝对值定义,代数意义及内在涵义的的灵活应用。

[知识延伸,目标升华]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细致的理解知识点。

学生能够互相评点,共同探索,既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又强化了协作精神。

七、教学板书设计

初一数学教案3:绝对值

概念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绝对值 代数意义 0的绝对值是0 非负数

表示方法| |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如:|-2|=2 |+3|=3 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

完全平方公式(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P36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

篇11:初一数学教学设计

2、1整式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指出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渗透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设想

本节属于概念教学课、力图体现概念形成的过程。本节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经历由数字到用字母表示数家的过程、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出相应关系式、学生探究式子的特点、从而引出单项式的概念。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就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

本章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整式是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引进的、本节内容由本章引言中的问题引出、在实际问题中逐步归纳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和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准确指出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及次数、内容衔接上循序浙进、让学生乐于接受。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及单项式次数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五、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架设学习探索平台、教师采用点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经历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过程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内化、使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问题1: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7月1日建成通车、是世界上海拨最高、路线最长的高原铁路。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条铁路上有关路程的问题: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问:

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能行使多少千米t小时呢

分析: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则

它2小时行驶的路程:100*2=200(千米)

它3小时行驶的路程:100*3=300(千米)

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100*t=100t(千米)

点示:字母t表示时间、用含有字母t的式子100t表示路程。

注意: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乘号、通常将号写作“。”或省略不写。

问题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解答教科书第54面思考题。

(1)6a2、a3(2)2。5x(3)vt(4)―n

由此引和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单项式概念的探索。

①以上几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分析:6a2是6。a。a的乘积。

a3是a。a。a的乘积。

2。5x是2。5。x的乘积。

vt是v。t的乘积。

―n是―1。n的乘积。

归纳:都表示数与字母的积。

②引出单项式的概念:

教学活动

倾听

思考

分析

思考

师生互动

列式解答

倾听

理解

思考

归纳

倾听

理解概念

举例集体评议

学生活动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课起着过渡作用。

由浅入深、对新知识的掌握起着循序渐进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表达。

及时强调让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加完整。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归纳能力

加深对概念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为概念的引出

设计意图

表示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特别的、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做单项式。如Z、a等。

③让学生举出单项式的例子。

2、单项式系数和次数的探索。

问题1:以上单项式有什么结构特点

总结: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

问题2:分别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和各字母的指数。

教师归纳: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交流练习:同桌之间一人举出单项式、另一人指出单项式的系数及次数(教师巡视指导、请各别学生展示交流成果。)

思考

总结

思考

倾听

理解

记忆

同桌交流

学习

展示成果

做好铺垫

理解概念、为下一步利用概念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在学生形成解题思维之后、手让学生完成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

3、例题教学

教科书55页例1

学生独立解决后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归纳并在黑板上加以规范。

三、练习巩固、熟练技能。

1、教科书第56页练习第1、2题。

2、下列各式:―x+3、6x、其中是单项式的是。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思考

独立完成

师生互动

独立完成

集全评议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培养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总结、再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初一数学教学设计]

篇12: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34页例1、例2。

二、教材简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经历数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提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五、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具准备:小圆形卡片若干个、每小组一张记录纸

七、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出示南昌七城会的图标,介绍情况:会徽创意的含义是通过运动、力量、激情、由既似运动场跑道、又像吉祥的彩虹勾构出数字“7”,生动表达第七届城运会的深刻内涵:彩虹横跨,放飞和平,喜迎八方来宾,友谊和希望在这里相聚,鲜花锦簇,神采飞扬,展示出体育竞技的搏击与魅力,以红、绿、黄三色渲染,彰显出南昌这座充满希望的革命历史名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飞鸽将带着南昌的蓬勃发展和第七届城运会热烈、欢庆、祥和、团结、圆满的信息飞向全国,飞向世界、飞向千家万户。

师:这里有三个乒乓球,其中一个要轻一些,是次品,你能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生:能。

师:可以怎么找啊?

生:略。(数一数  掂一掂 用天平称等等)

师:刚才有同学说用天平称一称,天平大家见过吗?

生:见过。

师:想一想,用天平称物体时有几种情况?

生:两种情况。(请学生演示)

师:那么,怎样通过天平称的方法找出次品乒乓球呢?

生:口述方法。(同时课件演示)

师:(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或是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使用天平“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小组合作:从5个乒乓球中找出较轻的次品,至少用天平称几次一定能找到?(课件展示)

(合作要求:用5个圆片当乒乓球,在稿纸上画出简易天平。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

指名汇报,同时用课件演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5(2 2 1)→2(1  1)    2次

5(1  1  1  1  1 )     2次

观察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板书:一定    至少)

小结:在5瓶乒乓球中找到一个次品有2种方法,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三、归纳策略,体会最优

(1)出示例2:在9个网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至少需要几次要就一定能找出这个次品来,可以怎么称?

师:称之前,我们要先想想怎么分。注意听好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然后把你称法用快捷记法记录下来,在小组互相说一说。比比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最多!

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展示方法并说明,教师帮助整理称法。

(3)课件出示:

9(4,4,1)  4(2,2)   2(1,1)        ……3次

9(3,3,3)  3(1,1,1)                ……2次

9(2,2,2,2,1)   2(1,1)            ……3次

9(1,1,1,1,1,1,1,1,1)            ……4次

(4)师:从9个网球中找出1个次品,至少要称几次,一定能找到?(2次)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第2种,因为它最简便。

师:好,我们来看第二种方法。它是把9个网球分成了几份啊?(3份)第一种也是分成了3份,为什么称的次数要多一些呢?

生:因为它没有平均分。

师:为什么平均分成3份,称的次数最少呢?(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称一次后,次品所在的范围,通过比较得出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

板书:平均分成3份

四、猜想和验证

(l)提出猜测:那么,当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是不是只要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不一定或一定。

(3)要验证猜想我们应该怎么办?

用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试验一下。

为了方便验证,我们选取比较小的数12来试验一下。根据我们的猜测可以把12怎么分?(学生口述称的过程)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2,2,2,2) (6, 6) (5,5,2) (3,3,3,3)……

(4)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比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称的次数更少的了?

生:没有。

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种方法称一次,最坏的可能次品所在的范围。

3、假如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话,又该怎么分才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最少呢?

4、有20零件,其中19个质量相同,另有1个是次品,比其他的零件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

5、总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我们把它平均分成3份,能保证称的次数一定最少而且找出次品。那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20     3份(7、7、6)          3次

五、“规律”的应用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招聘副总裁:在81个零件中找一个较轻的次品,最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到?

(五)交流收获,总结全课: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13: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怎么设计

认识整百数

一、复习旧知,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1根1根数小棒,数到10根捆成一捆。

提问:是几根几根数的,数到多少根捆成一捆。10个一是多少?。

课件演示:10根10根数小棒,数到100根捆成一捆。

提问:10根10根数,数到多少根捆起来了?10个十是多少?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一)借助小棒初步认识整百数

1.小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

(全班分为10个小组,每组各分得100根小棒。)

让学生先估一估每组大约分得多少根?然后提问:到底多少根呀,怎么才能知道呢?讨论数法。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一共是多少根?你们是怎样数出来的?

2.借助小棒初步感知整百数

(1)初步感知200。

请两个小组的组长各带100根小棒到讲台前。提问:你们知道这两个小组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吗?(200根)提问:怎么数这么快呀?你们是怎样数的?(一百一百地数)

请各组将刚刚数好的10捆小棒再捆成一大捆即100根。

(2)初步感知900。

请9个小组同时到讲台前将刚刚捆好的100根小棒依次举起来,引导让学生一百一百地数,数到900。提问:900里面有几个百?

(3)初步感知1000。

提问:刚刚我们数到了900,再加1个百是多少呀?教师将10个小组数出的10大捆小棒再捆成更大一捆。让学生轮流捧一捧,比划比划,感受1000根小棒的多少。

提问:1000里面有几个百?10个一百就是多少?

2.借助方块进一步认识整百数

多媒体依次出示1个方块、10个方块、100个方块、1000个方块的图片,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100是多少?

观察前面所数的二百、九百、一千的方块图,进一步理解二百是2个百,九百是9个百,一千是10个百。

3.借助计数器深入认识整百数

(1)拨出200并读写200。

边演示边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二百用小棒表示要这么多根,用方块表示要这么多个小方块,那你们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工具来帮我们表示出二百呢?(引导学生思考用计数器计数)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比较200根小棒、200个方块和2个算珠,思考:这里为什么只要拨2个算珠就可以了呢?(因为有了数位的帮助,2在百位上,表示2个百)

复习已学的数位顺序表。板书:个位、十位、百位。

要求学生对齐数位写200。

追问:这两个0可以不写吗?

(2)拨出900并读写900。

(3)拨出1000并读写1000。

学生在千位拨上一个算珠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在百位拨出10个珠呢?(因为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拨10个珠太麻烦,直接在千位拨一个珠很简单。)

用计数器演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

尝试写出1000。

4.揭示课题

刚刚认识了200、900、1000这样的数,观察一下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我们把这样的数叫整百数。板书课题:认识整百数

5.认识生活中的整百数。

介绍生活中的整百数。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整百数。

(二)计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多媒体呈现方块图。

先让学生看方块图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再思考:如果不看图怎么算这些算式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看,小兔也拖着一条长长的数轴跑来了,丢三落四的小兔少写了几个数,你们能帮他补全吗?

追问:他还有一个问题:200和700,哪个数接近500呢?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可爱的小狗也来了,他带来了三个杯子,他数了数第一个杯子中有200粒黄豆,那么这里的第2和第3杯中大约各有多少粒黄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先让学生列式计算并填写表格。评讲后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一共要走的路长度不变,已经走的越来越多,还要走的就越来越少。

四、总结激励,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专题 下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