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lianzi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ianzi”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难点: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做游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听老师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拍拍你的肩,不是左肩,那是哪个肩?

摸摸你的耳,不是右耳,那是哪只耳?

捂住你的眼,不是右眼,那是哪只眼?

伸伸你的手,不是左手,那是哪只手?

师:同学们很聪明,刚才在游戏中我们顺利的做出正确的动作。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对的? 生:不是......就是......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当出现两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不是......就是......的方法来判断。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推理。

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合作探究,经历体验推理过程

同学们,老师遇到了问题你们愿意帮帮老师吗?

1、动态,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

(1)先出示例1的前半部分: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小丽拿的是什么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猜的出来吗? 生:猜不出来。

(2)再出示小红和小丽说的话,再出示问题。引导孩子梳理信息:

“仔细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自主,探究问题。

提问“到底他们三个人分别拿着什么书呢?”

(1)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2)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合作,交流提升。

交流后,孩子们有的阅读思考后用语言描述直接得出结论,有的用连线的方法,有的用列表法。强化,推理过程

小红拿的是( )书。

小丽拿的不是( )书,就是( )书。

只剩下( )书,所以小刚拿的一定是( )书。

4、质疑,求同引思。

连线法和列表法可以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加直观。“几位小朋友在汇报自己的推理过程时为什么都要从小红说的话开始思考呢?”

板书:

能确定的先确定

能排除的先排除

剩下越少越好猜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同桌合作猜字母游戏

(1)出示3个不同编号的袋子(⒈⒉⒊)和3个不同的字母(A、B、C)

(2)提示①1号袋装的不是字母C;②3号袋装的是字母A。

(3)独立思考后,同桌合作完成,交流推理过程。

(4)汇报交流,说说推理过程。

(5)验证(分别拿出袋子里的字母卡片)。

2、猜颜色游戏

(1)师:请三位同学上来排成一纵队,分别给每位同学戴上一顶帽子,先请第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帽子的颜色。

生:不知道。

师:再请第二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帽子的颜色。

生:不知道。

师:第三位同学你知道自己帽子的颜色吗?说出你的推理过程

师:依次类推前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帽子的颜色。

3、失物招领(出示课件)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

叙述法 连线法列表法

能确定的先确定

能排除得先排除

剩的越少越好猜

篇2: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具体看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篇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材分析

重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具

有关“近似数”的材料纸、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复习

游戏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1. 考验学生对前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请学生来说一说

新知呈现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猜测

3.学生进行简单记忆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4.师生总结方法::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巩固与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2.练习:P79 4、5、6

1. 先学生独立完成

2.师生共同订正

3. 学生举例

小结与达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说一说。

学生尝试回忆本节课知识点

并尝试说一说

作业布置

P80 8、9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近似数

例10

10000是9985的近似数

教学后记

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学习效果好。

篇4: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探索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地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过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暖花开,小草钻出了地面,嫩嫩的绿绿的,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找春天,这时候正是春游的好季节。

你瞧,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去了,他们来到河边正要乘船过河了,在乘船过河的时候,他们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2、老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在解决“希望小学过河需要几只船”的问题中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过河-混合运算。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搜集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先同位之间说一说,再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图中的数学信息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只船最多只能坐9人。

2、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复述题意。

希望小学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要乘船过河,一只船最多坐9人,需要几只船?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学习讨论。(重点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1)29+25=54人 54÷9=6(只)

2)29+25÷9

3)29÷9=3(只)……2(人)25÷9=2(只)……7(人)

需要6只船或需要7只船。

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让汇报的小组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余小组可以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中理解算式的正确性与错误性。

4、探索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1)老师提问,要求需要几只船,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定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54(人)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6(只)

2)在算式29+25÷9的基础上,老师适当引入小括号。

老师讲解:根据前面学习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又要先求出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会帮你们这个忙的,你们想认识它吗?它就是小括号,板书( ),让学生读一读。

3)老师在算式29+25÷9 中 加入小括号,使算式为:(29+25)÷9,然后告诉学生加了小括号,我们就可以先算括号里的,边说边板书:

(29+25)÷9

=54÷9

=6(只)

4)让学生给上面的算式命名,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5)提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板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填空。

三、巩固拓展应用。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脱式计算。(老师课件出示)

5×(36-29) (83-35)÷6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自查,再同位之间互相检查。

2、比一比,算一算。

94-25+19

94-(25+19)

学生先标出先算的一步,再计算,算完后,说一说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3、解决问题:原来有14块蛋糕,又买来6块,把这些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块?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后,让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路。

四、师生总结概括。

1、老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表现。

五、作业:

脱式计算

(45-20)÷5

72÷(45-36) (78-22)÷8

63÷(24-1)

板书设计: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29+25=54(人)

(29+25)÷9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

54÷9=6(只)

=6(人)

答:需要租6只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过河》教学设计之一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过河》教学设计之一

篇5: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7~3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折、画、拼、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三角板。

2.学具准备:练习纸、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粘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小精灵和上海杨浦大桥的画面)

小精灵:小朋友,还认识我吗?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聪聪,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游览上海的杨浦大桥,听说每根斜拉的钢索和中间制成的柱子之间的角度可有讲究了,是许多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啊!

师:原来造大桥还要用到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能找出桥上的角吗?

[设计意图:创设小精灵聪聪带学生游览上海这一生活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1.感知角。

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生:1号、3号角我们学过,是直角。

师:他们说得对吗?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它们是不是直角?

学生(七嘴八舌):让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

课件演示比角,发现有的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完全重合,有的不能重合。

师强调: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帮助判断时顶点要重合,一条直角边重合,再看另一条直角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铺垫,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2.给角分类。

师:那现在你们能对这六个角进行分类吗?

生:能!

师:请同桌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六个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说一说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分法一:分成两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2号、4号、5号、6号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不是直角。

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4号、6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2号、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

篇6: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数的排列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表格,彩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这么多的客人,他们都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我也很高兴,所以想带你们去数学广角玩一玩,你们想去吗?

生:想(出示课件“数学广角”)

二、新授

1、师:想要进去必须先解锁(密码问题出示课件)

提示:锁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其中的一个两位数

生:12 21(教师板书)

门锁打开进入下一关

2、师:顺利打开第一把锁后,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一个超级密码锁,密码是由1、2、3三个数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一摆,写一写)?

提问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

提问哪组方法比较好,怎样才能即不丢不漏也不重复的写出所有两位数?

生:先拿出数字1和2,组成12和21……观察6个数字找出规律

师小结:组成的两位数和数字的顺序有关

3.我们一起进入北城南城(出示课件)用红绿蓝3种颜色给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1)先讨论交流再涂一涂

(2)展示学生作品

(3)教师小结:用颜色涂出的城区与颜色的顺序有关

4.进入数字乐园(课件展示)

5 7 9 三个数字,选任意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1)小组讨论

(2)填写答题卡

(3)集体交流

(4)教师小结:求两个数的和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5.师:刚刚我们一起闯过了很多关,数学广角里的小朋友都很着急想见我们,朋友见面要握握手,我们 3个人为一组,互相握握手,讨论一下一共可以握几次手。(出示握手图)

(1)小组讨论,亲自实践握手

(2)个别学生演示握手

(3)教师小结,3个人每2个人握一次手,可以握3次

6.总结:这次去数学广角你觉得有趣吗?你都学到了什么?

7.布置作业:找自己的2件上衣和2件裤子,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穿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篇7: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分草莓”及“试一试”、“算一算”、·练一练”练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对被除数数目较小的余数的除法,能较快的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竖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当被除数稍大一些时,如火热借助惩罚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探索中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重、难点与关键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余数要比除数小。

2、10÷5 16÷5 18÷5 20÷5 22÷5 25÷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完毕,引导学生对以上小题进行分类,并请学

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引导学生按余数的情况分成两类。

有余数的算式:( ) 没有余数的算式( )

二、探索新知

1、探索试商方法

课件出示课本第5页“分草莓”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指名口答。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以商6。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课本第5页“试一试”。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6页“练一练”的第1 ~ 5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篇8: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科书第72页7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口诀是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重点是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口决在数量上和数目上有所增大,记忆难度增加,解决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困难。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和经验,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的挖掘教学资源,才能凸显课堂实效性,彰显课堂精彩和活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7的乘法口诀的验证过程,加深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对7的乘法口诀记忆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新知的质疑、探究、验证、类推以及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对7的乘法口诀验证方法的探究。

2、计算和应用。

【课前准备】预习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1~6的乘法

二、新授

1、通过预习你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是哪几句?

2、那你知道这些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谁能用这些图片,边摆边说?

发现:口诀的前2个字表示几个几,后面表示它们是多少?

3、观察口诀,你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后一句口诀总比前面的一句多7.

可以应用这样的规律帮助大家记忆7的乘法口诀。

4、记忆7的乘法口诀

师生对口令、生生同位对口令

5、应用口诀

(1)转转盘,转到7乘几,口算并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2)大家一起做。数学书P73的第2、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括号应填几:

( )×7=28 7×( )=7 7×( )=49 ……

(4)看图列式

(5)解决问题

①每人每天需要喝6杯水,一星期需要几杯水?

②每天有7节课,一星期一共上多少节课?

③同学们做队列表演,排成6行,每行7人,共有多少人参加表演?其中男同学有24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

(6)趣味练习:

(7)数学游戏:乘法扑克

篇9: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0页 例2 做一做 练习二的1、2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 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 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篇10: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 62

+34 +23

------ --------

62 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

第二步:45-26 (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 (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课件出示。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90-58-24=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56+34-20=

78-24+39=

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下,小明跳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附:板书设计:

篇11: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学校教育的至高境界。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只有真正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平等,让课堂属于学生,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才能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本教学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

1.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充分交流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鼓励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教学中注重解题方法与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多样,有文字信息、图画信息、干扰信息和可用信息。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选择、处理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并尝试用数和数量表示有关信息,用语言提炼问题情境和问题,实现“问题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8×3=8×4=4×8=

5×8=8×8=8×6=

8×2+8=8×7+8=8×3+8=

2.让学生在黑板前站成4组,每组2名,引导其他学生算一算,黑板前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设计意图:准确地复习表内乘法和进行乘加两步混合运算的训练,有利于对旧知的巩固。利用创设的情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文具店买文具的时候,留心过文具的价钱吗?(课件出示教材78页例3情境图)

1.观察交流:从这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观察情境图,同桌之间交流不同文具的价钱)

2.设疑引入:“文具盒8元”是什么意思?(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并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初步理解物品的单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学习解决问题作铺垫。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分析问题。

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应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应知道“文具盒8元”这个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排除干扰信息,学会提炼可用的已知条件,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搜集可用的信息作铺垫。

3.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怎样解答呢?先独立思考,画一画、写一写,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我们知道买1个文具盒8元,就是1个8,买2个文具盒就是2个8,买3个文具盒就是3个8。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3个8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怎样列式呢?想一想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8×3=24(元)或3×8=24(元),用的乘法口诀是三八二十四]

4.回顾解题过程。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信息和问题,以及要解决这道数学题应选取哪些可用的数学信息,怎样列式和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画图法来分析数量关系。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明白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为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篇12: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华容道”是滑块类游戏中的经典。

这是有一个带二十个小方格的棋盘,代表华容道。棋盘下方有一个两方格边长的出口,是供曹操逃走的。棋盘上共摆有十个大小不一样的棋子,它们分别代表曹操、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关羽,还有四个卒。棋盘上仅有两个小方格空着,玩法就是通过这两个空格移动棋子,用最少的步数把曹操移出华容道。

二、设计意图:

立足“华容道”游戏,通过引导学生移动板块来释放“曹操”的全过程,使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有序思考的能力,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目的。“华容道”游戏是我国最经典的游戏之一,有着丰富的故事背景和人文理念,学生在玩游戏中能充分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三、学情背景: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充分的游戏机会对于儿童健全的和愉快的发展无疑是必要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玩”可以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班内现有学生40人,仅有2名学生简单了解“华容道”这款游戏,占学生总数的5%;其他95%的学生从未听说过这款游戏。这样一个小班化的教室,便于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而“华容道”游戏又是我国四大经典游戏之一,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导我们的学生了解和学习这款游戏,来传承我国经典游戏。在提倡“轻负高质”“凸显乐学”的今天,借助“华容道”游戏,有利于让学生从单调、繁复的课业学习中解放出来,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盘上的两个空格,逐步移动各个板块,直至把“曹操”移动到下面的出口,从而学会玩“华容道”的游戏。

2、在探索如何释放“曹操”的复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战略、战术技巧。

3、通过玩华容道游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通过玩“华容道”游戏,使学生的左、右手得到协调发展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左、右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华容道的游戏规则,探索简单布局——“过五关”的玩法。

教学难点:掌握利用小卒的灵活性来释放曹操的技巧。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华容道棋盘

教师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

七、教学过程:

(一)介绍游戏,激发兴趣。

孩子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吗?三国演义中有一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火烧赤壁,还记得吗?(你能不能用简短的语言给大家讲讲这场战役?)

生讲:刘备和孙权两军联合抵抗曹操,周瑜巧设苦肉计,诸葛亮妙计“铁索连舟”,结果将曹操打得大败而逃,溃逃到华容道,关羽奉命在此堵截,关羽义薄云天,为了报答曹操对他的知遇之恩,冒着被军令处死的危险,在华容道将曹操放走。

师:是啊!“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大义释曹操”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还被改编成剧本、电影等。更有趣的是人们根据这个故事还发明了一款名扬中外的益智游戏。你想了解这个游戏吗?这个游戏就叫——华容道(课件)

下面给大家出示的是华容道游戏的一些小资料,课件出示小资料:(研究历史、布局)

读了这则小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或者说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孩子了解华容道游戏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谈感受、提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就是过五关这一布局(板书),但是,进行探究之前,我们先要对游戏器具进行深入的了解。

(二)、观察器具,发现问题。

打开游戏器具,仔细观察,

1、看看你都发现了那些人物?(五员大将,解释过五关)

2、再仔细观察,这10块板子又有什么不同?

(板子形状不同、大小不同)

3、探究板子之间的大小关系

师:你能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曹操所占面积的大小是关羽所占面积的2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游戏器具中这么多重要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对于探究游戏有什么价值呢?你想去验证吗?

4、介绍规则

师:但是,每一种游戏都有它的游戏规则,只有深入地了解了游戏规则,我们玩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大家先小声读一读游戏规则,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过渡:孩子们,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华容道的知识,也弄清楚了游戏规则,现在是不是迫不及待想动手体验一下?

(三)、引导探究,体验游戏

1、动手操作

师:由于我们要探究的是“过五关”这一布局,动手操作之前先要检查布局是否是初始布局

生动手体验。

2、交流操作感受、经验

师:在释放曹操的过程中,你遇到问题了吗?

生汇报出现的各种问题(总结出一种:就是曹操被大将堵住去路,无法移动)

(实物投影演示)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或者有什么想法?

生:小卒是大将的二分之一的大小,行动起来非常灵活,能帮曹操顺利出逃。

师:你的发现证实了我们探究之前的设想,看来华容道游戏不仅好玩,而且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数学知识)

3、再玩一次,数步数,生介绍经验。

介绍:据记载,过五关布局目前最少的步数是36步,你们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真了不起!(走步数少的同学演示走法)

4、比赛

下面,我们做一次比赛吧,比一比那些同学能走到36步!

(四)、交流反馈,拓展延伸

游戏总能让我们乐此不疲,今天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能和xx班同学一起探究华容道游戏,我感到特别开心,咱们的同学思维敏捷,而且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华容道这款游戏变化多端、奥妙无穷,他对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推理能力都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华容道游戏的设计原理、所蕴含的数学原理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探究。

八、板书设计

华容道

——过五关

大将

2倍

曹操2倍

4倍

小卒

篇1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吸管,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主题图)仔细观察,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角吗?(生答)可真多呀,可见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探究新知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在我们的教室中找一找,看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同桌互说)

(2)谁来指一指三角尺的角在哪?(教师指导指角的方法)

(3)拿出你的三角尺,像老师这样指一指、顶一顶、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直直的、尖尖的)

(4)看来,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谁来指一指图上的角。(边指边红)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给他们这些角脱下漂亮的外衣,就变成了这样。(出示课件)

(2)仔细观察,能说说这些角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吗?(组内交流)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

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三)判断

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课件)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做角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做出一个角吗?可以利用自己的学具做,允许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作。(学生活动)A、汇报

师:哪个小组还折出了角?把你们折出的角贴在黑板上让大家看看。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折得怎么样?(互评)师: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出了这么多的角,还发现折出的角有大有小,真了不起。

(展示活动角)老师做的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师:看来角有大有小,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B、师:老师也做了两个角。(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

师:猜一猜哪个角大?谁有好办法上来讲一讲?小结: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

2、学会用尺子画角

师:刚才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角,你们能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吗?自己试一试。

师: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再画一次,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出示课件)

三、巩固练习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出示课件)

2、拓展提高

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猜一猜还剩几个角?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假如你是角,你应该怎样介绍自己呢?其实,只要我们平时留意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要角,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篇14: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尊重知识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不是脱离生活实际而单独存在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估计方法两方面入手,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学生最容易感知、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那么就可以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者实测。上课伊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2.加强估计方法的指导。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准确估计长度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学习了“厘米”和“米”,因此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学中重在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借助参照物、利用生活实物等方法进行判断,避免学生凭空猜测,发展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尺子、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谁能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2.导入新课: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手比画1米和1厘米的长度,列举身边长度大约是1米及1厘米的物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探究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7页例8。

师:(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们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师: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提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预设

生1:(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生2:(借助参照物判断)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的长度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师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新知反馈。

师:(课件出示)小明到百鸟馆参观,看见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思考的方法)

预设

生: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长度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利用所学新知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8(米)。

黑板长3(米)。

小明身高124(厘米)。

课桌高70(厘米)。

篇15: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内容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说说这两幅图所用的绳子有什么不同?(弯弯的,直直的)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弯弯的,直直的物体。

二:认识线段特征

1,操作:请同学们把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它是怎样的?(弯弯的)

提出1:你能把它变直吗?生操作。

请生说如何操作。

师生共同操作,师说:我们捏紧绳子的两端,还要....(把它拉直)

谈话:现在老师要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个数学新知识。仔细听: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师:我们认识的新朋友是...(线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线段。

师操作:(1):一手拿毛线。这是线段吗?为什么?

(2):怎么样让它变成线段?谁来试一试。

(你能指一指线段吗?从哪到哪是线段?

渗透:从一段指向另一端)

(3)老师拉直毛线的其中一段,这有线段吗?你能指一指吗?渗透从哪指到哪?

2,提问:所以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1:直直的?

还有吗?生:两只手

师揭示:线段的两端有两只手,我们画两条短竖线来表示。

谈话:就像两只手有名字一样,放在两端的短竖线,我们把它叫线段的端点。

出示PPT

师:线段直直的,还有几个端点?(两个)

操作:同桌之间,用毛线说说线段的特点。

3,生活中的线段(指导学生完整的说:端点在哪?从哪到哪是一条线段)

三:继续认识线段的特征

操作:折一折,

问:这有新的线段吗?你能指一指吗?(端点在哪?从哪到哪?)

生操作:你能这出和我这不一样长的线段吗?

请生黑板展示,先说线段端点在哪?从哪到哪是线段?再比较长短。(多请几位同学)

四人小组讨论:把你们折的线段放在一起比较,说说你对线段的特点有什么新的认识?

谈话:数学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有时需要长长的线段,有时需要短一些的。一会请大家欣赏这些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说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

2,学生独立完成。

请学生说:

(1)这都是什么图形

(2)端点在哪?每条线段都是从哪到哪?

五:画线段

谈话:老师想要画一条线段,你觉得需要什么工具?为什么?

操作:你能试试画一条线段吗?

学生展示

PPT出示儿歌,PPT示范,

学生再画一画

六:想想做做3,4,5

3,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

提示:学生认真读题后,完成第3题

你画了几条?你呢?揭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4,师:谁能说说没两点是什么意思?

请生独立完成。

出示错误画法,揭示“每两点”的意思

总结:三点可以画3条线段

相关专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