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上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非80后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非80后”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上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共14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数学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设计

数学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2例5和练习十二T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设计理念:

本课要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

提问: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 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学生猜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大瓶里的果汁× =小瓶里的果汁。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5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5

提问: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用除法计算,教师可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3、引导检验: =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1)出示题目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一盒牛奶的升数× =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读题。

学生反馈解题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两种:

(1)用除法计算。

600÷

(2)用方程解答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 升。

× =600

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学生反馈说明检验的方法。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小结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T1。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 ”和“黑兔是白兔的 ”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3、小结解题策略。

学生独立解答,之后进行交流汇报。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

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四、小结

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二T2、3

学生练习。

教后反思:********

篇2:比例应用题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P59―6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习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习: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捆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要捆x包,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变式练习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设计意图:例6教学沿用了例5的教学形式,但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明白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分析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技巧,同时也能够区分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习

1、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2、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3、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梯级训练,让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巩固和训练,加深知识印象,同时也对本节课起到系统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为后面完成课堂作业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P60——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作业,让学生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后记】:

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这节课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以旧促新教学理念,设计了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压力,能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后面解答比例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篇3:复合应用题数学教学设计

复合应用题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 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 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 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 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 B:14×10÷7-14

C:14-14×10÷7 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丰收农具厂制造一批镰刀,原计划每天制造360把,18天完成,实际每天多制造72把.照这样计算,多少天能完成任务?

2.边防战士巡逻,共行26千米.前2.5小时在平路上行走,平均每小时行5千米;后来在山地行走,平均每小时行3千米.在山地行走了多少小时?

3.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7天用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六、板书设计

复合应用题

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4.5-3.75

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4.5-11.25÷3

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1.25÷2.5-11.25÷3

篇4:如何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

弄明白题意,认真审题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认真审题、读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根据解题要求读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审题时还要多多地进行换说法,力求把每一说法的蕴含的运算意义都弄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这样不仅能把题目审透彻,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为学生打开丰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解题。

2.寻找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题目中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问题之间,以及它们各自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单地说,数量关系就是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找数量关系就是用“相等”关系来表述题目。有的题目数量关系复杂,需要对已知条件 和问题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研究才能找出。只有找出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才能称得上真正理解了题意,才能正确解决应用题。.

3.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例题的解答方法。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常用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

篇5:如何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做好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简单应用题教学,其实从教10以内的加减法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汉字还不认识,因此不会出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对于“应用题”、“已知条件”及“问题”也难以理解,主要是与加减法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每一种运算的意义进行理解,即通过具体事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与应用,并将直观的动作及语言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

此外,在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教学重点,不能交给学生一些死办法及解法公式,不然,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套的习惯。为了给学生打好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让学生逐步能把应用题里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可适当做一些文字题的练习。如:把5和3合并起来是多少?3个4是多少?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借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或图片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叙述应用题,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演示及叙述的事物都是常常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也让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与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阶段,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会动手操作,可根据教师的引导复述题里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对算法加以选择,写出算式,口述答案即可。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逐步向半文半图的应用题过渡,可训练学生看着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题里说了什么?先告诉了什么?又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通过教师的帮助对应用题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再出现完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已知条件”、“问题”及“应用题”等术语了。之后再教学生如何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及解题步骤与方法。让学生对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步骤进行了解非常重要。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有步骤地分析及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

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让学生先摆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对应。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 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篇6:如何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审题就要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

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欢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该题的题意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题意就等于解答应用题中完成一半的任务。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篇7: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模拟片段教学与说课的区别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学重在“怎样教”。

二、模拟课堂片段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1、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转化;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汇报交流:直叙、转述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有所选择;字体规范;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 《认识几分之一》 《连续退位减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三、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1、计算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注重算理的引导与表述(如:9加几,凑十法);板书的巧妙设计:色笔、横线、位置

2、空间与图形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板书不可少;案例:《复式条形统计图》

4、解决问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其它一些问题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5、要充分利用资源—————没有三角板

篇8:小学数学如何有效地进行应用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如何有效地进行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的良好解题习惯

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方方面面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来说,在有了兴趣作为保障的同时,解题速度的形成,解题准确性的提高往往是从锻炼学生的解题习惯开始,而良好解题习惯的形成更不能缺少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学会认真审题,全面掌握题意,并能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基础。

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征和给出的信息或启示,充分运用条件,达到尽可能满足结论需要的要求,积极的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去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为此,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读题”时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的条件,特别是一些隐含的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次要要到学生学会“勾勾画画”,特别是在教学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也是理清题意的好方法。

传授学生适当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小学数学应用题也是如此。应用题虽然具有多种类型,但是,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来说,还是可以找到出题与解决的规律与特点的。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进行分析与钻研,为学生呈现出应用题的特征,分析其解题步骤,传授学生解题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初步解题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学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①弄清题意,也就是上面谈到的审题。②分析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③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式子,并且算出得数;④进行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此外,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的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运用演示、操作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单调、枯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认识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因此,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难点。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种分法例1时,学生对“每2根一份”不理解,通过演示拿2根放一堆,再拿2根放一堆,告诉学生这就叫“每2根一份”。通过操作能帮助学生建立感知,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如教学第二种分法例2时,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能放3盘。让学生自己分苹果,知道关键的一句话: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调动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学生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的一个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重视直观演示,更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参与学习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5”时,引导学生操作小棒,首先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让后让学生思考,要从12根小棒里减去5根应怎么办?对照演示的学具,再想一想“12-5”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

领会教材意图,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笔者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数学第一册第91-92)。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

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培养真情实感,增强学生兴趣

好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发展,热情鼓励每个学生,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赞科夫也指出: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气氛,多用赞许,少用训斥等方式,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培养更要深入细致。对他们的作业书写,解题思路,甚至书本的保管;课前的准备等,都要细致观察,抓住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及自己的进步和成功的愉悦,从而,间接地喜欢上这门学科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对学习优的学生可以采用“附加题”的方式,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操作情境,促进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培养学生即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而是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发明与创造的过程,而操作情境可以使学生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与创造的乐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教学要多进行直观、操作。

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操作应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果这样设计:学生每人二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用学过的面积公式知识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动垴、动手、合作,有些会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成二个或更多的三角形,再求面积;有的会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来求面积;也有不会的打开书本去模仿,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起点,以不同的速度和方法都到达了“胜利的彼岸”。学生表现是积极的、愉悦的。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良性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素质教育开启一条广阔的大道。

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和总结,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从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尤其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包括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篇9:三年级数学《第一组应用题练习》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第一组应用题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二第4-9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含有两个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进一步掌握比多(少)求和,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4×25×80320÷868÷2

660÷684÷4130×34×50

2、出示:

(1)绵羊有65只,山羊比绵羊多35只,?

(2)绵羊有65只,山羊比绵羊少35只,?

(3)绵羊有65只,山羊的只数是绵羊的4倍,?

学生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列式解答。

3、出示:

(1)桃数40棵,,

梨树和桃树一共多少棵?

(2)桃数40棵,,

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3)桃树40棵,,

桃树比梨树少多少棵?

(4)生补充条件,口头列式解答。

(5)思考:这3道题的问题都不相同,为什么都要补充梨树多少棵?

小结:我们解答应用题,有时候可以根据问题,想需要什么条件,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4、出示:

(1)学校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

(2)大客车比货车多多少辆?

(3)三月份用水比二月份节约多少吨?

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说一说要求这些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二、对比练习

1、书第101页(5)

学生读题,并列式解答

讨论: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两题条件都一样,为什么第(1)题只要一步计算,第(2)题要两步计算?

2、解答下列应用题:

(1)学校运动队有女生28人,男生比女生多12人,学校运动队共有学生多少人?

(2)学校运动队有女生28人,男生比女生少12人,学校运动队共有学生多少人?

(3)学校运动队有女生28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学校运动队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1)学生列式解答

(2)说说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思考:

①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③为什么这三道题求男生人数的算法都不一样?

3、出示:

果园里有65棵桃树,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4倍,

(1)学生读题,这题能求吗?为什么?

(2)学生补充不同的条件。

(3)根据所补的'条件,一一解答。

(4)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出示情境图

斑马:570千克

老虎:是斑马的2倍

大象:是斑马的6倍

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条件编题,并一一列式解答。

三、作业

第102页第7、9题。

篇10: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设计意图: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侧重通过计算得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文应用题。所以,本节课力图基于传统教学手段,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和时空,着力指导学生运用所获知识,看图解决问题,找出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几个向日葵?”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以“一同去郊游”为主线,创造性地拆分情景图,努力做到情景图动态化,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卡片出示)

3+4=1+6=7—3=4+2=1+5=

7—5=5+2=6—2=6—3=7—1=

第二关:方框再现。(小黑板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挂图——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数学朋友吧!

2、出示、粘贴大括号: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贴“?个”: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表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4、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师巡视)

5、生交流,师板书:4+2=6(个)。

(二)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图文应用题。

(1)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位叔叔家,他有东西送给大家。快猜猜他会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师:对了,他要送向日葵。为了保护环境,老师先替你们收下,待回校再分,师边说边从图上摘下3个向日葵。

(3)师:此时,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快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吧!(地里一共有7个向日葵,老师摘下了3个向日葵,还剩下几个向日葵?)

(4)师:那怎样表示?怎样解决呢?

(5)小组讨论。

(6)汇报交流。师适时粘贴图画,并让学生说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7)小结:比较异同。

提问:这两幅图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号”和“问号”;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图的“?”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图的“?”表示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求还剩几个。)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叔叔还有东西送给大家,是什么呢?请看这儿。

1、师出示、粘贴石榴、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师出示、粘贴蝴蝶、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师:你们还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想)那还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拍起小手掌,摇起小脑袋,一同出发吧!

2、播放《一同去郊游》伴奏乐,生课间休息,师出示美丽的大池塘图。

3、让学生打开课本第51页,看图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选一小题让生说说想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周围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暂时找不到身边数学信息的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学会了什么?(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师讲述:小朋友真聪明,这次郊游大家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它们。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善于用好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现在,我们回家吧!下课!

篇1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虽说教学一年级已有三届,但从上个学期的三年级下来,还是有点不太适应。也正是因为有多年的教学一年级的经历,深知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加上一年级数学的简单,教学起来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教学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是继认识时间后的第二大难点。

一、让学生开口说。

在教学图文应用题时,让学生先观察图意,不要求他们编题,只要说出你看到了什么,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刚开始不知怎样说,教师就带着学生说,慢慢地让学生自己说。提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就让学生找“?”,找到以后再提问。

二、让学生理解算理。

当学生能提问后,教师应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刚开始接触时,学生不理解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意思?教师可扶着学生:求这个问题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还是从总数中去掉?难度一降低学生就会说。而后,就直接让学生说思考的过程。从教学情况看,学生经过训练他们会说算理。当列好算式后,再让学生说说所列算式的意义。图文结合应用题的难点是,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应是总数,学生往往用部分数减部分数。老师这时问学生:从什么里面减掉?这样一问,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总的来说,其实一年级学生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的,我们应该从零开始。今后多练习,多让学生说说图意,然后再列算式解决应用题!

篇12: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图画式应用题

教学目的:

1、学会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

一、引入

今天咱们到郊外去秋游,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新授

1、加法

[出示美丽的郊外风光]

师:瞧,郊外的景色真美啊,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花朵,还有几只蝴蝶正飞来飞去呢。

课件出示左边5只,数一数有几只蝴蝶?再出示2只,现在呢?

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有多少只蝴蝶呢?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美丽的蝴蝶可真漂亮啊,瞧,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是来捉蝴蝶标本的呢!课件分步出示:1、左边4人2、右边2人3、大括号和问号,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图意

分组说图意,有4人小朋友在捕蝴蝶有2人在捉蛐蛐,一共有多少人?

谁来说说图意,你知道怎样算吗?

三、课中操

四、减法图式

那边的小朋友玩的开心,这边的农民伯伯正忙着呢?出示葵花,看,这是什么?

先出示颗葵花,再演示农民摘了3颗,再出示大括号和7个最后出示问号。

问:你能说出图意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农民伯伯摘完了葵花还要摘石榴。课件分步出示石榴图,自己说出图意后想一想怎样列式。

五、练习可自己适当调配

P51:13 14 15及思考题看图,先说出算式后写算式。

篇13: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例5“想一想”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理解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两步应用题的特征,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基本训练

(1)出示:白兔16只,黑兔比白兔多7只,?

红花有25朵,黄花比红花少10朵,?

足球有12个,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出示:

粮店运来面粉240袋,

,运来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袋?

让学生读题,讨论:可以补哪些不同的条件?

二、新授:

1、出示:

(1)大米180袋

(2)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60袋

(3)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少60袋

(4)运来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

2、学生列式口答

4、其余3题,学生尝试解答。

5、学生质疑问难,集体订正

6、讲解第7题

学生说一说要求运来的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要先算什么?(同桌互说)

7、提问:240+70=310(袋)求的是什么?240+310呢?

8、第(3)(4)题学生说说两题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9、比较: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第100页第1题

学生列式解答,思考:要求合唱组和舞蹈组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

2、第100页第2题

学生列式解答,同桌互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第101页第1题

说出图意,列式解答。

四、作业:

第101页(2)、(3)。

篇14:解决问题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乘法解决两步计算问题,并初步学会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寻找中间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教学难点:

学会寻找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学校“六一”时,四、五、六年级参加创编操汇演的方阵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有 3  个方阵,并且每个方阵有 8 行,每行有 10 人。

师:请你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并且思考你是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独立思考后,在组中交流。

生讨论解法:

(1)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10×8=80(人)。

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80×3=240(人)。

(2) 先求:3  个方阵的一行共有多少人?(也可以说是有几列?)

10×3=30(人)。

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30×8=240(人)。

(3) 先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行?

8×3=24(行)。

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10×24=240(人)。

分层次说你是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先个人算、后同桌说,最后全班一起说。)

2.师:观察这三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

相同点:都是用两步解答出来的,并且都是乘法计算。(板书:连乘)

不同点:解答问题的过程不同。

师: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同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法。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多层面的学习。多种方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感受到从多种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一行有7个鸡蛋,一盒有四行,3盒一共有几个鸡蛋?

2、有4堆花、每堆花有四盆,每盆花上有8片叶子,这些花上共有多少片叶子?

(这道题讲解完要小结一下:不是随随便便接个数字凑起来)

3、每块地的小苗有6行,每行200棵,这两块地共有小苗多少棵?

4、有28排,每排20人,每张票15元,如果这家影院的票全部卖完,可以卖多少钱?

5、成人票25元,儿童票10元,我们一家五口(4大1小)要花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乘问题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几行?

先算    一个方阵的人数     一共有的行数       一大行的人数

后算                    三个方阵的总人数

步骤:1、收集信息(有关联的)     2、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

相关专题 应用题教学设计